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胞概述(新)
- 格式:ppt
- 大小:2.08 MB
- 文档页数:10
一、细胞概述1. 细胞(cell)细胞是由膜包围着含有细胞核(或拟核)的原生质所组成, 是生物体的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也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
细胞能够通过分裂而增殖,是生物体个体发育和系统发育的基础。
细胞或是独立的作为生命单位, 或是多个细胞组成细胞群体或组织、或器官和机体;细胞还能够进行分裂和繁殖;细胞是遗传的基本单位,并具有遗传的全能性。
2. 细胞质(cell plasma)是细胞内除核以外的原生质, 即细胞中细胞核以外和细胞膜以内的原生质部分, 包括透明的粘液状的胞质溶胶及悬浮于其中的细胞器。
3. 原生质(protoplasm)生活细胞中所有的生活物质, 包括细胞核和细胞质。
4. 原生质体(potoplast)脱去细胞壁的细胞叫原生质体, 是一生物工程学的概念。
如植物细胞和细菌(或其它有细胞壁的细胞)通过酶解使细胞壁溶解而得到的具有质膜的原生质球状体。
动物细胞就相当于原生质体。
5. 细胞生物学(cell biology)细胞生物学是以细胞为研究对象, 从细胞的整体水平、亚显微水平、分子水平等三个层次,以动态的观点, 研究细胞和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细胞的生活史和各种生命活动规律的学科。
细胞生物学是现代生命科学的前沿分支学科之一,主要是从细胞的不同结构层次来研究细胞的生命活动的基本规律。
从生命结构层次看,细胞生物学位于分子生物学与发育生物学之间,同它们相互衔接,互相渗透。
6. 细胞学说(cell theory)细胞学说是1838~1839年间由德国的植物学家施莱登和动物学家施旺所提出,直到1858年才较完善。
它是关于生物有机体组成的学说,主要内容有:①细胞是有机体,一切动植物都是由单细胞发育而来,即生物是由细胞和细胞的产物所组成;②所有细胞在结构和组成上基本相似;③新细胞是由已存在的细胞分裂而来;④生物的疾病是因为其细胞机能失常。
7. 原生质理论(protoplasm theory)1861年由舒尔策(Max Schultze)提出, 认为有机体的组织单位是一小团原生质,这种物质在一般有机体中是相似的,并把细胞明确地定义为:“细胞是具有细胞核和细胞膜的活物质”。
细胞概述细胞的发现及细胞学说的创立细胞的发现1604年荷兰眼镜商Janssen发明第一台显微镜1665年英国物理学家和数学家胡克发表了《显微图谱》:人类第一次发现细胞1674年荷兰布商列文虎克装配的高倍显微镜(300倍左右)观察到了完整的活细胞细胞学说的创立1838年,德国植物学家施莱登得出结论:尽管植物的不同组织在结构上有很大差异,但是植物是由细胞构成的,植物的胚是由单个细胞产生的1839年,德国动物学家施旺提出细胞学说的两条最重要的基本原理1.地球上的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2.所有的生活细胞在结构上都是类似的1858年德国医生和病理学家魏尔肖:所有的细胞都是来自己有细胞的分裂,即细胞来源于细胞细胞学理论对细胞学发展的推动1875~1900年,细胞学的经典时期原生质理论的提出细胞受精和分裂的研究一些重要细胞器的发现细胞生物学发展简史1665~1874年:细胞的发现及细胞学说的建立1875~1900年:细胞学的经典时期1900~1953年:实验细胞学时期细胞遗传学细胞生理学细胞化学1965年~:细胞生物学的诞生细胞的共性细胞结构的共性细胞都具有选择透性的膜结构细胞都具有遗传物质细胞都具有核糖体细胞功能的共性细胞能够进行自我增值和遗传细胞都能进行新陈代谢细胞都具有运动性细胞的形态球形杆状星形多角形梭形圆柱形细胞的大小及体积的恒定典型的原核细胞的直径平均大小在1~10μm之间真核细胞的直径平均为3∽30μm,一般为10∽20μm 支原体是目前所知最小的原核细胞细胞及细胞器的计量单位微米(μm);1μm=10⁻⁶m纳米(nm);1nm=10⁻⁹m 埃(Å);1Å=0.1nm细胞的分子基础细胞中的水占细胞总质量的70%~80%相邻水分子间的关系是靠氢键维系的水在细胞中既是反应剂也是溶剂细胞中的水以两种形式存在:游离水和结合水无机盐大分子的结构成分:主要是C、H、N、O、P、S等各种酶反应所需的离子,主要是Ca ₂⁺、Cu ₂⁺、Mg ₂⁺、K ⁺、Na ⁺、CI ⁻等各种酶活性所需的基础微量元素,包括Co、Cu、Fe、Mn、Zn等某些生物需要的特殊微量元素,如I、Cs、Br等功能维持细胞内的pH和渗透压,以保持细胞的正常生理活动同蛋白质结合组成具有特定功能的结合蛋白,参与细胞的生命活动作为酶反应的辅助因子有机小分子糖类细胞的主要营养物质:葡萄糖脂脂肪酸是脂的主要成分,是细胞膜的组分各种脂肪酸的碳氢链长度及所含碳-碳双键的数目和位置不同,决定了它们不同的化学特性核苷酸核苷酸是组成核酸的基本单位每个核苷酸分子由一个戊糖、一个含氮碱基和一个磷酸脱水缩合而成五种含氮碱基胞嘧啶(C)胸腺嘧啶(T)尿嘧啶(U)鸟嘌呤(G)腺嘌呤(A)8种核苷酸腺苷酸(AMP)尿苷酸(UMP)鸟苷酸(GMP)胞苷酸(CMP)脱氧腺苷酸(dAMP)脱氧胸苷酸(dTMP)脱氧鸟苷酸(dGMP)脱氧胞苷酸(dCMP)氨基酸20种氨基酸,R侧链不同,R侧链决定了氨基酸的化学性质氨基酸是组成蛋白质的基本单位生物分子及其功能生物大分子大分子的构件代谢物非细胞功能分子多糖细胞的重要支持材料糖蛋白及其糖链作为机体内外表面的保护剂及润滑剂作为载体与维生素、激素、离子等结合参与细胞识别蛋白质的糖基化对蛋白质分子的理化性质的影响溶解度电荷蛋白质的糖基化对蛋白质的生物功能也有很大影响核糖核酸与脱氧核糖核酸蛋白质细胞结构体系的组装第一级是构成细胞的小分子有机物的形成碱基氨基酸葡萄糖软脂酸第二级是由基石组装成生物大分子DNA RNA蛋白质多糖第三级由生物大分子进一步组装成细胞的高级结构细胞膜核糖体染色体微管微丝第四级由生物大分子组装成具有空间结构和生物功能的细胞器细胞核线粒体叶绿体内质网高尔基体溶酶体微体组装机制的假说模版组装酶效应组装自组装细胞的类型和结构体系原核细胞古细菌真细菌蓝细菌:最复杂的原核细胞支原体是目前发现的最简单、体积最小的原核细胞,也是唯一没有细胞壁的原核生物真核细胞的两种主要类型动物细胞植物细胞真核细胞的结构体系生物膜体系遗传信息表达体系颗粒纤维结构体系细胞核核糖体细胞骨架体系细胞质骨架细胞核骨架主要成分是微管,微丝和中间纤维真核细胞与原核细胞的比较相同点1、都具有类似的细胞质膜结构2、都以DNA作为遗传物质,并使用相同的遗传密码3、都以一分为二的方式进行细胞分裂4、具有相同的遗传信息转录和翻译机制,有类似的核糖体结构5、代谢机制相同(如糖醇解和TCA循环)具相同的化学能贮能机制,如ATP合成酶(原核位于细胞质膜上,真核位于线粒体膜上)7、光合作用机制相同(蓝细菌和植物相比较)8、膜蛋白的合成和插入机制相同真核细胞特点1、细胞分裂分为核分裂和细胞质分裂,并且分开进行2、DNA和蛋白质压缩成染色体结构,形成有丝分裂的结构3、具有复杂的内膜系统和细胞内的膜结构4、具有特异性的进行有氧呼吸的细胞器(线粒体)和光合作用的细胞器(叶绿体)5、具有复杂的骨架系统(包括微丝,中间纤维和微管)6、具有复杂的鞭毛和纤毛7、具有小泡运输系统(胞吞作用和胞吐作用)8、含有纤维素的细胞壁(如植物细胞)9、利用微管形成的纺锤体进行细胞分裂和染色体分离10、每个细胞中的遗传物质成双存在,二倍体分别来自于两个亲本11、通过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进行有性生殖病毒——非细胞的生命体病毒是比细胞更小的生命体体积大约在10~100nm之间由蛋白质外壳和遗传物质的核组成病毒只能在细胞中增殖增殖周期吸附侵入复制成熟释放冠状病毒与SARS细胞生命的进化细胞生命的起源有机分子的自然形成分子聚合体的形成生命的初级聚合体的形成原始细胞的形成真核细胞的起源真核细胞由原核细胞进化而来从单细胞向多细胞进化我国细胞生物学的发展战略细胞生物学的主要研究内容和发展方向我国细胞生物学发展战咯细胞的结构与机能染色体的结构及基因表达调控细胞骨架及核骨架系统胞外基质细胞周期调控细胞分化、衰老、死亡及相关基因的研究细胞信号传导细胞社会学细胞结构体系的组装及细胞工程生殖有关的细胞生物学问题肿瘤的细胞生物学进化细胞生物学朱武细胞工程。
细胞的分子组成知识点1. 细胞概述细胞是生命的基本单位,所有生物体都由一个或多个细胞组成。
细胞具有自主代谢的能力,并能够执行遗传信息的表达和调控。
2. 细胞的分子组成2.1 核酸核酸是遗传信息的载体,包括DNA(脱氧核糖核酸)和RNA(核糖核酸)。
- DNA由四种碱基组成:腺嘌呤(A)、胸腺嘧啶(T)、胞嘧啶(C)和鸟嘌呤(G)。
- RNA中的胸腺嘧啶(T)被尿嘧啶(U)所取代。
2.2 蛋白质蛋白质是细胞内执行多种功能的分子,由氨基酸组成。
- 氨基酸共有20种标准类型,通过肽键连接形成多肽链,最终折叠成具有特定功能的三维结构。
2.3 脂质脂质是细胞膜的主要成分,包括磷脂、甘油三酯和固醇等。
- 磷脂具有亲水头和疏水尾,是构成细胞膜双层结构的基础。
2.4 碳水化合物碳水化合物是细胞的能量来源之一,包括单糖、多糖、糖蛋白和糖脂等。
- 葡萄糖是细胞代谢的主要能量货币。
2.5 无机盐和水无机盐如钠、钾、钙、镁等对维持细胞内外电解质平衡至关重要。
- 水是细胞最主要的组成部分,参与细胞内各种生化反应。
3. 细胞器的分子组成3.1 细胞核- 包含DNA,是遗传信息的存储和表达中心。
- 核仁负责合成核糖体的RNA和蛋白质。
3.2 线粒体- 细胞的能量工厂,负责ATP的合成。
- 具有自己的DNA,能够独立进行复制和转录。
3.3 内质网- 负责蛋白质的合成、折叠和运输。
- 分为粗面内质网(带有核糖体)和光滑内质网(无核糖体)。
3.4 高尔基体- 负责对新合成的蛋白质进行修饰、包装和运输。
3.5 溶酶体- 含有消化酶,负责分解细胞内外的物质。
3.6 细胞膜- 控制物质进出细胞,维持细胞内外环境的稳定。
4. 细胞信号传导4.1 受体蛋白- 位于细胞膜上,负责接收外部信号。
4.2 信号通路- 信号分子通过受体激活一系列分子事件,最终引发细胞内的响应。
5. 细胞周期和分裂5.1 细胞周期- 包括间期(DNA复制)、有丝分裂期(细胞核分裂)和胞质分裂期(细胞质分裂)。
第3讲细胞概述、质膜与细胞壁三维目标:1、知识目标(1)、细胞学说的建立过程。
(2)、概述细胞膜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
(3)、说出膜组成成分的生理作用。
(4)、举例说出细胞膜的选择透性。
(5)、实验:验证活细胞吸收物质的选择性。
2、能力目标(1)通过立体细胞结构模型的分组构建,训练构建模型的方法。
(2)通过对细胞膜选择透性实验的设计和分析,进一步提高对照实验的设计和实施能力。
(3)依据科学实验史料建构生物学知识的能力。
3、情感目标(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体会建立模型是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之一。
(2)理解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和结构基础,建立起生命活动的物质性观点。
(3)参与小组合作与交流,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式的学习方式。
教学重点:(1)、细胞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和特点。
(2)、通过对细胞膜选择透性实验的设计和分析,进一步提高对照实验的设计和实施能力。
教学难点:(1)应用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相统一的观点,逐步构建细胞膜的结构模型。
(2)、通过对细胞膜选择透性实验的设计和分析,进一步提高对照实验的设计和实施能力。
学情分析:学生已经初步具备本课时要求的一些有机化学知识,如蛋白质、脂肪酸、胆固醇等结构的特点和功能,同时也有了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和空间思维能力。
本课时中的“细胞膜的成分及其空间结构”内容均为生物细胞内的亚显微结构,较抽象,学生不易理解,成为本课教学的难点。
因此在复习中应通过化抽象为具体,创设各种有效的问题情境和借助模型进行有效建模等手段促进教学目标的达成。
教学方法:列表比较:利用分类比较,把握重点、突破难点;实例分析:让学生认识到教材知识源于生活实际;媒体展示:通过媒体展示,提高课堂容量、拓宽学生知识面;归纳总结: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创新思维能力,以及对知识的归纳整合能力。
学法指导:自主学习:阅读课本,结合生活实际思考。
合作交流:在教学实践中,有师生之间和学生之间两种合作交流方式。
“学”与“习”相结合,学以致用,以用促学。
细胞概述知识点总结1. 细胞的结构细胞由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细胞器组成。
细胞膜是细胞的外层,具有半透性,能够控制物质进出。
细胞质是细胞内部的液态物质,包括细胞器和细胞骨架。
细胞核是细胞的中心控制中心,包含着细胞的遗传信息。
细胞器包括线粒体、内质网、高尔基体、溶酶体等,它们各自具有特定功能,协同工作维持细胞正常的生理活动。
2. 细胞的功能细胞具有营养代谢、生长、分化、自我复制、遗传传递等功能。
细胞通过取得能量和营养物质实现生长和繁殖,同时对外部环境做出相应的适应,保持内部稳定的状态。
3. 细胞的自我复制细胞通过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两种方式实现自我复制。
有丝分裂是体细胞的复制方式,减数分裂是生殖细胞的复制方式。
这两种方式各有不同的特点和过程。
4. 细胞的遗传信息细胞的遗传信息储存在细胞核的染色体上,包括DNA和RNA。
DNA是遗传信息的主要携带者,RNA是转录和翻译的媒介物质。
细胞在自我复制过程中,需要准确传递遗传信息,确保新细胞与母细胞的基因信息一致。
5. 细胞的发育和分化在生物体发育过程中,细胞会根据不同的功能需求而发生分化,形成不同类型的细胞。
这些细胞分化后会组成组织、器官和器官系统,协同工作完成生物体的各项生理活动。
6. 细胞的信号传导细胞之间通过细胞信号传导系统进行相互沟通,协调生物体的生理功能。
细胞表面的受体接受信号分子的刺激,通过细胞内信号传导途径,触发一系列的生化反应,实现信号的传导。
7. 细胞的凋亡细胞在特定条件下会通过凋亡程序,实现受损细胞的清除和组织结构的调整。
凋亡是一种受控的细胞死亡方式,对于维持组织结构的平衡和机体的稳态具有重要的作用。
8. 细胞在免疫和疾病中的作用细胞在免疫系统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包括免疫细胞的识别、杀伤和清除病原微生物或异常细胞等。
一些疾病如癌症、病毒感染等也涉及到细胞的异常,通过对细胞的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疾病的发生和发展。
9. 细胞的研究方法细胞的研究有多种方法,包括显微观察、细胞培养、细胞分选、分子生物学技术等。
高一生物必修1 细胞概述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通过观看细胞学说发现简史视频,学生归纳细胞学说的基本观点,2、通过思考老师提出问题,分析细胞学说的意义。
2.通过图片上显示的不同生物体细胞,说出细胞的大小、形状和种类之间的关系。
3.通过探究学习建立生物模型,分析认识细胞体积一般较小的原因。
5、通过比较典型原核和真核细胞图片区别比较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
【能力目标】1.通过细胞学说视频培养学生筛选、收集、加工信息的能力。
2.通过探究实验模型的建立,加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学生分析实验数据并根据。
3.通过整理有关细胞种类、形态、大小等相关图片,培养学生收集、分析、整合信息、运用信息于学习实践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认同细胞学说的建立是一个开拓、继承、修正和发展的过程,对学生进行科学态度及勇于探索、克服困难、合作研究等科学素质的养成教育。
2.体会建立模型是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之一,养成科学思维方法。
二、教材分析【教材的地位作用】“第二章细胞的结构”是全书重要的基础内容之一,因为细胞是新陈代谢最基本的结构和功能单位。
生物体的各项生命活动及生命的生理、行为特点都是建立在细胞这一特殊结构基础之上的。
本节内容“细胞概述”作为本章的第一节,既是学生所学的初中知识的延伸与深入,也是高中生物后续许多内容的学习的起始。
本节教材通过细胞学研究史中有代表性的科学家研究成果的介绍,使学生在了解细胞的发现和细胞学说的建立简史的同时,体会科学和技术的关系。
通过探究实验“模拟探究细胞表面积与细胞体积的关系”的活动,使学生体会细胞的体积一般较小的原因,为第三章细胞代谢中的“物质出入细胞的方式”打下基础;由于细胞不能无限长大,必须在长到一定体积时经过分裂使细胞数目增多,从而使生物体长大,这样也和第四章的“细胞增殖”联系起来。
同时显微镜下观察细胞的形态这一基本技能又是学习细胞的结构和功能的基础,也为使用显微镜观察其他内容作铺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