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
- 格式:ppt
- 大小:1.84 MB
- 文档页数:37
历史ⅲ人民版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一)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出现的原因。
1.经济因素:②统治者极力推进重农抑商政策,阻碍商品经济发展。
③工商业者〔市民阶层〕队伍壮大,反对封建束缚,要求发展商品经济。
2.政治因素:①明末清初,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加深,封建社会的危机日益加深。
②封建统治者强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专制统治走向腐化。
3.思想因素:①宋明理学日益僵化、八股取士、三纲五常扼杀人的个性,摧残人们的思想。
②他们要求冲破传统儒学的束缚,追求个性发展。
4.社会环境因素:明末清初之际,社会大动荡,王朝更替,出现权力真空,是当时思想的自由具备了适宜的政治环境。
5.外来因素:西方近代科学的传入,开阔了人们的眼界,为思想界注入新的生机。
(二) .代表人物及其主张1.李贽〔zhì〕---矛头直指封建礼教和整个正统思想,其思想具有鲜明的封建叛逆色彩和战斗精神,成为近代进步思想的先声。
①人物简介:〔1〕生活时代:明朝中后期。
独具个性。
〔2〕生活经历:青年时代生活困乏,中年做过小官,目睹社会的黑暗和官场的腐败。
〔3〕家庭影响:祖父辈从事商业活动的伊斯兰教徒,李贽自幼受传统思想束缚较少。
〔4〕学派的影响:继承并发展泰州学派反传统的精神〔泰州学派是一个具有强烈反叛传统意识的学派〕。
②代表作:《藏书》《续藏书》《焚书》《续藏书》等多种著作。
③主张⑴挑战理学正统地位。
提出“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的主张,并认为“理”存在百姓的日常生活中。
⑵挑战孔子儒学正统地位。
⑶,反对礼教的虚伪与官场的欺诈。
⑷在诗文写作的风格方面,主张“真心”,反对当时盛行的摹古文风。
2.黄宗羲①简介A.参加抗清斗争 B.失败后,隐居著述②代表作:《明夷待访录》③思想主张:A.ab:呼吁废除“一家之法”建立“天下之法”c〔33.顾炎武①简介:亭林先生①明末参加复社,反对宦官专权②参加抗清活动③开清代考据学之河。
②代表作:《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③主张:A.政治:a..批判君主专制,对君主专制的暴虐和官僚士大夫的腐败进行了深刻揭露。
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明末清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自洪武年间建立明朝,至清朝康熙年间为止,约经历了300多年的时间。
在这个时期内,中国社会发生了很多重大的变化,从政治上而言,明朝之后是清朝的统治,从文化上而言,明末清初是中国文化传统的延续与传承,从思想上而言,明末清初的中国出现了一些与以往不同的思想潮流,这其中的思想活跃局面,为后来的中国思想进程提供了重要的基础支持。
先后之争先后之争是明末最具代表性的思想争论,它是明朝晚期两大思想流派——经世致用、纯理为本之间的论战。
经世致用派由唐寅、李贽、钱谦益等人主张经验主义,认为真知灼见应该来自于实践而非书本,所以在经济治理以及社会政治方面强调注重实际,它的对手则是崇尚纯理、注重理论研究,严格主张“心学”之学者王阳明。
在晚明统治危机的背景下,先后之争成为了社会上最为关注的问题。
唐寅等代表经世致用派的学者认为,眼下的铜马铁牛,事关国计民生,当务之急是从实际出发,采取有效措施,而不能是空谈理论。
而王阳明认为,只有虚心学习,并且不断深化自己的理论研究,才能够在实际中创造出真正有效的治理方式。
两派的论争,最终在清初时期由吕留良主持的贡院改革得出,认为经世致用和心学派是互补的,各有所长。
反传统主义除了先后之争,明末清初还出现了一些思想潮流,它们反对传统文化、经典、礼仪等等旧有的观念,强调个性、人性的价值。
这些思潮与先前的儒学传统有着很大的区别,更注重个体的主观感受和兴趣,强调创造力和创新思维。
其中的代表性人物是李贽,《西铭》是他的代表作品之一。
《西铭》中的“天人之界”和“物我两忘”均暗示了他反传统主义的思想倾向。
“天人之界”提出了一个崭新的人与天地的关系,强调人和自然是一体的,人的本来面目就是属于天地的一部分。
同时,“物我两忘”强调的是人的本性,它源于天地神纪,与人的历史、文化背景无关。
这样的观点,在它所处的时代是颠覆传统儒学的。
伪君子伪君子,是明代末期至清代初期出现的一种与古代君子完全不同的精神象征。
课程标准:列举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的思想,了解明清时期儒学思想的发展。
一、李贽的反正统意识1.背景(1)明代后期,社会矛盾空前尖锐,君主专制不断加强,理学走向极端,束缚人们的思想。
(2)商品经济发展,社会风尚发生巨大变化,人们竞相逐利。
2.思想(1)挑战理学正统地位:提出“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认为理就在百姓日常生活之中。
(2)挑战孔子的至尊地位:反对将“圣人”之言作为判别是非的标准。
(3)提出“绝假纯真”的“童心说”。
(4)文学创作方面:主张“真心”,反对摹古文风。
3.著作《藏书》《续藏书》《焚书》《续焚书》等。
二、黄宗羲的“天下为主,君为客”说1.背景明清之际,中国思想界出现继春秋战国、魏晋南北朝之后的第三次思想活跃局面。
正是在这种形势下,出现了反对封建君主专制的进步思想。
2.思想(1)政治上:反对君主专制,指出“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提出限制君权的主张。
(2)经济上:反对重农抑商,提出工商皆本。
3.著作《明夷待访录》。
4.影响黄宗羲的思想,为中国近代反专制主义的思想家们提供了有力的思想武器。
三、顾炎武思想的启蒙精神1.主要思想(1)批判君主专制,提出“众治”的主张。
(2)提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思想。
(3)提倡经世致用,注重实学。
2.主要著作《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
四、王夫之的“孤秦陋宋”批判1.政治思想主旨是“循天下之公”,揭露和批判历代帝王把天下当做私产的做法。
2.哲学思想(1)提出尊重物质运动规律的自然史观和社会史观,是一位唯物主义思想家。
(2)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王夫之的哲学思辨代表着中国哲学发展的顶峰。
3.著作《船山遗书》。
五、唐甄论“凡为帝王者皆贼也”1.思想主张(1)倡导“经世致用”,著有《潜书》。
(2)对专制君主大胆批判,认为帝王皆贼。
(3)对“官”进行猛烈抨击,认为“难治者,非民也,官也”;认为大多数官吏“为盗臣”“为民贼”。
2.思想评价(1)对君主专制和官吏腐败行为的批判没有上升到制度批判的高度,只是着眼于对黑暗现实的揭露。
背景1.政治方面:君主专制空前强化,政治日益腐败,阶级矛盾和社会矛盾尖锐。
2.经济方面: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
3.思想方面:明清思想文化专制,理学仍占统治地位,西学东渐。
4.阶级方面:新兴市民工商业阶层兴起,要求反对封建束缚,发展商品经济。
(反对儒学思想)李贽的反正统思想·1.反正统意识:①反对以孔子之言作为判别是非的标准,是非标准是依照时代的变化而变化的。
②针对正统理学家“存天理,灭人欲”的命题,提出“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的主张,认为“理”就在百姓日常生活之中,对正统思想发出了大胆挑战。
③提倡个性自由,男女平等,反对封建等级制度和特权。
2.著作:《藏书》《续藏书》《焚书》《续焚书》等3.评价:①冲击了封建礼教和正统思想,具有鲜明的封建叛逆色彩和战斗精神。
②反应了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的要求。
应当赞扬李贽敢于突破权威,敢于批判,敢于怀疑,敢于思考的精神。
黄宗羲“天下为主,君为客”说·1.经历(1)明亡后投入抗清斗争。
(2)抗清失败后,致力于著书讲学。
2.主张(1)敢于批判君主专制,“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揭露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
呼吁君臣平等。
(“我之出而仕也,为天下,非为君也”)(2)提出限制君权的主张。
学校是决定是非的最高机构。
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民主思想。
(3)反对传统的重农抑商思想,认为工商皆本3.影响①为中国近代专制主义的思想家们提供了有力的思想武器。
②是明末社会生产关系变化的具体反映。
顾炎武倡导经世致用·1.背景:明末统治者日益腐败,朝政混乱,社会危机日益加剧。
2.目的:探索挽救国家危亡的途径。
3.主张内容:①是清初经世致用的推动者,非常注重实学。
②“天下兴亡,匹夫有责”③他批判君主专制,提出“众治”的主张。
4.著作:《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5.影响:形成了经世致用的思想,顾炎武以崇实致用的学风和锲而不舍的学术实践,开一代朴实学风的先河。
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引言明末清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时期,在这个阶段,中国社会经历了明朝灭亡、清朝建立的巨大变革。
这个时期的思想活跃局面表现在许多方面,涵盖了政治、哲学、科学、文化等领域。
本文将探讨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并分析其中的主要特点。
政治思想的活跃在明末清初,由于国家政权的更迭和社会变革的推动,政治思想出现了较大的活跃。
这一时期的政治思想主要有儒家、道家和法家思想的交融,以及新兴思潮的兴起。
儒家思想在明末清初仍然占据着主导地位,但儒家学者开始对传统儒家思想进行反思和革新。
王夫之等人提出“格物致知”的理论,主张通过实践来验证知识的真实性。
此外,王韬、朱舜水等学者则强调“天人合一”的理念,认为政治的核心在于人与天地之间的和谐。
道家思想在明末清初也有了一定的影响力。
道家强调自然和人性的无为而治,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
王阳明倡导“知行合一”,他在政治上主张以仁爱为核心,以个人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另外,法家思想也在这一时期得到了一定的发展。
由于政治动荡和社会变革的需要,法家思想的研究和应用受到了一定的重视。
法家思想认为法律是治理社会的重要手段,主张刑罚和奖励的运用,以维护社会秩序和稳定。
哲学思想的活跃明末清初的哲学思想也表现出相当的活跃。
在这一时期,儒家、道家、佛教和新兴的理学思想交相辉映,形成了多元的哲学思潮。
儒家哲学在这个时期进一步发展,形成了新儒家学派。
新儒家学派主张“理学为本”,追求人与天地之间的和谐与统一。
朱熹是新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他通过对儒家经典的研究和解释,提出了“天人合一”的理论,强调以心性修身,以道德行为来治理社会。
道家哲学强调宇宙和人的和谐,主张“无为而治”,通过追求个体自由和心灵宁静来达到社会和谐。
王阳明的心学思想也对清初的哲学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佛教哲学在明末清初也有一定的发展,特别是禅宗的兴起。
禅宗强调禅修的重要性,通过悟性觉察来超越世俗的束缚,实现心灵的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