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高中地理 第1单元 人口与地理环境 第3节 人口分布与人口合理容量学案 鲁教版必修2
- 格式:doc
- 大小:2.17 MB
- 文档页数:12
第三节资源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1.概念: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指在一定时期内,特定区域在资源环境功能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下,所能承受的某一人口规模下各种社会经济活动的能力。
2.资源承载力和环境承载力(1)资源承载力:主要包括土地资源、水资源和矿产资源承载力等。
(2)环境承载力:主要指自然生态环境承载力,包括大气环境、水环境和土壤环境承载力等。
3.影响因素(1)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大小,常常是由区域中的“短板”即最紧缺要素决定的。
(2)影响因素:区域资源、环境因素、经济水平、科学技术、社会文化和地域开放程度等。
4.提高资源环境承载力的途径(1)发展生产力和科学技术,提高资源利用率,开发新资源,改善环境。
(2)提高区域开放程度。
1.概念:按照合理的生活方式,保障健康的生活水平,同时又不妨碍未来人口生活质量的前提下,一个国家或地区适宜的人口数量。
2.意义(1)人口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2)人口数量与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的相适应性。
3.大小:人口合理容量要小于资源环境承载力。
4.影响因素:自然环境和资源的状况、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科学技术水平、地域的开放程度等。
5.特性:具有相对性。
(1)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是指一个地区理想的人口规模。
( )(2)水资源是估算我国西北地区资源环境承载力的依据。
( )(3)我国西部地区的实际人口数量低于人口合理容量。
( )(4)日本、尼德兰等国土地、矿产资源都不足,但人口合理容量较高的最主要原因是人口素质较高。
( )(5)我国下列地区中,人口合理容量最高的是( )A.青藏地区B.长江中下游地区C.内蒙古地区D.新疆地区提示:(1)×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是指在一定时期内,特定区域在资源环境功能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下,所能承受的某一人口规模下各种社会经济活动的能力。
(2)√通常用某一种或几种资源的承载力作为估算某个区域的资源环境承载力的依据。
西北地区的水资源是“短板”,因此水资源是估算我国西北地区资源环境承载力的主要依据。
人口分布与人口合理容量目标:1、知识与技能(1)通过图表资料,了解世界及我国的人口分布规律。
(2)分析影响人口分布的地理因素,并说明形成原因。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世界人口分布图的分析,归纳世界人口分布规律(2)由归纳总结的知识推断影响人口分布的地理因素。
(3)应用所学的影响因素解释中国人口分布格局的原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正确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发展观,知道一个公民对社会发展应担负的责任。
重点:世界及我国人口的分布情况难点:通过了解人口分布情况,学会分析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
教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讲解法执教:魏畅丽过程:一、世界人口分布引导学生读图1-3-1分析人口分布与人口密度之间的区别。
思路:通过引导学生读图可以发现这两个图人口密度虽然相同,但人口的实际分布却不相同。
左图的人口分布很不均匀,不尽合理,而右图的人口分布则比较均匀,比较合理。
所以我们在研究人口分布时不但要研究人口的密度还要考虑人口的分布格局。
导入世界人口分布规律的探究。
让学生读活动中的表及图,思考讨论并完成活动后的问题。
1、读表1-3-1,总结世界人口主要分布的纬度范围。
2、读表1-3-2,总结世界人口的分布与距海远近的关系。
3、读表1-3-3,总结世界人口分布的主要地形区。
4、结合表1-3-1、132、133读图132,找出亚洲和欧洲人口分布密集的地区,并运用所学知识尝试解释人口稠密的原因。
思路:让学生读表总结世界人口分布的主要规律,并结合图1-3-2,利用所学知识尝试分析东亚、南亚和西欧人口稠密的原因。
并对学生的回答进行归纳,导入影响地理因素的学习。
二、我国的人口分布1.我国的人口分布特点(1)主要特点:东部地区人口多,西部地区人口少(2)其他特点:沿海地区人口多(3)胡焕庸线:黑河——腾冲线,是我国人口分布的一条重要地理分界线,它形象反映了我国“东多西少”的人口分布宏观格局读图1-3-7和138合作探究:①对比两幅图,思考一下在这10年间我国人口东多西少的格局有没有改变?②运用前面所学知识说明我国沿海地区人口增长较快的原因?思路:对于影响人口分布的地理因素课本上阐述的很全面,也是对前面内容的一种归纳和概括,所以让学生阅读课本,自主学习完成,对于课本的上的活动,可以作为一个案例让学生利用总结的地理因素来进行解释阐述。
第三节人口分布与人口合理容量1.运用相关资料,说出世界和我国的人口分布规律。
2.举例说明影响人口分布的地理因素。
(重点)3.理解环境人口容量和人口合理容量的内涵,说出二者的联系与区别。
(重难点)[自主预习·探新知]教材整理1 人口分布阅读教材P16至P19图文内容,完成下列问题。
1.衡量指标:人口密度和人口分布格局。
2.世界人口分布的主要规律(1)从纬度看:集中于北半球中低纬度。
(2)从海陆位置看:集中于近海地带。
(3)从地形上看:集中于平原地区。
3.我国的人口分布(1)特点:地理分布不平衡。
人口分布地理界线:“胡焕庸线”,自黑龙江黑河至云南腾冲一线为界,人口分布“东多西少”。
教材整理2 影响人口分布的地理因素阅读教材P20至P22图文内容,完成下列问题。
1.自然环境因素——最基本因素,其影响逐渐减小(1)主要因素:生产力发展水平、生产活动方式、交通运输条件及政治、文化等。
(2)影响最显著因素:生产力发展水平。
教材整理3 谋求人口合理容量阅读教材P22至P24图文内容,完成下列问题。
1.环境承载力(1)含义:在某一时期内生态系统所能承受的人类经济与社会活动的限度。
(2)衡量指标:环境人口容量。
2.环境人口容量(1)含义:一个国家或地区可供开发利用的自然资源和环境所能承受人口的最大负荷量。
是一个警戒值。
(2)影响因素(3)特点:具有不确定性和相对确定性。
3.人口合理容量:一个国家或地区最适宜的人口数量。
4.我国谋求合理人口容量的措施正误判断:(1)某地的人口密度大小可以反映该地的人口分布格局。
( )(2)平原地区人口密集,高原地区人口稀少。
( )(3)日本国内资源短缺,因此其人口容量很小。
( )【提示】(1)×人口密度的大小可以反映人口分布的平均状况,但不能反映人口的分布格局状况。
(2)×一般来说,平原人口多于高原。
但并不是所有的地区都是这样,如热带多雨地区人口稠密的地方通常不在平原地区,而在高原地区,如南美洲的巴西高原、非洲的东非高原等。
第三节人口分布与人口合理容量本节教材分析教材首先用大量篇幅讲述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以及世界和我国人口的分布,通过搞清楚人口分布的大势及成因,为更好地理解环境人口容量作一铺垫。
第一“世界人口分布”。
教材以图解的形式分析说明了人口密度与人口分布两个概念的区别与联系,使学生进一步明确人口分布的描述应包含人口平均密度和人口分布格局两个方面。
其次以活动的形式,利用一组图表呈现世界人口分布的主要规律,不仅培养了读图和分析问题的能力,而且为探讨成因奠定了知识基础。
第二“影响人口分布的地理因素”,教材从自然环境因素、社会经济因素和政治文化因素三个层面详细地阐述,对第一节和第二节内容也起到了总结的作用。
由于已有前面知识的铺垫,学生比较容易理解,因而教材主要以文字形式直接陈述。
第三“我国的人口分布”主要介绍了我国人口分布的基本特点。
知识窗是对正文内容的进一步说明。
教材以插图地形式给出了最近两次人口普查我国东、中、西三个地带人口增长地差异,说明人口分布东多西少的现象更加突出。
第四“谋求人口合理容量”主要说明环境人口容量和人口合理容量的概念、影响因素,说明环境人口容量具有不确定和相对稳定的双重性。
指出我国必须谋求合理人口的容量,坚定不移地实施“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的基本国策,使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环境保护相协调。
这是对本单元知识的总结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升华,起到了点睛的作用。
知识与技能最后教材选择热点话题“三峡移民”这一具体实例设置活动,有助于学生深入分析人口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一)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世界人口分布的特点及成因;2.理解影响人口分布的各方面因素;3.掌握我国人口分布特点及原因;4.理解环境人口容量的概念,学会分析其影响因素。
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对世界人口分布图的分析,总结世界人口分布规律;2.通过对世界各地自然、经济等特征的了解,分析世界人口分布的成因;理解思路:只要涉及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首先考虑到三个大的方面,然后从各个角度具体分析强调现代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对人口分布有决定性作用;3.结合中国地形图和中国气候分布特点分析中国人口分布特点;运用自学法来启发学生分析相关问题结合教材内容,根据自身的体会和身边的事例,分析理解概念,并进一步分析环境人口容量的影响因素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树立联系的观点;养成有条理、全面地分析问题的习惯;2.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提高对中国东西部差异的认识;3.认识环境人口容量的双重属性,树立正确的人口观、发展观。
第三节人口合理容量一、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1.概念:某区域在既定的对外联系、经济技术水平、社会文化条件下,由本地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所决定的人口规模。
2.超过这个限度的后果:生态系统就会遭到破坏而失去平衡,并最终丧失原有的承载能力。
二、人口合理容量1.概念:一个国家或地区,在既定的对外联系、经济技术水平、社会文化条件下,在保证居民合理的生活方式、保障健康的生活水平,同时又不妨碍后代生活质量的前提下所能容纳(承载)的适度的人口数量.2.影响因素(1)自然因素:自然条件与自然资源是决定一个地区人口合理容量的基础。
(2)社会经济因素:经济发展水平、生活水平和产业结构等起重要作用。
(3)对外开放程度:对外开放的地区,资源的互补性强,可大大提高人口合理容量。
封闭的地区,由于某些重要资源匮乏,人口合理容量大大降低.3.人口合理容量具有相对稳定性在一定历史发展阶段,技术水平、资源基础相对稳定,人们的生活水平变化不大。
4.人口合理容量动态变化(1)同一时期:在不同地区,不同社会、经济、技术水平、产业结构以及生活水平等条件下,人口合理容量是不同的。
(2)不同时期:同一地区的人口合理容量也各不相同.5.我国谋求人口合理容量的途径要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鼓励按政策生育,充分发挥全面两孩政策效应,并努力提高技术水平、资源利用率以及资源管理水平,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促进人口与社会经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三、案例:应用地理信息技术探究湖北省资源环境承载力1.应用地理信息系统等技术,分析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可提高研究的准确性.2.利用地理信息系统强大的数据分析功能,可实现对区域内可利用资源的评价。
一、判断题1.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是指一个地区理想的人口规模。
( )2.人口合理容量的人口规模小于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的人口规模。
()3.资源缺乏地区的人口合理容量一定小。
()4.社会文化条件对人口合理容量大小没有影响。
( )5.在一定历史时期,人口合理容量具有相对稳定的特点。
第三节人口分布与人口合理容量一、人口分布1.衡量指标:人口密度和人口分布格局。
2.我国的人口分布特点:地理分布很不平衡。
3.具体表现以黑龙江黑河至云南腾冲一线为界,人口分布“东多西少”。
二、影响人口分布的地理因素1.自然环境因素是影响人口分布的最基本因素。
但是,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影响逐渐减小,包括地形、气候、水资源和土壤、矿产资源。
2.社会经济因素包括生产力发展水平、生产活动方式、交通运输条件以及政治、文化等。
其中生产力发展水平对人口分布的影响最为显著。
3.政治、文化因素战争、宗教、文化习俗、政策和历史因素等。
三、谋求人口合理容量1.环境承载力是指在某一时期内生态系统所能承受的人类经济与社会活动的限度。
2.环境人口容量(1)含义:一个国家或地区可供开发利用的自然资源和环境所能承受人口的最大负荷量,它是一个警戒值。
(2)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因素:资源丰富程度、科技发展水平、经济发达程度、对外开放程度、人口受教育水平及消费水平等。
(3)环境人口容量的特点:具有不确定性和相对确定性。
3.人口合理容量(1)实质:一个国家或地区最适宜的人口数量。
(2)我国谋求人口合理容量的途径:①实施“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的基本国策。
②提高科技水平,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和资源管理水平,使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环境保护相协调。
[温馨提示]在制约环境人口容量的因素中,资源是最主要的因素,科技发展水平和人口的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通过资源供应能力影响环境人口容量。
[教材P17活动](1)世界人口分布的主要规律:①世界人口主要集中在中低纬度地区,尤其是北半球20°N~40°N地区,其人口占世界总人口的49.4%。
②世界上50.3%的人口分布在距海岸200 km的沿海地区。
③世界56.2%的人口分布在海拔200 m以下的平原地区。
(2)北半球人口稠密地区是亚洲和欧洲,集中在东亚、南亚和西欧。
东亚和南亚是世界文明的发源地,自然条件优越,农业发达,人类聚居历史悠久。
第一单元人口与地理环境第三节人口分布与人口合理容量第1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明确人口分布与人口密度的概念,运用相关的图表分析世界人口分布的特点及形成的原因;分析影响人口分布的地理因素。
[过程与方法] 运用教材中三幅表提供的相关数据,结合“世界人口密度”图,分析归纳世界人口分布的规律;结合自身生活体验理解影响人口分布的地理因素,培养学生读图、析图、综合分析、总结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对地理事物分析、探索的兴趣和热情,养成积极主动,合作学习的习惯。
[教材分析]环境人口容量和人口合理容量是本节学习的重点,教材在情景设置中首先说明“环境人口容量”和“人口合理容量”,实际上就是“地球上最多能够供养多少人”以及“供养多少人合适”的问题。
提出问题环境人口容量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它是一个确定值吗?讨论这个问题有什么价值?点名了本节学习要解决的问题。
教材首先用大量篇幅讲述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以及世界和我国人口的分布,通过搞清楚人口分布的大势及成因,为更好地理解环境人口容量作一铺垫。
本课时讲述了两个问题一、“世界人口分布”。
教材首先以图解的形式分析说明了人口密度与人口分布两个概念的区别和联系;其次以活动的形式,利用三组图表呈现世界人口分布的主要规律。
二、“影响人口分布的地理因素”,教材从自然环境因素、社会经济因素和政治文化因素三层面详细地阐述,对第一节和第二节内容也起到了总结的作用。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世界人口分布的规律(2)影响人口分布的地理因素难点(1)影响人口分布的地理因素[课前准备]教师:搜集世界人口分布及中国人口分布的相关资料和图片;设计多媒体教学软件。
学生:依据学案预习本节的教材知识,找出疑点,搜集与人口分布相关的资料。
[教学过程][新课导入] 多媒体展示人口分布图片及相关资料,让学生观察,创设问题情景:教师适当解说 1999年10月12日“地球村”第 60亿位居民诞生,预计到2030年全球人口将超过80亿,有人惊呼,人类目前进入“人口爆炸时代”。
第三节人口分布与人口合理容量1.运用相关资料,说出世界和我国的人口分布规律。
2.举例说明影响人口分布的地理因素。
(重点)3.理解环境人口容量和人口合理容量的内涵,说出二者的联系与区别。
(重难点)[自主预习·探新知]教材整理1 人口分布阅读教材P16至P19图文内容,完成下列问题。
1.衡量指标:人口密度和人口分布格局。
2.世界人口分布的主要规律(1)从纬度看:集中于北半球中低纬度。
(2)从海陆位置看:集中于近海地带。
(3)从地形上看:集中于平原地区。
3.我国的人口分布(1)特点:地理分布不平衡。
人口分布地理界线:“胡焕庸线”,自黑龙江黑河至云南腾冲一线为界,人口分布“东多西少”。
教材整理2 影响人口分布的地理因素阅读教材P20至P22图文内容,完成下列问题。
1.自然环境因素——最基本因素,其影响逐渐减小(1)主要因素:生产力发展水平、生产活动方式、交通运输条件及政治、文化等。
(2)影响最显著因素:生产力发展水平。
教材整理3 谋求人口合理容量阅读教材P22至P24图文内容,完成下列问题。
1.环境承载力(1)含义:在某一时期内生态系统所能承受的人类经济与社会活动的限度。
(2)衡量指标:环境人口容量。
2.环境人口容量(1)含义:一个国家或地区可供开发利用的自然资源和环境所能承受人口的最大负荷量。
是一个警戒值。
(2)影响因素(3)特点:具有不确定性和相对确定性。
3.人口合理容量:一个国家或地区最适宜的人口数量。
4.我国谋求合理人口容量的措施正误判断:(1)某地的人口密度大小可以反映该地的人口分布格局。
( )(2)平原地区人口密集,高原地区人口稀少。
( )(3)日本国内资源短缺,因此其人口容量很小。
( )【提示】(1)×人口密度的大小可以反映人口分布的平均状况,但不能反映人口的分布格局状况。
(2)×一般来说,平原人口多于高原。
但并不是所有的地区都是这样,如热带多雨地区人口稠密的地方通常不在平原地区,而在高原地区,如南美洲的巴西高原、非洲的东非高原等。
(3)×资源虽然是制约人口容量的重要因素,但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容量还与其科技水平、地区开放程度、生活消费水平等多方面因素有关。
日本虽然国内资源贫乏,但可利用便利的海运从外部获取资源,加上其先进的科技、高度发达的经济等条件,人口容量大大提高。
[合作探究·攻重难]据最新的统计数据显示,目前世界上人口过亿的国家共有13个,依次是中国、印度、美国、印尼、巴西、巴基斯坦、尼日利亚、孟加拉国、俄罗斯、日本、墨西哥、菲律宾、埃塞俄比亚,其中亚洲有7个国家,下图为世界人口的分布图。
探讨1:世界人口稠密区有哪些?为什么这些地区人口稠密?【提示】人口稠密区有东亚、南亚、西欧、美国东北部地区。
这些地区自然条件优越,经济发展历史悠久。
探讨2:人口过亿的亚洲国家对应的主要气候类型及特征是什么?【提示】7个人口过亿的亚洲国家对应的主要气候类型是季风气候,雨热同期是最主要的气候特征。
探讨3:南极洲至今无人定居的原因是什么?【提示】南极大陆由于纬度较高,气候寒冷,不适于人类居住。
[核心点击]1.世界人口分布特点世界人口分布的基本特点是人口分布地区不平衡,人口稠密区绝大部分位于北半球中低纬度的沿海平原地区。
其分布分析如下:2.我国人口分布的特点及原因3.影响人口分布的地理因素(1)自然环境因素自然环境因素是影响人口分布的最基本因素,各自然因素对人口分布的影响如下表所示:1.图示的西伯利亚地区是俄罗斯的一个重要开发区,这里针叶林广布。
读图,回答(1)~(3)题。
(1)该地区的区域地理特征包括 ( )①地广人稀 ②气候宜人 ③交通便捷 ④矿产丰富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D .①④(2)该地区南部人口密度相对较高,这主要是由于南部( )①气温较适宜②位于平原地带③开发历史较长④经济相对发达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 D.②③④(3)20世纪后期以来,该地区内部呈现人口由南向北的迁移趋势,这主要是由于北部 ( )A.人口密度低B.开发了新资源C.交通条件改善D.市场广阔【解析】第(1)题,结合图例可以看出,俄罗斯西伯利亚地区矿产资源丰富,但是气候寒冷,交通不便,地广人稀。
第(2)题,相比较来说,该地区南部纬度较低,气温较为适宜,开发历史较早,经济相对发达。
南部多位于河流上游,地形多为山地、丘陵。
第(3)题,人口从南部迁移到北部,主要是因为北部资源的开发提供了大量就业和发展的机会。
【答案】(1)D (2)C (3)B阅读材料,探讨下列问题。
材料一从土地资源的生产能力估测,全国耕地面积保持在1.23亿公顷,播种面积1.93亿公顷,粮食总产量8.3亿吨,若以年人均消费粮食500千克测算,我国耕地面积可承载的人口为16亿左右。
材料二一些专家根据我国的资源、人体营养和文化教育等条件,尤其是对我国耕地、草原和水资源利用状况进行分析,预测我国人口合理容量为8亿~9亿人;如保证人民能获取所需营养,我国人口应控制在10亿人之内;如按美国的消费水平,我国人口大致应控制在7亿之内。
探讨1:如何理解两则材料中“16亿”与“7亿”的区别?【提示】材料一中的“16亿”是指我国的环境承载力,是我国能够维持抚养的最大人口数量。
材料二中的“7亿”是指我国的人口合理容量,是我国最适宜的人口数量。
探讨2:一个地区一定时期内的人口合理容量与环境承载力数值的大小关系如何?【提示】人口合理容量一般小于环境承载力。
探讨3:材料二说明,为满足人类更高级的需要,人口合理容量是如何变化的?因此,为了提高人口合理容量,我们应如何做?【提示】人口合理容量减小。
应提倡适度消费。
[核心点击]1.环境人口容量的影响因素及特点一个地区环境人口容量的大小,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有些与之呈正相关,有些与之呈负相关,由于这些因素存在不确定性和相对确定性的特点,使得环境人口容量也呈现出相应特点。
具体如下所示:2.环境人口容量与人口合理容量的区别与联系2.环境人口容量是指一个地区或一个国家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
1850年,清朝的人口为4.3亿。
当时的学者汪士铎惊呼:“人多之害,山顶已植黍稷,江中已有洲田,川中已辟老林,苗洞已开深菁,犹不足养……”而今天的中国,不但养活了13亿人,人们的生活水平比那个时代还提高了许多。
据此回答(1)~(2)题。
(1)以上材料表明,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重要因素是( )A.地区对外开放程度B.人口的生活与文化消费水平C.科技发展水平D.蕴藏的资源数量(2)随着人口不断增加,我国必须进行人口合理容量的估计,其主要意义在于( )A.限制高消费现象的产生B.规划农业生产的发展规模C.制定人口战略和人口政策D.帮助贫困地区脱贫致富【解析】根据材料中前后对比可知清朝与今天的中国所供养的人口差距很大,其主要是由科技发展水平的差异造成的。
我国进行人口合理容量的估计主要是为了制定科学的人口战略、人口政策,以促进我国的可持续发展。
【答案】(1)C (2)C探讨1:我国人口分布的基本格局是什么?【提示】东多西少。
探讨2:我国人口稠密区的共同的自然环境特征是什么?【提示】地形平坦,耕地面积广,气候适宜,水源充足等。
[读图指导](1)读图名,明确图示主题。
由图名“中国人口分布(20世纪90年代)”可知,本图展现的是20世纪90年代中国不同地区的人口密度的分布差异状况。
(2)提信息,抓住图示核心。
①描绘人口地理界线的延伸:由黑龙江的黑河到云南的腾冲的连线。
②依据图例明确人口地理界线的意义:此线以东、以南,人口较多;此线以西、以北,人口较少。
(3)抓关键,分析核心问题。
该图形象地反映了我国“东多西少”的人口分布宏观格局,东部地区的沿海地区、平原、丘陵、盆地地区人口密度较大;西部的高原、高山地区、干旱地区人口密度较小。
此种人口分布差异与自然条件、社会经济发展状况等因素密切相关。
[体验评价]3.下面为我国某地区人口密度图,图中虚线为黑河—腾冲线的一部分,读图回答(1)~(2)题。
【导学号:37560022】(1)导致图中虚线段东西两侧人口密度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A.气温B.降水C.地形D.河流(2)关于图中①区域人口稠密原因的叙述,正确的是( )A.历史悠久,开发时间长B.地处山麓冲积扇,土壤肥沃C.位于亚热带湿润地区,气候适宜D.位于陇海与京广铁路交会处,交通便捷【解析】从图中的河流的形状可以判断出该图虚线段显示的人口地理界线位于我国的北方,基本与东部季风区与西北干旱半干旱区的分界线相似,故影响其东西两侧人口密度差异的主要因素是降水;图中显示的①区域属于渭河平原,该区域自然条件优越,开发历史悠久,故人口稠密。
【答案】(1)B (2)A[课堂·小结][当堂达标·固双基]对点训练1 人口分布下图是我国基于密度分级的人口—面积比重图。
读图,完成1~2题。
1.图中显示 ( )A.我国绝大部分地区为人口密度高值区B.我国人口集中分布在人口密度高值区C.人口集中分布在人口密度为100~150人/平方千米的地区D.人口密度越大,其所占的人口比重也越大2.图中K处最可能位于( )A.长江三角洲B.黄土高原C.四川盆地D.东北平原【解析】第1题,读图可知我国人口分布很不均匀,人口集中分布在人口密度大于300人/平方千米的区域。
第2题,K地区面积较小但人口密度大,占全国总人口的比重也较小,应为长江三角洲地区。
【答案】 1.B 2.A对点训练2 影响人口分布的地理因素分析下表有关资料,回答3~4题。
A.人口数量越少,经济越发达B.人口密度越大,经济越落后C.人口密度越大,经济越发达D.人口数量和密度不能决定经济发展水平高低4.影响人口分布的最基本因素是( )A.自然环境因素B.开发历史的长短C.政治经济因素D.人类生活方式和经济活动方式【解析】分析给出的数据可知:人口数量少,经济未必发达,如蒙古;人口密度大,经济未必落后,如日本;人口密度越大,经济未必越发达,如巴基斯坦。
影响人口分布的最基本因素是自然环境条件。
【答案】 3.D 4.A对点训练3 谋求人口合理容量5.下图为某地区人口数量和人口合理容量变化示意图。
图中实际人口数量小于人口合理容量的时段是( )A.①B.②C.③D.④【解析】比较图中两条曲线的变化,可以直观看出在②时段时实际人口数量小于人口合理容量。
【答案】 B下表为我国部分地区的土地生产潜力和最大可能人口密度表。
结合下表,回答6~7题。
A.科技水平B.自然资源C.开放程度D.消费水平7.下列关于青藏地区人口容量的说法,正确的是( )①地域广大,资源丰富,人口容量大②地处内陆,气候湿热,人口容量小③生态脆弱,环境人口容量小④可充分利用该地区丰富的太阳能资源,增大环境人口容量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解析】第6题,从表中数据可以看出,表中各地的可承载人口与年生物量呈正相关,所以B正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