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 香菱学诗
- 格式:doc
- 大小:38.50 KB
- 文档页数:3
第20课香菱学诗(九年级上) 第20课香菱学诗(人教版九年级上)第20课香菱学诗教学内容本课在第166--175页。
香菱学诗,源于她对于生活的热爱,对于艺术的向往。
学诗的过程是艰辛的,需要不断的揣摩和体味,在林黛玉的教导下,香菱完成了由学诗到作诗的迁移。
她的学诗心得,也为读者提供一个很好的经验。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通过分析人物语言、神态和动作,把握人物性格特征,尤其是理解香菱“诗魔”的称呼。
2.理清香菱学诗的过程,并且体会诗句用词的精当。
◆过程与方法1.通过讨论交流,体会古诗语言的准确、优美。
2.通过对香菱的语言、神态和动作的'分析,把握香菱的痴性和勤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课文的学习,培养学生对中华传统诗词文化的热爱,同时引导学生能够从香菱学诗的过程中获得启示,达到迁移运用。
教学重,难点及教学突破重点1.通过对人物语言、神态和动作的分析,理解人物性格特点。
一2.通过香菱所学的古诗,体会古诗词的语言之美、之精。
◇难点能够从香菱学诗的过程中,领悟到学习迁移的重要性,对自己的写作和阅读有所帮助。
◆教学突破通过对香菱和黛玉的语言、神态的比较,体会两人性格的区别,以及她们对艺术的共同崇拜。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叹香菱》的磁带、电视剧《红楼梦》的片断,以及关于作者、作品的相关资料,布置预习作业。
◆学生准备搜集《红楼梦》的资料,阅读关于香菱的评价。
教学步骤(1课时)教学流程设计教师指导学生活动1.由歌入文,解说诗意,引起学生兴趣。
1.对教师的讲解进行记忆,并给予置疑并对作者、作品进行介绍。
和补充。
2.通过组织学生交流,检查预习情况, 2.在预习和交流的基础上,把握学诗的并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结构。
六个阶段。
3.结合学诗阶段,通过人物的表现,感3.从作者描写的细微处,理解香菱和黛知人物形象。
玉的性格特点。
4.引导学生从香菱学诗中获得启发。
4.能够从香菱学诗的故事中获得于己有益的启示。
一、由歌入文,理清学诗的过程(约分钟)教师活动学生活动1.播放《叹香菱》,并解说诗意,引导学生了解香菱的性情、才情。
《香菱学诗》内容简介《香菱学诗》是人教版初中三年级上册的课文,进入该课文学习之前,查字典语文小编给大家整理《香菱学诗》内容简介,希望对理解全文有帮助。
本文节选自《红楼梦》第四十八回,由香菱到潇湘馆拜访黛玉时请求学诗写起,详细叙述了黛玉指点学诗门径、香菱谈读诗体会及香菱苦心写诗的经过。
段落大意:基本可以分为黛玉指导读诗和香菱练习写诗两个阶段。
第一部分为第1~3段,主要写黛玉指导香菱读诗。
这一部分又可以分为两层:20 香菱学诗目录第一层为第1段,主要写黛玉略说律诗的章法、对仗和平仄,并强调了“立意”是诗的头等大事。
肯定了香菱的聪明才智,给香菱安排了所读书目的顺序。
主要赞扬林黛玉的见解与善于教育。
第二层主要是讨论诗,也就是林黛玉所说的“讲究讨论”。
实际上是检查香菱“完成作业”的情况,林黛玉要香菱自己谈对诗的领悟,自己只适时加以点拨,表现了林黛玉善于启发教育。
而香菱也不负所望,达到黛玉教育的预期目标,将王维诗中的炼字功夫说得头头是道,还能说出对诗境的独特领悟与理解。
第二部分是4~8段,主要写香菱在黛玉的指导下练习写诗的过程。
这一部分是全文的重点,全部分紧扣“苦志”来构思文章。
这一部分按香菱写诗由失败到成功的过程又可以分为三层:第一层就是写作第一稿的过程,第一稿是在“茶饭无心,坐卧不定”的情况下写成的,遭到了宝钗的否定,得到了黛玉的中肯评价。
第二层亦即第二稿是在如痴如醉的苦思下完成,被宝钗评价为偏题,林黛玉则评价为只有景色,缺少人的灵性。
第三层就是写香菱在阶前竹下“挖心搜胆”终于在梦中偶得,写诗获得成功。
《香菱学诗》内容简介由查字典语文网小编整理,仅供参考:。
新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20课《香菱学诗》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课文内容,分析香菱学诗的过程和方法。
掌握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提高诗歌欣赏能力。
学习并运用本文中的修辞手法,提高写作水平。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
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丰富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文学、热爱诗歌的情感。
引导学生正确看待失败与挫折,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分析香菱学诗的过程和方法。
掌握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
2.教学难点:香菱学诗的心理变化过程。
诗歌鉴赏中修辞手法的运用。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利用多媒体展示香菱学诗的画面,引导学生关注课文。
提问:“同学们,你们觉得香菱学诗的过程中最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是什么?”2.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提问:“香菱学诗的过程中,她遇到了哪些困难?她又是如何克服的?”3.合作探讨将学生分为小组,每组选取一个代表进行汇报。
汇报内容包括:香菱学诗的过程、方法、心理变化等。
各小组进行交流讨论,互相借鉴,完善自己的答案。
4.课堂讲解根据学生的汇报,教师进行讲解,重点分析香菱学诗的心理变化过程。
讲解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如:把握诗歌主题、分析诗歌结构、品味诗歌语言等。
5.课堂练习让学生选取一首自己喜欢的诗歌,运用所学方法进行鉴赏。
学生展示自己的鉴赏成果,教师进行点评。
学生反馈学习收获,提出自己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四、课后作业1.结合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香菱学诗的心得体会。
2.选取一首诗歌,进行鉴赏练习,下周上课时进行分享。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课堂讲解等方式,让学生深入理解了课文内容,掌握了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引导他们正确看待失败与挫折,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同时,教师还要不断丰富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0 香菱学诗[优秀范文5篇]》第一篇:20香菱学诗20香菱学诗深圳市南山实验学校张建伟教学任务:1.细品黛玉指点香菱学诗门径、香菱谈读诗体会和香菱苦心写诗的经过,从中得到阅读和写作的启发;2.体会文章有关香菱学诗的神态和细节描写的传神之处;3.分析香菱这一人物形象,把握人物的悲剧气韵;4.走进《红楼梦》,推介小说经典片段,借助网络,浏览红楼梦相关网站。
教学重点:1.品味诗学传薪,把握写作津梁;2.把握神态、细节描写。
教学方法:1.反复品读课文,至少精读三到四遍,以写作角度为突破口,把握全篇;2.借助网络,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重点。
分析香菱形象,把握人物的悲剧性格。
一、课前准备对于《红楼梦》,大多数初读者都会被它的博大精深、纷繁复杂、深奥难懂所吓倒,常常是肃然起敬,望而生畏。
没有进入红楼,就永远不知它的真正伟大。
所以,如何把学生领进红楼大观园,这需要有一定的方法。
1.名人效应。
老师将历代名人赞美《红楼梦》的评价—一罗列,尤其是学生熟知的名人,如鲁迅、xx、胡适等人对《红楼梦》的评价介绍给学生。
2.网络效应。
老师推介有关《红楼梦》的网站,利用网上丰富多彩的资源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比如连环画、歌曲、影视片段、论坛等等。
推荐网站:红楼驿站:qhsms.on/htm/红楼梦:honglm.说不尽的红楼梦(新浪网)红楼文革:://在线欣赏《连环画红楼梦》:hornbill.cdc..my红楼艺苑:openow./index.php红楼大观::////mz/htm红楼雪晴:webs/xueqing(红楼访胜,介绍与红楼梦有关的名胜)二、学习新课1.学生通过课前准备获得的信息,谈心目中的《红楼梦》,老师指导评价,归纳总结。
2.走进主人公──香菱。
网上查找资料,浏览原著中有关香菱的片段。
从判词和香菱改名换姓的经历中,了解香菱一生命途多舛故事。
(1)“金陵十二初”副册香菱判词──根并荷花一茎香,平生遭际实堪伤。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教案:第20课香菱学诗一. 教材分析《香菱学诗》是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主要讲述了香菱在贾府中的生活片段。
本课通过香菱学诗的过程,展示了她聪明伶俐、勤奋好学的性格特点,同时也反映了封建社会对女性的束缚。
课文语言优美,情节生动,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在学习本课的过程中,学生可以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感受封建社会的残酷现实。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语文基础,对于课文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较强。
但是,对于古代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仍有待提高。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感受作品的魅力。
同时,学生应该主动参与课堂讨论,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更好地把握课文内容。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把握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自己的文学鉴赏能力,感受作品的魅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珍惜美好生活,努力学习,为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而努力拼搏。
四. 教学重难点1.重难点:理解课文内容,分析香菱的性格特点,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感受作品的魅力,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相关情境,引导学生身临其境,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2.互动讨论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3.案例分析法:以香菱学诗的过程为例,分析其性格特点和作者的写作手法。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提前熟悉课文内容,了解学生学情,设计教学环节。
2.学生准备:预习课文,查阅相关资料,了解作者和作品背景。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设置相关情境,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同学们,你们在学习过程中,有没有遇到过困难?今天,我们一起来看看香菱在学习过程中是如何克服困难的。
”2.呈现(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朗读课文,让学生感受语言的韵律美。
20 香菱学诗
深圳市南山实验学校张建伟
教学任务:
1.细品黛玉指点香菱学诗门径、香菱谈读诗体会和香菱苦心写诗的经过,从中得到阅读和写作的启发;
2.体会文章有关香菱学诗的神态和细节描写的传神之处;
3.分析香菱这一人物形象,把握人物的悲剧气韵;
4.走进《红楼梦》,推介小说经典片段,借助网络,浏览红楼梦相关网站。
教学重点:
1.品味诗学传薪,把握写作津梁;
2.把握神态、细节描写。
教学方法:
1.反复品读课文,至少精读三到四遍,以写作角度为突破口,把握全篇;
2.借助网络,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分析香菱形象,把握人物的悲剧性格。
一、课前准备
对于《红楼梦》,大多数初读者都会被它的博大精深、纷繁复杂、深奥难懂所吓倒,常常是肃然起敬,望而生畏。
没有进入红楼,就永远不知它的真正伟大。
所以,如何把学生领进红楼大观园,这需要有一定的方法。
1.名人效应:老师将历代名人赞美《红楼梦》的评价—一罗列,尤其是学生熟知的名人,如鲁迅、毛泽东、胡适等人对《红楼梦》的评价介绍给学生。
2.网络效应:老师推介有关《红楼梦》的网站,利用网上丰富多彩的资源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比如连环画、歌曲、影视片段、论坛等等。
推荐网站:
红楼驿站:www.qhsms.com.on/htm/
红楼梦:www.honglm.net
说不尽的红楼梦(新浪网)
红楼文革:http://bj.99.com.cn
在线欣赏《连环画红楼梦》:
www.hornbill.cdc.net.my
红楼艺苑:www.openow.net/index.php
红楼大观:http://hz.qq.com.cn/qq/mz/htm
红楼雪晴:www.webs.com/xueqing(红楼访胜,介绍与红楼梦有关的名胜)
二、学习新课
1.学生通过课前准备获得的信息,谈心目中的《红楼梦》,老师指导评价,归纳总结。
2.走进主人公──香菱。
网上查找资料,浏览原著中有关香菱的片段。
从判词和香菱改名换姓的经历中,了解香菱一生命途多舛故事。
(1)“金陵十二初”副册香菱判词──根并荷花一茎香,平生遭际实堪伤。
自从两地生孤木,致使香魂返故乡。
(2)英莲──香菱──秋菱──香菱──英莲
(3)探究以下问题:
①香菱有着怎样的身世和处境?
明确:香菱是一个从官宦小姐沦为奴婢的悲剧人物。
她有着不幸的命运:从小遭受灾难,被拐卖,又被呆霸王薛蟠生拖死拽弄到家里,终于沦为诗妾,受尽凌辱和折磨。
薛皤遭打外出后,香菱住进了大观园,有机会接触大观园内这许多富于才情的少女们,特别是像林黛玉这样的才女,萌发了强烈的精神追求,本文就是从香菱刻苦学诗写起的。
②结合作品内容讨论:香菱是一个怎样的人?从哪里可以看出来?找出文中有关香菱学诗的神态和细节描写,加以分析。
明确:精华灵秀,悟性极强。
学诗时“挖心搜胆,耳不旁听,目不别视”,已到了“呆”“疯”“魔”的程度。
原来香菱是一个极富文学气质的人,她早就想学诗了,但苦于没有机会,只好自己弄本旧诗,偷空看两首。
进入大观园后,深藏在内心的精神饥渴一下子勃发起来,进园的当晚就来找黛玉,希望向黛玉学诗。
黛玉热情指导,列举名作让香菱阅读。
香菱拿了诗回来“诸事不顾,只向灯下一首一首地读起来。
宝钗连催他数次睡觉,他也不睡。
宝钗见他这般苦心,只得随他去了”。
在黛玉的诱导下,香菱的视野不断扩大,当她进入创作冲动状态时,形象光彩夺目:“连房也不入,只在池边树下,或坐在山石上出神,或蹲在地下抠土,来往的人都诧异”;写第三稿时“挖心搜胆,耳不旁听,目不别现”,甚至梦中喊出:“可是有了,难道这一首还不好?”对这个一心扑在诗歌创作中的人物,作者准确地描绘出她的一言一行和神情变化。
精神食粮的大量摄入,使香菱的内心充实丰富起来,她悟出了一些道理。
香菱的艺术感受力很高,她一读诗,眼前就能出现诗歌中那动人的形象。
③通过塑造香菱这一形象,作者寄予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在本文中,作者以饱蘸深情的笔墨,汇歌了香菱这个为精华灵秀所钟爱的薄命女子。
香菱这样的人竟然和薛幡生活在一起!而且受他的凌辱作践。
那薛幡只会胡扯“女儿愁,洞房里捧出了大马猴”之类,是极端粗陋鄙俗之人。
香菱的境遇是值得同情和惋惜的。
封建社会男女是如此的不平等!
④有人说“《红楼梦》既是女性的悲歌,又是女性的赞歌”,试作分析。
明确:《红楼梦》在描写人物时,女性无疑是最重要的,所以才有人评价说“《红楼梦》既是女性的悲歌,又是女性的赞歌”。
曹雪芹以其精细的雕塑力,创造出许多个性鲜明、优美动人的女性形象。
他不仅对袅娜风流的林黛玉,对有着炭火一般热情而被生生扑灭了的晴雯,而且对那个不惜用生命来证明自己清白的尤三姐都充满了强烈的同情和赞美。
和封建社会蔑视女子、虐待女子的腐朽思想相反,曹雪芹提出了尊重女性、提高女性地位的新思想,并且歌颂了女子的多才多艺,赞扬了女子反迫害反虐待的斗争精神。
他曾这样写到:“凡山川日月之精秀,只钟于女子,须眉男子不过是些渣滓浊沫而已。
”把女子提高到比男子更高的地位。
推崇女子,鄙弃男子,这就把几千年来“男尊女卑”的地位颠倒过来,这样的思想认识对封建统治阶级宣扬的“男尊女卑”“夫为妻纲”的伦理纲常是一个猛烈的冲击,充分体现出曹雪芹反对封建礼教的超人勇气和远见卓识。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品味诗学传薪,把握写作津梁。
一、要求学生默读课文一至两遍,整体感知课文。
香菱学诗黛玉教诗
香菱谈诗创作扶持
二、要求学生耐心再读课文一至两遍,归纳作品的主要内容。
1.在文中画出黛玉精要概括律诗要点的句子──讲究基本格律、词句新奇为上、立意要紧,意趣要真、新、深。
2.用自己的话进行概括,完成填空:___________是形式,_________是表象,只有_________才是精髓。
(律诗、词句、立意)
3.归纳概括黛玉指导香菱从事学诗实践活动的要点。
多读,“读诗百遍,其义自见”;
读名家,精读诗弹、诗仙、诗圣的作品,打好“底子”;
要大胆创作,要敢于想像。
从以上归纳中,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谈谈自己的理解和独特体验。
4.以下是一些有关写诗作文的只语片言,请在课文中找到可以互相照应的内容加以理解,从中可以看出,黛玉诗学传薪的内容具有普遍性,是遵循艺术创作规律的。
帮作诗有四法,起要平直,承要从容,转要变化,合要渊永。
(宋?范德机《诗法》)
诗难其真也,有性情而后真……李白斗酒诗百篇,东坡嬉笑怒骂皆成文章,不过一时兴到语,不可以词害意。
(清?袁枚《随园诗话》)
李执笑道:“今日公评:《咏菊》第一,《问菊》第二,《梦菊》第三。
题目新,诗也新,立意更新了,只
得要推萧湘妃子为魁了。
”(《红楼梦》38回)
进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腹有诗书气自华。
作文的能力就是这样培养出来的。
你说难吗?也难,也不难。
说是难,因为不能一蹴而就;说是不难,因为功到自然成。
功到也许是个采办法;不过,如果笨办法确实有效,那我们还是把它看做是灵丹妙药的好,虽然这药不是速效的。
(张中行)
写诗必须有大胆的想像。
(恩格斯)
三、从文章中,我们不仅可以得到诗歌欣赏和创作的相关知识,还可以拓展到语文学习的其他领域,阅读下面两个片段,说说你得到哪些启示。
(一)
《红楼梦》里有一段香菱学诗的故事,细读起来,颇受教益。
香菱本来不懂诗,她随薛宝钗住进大观园后,见贾宝玉与众姐妹结社咏诗,才“苦志学诗”,她“天一亮就忙忙碌碌流了头,去找黛玉改诗”。
学习有了一点心得,就立即谈出来,向别人求教,听取指点帮助。
众姐妹们称她为“诗魔”,拿她取笑,她行之若素。
经多次请教,几易其稿,“精血诚聚”,终于写成一首“新巧而又有意趣的吟月好诗”。
这个故事启示我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从香菱学诗谈起》
(二)
……《红楼梦》写香菱学诗,进步相当快,这是小说,适应读者的趣味和耐心,不好拖拖拉拉;移到现实,至少就常人来说,就不能这样快。
原因之一是,提高要以由读和思来的逐渐积累为资本,这时间越长越好。
原因之二是,写也是一种技艺,适用熟能生巧的原则,要多写才能够得进益,多就不能时间短。
──张中行《诗词读写丛话·试作》
四、由语文学习领域拓展到一切领域,你还可以得到哪些启示和收获?以“香菱学诗的启示”为副标题,写一篇随笔。
如“超级老师林黛玉”“做有心人”“转益多师,不耻下问”“持之以恒,积微知著”等可作为参考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