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物理上册 第一章 第一节 物态变化 温度教案2 (新版)北师大版
- 格式:doc
- 大小:155.00 KB
- 文档页数:7
物态变化温度吴宏竹山县擂鼓镇中心学校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理解温度的概念;2、了解生活环境中常见的温度值;3、会用温度计测量温度。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温度计的结构;2、通过学习活动,使学生掌握温度计的使用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学情分析八年级学生思维活跃,好奇心重,求知欲强,但动手能力较弱,加上刚接触物理不久,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缺少认识,也缺乏必要的逻辑知识。
因此,以学生常见的现象进行引入,以便使学生能逐步理解和应用科学知识。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对温度有一定的了解,理解起来并不困难。
“温度计”学生虽然在平时的生活中可能也接触过,但温度计的制作原理和操作规范上还有一些疑惑,因此在上课时要注重训练学生用科学用语规范地描述概念,规范使用温度计测温度,突出科学方法的教育。
重点难点重点:温度的概念;正确使用温度计测量温度并能读出各种温度计的示数。
难点:温度计的构造、原理;体温计与实验室温度计的对比教学过程教学活动【导入】创设情境展示目标1、播放四季的图片,让学生说出在一年四季的感受。
由我们四季不同感受引出温度的概念。
2、让学生分辨两杯不同温度的水,引出我们的感觉是不可靠,不准确的,要准确确定液体的温度,就要有科学的测量工具。
【活动】测量温度1、温度计提出问题:如果我们要确切的知道一杯水的温度,应该怎么办? 共同探究:自制温度计(1)设计方案:在广口瓶内加入一些带颜色的水,配一个橡皮塞,在橡皮塞上插进一根一端封闭的吸管,使橡皮塞塞住瓶口。
(2)将小瓶分别置于热水、冷水中,观察吸管内液柱高度的变化。
(3)问: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4)问:你能否将此装置进行改进,使它能测出具体的温度值?(5)启发:标上刻度的自制温度计虽然可以测出温度,为了提高测量的准确性,还有那些地方可以改进?(6)问:如何给改进后的温度计标上刻度?展示各种各样的温度计。
第一章物态及其变化第1节物态变化温度【知识与技能】1.能区别固、液、气三种物态,并描述它们的基本特征,了解物质的分类方法.2.知道物质状态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发生改变.3.理解温度的概念,知道生活中常见的温度值.4.了解常用温度计的制作原理以及温度计的构造和刻度,会用温度计测量温度.【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大量物质按照固、液、气三种不同状态进行分类,体会分类方法.2.通过观察水的物态变化实验感受物质发生物态变化的条件.3.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温度计的结构.4.通过对环境物质的温度估测,理解温度概念,提高估测温度的能力.5.通过对体温计的观察,了解体温计与一般液体温度计在结构和使用方法上的差异.【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冰化成水的实验反映出事物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培养学生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看待问题.2.通过对环境温度的了解,养成爱护环境的意识.3.在使用温度计的过程中,养成爱护仪器、实事求是的品格.4.通过参与教学活动,产生对物理学习的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道理.【重点】物态及其变化;摄氏温度的定义.【难点】温度计的使用方法;摄氏温度与热力学温度之间的关系.知识点一物态及其变化1.阅读课本P8-9,完成以下问题:(1)物质有固态、液态、气态三种状态.(2)固体具有一定的形状和体积,液体没有固定形状但有一定体积,气体既没有固定形状也没有一定体积.(3)物质从一种状态变成另一种状态的过程称为物态变化.2.物体分类的比赛.准备两组同样多的物体名称(或图片)进行分类比赛.要求:说出所分出的物质各以什么进行分类.(1)第一组:矿泉水、光盘、酒精、铅球、氟、醋、冰、气球中的氢气、牛奶、肥皂、冬天在户外说话时哈出的“白气”、针管、可口可乐、薯条、水银瓶中的氯气.(2)第二组:洗发液、抹布、充气的救生圈、食盐、感冒冲剂、露珠、川贝枇杷露、冰棍、弹簧、水银、煤气罐、食用油、篮球、自行车轮胎.(3)启发学生:根据流动性和体积的稳定性,思考固、液、气的不同特征是什么? 教师引导学生得出固体有一定的体积和形状;液体有一定体积,无一定形状,气体既无一定体积也无一定形状.通过图使学生形象的认识,固体上方画一个立方体;液体上方画一个容器;气体上方画一气的图形.将得出的三种形态的特征分别写在图旁边.知识点二温度及其测量1.引入新课.引导学生用一些词汇来形容物体的冷热程度,并通过对比分析开水和烧红的铁块烫的程度不同,使学生知道物理学中能准确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的物理量——温度.2.进行新课(1)温度的物理意义.让学生叙述温度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越热的物体温度越高,越冷的物体温度越低.并引导学生从衣、食、住等方面分析温度跟人类的密切关系.引导学生了解生活环境中常见的一些温度值;介绍或让学生列举一些与温度有关的环境问题.(2)温度的测量学生小实验,凭感觉判断温度.取冷、温、热三杯水,为保证实验能够达到预期的效果,三杯水的温差要合适.冷水与热水温差要大一些,冷水越冷越好,热水越热越好(以不烫手为宜),温水的温度应接近冷水.做实验时,学生先分别将左、右手食指放入冷水和热水中,然后分先后逐个把食指放入温水中,并叙述自己的感觉.(使学生通过实验认识:仅靠感官的直觉来判断温度的高低是不可靠的,也是不准确的.要准确地判断或测量温度借助测量工具——温度计.)3.温度计及其使用方法(1)温度计的种类.介绍实验用温度计、家庭常用的温度计——寒暑表、医用温度计——体温计等.或用多媒体视频材料或图片展示各类温度计.(2)温度计的构造和工作原理.引导学生观察自己实验台上的温度计的构造并叙述温度计由内径很细的玻璃管和下端的玻璃泡组成,玻璃泡和细管内有红色(或银白色)的液体.【跟进训练】1.冬天户外呼出的“白气”是( D ) A.人呼出的水蒸气B.人呼出的二氧化碳气体C.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成的细小水珠 D.人呼出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细小水珠2.下列现象属于凝华的是( C ) A.水结成冰B.寒冷的冬天,堆的雪人变小了C.冬天晾在室外的衣服会被晾干D. 冬天,室外物体上常挂着一层3.烧水时从壶嘴里喷出“白气”,形成“白气”的物态变化过程是( C ) A.液化过程B.汽化过程C.先汽化后液化D.先升华后汽化4.牙医在给病人看牙的时候,要把小镜子先在火上烧一下再放入口腔中,其目的是为了防止人呼出气体中水蒸气液化模糊镜子.5.一支原来示数为38℃的体温计,未经下甩,便用来测量一个正常人的体温,如果当天气温为35℃,那么体温计的示数 ( B )A.37℃B.38℃C.36.5℃D.35℃6.两支内径粗细不同,下端玻璃泡内水银量相等的合格温度计,同时插入一杯热水中,水银柱上升的高度和温度示数分别是( C )A.上升高度一样,示数相同B.内径细的升的高,它的示数亦大C.内径粗的升的低,但两支温度计的示数相同D.内径粗的升的高,示数亦大1.正确判断物体的物态:固体具有一定的形状和体积,液体没有固定形状但有一定体积,气体既没有固定形状也没有一定体积.2.了解物质存在的第四种状态等离子态.3.正确使用温度计:要先观察它的零刻线、量程和最小刻度值,记住摄氏温度的规定,学会按照“估、选、放、读、取”的步骤测量温度.4.用温度计测水的温度时不可长时间等待,只要温度计示数基本稳定就可读数,否则温度将继续下降.5.体温计的构造比较特殊,使用时要注意先甩后测.完成本课对应训练.教学视频见课件.。
物态变化温度一、学习目标:1、能区别固、液和气三种物态。
能描述这三种物态的基本特征。
2、理解温度的概念。
3、了解生活环境中常见的温度。
4、会用温度计测量温度。
二、重点: 摄氏温度的规定。
难点:正确使用温度计测量液体温度。
三、课前预习1、通常情况下物质的三种状态是指,、。
2、实验室常用酒精灯给物体加热,使用时应用酒精灯火焰的的部分加热。
应该用火柴点燃酒精灯,绝对禁止用已然烧的酒精灯去引燃另一个酒精灯。
熄灭酒精灯时,必须用盖灭,不能。
3、物质状态发生变化和有密切关系。
测量温度常用的测量工具是。
4、常用的液体温度计是利用测温液体的的性质制成的。
5、常见温度计上的单位是,用符号表示。
6、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为度,沸水的温度为度,在0 度和100 度之间分成个等份,每一个等份就是1℃。
7、正确使用温度计:(1)使用前要看清温度计的、。
(2)测量时将温度计的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碰到容器和侧壁。
(3)玻璃泡浸入液体后要稍等,待温度计中的液柱后再读数。
(4)读数时玻璃泡从被测液体中取出,视线要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
四、学习过程:1、让学生观察课本图1-1所列物体,尝试进行分类,并说出你分类的依据。
若按照物质存在状态分类的,说明你所分各类物质的特点。
固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液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气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列举生活中物态变化的例子,让学生体会物质存在的状态是可以发生变化的。
3、我们把物体的叫做温度。
按照课本P10图1-4所示,放入热水中的手,再放入温水中时,会感觉到水是的;而放入冷水中的手再放入同一杯温水中时,却感觉水是的(填“冷”或“热”)。
因此,单凭手的感觉判断水的冷热是不准确的。
4、观察各种常用温度计:(1)温度计的构造:(2)温度计的工作原理:常用的液体温度计是利用的性质制成的。
一、物态变化温度第一课时物态变化学习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能列举自然界和生活中不同状态的物质,理解气态、液态和固态是物质存在的三种状态。
②知道在一定条件下,物质存在的状态可以发生变化。
③能举例说明三种物态的基本特征。
(2)过程与方法:①通过对大量不同状态物质按照固、液、气三种不同状态分类体会对物质分类的方法。
②通过观察水的物态变化实验感受物质发生物态变化的条件。
③通过用物质结构的微观模型解释三种物态的特征,了解一种研究问题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通过冰化成水的实验反映出的事物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的事实,感受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看待问题。
②通过参与数学活动,产生对物理学习的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道理。
学习重点难点:物质存在状态、特征及变化学习过程:一、探究新知任务一:物质存在的状态观察一组图片:晶莹剔透的冰雕、飞流而下的瀑布、古老的蒸汽机思考讨论:这三幅图有什么联系?作为一组图片我们希望对比什么?由此可以得出什么结论?情景二:物体分类比赛第一组:(男生做)矿泉水、光盘、酒精、铅球、氟、醋、水、气球中的氢气、牛奶、肥皂、冬天在户外说话时哈出的“白气”、针管、可口可乐、薯条、水银、瓶中的氯气第二组:(女生做)洗发液、抹布、充气的救生图、食盐、感冒冲剂、露珠、川贝枇杷露、冰棍、水银、煤气罐、食用油、篮球、自行车轮胎问题:1、将所有物质进行分类,并指出分类的依据2、固、液、气的不同特征是什么?任务二:物态变化实验:化冰(用酒精灯加热烧杯中的冰块)提示:认真观察,注意安全,正确使用酒精灯问题:化冰实验说明了什么?提示:实验的现象是____________,条件是_____________。
得到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举例交流:列举生活中的物态变化的事例。
任务三:解释物质三态的特征和发生物态变化的原因:观看动画模拟,建立微观模型的概念,通过自学课本讨论交流完成任务。
《一、物态变化温度》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气态、液态和固态是物质存在的三种状态。
2、知道在一定条件下物质存在的状态可以发生变化。
3、能举例说明三种物态的基本特征。
4、理解温度的概念,了解生活环境中常见的温度值。
5、会正确使用温度计测量温度。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大量物质按照固、液、气三种不同状态分类,体会对物质进行分类的方法。
2、通过观察水的物态变化实验感受物质发生物态变化的条件。
3、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温度计的结构。
4、通过测量温度,掌握温度计的使用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冰化成水的实验反映出的事物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的事实,培养学生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看待问题。
2、通过对环境温度的了解养成爱护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点
1、理解气态、液态和固态是物质存在的三种状态。
2、通过观察水的物态变化实验感受物质发生物态变化的条件。
3、摄氏温度的定义。
4、温度计的使用方法。
教学难点
摄氏温度与热力学温度之间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物态及其变化
学生对水的固(冰、雪、霜、雹)、液(水流、雨露)、气(水蒸气)态虽不陌生,但并未认真研究和系统观察。
教学设计宜从章首图和常见的天气现象导入课题,着力设计好模拟云和雨的小实验,使学生得以亲历和观察水的物态变化。
伴随实验观察进程,适时指明观察点和思考问题,诸如:
1、给烧杯加热过程中,你在杯口盘子底面看到了什么?
2、为什么要给烧杯加热?为什么在杯口盖着的盘子里放些冰块?
3、为什么在大烧杯里铺一层饱含水分的湿沙?换用别的东西,例如冰块,行吗?
4、烧杯上方出现的朦胧“白雾”说明什么问题?
依据教学需要,亦可在本实验前补充加热冰块的小实验:在烧杯中放少许冰块,加热,直至烧干。
使学生感悟水由固态到液态再到气态的变化。
由此导入本实验。
本实验的湿沙亦可换为冰块。
对酒精灯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教师应做出示范并强调以下几点:
1、绝对禁止用一只酒精灯去引燃另一只酒精灯。
2、酒精灯的外焰温度最高,应该用外焰去加热。
3、熄灭酒精灯时,必须用灯帽盖灭,不能吹灭。
4、万一洒出的酒精在桌上燃烧起来,不要惊慌,应立即用湿抹布扑盖。
(二)温度及其测量
1、温度
引入:夏天天气很热,到了秋天天气就会变凉,而冬天会很冷,春天时天气较暖。
“冷、热、凉、暖”都是描述物体的冷热程度的。
物体的冷热程度在物理学中用温度表示。
体验1、教师准备三杯水,冷水、热水、温水各一杯,请学生用手指触摸并描述感觉。
步骤1:将左手食指浸入冷水杯同时将右手食指浸入热水杯,说出左手的感觉和右手的感觉。
步骤2:将左右手食指同时浸入温水杯中再说出此时的感觉。
体验2、请学生触摸长时间放在教室中的金属块、木块和塑料泡沫块,并描述感觉。
步骤1:触摸塑料泡沫块,描述感觉。
步骤2:触摸木块,描述感觉。
步骤3:触摸金属块,描述感觉。
引出:凭感觉判断温度是不可靠的。
要准确地知道物体的温度,必须借助于测量工具来测量。
2、温度计
体验3、带着问题观察实验室温度计。
(1)实验室温度计的组成,注意引导学生观察上面的标度。
(2)液泡的作用是什么?玻璃管内径为什么很细?
练习1、练习温度计的读数。
引出问题:有没有最高的温度和最低的温度?它们分别是多少?
引出绝对零度的概念,并让学生阅读科学窗,了解热力学温度和摄氏温度的关系。
7.1
《力》
【教材分析】
力是生活中常见的一种物理现象,力学是初中物理的重点知识。
学好力的概念是今后学习力学知识的基础。
在日常生活中,学生对力已有许多感性认识,如何将感性认识转化为理性知识是本节教学的难点。
先让学生列举一些有关力的实例,然后用不完全归纳法归纳出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再通过实验现象概括出力的作用效果是使物体发生形变或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最后通过实验,让学生体验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本节教学设计的思路是“实例(实验)——分析——概括”。
教学中要注意联系生活实际,突出科学探究中的分析与论证这一环节。
二、
三、过程与方法
1.通过活动和生活经验感受力的作用效果。
2.了解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能解释有关现象。
3.“实例——分析——概括”。
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科学道理。
2.善于将自己的见解公开并与他人交流,认识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力的概念、单位及其作用效果。
2.力的三要素,会用示意图表示力。
教学难点:
1.力的概念。
2.认识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解释有关现象。
【教学方法】
观察法、实验法、讨论法、探究法,分析归纳法
【教学用具】
气球,弹簧,磁铁,铁钉,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情景导入
通过吹气球的小游戏,引发学生思考“为什么气球会飞出去?”,同时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进行新课
一、什么是力
通过这几幅图“人推.车人拉.弹簧起重机提.重物压路机压.路面”归纳总结出力的概念
1.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
(1)力不能离开物体而单独存在,施力物体与受力物体总是同时存在的。
(2)不直接接触的物体间也会产生力的作用。
(让学生举事例说明)
2.在物理学中,力的符号为F.
3.(为了纪念伟大的科学家牛顿,我们把)力的单位规定为:牛顿,简称牛,符号为N。
4.小常识:手托起两个鸡蛋所用的力大约为1N。
一个质量为50kg的同学对地面的压力大约是500N。
1.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①速度大小改变②运动方向改变
2.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
当物体发生形变或运动状态改变时,我们就可以判断物体受到了力的作用。
不同的力作用效果不同,那么它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呢?
二、力的三要素
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
1.用弹簧演示实验,用力越大,弹簧伸长的越长,再结合生活中的例子。
归纳总结出: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大小有关。
2.用弹簧演示实验,拉弹簧可使弹簧伸长,压弹簧可使弹簧缩短,同时结合生活中的例子。
归纳总结出: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方向有关。
3.推门实验,教师在门前,门边处推门,学生在门后靠近门轴处推门,都用全力,结果教师很容易就把门推开了。
说明:力的作用效果还与力的作用位置有关,这个力的作用位置在物理上叫做力的作用点。
老师总结: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有关,在物理学中,我们把它们称为力的三要素。
生活中,打台球、高尔夫球时,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都很重要。
四、力的示意图
力看不见摸不着,那么怎样去表示力呢?
1、在物理学中,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表示力:在受力物体上沿着力的方向画一条线段,在线段的末端画一个箭头表示力的方向,线段的起点或终点表示力的作用点,在同一个图中,力越大,线段应该越长。
有时还可以在力的示意图旁边用数值和单位标出力的大小。
例题加练习
2、画力的示意图步骤:
1.确定受力物体;
2.找出作用点;
3.找出受力方向 ;
4.画出带箭头的线段;
5.标出数值和单位;
6.检查同一图若有两个及两个的力时,保证力越大,线段越长;
五、力的相互作用
1、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都有体验,当你手拍桌子时,手会疼,用船浆用力推岸,船就会离岸而去,在交通事故中,汽车撞断路边的栏杆的同时,车子本身也会“受伤”。
这说明了什
么?
手会疼,说明桌子对手施加了作用力;
船会离岸而去,说明河岸对船桨施加了作用力;
车子会“受伤”,说明车子受到了墙对它的作用力。
总结:甲物体对乙物体施力时,乙物体对甲物体同时也施力。
因此,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2、应用
“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这一物理知识在日常生活中有哪些现象或应用?
师生共同列举:跑步、划船、游泳等;
⏹小结
本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①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②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也可以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③力的作用是相互的;④如何使用力的示意图表示力。
让学生回想气球游戏,找一位同学用本节课所学知识来解释气球会飞出去的原因。
教师总结。
同时说明火箭发射升空、喷气式飞机飞行也是利用这一原理。
⏹布置作业
课后动手动脑学物理
⏹板书设计
7.1 力
一、力的概念
1.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在物理学中,力的符号为F。
3.单位:牛顿,简称牛(N)
二、力的作用效果
1.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
2.力可以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三、力的三要素
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
四、力的示意图
五、力的相互作用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