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第一章化学反应与能量转化第一节化学反应的热效应(第3课时)作业鲁科版选修4
- 格式:doc
- 大小:79.00 KB
- 文档页数:4
第1课时化学反应的反应热、焓变一、选择题1.下列对化学反应的认识错误的是()A.会引起化学键的变化B.会产生新的物质C.必然引起物质状态的变化D.必然伴随着能量的变化解析:化学反应是旧化学键被打破和新化学键生成的过程,A正确;化学反应不但有物质变化,也一定有能量变化,B、D正确;但不一定引起物质状态的变化,如N2(g)+3H2(g)===2NH3(g),C项错误.答案:C2.下列属于放热反应的是()A.铝和盐酸反应B.焦炭和二氧化碳共热C.碳与水蒸气反应D.氯化铵与氢氧化钡反应解析:常见的放热反应有:酸碱中和反应、活泼金属与酸反应、燃烧反应、多数的化合反应等;常见的吸热反应有:大多数分解反应、铵盐与碱的反应等.A项为活泼金属与酸反应,是放热反应.答案:A3.在测定中和反应的反应热的实验中,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向量热计中加入盐酸,盖上杯盖,搅拌后的温度即为初始温度B.实验中可使酸液或碱液稍微过量C.向量热计中加入碱液时,碱液的温度应与酸液的温度相同D.可以用KOH溶液代替NaOH溶液,浓硫酸代替盐酸解析:可以用KOH溶液代替NaOH溶液,但不能用浓硫酸代替盐酸,因为浓硫酸溶于水时会放出热量,影响测定结果。
答案:D4.一种分解海水制氢的方法为2H2O(l)错误!2H2(g)+O2(g)。
下图为此反应的能量变化示意图,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反应物H2O(l)的总能量高于生成物H2(g)和O2(g)的总能量B.TiO2可以提高H2O的分解速率C.催化剂对该反应的反应热无影响D.使用氢气作燃料有利于控制温室效应解析:该反应中H2O(l)分解生成H2(g)和O2(g),由图可知,反应物的总能量低于生成物的总能量,即H2O(l)的总能量低于H2(g)和O2(g)的总能量,故A项错误;TiO2作催化剂,可以提高H2O的分解速率,但不影响反应的反应热,B、C项正确;温室效应是由CO2、CH4等气体引起的,H2燃烧的产物是水,不会引起温室效应,D项正确。
高中化学第1章化学反应与能量转化1.1 化学反应的热效应(第3课时)反应焓变的计算教案鲁科版选修4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高中化学第1章化学反应与能量转化1.1 化学反应的热效应(第3课时)反应焓变的计算教案鲁科版选修4)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高中化学第1章化学反应与能量转化1.1 化学反应的热效应(第3课时)反应焓变的计算教案鲁科版选修4的全部内容。
反应焓变的计算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通过盖斯定律求算反应焓变,了解反应焓变与变化途径无关,仅仅与状态有关。
2.通过键能的变化求算反应焓变,了解物质的结构与其能量变化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通过盖斯定律求算反应焓变的过程,体会数学、物理在学习化学中的重要性,注意理科之间的相互渗透和影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思考带给人的愉快情感体验。
教学重点:反应焓变的计算教学难点:反应焓变的计算教学过程:说,化学反应的反应焓变只与反应体系的始态和终态有关,而与反应的途径无关。
这就是盖斯定律.图示:反应焓变和反应路径的关系ΔH=ΔH1+ΔH2例1、请根据方程式:①C(石墨,s)+O2(g)==CO2(g)△H1=—393。
5kJ/mol②C(金刚石,s)+O2(g)==CO2(g) △H2=—395。
0kJ/mol写出石墨变成金刚石的热化学方程式(25℃,101kPa时),这个方程式给你什么样的启示?学生参考P8例题在下面做题,有一个同学上讲台板演.由方程式①-②有:C(石墨,s) == C(金刚石,s)△H3==△H1-△H2==1。
5 kJ/mol启示:由石墨转变为金刚石需要吸收能量,根据物质变化遵循能量最低原理,金刚石在若干年后会转变为金刚石。
第一节化学反应的热效应第3课时反应焓变的计算盖斯定律★【课前学案导学】■精准定位——学习目标导航1.理解盖斯定律的含义。
2.能运用盖斯定律计算化学反应中的焓变。
3.通过盖斯定律的应用,体会其在科学研究中的意义。
■自主梳理—基础知识导航一、盖斯定律1.内容无论化学反应是一步完成还或是_______完成,其反应热是_______。
或者说,化学反应的反应热只与体系的_________和______有关,而与反应的______无关。
2.在科学研究中的意义有些反应进行的很慢,有些反应不容易直接发生,有些反应的产品不纯(有副反应发生),这给测定反应热造成了困难。
此时如果应用盖斯定律,就可以__________。
3.盖斯定律的应用利用盖斯定律可以二、反应热的计算反应热计算的主要依据是_____________的数据。
★【课堂探究导学】■合作探究-名师保驾护航探究一:计算焓变的常见方法1.根据热化学方程式计算其计算方法与根据一般方程式计算相似,可以把△H看成方程式内的一项进行处理,反应的焓变与参加的各物质的物质的量成正比。
2.根据盖斯定律进行计算 计算步骤是:(1)确定待求的反应方程式(2)找出待求方程式中各物质出现在已知方程式的什么位置(3)根据未知方程式中各物质的化学计量数和位置的需要对已知方程式进行处理,或调整化学计量数,或调整反应方向(4)叠加并检验上述分析的正确与否。
『特别提醒』运用盖斯定律求反应焓变,必要时可先根据题意虚拟转化过程,然后再根据盖斯定律列式求解,同时注意正、逆反应的焓变数值相等,符号相反。
探究二:反应热大小的比较方法 依据 比较方法实例反应物 的本质等物质的量的不同物质与同一种物质反应时,性质不同其反应热不同如等物质的量的不同金属或非金属与同一物质反应,金属、非金属越活泼反应越容易发生,放出的热量就越多,ΔH 越小反应进行的程度对于多步反应的放热反应,反应越完全,则放热越多。
对于可逆反应,若正反应是放热反应,反应程度越大,反应放出的热量越多,ΔH 越小;反之亦然。
第1课时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化学电源一、选择题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原电池是把电能转化为化学能的装置B.形成原电池后,原电池中的阳离子移向正极C.原电池中电子流出的一极是正极D.原电池的两极发生的反应均为氧化还原反应解析:原电池是把化学能转变为电能的装置,A项错;原电池的电解质溶液中,阳离子移向得电子的电极为正极,B项正确;原电池中负极流出电子,C项错;原电池的负极发生氧化反应,正极发生还原反应,D项错.答案:B2.用铜片、银片、Cu(NO3)2溶液、AgNO3溶液、导线和盐桥(装有琼脂。
KNO3的U形管)构成一个原电池。
以下有关该原电池的叙述正确的是()①在外电路中,电流由铜电极流向银电极②正极反应为:Ag++e-===Ag③实验过程中取出盐桥,原电池仍继续工作④将铜片浸入AgNO3溶液中发生的化学反应与该原电池反应相同A.①②B.②③C.②④ D.③④解析:在该原电池中,Cu比Ag活泼,Cu作负极,发生Cu-2e-===Cu2+.Ag作正极,发生2Ag++2e-===2Ag;外电路中,电流由银极流向铜极;取出盐桥,则不能构成闭合回路,原电池停止工作;将铜片浸入硝酸银溶液中发生的化学反应与该原电池反应相同。
答案:C3.①②③④四种金属片两两相连浸入稀硫酸中都可组成原电池。
①②相连时,外电路电流从②流向①;①③相连时,③为正极;②④相连时,②上有气泡逸出;③④相连时,③的质量减少。
据此判断这四种金属活动性由强到弱的顺序是() A.①③②④ B.①③④②C.③④②① D.③①②④解析:利用原电池的形成和工作原理解决问题.在外电路中,电流从正极流向负极,则①做原电池的负极,②做正极,故金属活动性①>②;活动性相对较弱的金属做原电池的正极,故金属活动性①〉③;有气泡产生的电极发生的反应为2H++2e-===H2↑,为原电池妁正极,故金属活动性④〉②;质量减少的电极发生氧化反应生成金属离子而溶解,为负极,故金属活动性③〉④.由此可得金属活动性①〉③>④〉②。
2018-2019学年高中化学第1章化学反应与能量转化第1节化学反应的热效应第1课时化学反应的反应热与焓变作业3 鲁科版选修4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2018-2019学年高中化学第1章化学反应与能量转化第1节化学反应的热效应第1课时化学反应的反应热与焓变作业3 鲁科版选修4)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2018-2019学年高中化学第1章化学反应与能量转化第1节化学反应的热效应第1课时化学反应的反应热与焓变作业3 鲁科版选修4的全部内容。
第1课时化学反应的反应热与焓变1.由右图分析,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A→B+C和B+C→A两个反应吸收或放出的能量不等B.A→B+C是放热反应C.A具有的能量高于B和C具有的能量总和D.A→B+C是吸热反应,则B+C→A必然是放热反应解析:选D。
本题考查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由图可知,B+C的能量高于A的能量,则反应B+C→A一定是放热反应;反之,A→B+C则是吸热反应.根据能量守恒定律,两反应的反应热在数值上相等,符号相反。
2.下列反应中生成物的总能量高于反应物的总能量的是( )A.碳酸钙受热分解B.乙醇燃烧C.铝粉与氧化铁粉末反应D.氧化钙溶于水解析:选A。
生成物的总能量高于反应物的总能量,该反应必须是一个吸热反应.3.下列反应的能量变化与其他三项不相同的是()A.铝热反应B.碳与水蒸气的反应C.锌片与稀硫酸的反应D.钠与冷水的反应解析:选B。
A、C、D均为放热反应,B为吸热反应.4.1 g碳与适量水蒸气反应生成CO和H2,需吸收10。
94 kJ热量,此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为()A.C+H2O===CO+H2ΔH=131.3 kJ·mol-1B.C(s)+H2O(g)===CO(g)+H2(g)ΔH=10。
第1节化学反应的热效应第三课时作业1.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是由化学反应中旧化学键断裂时吸收的能量与新化学键形成时放出的能量不同引起的。
N2(g)和O2(g)反应生成NO(g)过程中的能量变化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1 mol N2(g)和1 mol O2(g)具有的总能量大于2 mol NO(g)具有的总能量B.1 mol N2(g)和1 mol O2(g)反应生成2 mol NO(g)吸收180 kJ热量C.通常情况下,N2(g)和O2(g)混合能直接反应生成NO(g)D.数据不足,不能确定反应热的大小2.根据表中数据计算反应CH3CH3(g)→CH2CH2(g)+H2(g)的反应热为()化学键C—H C C C—C H—H键能414.4 615.3 347.4 435.3(kJ·mol-1)A.125.6 kJ·mol-1B.-125.6 kJ·mol-1C.46.1 kJ·mol-1D.-46.1 kJ·mol-13.已知:①破坏1 mol A—A键、1 mol B—B键、1 mol A—B键分别需要吸收436 kJ、498 kJ、463 kJ的能量;②反应2A2(g)+B2(g)===2A2B(g)的能量变化如图所示。
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A.体系中A2比B2稳定B.E1=1 370 kJ·mol-1C.ΔH=482 kJ·mol-1D.该反应是放热反应4.(双选)通过以下反应均可获取H2。
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①太阳光催化分解水制氢:2H2O(l)===2H2(g)+O2(g)ΔH1=571.6 kJ·mol-1②焦炭与水反应制氢:C(s)+H2O(g)===CO(g)+H2(g)ΔH2=131.3 kJ·mol-1③甲烷与水反应制氢:CH 4(g)+H 2O(g)===CO(g)+3H 2(g)ΔH 3=206.1 kJ·mol -1 A .反应①中光能转化为化学能 B .反应②为放热反应C .反应③使用催化剂,ΔH 3减小D .反应CH 4(g)===C(s)+2H 2(g)的ΔH =74.8 kJ·mol -15.一定条件下,用甲烷可以消除氮的氧化物(NO x )的污染。
第1章化学反应与能量转化第1节化学反应的热效应第2课时热化学方程式反应焓变的计算课后篇素养形成必备知识基础练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书写热化学方程式时,只要在化学方程式的右端写上热量的符号和数值即可B.凡是在加热或点燃条件下进行的反应都是吸热反应C.表明反应所放出或吸收热量的化学方程式叫作热化学方程式D.氢气在氧气中燃烧的热化学方程式是2H2(g)+O2(g)2H2O(l)ΔH=-483.6 kJ,A项错误;有的放热反应也需要点燃或加热才能发生,B项错误;ΔH的单位为kJ·mol-1,D项错误。
2.下列关于2C4H10(g)+13O2(g)8CO2(g)+10H2O(l) ΔH=-5 800 kJ·mol-1的叙述错误的是( )A.该反应的反应热ΔH=-5 800 kJ·mol-1,是放热反应B.该反应的ΔH 与各物质的状态有关,与化学计量数也有关C.该热化学方程式表示在25 ℃、101 kPa 下,2 mol C 4H 10气体完全燃烧生成CO 2气体和液态水时放出5 800 kJ 热量D.该反应表明2 mol 丁烷燃烧时一定会放出5 800 kJ 的热量,A 、B 项正确;在热化学方程式没有标明温度、压强的情况下,对应的温度、压强为常温、常压,C 项正确;2mol 丁烷在常温常压下完全燃烧生成CO 2气体和液态水时放出的热量才是5800kJ,D 项错误。
3.下列热化学方程式书写正确的是(ΔH 的绝对值均正确) ( )A.2SO 2+O 22SO 3 ΔH=-196.6 kJ·mol -1 B.H 2(g)+12O 2(g)H 2O(l) ΔH=-285.8 kJ·mol -1 C.2H 2(g)+O 2(g)2H 2O(l) ΔH=-571.6 kJ D.C(s)+O 2(g)CO 2(g) ΔH=+393.5 kJ·mol -1:A没标明物质的聚焦状态 错误4.化学反应N 2+3H 22NH 3的能量变化如图所示,该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是( )A.N 2(g)+3H 2(g)2NH 3(l) ΔH=2(a-b-c) kJ·mol -1 B.N 2(g)+3H 2(g)2NH 3(g) ΔH=2(b -a) kJ·mol -1 C.12N 2(g)+32H 2(g)NH 3(l) ΔH=(b+c -a) kJ·mol -1 D.12N 2(g)+32H 2(g)NH 3(g) ΔH=(a+b) kJ·mol -1解析由图像知12molN 2(g)和32molH 2(g)变为氮原子和氢原子吸收akJ 热量,而1mol 氮原子和3mol 氢原子结合成气态氨放出bkJ 的热量,1mol 气态氨液化为液态氨又放出ckJ 热量,则由N 2(g)和H 2(g)生成液态NH 3的热化学方程式为N 2(g)+3H 2(g)2NH 3(l)ΔH=-2(b+c-a)kJ·mol -1=2(a-b-c)kJ·mol -1或12N 2(g)+32H 2(g)NH 3(l)ΔH=(a -b-c)kJ·mol -1;生成气态氨的热化学方程式,N 2(g)+3H 2(g)2NH 3(g) ΔH=2(a -b)kJ·mol -1或12N 2(g)+32H 2(g)NH 3(g)ΔH=(a -b)kJ·mol -1。
第1节 化学反应的热效应 第3课时 反应焓变的计算 盖斯定律一、选择题(本题包括7小题,每小题6分,共42分)1. 对于反应C 2H 4(g)→C 2H 2(g)十H 2(g),2CH 4(g)→C 2H 4(g)+2H 2(g)当升高温度时都向右移动①C(s)+2H 2(g)→CH 4(g);△H 1 ②2C(s)+ H 2(g)→C 2H 2(g);△H 2 ③2C(s)+2H 2(g)→C 2H 4 (g);△H 3。
判定①②③中的△H 1,△H 2,△H 3大小顺序是 ( )A .△H 1>△H 2>△H 3B .△H 2>△H 3>2△H 1C .△H 2>△H 1>△H 3D .△H 3>△H 2>2△H l 答案:B解析:因反应C 2H 4(g)→C 2H 2(g)十H 2(g)和2CH 4(g)→C 2H 4(g)+2H 2(g)的共性物质是C 2H 4(g),故以反应③为基础,即都先生成C 2H 4(g),再分别转化为CH 4(g)和 C 2H 2(g);由题意可知,C 2H 4(g)→C 2H 2(g)吸热,C 2H 4(g) →2CH 4(g)放热,故△H 1,△H 2,△H 3大小顺序是:△H 2>△H 3>2△H 1。
2.使18 g 焦炭发生不完全燃烧,所得气体中CO 占1/3体积,CO 2占2/3体积,已知:C(s)+12O 2(g)===CO(g) ΔH 1=-Q 1 kJ/molCO(g)+12O 2(g)===CO 2(g) ΔH 2=-Q 2 kJ/mol与完全燃烧相比较,损失的热量是( )A .1/2Q 2 kJB .1/3Q 2 kJC .1/3(Q 1+Q 2) kJD .1/3Q 1 kJ答案:A解析:n (C)=18 g 12 g/mol =1.5 mol ,与完全燃烧相比,损失的热量为CO(1.5mol ×13=0.5mol)再完全燃烧所对应的热量,即0.5 mol ×Q 2 kJ/mol =0.5Q 2 kJ ,故选A.3.下列变化过程放热的是( )A .H 2O(l)===H 2O(g) ΔH =+44.0kJ/molB .2HI(g)===H 2(g)+I 2(g) ΔH =+14.9 kJ/molC .形成化学键时共放出能量862 kJ 的化学反应D .能量变化如图所示的化学反应答案:D解析:根据A、B中热化学方程式可知两反应均是吸热反应.本题易误选C,由于选项中未明确在化学反应中断开化学键时所吸收的能量大小,因此不能判断该反应的热效应.4. 氢气、一氧化碳、辛烷、甲烷的热化学方程式分别为H2(g)+1/2O2(g)====H2O(l);ΔH=-285.8 kJ·mol-1CO(g)+1/2O2(g)====CO2(g);ΔH=-283.0 kJ·mol-1C8H18(l)+25/2O2(g)====8CO2(g)+9H2O(l);ΔH=-5 518 kJ/molCH4(g)+2O2(g)====CO2(g)+2H2O(l);ΔH=-890.3 kJ·mol-1相同质量的H2.CO、C8H18.CH4完全燃烧时,放出热量最少的是( )A.H2(g)B.CO(g) C .C8H18(l) D.CH4(g)答案:B解析:1 g H2、CO、C8H18、CH4完全燃烧,分别放出的热量为H2:=142.9 kJ·g-1CO:=10.11 kJ·g-1C8H18:=48.40 kJ·g-1CH4:=55.64 kJ·g-15.有3个热化方程式:H2(g)+1/2O2(g)=H2O(g);△H =a kJ/molH2(g)+1/2O2(g)=H2O(l);△H =bkJ/mol2H2(g)+O2(g)=2H2O(l);△H =ckJ/mol关于它们的下列表述正确的是()A.a+b=cB.1mol H2O由气态变为液态吸收(a-b)kJ热量C.氢气的燃烧热为c/2 kJD.1molH2 O由液态变为气态吸收l c/2-al kJ热量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反应热的计算。
将2式减去1式可得,H2O(g)=H2O(l);△H =(b-a)kJ/mol,则B错误;H2O由气态变为液态是放出热量,所以b-a<0,即b<a,从热化方程式中计量数和物质的状态可知,2b=c,则A错误;燃烧热是正值,所以氢气的燃烧热为-c/2 kJ,C错误;D项正确。
6.盖斯定律在生产和科学研究中有很重要的意义。
已知3.6g碳在6.4g氧气中燃烧,至反应物耗尽,放出了X kJ热量。
已知碳完全燃烧的焓变△H= 一Y kJ·mol-1,则lmol C与O2反应生成CO的反应热△H为 ( ) kJ·mol-1A.一Y B.—(10X—Y) C.一(5X—O.5Y) D.+(10X—Y)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盖斯定律。
C(s)+O2(g)=CO2(g) 2C(s)+O2(g)=2CO(g)1 12 1x x 2y yx+2y= =0.3x+y= =0.2求的x=0.1mol,y=0.1mol,令0.2molC与O2反应生成CO产生热量为Q,则有0.1×Y+Q=X,Q= (X-0.1Y) KJ,所以lmol C与O2反应生成CO的反应热△H= -(5X-O.5Y)kJ·mol-1,C 选项正确。
二、非选择题7.由氢气和氧气反应生成 1 mol水蒸气放热241.8 kJ,写出该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若1g水蒸气转化成液态水放热2.444 kJ,则反应2H2(g)+ O2(g)===2H2O(l)的△H=_______________,氢气的燃烧热为_______________。
答案:H2(g)+ 12O2(g) === 2H2O(g) △H=-241.8kJ??mol-1 -571.6 kJ·mol-1 285.8kJ·mol-1解析:热化学方程式的书写。
8.CH3—CH3→CH2=CH2+H2;有关化学键的键能如下。
化学键C-H C=C C-C H-H键能(kJ·mol—1)414.4 615.3 347.4 435.3试计算该反应的反应热答案:ΔH ==+125.6 kJ·mol—1解析:ΔH =[6E(C-H)+E(C-C)]-[E(C=C)+4E(C-H)+E(H-H)]=(6×414.4+347.4) kJ·mol—1-(615.3+4×414.4+435.3) kJ·mol—1=+125.6 kJ·mol—1这表明,上述反应是吸热的,吸收的热量为125.6 kJ·mol—1。
9. CO、CH4均为常见的可燃性气体.(1)等体积的CO和CH4在相同条件下分别完全燃烧,转移的电子数之比是________.(2)已知在101 kPa时,CO的燃烧热为283 kJ/mol.相同条件下,若2 mol CH4完全燃烧生成液态水,所放出的热量为1 mol CO完全燃烧放出热量的6.30倍,CH4完全燃烧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120℃、101 kPa下,a mL由CO、CH4组成的混合气体在b mL O2中完全燃烧后,恢复到原温度和压强.若混合气体与O2恰好完全反应,产生b mL CO2,则混合气体中CH4的体积分数为________(保留2位小数).答案:(1)1∶4(2)CH4(g)+2O2(g)===CO2(g)+2H2O(l)ΔH=-891 kJ/mol(3)0.33解析:(1)CO转化成CO2:化合价从+2→+4;CH4转化成CO2:化合价从-4→+4;所以转移电子数之比为2∶8=1∶4.(3)由方程式:2CO+O2===2CO2;CH4+2O2===CO2+2H2O(g)当耗O2和生成的CO2相同时,n(CO)∶n(CH4)=2∶1,可知CH4的体积分数是1/3=0.33;10.甲醛是一种重要的化工产品,可利用甲醇脱氢制备,反应式如下:CH3OH(g) CH2O(g) + H2(g) ⊿H = 84.2 kJ·mol-1⑴向体系中通入空气,通过以下反应提供反应(1) 所需热量:H2(g) + 1/2O2(g)=H2O(g) ΔH = –241.8 kJ·mol-1(2)要使反应温度维持在700℃,计算进料中甲醇与空气的摩尔数之比。
已知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为0.20答案:要使反应维持在一定温度并持续进行,应保证反应(2)放出的热量恰好被反应(1) 全部利用,因此:甲醇与氧气的摩尔比为:n(CH3OH): n (O2) = (2 × 241.8) / 84.2 = 5.74甲醇与空气的摩尔比为:n(CH3OH) : n (空气) = 5.74 / 5 = 1.1解析:要使反应维持在一定温度持续进行,应保证反应(2)放出的热量恰好被反应(1) 全部利用。
因此甲醇与氧气的物质的量之比为(2 241.8) / 84.2 = 5.74(注意保留三位有效数字),根据氧气的体积分数0.20,可求得甲醇与空气的物质的量之比。
此题需注意计算过程中有效数字的保留:乘除运算中,以有效数字最少的保留有效数字;加减运算中以小数点位数最少的保留有效数字;常数不计算有效数字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