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囧》:当代大众文化的阶级想象
- 格式:pdf
- 大小:624.23 KB
- 文档页数:2
泰囧影评泰囧影评(一)应该说,很久很久没有看过这么好笑的电影了。
很多电影、电视题材,以搞笑片定位,可是,很少有真正做到让人捧腹大笑的,更多的是滑稽取巧,恶俗低下。
而《泰囧》给人的感觉完全不同,它的搞笑和幽默,没有刻意造作,仿佛浑然天成。
最可贵的是,在这中间,还有着人生哲理和人生感悟。
所以,有很多人说,看《泰囧》,就是看着看着笑了,看着看着又哭了。
优秀的电影题材就应该是这样,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它的搞笑夸张,是现实中难得一见的,但是,它的领悟和情感,却是现实中所存在的。
王宝强,在电影中,一直以“2”的姿态出现,他时刻抱着仙人球,说那是健康树,仙人球扎过徐铮,也扎过王宝强自己,最后,健康树死掉了,王宝强想要种仙人球的愿望被用别的植物种植来代替。
其实,那棵健康树,便是一种精神和信念的象征。
很多普通的人,在物欲横流的社会,变得跟徐铮扮演的徐朗一样,快节奏的生活方式,尖锐的竞争手段,和淡薄的人情。
徐朗开始就不喜欢王宝,正如不喜欢王宝的仙人球一样。
王宝对徐朗一直真诚相待,他想要完成在泰国的旅程,想要实现自己对妈妈许下的美好期许。
徐朗和王宝走在一起,因为要利用他。
但是,通过一次又一次的患难与共,以及王宝对徐朗的真心付出,徐朗开始接受王宝的友谊,和王宝手上的仙人球。
也许,王宝的真诚、善良和“2”让王宝自己受伤,也不经意得让别人厌恶,但是,相信,真诚的付出,总是会得到接纳的回报的。
影片中,有许多经典的搞笑桥段,其中,最让人啼笑皆非的,恐怕就是王宝强给黄渤的“葱油饼式”按摩了。
这种形象化,靠动作的搞笑手法,真的也是需要技术的。
当然,徐铮走错房间,慌忙躲藏;黄渤带着绿帽子,从天而降,这一切,都让人捧腹大笑。
一部好的片子,就需要有主题,有感悟。
最后,在黄渤和徐铮在争夺同意书的时候,徐铮在利益和友谊之间,做出了选择。
他放开抓着同意书的手,朝王宝跑去,嘴里高声大喊,曾经王宝给起的,他自己唾弃的组合名称“泰国传奇”。
最后,他们都完成了自己的心愿,解开了自己的心结,一切都是那样美好和感人。
《泰囧》的雅俗之辩作者:张晶晶王娅楠来源:《文学教育》2013年第07期内容摘要:影片《泰囧》是一部票房高且充满争议的影片,本文认为《泰囧》确实是一部地道的通俗文化,具备大众文化的特征,但是同时也该看到在大众文化蓬勃发展的大潮中,它是整个文化环境的产物,具有很明显的商业性和娱乐性,却未必低俗;对于中国电影的长远发展而言,只有强调电影的商业性和艺术性齐头并进,做到雅俗共赏,才是中国电影长远发展该采取的策略。
关键词:《泰囧》通俗文化商业性艺术性2012年12月12日,《人再囧途之泰囧》(下文简称《泰囧》)在全国各大院线上映,成为年底票房的黑马。
一时间,影片中的“囧人囧事”成为网络上热门新词,轻松、时尚、搞笑成为网民们贴给这部影片的标签,而业内人士也不得不感慨《泰囧》创作团队成功的商业运作。
然而,就在一片其乐融融、皆大欢喜的氛围中,湖北省政协委员、华中师范大学教授晓苏在武汉市“两会”上公开批判《泰囧》“三俗”的言论引起了人们的关注,这位教授甚至无不隐忧地认为,《泰囧》的高票房正好证明了当下中国观众审美水平的低下。
一语既出,自然引起了不少争论。
那么,《泰囧》到底是俗是雅,什么样的电影应该成为我国文化产业的中流砥柱,正是本文力图讨论和解决的问题。
第一,《泰囧》是地道的通俗文化,而非高雅文化。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健全,电影具有商业属性已经成为一个不言自明的真理。
在文化产业化大潮中,大众文化也在中国的土壤中悄然滋生,且具备了诸如通俗性、娱乐性等特征。
在这个意义上讲,《泰囧》是地地道道的大众文化、通俗文化。
影片《泰囧》剧情简单直白,通俗易懂。
《泰囧》是一部商业电影,票房价值自然是其最终的追求。
想要被更广泛的观众接受,简单直白的剧情便成为创作者的首选。
影片的剧情相当简单,一场同事间的竞争导致的泰国游,途中巧遇傻里傻气的王宝,于是误会不断,惊险丛生。
在叙事结构上,影片几乎是平铺直叙式的,剧情的发展按照时间顺序不断延展,在这里,讲故事似乎已经不是影片的首要追求,搞笑才是终极目的。
《人再囧途之泰囧》:国产商业喜剧电影之喜剧精神作者:池敏来源:《电影评介》2013年第18期商业喜剧片《人再囧途之泰囧》的热卖暴露了中国观众对喜剧的饥渴。
诚然,12亿的史上最高票房纪录并不意味着《人再囧途之泰囧》是最优秀的国产电影,但《人再囧途之泰囧》确实暗示着国产商业喜剧电影的进步与其未来发展方向。
《人再囧途之泰囧》的成功得益于其制作团队对喜剧意识的追求及对商业电影的准确定位。
喜剧是《人再囧途之泰囧》留给观众的第一印象。
什么是喜剧?《简明牛津词典》给出的定义是轻松、有趣,常常有讽刺特点的舞台剧,主要表现日常生活,而且伴有圆满的结局。
(《理论与批评:电影的类型研究》,王志敏、陈晓云主编,中国电影出版社2007年版,99页)这一定义清晰地指明了喜剧的内容与结构、情感与基调。
可以说,《人再囧途之泰囧》包含了上述喜剧要素,并在创作上遵循商业的逻辑,是一部中规中矩的商业喜剧影片,其创作思路具有如下特点:一、现实主义题材与主流价值观念回归现实主义题材与主流价值观念回归是商业逻辑对《人再囧途之泰囧》创作的要求。
电影的商品属性要求电影首先要通俗易懂,贴近生活。
剧中角色的设计体现了导演基于现实主义的考虑:由徐铮饰演的徐朗,是当代社会精英的代表,生活在成功的压力之下,为了追求所谓的成功而长期忽视亲情。
而由王宝强饰演的葱油饼小贩王宝,则代表现实社会中的“草根”,尽管看起来愚蠢滑稽,却有难得的阳光与真诚。
另外,由黄渤饰演的高博,作为徐朗的昔日同窗、商业上的竞争对手,从人物类型上来说其与徐朗是一致的。
故事围绕一个社会精英与一个草根之间的旅途“囧事”而展开,这一简单通俗的故事脉络是商业电影对“俗”的要求。
其次,商业电影还必须遵循传统的主流价值观念,追求普世意义。
通俗的电影故事固然需要“惊奇”的元素,但道德的稳定感同样是不可或缺的。
霍加特说:“激情并不比稳定的家庭生活更有意思”。
电影观众通常拥有自己固定的道德标准、价值信仰,这尤其表现在以爱、快乐以及忠诚为基础建立起的婚姻与家庭中。
贺岁电影都市消费文化的深度开掘——《泰囧》引起的思考《泰囧》里的笑,少了几份矫情,反倒指向社会问题和公共疼痛,在捧腹大笑之余,人们难免会低头沉思,多想点什么。
■刘涛近日,网络上出现了一个新的流行语——“囧囧有神”,它的故事与一部叫《人再囧途之泰囧》的电影有关。
“囧囧有神”传递的是一种表情符号,既是对徐峥、王宝强和黄渤三人组合完美表演的集体肯定,也是对我们时代社会心理和公共情绪的微妙诠释。
在竞争惨烈的“片林弹雨”中,《人再囧途之泰囧》(以下简称《泰囧》)成为这个岁末最大的“黑马”,当仁不让地拔得票房头筹。
一部投资不足《1942》的六分之一、《十二生肖》的二十分之一的小成本电影,却缔造了一连串令人难以置信的数字神话:上映三天票房过亿,四天过两亿,五天过三亿,十天过五亿……贺岁喜剧电影的前世今生《泰囧》是一部不折不扣的喜剧电影,上映至今,几乎清一色的“零差评”。
有人饶有趣味地统计过,电影院里观众平均1.5分钟就笑一次,全场爆笑近百次,整场电影“笑果”惊人。
在神奇的票房面前,《泰囧》不再是一个简单的影像文本,而上升为一个引人深思的媒介事件和传播现象。
一部喜剧电影成功了,恰恰发生在众声喧哗的贺岁档,这难免让人浮想联翩:我们是否可以从《泰囧》那里提取出一些类型化的、模式化的、风格化的智慧与灵感,使其成为一种可以在流水线上普遍复制的语法体系,这对中国喜剧电影的类型化发展无疑具有积极价值。
回答这一问题,首先需要搭建一个可供分析的比较框架,我们不妨从喜剧电影的前世今生谈起。
喜剧电影的核心诉求就是引人发笑,无论是冯小刚的“贺岁喜剧”,还是张建亚的“荒诞喜剧”,抑或杨亚洲的“苦涩喜剧”,笑只是一种外在形式,笑的深处是人们对某种价值或情感的识别,笑是电影故事作用于观众的生理反应,而当笑与贺岁主题联系在一起时,一种被称为贺岁喜剧片的类型电影诞生了。
“贺岁片”这一概念起源于香港。
说起近20年的贺岁喜剧电影,不得不提起周星驰、成龙、冯小刚三位电影人以及他们分别演绎的电影类型——周星驰的无厘头喜剧片、成龙的动作喜剧片以及冯小刚的冯氏喜剧片。
收稿日期:2013-01-10作者简介:高杨(1981-),男,吉林长春人,中国传媒大学文学院文艺学在读博士,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论与美学。
高杨论大众文化语境下《人再囧途之泰囧》的美学意义摘要:电影《人再囧途之泰囧》在2012年尾获得了巨大的票房成功,其主要原因是这部电影采取的喜剧类型,非常适合观者的欣赏习惯。
影片用都市白领的生存境遇作为叙事的主线,并且将幸福感等重要命题纳入到作品的讨论之中,这无形地在喜剧娱乐的基础上增加了电影的反思力度,使其艺术实践为中国电影发展提供了一个可行路径。
关键词:日常生活审美化;大众文化;电影美学中图分类号:I0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0438(2013)03-0019-04(中国传媒大学北京100024)2012年岁末电影《人再囧途之泰囧》以其艺术上的成功创造了中国电影史的票房纪录,这部电影以喜剧风格为主,但影片有一条表达现实生活温情的隐线。
我们可以比较近年来成功的电影作品,他们的共同特点就是将现实生活纳入到电影中来,用影像传达普通人日常生活中的温情诉说,回避历史、民族、道德等宏大主题。
这与当前的大众文化发展的趋势相关,也与接受群体对日常生活审美化的认同达成共鸣。
一、日常生活审美化的主体意愿当代电影宏大叙事的意识形态暴力使观影群体的审美趣味向清新生活的题材靠拢,“通俗文化商品不是个体想象创造的产物,而是制造它们的大型组织机构为了吸引绝大多数受众故意制作出来的产品。
”[1]这也说明现代人的主体意识的增强。
观众需要电影艺术化地表达其日常生活,并且将日常生活的事件进行英雄化的叙事,以追求反对平淡现实的效果。
主体意识对于中国电影的发展至关重要,它的萌生和发展可以改变电影的发展方向。
而且一种美学追求可以在寻找合适的艺术表达模式的前提下,将一些价值理想渗透进去。
这种成熟的艺术模式还需要时间和精力去培育。
电影的未来一定是解决好艺术与产业的联姻,并在社会中发挥其巨大的影响力。
电影《泰囧》折射出当下中国人的生活方式探析摘要:电影《人在囧途之泰囧》在2012年年底彻底火了一把,打破了许多华语电影的记录。
电影作为我们获取精神食粮的途径之一,在精神文明建设方面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通过《泰囧》的热映,我们也应该来反思一下近几年来华语电影的发展情况,并从中找出当下适合我们的生活方式。
关键词:《泰囧》生活方式探析2012年12月12日上映的《人在囧途之泰囧》创造了许多华语电影的神话,上映首周票房突破了3亿元,上映不到一个月,票房已经突破13亿,仅次于好莱坞大片《阿凡达》在中国创造的14亿票房成绩,成为华语片票房之王。
随着《泰囧》的热映,也引起了我们的许多思考。
一、《泰囧》取得华语电影票房神话的原因任何成功的取得都不是偶然的,都必然有其更深层次的东西在里面。
电影《人在囧途之泰囧》能够取得成功也不例外,其能够取得成功的原因是值得我们探究的。
(一)故事情节“接地气”,创造的娱乐符合大众的需求《人在囧途之泰囧》是一部公路伙伴题材的小成本喜剧,它没有气势恢宏的大制作大场面;没有深刻的历史内涵;也没有达到一定的思想高度,更没有《少年派的奇幻漂流》那种“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争议空间,有的仅仅是给快乐。
绝大多数观众可能刚走出影院就把这部片子给忘了,只是单纯地觉得之前的观影过程很愉快,但它成功地让观众将笑声留在了影院,将快乐留在了心中。
这种发自内心的欢乐正是当下我么你最需要的。
当下,绝大多数人都面临着来自工作和生活上的种种压力,很少能有发自内心的快乐。
而《人在囧途之泰囧》所反映的正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小人物发生在泰国旅游过程中的囧事,不仅更我们带来欢乐,更多的是缓解了我们工作生活中的压力,观影过后,许多人在形象上、智商上能够找到心理安慰。
所以说,《泰囧》这部电影更能抓住观众的内心,更接地气。
(二)电影制作更符合国人的审美习惯《泰囧》和几年前的《疯狂的石头》一样,都可以视作新式国产喜剧的优秀代表。
人生囧途之泰囧观后感观后感,就是看了一部影片或连续剧后,把具体感受和得到的启示写成的文章。
所谓“感”,可以是从作品中领悟出来的道理或精湛的思想,可以是受作品中的内容启发而引起的思考与联想,可以是因观看而激发的决心和理想,也可以是因观看而引起的对社会上某些丑恶现象的抨击。
下面是,请参考!人在囧途终于出了第二部,作为近年国内难得真正让人乐呵的喜剧片,它的成功似乎并未让人感到特别意外。
优秀的剧本、优秀的演员、优秀的对白,甚至初次执拍的徐峥导演都提前为它围上了一圈丝带,未需前期铺天盖地的宣传便已经给人相当高的期待值。
比起国内大片常见的几张帅哥美女面孔,徐峥、王宝强、黄渤无疑是被划为了“演技派”一类的,三位常年在喜剧片领域滚打摸爬积累下来的口碑早就为票房打下了一定的保证。
但《泰囧》当下在影迷中交口相传的美誉证明了导演并非只打算把它拍成光叫座不叫好的捞金之作,自《疯狂的赛车》以后我们已经太久没有接触过国内的优秀喜剧了,在这个吃顿饭都能玩深沉玩到导演在微博上与观众互喷起来的年代,多少导演忘记了影迷的要求其实很简单:我们只需要乐一乐。
回首这几年大部分连被记住都不配的喜剧片,大部分却是走的90年代港式无厘头或者当代台湾偶像剧路线,大制作大阵容大导演无法掩饰的是他们在“创作理念”上的反进化论,看着一群帅哥美女在屏幕上努力摆出毕加索笔下画作的扭曲表情,用最下三滥的方式来挑逗观众的笑点,无怪乎姜文要讥讽“这是跪着赚钱”。
所谓催泪有三六九等,以撒胡椒粉为下品,搞笑有三六九等,以挠痒痒为最次,但我们还是不得不忍受永远有导演试图用胡椒粉和痒痒挠拙劣败坏我们的时间和金钱,恶劣的还要美其名曰“这是因为你们没看懂”。
用郭德纲的话来说:泰囧的成功不是得益于它有多出色,都是同行的衬托。
在长期泛滥的拙劣剧本面前泰囧这样的诚意之作只能用“相当抢眼”来形容,全片的节奏得当高潮迭起,毫无尿点的剧情从开场就一直牵引着观众的神经。
导演很体贴的在几乎每个场景、每个段落都安排了足够的笑点和悬念,线性的剧情简单易懂,没有过多的花哨手法和时间线的来回伏笔,全程只冲着“把观众逗乐”这条最高指令大步向前,不搞恶俗、不搞闹腾,如一桌香气腾腾的家常年夜饭,未必有多么精致和让人回味无穷,但是它有诚意,最重要的是吃起来一样的可口。
紧盯前沿理论透析传播实践N G N A N C H U A N BO传播视域——影视传播当代中国电影的审美研究——以《泰囵》为例高旭(陕西师范大学陕西西安710062)摘要:《人再圃途之泰囿》于2012年12月12日公映,影片的三人组合徐峥、王宝强、黄渤在岁末给全国观众奉上了一场喜剧的盛宴,同时也创造了中国电影内地票房的奇迹,引起了观众、电影界以及影评界的热议。
缘何一部小成本喜剧会获得如此大的反响与收益,其“囵”又会使谁冷静思考。
作者将对这部“正常”的喜剧电影的“不正常”发烧作出分析。
关■诩:解构主义文化语境大众文化精英文化在电影进入市场经济体制后,自负盈亏使得电影的票房成为影片成功与否的一个很重要的衡量标准。
细数近20年来比较叫座的喜剧电影都获得了不错的票房成绩,比如像冯小刚导演的贺岁档<甲方乙方>、<天下无贼>、<非诚勿扰>等,周星驰的无厘头搞笑电影<九品芝麻官>、<食神>、<唐伯虎点秋香>等,以及宁浩导演的<疯狂的石头>,阿甘导演的<高兴>,杨庆导演的<夜店>等。
这些喜剧电影无一可以脱离大众文化、草根阶层的语境和土壤而存在,于是就会有影评界的冷静人士站出来分析其媚俗性、消费主义、亚文化等,这些确实对电影品质的提升提出了警示。
但是此期的<人再固途之泰囵>(以下简称<泰囵>)却似乎使大众文化与精英文化的对抗与碰撞失去了意义,它以12.6亿的票房荣登中国内地电影票房的榜首,仅次于<阿凡达>的13.7亿票房。
要使在电影界摸爬滚打多少年的老导演、老编剧们接受这样一次“电影界的春天”难免会有些尴尬,但是对<泰囿>的指责又显得背弃了这大约13亿的观众。
阳春白雪与下里巴人似乎从来就格格不入,在这样一个“文化”要靠“传播”的时代,如何将电影拍得叫好又叫座是电影界急需解决的问题。
论社会转型时代《人再囧途之泰囧》的美学意义作者:张远来源:《电影评介》2013年第16期《人再囧途之泰囧》可以称之为2012年岁末中国电影的一朵奇葩,以骄人的票房成绩和稳定可靠的收视效果为中国电影产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纵览2012年的中国电影市场,还没有可以和《人再囧途之泰囧》比肩的喜剧作品。
因此,深入研究助成《人再囧途之泰囧》成功的艺术实践特点,为中国电影艺术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可参考的美学分析。
一、喜剧形式:影片构成元素的精心设计任何一部作品的成功,都是精心设计的结果。
《人再囧途之泰囧》在艺术路线上继承着《人在囧途》的情感类型,仍然把家庭情感生活与事业发展之间的矛盾关系作为表现的主体,然后在一个漫游的过程主人公获得情感的反思和价值的升华,从而反思醉心事业所带来的利欲关系对人性的腐蚀和异化,最后放开执着于功利价值的手,而回归家庭的温暖。
这无形中与都市工作的白领者进行内在细致的情感交流,并为其现实生活中所遭遇的道德情感困境寻找一个适恰的方向。
这在心理学上以幻梦式的艺术表达为欣赏者营造一个田园生活的梦境,让欣赏者的心理和情感暂时休歇在这个巨大的假设之中。
按照现代社会学的分析,这无疑带有媚俗的性质,但是其内在的批判性又使其摆脱了一般街头艺术的取悦于人的本质,它具有自身独立的存在理由。
这主要在于其表达的过程中有一些若隐若现的文化根脉使其在艺术史上的地位可以获得升格。
这部作品与经典小说《西游记》的内在根脉相关,它们都是以观心为本质,在漫游的过程中遭遇磨难,从而释放掉心中的恶,并可以进一步反观自己从前的人生。
艺术作品中的硬性纠正可以在现实生活中获得弹性的调节,主要是激发人们在日常的经济生活中要留意身边的亲情、爱情和友情。
这部作品在形式上追求戏剧化的效果,这是通过采用古典主义的叙事模式完成的,“古典模式源于剧场,它有惯例而无规则,基于主角间的冲突。
大部分采用此模式的电影一开始便提出戏剧问题,观众想知道主角在重重困难下能否得到他想要的,后面的戏再用动作提升的方式来强化这个冲突,以因果连接的方式节节升高。
作者: 戚萌[1]
作者机构: [1]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吉林长春130000
出版物刊名: 电影文学
页码: 78-79页
年卷期: 2013年 第11期
主题词:�泰囧》;国产喜剧;中小成本;大众化;创新
摘要:由徐峥主演的国产喜剧《人再囧途之泰囧》(以下简称《泰囧》)自2012年12月12日上映以来着实在电影界火了一把,上映不到一个月便已获得超过11亿的高票房,在业界掀起了对中小成本喜剧电影的热议。
它再次延续了《人在囧途》的"公路喜剧"的套路,将视角移至泰国,以浓郁的泰国热带风情、"泰国传奇"的搞笑组合、紧凑的故事情节以及正确的价值观为导向,创造了耗资不到3000万的中小成本国产喜剧电影的奇迹。
在炙手可热的票房背后,我们也十分想探秘中小成本喜剧能够如此成功的原因。
本文就是以《人再囧途之泰囧》为视角,简析它高票房的原因,也浅析一下中国国产喜剧目前的走向趋势。
《泰囧》火在哪?第一篇:《泰囧》火在哪?《泰囧》火在哪?来源:《求是》期号:2013/07作者:侯光明如果问,去年中国电影最大的“黑马”是谁?答案肯定毫无悬念:《泰囧》。
成本不过3000万元,却能吸金近13亿元;面对强手林立的贺岁市场,却能占据影院档期长达一个多月。
更为可贵的是,在赚得盆满钵满的同时,还赢得了不错的口碑,可谓叫好又叫座。
《泰囧》为什么这么火?为什么能够以小制作且低调的宣传赢得巨大成功?原因当然有很多,一部电影的热卖必定是多项因素的叠加和互动,比如富有创意的策划、精良的影像制作、铺天盖地的宣传营销,等等。
但在所有的因素当中,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当属影片的质量本身。
离开这一点,所有的手段都将无本所依。
《泰囧》的成功再次印证了这个屡试不爽的铁律,这是《泰囧》火爆的最重要原因。
《泰囧》火在故事上。
当下的中国电影似乎患上了“奇观症”,大家拼命往里砸钱,越是3D越好,场面越大越好,最好是3D+IMAX(超大屏幕),好像不这样就吸引不了观众。
与此相比,电影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元素——故事——反倒被忽略了。
《泰囧》没有大场面这个卖点,也没有因为是喜剧就一味地无厘头、拼噱头、玩恶俗,而是结结实实地讲了一个接地气的故事。
主人公徐朗是一个中产阶层,每天忙于赚钱,活得很累,而王宝虽然赚钱不多,却活得阳光、快乐。
他们都是普通人,具有很广泛的代表性,而在泰国遇到的一系列囧人囧事,也都是基于角色的身份、性格乃至心理的精巧设计,每一个笑点、包袱、情节都符合普通人的生活逻辑。
这个故事折射出当代中国芸芸众生为了生计辛苦奔波的窘态,引发了观众强烈共鸣。
《泰囧》火在情怀上。
好电影仅有一个吸引眼球的故事是远远不够的。
《泰囧》之所以能够击中观众内心最柔软的地方,靠的是从精彩的故事中升华出的一种最可宝贵的品质——情怀。
的确,没有情怀的电影可能很好看、很搞笑,但都只是一时的,因为它无法带给观众触及灵魂的感动和思考。
《泰囧》的主线是围绕争夺“油霸”的授权展开的,为了这个发财梦,徐朗把妻子、女儿抛诸脑后,一心到泰国找周先生要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