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电大小学教育专业自然科学基础试题2003年9月
- 格式:pdf
- 大小:234.98 KB
- 文档页数:8
中央电大专科《自然科学基础》历年期末考试判断题题库说明:试卷号:2088课程代码:01887适用专业及学历层次:小学教育;专科考试:形考(纸考、比例50%);终考(纸考、比例50%)2018年1月试题及答案7.调查与统计是对于群体事件涨落性的研究方法。
(对)8.插入水中的筷子看起来弯了,这是由于光的反射现象造成的。
(错)9.淡水是完全不含盐的水。
(错)10.水泥的水溶性是由于水泥的化学成分能与水结合,形成水合物。
(错)11.地壳是指大陆上面各种固体岩石组成的地球表层。
(错)12.环境科学是着眼于长远未来和全球范围的安全事业。
(对)13.土壤的本质特性是具有肥力。
(对)14.构成细胞的化合物主要是有机物。
(错)15.K金是一类合金。
(错)16.食物在体内的消化是一类复杂的生物化学反应。
(对)17.太阳的主要成分是空气和二氧化碳。
(错)18.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断。
(对)2017年7月试题及答案7.1962年出版的爱因斯坦的《寂静的春天》,开始了环境保护的新时代。
(错)8.质点是一种假想的模型。
(对)9.热力学第一定律就是能量的转化与守恒定律的表现形式。
(对)10.下雪天比融雪天暖和,是由于融雪要吸热。
(对)11.绝缘体中是没有电的。
(错)12.水泥的水溶性是由于水泥的化学成分能与水结合,形成水合物。
(对)13.煤气的致毒成分是CO。
(对)14.遗传多样性又叫基因多样性。
(对)15.构成细胞的化合物主要是有机物。
(错)16.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断。
(对)17.人和高等动物的生命活动主要由体液和神经进行调节。
(对)18.光年是时间的表述。
(错)2017年1月试题及答案7 .调查与统计是对于群体事件涨落性的研究方法。
(对)8.音调的高低由声源振动的频率决定。
(对)9.淡水是完全不含盐的水。
(错)10.有机物是一类以碳元素为主组成的化合物。
(对)11.地壳是指大陆上面各种固体岩石组成的地球表层。
国开(中央电大)小学教育专科《自然科学基础》计分作业试题及答案三、简答题1. 声音的三要素是什么?为何二胡和小提琴的音色不同?本小题14分。
答:声音的三要素:音量、音调、音色。
音量,即声音的大小程度。
音的强弱是由发音时发音体振动幅度(简称振幅)决定的,两者成正比关系,振幅越大则音越“强”,反之则越“弱”。
音调,即声音的高低程度,音的高低是由发音时发音体振动频的快慢决定的,振动频率:一秒钟振动次数。
越快音调越高,越慢音调越低。
音色,音色指声音的感觉特性。
不同的发声体由于材料、结构不同,发出违章的单色也就不同,这样我们就可以通过音色的不同去分辨不同的发声体。
音色是声音的特色,根据不同的音色,即使在同一音量调,也能区分出是不同乐器或不同人发出的。
所以音色不同。
2.并联电路的特征是什么?答:(1)各用电器并列接收电路,电流不止一条路径。
(2)干路开关控制整个电路;支路开关控制其所在支路上的用电器。
(3)一条支路断路,不影响其他支路。
(4)一条支路被短路,整个电路都被短路。
3.什么是“温室效应”?主要的“温室气体”有哪些?答:温室效应,又称“花房效应”,是大气保温效应的俗称。
大气能使太阳短波辐射到达地,但地表向外放出的长波热辐射线却被大气吸收,这样就使地表与低层大气温度增高,因其作用类似于栽培农作物的温室,故名温室效应,主要的温室气体有:C02(二氧化碳)、CH4(甲烷)、N20(氧化亚氮)、HFCs(氢氟碳化物)、PFCs(全氟化碳)、SF6(六氟化硫)。
三、简答题:(1)什么叫化学反应速率?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主要因素(内因和外因)有哪些?答:化学反应的速率用单位时间内反应物浓度的减少或生成物浓度的增加来表示,它着眼于物质的种类和质量的变化。
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分为内因和外因两个方面。
内因是指反应物本身的性质,如金属钠与冷水剧烈反应,而镁和沸水仅能微弱反应。
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决定因素是内因。
外因是指外界条件如浓度、压强、温度、催化剂等。
中央电大专科《自然科学基础》历年期末考试填空题题库说明:试卷号:2088课程代码:01887适用专业及学历层次:小学教育;专科考试:形考(纸考、比例50%);终考(纸考、比例50%)2018年1月试题及答案19.自然科学实践中常用的基本科学方法有:观测与实验、_____ 与统计,以及某些探索性方法。
调查20.决定力的作用效果的要素是力的大小、 ____ 和作用点。
方向21.物质通常有三种状态,即固态、 ______ 和气态。
液态22.声音的三要素是响度、音调和 _____ o音色23.营养物质中的三种重要供热有机物是:糖类、蛋白质和 ______ o油脂24.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人类的条件反射和动物不同的地方在于人还可以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文字作为信号刺激,这类条件反射叫做第二信号系统。
语言25•生物的分类系统采取阶梯从属的等级,分为界、门、纲、目、 ___ 、属、种七个等级。
科26.分子动理论的三个要点是 _________________ ,分子在做无规则的运动,分子之间存在作用力。
物质是有大量的分子组成的2017年7月试题及答案19.自然科学实践中常用的基本科学方法有:观测与_____ 、调查与统计以及某些探索性方法。
实验2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从杠杆原理可知杠杆包含三点:、重点、力点。
支点21.分子动理论的三个要点是:物质是由组成的。
分子在做无规则的运动,分子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力。
大量的分子2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生产和生活中常用的三酸是、硫酸、硝酸。
盐酸23.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欧姆定律表明,通过导体的电流I跟导体两端的电压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跟导体的电阻成反比。
20秋期国开(中央电大)小教专科《自然科学基础》网上计分作业一至四试题及答案20秋期国开(中央电大)小教专科《自然科学基础》网上计分作业一至四试题及答案说明:资料整理于2021年11月17日,适用于2021秋期及以后国开小学教育专科学员网上考试。
计分作业一试题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有效数字是指()。
[答案]含最后一位估计值的测量数据2.小学学段是关键时段是因为()。
[答案]小学生同时具备A、B、C三者3.动物关键期是指()。
[答案]动物在幼年生命期中一段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的时期 4.有效数字修约是指()。
[答案]对测得的数值的位数确定的过程 5.“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第一句描述的运动的参考系是()。
[答案]青山与河岸6.物体运动是由于()。
[答案]一切物体都有惯性7.加速度是指()。
[答案]速度的变化和所用时间的比值8.机械能是指()。
[答案]系统的动能、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的统称9.对水的蒸发现象描述正确的是()。
[答案]水在任何温度下都能蒸发10.物体的内能是指()。
[答案]物体中所有分子的热运动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11.绝对零度是指()。
[答案]-273℃12.理想气体是指()。
[答案]气体特有性质理想化的模型二、判断题1.1962年出版的爱因斯坦的《寂静的春天》,开始了环境保护的新时代。
[答案]错误2.1935年尼龙66的发明开始了信息技术的新纪元。
[答案]错误 3.观测与实验是对于个体事物准确性的研究方法。
[答案]正确4.调查与统计是对于群体事件涨落性的研究方法。
[答案]正确5.地图就是指地球仪。
[答案]错误6.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相等是牛顿第二定律。
[答案]错误7.重力加速度是9.8米/秒。
[答案]错误8.质点是一种假想的模型。
[答案]正确9.匀速圆周运动的速度是不变的。
[答案]错误10.物体受力才会运动。
[答案]错误11.“火烤心前暖,风吹背后寒”说的是空气化学成分的变化。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2010-2011学年度第二学期“开放本科”期末考试科学与技术试题一、填空题(每空2分,共10分1.科学是技术发展的理论基础,技术是科学发展的---------,它们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相互转化。
2.我国863计划中,被评选列入该纲要的8个技术群是------------- 、航天技术、信息技术、激光技术、自动化技术、能源技术、新材料技术和海洋技术。
3.新技术革命的兴起是以 --------为先导的。
4.当今新材料发展有以下特点:结构与功能相结合、智能型材料的开发、-----------、-----------等。
二、选择题(每题2分,共10分5.自然界中一切物体的相互作用,都可以归结为四种基本的相互作用,即引力、弱力、电磁力和( 相互作用。
A.地磁力B.分子力C.强力 I.结合力6.基因是含特定遗传信息的核苷酸序列,是( 的最小功能单位。
A.细胞B.蛋白质C.氨基酸 I.遗传物质7. 1996年,世界上第一只克隆羊——多利面世,这是世界上首次利用( 技术而培养出的克隆动物。
A.细胞核移植B.细胞融合C.细胞培养D.细胞膜嫁接8.由无数恒星和星际物质构成的巨大集合体称为( 。
A.星系B.星空C.星云D.星际9.光纤通信利用光纤来传送( 信号,它是20世纪70年代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通信方式。
A.电B.声C.光D.机械三、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20分10.核能11.纳米材料12.地球外部圈层结构13.物质生产力与高科技的关系式四、简答题(每题15分,共30分14.简述科学认识发展的动因。
15.筒述新材料发展的方向。
五、论述题(共30分16.为什么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试卷代号:1171中央广播电视大学2010-2011学年度第二学期“开放本科”期末考试科学与技术试题答案及评分标准(供参考2011年7月一、填空题(每空2分,共10分1.手段2.生物技术3.信息技术4.少污染或不污染环境能再生节约能源长寿命等(答对其中两个即可二、选择题(每题2分,共10分5.C6.D7.A8.A9.C三、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20分10.核能是在原子核变化过程中,从变化前后原子核质量亏损的质量差转化来的能量。
电大专科小学教育《自然科学基础》试题及答案2(word版可编辑修改) 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电大专科小学教育《自然科学基础》试题及答案2(word版可编辑修改))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电大专科小学教育《自然科学基础》试题及答案2(word版可编辑修改)的全部内容。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2010—2011学年度第一学期“开放专科”期末考试(半开卷)自然科学基础试题2011年1月一、单项选择题(在各题的备选答案中,只有一项是正确的,请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写在题中的括号内。
每小题2分,6个小题共12分)1.机械能是指()。
A.某种机械的能量B.系统的动能、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的统称C.机械运动时具有的能D.机械潜在的做功本领2.关于电流的正确理解是( )。
A.电子的运动B.电子的定向运动C.电的流体D.一种带电的液体3.化学平衡是指( )。
A.体系正逆反应速率相等时的一种状态B.化学反应式两边的物质平衡C.化学品供应时的称量平衡D.化学工业生产中的供求平衡4.光合作用是指( ).A.光参与的化学作用B.光参与的物理学作用c.光参与的生物学作用D.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将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着能量的有机物,并且释放氧气的过程5.变异是指().A.事物的变化 B.生物中子代与亲代不完全相像的现象C.社会变革 D.景物的变迁6.成煤作用是指( ).A.随着地壳下降、压力增大,成煤物质逐渐转变为烟煤、无烟煤的过程B.一种采煤过程C.将煤运出地面的作用D.将煤从沙石中选出的过程二、判断题(每小题2分.12个小题共24分)7.调查与统计是对于群体事件涨落性的研究方法.( )8.匀速圆周运动的速度是不变的.( )9.下雪天比融雪天暖和,是由于融雪要吸热。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2018-2018学年度第一学期“开放专科”期末考试(半开卷)自然科学基础试卷2018年1月一、单项选择题(在各题的备选答案中,只有一项是正确的,请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写在题中的括号内。
每小题2分,6个小题共12分)1.机械能是指( )。
A.某种机械的能量B.系统的动能、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的统称C.机械运动时具有的能D.机械潜在的做功本领2.关于电流的正确理解是( )。
A.电子的运动B.电子的定向运动C.电的流体D.一种带电的液体3.化学平衡是指( )。
A.体系正逆反应速率相等时的一种状态B.化学反应式两边的物质平衡C.化学品供应时的称量平衡D.化学工业生产中的供求平衡4.光合作用是指( )。
A.光参与的化学作用B.光参与的物理学作用c.光参与的生物学作用D.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将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着能量的有机物,并且释放氧气的过程5.变异是指( )。
A.事物的变化B.生物中子代与亲代不完全相像的现象C.社会变革D.景物的变迁6.成煤作用是指( )。
A.随着地壳下降、压力增大,成煤物质逐渐转变为烟煤、无烟煤的过程B.一种采煤过程C.将煤运出地面的作用D.将煤从沙石中选出的过程二、判断题(每小题2分.12个小题共24分)7.调查与统计是对于群体事件涨落性的研究方法。
( )8.匀速圆周运动的速度是不变的。
( )9.下雪天比融雪天暖和,是由于融雪要吸热。
( )10.音调的高低由声源振动的频率决定。
( )11.并联电路的总电阻等于各个导体的电阻之和。
( )12.溶液是一种化合物。
( )13.化学反应都是放热的。
( )14.构成细胞的化合物主要是有机物。
( )15.食糜是在口腔中形成的。
( )16.减数分裂又称成熟分裂。
( )17.地壳是指大陆上面各种固体岩石组成的地球表层。
(18.环境科学是着眼于长远未来和全球范围的安全事业。
(三、填空题(每小题2分.8个小题共16分)19.自然科学实践中常用的基本科学方法有:观测与实验、调查与____以及某些探索性方法。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2010-2011学年度第一学期“开放本科”期末考试科学与技术试题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10分)1.自然界中一切物体的相互作用,都可能归结为四种基本的相互作用,即引力、弹力、电磁力和( )相互作用。
A.地磁力 B.分子力C强力 D.结合力2.基因是含特定遗传信息的核苷酸序列,是( )的最小功能单位。
A.细胞 B.蛋白质C.氨基酸 D.遗传物质3. 1996年,世界上第一只克隆羊——多利面世,这是世界上首次利用( )技术而培养出的克隆动物。
A.细胞核移植 B.细胞融合C.细胞培养 D.细胞膜嫁接4.由无数恒星和星际物质构成的巨大集合体称为( )。
A.星系 B.星空C.星云 D.星际5.光纤通信利用光纤来传送( ),它是20世纪70年代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通信方式。
A.电 B.声C.光 D.机械二、填空题(每空2分,共10分)6.科学是技术发展的____基础,技术是科学发展的手段,他们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相互转化。
7.我国863计划中,被评选列入该纲要的8个技术群是、航天技术、信息技术、激光技术、自动化技术、能源技术、新材料技术和海洋技术。
8.新技术革命的兴起是以____ 为先导的。
9.板块构造说的理论是在____ 学说、海底扩张学说的基础上发展起的。
10. 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发布了一份题为《我们共同的未来》的报告,首次提出了的概念。
三、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20分)11.核能12.纳米材料13.地球外部圈层结构14.物质生产力与高科技的关系式四、简答题(每题15分.共30分)15.简述科学认识发展的动因。
16.简述新材料发展的方向。
五、论述题(共30分)17.为什么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试卷代号:1 171中央广播电视大学2010-2011学年度第一学期“开放本科”期末考试科学与技术试题答案及评分标准(供参考)2011年1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10分)1.C 2.D 3.A 4.A 5.C二、填空题(每空2分,共10分)6.理论7.生物技术8.信息技术9.大陆漂移10.“可持续发展”三、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20分)11.核能是在原子核变化过程中,从变化前后原子核质量亏损的质量差转化来的能量。
最新国家开放大学电大《自然科学基础》期末论述题题库及答案(试卷号2088)论述题1. 通过学习《自然科学基础》课程并结合自己的成长过程与工作经验说明小学学段是人生的关键时段。
答:小学生具有浓郁的好奇心理、潜伏的性爱心理和特有的评价依赖心理。
浓郁的好奇心使人们在小学学段有强烈的尚无定向的求知欲望;潜伏的性爱心理避免了内源性的情感骚扰,有利于专心学习;没有自主评价能力,渴望老师的指导,这给了教师发挥作用的广阔空间。
因此,小学阶段是人生的社会启蒙、奠基的关键时段。
在这段宝贵的时间里,真是下一分功夫,得十分收获。
2.试述现代达尔文学说的内容。
(要求每个要点都适当展开说明)答:现代达尔文学说是在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基础上结合群体遗传学以及生物学其他分支学科新成就而发展起来的,所以又叫做综合进化理论,这一学说的内容主要由以下4部分组成。
(1)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单位;进化机制的研究属于群体遗传学的范围。
所谓种群是指一个地区一群可以进行交配的个体,这些个体是享有一个共同基因库的繁殖集团(2)突变和基因重组是生物进化的原材料;(3)自然选择决定进化的方向;(4)隔离导致物种形成。
突变是生物进化的材料,通过自然选择保留适应性变异,通过隔离巩固和扩大这些变异,从而形成新种。
自然选择的本质就是一个种群中不同基因型携带者对后代的基因作出的不同贡献。
基因频率的改变并不意味新种的形成,只有经过时空性的地理隔离和遗传性的生殖隔离才能导致新种的形成。
3. 试述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使用价值。
(要求每个要点都适当展开或举例说明)答:间接使用价值是指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的生态功能。
在自然界,不存在可有可无的生命,每个物种都占据生物圈中的一个生态位置,都是生物圈整体结构和功能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它们共同维持着生物圈的稳定和平衡。
生物多样性的这种生态功能,就为人类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生存空间和环境。
(1)植物的间接使用价值;(2)动物的间接使用价值;(3)微生物的间接使用价值。
全国2003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小学科学教育试题课程代码:00408第一部分选择题(共30分)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干的括号内。
1.解决改造世界中的科学技术问题的研究属于科学研究体系的()A.基础研究B.开发研究C.技术研究D.应用研究2.科学活动的成果是()A.科学劳动软件B.科学实验C.规律D.知识3.把原理或新概念应用于日常生活是创造性探讨教学()阶段的主要教学目标。
A.发展推广B.实践C.动手制作D.实验4.人们在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活动中总结出来的正确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称为()A.理论工具B.物质手段C.科学方法D.科学知识5.人的认知结构的主观部分可分为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结构。
A.价值规范B.科学C.道德准则D.人文6.培养学生的好奇心、进取心是创造性探讨教学()阶段的主要教学目标。
A.设计验证B.解释C.把握问题D.推论7.通过评价及时获得教育过程、结果的信息,从而及时调节、矫正教育教学工作,努力使其达到整体优化,这是教育评价具有的()A.激发功能B.改进功能C.导向功能D.反馈功能8.由反射镜组成的光学系统是激光器结构中的()部分。
A.工作物质B.泵浦源C.谐振腔D.发光材料9.在教育评价中,对用观察法、交谈法等取得的较难量化的教育资料,一般都采用()A.定性评价B.模糊评价C.内部评价D.形成性评价10.综合学科和横向学科的不断出现和发展,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相互作用和渗透,体现了当代科学发展的()趋势。
A.方法化B.社会化C.整体化D.定量化11.现代计算机把运算器和控制器做在一起,叫做()A.存储器B.微处理器C.硬件D.系统软件12.截止目前,我国研制的巨型计算机其最高运算速度达到每秒()A.1亿次B.100亿次C.2840亿次D.3840亿次13.遗传信息的携带者和承担者是()A.核糖核酸B.核酸C.核糖D.氨基酸14.开展青少年科技活动的灵魂是贯彻()A.自主性原则B.实践性原则C.科学性原则D.创造性原则15.按材料类别划分,漆器、玻璃钢、树脂等属于()A.复合材料B.高分子材料C.有机材料D.无机金属材料16.微电子技术领域中最主要的技术是()A.集成电路技术B.晶体管技术C.电子管技术D.半导体技术17.近代关于太阳系起源的理论是从康德提出的()开始的。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2010-2011学年度第二学期“开放本科”期末考试科学与技术试题一、填空题(每空2分,共10分)1.科学是技术发展的理论基础,技术是科学发展的---------,它们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相互转化。
2.我国863计划中,被评选列入该纲要的8个技术群是-------------、航天技术、信息技术、激光技术、自动化技术、能源技术、新材料技术和海洋技术。
3.新技术革命的兴起是以--------为先导的。
4.当今新材料发展有以下特点:结构与功能相结合、智能型材料的开发、-----------、-----------等。
二、选择题(每题2分,共10分)5.自然界中一切物体的相互作用,都可以归结为四种基本的相互作用,即引力、弱力、电磁力和()相互作用。
A.地磁力B.分子力C.强力I).结合力6.基因是含特定遗传信息的核苷酸序列,是()的最小功能单位。
A.细胞B.蛋白质C.氨基酸I).遗传物质7.1996年,世界上第一只克隆羊——多利面世,这是世界上首次利用()技术而培养出的克隆动物。
A.细胞核移植B.细胞融合C.细胞培养D.细胞膜嫁接8.由无数恒星和星际物质构成的巨大集合体称为()。
A.星系B.星空C.星云D.星际9.光纤通信利用光纤来传送()信号,它是20世纪70年代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通信方式。
A.电B.声C.光D.机械三、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20分)10.核能11.纳米材料12.地球外部圈层结构13.物质生产力与高科技的关系式四、简答题(每题15分,共30分)14.简述科学认识发展的动因。
15.筒述新材料发展的方向。
五、论述题(共30分)16.为什么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试卷代号:1171中央广播电视大学2010-2011学年度第二学期“开放本科”期末考试科学与技术试题答案及评分标准(供参考)2011年7月一、填空题(每空2分,共10分)1.手段2.生物技术3.信息技术4.少污染或不污染环境能再生节约能源长寿命等(答对其中两个即可)二、选择题(每题2分,共10分)5.C6.D7.A8.A9.C三、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20分)10.核能是在原子核变化过程中,从变化前后原子核质量亏损的质量差转化来的能量。
中央电大专科《自然科学基础》历年期末考试判断题题库.doc中央电大专科《自然科学基础》历年期末考试判断题题库说明:试卷号:2088课程代码:01887适用专业及学历层次:小学教育;专科考试:形考(纸考、比例50%);终考(纸考、比例50%)2018年1月试题及答案7.调查与统计是对于群体事件涨落性的研究方法。
(对)8.插入水中的筷子看起来弯了,这是由于光的反射现象造成的。
(错)9.淡水是完全不含盐的水。
(错)10.水泥的水溶性是由于水泥的化学成分能与水结合,形成水合物。
(错)11.地壳是指大陆上面各种固体岩石组成的地球表层。
(错)12.环境科学是着眼于长远未来和全球范围的安全事业。
(对)13.土壤的本质特性是具有肥力。
(对)14.构成细胞的化合物主要是有机物。
(错)15.K金是一类合金。
(错)16.食物在体内的消化是一类复杂的生物化学反应。
(对)17.太阳的主要成分是空气和二氧化碳。
(错)18.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断。
(对)2017年7月试题及答案7.1962年出版的爱因斯坦的《寂静的春天》,开始了环境保护的新时代。
(错)8.质点是一种假想的模型。
(对)9.热力学第一定律就是能量的转化与守恒定律的表现形式。
(对)10.下雪天比融雪天暖和,是由于融雪要吸热。
(对)11.绝缘体中是没有电的。
(错)12.水泥的水溶性是由于水泥的化学成分能与水结合,形成水合物。
(对)13.煤气的致毒成分是CO。
(对)14.遗传多样性又叫基因多样性。
(对)15.构成细胞的化合物主要是有机物。
(错)16.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断。
(对)17.人和高等动物的生命活动主要由体液和神经进行调节。
(对)18.光年是时间的表述。
(错)2017年1月试题及答案7 .调查与统计是对于群体事件涨落性的研究方法。
(对)8.音调的高低由声源振动的频率决定。
(对)9.淡水是完全不含盐的水。
(错)10.有机物是一类以碳元素为主组成的化合物。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2010—2011学年度第二学期“开放专科”期末考试(半开卷)自然科学基础试题2011年7月一、单项选择题(在各题的备选答案中,只有一项是正确的,请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写在题中的括号内。
每小题2分.6个小题共12 分)1.物体运动是由于( ).A.受到外力的作用B.受到重力的作用C.一切物体都有惯性D.受到拉力的作用2.物体的内能是指( )。
A.分子的热运动的动能B.分子之间的势能C.分子的热运动的动能和分子势能之和D.物体中所有分子的热运动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3.酸雨是指()。
4.生物多样性是指( )。
A.生物的多种色彩&生物分布的广泛性C.生物分布年代的久远性 D.地球上全部生命的总和5.关于基因的正确说法是( ).A.基因是遗传物质DNA的结构单位和功能单位B.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断C.基因是遗传物质DNA的结构单位和功能单位,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断D.基因是决定人遗传特征的基本物质6.关于地震的正确说法是( )。
A.地牛翻身B.地球或地壳的快速颤动C.破坏性极大地灾难.D.偶尔发生的一种地理现象二、判断题(每小题2分.12个小题共24分)7。
1935年尼龙—66的发明开始了信息技术的新纪元。
( )8.重力加速度是9。
8米/秒。
()9.蒸发只能在液体的表面上进行。
( )10.光速在任何介质当中均为3亿米/秒.()11.磁感应线是假想的。
( )12.K金是一类合金。
()13.太阳能的基础是核能。
( )14。
“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是食物链的通俗表述。
( )15。
食物在体内的消化是一类复杂的生物化学反应。
()16。
亲子鉴定主要是进行DNA分析。
( )17。
太阳是地球上所有能源的供给者。
()----------专业最好文档,专业为你服务,急你所急,供你所需-------------18.插入水中的筷子看起来弯了,这是由于光的反射现象造成的。
( )三、填空题(每小题2分.8个小题共16分)19。
电大【自然科学基础】形成性考核册答案电大【自然科学基础】形考作业一:第一章自然的探索一、填空题1.古代中国的四大发明是:指南针、火药、活字印刷和造纸术。
2.19世纪的三大发现是: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细胞学说和达尔文进化论。
3.间接观察与直接观察相比,其优点是:扩大观察范围、提高观察的精确性、提高观察速度和能使感觉形式发生转换。
4.假说的基本特征是:具有一定的科学根据、具有一定的猜测性。
二、单项选择1.被尊称为近代科学之父的是(B)。
A. 牛顿 B.伽利略C. 哥白尼D.道尔顿2.不属于科学教育内涵的是(D)。
A.科学知识B.科学精神C.科学方法D.科学头脑3.给活力论致命打击的是(C)。
A.无机物合成酒精B.无机物合成醋酸C.无机物合成尿素D.无机物合成糖类4.不属于实验的一个阶段的是(D)。
A.准备阶段 B.实施阶段C.结果处理阶段D.提出假说阶段三、简答题1. 试述20世纪科技发展的特点。
答:20世纪科技发展的特点:一、科学技术经历了全面空前的革命(1)物理学领域 20世纪一开始就出现了持续了30年的物理学革命。
(2)化学领域 20世纪的化学发展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息息相关。
(3)生物学领域已揭示了遗传物质DNA的结构和遗传密码,取得了时代的突破。
二、科学走向新的综合在技术领域中,随着电子技术的发展,计算机的发明,使综合技术逐渐起着主导作用。
三、科学技术的巨大作用(1)科学技术成为第一生产力;(2)科学技术使人类生活发生巨大变化2. 简述观察与实验的区别和联系。
答:观察与实验一样,也是科学认识的基本方法。
单纯的观察只能在自然条件下进行,有局限性;不利于认清最本质的起决定作用的内部规律。
实验可以人为地变革和控制自然对象,再现最本质的方面,排除次要的、外在的以及偶然因素的干扰,充分发挥人的能动性,揭露自然现象的本质。
实验还具有可重复性,使实验现象再现,接受公众的检验,得到人们的认可。
3.什么叫直接实验和模拟实验?答:直接实验是实验手段直接作用于所研究的现象或对象的实验;模拟实验是实验手段通过与原型相似的模型间接作用于所研究的现象或对象的实验。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2010-2011学年度第二学期“开放本科”期末考试科学与技术试题一、填空题(每空2分,共10分)1.科学是技术发展的理论基础,技术是科学发展的---------,它们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相互转化。
2.我国863计划中,被评选列入该纲要的8个技术群是------------- 、航天技术、信息技术、激光技术、自动化技术、能源技术、新材料技术和海洋技术。
3.新技术革命的兴起是以 --------为先导的。
4.当今新材料发展有以下特点:结构与功能相结合、智能型材料的开发、-----------、-----------等。
二、选择题(每题2分,共10分)5.自然界中一切物体的相互作用,都可以归结为四种基本的相互作用,即引力、弱力、电磁力和( )相互作用。
A.地磁力 B.分子力C.强力 I).结合力6.基因是含特定遗传信息的核苷酸序列,是( )的最小功能单位。
A.细胞 B.蛋白质C.氨基酸 I).遗传物质7. 1996年,世界上第一只克隆羊——多利面世,这是世界上首次利用( )技术而培养出的克隆动物。
A.细胞核移植 B.细胞融合C.细胞培养 D.细胞膜嫁接8.由无数恒星和星际物质构成的巨大集合体称为( )。
A.星系 B.星空C.星云 D.星际9.光纤通信利用光纤来传送( )信号,它是20世纪70年代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通信方式。
A.电 B.声C.光 D.机械三、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20分)10.核能11.纳米材料12.地球外部圈层结构13.物质生产力与高科技的关系式四、简答题(每题15分,共30分)14.简述科学认识发展的动因。
15.筒述新材料发展的方向。
五、论述题(共30分)16.为什么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试卷代号:1171中央广播电视大学2010-2011学年度第二学期“开放本科”期末考试科学与技术试题答案及评分标准(供参考)2011年7月一、填空题(每空2分,共10分)1.手段2.生物技术3.信息技术4.少污染或不污染环境能再生节约能源长寿命等(答对其中两个即可)二、选择题(每题2分,共10分)5.C 6.D 7.A 8.A 9.C三、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20分)10.核能是在原子核变化过程中,从变化前后原子核质量亏损的质量差转化来的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