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高三高考历史二轮综合提高复习:近现代中国思想嬗变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
- 格式:doc
- 大小:100.00 KB
- 文档页数:9
近代中国的思想嬗变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2019黑龙江大庆模拟)蔡元培曾指出:“必先要领得西洋科学的精神,然后用他来整理中国的旧学说,才能发生一种新义。
”这表明蔡元培( )A.强调继承中国的传统文化B.反对全面学习西方的文化C.不赞成研究西方学术D.主张将中西文化融合研究2.十月革命后到五四运动前,介绍新思潮的刊物只有几种,介绍社会主义的文章寥寥无几。
五四运动后,全国各地出版的刊物猛增至400余种,其中相当数量的刊物以介绍新思潮、改造社会为己任,马克思主义思潮一枝独秀。
产生上述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B.资本主义本质充分暴露C.新文化运动解放了思想D.时局变动激发新的探索3.吴国桢在晚年回忆录中谈道:“那时(指共产党成立初期)当共产党创造出‘帝国主义’这个词时,他们确实掌握了进入年轻人头脑的钥匙。
马克思主义在打动年轻人方面,没有多少影响,但‘帝国主义’和‘反帝国主义’则有。
”这反映出当时中国共产党( )A.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B.注重把握中国的国情C.实现了马克思中国化D.制定了国共合作纲领4.(2019山东济宁一模)1923年11月,孙中山在演说中强调,中国革命要取得成功,就要向俄国学习。
俄国革命,原来只有民权、民生两大内容,但在十月革命后六年间,俄国都在为民族主义奋斗。
因此,俄主义与国民党的“三民主义”,实在暗相符合。
孙中山的上述观点表明他( )A.巧妙地将中俄两国革命理论联系在一起B.找到了中俄两国革命道路的相同之处C.密切关注中俄两国革命理论的不同之处D.在某种程度上仍排斥苏联的革命思想5.鸦片战争期间,大多数时间内中国民众主动向英军出售蔬菜、牲畜、粮食,英军舰队在珠江和清军作战时,当地民众只是以一种局外人的身份在远处观战。
这说明( )A.英军获得民众大力援助B.鸦片战争失败具有必然性C.民众缺乏近代民族意识D.民众置个人利益于国家上6.(2019山东济南模拟)道光二十二年,林则徐在谪戍伊犁途中给书友的信中称,剿匪(侵华英军)八字要言是“器良技熟,胆壮心齐”,但他同时叮嘱友人此信不要给外人看。
专题7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考纲展示考点热度考纲解读考情趋势从“师夷长技以制夷”到维新变法★★★本专题主要有三条线索:一是资产阶级维新派受西方思想的影响,在中国宣传君主立宪,主张进行维新变法;二是激进的民主主义者在思想文化领域对封建正统思想进行彻底批判;三是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受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开始学习马克思主义。
三条线索集中展现了近代中国社会各阶层在民族危亡之际,在对国家和民族命运探索过程中形成的富有阶级特点的指导思想内容探究:本专题内容在高考中处于重要地位,尤其是维新思想考查频繁,注意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运动与思想文化对中国政治、经济近代化进程的影响,难度中等偏上形式探究:本专题的考查以选择题为主,非选择题也有涉及,一般在10分左右,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新文化运动★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网络构建※※主线解读※1.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使林则徐、魏源等从“天朝上国”的迷梦里惊醒,他们开始开眼看世界,萌发了“向西方学习”的思想,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
2.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洋务派掀起了洋务运动,迈出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
随着中国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资产阶级登上了历史舞台,提出“维新变法”思想,并进行了“戊戌变法”。
虽然失败了,但是起到了思想启蒙作用,促进了人们思想的觉醒。
3.激进的民主主义者掀起了新文化运动,猛烈地冲击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使人们的思想得到了空前解放,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有利条件。
4.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经历了从学器物到学制度再到提倡思想解放的渐进过程,也是近代中国人思想不断解放的过程。
第一关真题自测·找差距1.(2017·全国卷Ⅰ·29)1904年,湖南、四川、江苏、广东、福建等长江流域与东南沿海9个省份留日学生共计1883人,占全国留日学生总数的78%,直隶亦有172人,山西、陕西等其他十几个省区仅有351人。
(建议用时:45分钟)一、选择题1.(2019·镇江二模)近代前期,林则徐、魏源高举“经世致用”旗帜以求纾解民困、匡时济世的良策;洋务派提出“中体西用”仍受当时盛行的“经世致用”思想的影响;梁启超在《古议院考》中强调中国古代早有“议院”,只是被后来的“民贼”湮没。
这表明近代前期的中国()A.强国御侮的探索深受传统文化影响B.传统文化的内涵进一步丰富发展C.西学传播彻底瓦解了传统思想观念D.“托古改制”是历史的必然选择解析:选A。
题干中林则徐、魏源、洋务派等或以传统思想——“经世致用”为指导,或深受其影响,梁启超强调西方民主形式——“议院”中国古代也有,这表明近代前期的中国强国御侮的探索深受传统文化影响,故选A项;题干中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是向西方学习,与传统文化有区别,排除B项;题干中显示的是传统文化深深影响西学传播,排除C项;D 项表述不合乎历史规律,排除D项。
2.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准备派团出使西方,由于中外外交礼仪不同,“用中国人为使臣,诚不免于为难”,于是委任美国人蒲安臣担任中国全权使节出使美、英、法、普、俄诸国,并取得一系列外交成果。
这反映了当时()A.美国政府侵犯中国外交主权B.清政府熟悉近代外交的规则C.传统华夷观念影响外交行为D.中国逐渐摆脱外交被动局面解析:选C。
由材料可知,清政府因为“用中国人为使臣,诚不免于为难”,于是委任美国人担任中国全权使节出使西方,这说明传统华夷观念影响外交行为,故选C项;材料中清政府委派美国人为中国使节,这与美国政府行为无关,排除A项;由材料中清政府委派外国人为中国使节可知,清政府对近代外交规则并没有完全清楚,排除B项;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外交上逐渐受到列强的控制和影响,排除D项。
3.纵观近代前期先进人士的有关言论,少数人对“中体西用”这一文化原则整体上的正确性有过疑虑,但从未有人对其所含的民族性提出过怀疑。
对“民族性”的解读,正确的是()A.抬高中学地位,贬低西学价值B.明确反帝爱国,倡导中学主导C.突出实用效率,批判崇洋虚无D.提倡抵御侵略,维护中华文明解析:选D。
微专题2 三民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及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过程中同工人运动相结合,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创造了条件三民主义孙中山提出民族主义、民权主义和民生主义,三民主义集中体现了孙中山的民主宪政思想的核心内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毛泽东思想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具体国情相结合,开辟了中国革命新道路,毛泽东思想逐渐成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邓小平理论以邓小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相结合,逐步形成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路线、方针、政策,创立了邓小平理论。
在中共十五大上,邓小平理论被确立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三个代表”重要思想1989年中共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以江泽民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积累了治党治国新的宝贵经验,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中共十六大以后,以胡锦涛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根据新的发展要求,形成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1)形成:中共十八大以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正确分析了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2)地位:中共十九大确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中国共产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201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载入国家根本法考向1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1.(2021·全国甲卷)1921年2月,蔡和森写信给陈独秀,讨论马克思学说与中国无产阶级的关系时称:“西方大工业国的无产阶级常常受其资本家的贿买、笼络而不自觉……此所以社会革命不发生于资本集中、工业极盛、殖民地极富之英、美、法,而发生于殖民地极少、工业落后之农业国俄罗斯也。
”他意在强调( )A.社会革命不会发生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B.无产阶级受资本家笼络而失去革命动力C.中国已经具备了进行无产阶级革命的客观条件D.俄国以城市为中心的革命道路不适合中国国情解析:由材料可知,蔡和森认为无产阶级革命易发生于资本主义经济不发达的地方,而中国也和农业国俄罗斯一样,是资本主义经济不发达的地方,因此已经具备了进行无产阶级革命的客观条件,故C项正确;蔡和森只是强调无产阶级革命更易发生于资本主义经济不发达的地方,而不是说发达国家就不会有革命,“不会”一词说法过于绝对,排除A项;“西方大工业国的无产阶级”不等于全世界的无产阶级,“失去”一词太绝对,排除B项;材料没有提及革命道路的问题,排除D项。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中国近现代思想文化史部分一、高考命题特点及分值分布:中国近现代思想史的内容为高考命题频率较高的考点,其中主要考查内容包括林则徐、魏源的新思想;洋务思想;维新思想;新文化运动;二十世纪三大思想理论及现代科技、文学艺术、教育的发展等方面,其中新文化运动和二十世纪思想理论为命题重点。
高考命题题型多为选择题,材料题中偶有涉猎,命题分值4——8分,复习中需要分清主次,把握重难点。
二、知识导图:三、主要知识点:考点一: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一、睁眼看世界(新思想的萌发:师夷长技)(地主阶级抵抗派)1、林则徐:(1)中国近代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2)代表作品《四洲志》、《华事夷言》;(3)林则徐的名言: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4)领导禁烟运动,是中华民族英雄2、魏源:林则徐好友,新思想的核心代表(1)代表作品《海国图志》(2)思想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师:学习;夷:外国;长技:先进的科学技术;制夷:抵制外国的侵略,即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用来抵制外来侵略)3、洋务运动:指导思想:师夷长技以自强表现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中国的封建制度为主体,西方先进的科技文化为应用)是对新思想的实践,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工业、海防、教育近代化),但因只学习西方的技术,不变革政治制度而最终失败(甲午中日战争,北洋舰队全军覆没标志洋务运动最后失败)二、维新变法(维新思想):1、代表人物: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严复2、核心思想:抨击封建专制制度和钢厂伦理,主张变法,建立君主立宪制,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走资本主义道路。
3、康有为:又称康南海,代表作品《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托古改制,打着孔教名义宣传变法主张,减少变法阻力,类似于文艺复兴其间,打着复兴古希腊、罗马文化旗号,实质为宣传资本主义思想)4、梁启超:代表作品《变法通议》,宣传民权,提出变法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5、谭嗣同:戊戌六君子之一,为变法牺牲者之一,代表作品《仁学》,是维新派中的激进派(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6、严复:翻译《天演论》,利用进化论中的“适者生存、物竞天择”原则宣传变法主张。
(建议用时:45分钟)一、选择题1.(2019·镇江二模)近代前期,林则徐、魏源高举“经世致用”旗帜以求纾解民困、匡时济世的良策;洋务派提出“中体西用”仍受当时盛行的“经世致用”思想的影响;梁启超在《古议院考》中强调中国古代早有“议院”,只是被后来的“民贼”湮没。
这表明近代前期的中国()A.强国御侮的探索深受传统文化影响B.传统文化的内涵进一步丰富发展C.西学传播彻底瓦解了传统思想观念D.“托古改制”是历史的必然选择解析:选A。
题干中林则徐、魏源、洋务派等或以传统思想——“经世致用”为指导,或深受其影响,梁启超强调西方民主形式——“议院”中国古代也有,这表明近代前期的中国强国御侮的探索深受传统文化影响,故选A项;题干中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是向西方学习,与传统文化有区别,排除B项;题干中显示的是传统文化深深影响西学传播,排除C项;D项表述不合乎历史规律,排除D项。
2.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准备派团出使西方,由于中外外交礼仪不同,“用中国人为使臣,诚不免于为难”,于是委任美国人蒲安臣担任中国全权使节出使美、英、法、普、俄诸国,并取得一系列外交成果。
这反映了当时()A.美国政府侵犯中国外交主权B.清政府熟悉近代外交的规则C.传统华夷观念影响外交行为D.中国逐渐摆脱外交被动局面解析:选C。
由材料可知,清政府因为“用中国人为使臣,诚不免于为难”,于是委任美国人担任中国全权使节出使西方,这说明传统华夷观念影响外交行为,故选C项;材料中清政府委派美国人为中国使节,这与美国政府行为无关,排除A项;由材料中清政府委派外国人为中国使节可知,清政府对近代外交规则并没有完全清楚,排除B项;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外交上逐渐受到列强的控制和影响,排除D项。
3.纵观近代前期先进人士的有关言论,少数人对“中体西用”这一文化原则整体上的正确性有过疑虑,但从未有人对其所含的民族性提出过怀疑。
对“民族性”的解读,正确的是()A.抬高中学地位,贬低西学价值B.明确反帝爱国,倡导中学主导C.突出实用效率,批判崇洋虚无D.提倡抵御侵略,维护中华文明解析:选D。
专题八近代中国思想嬗变、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就及科技文化课后作业 ( 八)( 建议用时: 40 分钟 )一、选择题1.晚清梁廷枏在《夷氛闻记》中对林则徐的抗英活动夸赞有加,但在书的结尾却说,“天朝全盛之日,即资其力,又师其能,延其人而受其学,失体孰甚”,“反求胜夷之道于夷也,古今无是理也”。
这反应出 ()A.传统夷夏看法是近代化的阻碍B.“师夷长技”不可以适应时代潮流C.华夷之间存在不行超越的鸿沟D.学习夷狄“长技”有失国体尊严分析:选 A。
依据资料不难看出,晚清文人固然夸赞林则徐的抗英活动,但对其主张学习西方的看法倒是大加抽打,不难看出在这一时在即代中国思想界还还没有打破夷夏之辨的守旧看法,这也是近代中国实现近代化的巨大阻碍,应选 A 项。
“师夷长技”是适应时代潮流的,故 B 项错误;华夷之间的鸿沟跟着西学的连续传入和民族危机的不停加深而渐渐淡化, C 项错误;以为“学习夷狄‘长技’有失国体尊严”的看法是一种守旧、落伍的封建思想,不切合题意, D 项错误。
2.(2019 ·金丽衢十二校高三联考) 时人曾对当时某一著作作以下议论:“其书排列甚远之国,指掌局势堪称奇书”“欲制夷患,比筹夷情,尤其实用之书”。
据此推测该书最有可能是()A.《明夷待访录》B.《海国图志》C.《孔子改制考》D.《天演论》分析:选 B。
此题引用名家议论考察对魏源的思想的认识。
依据题干供给的“指掌局势”和“制夷患”等信息并联合所学知识可知,魏源编写的《海国图志》是当时第一部中国人编撰的最详尽的世界史地名著,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
B 项正确。
3.有学者以为,康有为在文化方面的改革摧毁了儒家的经书,中国政治权益就此失掉了正当的本源,在社会基础上失掉了连续性。
据此可得出的结论是()A.激进变法有助于革命思潮的萌生B.清王朝的合法性遇到维新派思疑C.维新变法是一场深刻的社会革命D.维新变法摇动了清代的统治基础分析:选 A。
专题跟踪检测(九) 近代中国碰撞与交融中的思想嬗变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1868年,大学士倭仁认为中国人学“西学”,是“舍中法而从西人”;恭亲王奕认为“西学中源”,洋人只是对中国传出去的文化推陈出新,中国人学“西学”也无可厚非。
相比之下,奕的看法( )A.不利于洋务运动开展B.对学习西学有双重影响C.有利于民主思想传播D.主张学习西方民主政治解析:奕认为“西学中源”,这一主张显然是错误的,不利于中国人对西学本质的理解,但是,从当时与顽固派的斗争来看是有利的,因此,其影响是双重的,B项正确。
答案:B2.《齐如山回忆录》记载:“这种学生也站不住,或将被革,倘若到同文馆,或者还可以混一个时期。
”“这些学生入了同文馆后,亲戚朋友对于本人,因为他是小孩,还没有什么鄙视,对于学生们的家庭,可就大瞧不起了,说他堕落,有许多人便同他们断绝亲戚关系,断绝来往”。
材料从本质上反映了( )A.同文馆招生中的艰难困境B.同文馆学生素质参差不齐C.民众相对落后的思想意识D.近代以来中国教育的窘境解析:材料反映了当时民众鄙视新式学堂学生及其家长的现象,反映了民众思想意识的落后,这是本质问题,同文馆招生肯定困难,但不是本质问题,A项错误,C项正确;材料没有同文馆学生差异的信息,排除B项;D项“近代以来”夸大了中国近代教育面临的窘境,实际上甲午中日战争后,民众对西学的态度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民国初年,更有崇拜西学的思想倾向。
答案:C3.19世纪60年代,有人以影响风水和怕矿工滋事为由反对开矿,对此冯桂芬在《校邠庐抗议》中提出:“诸夷以开矿为常政,不闻(矿工)滋事。
”这一言论( ) A.表明冯桂芬支持发展工商业B.体现出维新变法的必要性C.摆脱了看待西方的旧观念D.从政治上否定了封建统治解析:根据材料中冯桂芬针对“反对开矿”提出“诸夷以开矿为常政,不闻(矿工)滋事”等信息可知冯桂芬反对这种观点,提倡发展工商业,故A项正确;冯桂芬属于早期维新派,19世纪90年代维新变法才兴起,与材料中“19世纪60年代”不符,B项错误;材料中“诸夷以开矿为常政”只提到开矿,未涉及整体上看待西方,C项错误;材料中“开矿”属于经济方面,没有涉及政治方面,D项错误。
专题限时集训(八)(时间:45分钟)(对应学生用书第169页)一、选择题1.(2019·桂林一模)据统计,从1840年到1861年止,至少出现了22种有关世界史地方面的著作。
如姚莹的《康輶纪行》反映了当时中国的边疆和世界形势;夏燮的《中西纪事》分析西方殖民扩张史,提出中国已被纳入世界局势变化的轨道中。
这()A.直接引发了中国近代化运动B.揭露了列强瓜分中国的图谋C.推动国人重新审视世界格局D.反映国人对西学的迫切要求C[材料说明鸦片战争后二十年间中国出现了很多有关世界史地方面的著作,其均反映了当时世界形势,这会推动国人重新审视世界格局,故选C项。
] 2.(2019·凌源一模)康有为在上清帝第四书中明确提出要“设议院”,使“政皆出于一堂”,“事皆本于众议”,“可行者,酌用;不可行者,置之”。
据此可知,康有为主张的君主立宪制()A.直接照搬了英国的君主立宪制度B.没有摆脱君主专制思想的羁绊C.体现了当时中国民众的斗争需求D.为后来民主共和思想奠定基础B[根据材料可知康有为的君主立宪仍然强调君主的权威,说明其还是没有摆脱君主专制思想的羁绊,故选B项;康有为仍然强调君主权威,所以不是直接照搬英国的君主立宪,排除A项;康有为主张的君主立宪反映了资产阶级维新派的主张,而非中国人民的斗争需求,排除C项;康有为的维新思想主张是在保留君主的前提下进行渐进的改良,不能为民主共和思想奠定基础,排除D项。
] 3.(2019·郑州二模)1903年,梁启超在《论太平洋海权及中国前途》中提到“所谓帝国主义者,语其实则商国主义也。
商业势力之消长,实与海上权力之兴败为缘”。
材料反映梁启超()A.对帝国主义本质有初步认识B.强调与外国人进行商业争夺C.认为海权决定海上商业发展D.意在强调海权对国家的重要D[根据材料“《太平洋海权及中国前途》”“所谓帝国主义者,语其实商国主义也”“商业势力之消长,实与海上权力之兴败为缘”可知梁启超强调的是海上权力关乎商业势力进而影响国家实力,故选D项;材料强调海权与中国前途问题,重点不在于对帝国主义的认识,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海权的重要性,重点不在于与外国人进行商业争夺,排除B项;材料“商业势力之消长,实与海上权力之兴败为缘”不能等同于海权决定海上商业的发展,排除C项。
近现代中国思想的交融嬗变体系构建:时期特征表现鸦片战争至甲午中日战争学习西方仅停留在“器物”的层面上地主阶级抵抗派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洋务派坚持“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指导思想,掀起洋务运动甲午中日战争后至五四运动从学习制度到学习思想文化层面,用资本主义制度改造中国社会资产阶级维新派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制,开展了戊戌变法运动;革命派主张用革命手段推翻清王朝,建立民主政治,发动了辛亥革命;激进派提倡民主与科学,掀起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至新中国成立经历了学俄国走十月革命道路到走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的历程无产阶级向俄国学习,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掀起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最终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取得了民主革命的胜利线索二:20世纪以来中国的六大思想理论成果重点突破一:西学东渐与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1.概述:西学东渐通常指在明末清初以及晚清明初两个时期中西方学术思想的传入。
2.表现:第一次高潮:明万历年间耶稣会传教士来华带来大量科学技术,当时中国一些士大夫及皇帝接受了科学技术知识,但思想上基本没有受到影响。
代表:利玛窦,徐光启。
第二次高潮:19世纪中叶前后开始,两次鸦片战争的刺激,洋务运动的进行,也促使西方的科学技术大量传入中国,但是仅仅停留在器物层次,未学习制度和思想。
第三次高潮:19世纪70年代以后,洋务运动的局限性日益暴露,许多有志之士开始更加积极全面的向西方学习,出现了冯桂芬,王韬,郑观应,康有为,梁启超,严复等思想家。
他们向西方学习大量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政治上也要求改革。
3.特点:以来华西人,出洋华人,书籍以及新式学堂等为媒介;以香港,通商口岸以及日本等作为主要窗口;以西方的人文科学,自然科学,文学艺术等大量传入中国为主要内容;对中国各领域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4.近代中国西学东渐的整体认识(1)近代中国社会思潮演进的四大特点①学习西方与抵制侵略、救亡与启蒙相结合。
②以向西方学习为主,以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为主流。
(建议用时:45分钟)一、选择题1.(2019·济宁二模)近代前期,林则徐、魏源高举“经世致用”旗帜以求纾解民困、匡时济世的良策;洋务派提出“中体西用”仍受当时盛行的“经世致用”思想的影响;梁启超在《古议院考》中强调中国古代早有“议院”,只是被后来的“民贼”湮没。
这表明近代前期的中国()A.强国御侮的探索深受传统文化影响B.传统文化的内涵进一步丰富发展C.西学传播彻底瓦解了传统思想观念D.“托古改制”是历史的必然选择解析:选A。
题干中林则徐、魏源、洋务派等或以传统思想——“经世致用”为指导,或深受其影响,梁启超强调西方民主形式——“议院”中国古代也有,这表明近代前期的中国强国御侮的探索深受传统文化影响,故选A项;题干中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是向西方学习,与传统文化有区别,排除B项;题干中显示的是传统文化深深影响西学传播,排除C项;D项表述不合乎历史规律,排除D项。
2.(2019·太原一模)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准备派团出使西方,由于中外外交礼仪不同,“用中国人为使臣,诚不免于为难”,于是委任美国人蒲安臣担任中国全权使节出使美、英、法、普、俄诸国,并取得一系列外交成果。
这反映了当时()A.美国政府侵犯中国外交主权B.清政府熟悉近代外交的规则C.传统华夷观念影响外交行为D.中国逐渐摆脱外交被动局面解析:选C。
由材料可知,清政府因为“用中国人为使臣,诚不免于为难”,于是委任美国人担任中国全权使节出使西方,这说明传统华夷观念影响外交行为,故选C项;材料中清政府委派美国人为中国使节,这与美国政府行为无关,排除A项;由材料中清政府委派外国人为中国使节可知,清政府对近代外交规则并没有完全清楚,排除B项;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外交上逐渐受到列强的控制和影响,排除D项。
3.(2019·重庆二模)19世纪,西方的星期作息制传入中国。
参照传统的二十八宿值日法的推算,汉语新添了“星期”和“星期日”等新名词,1907年清廷明确规定在正式用语中使用“星期”而不用“礼拜”。
中国近现代思想的演变知识梳理1、地主阶级改革派:师夷长技以制夷,向西方学习。
2、地主阶级的“洋务”思想:“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在不触动封建制度的前提下,学习西方先进的生产与科学技术,维护封建统治。
3、农民阶级的“平均”思想:“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处不饱暖”。
废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建立绝对平均的小农社会。
具有空想性与落后性。
4、资产阶级阶级维新派的维新思想①内容:兴民权、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
②代表:资产阶级维新派,康有为、梁启超。
③特点: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与儒家思想相结合。
④影响:维新思想成为维新变法的理论基础,也是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具有进步性和爱国性。
5、资产阶级革命派的三民主义思想①内容: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
②代表: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
③影响:成为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
6、资产阶级立宪派“实业救国”的思想:把发展资本主义经济与同拯救国家结合起来。
局限:不摆脱帝国主义与封建主义的压迫,民资经济无法争取独立发展道路,因而难以实现。
7、资产阶级“民主科学”的思想:主张用资产阶级新文化改造封建旧文化,实行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矛头直指孔子代表德儒家思想。
彻底动摇封建正统思想,但对待东西方文化存在绝对肯定或绝对否定的错误倾向8、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新三民主义思想①内容: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民主义。
②影响:成为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革命统一战线建立,国民革命运动兴起。
9、马克思主义思想的传播和发展①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A、条件⑴阶级基础:无产阶级的发展壮大及其知识分子队伍的形成;⑵外部条件:十月革命的影响;⑶直接原因:先进知识分子的宣传;⑷重要原因:以前各种救国救民方案的失败是中国知识分子选择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原因。
B、传播过程(略)②毛泽东思想A、背景⑴辛亥革命后,特别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社会新生的生产力迅速增长,工人阶级的队伍进一步壮大,工人运动不断发展,这就为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奠定了阶级基础;⑵新文化运动后期开始,特别是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并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为毛泽东思想的产生奠定了思想基础;⑶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革命实践为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奠定了实践基础;⑷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马克思主义通过苏维埃俄国传到了中国,这就为毛泽东思想的形成提供了国际条件。
高考总复习:中国近代史专题复习之中国近代的思想变迁考情分析专题概述鸦片战争以来,面对西方侵略者坚船利炮的挑战和国家的衰败,中国的有识之士不断探索强国御侮之道。
林则徐、魏源等清朝爱国官员开始开眼看世界,关注时局,探索新知,萌发了“向西方学习”,寻求强国御侮之道的新思想。
从此,向西方学习成为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一浪高过一浪。
从“师夷长技以制夷”、“师夷长技以自强”,到维新变法、辛亥革命,追求君主立宪、民主共和,再到新文化运动提倡民主和科学、接受马列主义;从学造器物、仿行制度到提倡思想改造,不断探求强国之路。
“西学东渐”下的近代思想始终结合救亡图存和近代化两大时代主题。
近代中国经历了学习西方的探索过程,也展现了思想解放潮流的渐进过程。
考向预测1、主干知识:中国近代三大阶级(地主阶级、资产阶级、无产阶级)及资产阶级三大阶层(维新派、革命派、激进派)向西方寻求救国之道的思想演变阶段历程,中西方制度,文化碰撞中形成的重大理论成果,思想解放与中国近代化的相互关系均是高考命题关注的重点。
2、基本概念:能否正确理解洋务派、顽固派、“中体西用”、“维新派”、“革命派”、“保皇派”、“激进派”、“西学东渐”等概念或专有名词事关本专题得分效率,应下功夫理解。
3、史观:本专题涉及的内容既体现了中国在政治思想领域的近代化历程,也体现了中西方文明冲突融合对中华文明进步发展的影响,也给命题留下广阔的空间。
4、现实问题的历史思考:本专题暗含“思想解放和与时俱进”的社会热点,复习时要注意相关知识的训练。
核心知识聚焦核心知识一中国近代三大阶级向西方寻求救国之道的思想演变历程知识结构代表人物:奕、李鸿章、曾国藩等重点强调一、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的特征1、探索具有广泛性:近代前期的地主阶级、农民阶级、民族资产阶级中的许多政治派别都进行了各种各样的探索活动。
2、具有普遍向西方寻求真理的特点(义和团例外):这是因为外国的侵略不仅打开了中国的大门,也开阔了人们的眼界,从闭关锁国和妄自尊大的陈腐观念中解脱出来,看到了西方的先进与中国落后的现实。
专题六路在何方——近代中国思想的嬗变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一、“西学东渐”——在继承中发展的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1.“开眼看世界”(19世纪40~50年代)(1)背景:鸦片战争前后英国的侵略;中国闭关落后;程朱理学的束缚。
(2)代表:林则徐、魏源,地主阶级抵抗派。
(3)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海国图志》。
(4)影响:引导中国人关注世界形势。
2.“中体西用”(19世纪60~90年代)(1)背景:清朝面临内忧外患。
(2)代表:奕、曾国藩、李鸿章,地主阶级洋务派。
(3)主张:自强、求富,创办军事工业、民用工业。
(4)影响: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
3.维新思潮(20世纪70~90年代)(1)背景:洋务运动开展;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并初步发展。
(2)代表:王韬、康有为、梁启超,民族资产阶级维新派。
(3)主张:倡导君主立宪,戊戌变法。
4.民主与科学(20世纪初)(1)背景:袁世凯尊孔复古。
(2)代表:陈独秀、李大钊,民族资产阶级激进派。
(3)主张: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专制和愚昧、迷信;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4)影响: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创造了条件。
5.马克思主义传播(20世纪初)(1)背景:新文化运动;十月革命胜利。
(2)代表:李大钊,有初步共产主义觉悟的知识分子。
(3)主张:学习俄国,改造中国。
(4)影响:第一次举起了社会主义的大旗,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
二、三民主义——在斗争中趋时更新的民主革命旗帜三、与时俱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1.毛泽东思想的形成与发展(1)毛泽东思想的形成与发展(2)毛泽东思想的进一步发展①著作:《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②主张:提出了富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方针,创造性地提出了两类矛盾学说。
③影响:为社会主义建设指明了方向。
2.新时期的理论探索(1)邓小平理论①酝酿:粉碎“四人帮”后,中国面临着何去何从的重大历史抉择。
近现代中国思想嬗变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一、选择题1.(2019·淄博二模)戊戌变法前,追随康有为的梁启超在公开发表的论著中提倡尊孔保教,致力于儒学的宗教化。
而到了1902年,梁启超却公开反对保教。
梁启超这一变化折射出当时( )A.儒家思想统治地位的动摇B.民族危机的不断加深C.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D.维新派已赞同革命2.(2019·青岛二模)1923年,吴稚晖在一篇文章中提出,“我们中国已迎受到两位先生——德先生和赛先生——迎之固极是矣。
但现在清清楚楚,还需要引进穆姑娘(moral,道德),来挽救道德低劣、世风日下的问题”。
这一主张( )A.受到唯物史观的影响B.反对宣传民主与科学C.意在抨击道德的低劣D.反思科学思潮的局限3.(2019·天一大联考阶段性测试)据统计,整个《新青年》中,有关“科学”一词出现了1 913次,而“民主”一词只出现305次,加上“德先生”之类的提法,也只有513次。
这主要是因为( ) A.自然科学知识得到广泛传播B.科学已成为文化斗争的武器C.新文化运动更注重科学普及D.《新青年》已成为科学类杂志4.(2019·安庆二模)1903年孙中山在檀香山发表《驳保皇报书》一文,说:“夫今日,专制之时代也。
先必破坏此专制,乃得行君主或民主之立宪也。
既有力以破坏之,则君主民主随我所择。
如过渡焉,与其滞乎中流,何不一棹而登彼岸,为一劳永逸之计也?”这表明孙中山主张( )A.在君主制和民主制中择其一B.以君主制作为民主制的过渡C.将民主制和君主制有机结合D.反对君主立宪倡导民主共和5.(2019·济宁二模)近代前期,林则徐、魏源高举“经世致用”旗帜以求纾解民困、匡时济世的良策;洋务派提出“中体西用”仍受当时盛行的“经世致用”思想的影响;梁启超在《古议院考》中强调中国古代早有“议院”,只是被后来的“民贼”湮没。
这表明近代前期的中国( )A.强国御侮的探索深受传统文化影响B.传统文化的内涵进一步丰富发展C.西学传播彻底瓦解了传统思想观念D.“托古改制”是历史的必然选择6.(2019·青岛一模)19世纪后期,曾国藩在《奏派陈兰彬、容闳选拔幼童出洋习艺折》中专门提出,诸幼童“肄习西学,仍兼讲中学,课以孝经、五经及国朝律例等书,随资高下,循序渐进”。
可见当时( ) A.留学目的是学习西方近代工业B.留学受到“中体西用”思想的影响C.留学过程注重中西文化的融合D.留学内容以中国传统文化为主7.(2019·重庆二模)19世纪,西方的星期作息制传入中国。
参照传统的二十八宿值日法的推算,汉语新添了“星期”和“星期日”等新名词,1907年清廷明确规定在正式用语中使用“星期”而不用“礼拜”。
对上述现象,正确的解读是( )A.“中体西用”思想盛行B.中西文化在碰撞中融合C.清廷固守传统意识形态D.社会生活习俗完全欧化8.(2019·潍坊期末)康有为认为,“仁”是一种原动力,蕴于万物之中,它不仅包括人道,还包括人性的存在,其本质已经抹除了人为的政治差距以及导致人类分裂和不平等的社会阶层。
据此可知,康有为( ) A.借助儒学宣传平等思想B.反对封建君主专制C.主张学习西方政治制度D.批判封建伦理道德9.(2019·北京西城区二模)1905年筹建同盟会时,众人对“平均地权”有疑义,为此孙中山做了解释,并最终成为民生主义的主要内容。
学者评价:“(民生主义)在百年之后成为中国与世界面临的最为紧要的严重问题。
”由此可见,孙中山的思想具有( )A.前瞻性B.民族性C.彻底性D.空想性10.(2019·德州三模)孙中山指出,凡是私人能力所及,或更宜私人经营的企业,均应由私人经营,“由国家奖励,而以法律保护之”;凡是攸关国民生计,具有独占性质的企业,均应“由国家经营之”。
据此可知,孙中山的工业化道路( )A.强调国家资本主义为主导B.排斥利用外资振兴实业C.注重公私合营企业的建立D.重视个人和国家相结合11.(2019·柳州模拟)1943年国民党挑起了一场“中国之命运”的论战,抛出了“哪个党能够救中国”的议题。
对此中国共产党组织多位理论家运用毛泽东同志的《新民主主义论》等“中国化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进行反击。
这场论战( )A.有利于打败日本法西斯的侵略B.为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奠定理论基础C.有利于争取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支持D.为毛泽东思想的确立提供了土壤12.(2019·滨州二模)1979年11月26日,邓小平会见美国和加拿大客人时曾明确指出:“说市场经济只存在于资本主义社会,只有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这肯定是不正确的。
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
”这一论断( ) A.标志着经济体制改革理论的成熟B.明确了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C.推动了改革开放战略决策的提出D.突破了传统社会主义理论的束缚二、非选择题13.京师同文馆和京师大学堂是近代中国新式学校的典型代表。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自咸丰九年,时任翰林院编修郭嵩焘奏请设立外语学院以悉夷情,到奕等上奏“统计全局”之议,提出“查与外国交涉事件”中“语言不通,文字难辨”的难题,同文馆终在1861年1月准奏开办。
同文馆聘请西人仅教习八旗子弟外国语言文字,“不准传教”,同时嘱汉文教习暗中稽查。
同治五年(1866年),总理衙门奕等人奏请同文馆在已有英、法、俄三馆之外,增设一馆,专习天文、算学,招生对象不限于八旗子弟,而是扩大到满汉举人,五贡生员,以及正途出身五品以下京外各官,延请西人教习。
——摘编自徐旖瑶《近代中国洋务思潮论争始末——以知识精英为研究视角》材料二苟仅援前此官学、义学之例,师徒授受以经义帖括,猎取科名,亦复何裨大局?即如同文馆、各省方言馆之式,斤斤于文字语言,充其量不过得数十翻译人才而止。
……今拟分立十科:一曰天学科,算学附焉;二曰地学科,矿学附焉;三曰道学科,各教源流附焉;四曰政学科,西国政治及律例附焉;五曰文献科,各国语言文字附焉;六曰武学科,水师附焉;七曰农学科,种植水利附焉;八曰工学科,制造格致各学附焉;九曰商学科,轮舟铁路电报附焉;十曰医学科,地产植物各化学附焉。
——摘编自孙家鼐《议复开办京师大学堂折》(1896年) 请回答:(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京师同文馆开设的背景并分析其在教学内容、教学对象上有何变化。
(2)据材料二,概括指出作者否定京师同文馆的理由。
与同文馆相比,京师大学堂在课程设置上有何进步之处?(3)综合上述材料中京师同文馆到京师大学堂课程设置的变化,折射出近代中国思想解放具有哪些特征?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古代及近代的孔子形象的变化古代近代春秋战国汉唐宋至明清维新运动太平天国、新文化运动袁世凯、蒋介石时期圣化:被称赞为“天纵之将圣”矮化:被嘲笑为“若丧家之犬”正统化及神化:司马迁誉孔子为“素王”;唐代被封为“文宣王”僵化:成为一位只会“存天理,灭人欲”的政治说教者;被誉为“万世师表”维新化:康有为把孔子塑造为维新运动的祖师;被后人称为“穿西装的孔子”丑化或妖魔化:太平天国将儒家经典称为“妖书”,对孔子“焚书毁像”;新化运动时“打倒孔家店”,吴虞痛骂孔子为“盗丘”圣化:袁世凯和蒋介石曾一度复兴孔子“圣人”地位,复兴“尊孔”和儒家伦理道德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中国古代史和近代史知识,对表中的内容提出自己的看法,并予以说明。
(要求:看法具体明确,说明必须史论结合)答案一、选择题1.(2019·淄博二模)戊戌变法前,追随康有为的梁启超在公开发表的论著中提倡尊孔保教,致力于儒学的宗教化。
而到了1902年,梁启超却公开反对保教。
梁启超这一变化折射出当时( )A.儒家思想统治地位的动摇B.民族危机的不断加深C.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D.维新派已赞同革命解析:选B。
材料“戊戌变法前……提倡尊孔保教……到了1902年……公开反对保教”表明梁启超救亡图存的思想,随着民族危机不断加深,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故选B项;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排除A 项;一战期间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排除C项;维新派主张改良,且梁启超不能代表整个维新派,排除D项。
2.(2019·青岛二模)1923年,吴稚晖在一篇文章中提出,“我们中国已迎受到两位先生——德先生和赛先生——迎之固极是矣。
但现在清清楚楚,还需要引进穆姑娘(moral,道德),来挽救道德低劣、世风日下的问题”。
这一主张( )A.受到唯物史观的影响B.反对宣传民主与科学C.意在抨击道德的低劣D.反思科学思潮的局限解析:选D。
“我们中国已迎受到两位先生——德先生和赛先生——迎之固极是矣。
但现在清清楚楚,还需要引进穆姑娘(moral,道德),来挽救道德低劣、世风日下的问题”说明科学民主思想也是有局限性的,故选D项;材料中的主张不属于唯物史观的范畴,排除A项;“我们中国已迎受到两位先生——德先生和赛先生——迎之固极是矣”没有体现对民主、科学的反感,排除B项;“还需要引进穆姑娘(moral,道德),来挽救道德低劣、世风日下的问题”体现的不是指责,而是指出方向,排除C项。
3.(2019·天一大联考阶段性测试)据统计,整个《新青年》中,有关“科学”一词出现了1 913次,而“民主”一词只出现305次,加上“德先生”之类的提法,也只有513次。
这主要是因为( ) A.自然科学知识得到广泛传播B.科学已成为文化斗争的武器C.新文化运动更注重科学普及D.《新青年》已成为科学类杂志解析:选B。
由材料可知《新青年》中“科学”一词出现次数多于“民主”,这说明科学更适应当时文化斗争的需要,故选B项;新文化运动宣扬民主与科学,但新文化运动依然局限于知识分子与社会上层中,自然科学知识没有得到广泛传播,排除A项;新文化运动是反帝反封建的思想文化运动,“民主”与“科学”都是反帝反封建的思想武器,因而“科学”一词出现较多是因为文化斗争的需要,排除C项;《新青年》本身并不是纯粹科学类杂志,排除D项。
4.(2019·安庆二模)1903年孙中山在檀香山发表《驳保皇报书》一文,说:“夫今日,专制之时代也。
先必破坏此专制,乃得行君主或民主之立宪也。
既有力以破坏之,则君主民主随我所择。
如过渡焉,与其滞乎中流,何不一棹而登彼岸,为一劳永逸之计也?”这表明孙中山主张( )A.在君主制和民主制中择其一B.以君主制作为民主制的过渡C.将民主制和君主制有机结合D.反对君主立宪倡导民主共和解析:选D。
材料“如过渡焉,与其滞乎中流,何不一棹而登彼岸,为一劳永逸之计也”表明孙中山主张实行民主制共和,反对君主立宪,故选D项;材料“如过渡焉,与其滞乎中流,何不一棹而登彼岸,为一劳永逸之计也?”表明孙中山主张实行民主制共和,排除A项;材料“如过渡焉,与其滞乎中流,何不一棹而登彼岸,为一劳永逸之计也”表明孙中山主张实行民主制共和,反对以君主制作为民主制的过渡,排除B项;根据材料“如过渡焉,与其滞乎中流,何不一棹而登彼岸,为一劳永逸之计也”表明孙中山主张实行民主制共和,反对君主制,排除C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