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物理物态变化一复习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182.55 KB
- 文档页数:5
内湖中学教学案 第1页 (共4页) 内湖中学教学案 第2页(共4页)第四章《物态变化》复习教学案主备人:章桂寿 审核人:钟秋发 时间:2012.3.30一、考纲要求的复习目标 1、知识目标:(1)认识物质分类,认识温度、液体温度计测温原理,会正确使用温度计。
(2)理解物态变化现象、吸放热及其规律。
(3)理解水的三态变化及其自然界中的水循环。
2、能力目标:通过复习掌握物态变化规律,并熟悉应用于生活、生产,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
3、情感目标:通过学习物态变化规律的应用,重视水循环、水资源及环保方面的教育。
重难点:1、物态变化的条件及影响因素;2、用之解释有关的热现象。
广东中考命题情况:更加注意联系生活、生产及自然现象应用,重视考查解决问题及探究能力。
近五年都考了物态变化,09和11年在实验和综合能力里面命题,08-11四年都考了温度计的使用操作或读数。
二、课前延伸(一)同学们自己梳理本章知识,列出知识网络结构图(可参考《中考攻略》小册子13-17页)。
温度-摄氏温标和热力学温标-物质存在的三种状态-三态变化及其规律-应用(二)预习检测1、温度表示物体的 程度。
摄氏温度的标度方法是规定_______________的温度作为0摄氏度,__________________ 的温度作为100摄氏度,在0℃和100℃之间分成100等分,每一等份代表1℃。
2、常用温度计是根据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制成的。
使用温度计之前,要注意观察它的 、 。
使用方法是:(1)被测温度不能超过 。
(2)玻璃泡不要碰到 或 。
(3)待温度计示数 后再读数。
(4)读数时玻璃泡仍需留在被测物中,视线与温度计液面 。
3、物质有 、 、 三种状态,根据物态变化把右图填写完整。
4、晶体在熔化过程中温度保持不变,这个温度叫晶体的 。
同一种晶体的 跟它的 是 的,不同晶体的熔点(凝固点)是不相同的。
5、晶体熔化成液体必须满足两个条件:一是______________,二是__________________。
教案:初中物理——物态变化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物质存在的三种状态:固态、液态、气态,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转化。
2. 让学生掌握物态变化的基本概念,包括熔化、凝固、汽化、液化、升华、凝华。
3.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物质的三种状态及相互转化2. 物态变化的基本概念3. 物态变化在生活中的应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物质的三种状态及相互转化,物态变化的基本概念。
2. 难点:物态变化过程中的热量变化。
四、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实验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如冰雪融化、水蒸气凝结等,引发学生对物态变化的思考。
2. 讲解:介绍物质的三种状态及相互转化,讲解物态变化的基本概念,如熔化、凝固、汽化、液化、升华、凝华。
3. 实验:安排学生进行物态变化实验,如观察冰的熔化、水的凝固等,让学生直观地了解物态变化过程。
4. 讨论:引导学生探讨物态变化过程中的热量变化,分析吸热和放热的原因。
5. 案例分析:分析生活中常见的物态变化现象,如冬季供暖、夏季制冷等,让学生了解物态变化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
6.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物质的三种状态及相互转化,物态变化的基本概念。
7. 作业布置:布置一些有关物态变化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从生活中的实例中发现物态变化的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时,通过实验、讨论等方法,让学生深入了解物态变化的过程和热量变化,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在案例分析环节,要结合实际生活中的例子,让学生感受物态变化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学以致用能力。
初中物理的物态变化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物质存在的三种状态:固态、液态、气态。
2. 让学生掌握六种物态变化:熔化、凝固、汽化、液化、升华、凝华。
3. 让学生理解物态变化过程中吸热和放热的特点。
4. 培养学生观察生活,发现物理现象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物质的三种状态,六种物态变化,物态变化过程中的吸热和放热特点。
2. 难点:物态变化过程中的热量变化规律,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
三、教学方法采用实验演示、讲解、讨论、练习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教学。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思考物质的不同状态,如冰、水、蒸汽等。
2. 讲解:讲解物质的三种状态,固态、液态、气态。
并通过实物展示,让学生直观地感受三种状态的变化。
3. 实验演示:进行物态变化的实验,如冰熔化、水沸腾等,让学生亲眼目睹不同物态变化的过程。
4. 讲解物态变化的特点:讲解六种物态变化,熔化、凝固、汽化、液化、升华、凝华,并强调物态变化过程中的吸热和放热特点。
5. 讨论:让学生举例说明生活中常见的物态变化现象,并讨论物态变化过程中的热量变化。
6. 练习:布置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如判断生活中的物态变化现象,分析物态变化过程中的热量变化等。
7.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物质状态的变化,以及物态变化过程中的吸热和放热特点。
五、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应能理解物质的三种状态,掌握六种物态变化,并能够分析物态变化过程中的热量变化。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观察生活,发现物理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思考能力。
同时,要注重实验演示,让学生亲身体验不同物态变化的过程,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还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问,确保学生能够牢固掌握所学知识。
初中物理教案(一)物态变化一、温度1、定义:温度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
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为0度2、单位:常用单位是摄氏度(℃)3、测量——温度计(常用液体温度计)①温度计构造:下有玻璃泡,里盛水银、煤油、酒精等液体;内有粗细均匀的细玻璃管,在外面的 玻璃管上均匀地刻有刻度。
②温度计的原理:利用液体的热胀冷缩进行工作。
③分类及比较:④ 常用温度计的使用方法:使用前:观察它的量程,判断是否适合待测物体的温度;并认清温度计的分度值,以便准确读数。
使用时:温度计的玻璃泡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温度计玻璃泡浸入被测液体中稍候一会儿,待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再读数;读数时玻璃泡要继续留在被测液体中,视线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温度计的玻璃泡要做大目的是:温度变化相同时,体积变化大,上面的玻璃管做细的目的是:液体体积变化相同时液柱变化大,两项措施的共同目的是:读数准确。
二、物态变化 1、熔化和凝固 (1)熔化:①定义:物体从固态变成液态高熔点的物质常温下呈固态,低熔点的物质常温下呈液态、气态。
(2)凝固 :①定义 :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分 类 区别晶 体非晶体凝固图像温度时间温度时间 凝固特点 固液共存,放热,温度不变放热,逐渐变稠、变黏、变硬、最后成固体,温度不断降低凝固点晶体熔化时的温度,同种物质的熔点凝固点相同。
凝固条件⑴ 达到凝固点。
⑵ 继续放热。
2、汽化和液化: (1)汽化:①定义: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 ②分类:定义:液体在任何温度下都能发生的,并且只在液体表面发生的汽化现象 影响因素:⑴液体的温度;⑵液体的表面积 ⑶液体表面空气的流动。
作用:蒸发吸热(吸外界或自身的热量),具有制冷作用。
定义:在一定温度下,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
沸点:液体沸腾时的温度。
沸腾条件:⑴达到沸点。
⑵继续吸热沸点与气压的关系:液体的沸点与气压有关,液面气压越小沸点越低,气压越大沸点越高。
物态变化与中国古诗词——《物态变化》复习课一、目标确定的依据1.课程标准相关要求物理课程标准指出:通过实验探究物态变化过程,尝试将生活和自然界中的一些现象与物质的温度与物态变化联系起来。
2.教材分析为改变复习课上教师讲解解知识体系和习题的模式,体现新课标的教学理念,本节复习课重点以图片和图象为主线,通过课件增加学生对图片、图像的识别、探讨复习物态变化的知识,增大探索空间,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开放思维,增强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力,关注学生的个体体验,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带着问题进课堂,再带着问题走出课堂继续知识的探索,让学习感到物理就在身边,物理是有用的。
3.中招考点分析近几年全国各地的中考题中,涉及本讲内容的试题大约占2~4分,考点一般有填空题、选择题为主.对本章的考查主要是:用语言、文字或图表描述常见物质的物理特征;能从生活和社会应用的角度,对物质进行分类:区别固、液、气三种物态,且能描述这三种物态的基本特征;通过实验探究物态变化过程,会将生活和自然界中的一些现象与物质的熔点或沸点联系起来,用水的三态变化解释自然界中的一些水循环现象,综观近几年中考,主要考查同学们运用相关热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复习中应注意:物态变化的判断及应用、探究晶体和非晶体的熔化规律、液体沸腾的实验中沸腾的特点和沸点的特点、水循环,由于晶体熔化实验近十年未考,水沸腾实验近十年仅出现在2015年,故本课对实验的复习较少。
4.学情分析九年级学生已经学会了如何正确使用温度计,掌握了两种相反的物态变化方式——熔化和凝固,同时也具备了初步的探究实验能力。
同时也学习了蒸发是汽化的一种形式,蒸发过程要吸热及现象解释是学习的一个难点,另一个难点是“白汽”形成的原因。
水循环是本课的重点。
二、学习目标:1.能说出液体温度计的原理,会正确使用温度计测量温度。
能说出蒸发的定义以及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
物态变化复习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物态变化的基本概念,了解固态、液态、气态之间的相互转化。
2. 使学生能够运用物态变化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3.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物态变化的概念及分类2. 固态、液态、气态之间的相互转化3. 物态变化在生活中的应用实例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物态变化的基本概念,固态、液态、气态之间的相互转化。
2. 教学难点:物态变化现象在生活中应用的深入理解。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物态变化的知识。
2. 利用生活实例,让学生直观地理解物态变化。
3. 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生活中常见的物态变化现象,引发学生对物态变化的兴趣。
2. 新课导入:介绍物态变化的基本概念,讲解固态、液态、气态之间的相互转化。
3. 实例分析:分析生活中常见的物态变化现象,如冰冻、融化、蒸发等。
4. 小组讨论:让学生结合生活实例,探讨物态变化在生活中的应用。
5. 总结与拓展: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布置课后作业,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究物态变化的知识。
六、教学评价1. 课后作业:布置有关物态变化的应用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2.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
3.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合作态度、分析问题能力等。
七、教学资源1. 课件:制作包含图片、动画等多媒体资源的课件,直观展示物态变化现象。
2. 实物:准备一些生活中常见的固体、液体、气体物品,以便在课堂上进行实物讲解。
3. 教学素材:收集一些关于物态变化的应用实例,用于课堂讲解和课后作业。
八、教学进度安排1. 第1-2课时:物态变化的概念及分类2. 第3-4课时:固态、液态、气态之间的相互转化3. 第5-6课时:物态变化在生活中的应用实例4. 第7-8课时:物态变化的应用练习与拓展九、课后作业1. 总结物态变化的基本概念及固态、液态、气态之间的相互转化。
物态变化中考物理专题复习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物态变化的基本概念,了解各种物态变化的定义和特点。
2. 培养学生运用物态变化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提高学生对中考物理物态变化题型的应试技巧。
二、教学内容1. 物态变化的基本概念2. 固态、液态、气态之间的相互转化3. 熔化、凝固、汽化、液化、升华、凝华等物态变化的过程和特点4. 物态变化在生活中的应用实例5. 中考物理物态变化题型解析及练习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物态变化的基本概念、各种物态变化的特点和过程。
2. 难点:物态变化在生活中的应用实例分析,中考物理物态变化题型的解题技巧。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物态变化的基本概念、各种物态变化的特点和过程。
2. 运用举例法,分析物态变化在生活中的应用实例。
3. 采用练习法,让学生通过中考物理物态变化题型练习,提高解题能力。
4. 小组讨论法,让学生合作探讨,共同解决问题。
五、教学过程1. 引入新课: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思考物态变化的现象。
2. 讲解物态变化的基本概念,让学生了解固态、液态、气态之间的相互转化。
3. 详细讲解熔化、凝固、汽化、液化、升华、凝华等物态变化的过程和特点。
4. 分析物态变化在生活中的应用实例,让学生学会运用物态变化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5. 进行中考物理物态变化题型练习,讲解解题技巧,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
6. 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价1. 评价学生对物态变化基本概念的掌握程度。
2. 评价学生对各种物态变化的特点和过程的理解。
3. 评价学生运用物态变化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 评价学生在中考物理物态变化题型练习中的表现。
七、教学资源1. 教学PPT:包含物态变化的基本概念、各种物态变化的特点和过程等内容。
2. 生活实例图片:用于引导学生思考物态变化的现象。
3. 中考物理物态变化题型练习:用于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
《物态变化》中考复习案知识梳理一、温度1.温度物理学中通常用温度来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
2.温度计要准确地判断温度的高低,就要用测量温度的工具——温度计进行测量。
家庭和实验室里常用的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热胀冷缩的规律制成的。
3.摄氏温度温度计上的符号℃表示的是摄氏温度。
摄氏温度是这样规定的:把在标准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定为0摄氏度,沸水的温度定为100摄氏度,分别用0℃和100℃表示;0℃和100℃之间分成100个等份,每个等份代表1℃。
4.温度计的使用(1)温度计的玻璃泡应该全部浸入被测的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
(2)温度计的玻璃泡浸入被测液体后要稍微等一会,待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再读数。
(3)读数时温度计的玻璃泡要继续留在液体中,视线要与温度计中液柱的液面相平。
5.体温计体温计用于测量人体温度。
根据人体温度的变化情况,体温计的刻度范围通常为35~42℃。
用体温计测量体温,读数时要把它从腋下或口腔中拿出来,这时它下面玻璃泡的温度通常会降低。
为了使读数不降,仍能代表体温,体温计的玻璃泡和直玻璃管之间的管做得很细,水银不会自动流回玻璃泡内。
二、熔化和凝固1.物态变化固态、液态和气态是物质常见的三种状态。
物质各种状态间的变化叫做物态变化。
2.熔化和凝固物质从固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叫做熔化,从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做凝固。
3.熔点和凝固点有些固体在熔化过程中尽管不断吸热,温度却保持不变,有固定的熔化温度,例如冰、海波、各种金属。
这类固体叫做晶体;有些固体在熔化过程中,只要不断地吸热,温度就不断地上升,没有固定的熔化温度,例如蜡、松香、玻璃、沥青。
这类固体叫做非晶体。
晶体熔化时的温度叫做熔点。
非晶体没有确定的熔点。
液体凝固形成晶体时也有确定的温度,这个温度叫做凝固点。
4.熔化吸热凝固放热晶体在熔化过程中虽然温度不变,但是必须继续加热,熔化过程才能完成,这表明晶体在熔化过程中吸热。
反过来,液体在凝固成晶体的过程中放热,但是温度不变。
初中物理物态变化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物质存在的三种状态:固态、液态、气态。
2. 掌握六种物态变化过程:熔化、凝固、汽化、液化、升华、凝华。
3. 能够分析生活中的物态变化现象,并运用物态变化知识解释。
教学重点:1. 物质的三种状态及其相互转化。
2. 六种物态变化过程的特点。
教学难点:1. 物态变化现象的判断和分析。
2. 物态变化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或黑板。
2. 实物或模型教具,如冰块、水、蜡烛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实物或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物质的不同状态,如冰块、水、蒸汽等。
2. 提问:物质有哪些状态?它们之间能否相互转化?二、新课导入(10分钟)1. 讲解物质的三种状态:固态、液态、气态。
2. 介绍六种物态变化过程:熔化、凝固、汽化、液化、升华、凝华。
3. 通过实例,讲解六种物态变化过程的特点和条件。
三、课堂实验与观察(15分钟)1. 进行课堂实验,如冰块熔化、水蒸气凝结等,引导学生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
2. 让学生亲手操作实验,加深对物态变化的理解。
四、知识巩固与练习(10分钟)1. 通过PPT或黑板,总结物态变化的概念和特点。
2. 给出一些生活中的物态变化现象,让学生判断和解释。
五、拓展与应用(10分钟)1. 引导学生思考物态变化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如制冷、加热等。
2. 让学生举例说明物态变化在自然界和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
六、总结与反思(5分钟)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让学生总结物态变化的知识点。
2. 提问:你认为物态变化在自然界和生活中有哪些重要作用?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实验、练习等方式,使学生了解了物质的三种状态和六种物态变化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生活中的物态变化现象,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同时,通过拓展与应用环节,让学生了解物态变化在生产和生活中的重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物态变化物理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物态变化的概念,知道物质在自然界中存在的三种状态:固态、液态、气态。
2. 使学生掌握物态变化的基本类型:熔化、凝固、汽化、液化、升华、凝华。
3. 培养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探究物质在不同状态之间的转化过程。
4. 引导学生运用物态变化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物态变化的概念及三种状态:固态、液态、气态。
2. 物态变化的基本类型:熔化、凝固、汽化、液化、升华、凝华。
3. 物质在不同状态之间的转化过程及条件。
4. 物态变化在生活中的应用实例。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物态变化的基本类型,物质在不同状态之间的转化过程。
2. 教学难点:物态变化条件的理解,物态变化在生活中的应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物态变化的相关知识。
2. 利用实验演示法,让学生直观地观察物质在不同状态之间的转化过程。
3. 采用案例分析法,分析生活中常见的物态变化现象,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4. 运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生活中常见的物态变化现象,引导学生思考物质在不同状态之间的转化。
2. 讲解物态变化的基本类型及三种状态,让学生掌握物态变化的基础知识。
3. 演示实验:观察物质在不同状态之间的转化过程,如冰熔化、水沸腾等。
4. 分析生活中的物态变化现象,如霜的形成、衣服晾干等,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现象。
5. 小组讨论: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探讨物态变化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7. 布置作业:设计一些有关物态变化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价1. 评价学生对物态变化概念的理解,是否能够准确描述物质的三种状态和物态变化的基本类型。
2. 评价学生是否能够通过实验观察和分析物质在不同状态之间的转化过程。
3. 评价学生是否能够运用物态变化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物态变化
章节(课题)名称物态变化复习(一)学时 1 总课
时
17
三维目标知识
技能
1.知道常用温度计原理及构造;
2.正确使用温度计;
3.知道汽化和液化的异同点;
4.会用汽化和液化解释一些现象.
过程
方法
1.观察沸腾是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
2.通过探究活动了解液体沸腾时的温度特点.
3.通过做液体沸腾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及实验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
值观
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
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乐于了解日常生活中的物理道理.
学生特征分
析
学生兴趣浓厚,学生在这方面存在误区项目内容解决措施
教学重点1.液体温度计的原理及正确使用.
2.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和沸腾的
温度不变特征.
3.物态变化的吸热和放热特点及
影响.
复习提问
教学难点1.晶体与非晶体溶解曲线的辨识.
2.液体沸腾的温度曲线特点
3.实际生活环境下水的物态变现
象的辨识
讲解分析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内容及问题情境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教学札记
知识梳理
一、物质的三态
1、物质的状态:物质通常有固态、液态和气态三种状态.
2、自然界中水的三态:冰、雪、霜、雹是固态;
水、露、雾是液态,烧水做饭时见到的“白汽”也是液态;水蒸气是气态. 学生思考
讨论问题创设情境
二、温度的测量
1、物体的冷热程度叫温度.
2、摄氏温度:通常情况下的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作为0度,1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作为100度,0
度到100度之间等分成100份,每一份叫1摄氏度或(1℃). 正常人的体温为37℃,读作37摄氏度;
-4.7℃读作负4.7摄氏度或零下4.7摄氏度.
3、温度的测量
(1)家庭和物理实验室常用温度计测量温度.它是利用水银、酒精、煤油等液体的热胀冷缩的性质制成的. (2)温度计的正确使用方法
A、根据待测物体温度变化范围选择量程合适的温度计.
b、使用前认清温度计最小刻度值.
c、使用时要把温度计的玻璃泡全部浸入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部或容器壁.
d、待示数稳定后再读数.
e、读数时将玻璃泡继续留在被测液体中,视线与温度计液柱上表面相平.
4体温计、实验室温度计、寒暑表的主要区别:
温度计构造、量程、最小刻度及使
体温表玻璃泡上方有缩口;测温物质为水银35℃—
42℃0.1℃①可离开
人体读取.
②用前需甩实验室温度计
测温物质为酒精-20℃—100℃1℃①不能离开被测物读数②不能甩寒暑表测温物质为酒精-30℃—50℃1℃①不能离开被测②不能甩
三、物态变化
1、汽化和液化
(1)物质由液态变为气态叫汽化.液体汽化时要吸热.
(2)汽化有两种方式:蒸发和沸腾.蒸发是液体在任何温度下都能发生,并且只在液体表面发生;沸腾是在一定温度下,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剧烈汽化大家相互
讨论
引入课题
培养学生认
识图象、利用
图象的能力
现象.液体蒸发时,要从周围的物体(或自身)中吸收热量,使周围物体(或自身)温度降低,因此蒸发具有致冷作用.
(3)影响蒸发快慢因素:
a、液体温度的高低:液体温度越高,蒸发得越快.
b、液体表面积大小:液体的表面积越大,蒸发得越快
c、液体表面上的空气流动快慢:液体表面上方的空气流动越快,蒸发得越快.
(4)沸点:液体沸腾时的温度.液体的沸点与气压有关.在相同气压下,不同液体沸点一般不同;同种液体,气压增大时沸点升高,气压减小时沸点降低.
液体沸腾条件:液体温度要达到沸点,且要继续吸热.沸腾时要吸热,液体温度保持不变. (5)物质由气态变为液态的现象叫液化.气体液化时要放热.
(6)发生液化的两个条件:
a、降低温度.所有气体在温度降到足够低时都可以液化.
b、压缩体积:压缩有助于液化;有的气体单靠压缩体积不能使它液化,必须使它的温度降低到一定温度下,再压缩体积才能使它液化.
2、熔化和凝固
(1)物质由固态变为液态叫做熔化,熔化吸热;从液态变为固态叫凝固,凝固放热.
(2)熔点和凝固点
固体分为晶体和非晶体,有一定熔化温度的物质,称为晶体.晶体熔化时的温度叫熔点,晶体熔液凝固时的温度叫凝固点.同一种晶体的凝固点与它的熔点相同.没有一定熔化温度的物质称为非晶体.
(3)熔化和凝固规律
a、晶体在达到熔点(凝固点)时,继续吸收(放出)热量才能熔化(凝固),在熔化(凝固)过程中温度保持不变.
b、非晶体熔化过程中温度不断升高,物质由硬变
软、变稠、再变稀;凝固过程中温度不断降低,物质由稀变稠、变硬.
(4)晶体熔化和凝固的条件
a、晶体的熔化条件:温度要达到熔点且继续吸收热量.
b、晶体的凝固条件:温度要降到凝固点且继续放热.
3、升华和凝华
升华:物质由固态直接变成气态叫升华.固体升华时要吸热,可以用升华吸热得到低温.
凝华:物质由气态直接变成固态叫凝华.气体凝华时要放热.
选择题
1.下列现象中,不能用分子运动理论解释的是()
A.在墙角堆煤,过一段时间白墙变黑,且刷不净
B.在一杯水里滴红墨水,过一会儿全杯水都变红
C.打开装香水的瓶盖,香味四处飘逸
D.煮稀饭时,米粒在沸腾的水中翻滚
2.有一支刻度均匀,但不准确的温度计.用它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时,其示数为-2℃;用它测标准气压下沸水的温度时,其示数为103℃.如果用它测得某液体的温度是19℃,那么该液体的实际温度为()A.16.2℃ B.18.1℃
C.19℃ D.20℃
3.如图2-3是给某种物质加热时,温度随加热时间变化的情况,由图可知()
A.一定是表示某种固态晶体升温并熔化情况B.一定是表示某种液体升温并沸腾情况
C.可能是表示某种固态非晶体升温并熔化情况
D.可能是表示某种液体升温并沸腾情况
个性为学有余力学生所做的
化教学调整
为需要帮助的学生所做调整
板书设计一、物质的三态
二、温度的测量
三、物态变化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