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马克思主义惩罚理论的批判进路
- 格式:docx
- 大小:14.96 KB
- 文档页数:2
马克思理论的批判逻辑及当代意义作者:周启杰孔令婷来源:《人民论坛》2015年第29期【摘要】批判性根植于马克思理论的每一个层面,这种深刻反思的理论模式,不仅在对旧有理论不断批判、扬弃和创新的基础上走向成熟,而且其严密的思维逻辑也在对旧有的A社会制度进行批判中走向现实。
其1847年后的社会批判则是哲学批判长入社会现实的目的和归宿,这一“哲学世界化和世界哲学化进程”的宗旨是要消除世俗世界中的异化与分裂,实现人类的自由和全面解放。
这一结论是我们通过历史分析和文本考察的必然结果,也是后续马克思主义思想发展的理论前提,更是我们审视当今社会发展中的经济、政治和文化问题的基本方法。
【关键词】批判逻辑哲学批判经济学批判社会政治批判【中图分类号】F042 【文献标识码】A在马克思的整个理论体系中,是先有了政治学批判、经济学批判才有了哲学批判,还是先有哲学批判,才形成了经济学批判和政治学批判?为了消除传统的误解,通过对思想史的考察,可以得出一个明确的结论,从马克思理论的形成过程来看,其政治哲学思想、经济哲学思想和实践唯物主义元哲学思想是在相互促进中走向成熟和发展的。
对哲学的批判逻辑的表述对于思想的进程来说可能会有某些重叠,但这并不妨碍我们通过历史的视角来揭示马克思批判理论的形成过程。
首先是哲学批判,哲学素来被称之反思的学问,反思不仅指向思考对象的内容,而且指向思考过程本身①。
即前提性批判,反思哲学的基础必然是现实化的生活世界。
所以,马克思对传统哲学的批判可以说是在哲学观上实现了重大的革命变革,这种变革不仅是在积极扬弃近代哲学、主要的是德国古典哲学、尤其是黑格尔和费尔巴哈哲学的基础上实现的,而且也是在扬弃古典经济学和吸收空想社会主义理论的基础上产生。
同样,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产生也不能离开对古典哲学的批判,特别是对黑格尔精神哲学的批判和超越。
他高度评价了黑格尔精神哲学中的意识和存在、思维和现实互为统一的观点,但同时认为二者的统一仍是在思想范围内的事情,哲学作为绝对观念的体现并不能履行对真正现实世界的改造功能。
第19卷第6期大连海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年12月Journal of Dalian Maritimr Univrrsity(Social Sciencc Edition)Vol.19#No.6 Dec,2020文章编号:1671-7031(2020)06-0090-09马克思主义社会批判理论的源流、转向与启示赵睿夫(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100871)摘要:在阐明马克思主义社会批判理论基本内涵的基U 上,分析马克思主义社会批判理论的发展进路和当代马克思主义社会批判理论兴起的历史背景,指出当代马克思主义社会批判理论星现出鲜明的转向逻辑,以时空、技术与生命批判为旗帜的新批判大潮已然清晰可见,认识、理解与反思当代马克思主义社会批判理论将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发展提供视域独特的启发。
即要以批判性的态度发展新型科学技术,防范技术进步所衍生的外显危机;要以批判性的姿态考量社会个人与社会共同体的关系问题,充分凝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群众基U;要以批判性的视角看待不同马克思主义思想流派的理论观点,在争取思想共进与力量互补的同时,巩固自身意识形态阵线,始终立足中国底色不动摇(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社会批判理论;时空批判;技术批判;批中图分类号:A81文献标志码:A正如赫伯特•马尔库塞所言:“作为批判理论,马克思主义始终是双向度的:它以现存社会自身各种客观可能性和潜能,来测度这个社会&+[1]“批判”,尤其是历史唯物主义所要求的对现实社会问题与时代发展状况的“社会批判”,历来是马克思主义理论阐发、展布与完善的重要形式;正是在对诸多谬误思潮与社会异化症候的批关IJ之中,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现实性、时代性才得以清晰显现。
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历史就是一部在批判中寻求新的人类解放可能性的“社会批判-社会建构”史。
自20世纪以来,随着信息科技的飞速跃进与资本主义的发展变化,当代马克思主义社会批判理论的关注重点正发生着深刻的转向,以时空批判、技术批判与生命批判为主要形式的当代社会批判正在世界范围内的诸多马克思主义理论流派之内快速崛起,引动着世界马克思主义者的新一轮思想共鸣。
9个流派名词解释1.俄国形式主义是20世纪西方第一个重要的批评理论流派,是指1915年到1930年在俄国—苏联出现的一种以考察文学形式为中心的文学批评潮流。
代表人物:罗曼·雅各布逊和什克洛夫斯基。
2.新批评又称“本体批评”、“文本批评”。
是专指20世纪三四十年代在英美崛起并流行的以文学文本词语及其关系为中心,倡导文本细读的批评理论流派。
它的理论和方法论先驱是理查兹和艾略特。
创始者是兰色姆。
新批评的主要批评术语:含混反讽悖论隐喻张力3.心理分析批评,又称为精神分析批评,是由弗洛伊德于20世纪初开创,随后盛行于欧美的以探究文本的无意识结构及文化功能为中心的批评理论流派。
代表人物:卡尔·荣格和雅克·拉康。
4.结构主义批评是发端于两次世界大战期间并在60年代勃兴于欧美的一种把文化现象视为符号结构加以分析的文化思潮。
它源于20世纪初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的结构语言学理论,创始人是法国人类学家列维-斯特劳斯。
代表人物:罗兰·巴特,福柯。
结构主义之父”是列维-斯特劳斯法国结构主义“五巨头”:列维-斯特劳斯阿尔都塞福柯拉康罗兰·巴特5.解构批评主要是指20世纪60、70年代在以德里达为代表的解构主义思想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阅读方法、哲学策略和文学批评。
代表人物:美国耶鲁大学的批评家保罗·德曼、哈罗德·布鲁姆。
6.阐释—接受批评,是指20世纪60、70年代相继兴盛于德国并波及欧美的以读者阐释或接受为中心的批评流派。
代表人物:德国的海德格尔、伽达默尔、尧斯、伊瑟尔。
7.西方马克思主义批评,是指20世纪兴起于欧美,在马克思主义原理基础上借鉴其他种种思潮而从事当代文化与文学批判的批评流派。
代表人物:卢卡契、阿多诺、本雅明、马尔库塞、哈贝马斯。
8.新历史主义批评,又称文化诗学,是指20世纪七八十年代兴盛于美英的一种注重考辨文本历史因素的批评理论流派。
代表人物:葛林伯雷。
广西考研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复习资料马克思主义文化批评马克思主义文化批评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我们深入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核心思想具有重要意义。
在广西考研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的学习和复习过程中,合理整理复习资料是提高学习效率的重要方法之一。
本文将为广西考研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的同学们提供一份适用的马克思主义文化批评的复习资料。
一、马克思主义文化批评的基本概念马克思主义文化批评是指以马克思主义文化观为指导,对文化现象进行批判性思考和分析的过程。
它以阶级斗争和生产力发展为基本观点,认为文化反映了社会存在,并深化了人们对现实世界的认识。
在复习中,我们首先需要了解文化批评的基本概念,掌握马克思主义对于文化批评的思想基础。
二、马克思主义文化批评的学派及代表人物1. 马克思主义西方学派马克思主义西方学派包括基本理论与方法学派、社会历史学派和符号学派等。
其中,基本理论与方法学派代表人物有法兰克福学派的阿多诺、霍克海默、本雅明等;社会历史学派代表人物有艾·托·纳根、W·H·奥登、斯文·洛伊等;符号学派代表人物有巴塞尔学派的乔治·勒庞和群体文化学派的胡爾塞等。
2. 马克思主义中国学派马克思主义中国学派包括几代学者在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方面的思考和批判。
其中,李泽厚、贾庆国、茅海建等代表着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化批评学派的发展和成长。
三、马克思主义文化批评的核心观点1. 文化的阶级性及其阶级斗争马克思主义文化批评强调文化的阶级性,即文化反映了社会存在,不同阶级的文化呈现出不同的特点。
因此,文化批评要深入分析和剖析文化背后的阶级斗争。
2. 文化的历史性和世界性文化批评视角下的文化观察需要具备对文化的历史性和世界性的认识。
文化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而变化,也受到不同国家、民族的影响。
3. 文化的社会功能马克思主义文化批评认为文化有社会功能,它在社会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马克思主义与文学批评马克思主义是一种深具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导意义的学说体系,其对社会、政治、经济等方面都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和研究。
在文学批评领域,马克思主义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马克思主义与文学批评的关系及其对文学研究的影响。
一、马克思主义对文学批评的指导意义马克思主义对文学批评的指导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的经济基础决定了上层建筑的形态,包括文学。
文学作为上层建筑的一部分,受到社会经济状况的制约和影响。
文学批评在分析文学作品时,需要考虑其背后的经济基础,以及作品对于社会风气、阶级关系等的反映。
2. 阶级斗争与文学:马克思主义强调社会的阶级斗争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在文学批评中,马克思主义强调对文学作品中阶级关系的敏感度,通过分析作品中的人物、情节等,揭示作品对阶级斗争的态度和立场。
3. 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认为,历史是一种发展的过程,每个时代都有其独特的历史条件和特点。
文学作为历史的产物,必然受到历史条件的制约。
文学批评中,马克思主义注重对作品所处历史时期的分析,以及作品对历史的反映和批判。
二、马克思主义对文学批评的影响1. 阶级分析:马克思主义对文学批评的最大贡献之一是强调了对文学作品中阶级关系的分析。
通过分析作品中的人物形象、行为等,可以揭示作品所表现的阶级立场和社会现实。
这种阶级分析成为了一种常用的文学批评方法。
2. 社会批判: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精神也对文学批评产生了深远影响。
通过对文学作品中的社会现象、问题的揭示和剖析,文学批评可以成为社会的一种监督机制,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
3. 创作理论:马克思主义的物质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观点对文学创作也产生了一定的启示。
马克思主义认为,作家的创作受到社会、经济条件的制约,而文学作品又能够反作用于社会,形成一种相互关系。
这一观点对文学创作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思考方式。
三、马克思主义与文学批评的争议尽管马克思主义对文学批评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但是也存在一些争议:1. 过度经济化:一些批评家指出,马克思主义在文学批评中过度强调经济基础,忽略了其他方面的重要因素。
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当代主题与发展进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真正坚持社会主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
这是建党90年来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实践最值得总结的宝贵经验。
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旗帜、开创事业新局面的必然要求和基本保证,也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需要把握的当代主题和发展进路。
在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九十周年之际,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当代主题和发展进路进行深入的理论探讨,有助于我们在推进事业发展的新阶段进一步形成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理性共自觉。
一、与时俱进:马克思主义创新与发展的规律与活力所在讨论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问题,不仅关系到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的前途和命运,而且也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前途和命运。
众所周知,在指导思想上是不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历来是共产党与非共产党相区别的试金石。
正如毛泽东所说:“领导我们事业的核心力量是中国共产党,指导我们思想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列宁主义。
”[1]但是,坚持马克思主义既不是简单重复马恩曾经作出的某些论述、某些判断或某些结论,也不是简单把马克思主义当作口号到处宣传或当作形式主义的标签到处去贴。
对于执政的中国共产党来说,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关键是如何强化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的统领地位和如何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
这其中包含着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的整体考量,但是最核心的问题还是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如何认识和把握。
实践决定认识是马克思主义强调的一个基本观点。
按照这一观点,马克思主义始终坚持把实践作为自己的理论源头,把不断解决实践提出的新课题作为自己理论研究的责任和使命。
所以,马克思主义总是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研究新问题,从而形成新认识、新思想和新观点,以保持着与时俱进的理论自觉和指导实践的发展活力。
对此,马克思、恩格斯明确指出:“我们的理论是发展着的理论,而不是必须背得烂熟并机械地加以重复的教条”[2]。
马克思主义的文学批评及其标准
(一)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美学观点和历史观点
美学的观点和历史的观点是文学批评的最高标准并构成方法论思想和一种基本原则。
美学观点的内涵:作家的创作是否符合艺术的规律和遵循正确的美学法则,是否有艺术独创性和较高的审美价值。
历史观点的内涵:一方面是作为批评对象的文学作平,要看其是否描写了某一历史的客观真实面貌、是否反映了历史过程中的进步要求、是否体现了历史发展的必然内涵和趋势;另一方面则是作为批评主体的批评家,在评价作品时应该具有所处历史时代的先进的历史视野和科学的历史眼光。
恩格斯关于文学艺术应该“具有较大的思想深度和意识到的历史内容同莎士比亚剧作的情节的生动性和丰富性的完美融合”的思想,充分表达了历史观点和美学观点的统一性。
(二)文学批评的思想标准和艺术标准
思想性标准:高度的真实性;进步的倾向性;积极健康的情感性。
艺术标准:文体构成的完美性、形象创造的鲜明性、意蕴表现的深刻性。
马克思批判哲学探析马克思批判哲学探析马克思把批判的哲学定义为“对当代的斗争和愿望作出当代的自我阐明”,可见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对社会现实和思想现状的批判为支撑,因此,不理解批判精神,也就不可能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在批判精神的指引下,一步步推进到个个领域,最后触动整个经济基础。
批判的逐步深入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逐步深化,即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以往学说的批判继承态度及其伟大的历史意义。
一、对宗教的批判马克思生活在宗教遭到普遍批判的时代。
启蒙学者对宗教持激烈的否定态度;德国古典哲学家的批判较为温和。
例如:康德把宗教限定在纯粹理性的范畴之内;谢林虽然没有对宗教持强烈批判的态度,但他的天启哲学却在事实上起到了涣散基督教信仰的作用;黑格尔沿用了康德宗教理性化的主张,并且做的更彻底,把上帝等同于绝对精神,用辩证法所达到的真理全体代替宗教信仰的直接性和宗教情感的直观。
青年马克思深受黑格尔左派和费尔巴哈的影响,曾提出“人的自我意识是最高神性”的观点。
随着唯物辩证法的发展,马克思认识到之前的错误立场,批判的继承前人的学说,在揭示宗教与人的意识关系时,开始和社会现实相联系。
正如《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所说的,“宗教是被压迫的生灵的叹息,是无情世界的感情,正像他是没有精神的制度的精神一样。
”这里,马克思指出了宗教的积极意义,即肯定了宗教具有慰藉心灵、舒缓痛苦的作用。
但是,马克思紧接着又说,“宗教是人民的鸦片。
”可见,马克思批判性的指出了宗教是人类自己创造的、用来麻醉自己的毒药。
马克思认为,对宗教的批判的根据就在于:不是宗教创造了人,而是人创造了宗教,即宗教是那些没有获得自我和再度丧失自我的人的自我意识和自我感觉。
然而,人并不是抽象在现实世界以外的东西,人的世界是国家社会,宗教的倒置不过是现实世界倒置的投射。
因此,批判宗教,必须同时批判现实的人的世界,批判现实的人的世界就是批判国家社会。
二、对政治的批判马克思对政治的批判是对宗教批判的延续,这种是从批判黑格尔入手的。
大纲马克思主义研究方法(后人对马克思的研究)一、关于马克思主义的五次论战(一)、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创立马克思主义过程中与反对者的论战(二)、列宁与伯恩施坦修正主义者的论战(三)、列宁同考茨基的论战(四)、战后科学主义马克思主义和人道主义的马克思主义之间的论战(五)、当代世界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反思中关于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的探索二、论战的原因:关于马克思主义的四种解读(一)、以恩解马(二)、以苏解马(三)、以西解马(四)、以中解马三、不同解读的原因:关于马克思主义的五种研究方法(一)文本研究(二)思想史研究(三)认识论研究(四)价值观研究(五)跨学科研究以实践为基础的研究方法1、辩证唯物主义的实践观2、什么是实践?3、实践与认识的关系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二)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三)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四)实践是认识的目的认识对实践具有能动的反作用:指导作用(五)认识对实践的反作用(指导作用)(六)认识与实践的统一(方法论)4、真理的检验标准社会系统研究方法内容提要:(一)社会系统论------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1、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2、意识形态与非意识形态3、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二)社会形态论------社会形态更替的一般规律(统一性与多样性、必然性与选择性、前进性与曲折性)(基本矛盾、阶级斗争、革命改革、科技)1、社会形态的内涵2、社会形态更替的过程(马克思的五形态论)(三)社会有机体论------社会发展动力论社会发展的动力(四)研究社会系统的重要原则(方法)社会矛盾研究方法辩证法与形而上学,辩证法的总特征、核心、三大规律(一)社会矛盾的普遍性与矛盾分析方法1、什么是矛盾?----区分辩证矛盾与逻辑矛盾2、辩证矛盾----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3、矛盾的普遍性4、社会的基本矛盾(共性)案例(二)社会矛盾的特殊性与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法(三)利益分析和阶级阶层分析方法社会过程研究方法(一)连续性与非连续性(二)前进性与曲折性(三)统一性与多样性、(四)必然性与选择性、(五)研究社会历史过程的若干重要方法(历史主义的方法、科学预见的方法、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方法)社会主体研究方法(一)人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主体1、“现实的人”是社会历史研究的出发点;2、物质生产是社会发展的基础;3、人的存在状态是社会发展的尺度(二)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1、社会是人的存在方式和发展条件;2、“虚假共同体”与“真实共同体”;3、“自由人联合体”是“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社会共同体(三)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1、两种对立的观点;2、人民群众是创造历史的决定力量(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制约性、真理最初往往掌握在少数人手里);3、杰出人物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4、评价历史人物的科学方法社会认知与评价方法(一)真理与价值1、马克思主义真理观(定义、特性、标准)2、马克思主义价值观(定义、特性、标准)3、价值评价标准及功能(二)社会认知的方法与途径1、社会认知的特点(三)社会评价及其标准1、社会进步的评价2、社会生产力是社会评价的根本标准3、人民利益是社会评价的最高标准社会科学研究的世界视野(一)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1、哲学视野中的“世界历史”2、民族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3、世界历史的两重性(二)经济全球化及其内在矛盾1、经济全球化是世界历史发展的新阶段2、经济全球化的基本含义和特点3、经济全球化的内在矛盾(三)世界历史理论的方法论意义1、以世界眼光观照当代社会发展2、正确理解全球化与民族化的关系3、正确理解统一性与多样性的关系4、正确看待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关系社会科学研究方法一、问卷调查法1、问卷的基本结构2、问卷设计基本原则3、从多个不同角度来考虑问卷的设计工作4、问卷设计主要步骤5、问卷设计具体方法6、问卷设计的常见错误7、问卷法的优缺点二、观察法1、科学的观察则必须要具备以下几个特征:2、观察的类型3、参与观察案例4、参与观察的主要问题5、观察的步骤6、观察的优点和缺点三、实验法1、实验法的基本原理2、实验的主要组成部分3、实验的基本程序4、简单实验设计的几种模式5、实验法的优缺点6、实验法案例四、文献研究法1文献的类别及来源2文献法的优点3文献法的缺点4文献法的案例五、实证研究法六、定量分析法七、定性分析法1定量方法的特点2定量分析的优缺点3定性分析的特点4定性分析的优缺点5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案例(民主、国体与政体关系、民主的真实性与虚伪性)八、个案研究法1个案调查的特点:2个案调查的优点:3个案调查的缺点:4个案调查的案例:九、统计分析法1统计分析法的特点2统计分析法的步骤和原则3统计分析法的案例十、探索性研究法十一、归纳与演绎1归纳法的特点及案例2归纳法的局限性:3演绎法的特点及案例:4演绎法的局限性:5假设检验法是归纳和演绎的结合法十二、模拟法经济学学术论文撰写与经济学研究方法学术研究与学术论文撰写的前期准备学术论文的界定、价值与类型选择适合自己的论文类型高度重视研究与论文撰写的方法论学术论文的特点与应避免的问题狠抓学术论文撰写的核心环节第一专题社会科学研究与社会科学方法论一、人类认识社会的主要方式二、社会科学是否可能?三、社会科学的对象与性质四、社会科学的特点与功能四、社会科学研究的基本范式第二专题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总论)一、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现实境遇二、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研究的方法论取向三、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的主要内容四、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研究的基本原则五、研究马克思主义的态度与进路第三专题社会研究方法体系一、科学研究方法的三个层次1、方法论2、研究方式3、具体方法与技术二、社会科学研究的三大范式1实证主义研究范式(社会事实范式)2解释主义研究范式(社会定义范式)3批判理论研究范式(社会行为范式)第四专题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体系的主要内容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包括:◇以实践为基础的研究方法◇社会系统研究方法◇社会矛盾研究方法◇社会主体研究方法◇社会过程研究方法◇社会认知与评价方法◇世界历史研究方法浅析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的建构1、浅析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的建构2、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3、试运用马克思主义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统一的原理分析后现代主义思想基本观点。
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简介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是一种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对文学作品进行批评和分析的方法。
它强调文学作品的社会性和历史性,认为文学作品是社会生活的反映,是阶级斗争的产物。
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主张文学要为人民服务,要反映人民的利益和愿望,要揭示社会的矛盾和问题,要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下面将从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基本原则、主要内容和发展历程等方面进行简要介绍。
一、基本原则1.历史唯物主义。
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认为文学作品是社会历史条件的产物,反映了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现实和人们的思想感情。
因此,文学作品的创作和接受都受到历史的制约,必须从历史的角度来理解和评价。
2.阶级分析。
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强调阶级分析的重要性,认为文学作品是阶级斗争的产物,反映了不同阶级的利益和意识形态。
因此,文学作品的评价必须从阶级立场出发,揭示其阶级性质和立场倾向。
3.社会批判。
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主张对文学作品进行社会批判,揭示其中存在的社会问题和矛盾,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文学作品应当关注人民的生活和命运,反映社会的黑暗面和不公正现象,引起人们的思考和反思。
二、主要内容1.文学作品的社会性。
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认为文学作品是社会生活的反映,反映了人们的思想感情和社会关系。
文学作品不是脱离社会存在的,而是与社会密切相关的,必须从社会的角度来理解和评价。
2.文学作品的阶级性。
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强调文学作品的阶级性质,认为不同阶级的作家和读者会对文学作品产生不同的理解和评价。
文学作品的阶级立场和意识形态会影响其内容和形式,必须从阶级斗争的角度来分析和评价。
3.文学作品的历史性。
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强调文学作品的历史性,认为文学作品是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和人们的思想感情。
文学作品的创作和接受都受到历史的制约,必须从历史的角度来理解和评价。
三、发展历程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起源于19世纪中叶的欧洲,随着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传播和发展,逐渐在世界范围内得到推广和应用。
论马克思的批判性思维摘要:没有批判就不会有创新和发展,在批判精神日益重要的今天,我们应该学习马克思如何运用批判性思维和方法,分析和解决社会的矛盾。
学习马克思的批判性思维,对于我们全方位,多角度解决现实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各种矛盾和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批判现实实践当今世界的发展,十分需要我们全方位,多角度解决现实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各种问题。
在这时,批判性思维显得尤为重要。
而马克思思维的品质就是批判性思维。
马克思用批判性思维认识,研究和解决问题,不断开拓进取,终于在探索中形成了伟大的马克思理论。
一、批判思维是马克思重要的本质特点马克思在谈到哲学的功能时说,“哲学就要对现存的一切进行无情的批判”,i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批判性思维,体现在它不断地对自己和他人的理论和思想进行反思和自我批判。
通过对哲学和经济学的研究,他现实的运用批判性思维,推理出当时资本主义的社会矛盾的根源,剖析了资本主义的社会现实和历史形态,找到了一条解放全人类的道路。
二、现实是马克思批判性思维的立足点马克思在1842年开始为《莱茵报》的写稿,马克思以当时的社会现实为基础,针对不同时期德国出现的不同问题进行抨击,马克思发现了理论研究和现实的矛盾,他开始以现实为立足点,从物质利益入手来来分析资本主义的经济政治关系。
着眼于资本主义当时的社会现实,揭露了资本主义的社会本质和各种矛盾,并分析出一条解放全人类的道路。
就如列宁所说:“马克思源于现实生活,与客观现实互相促进,共同发展,马克思是以事实,而不是以可能性为依据。
”三、马克思批判性思维的实践(一)马克思从批判宗教异化和政治异化现象开始,对黑格尔法哲学以及德国古典哲学进行批判,从而形成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和《论犹太人的问题》两本著作中,批判了鲍威尔等人把人的解放归于宗教问题的错误。
马克思认为宗教是世俗狭隘性的表现,人的解放不是宗教问题而是现实的社会问题,实现人的解放只有形成无产阶级,只有把“武器的批判”和“批判的武器”相结合,才能获得人类的解放。
研究马克思主义惩罚理论的批判进路
一、马克思对功利主义惩罚理论、报应主义惩罚理论的批判
通说认为,马克思没有一个呈体系化的惩罚理论。
譬如,格兰德曾说: “马克思主义没有为惩罚制度提供概念或者对惩罚进行分析,没有一个关于惩罚的理论”,但他又接着指出,“马克思主义对刑罚与刑罚的阶级结构及其政治经济背景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说明”,对此,可以说,马克思为分析和认识惩罚提供了一个科学的视角。
1853 年2 月18 日,马克思在《纽约每日论坛报》上发表了《死刑》一文。
在这篇文章里可以洞见出马克思对传统的报应惩罚理论和资本主义惩罚制度的深刻批判。
他写道: 这种把刑罚看成是罪犯个人意志的结果的理论只不过是古代报复刑———以眼还眼、以牙还牙、以血还血———的思辨表现罢了。
直截了当地说: 刑罚不外是社会对付违犯它的生存条件( 不管这是些什么样的条件) 的行为的一种自卫手段。
( 一) 马克思对功利主义惩罚理论的批判
功利主义惩罚理论认为惩罚之所以是可证的,是因为惩罚会取得好的社会结果。
而功利主义惩罚理论的目的又在于威慑与预防。
功利主义的代表人物边沁认为: “所有惩罚都是损害: 所有的惩罚本身都是恶。
基于功利原理,如果它应当被允许,那只是因为它有可能排除某种更大的恶。
”功利主义的惩罚理论把社会功利看作惩罚的首要或者唯一根据,认为为了获得好的社会结果,可以惩罚无辜者。
尤其是在功利主义者那,人仅仅被当成了手段,这与马克思主义一直倡导的目的与手段统一的思想是相违背的。
他甚至在《死刑》一文中质疑道: “有什么权利用惩罚一个人来感化或恫吓其他的人呢?”。
( 二) 马克思对报应主义惩罚理论的批判
马克思指出报应主义惩罚的两个核心———公正与平等。
作为报应主义惩罚理论的核心“公正”,在以康德与黑格尔为首的报应主义惩罚理论的支持者看来,所谓“公正”就是一个人犯罪就应得到惩罚。
但是,值得商榷的是,出于良知的违法或者公民不服从行为是否也应受到惩罚? 如果惩罚,这种惩罚是否公正? 显然报应主义惩罚理论对这种质疑无法进行有力的回应。
而报应主义惩罚理论的另一个核心“平等”,就更值得诘难。
在马克思看来,资产阶级社会是一个不平等的阶级社会,一个不平等的社会下,要想使法律真正贯穿平等的理念,对待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各自利益诉求采用相同的衡量标准,显然是无法实现的。
如果无产阶级在资产阶级主导的法权下,仅仅是基于社会分配的不平等而产生的犯罪,是否也要接受惩罚?马克思尤其强调“平等应当不仅是表面的,不仅在国家的领域中的实行,它还应当是实际的,还应当在社会的、经济的领域中实行。
”而在阶级社会中,平等显然是不存在的,是一个建构在“虚无缥缈基础上的无实质内容的虚无价值”。
在马克思看来,报应惩罚理论所追求的有罪必惩的原则在依法惩罚的同时往往忽略了那阶级社会中所蕴涵的社会不平等问题。
由此可以看出,作为报应惩罚理论的两大基石———公正与平等是存在理论证成上的逻辑缺陷。
二、马克思的惩罚理论对我国惩罚理论发展的意义
( 一) 马克思的惩罚理论概念
在对功利主义惩罚理论与报应主义惩罚理论的批评上,马克思给我们展示了他自己的惩罚理论,尽管马克思本人除了在《神圣家族》中对惩罚做过一些简短的论述外,现存唯一可引证的资料就是《死刑》这篇文章。
如果单纯从这些关于惩罚的论述字眼本身来看,马克思的惩罚理论缺乏完备的学科理论体系,但是,将这些马克思本人关于惩罚的论述与马克思对阶级社会的分析与对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本身的天才式探讨一起系统来分析,就可以构成马克思主义独具一格的惩罚理论。
( 二) 马克思的惩罚理论意义
可以说,马克思的惩罚理论是这样一种思想,这种思想是一种在对以往的阶级社会的批判基础上,在从根本上否定了人与人之间存在的不平等之后才建立起的惩罚理论。
以往的功利主义惩罚理论与报应主义惩罚理论有一个无法克服的根本缺陷,即这两种惩罚理论都存在于一个不平等的阶级社会。
它们建立的基石———阶级社会,本身就是不平等的,终将被共产主义社会所取代,而共产主义社会是这样一种历史发
展形态,即“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社会,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
”在共产主义社会,惩罚的最终目的也在于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这一深刻主题,而所谓人的全面发展,在马克思看来是指人的体力和智力的充分、自由、和谐的发展。
马克思的惩罚理论最终是建立在共产主义社会之中的理论。
在当前,由于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法律等诸多方面远未达到共产主义社会要求的标准,马克思的惩罚理论及马克思的惩罚理论指导下的诸多实践是不完备的,在理论与实践上,这不能归咎于马克思的惩罚理论,因为现实的社会发展远远未达到马克思惩罚理论要求的那种自由全面发展的社会。
而且按照马克思的看法,将来的共产主义社会,犯罪将会被消灭,那么惩罚本身也就没有存在的意义。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马克思的惩罚理论不同于功利主义惩罚理论与报应主义惩罚理论在于他在主张惩罚时不会基于惩罚的本身来探讨,而是首先重构这个不平等的社会,保证每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之后才来探究惩罚的合理性。
而功利主义惩罚理论与报应主义的惩罚理论虽然貌似具有完备系统的学科理论体系。
但由于它们没注意到现实阶级世界的不合理性,而导致理论上存在或多或少的欠缺。
由此也可以看出马克思的惩罚理论是一种哲学上的意义也是现实的实践理性。
需要社会与人在摆脱了“人的依赖关系”和“物的依赖关系”的阶段后进入到第三个阶段,即所谓的“自由个性”阶段后才会彻底显现。
这第三阶段也就是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社会发展阶段,是人真正独立、自由的存在和发展的新阶段,在这里,人第一次成为自身发展的真正主人,成为自己的自由主宰者。
人不再是功利主义惩罚理论与报应主义惩罚理论所宣扬的是手段或者是目的。
三、结语
我们讨论惩罚理论的正当性问题,不能把现实生活中的不合理现象归咎于社会、学校和家庭,也不能基于现实的问题语境而盲目走上功利主义与报应主义惩罚理论的形而上学道路。
各种惩罚出现错误的现象究其缘由在马克思唯物辩证法看来,所谓的原因其实质都是片面的原因。
这一切的解决根源还是在于我们所应秉承正确的惩罚理论,但正当性的建构仍不能在短期内毕其功于一役。
首先,要看到我国目前所处的社会阶段离共产主义这一对惩罚极度不依靠或者根本不依靠的社会还有距离,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还远未实现。
其次,在现实的经济多元化环境下,功利主义惩罚理论或者报应主义惩罚理论往往会伴随经济上的多元化进入现实社会生活领域,让现实的惩罚理论走上违反任何约束必须惩罚的歧路。
最后,完善的马克思主义惩罚理论体系应坚持唯物辩证法的哲学指导思想,将对我国惩罚产生影响的各种理论都有机联系起来辩证看待。
因为“整个世界的事物,不是各自孤立,而是有机的互相联系着,形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