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林红石峡景区发展规划
- 格式:doc
- 大小:20.00 KB
- 文档页数:5
浅谈陕北榆林红石峡摩崖艺术的艺术价值作者:张圆圆来源:《中国民族博览》2016年第04期【摘要】陕西省榆林市坐落于陕西省北部地区,地广人稀,红石峡作为本地的旅游景点,在充满神秘色彩的同时,又宣扬着本地的文化以及曾经辉煌的历史一页。
红石峡又名“雄石峡”,在雄石峡的内部崖壁上有大量的摩崖石刻群。
“刀凿斧痕,题刻满山”,历朝历代的许多作品都有幸呈现与此。
如果说巴黎的名片是充满浪漫色彩的埃菲尔铁搭,北京的名片是充斥着伟岸色彩的天安门,重庆的名片当然离不开洪崖洞,那么榆林的名片则首当其冲为“雄石峡”。
【关键词】陕西;榆林;红石峡;雄石峡【中图分类号】1206 【文献标识码】A一、陕北红石峡摩崖艺术的渊源儿时的记忆中就对“雄石峡”这个神秘之地有着不同寻常的渴望,总想跟着家里的亲人去陕北一睹庐山真面目。
从小我就知道,西部大开发,家里人由山东本地的企业调遣到陕西省北部一个叫做榆林的城市去搞大开发,这个城市有一个叫做“雄石峡”的地方。
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山东人,总是憧憬着走出去看看。
2005年的暑假,带着一份渴望,终于如愿以偿。
红石峡距离榆林市区不远,驱车大约需要半个小时的时间,根据车速细算一下,距离榆林市区也就5公里的距离。
红石峡河谷狭长,长度为350米,整个峡谷有东崖、西崖之分,东崖大约有11.5米高,西崖有13米高,雄伟峭拔。
峡内榆溪河穿流而过直达城西。
中国的文人墨客向来有题刻而抒发豪情壮志的喜好,红石峡也有幸由驻守的文人墨客甚至武将们留下题记,从而造就了红石峡成为中国书法艺术大宝库的地位,也彪显了红石峡“九边重镇”的地位。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红石峡的晴天,“红山西照”因而得名。
中国人向来有信奉佛教的虔诚,热情而豪放的陕北人民,虽地处偏僻,但其对于中国传统佛教的信奉丝毫未减。
早在千年以前,中国的宋、元时期,人们就在红石峡崖壁上凿石建庙,命名“雄山寺”,作为宋朝明化年间的产物,其“天门、地门”全为隧道。
红石峡生态公园
佚名
【期刊名称】《西部大开发》
【年(卷),期】2022()3
【摘要】红石峡生态公园位于陕北历史文化名城--九边重镇榆林城北二公里处,它的历史和地理位置自古以来是汉民族与北方游牧民族必争的边关要塞,是黄土高原的北端与毛乌素沙漠及鄂尔多斯台地南缘接合部,也是黄土地农耕文明与蒙古大草原游牧文化的接壤地带,大漠与边地风光、黄土与蒙汉风情尽收眼底.
【总页数】1页(P1-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6
【相关文献】
1.论三门峡天鹅湖国家级湿地公园生态旅游保护性开发
2.宜昌三峡大老岭国家森林公园生态文化建设研究
3.浅析城市社区公园复合开发模式——以成都麓湖红石公园为例
4.金丝峡森林公园生态旅游持续火爆
5.红石峡生态公园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红石峡水库一:榆林市水资源概况榆林市属干旱、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多年平均降水量405毫米,占全省年平均降水量686.8毫米的59%,降水由西北向东南递增,主要集中在七、八、九三个月,约占全年降水量的60—70%。
降雨地域分布不均,风沙区一般在325—425毫米之间,丘陵区在400—500毫米之间,而且降水常以阵雨形式出现,历时短,地表径流含沙量大,是黄河中上游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区域。
全市多年平均水面蒸发量1246毫米,是降水量的3倍多。
并且榆林市北部有煤、西部有气、南部有盐,随着工业发展和城市化的加速建设,工矿及城市用水量将显著增加,其废污水排放量也将急居增加,工业废液、废渣渗漏和直接排放将影响居民生活用水和农业用水。
由此,榆林市的农业用水、工业用水、生活用水的状况不容乐观。
二:简介红石峡水库地处榆阳区榆阳镇桥头村,无定河水系榆溪河中游处,距榆林城北4.5公里,库区属沙草原风及河源区,实际控制面积2060平方公里。
红石峡水库是一座以防洪为主,兼农业灌溉、水力发电、城市供水、水产养殖等综合利用的Ⅲ等中型季调节水库。
三:构造特点1:水库枢纽由大坝、左右岸输水洞、左右岸泄洪洞以及坝后抽水站组成。
大坝为浆砌石拱坝,雄踞普济桥下的石峡中,坝基深入河床石层2米,长19.3米,宽15.7米,半径48.6米;坝高15米,坝顶高程1072.0米,顶长39.4米,宽4米;控制流域面积1202、3k m2,正常蓄水位1083.6m,总库容1900万m3。
坝体用水泥、白灰砂浆砌块石筑成,坝面用水泥砂浆砌青料石保护。
东西泄洪洞均建在坝体前方东西两侧,由沙岩中开凿而成,为马蹄形断面,进口高程1061.8米。
东洞长37.12米,比降1/400;西洞长47.54米,比降1/12。
1958年根据需要增建了控制闸,为矩形断面,宽1.8米,高2.1米,分别安装平板闸门,由5吨齿轮型启闭机启闭,两洞最大泄洪量75立方米每秒。
输水洞也建在大坝前方东西两头,东洞接一级抽水站,西洞接自流灌溉渠道,结构与高程与泄洪洞相同,安装启闭机4台,两洞最大输水量6立方米每秒。
塞上明珠红石峡作者:贺晓霞来源:《文物鉴定与鉴赏》2020年第11期摘要:陕西榆林老城迄今有五百余年的历史,古城东依驼山,西临榆溪河,北有镇北台,南有凌霄塔,城内以一条贯通南北的大街为轴心,形成了著名的“南塔北台中古城,六楼骑街天下名”的独特明清建筑古迹。
榆林古城以其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独具特色的传统风貌,成为传统建筑风貌类城市的典型代表,于198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二批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
夕阳下如同晚霞一般绚丽的红石峡像一颗耀眼的明珠镶嵌在古城的城北!关键词:红石峡;蓬莱;山奇水秀红石峡位于榆林市榆阳区城北约3千米处,地处明长城口红山脚下的榆溪河谷,因夕阳西下时红石映日分外耀目而得名。
峡谷内山奇水秀,石窟、古刹林立,还有陕西省最大的摩崖题刻群。
红石峡共有大大小小的摩崖题刻120多幅,而赞美红石峡秀美景色、风光宜人的摩崖题刻近20幅。
1 题刻分析1.1 红石峡东崖上的题刻①“蓬莱仙岛”(阴刻)为同治五年(1866)农历四月蔡兆槐题刻。
蔡兆槐,江苏崇明人,咸丰癸丑(1853)进士,同治五年(1866)任榆林知府,同治十二年(1873)任凤翔知府。
题刻意指:红石峡清静幽雅的胜境好似神仙居住的地方。
②“蓬莱胜境”(阴刻)为民国十九年(1930)师汝霖、张柽泐石题刻。
题刻意指:红石峡秀美的景色如世外仙境。
③“流沙蓬岛”(阴刻)为民国三十年(1941)五月题刻,内容:二十八年秋,绶光奉命指导蒙政,驻榆阳之雄山寺,寺为明建,又经刘总戎厚基重修。
流沙环绕,台阁层峙,春秋佳日,颇绕风景,爱题四字,以志雪鸿。
襄阳朱绶光题。
题刻意指:红石峡黄沙清流各别,景色幽雅犹如仙境。
以上三幅题刻中都有提到“蓬莱”,我国古代传说东海有蓬莱仙岛,为仙人所居。
后以此典比喻海中仙境,或形容人间胜境。
④“天外奇峰”(阳刻)为同治十一年(1872)农历五月延绥镇标右营游击甘肃平凉府固原州慕寅题刻。
题刻意指:红石峡两山对峙,鬼斧神工的胜景,是人间少有的奇景。
陕西省文物局关于榆阳区红石峡石窟及摩崖石刻保护
工程立项的批复
文章属性
•【制定机关】陕西省文物局
•【公布日期】2022.08.29
•【字号】陕文物函〔2022〕411号
•【施行日期】2022.08.29
•【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
•【时效性】现行有效
•【主题分类】文物及历史文化遗产保护
正文
陕西省文物局关于榆阳区红石峡石窟及摩崖石刻保护工程立
项的批复
榆林市文物广电局:
你局《关于红石峡石窟及摩崖石刻保护项目立项的请示》(榆政文广字〔2022〕80号)收悉。
经我局研究,现批复如下:
一、原则同意榆阳区红石峡石窟及摩崖石刻保护工程立项。
二、在编制方案过程中应注意以下方面:
1.本次工程以现状加固为主,工程范围为红石峡石窟及摩崖石刻的保护加固。
2.应进行全面详细的地质、水文勘察,明确裂隙、松动岩体、生物病害等分布范围、危害程度及发展趋势,对石窟和摩崖石刻进行结构稳定性评估,为确定工程范围和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3.应坚持最小干预的原则,采取科学、合理的保护加固措施,严重控制工程规模,尽可能保持石窟原有风貌。
三、请你局组织具有相应资质的专业单位,按照《文物保护工程管理办法》《陕西省文物保护工程管理制度》等有关要求,抓紧编制工程方案,并上报我局审
批。
此复。
陕西省文物局
2022年8月29日。
2021年第04期现代园艺浅析榆阳区“十四五”林草业发展规划要点朱建军(榆阳区林业和种苗工作站,陕西榆林719000)摘要:榆阳区为了进一步提升当地林草业发展水平,在“十四五”开局之年按照“三环三带七园七廊道”建设的总体布局,以构建黄土高原生态文明示范区,实现全域生态保护和林业高质量发展为目标,坚持“整乡推进、板块联动、造管并重、全域治理”的思路,遵循八化同步的要求,务实有为、聚力攻坚,奋力谱写榆阳新时代追赶超越新篇章,实现大地增绿、生态增彩、农民增收。
基于此,探讨榆阳区“十四五”林草业发展规划要点,以供参考。
关键词:林草业;发展规划;要点;榆阳区榆阳区按照“三环三带七园七廊道”全域生态建设的总体布局,高举生态林业与民生林业两面旗帜,坚持统筹规划、因地制宜、分步实施、分类指导、依靠科技、提高质量、政府主导、全民参与的基本原则,按照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结合方针,大力推进点、线、面结合的城乡绿化工程建设,形成特色鲜明、个性突出的城乡一体绿化新格局[1]。
1榆阳区基本概况榆阳区地处鄂尔多斯台地东部,地势西北高,东南低,海拔870~1405m。
榆阳区属温带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气候干燥寒冷,风多雨少,冷热剧变,四季分明,光照条件较好,年均气温8.8℃,极端高温38.6℃,极端低温-32.7℃,年均降水量414.4mm,无霜期155d,年均风沙日6d。
近年来榆阳区扎实推进造林绿化,狠抓森林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得到改善,林木覆盖率有了明显提高,水土流失逐步减少,逐步调整产业结构,农业和农村经济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
并从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出发,以创建草产业精品工程为契机,以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为目标,利用区域经济的特色优势,坚持草产业建设不放松,努力在加大投入、普及科技、完善服务、规模种草上下功夫。
目前以苜蓿和沙打旺为主的人工种草保存面积80000hm2。
青饲玉米种植面积达6666.67hm2,沙地苜蓿种植水平得到长足进步,草产业从无到有,取得较大发展[2]。
2023年红石峡导游词2023年红石峡导游词1红石峡——河南云台山云台山间的红石峡还有一个名字,叫温盘峪。
由“红石峡”的别称,很容易想到这里是少有的北方丹霞地貌所在地。
潭溪涧壑,与溪流打磨的红石一同组成了云台山景区具有代表性的石貌水景。
【路线导览】红石峡被盛誉为“自然山水精品廊”的红石峡中,水景众多。
有“首龙潭”、“黑龙潭”、“青龙潭”、“黄龙潭”、“卧龙潭”“眠龙潭”、“醒龙潭”、“子龙潭”、“游龙潭”,构成“九龙溪”。
还有“幽瀑”、“穿石洞”、“相吻石”、“双狮汲水”、“孔雀开屏”、“棋盘石”等景观。
谷口南端有一狭窄的峡谷称为“一线天”,且有瀑高50余米的白龙瀑布。
两侧高山耸立,恰似一个石阙,正好是云台山的西大门。
【费用】云台山120元门票内含,需单独验票,不可重复进景点。
【交通】到达云台山后,可以搭乘观光车和电瓶车到各个景点游览。
电瓶车票价单程5元/人,路程1公里。
峡谷极品红石峡,集秀、幽、雄、险于一身,容泉、瀑、溪、潭于一谷,素来享有“盆景峡谷”的美誉。
峡谷深68米,外旷内幽,奇景深藏,两岸峭壁山石秀丽,仿佛鬼斧神工雕凿而成的一个巨大盆景,又似名山大川的浓缩,园林专家称之为“自然山水精品廊”。
红石峡的地层结构,从上到下分别是4亿年前奥陶系石灰岩,4.7—5.1亿年前寒武系的石灰岩,10到14亿年年前中元古代紫红色石英砂岩。
另外在红石峡的白龙潭,地质专家还发现了34亿年前的锆石,是目前地球上发现的最古老的岩石。
峡谷内留存有角度不整合、波痕石、丹崖断墙、龟背石、角度不整合等地质遗迹。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地学部主任伊德博士实地考察景区后,感叹到:“我不得不承认,云台山是一个独一无二、不可比拟的地质公园。
它给我的印象是一部乐章,是一首贝多芬的交响乐,是一首最美妙的山水交响乐。
2023年红石峡导游词2子房湖旁有两条岔道,下道是通往小寨沟景区、老潭沟景区;上道便是直通山西的修陵公路。
叠彩洞景区和茱峰景区盘恒在此。
红石峡是历史文化名城榆林的第一胜景,不仅有着优美的边塞风光,更因它是一处大型摩崖石刻群而闻名遐迩,被誉为“塞上碑林”。
它同时又是中共陕北党的重要革命活动地点之一。
1992年,陕西省人民政府将其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4年申报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02年3月27日,江泽民同志饶有兴趣地游览了红石峡。
红石峡东西两壁对峙,鬼斧神工,峭拔如削,榆溪河水势湍急,穿峡直达榆林城西。
因为此地山皆红石,故而得名红石峡。
又因山势雄伟,峡峰高耸,亦被称为雄石峡。
大家面前的这个俊秀的门楼,其门洞上额镌刻着“红石峡”三个字,它是我国著名美术家、教育家王森然先生89岁时的墨宝。
王森然先生早年曾在榆林中学执教,是刘志丹烈士的导师。
此门楼是红荷峡的入口处,请大家随我进去。
站在这里,方圆不是很大的峡谷内,亭台楼谢,叠石悬崖,石室古桥,洞壑清泉,尽收眼底,我们也已置身于绝妙的艺术画廊了。
这边东崖高12米,长250米;对面西崖高18米,长248米。
两壁双峰对峙,依壁凿石成窟,史载有明代所创石窟叫窟,窟内原有石造像、泥塑像、浮雕石刻、碑刻题记等,“文革”中遭受严重破坏。
现存大小石窟33处,大多分布在东崖,西崖仅有5窟,部分窟以隧道连通。
红石峡东西两壁除石窟外,还在石窟间、殿壁、石崖上就石摹刻,题匾相连,布满东西两壁,琳琅满目,几无空隙。
原有摩崖石刻160多幅,由于自然风蚀及人为破坏,现仅存大小题刻120余幅,其中东崖85幅,多为明清以来官吏儒士文人所题。
题刻笔力雄健遒劲,诸家书法并存,真、草、隶、篆俱全,还有难得的满文题刻,笔法各异,镶刻有别。
字大者丈余,小者不及寸。
形制以横幅为主,兼有楹联、条屏。
石刻有题诗、纪功、纪游、题咏等,内容多抒发爱国豪情,赞誉秀美山川。
红石峡实为一大书法艺术宝库,历来让慕名而来的游客叹为观止。
我们沿东壁坡路下行。
东壁原建有红山寺,寺内有隧道可通“天门”、“地门”。
从“天门”登峡顶,中有翠然阁,“地门”即临榆溪河谷。
我想要具体到榆林红石峡的丹霞地貌的形成
红石峡位于榆林市城北3公里处,距离榆林市区仅5公里。
红石峡谷长约350米,峡谷东崖高约11.5米,西崖高13米,东西对峙,峭拔雄伟。
峡内榆溪河水穿峡而过直达城西。
古代驻守榆林的文人墨客甚至武将都喜好到红石峡题刻以抒发边塞豪情壮志,所以红石峡又是长城书法艺术的一大宝库。
从题字的内容,可以看出榆林古时“九边重镇”的地位。
此外,还可以欣赏到宋元时期的石窟艺术。
赶上晴天,就可以一睹“红山夕照”的风采:夕阳之下如同晚霞一般绚丽的红石峡风光。
是著名的“榆林八景”之一。
丹霞地貌形成主要受到内外力作用的共同影响。
1、受到流水作用将周围风化的红色砂砾带到低洼盆地处沉积下来成为岩石,气候干热造成岩石的氧化作用。
2、在重力等外动力作用下,沟谷不断展宽,崖壁崩塌后退,山顶面积不断缩小,原来的山体逐步退缩成“堡状残峰”或孤立石柱。
论榆林红石峡石窟石刻的文化价值红石峡,又称“雄石峡”,位于陕西省榆林市榆阳区城北3公里的红山之下,是当地代表性文化旅游景区。
红石峡素有“塞上碑林”之称,具有丰富的石窟石刻文化资源,东西两崖的百余幅摩崖石刻,34处石窟中的佛道两教造像、造像记与造殿记碑等都具有较高的文化价值。
对红石峡石窟石刻文化旅游资源加以详细梳理,有助于引导民众更加关注红石峡的文化价值,促进当地文化旅游事业的发展。
一、书法价值素有“塞上碑林”之称的红石峡题刻颇多,目前可主要分为摩崖石刻、寺庙碑刻与馆藏碑刻三类。
据史料记载,红石峡原有明成化年以来大小摩崖石刻170余块,现存118块。
字幅大者达丈余,小者不盈寸,雕刻技法多种多样。
寺庙碑刻共有外额石匾8块、内额石匾4块、殿内碑刻32块,撰书者多非名家且部分姓名不详。
又由于“文革”时期人为破坏等缘故,许多碑刻字迹不清,无从考察。
9块藏于红石峡或榆阳区文管办予以保护,多为题联或题诗碑。
红石峡石刻书法价值主要体现在摩崖石刻与馆藏碑刻中,尤以摩崖石刻的书法价值为最高。
具体来看,其书法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红石峡石刻篆、楷、草、行俱有,书体丰富,尤以楷书居多。
篆体石刻代表为摩崖石刻“横云”与榆阳区文管办藏“吴大澂篆书四条屏”,贺菊芳评后者“以均衡美为基调,表现了秀丽清逸、流转沉着的气度,尤是光娟的线条,寄予了丰富的内在情感”50。
楷体石刻如“山水奇观”“巩固山河”“功在名山”“威震九边”“蒙汉一家”等,浑朴温厚,宽博匀美,与巍峨壮阔的红石峡十分相称。
行书与草书石刻作品多为摩崖题诗或题记,王廷槛“癸未游雄石峡”、杭栋“庚辰秋日同友人游山寺率尔题壁”等如行云流水。
第二,于红石峡题刻纪念者多为当时名官或书法家,名声颇盛。
这一类代表性的石刻有清康熙、雍正年间榆林书法家陈璋所书“三山拱翠”、晚清重臣左宗棠所题“榆溪胜地”与“白云初晴如月之曙,黄唐在独与古为新”题联等。
陈璋书法风格不落俗套,潇洒豪爽,其题刻“三山拱翠”中“山”字最后一笔随势而出,使四字体态“顾盼生姿,含蓄娇美,韵味悠长”44。
目录第一节第1条.榆林地区生态环境的现状特点1.1 自然生态环境脆弱1.2荒漠化与水土流失第二节中心城区城市环境保护规划第1条总体目标第2条地表水环境功能区划第3条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第4条环境空气质量功能区划第5条区域声环境功能区划第6条大气环境污染综合治理措施第7条水环境污染综合治理措施第8条声环境污染综合治理措施第9条固体废弃物污染综合治理措施第10条污水工程第11条雨水工程第12条再生水利用第一节第一条.榆林地区生态环境的现状特点1.1 自然生态环境脆弱榆林地区位于我国东部季风气候区和西北干旱气候区的过渡带, 黄土高源与毛乌素沙漠的过渡带, 草原与荒漠的过渡带, 生态环境脆弱, 属于典型的生态脆弱带。
表现在地表组成物质上, 以松散物质为主, 北部沙质荒漠化区地表是砂及粉沙, 南部黄土丘陵沟壑区为黄土, 无论是砂及粉沙, 还是黄土, 地表结构疏松易遭受风蚀和水蚀, 易引起水土流失。
表现在气候上, 气温低, 降水少而集中,大风、沙暴多, 冬季少雪而干燥, 春季多大风。
表现在植被上, 该地区从南向北, 由草原植被向荒漠植被过渡。
植被稀疏低矮, 植物群落结构简单, 种群贫乏, 野生动物减少, 生物多样性降低。
1.2荒漠化与水土流失该区沙质荒漠化地区占区内面积的3617 % , 以沙丘为主, 分布着固定、半固定和流动沙丘。
近150 年来, 沙质荒漠化土地向长城以南扩展了35km , 流沙越过榆林城南40km 的鱼河堡和上盐湾。
荒漠化是榆林市最主要的环境问题。
在黄土丘陵沟壑区水土流失严重, 沟道密度超过4kmPkm2 。
第二节中心城区城市环境保护规划第1条总体目标规划2015 年,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比“十五”末减少10%以上,建成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生态破坏得到有效控制,循环经济系统建设初见成效,初步实现生态良性循环的目标。
规划2020 年,建成国家生态市,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工业污染得到全面控制,实现经济快速发展、环境清洁优美、生态良性循环的目标。
红石峡水库一:榆林市水资源概况榆林市属干旱、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多年平均降水量405毫米,占全省年平均降水量686.8毫米的59%,降水由西北向东南递增,主要集中在七、八、九三个月,约占全年降水量的60—70%。
降雨地域分布不均,风沙区一般在325—425毫米之间,丘陵区在400—500毫米之间,而且降水常以阵雨形式出现,历时短,地表径流含沙量大,是黄河中上游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区域。
全市多年平均水面蒸发量1246毫米,是降水量的3倍多。
并且榆林市北部有煤、西部有气、南部有盐,随着工业发展和城市化的加速建设,工矿及城市用水量将显著增加,其废污水排放量也将急居增加,工业废液、废渣渗漏和直接排放将影响居民生活用水和农业用水。
由此,榆林市的农业用水、工业用水、生活用水的状况不容乐观。
二:简介红石峡水库地处榆阳区榆阳镇桥头村,无定河水系榆溪河中游处,距榆林城北4.5公里,库区属沙草原风及河源区,实际控制面积2060平方公里。
红石峡水库是一座以防洪为主,兼农业灌溉、水力发电、城市供水、水产养殖等综合利用的Ⅲ等中型季调节水库。
三:构造特点1:水库枢纽由大坝、左右岸输水洞、左右岸泄洪洞以及坝后抽水站组成。
大坝为浆砌石拱坝,雄踞普济桥下的石峡中,坝基深入河床石层2米,长19.3米,宽15.7米,半径48.6米;坝高15米,坝顶高程1072.0米,顶长39.4米,宽4米;控制流域面积1202、3k m2,正常蓄水位1083.6m,总库容1900万m3。
坝体用水泥、白灰砂浆砌块石筑成,坝面用水泥砂浆砌青料石保护。
东西泄洪洞均建在坝体前方东西两侧,由沙岩中开凿而成,为马蹄形断面,进口高程1061.8米。
东洞长37.12米,比降1/400;西洞长47.54米,比降1/12。
1958年根据需要增建了控制闸,为矩形断面,宽1.8米,高2.1米,分别安装平板闸门,由5吨齿轮型启闭机启闭,两洞最大泄洪量75立方米每秒。
输水洞也建在大坝前方东西两头,东洞接一级抽水站,西洞接自流灌溉渠道,结构与高程与泄洪洞相同,安装启闭机4台,两洞最大输水量6立方米每秒。
走进榆林红石峡观后感榆林红石峡,位于陕西省榆林市榆阳区,是中国西北地区著名的旅游胜地之一。
上周末,我有幸走进红石峡,在这里领略了大自然的壮丽和人文的魅力,收获了难忘的观后感。
一到红石峡,我就被壮丽的自然景观所吸引。
红石峡如同一条巨龙蜿蜒,山脊似红色贵妃发髻,孜孜不倦地舒展在天地之间。
山壁上,大小不一的红色岩石如同神奇的画笔,描绘出一幅幅峡谷壮丽的风景。
尤其是在阳光的照射下,岩石的红色更显艳丽。
同时,又因为周边的植被丰富,给红石峡增添了绿意,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站在峡谷中心的观景台上,我仿佛置身于一个仙境中,充满了无穷的向往和憧憬。
沿着红石峡步行道,我对红石峡的人文魅力有了更深的体验。
红石峡被誉为“壶口最美山谷”,这里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底蕴。
在步行道两旁,修建有许多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建筑,在这里我领略到了陕北民俗文化的魅力。
同时,红石峡还有一些人文景点,如摩崖石刻和古道遗址等,让我更加了解了这里的历史与文化。
在红石峡,我还有幸品尝到了当地的美食。
这里的美食以榆林米皮、肉联庄大馒头和道蹊子牛腩面等为主,口味独特,让人回味无穷。
尤其是在逛累了的时候,吃一碗热腾腾的牛腩面,真是一种享受。
红石峡不仅美景如画,还有富有特色的民俗活动。
在此期间,我参观了当地的民俗表演,欣赏了土家族的歌舞和木鱼演奏等,感受到了浓厚的民俗风情。
同时,我还参加了红石峡的传统节日——观音会,亲身体验了当地百姓的热情和热闹。
总的来说,走进榆林红石峡,我收获了许多。
红石峡之美,让我感受到了自然的伟大和人文的魅力;当地的美食和民俗活动,让我更加了解了这里的文化和风俗习惯。
在这里,我度过了愉快的时光,对祖国的美景和人文有了更深的认识。
也希望更多的人能够走进榆林红石峡,感受大自然的雄伟和人文的魅力。
榆林市红石峡的介绍榆林市红石峡位于陕西省榆林市府谷县东北部,距榆林市中心约50公里,东北侧与黄河相邻,是集峡谷、峰林、峡滩、温泉、溶洞和古迹等旅游资源于一体的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红石峡峡谷总长约20公里,最宽处达400米,峡口高62米,峡谷内流淌着清澈的溪水。
峡谷两侧山峰连绵起伏,悬崖峭壁,形态各异,构成了“十里画廊”、“千层石阶”、“龙脉岩涧”等景观。
整个峡谷环境幽静祥和,因其壮美的自然风光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观光和探险。
红石峡的岩溶景观也非常独特。
在峡谷内有43座大小不一的溶洞,其中最大的“仙女洞”高达35米,内部空间宽敞,洞顶挂满钟乳石,洞内还保存着丰富的动植物资源,是科普教育和生态旅游的好地方。
峡谷内的流水和温泉是红石峡的另一大特色。
峡谷内有多处温泉,水温保持在50℃左右,据医学专家研究,可治疗各种皮肤病、风湿病以及神经衰弱等多种疾病,被誉为天然疗养胜地。
红石峡的清溪水质清澈甘美,是夏季游泳、漂流的好地方。
红石峡还有众多历史文化遗迹。
峡谷中央的“鸟巢台”是明清两代的军事重镇,曾经是抗击“黄巾”军的重要堡垒。
峡谷内还有相传为唐代名将贺兰山所开辟的“五岔口”军营等历史遗迹,为游客提供了丰富的人文景观。
红石峡风景区还配有深夜漂流、峡谷越野、现场露营等丰富的娱乐项目,为游客提供了更多的玩乐方式。
红石峡以其怪石嶙峋、峡谷幽深、溪水清澈、温泉养生等自然风光和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成为一座独具特色的国家级旅游区,吸引着国内外众多游客。
除了以上提到的自然和历史文化景观,红石峡景区还有许多值得一提的特色和活动。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峡谷漂流了。
红石峡漂流是一种刺激又有趣的活动,游客可以在导游引领下搭乘柚木筏子,顺着清澈的峡谷溪水漂流而下。
漂流中可以欣赏到峡谷两侧旖旎的山水风光,感受到水滴溅起的清凉与惊险。
需要提醒的是,漂流过程中存在一些路段的水流湍急、激流险滩等,需要游客做好必要的安全防范措施,以确保漂流的安全性。
红石峡水库改造工程方案一、项目概况红石峡水库是位于中国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迭部县红石峡乡的一座大型水库,总库容量约为5000万立方米。
该水库是当地主要的水源地,为灌溉农田、供应居民用水和发电提供了重要的支持。
然而,由于建于上世纪70年代的水库工程存在一定的老化和损坏,加上近年来气候变化和环境压力的不断增加,使得水库的安全性和供水能力都受到了一定的挑战。
因此,对红石峡水库进行改造工程已经成为当地政府和相关部门的重要工作任务。
二、改造目标1. 提高水库的安全性和稳定性:通过对水库设施进行加固和修复,提高水库的抗震能力和防洪能力,确保水库在发生极端天气事件时能够安全稳定地运行。
2. 提升水库的供水能力:通过对水库的调节工程进行优化和改造,提高水库的蓄水能力和调洪能力,确保水库能够有效地满足当地的农田灌溉、工业生产和居民生活用水的需求。
3. 优化水库的生态环境:在改造工程中,注重保护水库周边的生态环境和水生物资源,通过生态恢复和保护措施,提高水库的生态环境质量,实现生态和经济之间的良性循环。
三、改造方案1. 水库设施加固和修复首先,对水库的大坝、闸门和泄洪设施进行全面的检修和维护工作,确保这些设施处于良好的工作状态。
其次,对于存在安全隐患的设施,进行必要的加固和改造工作,提高水库设施的抗震和抗洪能力。
同时,对于老化和破损的设施,进行及时的维修和更换,确保水库设施的长期稳定运行。
2. 水库调节工程优化通过对水库的调节闸门和泄洪设施进行优化,提高水库的调节和调洪能力,使得水库能够更好地适应当地的气候和水文情况。
同时,对水库周边的水文观测设施进行升级和完善,提高水库管理的科学性和准确性,为水库的运行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持。
3. 生态环境保护和恢复在水库改造工程中,注重保护水库周边的生态环境和水生物资源,通过植被恢复、湿地修复等措施,提高水库周边的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多样性。
同时,在水库的入水口和出水口设置合适的拦沙设施和生物防护设施,保护水库的水质和水生态环境,实现水库的生态和经济双重效益。
榆林红石峡长城国家文化公园红石峡位于榆林市城北3公里处,距离榆林市区仅5公里。
是国家AAA级景区,这里以摩崖石刻、蛟窟龙窝、广泽渠等闻名于世。
是榆林最主要的旅游品牌之一,夕阳之下如同晚霞一般绚丽的红石峡风光——“红山夕照”,是著名的“榆林八景”之一。
榆林市红石峡长城国家文化公园项目(一期工程)位于红石峡景区南端,该项目主要以“边塞风情”为主题,以红石峡深厚的历史文化为底蕴,打造历史遗址观光、塞上文化展示为一体的长城国家文化公园。
本次项目规划占地面积42.48亩,约28320㎡。
重点规划建设长城博物馆4260㎡、游客服务中心600㎡、停车场4584㎡、广泽渠优化整治工程、水磨坊等历史景点遗址修复工程等。
下面来介绍本次建设的主要景点及文化底蕴:长城博物馆榆林明长城沿线分布着规模较大的驻军聚落,被称为“36营堡”,这些营堡位于大边长城和二边长城之间,每座营堡负责一段墙体和相关墩台的瞭望攻守任务,明代在长城沿线构筑城堡具有十分重要的军事意义。
本次根植延绥长城文化,将再现榆林36营堡长城文化资源盛况,以及红石峡深邃的历史文化内容。
广泽渠红石峡东崖壁下,修有一条古渠,称“广泽渠”,是明朝成化九年,巡抚余子俊同举人纪温凿山通渠,引红石峡水灌西郊园地,全长1500余米。
后于乾隆年间拓展向南十五里,“以灌泽视昔较广,逐命名“广泽渠”,并刻石留记。
本次优化整治工程依据现存遗址段通渠引水,树立景点解说牌,通过有效治理,将启动申报世界灌溉工程遗产。
水磨坊据文献记载,水磨房是清康熙十八年,张公讳建字浮真者建设。
红石峡水磨坊是红石峡水利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极高的文物保护价值和水利研究价值,修复水磨坊将为下一步将红石峡水利工程整体申报为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奠定基础。
水磨坊遗址修复工程在原址修复,打造水磨景观,在此基础上梳理内部小游路,修筑滨水景观平台,布设景观小茶座,修复建设可供观光、休息、品茗的文化景点,建设规模为170㎡。
榆林红石峡景区发展规划
作为支撑地方第三产业的旅游业目前在榆林还没有从真正意义上进入起步阶段,旅游业作为一个城市的城市名片对第三产业的拉动是被经济界公认的发展模式。
我市的南、西、东周边省市旅游业以呈产业化发展,旅游市场热火朝天。
山西省已由能源重化工为主导产业转化为以旅游为主导产业的经济发展模式。
而我市则形成了“中心城市”旅游产业滞后的尴尬局面。
我们极其丰富的旅游资源和厚重的民俗文化以及建设文化大市所取得的丰硕成果等于是“待嫁”。
红石峡景区的现状及发展规划
优势:
一是旅游资源组合良好。
自然资源方面:“碧水+金沙”,壮美的大漠风光和广阔的水体(红石峡水库)的结合形成了无以伦比的魅力。
人文资源方面,“历史文化+农耕文化”,过渡性的文化形成独具特色的民俗民风。
二是旅游资源特色鲜明。
红石峡水库蓄水后形成的水体面积,使红石峡景区不仅面积广阔,而且植被覆盖较好。
三是开发前景广阔。
沙漠旅游对潜在旅游者具有很大的吸引力,而目前榆林市乃至陕西沙漠生态旅游类产品空白。
摩崖石刻规模较大/较集中,具有明显的特色。
文化底蕴丰厚;文化元素多元(游牧文化和农耕文化交融/书法红色宗教);自然环境较之榆林周边优美;纳凉烧烤游泳休闲;潜在的客源市场;周边的沙地
/沙地植物;边塞文化;安全设施尚好;石窟文化。
而且政府较为重视;对周边游客存在潜在的吸引力;客源比较广泛;周边地区经济状况较好;居民有强烈的出游意愿;
存在的问题:相关的基础设施不完善;;旅游标识较少;保护措施不够;景区规模较小/旅游容量小;内部的可进入性较差;旅游不够完善;林向;宣传力度不足所以知名度小。
威胁:政府的执行力远远不够;宗教文化与周边景区存在着竞争;外部交通不好。
红石峡景区的规划:下面重点从几个侧面分析红石峡和生态公园的旅游资源整合,目的是通过整合将红石峡和生态公园创建成为国家“aaaa”级旅游区,树立一个榆林新的旅游品牌,为我市的旅游资源整合探索一条切实可行的道路。
一两处景点整合的目的从旅游上讲可以形成我市较为完善的国家“aaaa”级风景旅游度假区,提升我市的旅游档次。
从文化建设上讲结合生态公园内新摩崖石刻的建设必将全面提升红石峡在西部书法文化和石刻文化的地位。
从可持续发展讲我们不仅是文化遗产的享用者同时也是文化遗产的创造者。
从而为子孙后代留下极其丰厚的文化和自然遗产。
从生态建设上讲通过整合结合三条水坝的建设,全面改善红石峡和生态公园的景观质量,彻底克服夏季旅游旺季红石峡和生态公园无水景的现象。
同时也解决旅游区水土流失问题。
从景区建设上讲可以克服双方建设上的重复投资和功能区的重复设置。
同时也可以弥补红石峡功能的单一性和生态公园缺乏历史性。
充分体现旅游区的基本特性即“吃、住、行、游、购、娱”。
二、近年来我市在文化大市建设上取得了极大成就。
合并后的红石峡景区在生态公园北区新建现代摩崖石刻将全面提升景区的文化内涵。
新石刻的建设是对旧石刻书法文化的传承。
整合后建成的新景区将形成游客观旧摩崖石刻、体验陕北民俗文化、最后观赏现代摩崖石刻等一系列规模较大,文化内涵深刻,地域旅游特色浓烈的旅游文化体验区。
这对全面提升红石峡在西部的石刻书法地位将起到决定性的促进作用。
必将永载史册,从而把文化大市的建设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三,榆林目前并不缺少旅游景点而是缺少旅游景区,缺少具有品牌效应的国家级旅游景区。
白云山展示的是道教文化,红缄淖呈现的是大漠文化,整合后的红石峡景区展示的是中华民族厚重的石刻书法文化和浓烈的陕北民俗文化。
整合后的红石峡景区将形成较大的榆林旅游强势品牌,从而以“神峡”的姿态展现国人面前,必将形成较强的旅游吸引力。
四红石峡作为我市重要的文化旅游景点,近年来虽在周边有一定的影响力,但其发展速度和其所拥有的资源不成比例。
现在的红石峡是景点并非是景区更不是国家级的a 级景区。
其主要原因是发展旅游和文物保护定位不清晰。
一套人马,两份工作,名是文管所可通过被动的旅游行为在盈利,又不按旅游的市场规律运作,每年的收入主要用于支付职工的工资,根本无力进行文物保护.红石峡的文化价值所产生的旅游经济价值没有得到根本的发挥。
在建设上没有充分考虑旅游的基本要素(吃、住、行、游、购、娱)。
和生态公园
整合后将形成较为完善的“aaaa”级风景旅游名胜区(生态公园目前是国家aaa 级风景旅游区)同时生态公园可作为红石峡的旅游服务功能区。
红石峡重点作好文物保护而生态公园重点作好旅游服务和后续的北摩崖石刻建设,双方取长补短可彻底克服建设上的重复性和盲目性,将旅游文化资源利用最大化。
五生态公园通过近几年的发展已初具规模,2006 年3 月被省旅游局评定为国家aaa 级旅游区。
园内所展示的陕北民俗文化和为榆林人民提供的休闲娱乐服务深受市民好评,完全附合国家发改委所提出的城市近郊公园所具备的社会功能、经济功能、环境功能。
但从长期发展来看生态公园面临很多问题,比如和红石峡的品牌重复问题,新摩崖石刻建成后和旧石刻的连接问题,水景的建设问题,土地问题,后续投入不足的问题(土地是租用投入信心不足)所以这些问题只有通过和红石峡的整合才能得以较好解决。
总之,从宏观上讲双方的整合对榆林的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从微观上将对红石峡和生态公园的发展起到决定性的作用从而为我市的旅游资源整合探索出一条切实可行的道路。
解决之道由于红石峡的公有性和生态公园的私有性,在整合的过程中可参照其它省市在公私合并上的办法。
整合工作可分为近期和远期展开,近期主要是成立整合领导小组,由旅游和文化部门负责研究方案,远期是结合红石峡的新石刻建设和生态公园的北石刻和三条水坝的建设,双方工期可同时完成。
一年后可形成长 2.8 公里的全国最长书法石刻和陕北书法园林。
在整合的过程中应把握以下
原则: 1. 双赢原则通过整合双方资源共享,共谋发展 2. 保护和开发并进原则整合后的文保单位继续承担保护职能,这和全国大景区的运作模式是一致的,其余人员和生态公园成立红石峡旅游开发总公司,双方股份制经营。
在年赢利中拿出一定比例进行文物保护。
3. 市场化运作原则 4. 政府也可将生态公园回收交由红石峡经营整合后的红石峡旅游开发总公司,完全按照市场化的运作模式进行。
本着只要政策不要钱的原则,积极吸引资金,尽快解决现在俩家的道路连接、陕北民俗文化村和百石林的文化建设、新摩崖石刻的建设、立争在红石峡二期工程完工前新摩崖石刻建成。
将整合后的红石峡打造成全国首屈一指的书法石刻宝库和陕北民俗文化园林。
以“神峡”的姿态成为西部的旅游文化圣地,全面推进榆林旅游文化产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