闫海 洞穴奇案的法理研析.ppt
- 格式:ppt
- 大小:1.99 MB
- 文档页数:23
以刑法视角再议洞穴奇案2013级法学学术实验班陈萍(2013041122)摘要:洞穴奇案是著名法学家富勒提出的法律虚拟案例,是一宗同类相食案,并牵涉陷入绝境、抽签、公众同情、政治因素、紧急避险抗辩及赦免等事实,五位法官分别从墨守法律原文、遵循自然法、理性判决法律与道德出现的冲突、倾向法律实证主义和法律现实主义的角度对这起案件进行了解读,然而,当我们单单从刑法的角度来看这起案件,似乎还有更多的突破点。
关键词:刑法、紧急避险、期待可能性一、洞穴奇案再回顾五位探险队员在洞穴探险中发生山崩被困。
营救几乎是立即展开。
营救途中有十个营救人员死亡。
探险者只带有少量食物。
在被困的第二十天,营救人员与他们取得无线联络,尚有至少十天方得被救。
专家告诉她们在没有食物的情况下再活十天是不可能的。
八小时后,被困者再问专家如果他们吃掉其中一个人是否可以再活十天,得到的答案是肯定的。
被困者问以抽签的方式决定谁死亡是否可行,包括医学家、法官、政府官员、神学家在内的人都保持缄默。
之后他们自愿关上了无线电。
在进入洞穴第二十三天,其中一名同伴被杀死吃掉。
被害的人——维特摩尔——是最先提出抽签的人。
大家曾反复讨论抽签的公平性。
在掷骰子前,最先提出抽签的人(即维特摩尔)撤出约定,期望再等一星期。
其他同伴只询问他是否认为掷骰子是公平的,受害者并无异议,其他人替他掷骰,结果是对被害者不利。
营救在进入洞穴后第三十二日成功。
法院陪审团作特别裁决,只证明事实,有罪与否留给法官断定。
初审法院根据刑法规定的“故意杀人,判处死刑”,判处被告有罪并处死刑,案件上诉到最高法院。
二、紧急避险的抗辩回顾案件的经过后,我们可以发现,被告在洞穴中被困,面临十天的生死难关的情况下,才与同伴(包括被害人)达成一致,并最后杀死了被害人。
显而易见地,被告们都是为了保护自身以及剩余其他伙伴的生命利益,避免正在发生的饿死的危险,才迫不得已做出牺牲一名伙伴的决定。
从过程中看来,被告的行为在客观与主观上都符合紧急避险的成立条件。
资料一、对《洞穴奇案》中的部分问题分析看了这个案子,说实在的,觉得怎么判都有道理。
我无法说清我支持哪一方,在此我就陈述一下我对里面一些问题的看法和自己的一些问题。
问题一:法官是应该严守法律条文的字面意义呢,还是应该对法律条文做出自己的解释呢?在我看来,这也许是整本书中最为重要的一个问题,这个问题由特鲁派尼法官首先提出,其他法官也都多多少少对此问题作出了自己的回答,我的回答是这样子的:理论上来说,如果法律条文非常明确的话,清楚到每一种情况都有一个确切的惩罚,那么法官们当然是应该忠实于法律条文的,但问题就在于,在现实生活中,法律条文往往并不是那么清楚,立法者根本不可能完全考虑到所有可能发生的情况。
在这种情况下,我认为,法官对法条做出自己的阐释则无可厚非。
而且是必不可少的。
那么,在本案中,法条足够清楚明确吗?答案是否定的!法条并没有具体规定到发生这一种情况应该判处怎样的惩罚方式。
所以在本案中法官们去对法律条文作出解释是合理的。
事实上,法条的不确定性可能是内在的,立法者们不可能考虑到所有的情况,在我们制定法律的时候,我们当然应该把法条制定的尽可能的明确,但总的来说,法条注定了只能是大而化之的规则,其中的不甚明确之处,只能通过其他的手段来进行弥补。
问题二:自由裁量权的问题法官应该有自由裁量权吗?就我个人而言,我觉得不应该出现自由裁量权,法官们最好成为执行法条的机器,所有的东西都规定好了的,法官只是宣读一下内容,但正如我们在问题一中所看到的,这是不可能的,我们的法条尚不完善,机器又怎么能够执行尚不明确的法条呢。
假如说我被审判,又必须接受法官的自由裁量,我希望法官拥有非常小的自由裁量权,越小越好,我可不想因为法官的个人原因而受到本可免去的惩罚,所以,我们还是给予法官们尽可能小的自由裁量权吧!问题三:行政赦免的问题。
说到行政赦免,我同意基恩大法官的意见,行政赦免就不应该是法官们在审理案件的过程中应该考虑的问题,如果能够大赦的话,只会引发更多人的要求,造成难以判案的结果。
洞穴奇案法理分析“洞穴奇案”是当代著名法哲学大师富勒在1949 年《哈佛大学法律评论》上发表的假想公案,被认为是有史以来最伟大的法律虚构案例,也是西方法学院学生必读的文本? 通过“洞穴奇案”,中国的司法者? 法科学生乃至普遍的社会公众都能增添对司法哲学的深度理解,在生命价值的中国语境中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份反思和判断? “洞穴奇案”的价值和意义,早已跃出了经典虚构公案的功能局限,引发了“我们对法律与道德? 人情? 民意? 公共政策之间在相互冲突的情况下法官应当如何抉择的思考” , 同时也具有反思司法? 展示法律思想多元性的法哲学价值?“洞穴奇案”的基本案情是: 纪元4299 年 5 月,纽卡斯国的 5 名洞穴探险协会成员进入一个位于联邦中央高原的石灰岩洞后发生山崩困于山洞,无法在短期内获救,通过无线电设备与营救人员联系后得知他们很可能在被成功营救前饿死? 为了维持生存以待救援,5 人约定以投骰子的方式选出一名牺牲者,让另外 4 人吃掉其血肉? 成员之一的威特莫尔是最早提出此建议的人,但在掷骰子之前其撤回了同意? 不过其他 4 人仍执意掷骰子,并且恰好选中威特莫尔做了牺牲者? 4 人杀死威特莫尔食其血肉获救后,均被以谋杀罪起诉并被初审法院判处绞刑? 4 人不服判决上诉至纽卡斯国最高法院? 纽卡斯国最高法院 5 位大法官面对同样的案情,适用相同的法律,得出了不同的判决意见,其中 2 票主张有罪,2 票主张无罪,1 人退出裁判,结论是维持初审法院原判? 随着社会情境的变迁,在富勒发表“洞穴奇案”近50 年之后的1988 年,美国著名法学家萨伯又续写了“洞穴奇案”的9 个判决意见,即假定若干年后“洞穴奇案”获得了翻案的机会,9 位大法官参加了案件的审理并对此发表了判决意见,4 票赞同有罪,4 票赞同无罪,1 人退出裁判,有罪与无罪意见相当,判决结论戏剧性地与50 年前的判决结论一样,仍然是维持原判?法律无外乎是一个价值判断,生命权至高无上不可侵犯,其余四人杀死威特莫尔是事实,已经构成谋杀罪,被害人的意思表示不是阻却事由,从期待可能性的角度来看,很难预测普通人在那种特殊环境中的行为,有些人会同意而有些人会反对杀人,故不存在违法阻却性,因此我认为这四人有罪,但是可以考虑当时的特殊情形减轻量刑。
洞穴奇案中吃人者有罪无罪(南审)洞穴奇案中吃人者有罪/无罪正方:谢谢主席,大家晚上好。
黑暗中的本能,鲜血的赌局,绝境中的求生。
洞穴里囚禁着两重思想的困境。
第一重困境,求生的本能能否逾越理性与文明的边界。
人类社会在不同的自然环境、人文背景下孕育出形式各异的法系。
但跨越差异的共同是对于生命的尊重与保障。
洞穴里,受害人威特莫尔从来没有在实质上侵犯过任何人,不存在任何被防卫致死的合理解释,却依旧遭到了残忍的杀害与分食,在任何法系都应被认定为故意杀人,即便是原文中的架空世界也依旧是先判有罪而后讨论是否推翻原判。
被告们饥饿吗?应该是吧,但自己的指头末梢、身体上冗余的脂肪在此时都可以提供坚持的理由,何以用他人的性命为自己续命,再以饥饿开脱。
被告们焦虑吗?应该是吧,但退却一万步,选择订立野蛮血腥的所谓契约,也应该风险自担,凭什么要拉着别人替自己分担风险?这毫无疑问是暴行,是谋杀,是自私驱使下的恶。
何以自言清白,又何以高呼无罪?第二重困境,人类社会对边界、对规则、对法律的信仰究竟应该坚守到何种程度。
我们曾对诸多事物萌发过信仰,对神秘的盲从催生了忍耐、压抑与禁欲,对金钱的痴迷诱发了享乐、贪婪与疯狂,但对法律的信仰,却推动了文明社会的进程。
维特摩尔最后一次明确的意思表示是:要不我们再等等。
他退出了那份野蛮的契约,在悬崖边上往文明的故乡退回了一步,退回到法律的框架下,退回到文明人的坚守上。
可然后呢,他被杀害分食,却无人因此有罪。
贝卡利亚说过:“法律的震慑力,源于承担犯罪后果的必然性”。
无罪判决却向社会宣示,为了保全多数人就可以剥夺少数人的生命。
每个人都不过是天平上50g一枚的砝码,可以被随意累加或去除。
而人类亲手毁灭了关于正义关于公平的所有努力。
倘若法制之下的人民得不到保障,倘若肆意与残暴拥有了名曰紧急情况的烟幕。
这便是魔幻现实,是法的荒诞,好似文明的窗户被捅穿了洞眼,而蛮荒时代的风再次吹来。
在那时,法的门前不再有人驻守,法的脚下将从此布满荆棘。
洞穴奇案法理分析在漫无边际的大海之上,杜德利、斯蒂芬、布鲁克斯、帕克四人已经完全与外界隔绝。
他们实际上已经组成了一个四人的小型社会,或者说是小型国度。
在这个小型社会中,杜德利,斯蒂芬和布鲁克斯出于强势地位,帕克处于弱势。
从物种进化论的角度来说,由于当时他们已经失去了食物的来源,死神正在一步步向他们靠近。
所以他们的思想已经倒退到了蛮荒时代,“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是他们行动的唯一指南,杜德利杀帕克完全符合自然社会的运行规则。
因此,不乱如何都不应判杜德利有罪,其他二人是无罪。
如果我们偏要以文明社会的法律来审判他们,那就好比我们判定一只杀了野牛的非洲狮有罪一样,这是何等的笑话。
从法律的角度来看,也不应判他们三人有罪。
何为法律?马克思主义法理学认为:法律是上升为国家意志的统治阶级的意志,法律是在统治阶级内部各成员的意志的相互冲突中产生出来的。
法律是统治阶级维护自身利益的工具,统治阶级利用自己在政治和经济上的统治地位,吧本阶级的意志上升为国家意志并“奉为法律”。
从这个角度上来说,法律本身就是不公平的,它只在统治阶级内部是相对公平的。
在杜德利等四人组成的小型社会中,杜德利、斯蒂芬和布鲁克斯处于支配地位,我们可以认为他们是统治阶级,而帕克是被统治阶级。
在杜德利等三人组成的统治阶级内部两人同意杀了帕克,布鲁克斯表示反对。
于是有三分之二的人赞同杀了帕克,超过了半数。
这时候,杀了帕克是完全合法的。
世界上没有绝对的公平,每一个政治体制的建立都会有人要为它牺牲,总有人是处于被统治状态的。
虽然我们都很同情帕克的不幸遭遇,但在法律面前,我们必须放下自己的私人情感,要理性的做出判断。
如何法律都有适用范围,我们在执行法律时不可超出其范围。
我们要尊重那些特定时期、特定环境下所形成或客观存在的法律。
洞穴奇案法理分析
本书最大的特点,大概就在于它像一个悖论或囚徒困境一样,能够引起人的思考和讨论,此外,似乎没有太大的价值。
显然,法律不是真理,而是实用的工具,无论是阶级统治的工具,还是降低社会成本的工具。
但无论是什么工具,尊重法律、执行法律是基本的常识,即使依照法律会得出不道德或法官不情愿的判决,比如挥泪斩马谡。
当然,道德也不是真理,比如三从四德什么的。
从法理上考虑,类似本案的有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强迫的,另一种情况是自愿的。
其实即使是强迫的弱肉强食的情况,也是自然界的公理,算不上不道德。
如果是弱肉强食的强迫的情况,那显然是涉及刑法了。
如果是自愿的,就意味着食者与被食者之间达成了协议,这就是一个民事问题。
这需要认定生命是否具有特殊性,说白了就是生命是不是无价的,或者说生命的价格是不是+∞。
此外,这个问题是一个四个人吃一个人的问题,如果生命不具有特殊性,不是+∞,这个问题就可以变成一个政治问题,就是一个民主问题,一个少数服从多数的问题,一个民主暴力的问题。
法律与道德的困境——论《洞穴奇案》背后的法理分析摘要:洞穴奇案是著名法学家富勒提出的一宗假想案件,是一宗同类相食案,并涉及大众民意、法律与道德关系、紧急避险抗辩、法官职责、自我防卫、生命的绝对价值等内容。
他以五位法官的观点反映了五种不同的法哲学流派。
后来萨伯再次以此法案为基础,以九个法官的视角提出九种额外的观点。
关键词:法律,道德,法理,困境这个案例是富勒以一些真实案例为基础而假想出来的,比如陷入绝境、人吃人、紧急避难抗辩、抽签、赦免的可能等。
但他也在此基础上增添了另外的因素,他把事件从海上移到山洞中,以及细节的增加,十名营救人员的牺牲,无线设备的使用,医疗专家给出的意见,威特莫尔的反复无常等都给这起案件蒙上了更加复杂的色彩。
正是由于富勒对事实的裁剪使得判决无罪和判决有罪皆拥有了足够的理由。
而这两种类型的大部分法官都确信事实是不平衡的,但最终的判决结果是由法哲学平衡而并非事实不平衡所决定的,法官们的判决引起了我们对法律与道德伦理之间的深深思考。
一、架空的案例背景下,呈现的是朴素正义与法治正义的冲突场景每一个人的心中都有一杆秤,衡平着内心正义的呼唤!时至今日,《洞穴奇案》仍然是法学生必读的经典,各种观点层出不穷,这就说明在不同的案例情境下,不同的社会情境下,不同的时代背景下,正义并不是绝对统一的,每一个读者都会单独发出理性的声音。
五名洞穴探险人受困山洞后面临的生死决策,是完全可能在现实社会中出现的;假如我们身处其中,我们就不是论证的主体,而是痛苦决策的选手!在没有水没有粮的条件下,要么抱着“朴素的正义”牺牲一人以食用,来救活其他四人;要么五人都秉承“法治的正义”坚守着法律的底线,确保每一个生命都绝对得到尊重,这样五人一起赴死;如果从朴素的正义来评判,牺牲者也算死得其所,伟大的救活了其他四人;如果从法治的正义来评判,任何人都不得剥夺他人的生命,牺牲一人是谋杀行为。
那么,在这样的冲突场景下,五人同意了的抽签约定是在架空世界的立法行为还是契约行为呢?假如洞穴是“法外之地”,五人的抽签约定是当时条件下的立法行为,那么这个法律就具有强制效力,即使威特摩尔最后一刻撤回了同意,也不妨碍法律“少数服从多数”的通过生效,所以他成为牺牲品是执法的效果,是法治公正的体现。
洞穴奇案案列分析演说稿提纲洞穴奇案缠绕法学界这么多年,其实这一点就连作者也没有想到。
我认为缠绕大家的,让大家感到困惑的并不是法律本身,而是这个环境太特殊。
大部分同学径直对此进行了法理的分析,却忽略了本案的环境因素的与众不同。
它的特殊性表现在1. 洞穴本身地理环境的特殊性,他构建一个封闭的空间,并且可以确切的知道自己死亡的日子。
这一点无形中就把我们的怜悯之心勾出来,从一开始我们大部分人就掉入了陷进中,本应公平公正的心就开始向一方倾斜。
2. 他把现在的技术条件(无线电)和原始社会环境(封闭的洞穴)结合起来,本身使得案列不伦不类,脱离实际,一个不实际的案例,要用实际的法律来审,本身就显得不实际,不科学,所以再多的判决也不过是幻想而已,对现实并无多大意义。
还有就是我们都知道人体在缺水的情况下最多存活3天,即使吃人肉也不可能存活十几天。
作者虚构的案件在现实中是难以发生的。
对法理研究却是一个新的领域。
也为立法寻求了新的方向。
3.现阶段相关概念本身的内含和外延不明确。
何为法?何为正义?人类一直在捉摸他,如今各国也是众说纷纭。
我国对于法的概念一般表述为:法是有国家制定和认可的调解人们行为规范的规定人们权力权利义务的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社会规范。
对于正义,各学派各学者都有不同的见解。
如霍布斯认为:只有在确定的秩序下才有正义,而边沁的功利主义正义观主张:正义的标准应该建立在功利的基础上,即根据对人的幸福或痛苦而进行认定,最大多少人的最大幸福是判断是非的标准。
故事开始前大家先把自己陷入角色中,先来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如果在洞穴里面的人分别是你的父亲,母亲,妻子,儿子和自己。
我们会怎么想?我们还会不会选择这种方法让自己活下去?我想这种残忍的选择是不会发生的,谁都不希望其中任何一个人牺牲掉,甚至于牺牲自己也不愿意吃掉别人。
这也是我反驳所谓期待可能性的一个论据,我们刑法上的期待可能性是指根据行为时的具体情况,能够期待行为人实施合法行为的可能性。
一个洞穴引发的奇案洞穴奇案1. 尊重法律条文----特鲁派尼法官---有罪判决2. 探究立法精神----福斯特法官---无罪判决3. 法律与道德的两难----唐丁法官---弃权4. 维持法治传统----基恩法官---有罪判决• 5. 以常识来判断---汉迪法官---无罪判决。
结论:维持有罪判决和量刑•背后真实的案例:霍尔姆斯案;女王诉杜德利与斯蒂芬斯案霍尔姆斯案:船撞冰山下沉;救生艇遇险,水手把船上的人抛出船外,最终获救;水手被起诉自然法学自然法学:常是指宇宙秩序本身中作为一切指定法制基础的关于正义的基本和终极的原则的集合。
实证主义法学•实证主义法学:严格上称为法实证主义,或称法实证论、实证法学,是当代的一种法理学和法学流派,其主张法律是人定规则,在法律和道德之间,没有内在的和必然的联系。
法律与道德的关系不同学派之间存在的争论自然法学派观点:1,人定法之上存在一种自然法2,法就是由理性和正义感引伸出来的道德原则在法律规则和概念中的体现实证法学派观点1,法律是人定规则,法律与道德相分离2,法律的有效性和道德、公正无关,法律只是命令法律与道德联系:1、法和道德都是精神性社会的生成物,法的渊源有在社会中无意识发生的信念中产生和在自觉创造的信念中产生两种情况;2前者是社会的共同行为规范,后者是被形式化了的伦理规则;3在相交叉的领域,两者都有拘束力,而越出了交叉的范围,则属于两者各自管辖的领域。
当然,一般而言,道德管辖的范围比法律要大得多.区别:1法具有强制力,由国家强制力保障;2道德是人的内心服从,它与国家的强制力遥遥相对;3法律源自社会信念道德则源自个人信念;4法律是允许、命令和禁止人的行为的规范,道德,着重于人的内部的意志决定;5法和道德也有冲突之时,即对道德允许的,法有时会禁止;对道德禁止的,有时法律却是允许的。
法律与道德的关系:虽然法律与道德是否有必然联系仍然是一个可争论的问题,但是可以肯定的是现代社会的法律与道德是严格区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