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思阅读答案
- 格式:doc
- 大小:16.33 KB
- 文档页数:1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秋思
陆游
雁阵横空送早寒,白头病叟住江干。
风林脱叶山容瘦,霜稻登场野色宽。
万里关河惊契阔,一尊邻曲话悲欢。
书生饿死寻常事,那得重弹贡禹冠。
【注】这首诗作于陆游因不得重用辞官闲居山阴期间。
霜稻登场:即晚稻收割后都堆到了晒场上。
贡禹冠:即贡禹弹冠。
贡禹与王吉友善,汉元帝时,王吉被召任谏议大夫,贡禹听到这个消息,就把自己的官帽取出,弹去灰尘,准备戴用,果然没多久贡禹也被任命为谏议大夫。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 诗歌前两联写“秋”,境界苍凉,后两联写“思”,感情深沉。
写景抒情,妙合无垠。
B. 颈联写诗人惊觉与沦陷的国土阔别已久,无奈中只能自斟自饮唱歌解忧。
一个“惊”字, 把对别离的感慨写得淋漓尽致。
C. 诗歌借用贡禹弹冠的典故,感叹自己没有机会像贡禹那样重回官场为国效力,含蓄地表现了诗人郁闷和不得志的心境。
D. 全诗首句入韵,中间两联对仗工稳;语言苍劲生动,彰显清旷淡远的诗歌风格,充满苍凉的人生感慨。
15. 请结合全诗,赏析颔联中“瘦”和“宽”二字的表达效果。
(6分)
参考答案:
14.B(“自斟自饮”错,而是跟“邻曲”即邻居一起。
)
15.“瘦”用比拟手法写秋山景象。
秋风起,树叶落,秋山萧条,较之夏季像是瘦了;“宽”是写原野的空阔。
晚稻收割,堆到了晒场,整个原野变得空荡荡的;两个词共同表现了秋天充斥整个空间的萧条衰败感,渲染了心忧国事的诗人沉重苍凉的内心世界。
(每点2分)。
陆游《秋思》阅读答案
【阅读理解题目】:
秋思
陆游
乌桕微丹菊渐开,天高风送雁声哀。
诗情也似并刀快,剪得秋光入卷来。
[注]并刀:并州出产的剪刀。
并州,东汉州名,古时并州以产剪刀著名。
1.本诗作者描绘了何种意境?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2.从炼字炼句角度,点评“诗情也似并刀快,剪得秋光入卷来”的妙处。
【参考答案】:
1.作者借物写景,以富有代表性的典型景物,如乌桕、菊花、鸿雁、天空等,生动明快地描绘出一幅有声有色、形象鲜艳的秋景图。
表达了作者轻松愉悦之情。
2.作者以“并刀”比喻“诗情”的敏锐,新颖别致,给人以清新的感觉;一个“剪”字,锤炼精当,化无形为有形,形象逼真,充分表现了诗人构思的敏捷和技巧的娴熟。
(意对即可)。
《秋思》阅读答案《秋思》阅读答案15篇无论是在学习还是在工作中,我们最不陌生的就是阅读答案了,阅读答案有助于我们领会解题思路,掌握答题技巧。
那么问题来了,一份好的阅读答案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秋思》阅读答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秋思》阅读答案1渔家傲范仲淹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22.下列各项中对这首词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2分)A.“塞下秋来风景异”中的“异”字,突出了边塞秋天的景象与江南一带的不同。
B.“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中的“千嶂”是指很多像屏障一样并列的山峰。
C.“浊酒一杯家万里”形象地写出了戍边将士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D.“羌管悠悠霜满地”写出了边关虽然寒冷,但有羌管奏鸣,生活很有情趣并不艰苦。
23.“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都是范仲淹的名句,说说你更喜欢哪一句,并简析理由。
(2分)参考答案:22. D (2分)23. 答案示例一:喜欢前一句。
这个词句通过细节描写,生动形象的表现了将士们戍边的艰辛和他们因为功业未立,归期无计又非常思念家乡的复杂感情。
示例二:喜欢后一句。
这一句运用对偶的修辞手法,抒写了作者以天下为己任的忧乐观,千百年来,激励了无数的仁人志士为国家效命,为人民效力。
(符合文意即可)(2分)《秋思》阅读答案2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8.《碛砂唐诗》云:一倍笔墨便写出十倍精彩。
秋风无形,何以见得?请谈谈你的理解。
(5分)9.王安石评张籍的诗云: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
请鉴赏诗的三四句。
(6分)阅读答案:8.第一句说客居洛阳,又见秋风。
平平叙事,不事渲染,却有含蕴。
(1分)秋风无形,可闻、可触、可感,而仿佛不可见。
但正如春风可以染绿大地一样,秋风可使木叶黄落,百卉凋零,它无形可见,却处处可见。
高考语文诗歌读理解《秋思》含答案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
秋思陆游人生四十叹头颅,久矣心知负壮图。
未死皆为闲日月,无求尽有醉工夫。
风凋木叶流年晚,秋入窗扉病骨苏。
信步出门湖万顷,季鹰不用忆莼鲈[注]。
[注]季鹰,张翰,字季鹰,西晋文学家。
张翰躲避乱世,因想念家乡的莼菜羹和鲈鱼脍而辞官还乡。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诗人感叹自己年龄已到四十岁,内心也早知道辜负了一生的抱负。
B.颔联中的“闲日月”“醉工夫”,蕴含着诗人此时此刻闲适自在的心情。
C.颈联写落叶和透过门窗的寒气,点明了深秋的时节和诗人的身体状况。
D.闲居的诗人面对着秋色秋景,思绪万千,全诗表达了诗人秋日所感。
2.请简要分析诗歌尾联的含意及其蕴含的思想情感。
【答案】1.B2.含意:诗人随意漫步,推门出去,只见碧波万顷,湖光秋色扑面而来。
不禁想起西晋的张翰,为了家乡莼菜羹和鲈鱼脍的美味竟辞官还乡;而自己连官都不用辞,眼前这湖中多的是莼菜和鲈鱼。
(意思答对即可)思想情感:借张翰“莼鲈之思”的典故,反用其意,体现了诗人对闲居的不甘心,表达了诗人渴望建功立业、收复中原的理想。
【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语言和情感的能力。
B.“闲适自在”错误,颔联“未死皆为闲日月,无求尽有醉工夫”,表达的是不甘心闲居,再从知人论世的角度思考,陆游是爱国诗人和民族英雄,句中“闲日月”“醉工夫”,蕴含着诗人此时此刻无可奈何的心情。
故选B。
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诗歌内容和思想情感的能力。
尾联“信步出门湖万顷,季鹰不用忆莼鲈”的意思是诗人随意漫步,推门出去,只见碧波万顷,湖光秋色扑面而来。
不禁想起西晋的张翰,为了家乡莼菜羹和鲈鱼脍的美味竟辞官还乡;而自己连官都不用辞,眼前这湖中多的是莼菜和鲈鱼。
注释是说“季鹰,张翰,字季鹰,西晋文学家。
张翰躲避乱世,因想念家乡的莼菜羹和鲈鱼脍而辞官还乡”,据此可知,“季鹰不用忆莼鲈”是用典,运用“莼鲈之思”的典故,张翰的“莼鲈之思”是躲避乱世;而陆游心里想的却是在天下纷乱之际,如何建功立业、收复中原。
秋思阅读答案引言《秋思》是唐代诗人杜牧创作的一首抒发对故乡思念之情的诗歌。
杜牧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秋天的景色,并通过富有感情的词句表达了离乡别井的忧思之情。
本文将从诗歌的情感表达、意象的使用以及主题的延展等方面进行阅读答案的解读,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秋思》这首诗歌。
诗歌的情感表达杜牧通过《秋思》这首诗歌抒发了对故乡的深深思念之情。
首先,诗歌的题目即是“秋思”,“思”字体现了诗人对故乡的怀念。
其次,在整首诗中,杜牧运用了大量描绘秋天景色的词句,其中包含了对乡村的描绘。
例如,诗中提到了隆冬时节的寒风,“北风卷地白草折”,深秋时的落叶,“秋草独寻人去后”,这些描绘深秋景色的词句无疑引起了杜牧对故乡的怀念之情。
另外,诗中运用了对比的手法,进一步表达了离乡别井的忧思之情。
杜牧写道:“年年阁亭相对下,卷尽残杯独自眠。
”这里通过描述年年都在亭子里饮酒眠息的情景,与现在独自离乡的状态形成鲜明的对比。
杜牧通过这种对比,更加强调了他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意象的使用《秋思》中运用了丰富的意象,进一步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
首先,杜牧使用了秋天的景象来象征乡愁。
例如,“北风卷地白草折”,“秋草独寻人去后”等等,这些描绘了秋天景色的意象,与诗人的离乡之情相互呼应,使读者更能体会到诗人的忧思之情。
其次,诗中还运用了酒的意象来表达对故乡的思念。
杜牧写道:“年年阁亭相对下,卷尽残杯独自眠。
”这里的“阁亭”与“残杯”都是与饮酒相关的意象,通过描述常年在故乡饮酒眠息的情景,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主题的延展《秋思》以思乡之情为主题,但也蕴含了对人生的思考以及对时光流转的感慨。
诗中写道:“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这里通过描述塞上长城的孤独与镜中衰老的情景,反映出诗人对人生的思考。
诗人意识到时光的流转,自己已经步入中年,同时也在思考离乡之后的人生轨迹。
除此之外,诗人还通过运用一些描写乡愁景物的手法,展现了对社会动态的关注。
诗中写道:“人间四月芳菲尽,红颜白发两相催。
重庆市名校联盟2022-2023学年高三12月联考语文试卷(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4.(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秋思陆游南郑归来①二十霜,背人岁月去堂堂。
破裘不补知寒早,倦枕无憀②厌夜长。
年少若为评宿士?狂生曾是说高皇。
慨然此夕江湖梦,犹绕天山古战场。
[注]①南郑归来:这里指从战场上回来。
②无憀:无所依赖,空闲而烦闷。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CA.首联中的“二十霜”指时间二十载,“背人岁月”写出时间在不知不觉中流失。
B.颔联中的“破裘不补”“厌夜长”体现了诗人十分“无憀”的心绪,真切动人。
C.颈联运用设问手法,自问自答,从而写出了诗人对少不更事、狂妄无知的后悔。
D.诗人将叙述与议论、抒情相融,能够做到情由事出,情至论随,流畅自然。
(2)本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能力,答题时要全面理解诗歌,仔细比对各个选项,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2)本题考查学生对诗人思想感情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答题时要读懂诗歌,从不同角度分析,把握作者的感情。
【解答】(1)C.“从而写出了诗人对少不更事、狂妄无知的后悔”分析错误,这里通过设问手法,表明了自已年少时志向远大,而不是“少不更事、狂妄无知”,更没有后悔之意。
故选:C。
(2)“南郑归来二十霜,背人岁月去堂堂”首联写作者南渡归来已经二十多年,但岁月无情,光阴易逝,抒发了对光阴逝去的感慨。
对现实无奈的感叹。
“破裘不补知寒早,倦枕无憀厌夜长”,写出了疲倦无聊,夜不成寐但又无可奈何之态,抒发了对现实的无奈。
“慨然此夕江湖梦,犹绕天山古战场”,尾联写自己虽然身在江湖,但做梦依然是想着上战场,能够报效国家,抒发了作者报效祖国之志。
答案:(1)C(2)①对光阴逝去的感慨。
首联写南渡归来二十多年,但岁月无情,任由光阴逝去,有着无尽的感叹。
②对现实无奈的感叹。
现实中只能是无所依赖,十分烦闷,但又无可奈何。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
秋思陆游半年闭户废登临,直自春残病至今。
帐外昏灯伴孤梦,檐前寒雨滴愁心。
中原形胜关河在,列圣①忧勤德泽深。
遥想遗民垂泣处,大梁②城阙又秋砧。
【注】①列圣:指历代帝王。
②大梁:北宋都城开封的古称。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这首诗围绕“秋思”二字展开,塑造了一个体弱多病却依然心忧国家、情系天下的爱国诗人形象。
B.诗人久病缠身,闭门谢客,“昏灯”“寒雨"渲染了凄清的意境氛围,也影射出人世间的世态炎凉。
C.诗人心念山川壮美、关河依旧的中原,期盼南宋统治者如历代圣明君主一般忧心国事,泽被天下。
D.诗人最后以“秋帖"萦绕都城开封之景收束全诗,流露出挥之不去的浓浓愁绪,言有尽而意无穷。
16.本诗与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均出现了“遗民”形象,两首诗中的“遗民”形象及塑造“遗民”的用意有何不同?请结合诗句进行分析。
(6分)参考答案:15.B(“影射出人世间的世态炎凉”错。
)16.(1)本诗中“遗民”形象:(身在旧都故土),但被外敌统治,痛苦垂泪,(1分)思念流离失所的亲人(1分)。
诗人通过这一形象,表达了对遗民的同情,以及对故国的思念。
(2分)(2)辛词中的“遗民”形象:在佛狸祠前擂鼓祭祀,欢度社日,已经安于异族统治,不思收复(1分)。
诗人通过这一形象地塑造,告诫南宋统治者,收复失土,刻不容缓;讽刺南宋统治者偏安一隅,不思收复;警醒百姓不忘国耻家恨。
(三个方面答出任意一点即可得1分)(如有其他答案,只要合理,即可酌情给分。
)。
12.阅读下边这首宋诗,回答下列问题。
秋思①陆游
利欲驱人万火牛②,江湖浪迹一沙鸥。
日长似岁闲方觉,事大如天醉亦休。
砧杵敲残深巷月,井梧摇落故园秋。
欲舒老眼无高处,安得元龙百尺楼③。
【注】:①本诗写于嘉泰三年,这年陆游七十九岁,居住在山阴故土。
②火牛:古代火攻的一种战具,双角绑上利刃,尾巴绑上易燃物点燃
令其冲向敌军,最初春秋时齐将田单破燕军时用了火牛。
③元龙百尺楼:汉末许汜去下邳探望陈登( 字元龙 ) ,陈不搭理他,自卧高处的大床上,让许卧下床。
以后刘备对许氾说:“我假如陈登,当卧百尺楼上,让你以地为床。
”以后便用“元龙百尺楼”形容崇敬的形式,或
表示高低悬殊。
(1)请从景与情的角度说说你对颈联的理解? (4 分)
(2)尾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6 分)
12.(1) 参照答案:经过西沉的残月、凋落的井梧 ( 上下句各写出一个典型光景并归纳出特色,得 1 分,单单写出“月”“井梧”不得分 ) 等肃杀冷清之景 ( 归纳出境界得 1 分,其余如凄清、悲凉等亦可 ) 表达了作者的寥寂悲凉之情( 归纳出感情得 1 分,其余如沉痛无奈、孤单
凄凉等亦可 ) ,融情于景 ( 点出成效 1 分,情形交融亦可 ) 。
(2)参照答案:诗人对国家前程的担忧之情 2 分;不服年迈,壮怀强烈的情怀 2 分;已入晚年的无奈 2 分;报国无门的难过 2 分。
( 四点中的随意三点即可 )。
张籍《秋思》阅读鉴赏及答案张籍《秋思》阅读鉴赏及答案秋思张籍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译诗:一年一度的秋风,又吹到了洛阳城中,催我写一封家书,将万重心意与亲人沟通。
捎信人即将出发,我又拆开了缄上的信封,赶快再添上几句,说不尽的心事,无奈太匆匆。
鉴赏:盛唐绝句,多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较少叙事成分;到了中唐,叙事成分逐渐增多,日常生活情事往往成为绝句的习见题材,风格也由盛唐的雄浑高华、富于浪漫气息转向写实。
张籍这首《秋思》寓情于事,借助日常生活中的一个片断——寄家书时的思想活动和行动细节,异常真切细腻地表达了羁旅之人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思念。
第一句说客居洛阳,又见秋风。
平平叙事,不事渲染,却有含蕴。
秋风是无形的,可闻、可触、可感,而仿佛不可见。
但正如春风可以染绿大地,带来无边春色一样,秋风所包含的肃杀之气,也可使木叶黄落,百卉凋零,给自然界和人间带来一片秋光秋色、秋容秋态。
它无形可见,却处处可见。
羁留异乡的游子,见到这一派凄凉摇落之景,不可避免地要勾起羁泊异乡的孤孑凄寂情怀,引起对家乡、亲人的悠长思念。
这平淡而富于含蕴的"见"字,所给予读者的暗示和联想,是异常丰富的。
第二句紧承"见秋风",正面写"思"字。
晋代张翰"因见秋风起,乃思吴中菰菜、莼羹、鲈鱼脍,曰:‘人生贵得适志,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乎?'遂命驾而归"(《晋书·张翰传》)。
张籍祖籍吴郡,此时客居洛阳,情况与当年的张翰相仿佛,当他"见秋风"而起乡思的时候,也许曾经联想到张翰的这段故事。
但由于种种没有明言的原因,竟不能效张翰的"命驾而归",只好修一封家书来寄托思家怀乡的感情。
这就使本来已经很深切强烈的乡思中又平添了欲归不得的惆怅,思绪变得愈加复杂多端了。
"欲作家书意万重",这"欲"字颇可玩味。
《秋思》阅读答案导读:①十月里有机会到吕梁山中去,一进到山的峰谷间,秋浓如酒,色艳醉人。
长年生活在城市里的人,真不知道大自然原来是这样地换着时装。
这山,原该是披着一件绿衣裳的吧,而这时,却铺上了一层花毯,那绒绒的灌木,齐齐的庄禾,蔚蔚的森林,成堆成簇,如烟如织,一起拼成了一幅五光十色的大图案。
②这花毯中最耀眼的就是红色。
坡坡洼洼,全都让红墨浸了个透。
你看那殷红的橡树,干红的山楂,血红的龙柏,还有那些红枣、红辣椒、红金瓜、红柿子等,都珍珠玛瑙似的闪着红光。
最好看的是荞麦,从根到梢一色娇红,齐刷刷地立在地里,远远望去就如山腰里挂下一方红毡。
此时,点缀这红色世界的还有黄和绿。
山坡上偶有几株大杨树矗立着,像金色的大扫帚,把蓝天扫得洁净如镜。
镜中文映出那些松柏林,在这一派喧热的色彩中泛着冷绿,更衬出这酽酽的秋色。
金风吹起,那红波绿浪便翻山压谷地向天边滚去。
登高远望,只见紫烟漫漫,红光蒙蒙,好一个热烈、浓艳的世界。
③我奇怪,这秋色为什么红得这样深浓。
林业工作者告诉我,这万山一片在春之初本也是翠绿鹅黄,一色新嫩。
以后栉风沐雨,承受大阳的光热,吸吮大地的养分,就由浅而深,如黛如墨;再渐黄而红,如火如丹。
就说这红枣吧,春天里繁花满枝,秋时能成果的也不过千分之二三,要经过多少场风吹雨打、蜂彩蝶传,才得收获那由绿而红。
一粒拇指肚大的红果,这其中浓缩了造物者多少的心血。
那满山火红的枫叶则是因为她的叶绿素已经用完,显红色的花青素已经出现。
这是一年来完成了任务的讯号,是骄傲与胜利的标志。
④本来,四时不同,爱者各异。
人们大都是用自己的心情去体贴那无言的自然。
所以春花灼灼,难免林小姐葬花之悲;秋色似火,亦有欧阳修夜读之凉。
其实顺着自然之理,倒应是另一种感慨。
芳草萋萋,杨柳依依,春景给人的是勃发的踊跃之情,是幻想,是憧憬,是出航时的眺望:天高云淡,万山红遍,秋色给人的是深沉的思索,是收获,是胜利,是到达彼岸后的欢乐。
一个人只要献身于一种事业,一步步地有所前进,他的感情就应该和这大自然一样充实。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
秋思二首(其一)
陆游
门巷萧条秋色深,黄花始欲慰孤斟。
久贫自笑不妨乐,过足固知非所钦。
琴调已忘还渐省,诗联未稳更长吟。
吾儿西上无多日,安得相从老故林?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中,萧条的门巷说明居所简陋,少有人至,又是深秋时节,更渲染了一种清冷的气氛。
B.第二句将菊花拟人化,与刘克庄的“若对黄花孤负酒,怕黄花、也笑人岑寂”有异曲同工之妙。
C.颈联中,诗人表示自己弄琴弹唱、炼字作诗的技艺都不够精湛,最后放下古琴练习,专注吟诗。
D.本诗作为秋思诗却有不同于寻常秋思诗的丰富内涵,情感层层深入,语言明白流畅,堪称佳作。
16.本诗富含人生智慧,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6分)
参考答案:
15.C“琴调已忘还渐省”是说诗人在逐渐回忆、识记过去被遗忘的曲调,并非放下练琴。
故选 C。
16.①安于贫穷,乐观知足。
诗人生活清贫,但这不影响自己寻得生活的乐趣,过于富足的生活并不是诗人的人生追求。
②有生活雅趣。
诗人喜欢抚琴、作诗,认为自己技艺不够精湛,却依然不断练习、吟咏,以求精进。
③积极进取。
诗人激励儿子不要安于现有生活,在仕途上积极进取。
(评分标准:每条 2 分。
人物形象特征的正确概括 1 分,结合诗句内容的具体、合理分析 1 分。
)。
秋思梁衡阅读答案【标题】秋思——梁衡阅读答案【正文】一、梁衡的背景梁衡是中国南宋时期的一位文学家和政治家。
他在1151年出生于今天的浙江省,其父是一位县尉。
梁衡年幼时聪明过人,文才出众,因此得到了良好的教育。
他曾在临安的官方学校就读,并与一些文学家和政治家建立了密切的联系。
梁衡成年后,进入了朝廷,担任了几个高级官职。
他一直致力于政治改革和文化复兴,并通过他的著作和口头演讲来影响人们的思想。
二、梁衡的作品梁衡是一位多产的作家,他的作品涉及多个领域,包括文学、历史、政治等。
他的作品常常以婉约的语言和深刻的思想引人注目。
其中最著名的作品之一就是《秋思》。
《秋思》是梁衡的一首诗歌作品,描述了作者对秋天的思考和感受。
诗歌以悲伤和思考的氛围展开,揭示了作者对时光流逝和生命短暂的感慨。
诗中描绘的秋天景色与作者的内心感受相呼应,形成了一种强烈的情感共鸣。
三、《秋思》的分析与解读1. 描述自然景观《秋思》的前三句描述了秋天的景色,描绘了树叶变黄、霜叶红于二月花的景象,以及窗外的秋雨声。
这些描写意味着秋天的凋零,暗示了生命的短暂和无常。
2. 体现个人情感从第四句开始,诗歌转向了作者的情感表达。
诗人通过描述寂寞的心情和思考自己的行为,表达了对光阴流逝的忧虑和对懒散无为的自责。
他意识到自己的无所作为和虚度年华,反思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3. 展现哲学思考最后两句诗描绘了秋天的天空和夜晚的星空,以及星星的繁星和茫茫的天际。
这种描写意味着作者对宇宙的思考和对生命的终极意义的追问。
通过诗歌中的自然景观和哲思思考,诗人引发了读者的思考,并引发了关于人生和宇宙的深入思考。
四、《秋思》的启示和意义《秋思》所传达的主题并不仅限于梁衡自己的思考,而是普遍适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和思考。
诗中的秋天景象和诗人的情感表达都是可以被广泛理解和共鸣的。
首先,诗歌表达了时间的流逝和生命的短暂。
秋天作为一个象征着衰落和收获的季节,提醒着人们珍惜时间,充实自己的生活。
张籍《秋思》阅读练习及答案
优质文档你我共享 第 1 页 共 1 页 张籍《秋思》阅读练习及答案
张籍《秋思》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秋 思
张 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8.《碛砂唐诗》云:“一倍笔墨便写出十倍精彩。
”秋风无形,何以“见”得?请谈谈你的理解。
(5分)
9.王安石评张籍的诗云:“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
”请鉴赏诗的三四句。
(6分)
答案:
8. 第一句说客居洛阳,又见秋风。
平平叙事,不事渲染,却有含蕴。
(1分)秋风无形,可闻、可触、可感,而仿佛不可见。
但正如春风可以染绿大地一样,秋风可使木叶黄落,百卉凋零,它无形可见,却处处可见。
(2分)作客他乡的游子,见凄凉 九象, 摇落之景,生羁旅、凄寂、思乡之情。
这平淡而富于含蕴的“见”字,给予读者的暗示和联想,是很丰富的。
(2分) 9. 三、四两句突出心理和细节描写——“复恐”,“又开封”。
“行人临发又开封”既照应了“意万重”,又紧承“复恐”和“匆匆”。
“复恐”二字 ,细致入微地刻画出似有千言万语唯恐言之不尽的复杂微妙的心理;“ 临发又开封”的细节,让人在看似平常的描写中深味到作者浓浓的思乡之情。
与其说是为了添写几句匆匆未说尽的内容,不如说是为了验证一下自己的疑惑和担心。
作品寓情于事,极本色、极平淡,像生活本身一样自然而又高于生活,这正印证了王安石精到的评论。
(心理描写和细节描写分析各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秋思①陆游人生四十叹头颅,久矣心知负壮图。
未死皆为闲日月,无求尽有醉工夫。
风凋木叶流年晚,秋入窗扉病骨苏。
信步出门湖万顷,季鹰不用忆莼鲈②.【注】①本诗作于诗人41岁被免职回老家绍兴时。
②西晋张翰(字季鹰)辟齐王东曹掾,为避乱,见秋风起,因思吴中莼菜羹、鲈鱼脍,曰:“人生贵得适意尔,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遂命驾便归。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首联直抒胸臆,慨叹韶华易逝、青春不再,觉得辜负自己年轻时的雄心壮志已经很久了。
B.颈联寓情于景,秋风落叶而觉流年似水,寒流入室而感老病复发,诗人的内心满是悲凉。
C.尾联写诗人陶醉于自己家乡的湖光秋色,嘲笑西晋张翰因为思念家乡的美味而辞官回乡。
D.这首诗即事抒情,触景伤情,融叙事、写景、抒情、议论于一炉,感情真挚,动人肺腑。
15.有人说本诗颔联表达了不必为国事操劳的闲适情怀。
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请结合本诗,并联系你学过的陆游诗歌,简述你的理由。
(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6分)(1)屈原《离骚》中的“,”两句,用反问句的形式表明诗人坚持理想,即使遭受酷刑也不会改变的决心和意志。
(2)荀子《劝学》中“”一句点明了君子跟一般人的天赋没什么区别,但君子的学识和修养却能超过普通人,这是因为君子能“”。
(3)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直接表达诗人的报国情怀和人生追求的两句是:“,”。
14.C(“陶醉”“嘲笑”错。
诗人并不甘心过着无所事事的日子,而是心系朝廷,渴望在天下纷乱之际报效国家、收复失地。
尾联中反用西晋张季鹰的典故,说自己都不用找借口回家乡了,给朝廷上书献策却被免职回乡,内心充满了愤懑和无奈。
)15.示例:不同意。
理由如下:①陆游一贯主张保家卫国、收复河山,内心里总有一种神圣的使命感,那就是北伐中原,收复失地,所以,他任何时候都不会放下国事的。
《秋思》阅读答案秋思/梁衡⑴十月里有机会到吕梁山中去。
一进到山的峰谷间,秋浓如酒,色艳醉人。
长年生活在城市里的人,真不知道大自然原来是这样地换着时装。
这山,原该是披着一件绿裳的吧,而这时,却铺上了一层花毯,那绒绒的灌木、齐齐的庄禾、蔚蔚的森林,成堆成簇.如烟如织,一起拼成了一幅五光十色的大图案。
⑵这花毯中最耀眼的就是红色。
坡坡洼洼,全都让红墨浸了个透。
你看那殷红的橡树、干红的山楂、血红的龙柏,还有那些红枣、红辣椒、红金瓜、红柿子等,都珍珠玛瑙似地闪着红光。
最好看的是荞麦,从根到梢一色娇红,齐刷刷地立在地里,远远望去就如山腰里挂下一方红毡。
此时,点缀这红色世界的还有黄和绿。
山坡上偶有几株大杨树矗立着,像把金色的大扫帚,把蓝天扫得洁净如镜。
镜中又映出那些松柏林,在这一派喧热的色彩中泛着冷绿,更衬出这平酽酽的秋色。
金风吹起,那红波绿浪便翻山压谷地向天边滚去。
登高远望,只见紫烟漫漫,红光蒙蒙,好一个热烈、浓艳的世界。
⑶我奇怪,这秋色为什么红得这么深浓。
林业工作者告诉我,这万山一片在春之初本也是翠绿鹅黄,一色新嫩。
以后栉风沐雨,承受太阳的光热,吸吮大地的养分,就由浅而深,如黛如墨;再渐黄而红,如火如丹。
就说这红枣吧,春天里繁花满枝,秋时能成果的也不过千分之二三,要经过多少场风吹雨打、蜂采蝶传,才得收获那由绿而红,一粒拇指肚大的红果,这其中浓缩了多少造物者的心血。
那满山火红的枫叶则是因为她的叶绿素已经用完,显红色的花青素已经出现。
这是一年来完成了任务的讯号,是骄傲与胜利的标志。
⑷本来,四时不同,爱者各异。
人们大都是用自己的心情去体贴那无言的自然。
所以春花灼灼,难免林小姐葬花之悲;秋色似水,亦有欧阳修夜读之凉。
其实顺着自然之理,倒应是另一种感慨。
芳草萋萋,杨柳依依,春景给人的是勃发的踊跃之情,是幻想,是憧憬,是出航时的眺望;天高云淡,万山红遍,秋色给人的是深沉的思索,是收获,是胜利,是到达彼岸后的欢乐。
一个人只要是献身于一种事业,一步步地有所前进,他的感情就应该和这大自然一样的充实。
张籍秋思阅读练习及答案
导语:张籍这首《秋思》寓情于事,借助日常生活中的一个片断寄家书时的思想活动和行动细节,以下是为大家分享的张籍秋思阅读练习及答案,欢送阅读!
张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8.《碛砂唐诗》云:“一倍笔墨便写出十倍精彩。
”秋风无形,何以“见”得?请谈谈你的理解。
(5分)
9.王安石评张籍的诗云:“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
”请鉴赏诗的三四句。
(6分)
8. 第一句说客居洛阳,又见秋风。
平平叙事,不事渲染,却有含蕴。
(1分)秋风无形,可闻、可触、可感,而仿佛不可见。
但正如春风可以染绿大地一样,秋风可使木叶黄落,百卉凋零,它无形可见,却处处可见。
(2分)作客他乡的游子,见凄凉摇落之景,生羁旅、凄寂、思乡之情。
这平淡而富于含蕴的“见”字,给予读者的暗示和联想,是很丰富的。
(2分)
9. 三、四两句突出心理和细节描写——“复恐”,“又开封”。
“行人临发又开封”既照应了“意万重”,又紧承“复恐”和“匆匆”。
“复恐”二字,细致入微地刻画出似有千言万语唯恐言之不尽的复杂微妙的心理;“ 临发又开封”的细节,让人在看似平常的描写中深味到作者浓浓的思乡之情。
与其说是为了添写几句匆匆未说尽的内容,不如说是为了验证一下自己的疑惑和担忧。
作品寓情于事,极本色、极平淡,像生活本身一样自然而又高于生
活,这正印证了王安石精到的评论。
(心理描写和细节描写分析各3分)。
秋思阅读答案
诗歌重要的是体会描写的意境和思想。
《秋思》是一首唐代绝句,其实今天小编给大家分享的是“秋思阅读答案”,要想快速提高语文阅读能力,是需要同学们在反复完成阅读习题中积累和磨练的——秋思阅读答案,赶紧练习一下。
秋思张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①这首诗的体裁是,唐代另一种著名的诗歌体裁是。
(2分)
②三、四两句分别运用了什么描写手法?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5分)
20.(1)秋风无形,何以用“见”?谈谈你的理解。
(3分)
答:
(2)王安石评张籍的诗说“看似寻常最奇崛”,本诗有一处成功的细节描写,正体现了王安石的评价。
请你找出来,并作简要的分析。
(4分)
答:
秋思阅读答案由语文小编整理,仅供参考:
10、(1)绝句律诗
(2)三、四句用了细节描写的手法,担心自己要说的话没能在信中一一表达,在行人快要出发的时候又把信件打开,通过这个细节,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无尽思念。
(意思对即可) 诗歌鉴赏
20(l)秋风本无形,但它可使本叶黄落,百花凋零,给自然界带来秋光秋色,因而虽无形可见,却又处处可见。
用“见”就将秋风与秋风所带来的肃杀的秋景联系起来,给读者以暗示和联想。
(3分) (2)“行人临发又开封”,既照应了“意万重”,又紧承“复恐”,刻画出心有千言万语惟恐言之不尽的复杂微妙的心理,让人在看似平常的描写中深味到作者浓浓的乡思。
(4分)
以上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秋思阅读答案,仅供各位同学参考和学习,旨在让同学们更好的把握《秋思》这篇文章的重点内容,并有所启发和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