浅析风险社会理论及其现实意义
- 格式:doc
- 大小:29.00 KB
- 文档页数:4
10.风险社会主义理论“风险社会”与“危机传播”都是近期学界所关注的热门话题,本文将对风险社会及其特征进行阐释,对风险社会理论对于中国社会的应用价值进行探讨,并将对风险社会中危机传播的策略和方法进行论述。
一、风险社会及其特征1.风险社会的内涵“风险社会”(risk society),最初是由德国社会学家乌尔里希·贝克(Ulrich Beck) 提出来的。
20年来不断发展,贝克认为,风险社会是现代社会发展的一个阶段,在这个发展阶段里,由于工业化过程中所出现的一些问题,导致全球性风险开始出现,使人类日益“生活在文明的火山口上”,面临着越来越多的风险景象。
英国社会学家安东尼·吉登斯认为风险社会实际上指的是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全球化的发展,使现今社会产生了许多不同于传统社会的风险和不确定因素,而这是现代化发展的一种结果。
(风险社会不仅仅表现为社会中风险的不断涌现,更重要的是它意味着人们需要根据规避风险的原则来组织社会。
在吉登斯看来,风险社会是一个关注人类未来,尤其是规避人为风险和追求安全的社会。
“我们所有的人都需要抵御风险的保障,但也需要面对风险并以一种积极的方式来对待风险的能力。
”)2.风险社会的特征这个被称作“风险社会”的社会具有以下一些特征:(1)风险危害的全球性近些年来,不断加快的全球化进程,既给世界各国带来发展机遇,同时也孕育着许多风险和考验。
全球化对资本主义社会的主要影响之一,就是其具有极度的不确定性和高度的风险性,从而使当代发达资本主义社会成为一个“风险社会”。
在全球化背景下,风险的冲突点与始发点往往没有明显的联系,即使生活在远离风险源头的地方,有时也难以幸免被风险冲击而不得不承受风险的考验。
(2)风险形成的人为性贝克认为,风险是人类活动和社会的一种反映,是生产力高度发展的一种表现,人为因素日益渗透到风险之中,成为风险形成的重要因素。
而这种人为引发的风险也促进了风险社会的到来。
“风险社会”视角下的社会问题在“风险社会”视角下,社会问题变得更加复杂且深刻。
风险社会是由德国社会学家乌尔里希·贝克(Ulrich Beck)于20世纪末提出的一个理论概念。
它强调现代社会中普遍存在的风险,这些风险源自科学技术的发展、环境问题的恶化以及全球化的推进。
在这个视角下,我们可以看到一些深刻的社会问题。
首先,风险社会下的社会问题之一是全球气候变化。
随着工业化、农业发展和能源消耗的增加,全球温室气体排放不断增加,导致地球气候的变暖。
气候变化导致的极端天气事件(如暴雨、干旱、飓风等)频繁发生,给人们的生活、生存和经济带来重大威胁。
这不仅影响到生态环境、动植物物种的生存状况,还可能导致资源短缺、粮食安全问题以及人类的健康问题。
其次,风险社会下的社会问题还包括食品安全。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全球贸易的发展,食品供应链越来越复杂,食品质量和安全问题也日益突出。
转基因技术、农药残留、食品添加剂等成为人们担忧的焦点。
食品安全问题直接关系到人们的健康和生活质量,社会对食品安全的关注度也越来越高。
食品安全问题的爆发会引发大规模的社会关注和舆论压力,对食品行业和政府监管机构造成巨大的挑战。
此外,社会问题还包括网络安全。
随着数字化时代的来临,互联网的普及和社交媒体的繁荣,网络安全问题日益严重。
网络犯罪、个人隐私泄露、网络诈骗等问题给人们的生活和财产带来巨大风险。
同时,网络安全威胁的范围也越来越广泛,包括了政府系统、企业机密以及个人信息等。
网络安全问题的爆发不仅会导致直接的财产损失和个人隐私泄露,还可能对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带来重大影响。
综上所述,在“风险社会”视角下,全球气候变化、食品安全和网络安全等问题成为现代社会面临的重大挑战。
这些社会问题给人们的生活和生存带来了不确定性和风险,需要社会各界共同努力来应对和解决。
尽管面临诸多挑战,但在“风险社会”下,我们也能够通过科技创新、政策制定和社会参与来减少环境风险、保障食品安全和加强网络安全,为人类的未来创造更加可持续和安全的社会。
马克思风险社会思想及其当代价值研究李翠(赣南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西赣州 341000)摘要:在全球化社会背景中,风险社会成为我们这个时代不可避免的境遇。
风险已席卷世界的各个角落、渗入到现代社会的“骨髓”之中。
从唯物史观的视角研究风险社会的演进逻辑,从马克思恩格斯经典文本阐述风险社会的内涵,进而阐释马克思风险社会思想的基本内容和当代价值。
马克思风险社会思想及其当代价值研究为我们分析、治理当代风险社会问题提供了切实、可靠的路径。
关键词:马克思;唯物史观;风险社会;资本逻辑中图分类号:B03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自1986年德国社会学家乌尔里希·贝克首次使用“风险社会”一词描述当代社会以来,风险成为当代理论学界关注的焦点,随之产生的连锁“社会风险”现象为风险社会理论的提供了深刻的佐证。
目前我国正经历着急剧而深刻的社会转型,在全球化和信息化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下,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层出不穷,社会风险呈现出多样化、复杂化、现代化等特征。
此外,由于经典马克思主义与现实生活之间的差异,当前有不少学者对马克思主义进行曲解,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受到挑战。
对马克思风险社会思想及其当代价值的研究成为时代发展的迫切需要。
一、马克思风险社会思想的生成过程任何一种有影响力的社会思想,其形成和确立都必须经历一个动态发展过程。
我们只有全面、系统地把握思想发展脉络和演变逻辑之后,才能准确、完整地把握其思想的本质内涵。
通过对马克思恩格斯经典文本的阅读与梳理发现,马克思风险社会思想是在分析批判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逻辑、基本矛盾和演变趋势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
大体经历了萌芽、基本雏形和成熟与深化三个重大阶段。
(一)马克思风险社会思想的萌芽马克思风险社会思想的萌芽阶段是指马克思通过批判黑格尔的绝对精神、市民社会理论及对异化劳动理论的深刻阐述,为风险社会的产生奠定坚实的唯物主义哲学基础。
这主要体现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等著作之中。
贝克风险社会与中国在当今全球化时代,风险成为社会生活的一部分。
由于科技的快速发展、环境问题的加剧以及市场经济的扩张,风险在社会中变得越来越普遍和复杂。
这使得人们面临着诸多不确定性,因此风险社会的概念应运而生。
贝克(Ulrich Beck)是对风险社会进行了广泛研究的德国社会学家。
他认为,现代社会的风险是一种社会构建的过程,并且这些风险比以往任何时候更加全球化和复杂化。
在贝克看来,现代化进程的一个重要结果就是风险的增长和扩散。
贝克用"风险社会"这个概念来描述这种现象,意味着风险不再是一个可被忽视的因素,而是成为社会的基本特征之一。
对于中国而言,风险社会的概念同样具有重要意义。
作为一个快速发展的经济大国,中国在经济、环境和社会领域都面临着各种风险。
例如,中国的经济增长虽然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也伴随着贫富差距增大、劳工权益受损等一系列社会问题。
此外,中国还面临着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包括空气污染、水污染和土壤污染,这些问题对人民的健康和社会稳定带来了巨大风险。
然而,贝克风险社会理论并不是对风险的无尽担忧,而是为了更好地理解和应对风险的可能性和后果。
对于中国而言,了解风险社会的概念有助于发展更加有效的风险管理和应对策略。
这包括建立健全的法律和制度、推动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加强公众参与和民主决策等。
通过这些努力,中国可以更好地应对各种风险,保护人民的权益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综上所述,贝克风险社会理论对于中国具有重要意义。
面对当今复杂的风险环境,中国需要不断提升风险管理和应对能力,以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只有这样,中国才能更好地应对风险挑战,实现经济繁荣和社会进步。
贝克风险社会与中国在贝克的风险社会理论中,他提出了两个重要的概念,即风险社会和次型风险社会。
风险社会是指由于科技进步、环境污染、全球化等原因,风险成为了现代社会不可避免的一个方面。
次型风险社会则是指在风险社会的基础上,由于现代化进程的深化,风险变得复杂化、全球化和难以预测。
乌尔里希·贝克“风险社会理论”剖析
德国社会学家乌尔里希·贝克在其《风险社会》中,主张“风险——社会”是一个相互交融的统一体,风险只有通过社会才可以界定,而社会变迁的动力也必须借助风险概念才能够解释;风险对社会的后现代特征进行了暴露和推动。
本文以龙胆泻肝丸事件为例,论述了当代风险的毁灭力量与成长机制、风险与社会后现代性的关系等问题。
全文由四章构成。
第一章,对贝克理论进行综述,阐明问题指向、研究方法和意义。
第二章,阐明风险的本质与当代特征,继而分析了当代风险的社会动力学机制。
第三章,阐述了当代风险的生长机制和爆发规律,揭示了观念和制度的滞后与僵化对风险的助长作用。
第四章,预示了风险作用下的社会变迁趋势;讨论了理性、政治和知识的变迁。
附录列出了龙胆泻肝丸事件的要点。
“风险社会”理论在当代中国的现实性摘要:一个以风险为特征的新型社会形态已经来临,不仅风险数量多,而且性质复合。
风险社会理论对西方传统工业化模式及其严重负面影响进行反思和批判,对增长的盲目乐观将被更加审慎和全面的发展观所取代,过去的经验已不足以成为当前的依据和理由;人们当前的行为选择同时还受到对未来预期的影响,现代风险已经从制度上和文化上改变了传统现代社会的运行逻辑,处在现代转型与向世界开放的中国,如何应对风险?风险社会理论对于当代中国显然是有积极的现实意义,值得我们深思和重视。
关键词:风险社会风险社会逻辑信任风险1986年,德国著名学者乌尔里希·贝克在其德文版的《风险社会》一书中首次使用了“风险社会”(risksociety)[1]的概念,用来描述当今西方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反思并批判现代性带来风险因素日益突出的社会现象。
对于风险社会的理解,有学者总结为三个理论流派:[2]第一种是现实主义的,认为风险社会的出现是由于出现了新的、影响更大的风险,如极权主义增长、种族歧视、贫富分化、民族性缺失等,以及一些局部性的或突发的事件能导致或引发潜在的社会灾难,比如核危机、金融危机等。
第二种是文化意义上的,认为风险是作为一种心理认知的结果,在不同的文化背景有不同的解释话语,不同群体对于风险的应对都有自己的理想图景。
因此风险在当代的凸现更是一种文化现象,而不是社会秩序。
第三种理解是制度主义的,以贝克,吉登斯等人为代表。
贝克关注当前社会个体的焦虑并善于把私人问题与公共议题相联系,重视全球化与个体化之间的联系,凸出全球化和个体化在各领域产生的结构性影响的洞察,因此对当代西方和全球的现实和理论界产生巨大影响。
本文将着重探讨贝克的“风险社会”理论的内涵及其在当代中国的现实性。
一、风险与风险社会(一)风险的涵义“风险”(risk)不同于“危险”(Gefahr)或“灾难”(Katastrophe),而是一种相对可能的损失(Nachteil)、亏损(Verlust)、和伤害(Schaden)的起点,风险是对未来的反思,是还没有发生的危险,但是一旦它发生,那造成的危害将是毁灭性的不可挽救性的灾难。
贝克“风险社会”理论及其对当代中国的启示刘 莹 1986年,德国著名学者乌尔里希・贝克在其德文版的《风险社会:迈向一种新的现代性》一书中首次使用“风险社会”(risk s ocie2 ty)的概念,用来描述当今西方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从社会学层面反思、批判现代性出现以来风险因素日益突出的社会现象。
随后,贝克又发表了《全球风险社会》等著作①,形成了他关于风险社会理论的基本框架。
近年来,这一理论在社会理论界、政策研究界和公众中的影响与日俱增。
本文将着重探讨贝克“风险社会”理论的内涵及其对当代中国的现实意义。
一、“风险社会”的内涵及其特性风险(risk),不同于“损失”或“冒险”,指的是依未来的可能性来计算损失。
“风险”的概念,最早起源于17世纪海上保险业中估算帆船驶入未标明水域的可能损失,后来用在银行业务或投资上,用于对投资可能结果的计算。
现代资本主义正是通过精确计算未来得失、风险大小,来赚取更多的金钱。
福利国家基本上也是一种风险管理系统,其用意是当个体在遭遇意外伤害、疾病、失业或年老时,能免受其害。
在人类社会发展早期并没有“风险”的概念,而只有“危险”。
20世纪80年代,贝克在他提出的风险社会理论中赋予“风险”一词新的涵义,他指出:“风险是个指明自然终结和传统终结的概念。
或者换句话说:在自然和传统失去它们的无限效力并依赖于人的决定的地方,才谈得上风险。
风险概念表明人们创造了一种文明,以便使自己的决定将会造成的不可预见的后果具备可预见性,从而控制不可控制的事情,通过有意采取的预防性行动以及相应的制度化的措施战胜种种(发展带来的)副作用。
②”他认为风险是一个很现代的概念,当人们进入工业化社会后,有了理性思考能力,认为能够以人为的方式介入自然界与社会生活,才有了现代风险的概念。
但是,人们为了处理可能的困境不惜使用各种方式,其结果却在解决前一个问题之时,产生了另外一个问题,这就是一种“风险”。
贝克将“风险”定义为:处理因现代化本身所引起的危机(hazards)与不安全(insecu2 rities)的一套系统方法。
CULTURE区域治理简析贝克的风险社会理论中央财经大学 陈楠摘要: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革新,人类社会虽然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但同时这一发展进程也伴随着各种各样的风险,这些风险难以预测,潜伏在人类社会当中,严重威胁到人类社会的长期发展。
面对这种社会现实,社会学家乌尔里希·贝克提出著名的风险社会理论,他从风险社会概念、成因以及化解途径等多个方面着手分析,使人们开始意识到现代社会中潜藏危机,人们的危机意识、责任意识被唤醒,在面临风险时也不再是一昧的听从专家的意见,而是凭借自身的风险认知做出相应的行动。
关键词:风险;风险社会;现代性中图分类号:C9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4595(2020)23-0295-0002现代社会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风险问题,这些风险难以预料,使整个社会充满了不确定性。
人类无法预知当下所作出的决定会对未来产生怎样的影响,虽然每一个计划、政策的实施都是在人们可控的范围内做出的,但这些计划本身就包含着诸多不确定性,在其实施之后所产生的各种后果也是人类无法预料的。
这些不确定的、难以预料的因素在某些时刻就会引发各种风险。
因此,基于对这种社会现实的思考,社会学家乌尔里希·贝克创造性的提出了风险社会理论,这一理论的理出不仅产生了跨学科的影响,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也成为了各国执政者解决风险问题的理论依据。
一、何为风险社会?要理解风险社会的概念首先应该理解“风险”一词的含义。
风险是一种放射现象,它完全脱离人类的感知能力,即人类不会轻易的觉察感受到风险的到来,另外风险还包括来自空气、水、食品中的有毒物和污染物,以及由此对动植物和人所造成的短期或长期的影响。
风险所带来的损害是系统性的,通常不可逆转,大多也不可见(王小钢,2007)。
正是由于风险的逐渐增多和分配,所以整个社会的风险处境形成了。
贝克从以下几个层面对风险概念进一步阐释:风险既非毁坏也非对安全的信任,而是一种非现实;当前行为的变化会对未来产生一定的威胁;风险与人们对文化的定义以及当下生活是否可容忍相联系,它关涉到人们对于生活方式的构想;从人类行为自身所造成的不确定性这一点可以看出,政府对风险的控制能力还是比较有限的,因此不能仅靠国家和政府来控制风险;当代的风险概念是涉及了知识和不意识以及无知识的某种特殊的综合;新产生的风险有可能既是地区性的又全球性的;日常生活中的认识也不足以识别出风险讯号,因此知识和风险的潜在影响之间存在差距;风险社会的概念消除了自然与文化之间的差异(乌尔里希·贝克,2004:174-190)。
姓名:严力指导老师:姚徳薇学号:M01014197 商学院工商管理大类(一)班浅谈“风险社会学-----中国经济中的“风险社会”学风险社会是指在全球化发展背景下,由于人类实践所导致的全球性风险占据主导地位的社会发展阶段,在这样的社会里,各种全球性风险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存在着严重的威胁经济全球化就是一种蕴含着风险的社会模式。
从我国的角度来说,经济全球化有力地促进了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同时也带来了许多新的问题。
我们必须关注共同生活的空间与家园----“全球化社会”必须重新审视自己、审视世界。
今后一个时期,中国将处于黄金发展机遇期与社会矛盾凸现期,必须正视与应对“风险社会”的来临。
走向和谐社会的基本思路,是科学开展社会风险预警,优先调整社会结构,增加社会主义的制度性供给,完善社会群体利益协调机制,积极参与“和谐世界”的建设我国的经济现如今高速发展,而对风险的意识和经济发展并不能完全同步。
我们不仅缺乏对风险的应急措施,更是缺少对风险的认识。
也就是说我国的危机处理系统落后严重。
从汶川地震可以看出,我国以前的地震应急并非做的特别好。
风险社会有以下几个特点:从根源上讲,一是风险是内生的,伴随着人类的决策与行为,是各种社会制度,尤其是工业制度、法律制度、技术和应用科学等正常运行的共同结果。
而自然“人化”程度的提高,使得风险的内生特点更加明显;第二在影响和后果上,风险是延展性的。
其空间影响是全球性的,超越了地理边界和社会文化边界的限制,其时间影响是持续的,可以影响到后代;第三在特征上,大部分风险后果严重,但发生的可能性低。
因此我们可以说,尽管风险发生可能性降低了,但并不意味着我们生活的世界安全了;第四在应对方法上,现有的风险计算方法,经济补偿方法都难以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要通过提高现代性的反思能力来建构应对风险的新机制。
从风险社会的特点我们可以得到风险的发生是人为因素占有主导地位,而且恰恰是那些人类用来规避风险的制度或措施发生了风险,同时这些风险发生的后果不仅局限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里。
风险社会理论述评一、本文概述《风险社会理论述评》旨在全面深入地探讨风险社会理论的演变、发展及其对当代社会的影响。
本文首先对风险社会理论的历史背景和主要概念进行梳理,分析其在不同学术领域的理论演变和应用实践。
随后,本文将重点关注风险社会理论在当代社会中的应用和发展,尤其是在面对全球化和科技进步的双重挑战下,风险社会理论如何揭示现代社会的风险特征、风险来源和风险应对机制。
在本文的论述中,我们将关注风险社会理论的核心观点,包括风险的社会性、不确定性和复杂性等,以及这些观点如何影响我们对现代社会的理解和应对。
我们也将对风险社会理论的批评和争议进行评述,以期在全面理解风险社会理论的基础上,为当代社会的风险管理和风险决策提供有益参考。
本文将对风险社会理论的未来发展趋势进行展望,探讨其在全球化、科技进步和社会变革背景下的新发展和新挑战。
通过本文的论述,我们期望能够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深入的风险社会理论视角,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应对当代社会的风险挑战。
二、风险社会理论的发展历程风险社会理论自其诞生以来,经历了从初步构想到深入发展的多个阶段。
这一理论的发展,既反映了现代社会风险问题的日益凸显,也体现了学术界对于风险问题的深入思考和探索。
风险社会理论的初步构想可以追溯到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当时德国社会学家乌尔里希·贝克首次提出了“风险社会”的概念。
贝克认为,随着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人类社会面临的风险已经从传统的自然灾害、战争等转变为技术风险、生态风险、社会风险等新型风险。
这些新型风险具有不确定性、全球性、难以预测等特点,给人类社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随后,风险社会理论逐渐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并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
在贝克的基础上,其他学者如安东尼·吉登斯、玛丽·道格拉斯等也对风险社会理论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他们从不同角度分析了风险社会的特点、成因和应对策略,使风险社会理论逐渐成为一个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
[收稿日期]2004-09-10 [作者简介]杨雪冬(1970-),男,河北涞源县人,中央编译局当代所副研究员,博士1风险社会理论述评杨雪冬(中央编译局当代所,北京100032)[摘 要]本文对风险社会的有关理论进行了梳理,并重点介绍了贝克和吉登斯为代表的制度主义的风险社会理论。
风险社会作为一个概念并不是历史分期意义上的,也不是某个具体社会和国家发展的历史阶段,而是对目前人类所处时代特征的形象描绘。
风险社会理论有助于我们清醒地认识我们当前所处的历史阶段、面临的挑战并作出合理的反应。
[关键词]风险;风险社会;制度[中图分类号]D08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9314(2005)01-0087-04 贝克说,人类历史上各个时期的各种社会形态从一定意义上说都是一种风险社会,因为所有有主体意识的生命都能够意识到死亡的危险。
[1]的确,风险是与人类共存的,但只是在近代之后随着人类成为风险的主要生产者,风险的结构和特征才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产生了现代意义的“风险”并出现了现代意义上的“风险社会”雏形。
这体现在两点:一是风险的“人化”。
随着人类活动频率的增多、活动范围的扩大,其决策和行动对自然和人类社会本身的影响力也大大增强,从而风险结构从自然风险占主导逐渐演变成人为的不确定性占主导;二是风险的“制度化”和“制度化”的风险。
人类具有冒险的天性,但也有寻求安全的本能,而近代以来一系列制度的创建为这两种矛盾的取向提供了实现的环境以及规范性的框架。
与市场有关的诸多制度(典型的是股票市场)为冒险行为提供了激励,而现代国家建立的各种制度则为人类的安全提供了保护。
但是无论是冒险取向还是安全取向的制度,其自身带来了另外一种风险,即运转失灵的风险,从而使风险的“制度化”转变成“制度化”风险。
近代以来的社会经济变化塑造出现代风险的基本景观:人类对社会生活和自然的干预范围和深度扩大了,决策和行为成为风险的主要来源,人为风险超过自然风险成为风险结构的主导内容;借助现代治理机制和各种治理手段,人类应对风险的能力提高了,但同时又面临着治理带来的新类型风险,即制度化风险(包括市场风险)和技术性风险。
解读“风险社会”理论赵 延 东德国社会学家乌尔里希·贝克(Ulrich Beck)在1986 年出版的《风险社会》一书中,首次提出了“风险社会”( risk society) 概念。
20 多年来,这一理论在社会理论界、政策研究界和公众中的影响与日俱增。
人们普遍认为,“风险社会”理论很好地描述和分析了我们所处的社会结构特征,为我们理解现代社会的发展和现代化进程提供了独特的视角,为制订相关的社会政策提供了有益的思路。
本文将着重讨论“风险社会”的理论内涵及其对中国的现实意义。
1 从“财富分配的社会”到“风险分配的社会”自有人类社会以来,人们就一直面临着各种各样的自然或社会的风险,那么为什么说我们现在才真正进入一个“风险社会”呢? 贝克回答说,虽然“风险”这个概念从人类文明发源时就已存在,但随着现代性和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人们所面临的风险与过去相比已经发生了本质的变化。
具体说来,现代风险有以下一些比较独特的性质:不可感知性 现代风险不再是人们通过感官可以直接感受到的直接风险,而是潜在的、无法感知的、建构的风险。
它们常常表现为一些完全超乎人类感知能力的放射性、空气、水和食物中的毒素和污染物,以及相伴随的短期和长期的对植物、动物和人的影响。
它们造成的是系统的、常常是不可逆的伤害,而且这些伤害一般是不可见的。
整体性 传统风险影响的主要是某些特定个人和社会群体,而现代风险则是对人类整体的威胁。
如果说在面对传统的风险(如饥荒等) 时,有些社会群体尚可依靠自己的财富或社会地位置身事外的话;那么面临着现代风险的灾难性后果,没有哪个群体或个人可以幸免于难。
不确定性 现代风险的不确定性和危害性远远超出传统风险,无论现代科学如何发展,都很难充分把握现代风险。
这一特性使得传统的以科学和法律制度为基础的风险计算方法(如保险、保障等) 已变得不再适合。
建构性 现代风险既是现实的,又是非现实的,它对社会的刺激实际在于未来预期的风险,风险意识的核心不是现在,而是未来。
浅析风险社会理论及其现实意义摘要:本文简要论述了西方不同学者关于风险社会理论的阐述,并揭示出风险社会的基本特征和其理论的现实意义,以期为全球化的今天规避风险提供借鉴意义。
关键词:风险;风险社会理论;乌尔里希·贝克如何规避、减少以及承担风险是个人、组织、国家以及社会维持存续与发展必须解决的重要问题。
德国社会学家乌尔里希·贝克提出了“风险社会”这一新概念,并首创了风险社会理论。
英国疯牛病的爆发与全球性蔓延,使风险社会理论成为西方学者研究的焦点。
本文在初步分析风险社会理论的基础上,试图揭示风险社会理论的现实意义,以期为正确认识并驾驭未来社会可能发生的风险提供一种探讨的路径。
一、风险与风险社会理论“风险”一词在英文里是Risk,本意是指冒险和危险,从字面意义上来理解,风险是具有可能性的危险,或者说是有可能发生的,会造成灾难的事件。
因此,风险概念是一种可能性的概念。
风险是风险社会的基本范畴,对风险的理解是对风险社会理解的关键。
“风险社会”一词最初的提出者是德国学者乌尔里希·贝克,他在其1986年出版的《风险社会》一书中阐述了自己的风险社会理论,首次使用“风险社会”概念描述当今全球化时代充满风险的社会。
此后,随着金融危机、疯牛病、SARS病毒等全球性危机的蔓延,这一理论逐渐成为全球学者研究的焦点。
什么是风险社会?作为风险社会理论的创始人,贝克从八个方面对风险和风险社会进行了概括。
从最宽泛的意义上说,风险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伴随物。
像地震、海啸、飓风等等一些不可避免的自然灾害。
但风险社会并不仅是这样意义上的概念。
英国社会学家吉登斯对风险的认识有助于我们理解这个问题。
吉登斯区分了两种类型的风险:外部风险与被制造出来的风险。
“外部风险就是来自外部的、因为传统或者自然的不变性和固定性带来的风险。
”“被制造出来的风险,指的是由我们不断发展的知识对这个世界的影响所产生的风险,是指我们没有多少历史经验的情况下所产生的风险。
”[1]他认为,传统的工业社会以及此前的社会,人们所担心的是外部风险,而在当代,被制造出来的风险取代外部风险占据了主导地位,由此标志着进入风险社会,“风险暗示着一个企图与它的过去亦即现代工业文明的主要特征进行决裂的社会。
”[1]我们由此可以确认,风险社会中的社会风险更主要的是指由人类活动所导致的风险,它是人类实践活动的产物。
贝克认为,在当今高科技迅猛发展的全球化时代里,某些看似局部或是突发性的事件却往往容易导致和引发整体性的社会灾难。
风险社会是全球化时代毋庸置疑的客观社会现实。
沃特·阿赫特贝格直接指出了这种客观主义特征:“风险社会不是一种可以选择或拒绝的选择。
它产生于不考虑后果的自发性现代化的势不可挡的运动中。
”[2]吉登斯也指出:“不管我们喜欢与否,有一些风险是我们大家都必须面对的,诸如生态灾变、核战争等等。
”[3]当然,对风险社会的阐释还存在着与贝克不同的理解。
斯万·欧维·汉森、玛丽·道格拉斯和威尔德韦斯就从主观主义立场出发来诠释风险社会理论。
斯万·欧维·汉森认为,当代社会风险表面上的增加实际上主要是因为我们加强了对这方面的关注,人们只注意了风险增加的情况而不关注风险降低的情况。
玛丽·道格拉斯和威尔德韦斯则反复证明:风险实际并没有增多,也没有加剧,只是被意识到的、被察觉到的风险确实是增多和加剧了。
能否从主观主义立场来解释当代风险社会,我们暂不作评论,可以肯定的是,关注、应对各种全球性风险已是全球化时代不可回避的现实。
正如贝克所指出的:“工业社会的社会机制已经面临着历史上前所未有的一种可能性,即一项决策可能会毁灭我们人类赖以生存的这颗行星上的所有生命。
仅仅这一点就足以说明,当今时代已经与我们人类历史上所经历的各个时代都有着根本的区别。
”[4]二、风险社会的基本特征自从贝克首次提出风险社会理论以来,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风险社会进行了阐述。
我们从不同学者对风险社会的论述中,归纳出风险社会所具有的特征。
首先,风险具有全球性。
全球化时代的到来,已成为不争的事实。
全球化带来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其重大后果之一就是使我们进入风险社会。
正如吉登斯所说,生活在全球化的时代里,意味着我们要面对更多的、各种各样的风险。
与历史上的各个时期相比,当今社会所面临的风险显然不是一国或一个地区的,而是全球性的。
由于全球化将世界联系成为一个整体,因而“现代风险的危害已远远逾越了现代工业社会所包含的民族国家的发展及其疆域边界的逻辑”。
[5]全球化的开放性,使得风险“搭上了全球化的快车”,跨越了时空的界限,迅速地向全球其他区域蔓延和扩散,可能造成全球性的灾难。
在全球化背景下,风险的冲突点与始发点往往并没有明显的联系,即使生活在远离风险源头的地方,同样也不能幸免风险的冲击,不得不承受风险的考验。
例如,切尔诺贝利核泄露事件、亚洲金融风波、中国SARS事件、英国疯牛病事件以及时下的H1N1甲型性流感等,都是首先从一国或区域范围内爆发,然后迅速地向其他国家扩散,把许多国家都卷了进来,造成了非常严重的后果。
正如贝克所说,在全球风险社会里,几乎人人都会遭受风险之害,造成享有特权的人和无特权的人之间的分界线的消失。
其次,风险具有人为性。
在传统社会阶段,风险更多地表现为物质的匾乏和自然的灾害等“非人为性的”风险。
但是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人类活动的广度、深度和力度的加深,社会风险越来越开始表现出它的人为性的一面。
贝克认为,风险是人类活动和社会的反映,是生产力高度发展的表现,人为因素日益渗透到风险中去,成为“人为风险”,这些风险具有无限可再生性,它们总是随着我们制定的决策策略而自我蔓延。
随着人造风险的扩散,我们越来越多地生活在一个风险社会中。
吉登斯认为,与大规模环境污染、地球变暖或沙漠化等相联系的风险都是人类活动的结果,这些风险是在试图去控制它们的现代性过程中产生的。
而贝克认为:“自20世纪中期以来,工业社会的社会机制已经面临着历史上前所未有的一种可能性,即一项决策可能会毁灭我们人类赖以生存的这颗行星上所有的生命。
”[6]仅仅这一点就足以说明,现代社会的风险已与人类难脱干系了。
最后,风险具有不确定性和难以预测性。
随着风险社会的到来,风险的种类更加复杂多样,不仅有经济、政治方面的风险,也有文化、生态等方面的风险,不仅有区域性风险的存在,也有全球性风险的发生,而且这些风险往往相互交织、相互渗透,呈现出一幅复杂多样的风险图景。
在风险社会里,风险发生的原因和造成的结果之间的关系,更多的是一种叠加关系,很难轻易地区分出谁应为风险造成的损失负责。
例如,工业企业造成的环境污染问题尤为突出,但是由于造成污染的责任主体众多,一时难以确定究竟谁应该为生态灾难负责。
风险还具有“蝴蝶翅膀的效应”,它们何时发生、何处发生、带来什么样的后果,人们无法根据以往的知识和经验进行预测和分析,甚至无法直接感知。
从风险的发展态势来看,“风险的传递与运动经常是潜在的、内在的,在不知不觉中,风险已经悄悄逼近。
”[7]对于我们的日常感觉来说,它们往往是悄无声息的,在突然间爆发,令人防不胜防,人们很难及时采取措施进行预防,更别说控制它们了。
三、风险社会理论的现实意义尽管贝克的风险社会理论存在一些局限性,但却对我们正确理解和应对全球生态危机和科技发展的副作用具有重大的意义。
首先,风险社会理论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反思常态社会的新视角。
长期以来,我们关注更多的是常态社会,坚信人的理性力量和社会发展的有序性,认为在社会发展领域不存在无法追寻因果关系的“裂变”和“突进”。
所以,即便是专门研究社会问题的“越轨社会学”、“灾害社会学”等,也都是从常态社会的角度来考虑。
它们对失业、贫富差距、环境污染等社会问题都是纳入常态社会下来研究的。
而风险社会理论打破了传统思想意识,唤醒了人们的反思和自省意识,从而使人类进人了一个反思的时代。
其次,风险社会理论增加了人们的风险意识,帮助人们树立了正确的风险观。
较长时期的和平已使我们的风险和危机意识淡漠,应付突发性事件的心理准备不足,以至于面对突发事件时容易产生群体性恐慌,从而使个人和整个社会的应急能力有所降低。
而风险社会理论的提出,使全社会都认识到,在全球化和科技迅猛发展的今天,人类将面对不同与以往的抑或更多的风险,所以当面对风险的时候,我们要始终保持一颗冷静平常的心,这样才能更有效的应对风险,不至于在风险面前手足无措。
最后,风险社会理论在制度层面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在风险社会中,旧工业社会体系已经过时,单一的民族或国家已经无力应对威胁整个人类的现代风险,这必然要求并引发社会结构深层的变化和政府制度的变革与角色的转换。
在全球风险社会里,建立全球风险防范体系,最终以承担风险的基本单元为基础形成全球公民社会,成为当今的一个新的时代挑战。
然而,如何实现从工业社会向风险社会的转型、如何实现生态民主与保持社会正义等都还是摆在人类面前的难题。
总之,风险社会理论的主要贡献就是让我们利用其关于风险、灾害和社会思想的分析重建现代性理论。
乌尔里希·贝克虽然没有完成整个工程,其风险社会的理论却提出了现实的针对性问题。
关注危险与安全是人类社会的永恒话题。
目前,人类正承受着H1N1甲型性流感的挑战,如何建立起防范风险的公共机制是风险社会理论核心的论题,也是人类社会亟待解决的时代课题。
参考文献:[1]安东尼·吉登斯.失控的世界[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22,19.[2]沃特·阿赫特贝格.民主、正义与风险社会:生态民主政治的形态与意义[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3(3).[3]安东尼·吉登斯.现代性的后果[M].北京:译林出版社,2000.[4]乌尔里希·贝克.从工业社会到风险社会[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3(3).[5]薛晓源,刘国良.全球风险世界:现在与未来—乌尔里希(贝克访谈录)[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5(l).[6]乌尔里希·贝克.从工业社会到风险社会[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3(3).[7]刘靖.风险:当代社会的重要特征[J].东岳论从,20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