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英语跨文化交际课程参考书目
- 格式:doc
- 大小:40.00 KB
- 文档页数:2
《跨文化交际》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号:ENGL2046课程类别:专业选修课程授课对象:英语专业、俄英双语、法英双语学生开课学期:英语第6学期、双语第8学期学分:2 学分主讲教师:指定教材:《跨文化交流入门》,浙江大学出版社,许力生主编,2004年。
《文化与交际》,暨南大学出版社,胡穗鄂编。
教学目的:目前我国经济快速增长,文化交流、旅游业蓬勃发展。
江、浙、沪地区外国独资、合资企业数量增多,与国际人员的经济文化交往日益增多。
跨文化交际现象已经成为苏州本地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
但是,在众多的跨文化交际中,一些人员出现文化误解,或者表现出不自信,降低了交际的效益,直接的后果往往导致经济效益的降低。
苏州大学作为本地的人才高地,有责任、有条件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我们的毕业生主要从事文化、教育、经济活动,我们的课程也应适应这社会需要,帮助学生通过知识的获取、情感的开放和技能的培养形成以自我文化又和他国文化保持一定距离的跨文化意识,也就是说一种能以局外者的眼光看待自己文化的能力;局内者的眼光理解自己和他人的文化意识;培养学生在交际中对他国文化和本土文化怀有好奇、开放和宽容的态度。
从而在国际交往中提高交际的效益,提升个人的自信心。
本课程采用课堂教学、学期作业和网络平台相结合的教学形式。
课堂教学采用多种教学法综合进行教学。
课堂语言为英语。
采用理论与实践活动相结合的方式,与学生互动探讨理论。
参插角色扮演、小组讨论、全班讨论的活动方式,进行情景模拟实验、引导学生发表观点。
另外有录音、录像供学生观摩讨论。
学期作业的形式是一篇千字以上的论文,内容是运用学到的某些跨文化交际的理论概念对现实生活案例、本土文化和外国文化进行阐释、分析、比较和反思。
学生必须自己选题、规划。
文章材料包括文字、图片、音频和视频,教师的工作是建议、修改、监督和评估,创造机会,帮助学生完成学期论文。
该课程有两个网站:一个是在外国语学院服务器上的课程资源网站,网站上有该课程的教学大纲、进度表、备课教案,另设有通知板、网上跨文化交际咖啡俱乐部、学习工具等帮助学生完成科目的服务性网站。
跨文化交际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的基本信息适应对象:英语专业本科四年级学生课程代码:07007926学时分配:30赋予学分:2先修课程:《普通语言学》、《英美概况》、《英美文学史》、《欧洲文化入门》后续课程:二、课程性质与任务当今世界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使社会对外语人才的需求也相应提高。
近年来对交际能力的要求除听、说、读、写四种语言运用能力外,还需要具备社会文化能力,即文化素养。
《跨文化交际学》是外语专业本科四年级的任意选修课程。
它以促进学生整体素质发展为根本,注重学生在技能、知识、情感、策略和文化素质等各方面的综合发展。
作为一门新兴学科,《跨文化交际学》集社会语言学、文化语言学、语用学、翻译学、传播学、人类学、外语教学等领域的研究成果于一体,着重文化与交际过程以及文化对交际过程的影响,从而提高外语学习者对文化的敏感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跨文化交际学》除研究文化的定义与特点、交际的定义与特征以及文化与交际的关系外,着重讨论干扰交际的文化因素。
这些因素包括语言、非语言手段、社会准则、社会组织、价值观等。
其中,语言包括词语的文化内涵、篇章结构、逻辑思维以及翻译等值等方面;非语言手段包括手势、身势、服饰、音调高低、微笑、沉默、对时间与空间的不同观念等;社交准则泛指人们交往中必须遵循的各种规则以及某些风俗习惯;社会组织指家庭中各成员的关系、同事朋友关系、上下级关系等;价值观念包括人与自然的关系、宗教观念、道德标准以及人生观、世界观等。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从事交际势必会遇到文化差异的问题。
因此,研究跨文化交际、深入了解语言、文化与交际之间的关系,不仅对于语言研究者,而且对于将要从事外语教学、翻译和外事工作的外语专业的学生是十分必要和大有裨益的。
三、教学目的与要求同英语国家的人们用英语进行有效的交际是学习英语的重要目的之一。
然而有效的交际不仅仅是一个语言技巧问题,还涉及到许多文化因素。
本课程要求学生掌握文化的定义和特征,交际的定义和特征,影响跨文化交际活动的各种因素、跨文化交际的途径以及跨文化交际学的研究方法等。
《大学英语(跨文化交际英语)》课程教学大纲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执笔者:吴勇审核人:易强编写日期:2017年10月二、课程简述《大学英语(跨文化交际英语)》课程是我校非英语专业本科基础阶段的公共基础课,属必修课程。
该课程安排在第三学期,总计48学时,3学分。
本课程根据教育部《大学英语教学指南》(2014)及我校人才培养定位实际要求来确定其教学内容和制订其教学大纲。
三、课程的性质、目的和任务教育部《大学英语教学指南》(2014)指出,大学英语课程具有人文性,体现在跨文化教育,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强调西方文化和中国文化意识并重。
开设《跨文化交际英语》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增强跨文化交际意识和交际能力,同时发展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培养学生国际意识。
《大学英语(跨文化交际英语)》课程是我校非英语专业本科基础阶段的公共基础课,属必修课程。
课程通过学习跨文化交际基础理论,分析跨文化交际案例,提高跨文化交际意识,并在语言学习的同时,更多关注英语国家的文化,特别是通过与汉语文化的对比,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以适应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
跨文化交际能力主要包括三方面:语言运用能力,相关国家文化和专业背景知识,以及交流能力三方面。
通过本课程学习,学生应当比较熟悉英语国家文化,以及汉英文化的差异,掌握跨文化交际的基本知识和技巧,进而提高自己运用英语进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四、课程教学环节的基本要求(一)大学英语课程教学总体要求依照教育部《大学英语教学指南》(2014),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分为三个层次,即基础目标、提高目标和发展目标。
基础目标针对英语高考成绩合格的学生,是本科毕业时应达到的基本要求;提高目标和发展目标针对大学入学时英语已达到较好水平的学生,也是对学生英语应用能力要求较高的专业所选择的要求。
三个级别教学要求的总体能力描述如下:三个级别教学要求的语言单项技能描述如下:展目标为教学目标,而英语基础较差的普通本科、艺术班、专升本等专业原则上以基础目标为起点进行教学。
跨文化交际课程大纲(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课程性质:专业方向课课程学分/学时:2.0学分/30学时上课时间/教室:开课学院:外国语学院教师姓名/职称:马书红,副教授;王初艳,讲师教师联系方式:187****1369,*****************办公时间/地点(Office hours/Place):周四上午8:00-12:00,南区办公楼305一、课程简介及目标(一)本课简介本课程是面向英语专业学生的专业方向课,主要内容包括:文化的定义、层次和特征;跨文化交际的定义;家庭对个体的社会化、社会交际能力、男女家庭角色定位、价值观等的影响;身份的定义和分类(人种身份、民族身份、性别身份、国家身份、组织身份、个人身份、网络虚拟身份等);刻板印象及避免产生刻板印象的方法;偏见及其成因;民族中心主义的定义及特点;感知的定义、感知与文化和信念的关系、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权力距离、柔性和刚性文化、高语境和低语境文化;不同文化的非语言交际方式和特征;不同文化的时间和空间概念;不同文化的领导风格;解决跨文化交际冲突的策略。
通过学习,你可以从整体上了解跨文化交际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把握跨文化交际的表现形式和其深层的信仰系统和哲学观,从而塑造人文精神、培养跨文化的觉知和意识、提升睿智与德性,奠定重要的跨文化交流的修养基础。
对于未来在与文化有关的机构工作(如:外事办、外企、跨国公司、旅游局、翻译公司、文化研究所等),本课程尤其具有重要的意义与价值。
(二)课程目标本课程旨在实现下列5个教学目标:1、专业知识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你能够(1)了解不同文化的外在表现形式(如服饰、饮食、音乐、雕塑、庆典仪式、交往方式等)、特点和异同;(2)了解非语言交际的不同特征与要素;(3)了解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构成要素;(4)用目标语言来描述、对比和分析各种文化现象,将语言学习与文化学习相结合;2、思维方式目标在反思中国文化的天人合一、阴阳和合、大一统等整体性、模糊性、直觉性、意向性、崇拜权威的思考方式的基础上,了解与学习其他文化的思考方式、信念传统和价值观等,从而汲取不同文化的思维方式的优势,并学习在不同的情景下、不同的领域中采用适当的思维技术和方法来解决问题,避免非此即彼的对立、生硬的思考模式和处理问题的方法。
《跨文化交际》教学大纲课程编号:1503G0303 课程类型:公共基础课课程名称:跨文化交际英文名称: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学分:2 适用专业:各学院拓展课程学生一、课程的性质、目的和任务《跨文化交际》是徐州工程学院为非英语专业学生第三学期开设的一门大学英语拓展课程,是一门专业性、功能性和实践性很强的课程。
本课程旨在满足学生进一步学习英语的需要,包括从如何与西方人打交道入手,以东西方文化差异产生碰撞的案例为轴线,简略地介绍跨文化交际的基本知识和西方文化的一些基本特征。
本课程的教学目是以东西方文化差异产生碰撞的案例为轴线,通过阅读与课堂讨论,使学生较为系统、全面地了解跨文化交际的主要内容,并对跨文化交际活动中的一些重要问题有相对深入的掌握和探讨,提高学生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宽容性和处理文化差异的灵活性,帮助学生培养跨文化意识,发展跨文化交际能力,进一步增强他们运用英语获取知识信息、表达意见观点、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技能,最终对学生运用英语进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有所贡献。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认识语言、文化和交际三者之间的关系;学会如何更细腻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学会如何在讨论中有效地传达自己的思想;了解西方文化的一些基本特征及跨文化交际的基本概念;同时对西方文化有更进一步的了解,增加跨文化交际的有效性。
二、课程教学目标课程教学目标体现为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专业素质三方面的目标。
1.专业知识目标1.1掌握文化,跨文化,交际以及跨文化交际等领域的核心术语以及一般学术词汇。
1.2理解有关文化的相关定义、功能;西方文化的一些基本特征;中西方文化的差异等;1.3了解语言、文化和交际三者之间的关系。
2.专业技能目标2.1运用国内外一些著名的跨文化交际理论,能够有效分析跨文化交际案例;2.2运用所学的阅读技巧,能够看懂相关学术文章;2.3运用所学的核心术语及学术词汇,能够有效参与相关研讨;2.4运用所学的跨文化交际的技巧,能够更加准确细腻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跨文化交际大学英语教材Introduction:Nowadays, with the increasing globalization and internationalization, the importance of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skills in English language learning cannot be overstated. In order to overcome cultural differences and effectively communicate in diverse settings, it is crucial for students to have access to a comprehensive and well-designed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textbook in their university English curriculum. This article will explore the key components and features that should be included in a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university English textbook.Section 1: Understanding Cultural DifferencesIn this section, the textbook should provide a solid foundation for students to comprehend the concept of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and the significance of cultural differences. It should cover topics such as cultural dimensions, values, and norms, as well as the impact of culture on communication styles and practices. Additionally, this section should incorporate real-life examples and case studies to help students gain a deeper understanding of different cultural perspectives.Section 2: Effective Verbal CommunicationVerbal communication plays a crucial role in cross-cultural interactions. The textbook should focus on enhancing students' communication skills by providing practical tips on how to navigate through various language barriers and cultural nuances. It should cover areas such as vocabulary andidiomatic expressions, pronunciation and intonation, as well as strategies for effective listening and speaking in different cultural contexts.Section 3: Nonverbal Communication and Body LanguageNonverbal communication often conveys more meaning than words alone. Thus, the textbook should dedicate a section to teach students about the importance of nonverbal cues and body language in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It should explore cultural differences in gestures, facial expressions, personal space, and eye contact. Additionally, the textbook should provide exercises and interactive activities to help students better grasp the subtleties of nonverbal communication.Section 4: Intercultural Competence in Written CommunicationWritten communication is essential in many academic and professional contexts. Therefore, the textbook should provide guidance on how to navigate cultural differences in written communication effectively. It should cover areas such as cross-cultural business writing, academic writing in an intercultural setting, and email etiquette in different cultural contexts. The textbook should also include sample writing tasks and assignments to allow students to practice their skills.Section 5: Culture-Specific Topics and ScenariosTo further enhance students' understanding of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the textbook should include various culture-specific topics and scenarios. It should cover areas such as business communication, intercultural negotiations, social etiquette, and cultural taboos. By including real-life examples and case studies from different countries and cultures,students can gain practical insights into how to navigate complex cultural situations.Conclusion:In conclusion, a well-designed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university English textbook should encompass a comprehensive framework that covers the understanding of cultural differences, effective verbal and nonverbal communication, intercultural competence in written communication, and culture-specific topics. By incorporating interactive activities, real-life examples, and practical exercises, such a textbook will provide students with the necessary skills and knowledge to communicate effectively and confidently in diverse cultural settings.。
《大学英语(跨文化交际英语)》课程教学大纲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执笔者:吴勇审核人:易强编写日期:2017年10月二、课程简述《大学英语(跨文化交际英语)》课程是我校非英语专业本科基础阶段的公共基础课,属必修课程。
该课程安排在第三学期,总计48学时,3学分。
本课程根据教育部《大学英语教学指南》(2014)及我校人才培养定位实际要求来确定其教学内容和制订其教学大纲。
三、课程的性质、目的和任务教育部《大学英语教学指南》(2014)指出,大学英语课程具有人文性,体现在跨文化教育,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强调西方文化和中国文化意识并重。
开设《跨文化交际英语》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增强跨文化交际意识和交际能力,同时发展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培养学生国际意识。
《大学英语(跨文化交际英语)》课程是我校非英语专业本科基础阶段的公共基础课,属必修课程。
课程通过学习跨文化交际基础理论,分析跨文化交际案例,提高跨文化交际意识,并在语言学习的同时,更多关注英语国家的文化,特别是通过与汉语文化的对比,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以适应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
跨文化交际能力主要包括三方面:语言运用能力,相关国家文化和专业背景知识,以及交流能力三方面。
通过本课程学习,学生应当比较熟悉英语国家文化,以及汉英文化的差异,掌握跨文化交际的基本知识和技巧,进而提高自己运用英语进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四、课程教学环节的基本要求(一)大学英语课程教学总体要求依照教育部《大学英语教学指南》(2014),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分为三个层次,即基础目标、提高目标和发展目标。
基础目标针对英语高考成绩合格的学生,是本科毕业时应达到的基本要求;提高目标和发展目标针对大学入学时英语已达到较好水平的学生,也是对学生英语应用能力要求较高的专业所选择的要求。
三个级别教学要求的总体能力描述如下:三个级别教学要求的语言单项技能描述如下:针对我校实际情况,一本招生及二本招生中英语水平较好的专业原则上以提高目标和发展目标为教学目标,而英语基础较差的普通本科、艺术班、专升本等专业原则上以基础目标为起点进行教学。
《跨文化交际》课程重要参考论文及著作目录著作类1.布罗斯纳安:《中国和英语国家非语言交际对比》(毕继万译),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1年。
2.陈原:《社会语言学:关于若干理论问题的初步探索》,商务印刷馆,1984年。
3.杜学增:《中英文化习俗比较》,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年。
4.法斯特:《体态与交际》(孟小平译),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88年。
5.费孝通:《乡土中国》,三联书店,1985年。
6.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年。
7.高晨阳:《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研究》,山东大学出版社,1998年。
8.高慎盈:《体语之谜》,天津人民出版社,1991年。
9.耿二岭:《体态语概说》,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88年。
10.龚鹏程:《中国传统文化十五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
11.顾建光:《文化与行为》,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年。
12.关世杰:《跨文化交流学:提高涉外交流能力的学问》,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
13.胡超:《跨文化交际:E时代的范式与能力构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
14.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年。
15.胡文仲:《跨越文化的屏障》,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4年。
16.胡曙中:《英汉修辞比较研究》,上海外语教学出版社,1993年。
17.季羡林、张光璘:《东西文化议论集》,经济日报出版社, 1997年。
18.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年。
19.居延安:《信息、沟通、传播》,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
20.李天民:《现代国际礼仪知识》,世界知识出版社,1994年。
21.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学林出版社,1987年。
22.林大津:《跨文化交际研究》,福建人民出版社,2008年。
23.刘丹霞:《跨文化交际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
24.刘润清:《语言与文化》,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6 年。
跨文化交际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背景跨文化交际课程旨在帮助学生了解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提高他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能够更好地应对在跨文化环境中遇到的挑战,并在国际交往中取得更好的成就。
二、课程目标1. 了解主要文化概念和理论,包括文化维度、文化价值观等。
2. 掌握跨文化交际的基本原则和技巧,包括文化沟通、文化适应等。
3. 能够分析和比较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提高文化智慧。
4. 培养学生的文化敏感度和跨文化合作能力,为未来的国际职业发展做好准备。
三、课程安排1. 课程名称:跨文化交际2. 课程学时:36学时3. 授课方式:理论讲授、案例分析、小组讨论、实践演练等4. 主要内容:- 文化概念和理论- 跨文化交际的基本原则- 文化差异分析与比较- 文化冲突与解决- 跨文化沟通技巧- 跨文化适应能力培养- 跨文化合作案例研究四、评估方式1. 期中考试2. 课堂表现3. 作业4. 期末论文五、教材及参考书目1. 主教材:《跨文化交际》2. 参考书目:- 《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 - 《全球商务交际实务》 - 《国际文化比较》六、教学团队本课程教师将由具有丰富跨文化交际经验和教学经验的专业人士担任,确保学生能够获得高质量的教学服务。
七、总结跨文化交际课程是培养学生国际化视野和文化广度的重要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希望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多元文化社会,提高国际竞争力,为未来的职业生涯奠定坚实基础。
愿学生在这门课程中有所收获,不断提升自我跨文化交际能力。
中国海洋大学本科生课程大纲课程属性:公共基础/通识教育/学科基础/专业知识/工作技能,课程性质:必修、选修一、课程介绍1.课程描述:本课程的教学对象是外国语学院英语专业三年级本科生以及其它院系达到相应英语水平并具备相应英语交际能力的本科生,目的是增进他们的跨文化意识,从而提高他们的目标语水平及跨文化交际能力。
课程内容包括跨文化交际领域中的基本概念,如文化、语言、交际等,言语和非言语交际,跨文化适应等。
通过结合实际案例理解跨文化交际基础知识,使学生能够恰当、有效地进行跨文化交际。
本课程的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中心,采用教师讲解、小组活动及讨论等方式。
2.设计思路:本课程针对英语专业学生,以培养他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为目的,采用英语为课堂语言,使用国外引进教材,有利于提高学生目标语技能。
课程首先引导学生认识在全球化时代学习跨文化交际知识的必要性,然后学习该领域中的基本概念,结合实际生活案例,探讨跨文化交际中的核心问题:家庭、历史、宗教在文化中的作用,身份认同,价值取向,文化与言语和非言语交际之间的关系,文化对具体语境中交际的影响,跨文化适应及跨文化能力。
3. 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 2 -先修课程:开始本课程学习时,绝大多数学生已经通过英语专业四级考试,在听、说、读、写、译等方面已达到了较高水平;学生应该已经在所修专业课程中零散接触过一些跨文化交际方面的案例,有一些感性认识。
本课程与语言与文化课程同为英语专业学生掌握跨文化交际基本理论与知识的主要课程。
二、课程目标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能够认识语言、文化和交际三者之间的关系;对各类交际形式有所认识;对对象国文化有更进一步的了解,更有效地进行交流;预料和避免由于不同的文化期望而产生的误解;解释手势和其他形式的体态语;讨论有关文化适应和相容的问题。
到课程结束时,学生应能:(1)了解和熟悉跨文化交际的基本概念,认识语言、文化和交际三者之间的关系;(2)理解文化对言语和非言语交际的影响;(3)理解跨文化适应过程,具备英语作为二语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大学英语跨文化交际教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大学英语跨文化交际教程学分:2学时:32 讲课学时:32;实验(实践)学时:0先修课程:无适用专业:英语开课学科部:外语一、课程性质、目的和培养目标课程类型:学科专业核心课课程性质:必修课课程目的:本课程授课对象为完成校本“大学英语教学大纲”任务的本科学生,学制一个学期,每周2学时。
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提高学生大学英语水平的基础上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丰富学生的人文知识,拓宽学生的国际视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在通过学习跨文化交际原理,增强学生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培养学生外语思维能力和拓宽外语习得环境的同时,提高学生使用母语和英语进行思维的能力,使学生在这两种语言间根据交际对象和工作环境的需要进行自由的切换,使学习者具备两种文化意识,能够互补和融合两种不同的文化,并将这种意识有效的运用在实践当中,开拓文化视野,拓展全方位的专业知识及个人素质。
本教程依托“大学英语跨文化交际”国家精品课程,入选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与本教程配套的教学支持网站()内容丰富,为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提供帮助。
基础英语是一门综合英语技能课,其主要目的在于帮助学生练好坚实的语言基本功,培养和提高学生综合运用英语的能力,拓宽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方面的知识,使学生能灵活地进行有效的社会交际活动。
培养目标:使学生在课程结束时基本具备语篇阅读理解能力,2500左右词汇量;基本掌握英语常用句型,具备基本的口头与笔头表达能力。
二、课程内容和建议学时分配本课程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首先,基础理论。
本课程对跨文化交际理论进行系统的、深入浅出的介绍,使学生对学习跨文化交际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有理性的认识。
虽然跨文化交际是一门新兴学科,但理论并不匮乏,本课程通过对Sapir-Wolf, Edward Hall, Scollon R., Larry , Richard , Geert Hofstede, Lisa , Fon Trompanar, Kluckhohn, Strodtbeck,等学者提出的跨文化交际理论的讲解增强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使学生对跨文化交际这门学科的理论有所了解。
大学英语跨文化交际课程参考书目
1.毕继万《跨文化非语言交际》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年版
2.陈文伯《英语成语与汉语成语》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2
3.杜学增《中英文化习俗比较》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年版
4.段连城《美国人与中国人》新世界出版社1993年版
5.范琪,李绍先主编《中国文化概论》光明日报出版社2001年版
6.胡逢祥《社会变革与文化传统》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7.胡文仲《跨越文化的屏障》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4年版
8.季羡林、张光璘《东西文化议论集》经济日报出版社1997年版
9.贾英健《全球化与民族国家》湖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10.江畅、戴茂堂《西方价值观念与当代中国》湖北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11.李东洋编写《饮食文化》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2002年版
12.林继富编著《西藏节日文化》西藏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13.刘曙光《全球化与反全球化》湖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14.程光泉《全球化与价值冲突》湖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15.李晓东《全球化与文化整合》湖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16.高晨阳《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研究》山东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17.夏锡华,张冬贵《英语国家文化小知识100例》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18.许锡挥,李萍主编《粤港澳文化关系》中山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19.吴同瑞主编《中华文化讲座丛书第三集》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20.尹靖《中华文化大观》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2年版
21.郑立信,顾嘉祖《美国英语与美国文化》湖南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22.邹广文《人类文化的流变与整合》吉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23.(英)汤林森《文化帝国主义》冯建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24.(美)马尔库塞《现代文明与人的困境》李小兵等译上海三联书店1989年版
文章目录
1.宋莉跨文化语言教学中禁忌话题的对比研究教育理论与实践2006/08
2.王晓兰英语交际中的中西文化差异今日中学生2006/Z1
3.马海燕品牌中的文化差异与翻译浙江万里学院学报2006/01
4.罗宏景中西方体育文化差异浅谈云梦学刊2006/02
5.王隽东西方文化差异浅谈云梦学刊2006/02
6.张向葵男女两性在文化震荡、心理健康及其关系中的差异比较心理科学2006/02 7.董琇礼貌——中西文化差异的表征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01
8.赵春娥从日常用语看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01 9.陆林森文化差异中外商务活动中的碰撞国际市场2006/03
10.郭骅中英称谓语的差异及其文化背景大众科技2006/05
11.付雪蓉论中英政治文化之差异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01
12.赵湘国际商务中的文化差异中外企业文化2006/02
13.卢晓明中英文化差异及其影响辽宁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01
14.高霄跨文化交际中委婉语对比研究教学与管理2006/06
15.段淑萍中英婚俗文化及差异岳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01
16.陈枫从中西方文化差异看企业心理契约建设商业时代2006/04
17.刘东方浅析跨文化交际中非语言交际的差异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01
18.王春媚中西方的文化差异与广告理解商业经济2006/02
19.何苗浅谈中西方文化差异与英语学习甘肃农业2006/03
20.徐世伟中日经济合作中企业文化差异引发的管理冲突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西部经济论坛) 2006/01
21.曹湘萍谈中西方文化差异与汉英翻译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5/05
22.李岩汉英习语翻译中的文化意蕴对比分析沈阳教育学院学报2006/01
23.钱福东漫谈中西的文化对比及由此引起的语言差异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5/05 24.张宗久英汉数字文化习俗差异的对比分析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科版) 2006/01
25.邵军航英汉方位隐喻中态度的跨文化对比平顶山学院学报200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