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当今中国大众文化的狂欢精神
- 格式:doc
- 大小:25.00 KB
- 文档页数:3
大众文化与精神世界的碰撞近年来,随着全球化和科技的快速发展,大众文化逐渐渗透到了我们的生活各个角落。
电影、音乐、游戏、社交媒体等都成为了人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伴随着大众文化的兴起,许多人开始对自身的精神世界感到困惑和空虚。
本文将探讨大众文化与精神世界的碰撞,以及如何平衡二者之间的关系。
大众文化作为一种商业推动的文化形态,其目的在于满足大多数人的物质文化需求。
然而,追求个人物质享受的同时,人们往往忽略了内心世界的呼唤。
精神世界是人的内在世界,是人们对于生命意义、人生价值以及存在的终极意义的追求。
而精神的丰富与深度,却往往与大众文化的浮躁和短暂性形成鲜明对比。
然而,我们不应将大众文化视为单纯的庸俗和肤浅。
事实上,大众文化也许能够为我们提供一些启示和思考。
比如,一些优秀的电影作品可以通过精心的剧情、细腻的人物塑造和深刻的主题表达,引发观众对于生活、人性等问题的思考。
相同的道理也可以应用于音乐和文学作品。
这些作品将根植于大众文化的土壤之中,但却能以不同的方式触动人们的内心,激发起与精神世界的共鸣。
然而,大众文化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浮躁、千篇一律的娱乐产品,以及追求速成、即时满足的心态。
这种现象使得很多人陷入了消费主义和享乐主义的泥沼,忽略了自身的精神追求。
在大众文化的冲击下,很多人失去了自我思考和自我审视的能力,变得越来越追求表面化的享受,而非内心的充实。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需要意识到大众文化与精神世界相互之间的影响和碰撞,并寻求一种平衡点。
首先,我们需要在大众文化中挑选适合自己的优秀作品。
这些作品可以唤起我们内心深处的共鸣,启发我们对于人生和存在的思考。
其次,我们需要耐心和时间去培养精神世界。
无论是读书、旅行、反思,或是参加精神修养的活动,这些都是提升自我成长和内心世界的方式。
最后,我们要明确自己的价值观和信仰体系。
一个坚定的信仰可以为我们提供内心的寄托和引导,使我们保持对精神世界的追求。
解读中国当代大众文化[胡野秋]不好意思,在一个周末耽误了大家的休息,但是今天是一个不冷不热的早晨,我们来讨论一个目前越来越热的话题,也就是关于大众文化。
有人也许会说了,大众文化犯得着我们专门用时间来解读它吗,因为我们每天都在大众文化的包围中,比如说刚才我们坐在这里,背景音乐非常好听,这张碟叫《流淌的歌声》,因为我平时开车也喜欢放着这张碟在那儿听,它是把中国最流行的电影歌曲、民歌、很多通俗歌曲都放进去了,但是做了很好的包装,用美声的方式体现出三重唱,一个男声和两个女声,我在这边一边听一边在想大众文化今天确确实实已经把我们包裹起来了,我们每天生活在大众文化中间。
前言:文化形态上的三驾马车现在我们来解读大众文化,首先要搞清楚从文化形态上为什么我们要区分大众文化,因为一般来说,任何一个社会,可以说它都存在三种文化,第一种文化是主流文化,就是由官方推动,或者说由政府推动的,那么政府去主导的文化叫主流文化。
主流文化在每一个时代,它都具有一些其他文化形态所不可比拟的优势,比如说国家的力量、行政的力量,它最强势。
第二种文化是精英文化,也就是以学院派主导的,比如说大学教授、一些知识分子、学者等,以学术文化的方式介入生活,形成了精英文化。
第三种也就是我们今天要讨论的大众文化,大众文化它主要是民间主导,或者大众主导,很简单,这四个字已经说明了很多问题。
那么在这三者之间,我们现在叫三架马车,三种文化形态在齐头并进走着,但是事实上这三大文化形态一直是不平衡发展的,尤其在中国,客观说大众文化长期的应该说是在一种被压抑的状态下发展。
比如说每年我们有很多奖项,尤其政府拿钱出来的“五个一工程”,各种各样的政府奖等,但是政府基本上不会用一笔钱来资助一个民间的这样一个文化,或者说一个流浪的诗人、一个流浪的小说家、流浪的音乐家,政府一般不会给他这样的奖项。
但是正因为大众文化长期在这样一种被压抑的状态下,爆发起来是相当厉害的,随着中国的经济实力增长、市民消费能力提升,现在大众文化正在以非常迅猛的态势发展,而且发展到了连我们都觉得吃惊的程度。
浅谈巴赫金的狂欢化理论与大众文化浅谈巴赫金的狂欢化理论与大众文化论文关键词:巴赫金狂欢化理论大众文化论文摘要:国内学界对巴赫金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话理论、复调小说与狂欢诗学。
随着文化研究的兴起,巴赫金的狂欢化理论成为大众文化研究的热门话题。
从理论发生学角度看,狂欢化理论并不能直接挪用为大众文化研究的理论话语资源。
因而,理清狂欢化理论与大众文化之间的合理关系,并且以当前中国大众文化现象为现实观照去发掘巴赫金狂欢化理论对大众文化研究的启示意义就显得尤为重要。
作为二十世纪最重要的思想家之一,米哈伊尔·巴赫金的思想足迹涉及哲学、语言学、诗学、符号学、美学和文化历史学等诸多领域。
学界对巴赫金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话理论、复调小说和狂欢诗学。
二十世纪中后期,源起于英国伯明翰学派的文化研究思潮兴起,巴赫金的狂欢化理论成为约翰·多克、费斯克等大众文化研究学者广为引证、剖析的理论资源,鲍尔德温等人主编的《文化研究导论》一书也将巴赫金列为最具影响力的文化理论家之一。
川(P202)巴赫金研究在当前中国学界炙手可热,争论颇多,呈现出众声喧哗、杂语共生的态势。
就其狂欢化理论而言,学者们聚焦于狂欢理论是否“想像催生的神话”展开对话与争鸣;①同时,对于狂欢化理论能否被挪用为当前中国大众文化研究的理论话语资源,观点也是莫衷一是。
②由于巴赫金理论架构的庞杂和未完成性,其在传播与接受中存在种种误读,本文在文化研究视阂中考察狂欢化理论与大众文化之间的合理关系。
一、狂欢化理论与民间文化巴赫金从民间文化的历史源头出发,以歌德《意大利游记》中对1788年罗马狂欢节的描述为史料,结合陀思妥耶夫斯基与拉伯雷的创作实践,提出了自己的狂欢化理论。
狂欢节、狂欢式与狂欢化是狂欢化理论的三个核心范畴,在《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中,巴赫金提出了狂欢化的重要概念。
狂欢化渊源于狂欢节,而狂欢节的源头则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农神节和民间仪式,它盛行于古希腊、罗马并延续至中世纪、文艺复兴时期的民间节庆、仪式和庆典活动。
当代大众文化与中国大众文化学当我在80年代初沉浸于"人类感性的解放"的审美理想时,决没有预料到,这种感性解放在今天是以大众文化的感性愉悦方式变形地实现的。
生活在当今中国都市的人们,不管个人是否喜欢,都无法否认一个事实:大众文化的潮流正拨动着几乎每个市民的心弦。
无论是在家读周末报纸、看电视剧、听流行歌曲,还是出门骑行在街头林立的广告中、进商场享受美化的环境,或者是安坐在电影院与主人公同悲喜,都无不置身在大众文化的休闲氛围中。
能够说,大众文化正在每日每时地和潜移默化地影响、甚至塑造人们的情感和思想,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个当然组成部分。
因而理解和阐释大众文化,就成为理解和阐释人们自身的一个重要方面了。
不过,对如此日常而又重要的大众文化,知识界却知之甚少:要么对其存有置若罔闻,要么一概视为低俗物而严辞拒绝,要么仍旧沿用以往高雅文化的分析手段去观照,从而一再推迟真正意义上的探讨。
所幸的是,近几年来已陆续有学者开始正眼打量它了,即使这打量还远不及大众文化本身的发展和演变速度。
本文正是想从我个人的视角加入到这种打量之中,就大众文化谈点浅见,并尝试提出建立中国大众文化学的初步设想。
在我看来,中国大众文化理论确实已经需要进展到中国大众文化学了。
1、大众文化的定义探讨大众文化,总会遭遇基本的概念问题:什么是大众文化?这个词历来众说纷纭,不可能找到最后的公认准确的答案,不过却不妨对这个概念提出一种约略的操作性界说。
我这里所说的大众文化,是英文popularculture的对译形态(有人也用massculture一词)。
即便是在英语世界,这个词也有种种不同用法。
这里能够列出它的六种不同定义。
1)大众文化是为很多人所广泛喜欢的文化。
这个定义强调受众在数量上的绝对优势,但没有考虑价值判断。
2)大众文化是在确定了高雅文化(highculture)之后所剩余的文化。
这里注重它与高雅文化的明显区别,但忽略了两者之间的复杂关系。
后现代的视角下的网络文化狂欢摘要:现代性强调普遍主义,经验主义,理性化和个人主义。
后现代作为对现代的一种反思,提倡解构、互文、反传统、多元化以及自我精神。
在后现代主义的影响下,人们的价值观念日益更新,网络文化兴起,人们在对传统娱乐方式的重构和颠覆中造就性的文化狂欢,探寻将人从现代性压抑状态解救出来的方法。
关键词:现代后现代网络文化“现代”作为人类长期以来追求的目标,在给人类带来进步与解放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的弊端。
在后现代主义的指引下,人们不断反思现代性的种种弊端,探寻将人从现代性压抑状态下解救出来的方法。
近年来,随着网络手段以及人们价值观念的多样化和不断更新,各种各样的娱乐方式层出不穷。
恶搞、博客、论坛、播客、QQ……这些娱乐形式正造就着一种新的文化狂欢。
而这种文化狂欢体现着人们对现代生活的精神压力的一种反应。
在“笑”的戏谑与欢呼中消除权威和崇高, 在笑声里体味对上层统治阶级的颠覆与征服, 在身体“缺场”的状态下,追求个人精神层次的自由和解放,以此实现暂时的自由与平等。
一、现代与后现代“现代”一词最早出现在公元5世纪,意思是要把已经“基督教”的现代社会和与依然属于“异教”的罗马社会区别开来。
现代性强调“普遍主义”和“经验主义”,认为只有可以被普遍推广的,在经验中“有用”的东西才是真的、好的。
而科学所告诉我们的那些规律、规则,都是可以普遍化的,同时这些东西在现实中的效用又是很明显的。
因而,人们总是被强制的接受专家的和科学的权威判断,对权威的绝对服从压抑着个人个性的发展。
“理性化”也是现代性的主要观念。
在反思“现代性”的思潮中,后现代主义无疑是有力的一种。
后现代主义是20世纪60年代在西方后工业社会理论基础上形成的理论主张。
英国文学理论家伊格尔顿在其《后现代主义的假象》中简明扼要地归纳了“后现代主义”的特征,他写道:“后现代性是一种思想风格,它置疑客观真理、理性、同一性和客观性这样的概念,置疑着普遍进步或人类解放,不信任任何单一的理论框架、大叙事、或终极性解释。
一、大众文化的含义1.含义。
由于大众文化的复杂性,不同学者对大众文化的理解有不同见解。
大众文化的定义有五种:一是大众文化是广受欢迎或者众人喜好的文化;二是商业消费文化用于大量消费的,为商业目的有意迎合大众口味而大批量生产的消费品,是商人雇佣技术人员创造的;三是资产阶级国家意识形态,以标准化、陈腐老套、保守主义、虚伪、满足浮华幻想的、受操纵的文化工业产品为标志的文化;四是来自于人民的文化,人民群众积极创造他们需要的一种民间文化;五是伴随着城市化、工业化的出现而产生的城市工业文化。
基于以上观点可以将大众文化定义为:兴起于当代都市的,与当代大工业密切相关的,以全球化的现代传媒(特别是电子传媒)为介质大批量生产的当代文化形态,是处于消费时代或准消费时代的,由消费意识形态来筹划、引导大众的,采取时尚化运作方式的当代文化消费形态。
中国的大众文化崛起于二十世纪后半叶。
二、中国大众文化的价值观与意识形态的功能1.中国大众文化的价值观(1)中国大众文化价值观的内容。
大众文化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已经成为人们文化生活中的一部分,大众文化体现和传播的价值观念已经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并且在社会大众的日常生活领域的各个方面发挥着巨大作用,这是中国大众文化如此盛行的一个重要原因。
中国大众文化的价值观包含多方面内容,陈丽敏依据中国大众文化题材中体现和传播的价值观,将大众文化的价值观概括为以下内容:倡导和谐、追求平等、向往幸福、崇尚理想、追求享乐、个人主义、消费主义、现实主义。
(2)中国大众文化价值观的特征。
中国大众文化其价值观具有日常生活性、包容性、多元性、广泛性、时代性等特征。
“日常生活性”是中国大众文化价值观的基本属性。
中国大众文化是满足社会大众日常生活的大众日常文化,价值观也是人们日常生活普遍的价值观。
它所体现的不是那些让大众感到遥不可及的价值标准,而是一个普通人都能达到的基本道德标准,是一个社会的普遍价值观。
“包容性”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西方大众文化价值的包容。
1.大众文化的描述与透析在前工业社会,民众也拥有自己的文化,这种文化被称为“民间文化”。
普通民众享受着与此相适应的文化娱乐方式。
然而,我们所讨论的大众文化却与这种乡俗的或市井的文化不同,尽管它同样是通俗的,但从世界范围看,大众文化产生于现代文化时期,是现代工业的产物。
对于“大众文化”,究竟是由Popular culture还是由Mass culture译来,应当如何为它下一个准确的定义,理论上并无统一的说法。
但是,有一点是确定的:目前社会上所流行的“大众文化”这一概念,基本上是约定俗成的,有着相当固定的含义和用法。
这种含义和用法,只有在全面考察大众文化发展的脉络和具体内容后才会真正明确。
口中国社会大众文化发展的基本历程钱焕琦主编.做历史的同时代人: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的理性思考.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8.近20年来,中国的文化艺术领域达到了空前的繁荣,也展示出了前所未有的多样性。
在20世纪70年代的中国,当人们从“文化大革命”的梦魇中走出,开始重新认识世界时,发现了自己对于精神产品的渴求。
文化的大众化进入了一个新时期。
最初的几年里,由于当时的主流文化精神、中国传统文化的介入以及原有思维方式的惯性,无论从思想内容上还是从美学意义上,文化产品都体现出中国传统中固有的时代感、历史感、责任感,以及知识分子的救世情怀,主旋律也得到了大力弘扬。
从80年代中期开始,文化艺术作品在内容、风格等各个方面都出现了巨大的转变,并由此导致了其功能上的一次大转折。
各式各样的文化“快餐”逐渐进人大众的文化消费领域,流行音乐与卡拉0 K、通俗小说、热门影视剧、成人漫画、时装表演、广告艺术等充斥文化市场。
人们从文化产品中所得到的收获,主要地不再是美的享受,而是身体的放松或放纵,是感官的刺激、情绪的排遣与宣泄。
与此同时,创造、风格、艺术被策划、工艺、炒作所替代。
从此,中国文化从文化的大众化走向了大众文化的时代。
“这是一个没有史诗的世纪末,侃爷、丑角和明星占据着文化大舞台的中央,夸张、做作、神侃、混聊、故作轻松,充满噱头或者浅薄轻佻、卖弄风情的各路‘明星’充斥电影、电视、广告等传播媒介……百年来审美风尚在此明显地‘转了个弯儿’。
大众狂欢名词解释大众狂欢是指一种集体性的疯狂欢乐场景,通常发生在大型活动、庆典或节日等场合。
它具有集体性、无序性和欢乐性的特点,能够带给参与者强烈的刺激感和快乐感。
大众狂欢在人们日常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不仅能够缓解人们的压力和疲惫,还能够促进社会团结和人与人之间的互动。
大众狂欢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庆典活动和宗教仪式。
在过去的历史中,人们常常通过一系列的集体庆典来纪念或祭祀特定的对象或事件,以此来表达对神灵的敬意或感恩。
这些庆典往往以舞蹈、音乐、游戏等形式进行,人们在其中放松身心、释放压力,以及建立起友谊和社会联系。
近代大众狂欢的发展与现代都市化和大众文化的兴起密切相关。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速,人们的生活变得越来越快节奏、紧张和疲惫。
因此,对于大众狂欢这种集体性的放松方式的需求也越来越大。
与此同时,大众传媒的普及和全球化的影响,使得人们对于各种文化和娱乐活动的获取变得更加容易。
这为大众狂欢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和方式。
大众狂欢通常以一种半无序的形式进行,参与者可以自由地表现出自己内心的情感和欲望。
在这种场景中,个人的身份和地位通常被暂时忽略,人们会忘记自己的身份差异,追求身心的解放和欢乐的体验。
这种不受传统规范和道德约束的特点,使得大众狂欢成为一种非常特别的社会现象。
在某种程度上,它也代表了个体对于自由和平等的追求。
在现代社会,大众狂欢广泛应用于各种庆典和节日活动。
比如新年狂欢夜、万圣节狂欢游行、圣帕特里克节狂欢节等。
这些活动通常由政府、非营利组织或社区组织发起和组织,并吸引大量的参与者。
人们会在这些狂欢活动中穿着五颜六色的服装,跳舞、欢唱,参与游戏和集体竞技等等。
这些活动不仅给人们带来了欢乐和娱乐,还为社区或城市的形象提供了一个直观的展现和宣传。
总的来说,大众狂欢是一种集体性的、无序的、欢乐的场景,能够带给人们强烈的刺激感和快乐感。
它具有社会功能和文化意义,能够缓解人们的压力和疲惫,促进社会团结和人与人之间的互动。
狂欢化理论与大众文化之剖析作者:王巧霞来源:《北方文学》2017年第29期摘要:近年来,巴赫金狂欢化理论的研究成为大众文化研究的热门话题。
很多学者将狂欢化理论作为大众文化的理论资源,其实就是对狂欢化理论的一种误读。
因此,本文从狂欢文化与当代大众文化的关系入手,理清狂欢化理论与大众文化之间的千丝万缕的关系,并以当前中国大众文化现象为现实观照去发掘巴赫金狂欢化理论对中国大众文化研究的启示意义。
关键词:巴赫金;狂欢化理论;大众文化哈伊尔·巴赫金是前苏联著名的思想家兼文学批评家,其所创的狂欢化理论在东西方国家引起了巨大的轰动。
巴赫金研究在当前中国争论也颇多,主要集中在对于狂欢化理论能否能被挪用为当前中国大众文化研究的理论话语资源上。
本文旨在文化研究视角中考察狂欢化理论与大众文化之间的合理关系。
一、狂欢化理论狂欢化理论是巴赫金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包含了人们在狂欢节上所有的狂欢形式,同时也包含了和狂欢节没有直接关系但却类似于狂欢节的各种庆祝活动。
在中世纪,人们生活在弥漫着紧张、阶级等级秩序森严社会氛围中。
在这种氛围的压制下,人们极度渴望自由的呼吸和生活。
因此,人们在狂欢节上以各种形式的庆典和仪式中尽情地欢乐、享受、放纵现实生活中森严的等级制度、狂欢成为了主题,也就造就了这种狂欢式生活—巴赫金所指的“第二种生活”,是一种“脱离了常轨的生活,是‘翻了个的生活’”(巴赫金,1998:176)。
狂欢式生活强调的是广场式自由自在的生活,宣揚平等,否定一切日常生活的等级与权威。
巴赫金认为狂欢概念具有四个范畴:第一是随便而亲昵的接触,它提倡打破了等级的障碍以及思想的壁垒,进而营造狂欢快乐、平等自由的气氛;第二是插科打诨,在狂欢节上,这种方式被用来反讽、揶揄官方权威;第三是对立与俯就,在狂欢节上,人们脱离体制、颠覆身份,比如国王脱冕;第四是粗鄙,用不雅的、与人体生殖器官有关的语言对神圣的形象进行仿讽,是一整套降低格调、转向平实的做法。
从意识形态视角透视我国当下的大众文化摘要:物质决定意识,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决定了我国的意识形态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这需要与之相符合的社会文化,而诞生于改革开放时期植根于市场经济的我国大众文化虽以其通俗性、娱乐性赢得了社会大众的广泛认可,但仍存在很多问题甚至是有背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本文试图对当下中国大众文化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探析并提出初步解决方案,以期大众文化可以健康的发展更好的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
关键词:意识形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大众文化;矛盾成熟于十九世纪初的大众文化是一种新兴文化形态,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已形成席卷之势,取得主流地位。
在我国改革开放后,大众文化开始成为普通民众接触最多、消费最多的文化形态。
正因为如此,大众文化在引导主流价值观、形成大众的认同感的角色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而“任何一种文化都不可避免地要成为一种意识形态,对其批判的差异和其文化影响也必然引起文化讨论和争辩。
”【1】大众文化和当代意识形态有着深刻的关联,因此,探讨大众文化和意识形态间的联系、矛盾以及媒介在其中所起的作用,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意识形态的定义意识形态一词最早出现于十九世纪初,至今也就只有两百年。
第一个提出此概念的是法国人特拉西。
特拉西认为,思想的产生来自物质的刺激,因此理念的形成是一种物理过程,因而也可以称之为“理念的科学”。
1946年,马克思、恩格斯完成了《德意志意识形态》的编写,他们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的意识形态概念。
马恩认为:“思想、观念、意识的生产最初是直接与人们的物质活动,与人们的物质交往,与现实生活的语言交织在一起的。
人们的想象、思维、精神交往在这里还是人们物质行动的直接产物。
表现在某一民族的政治、法律、道德、宗教、形而上学等的语言中的精神生产也是这样。
人们是自己的观念、思想等等的生产者,”【2】马恩提出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观点,认为思想、观念的形成是以实实在在的社会实践为基础的,不是凭空而来。
大众快乐文化的逆看提要:我国现阶段的大众文化现象明显,各种“快乐幻象”普遍存在,如娱乐节目,影视大片和青春小说。
大众文化有其特殊的形成背景,也有不同的表现形式。
从文化的角度来剖析大众文化,大众文化对社会和个人都有诸多不良影响。
要从价值追求、主体意识和批判精神着手,构建具有中国社会主义特色的大众文化。
关键词:快乐幻象;大众文化;文化批判大众文化是指在发达工业社会和后工业社会中文化商品化,并以城市大众为主要对象的文化形态。
主要特点是模式化、普及化和批量化等等。
大众文化主要以商业为目的,在技术的支持、市场的支撑下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当今中国的大众文化在主流文化的指责中发展,在精英文化的批评中壮大,在传统美学的批判中改进。
不论是电影还是电视剧等文化产品,还是追星、主持人等文化现象,又或是行为、风格等非物质文化,都通过大众文化触动着人们本就迷茫的心灵。
现阶段,我国正在处于深化大众文化阶段,到底什么样的大众文化是具有中国特色,能够促进中国特色的发展?对法兰克福学派思想的借鉴能够给当今我国大众文化的“快乐幻象”分析提供诸多价值。
一、“快乐幻象”在大众文化中的形成作为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代表者之一,法兰克福学派的社会批判理论的核心话题就是大众文化。
在《启蒙辩证法》中,法兰克福学派的代表人物霍克海默和阿多诺就大众文化进行了详细地分析,认为大众文化通过现代科技复制和传播文化的娱乐体系。
1、社会的经济需求是大众文化“快乐幻象”的基础。
大众文化“表现为商品的美学形态,政治的壮观化、生活方式的消费主义、形象的集中性,以及最终将文化变成一般商品生产的综合”。
[1]33大众文化的兴起与社会的经济发展有着密切关系。
能表现出时代思想文化的艺术形式莫过于文学作品,但反看现阶段的文学作品,贴上了商业化的标签,走向了消费主义,其中参杂了大量能引起“视觉冲击”的插图和照片。
这些插图和照片并不是基于对历史和生活的感悟,而是由于其有好的卖点,出于商业利润的增加。
网络大众的文化狂欢作者:张秋艳来源:《新闻爱好者》2009年第15期大众文化是一个特定范畴。
它主要是指“兴起于当代都市的。
与当代大工业密切相关的,以全球化的现代传媒(特别是电子传媒)为介质大批量生产的当代文化形态”。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普及,网络符号通过网络这一特定的传播渠道大行其道。
迅速成为炙手可热的大众文化现象。
如果评比近年网络最火爆的一个字。
那么“图”绝对是最佳选择。
网络论坛上的问候语由“今天你网了吗?”到“今天你图了吗?”:一个名为“一日一囧”的专辑视频短片点击量从2万迅速上升到46万之多,总点击量远远超过百万;除此之外,“囧”还有了自己的官方网站;目前,网络上可以点开的“囧论坛”有500个以上:“囧”俨然成为当今流行于网络世界中最具有代表性的符号之一。
那么“囧”及其家族成员,就是这些能迅速蹿红于虚拟世界的网络符号。
它有着怎样的特点呢?本文将从大众文化的角度着重探讨网络流行符号的三大特征:娱乐性、世俗性和商业性。
娱乐性“大众文化作为一种中性文化,它消解一切意识形态。
又竭力迎合大众,不追求精神的超越性。
因而以轻松、快乐、狂欢的姿态赢得各个阶层大众的欢愉。
”当现代社会越来越感受到压抑时。
娱乐以其自由和平等精神契合了大众释放心理压力的需求。
大众文化不仅是意象的消费,而且是一种生产过程。
虚拟的网络世界中。
现实中的大众能够披上“马甲”。
以匿名的方式享受大众文化中自由创造的快感、意义传达的愉悦。
网络符号的流行很大程度上体现出“娱乐至死”这一当前不可阻挡的时代精神。
自由创造的快感。
约翰·费斯克在《理解大众文化》中,以“狂欢节”为例,阐释了大众文化的“功能乃是解放,是允许一种创造性的、游戏式的自由”。
“人本身就是符号的动物,亦即唯一能够创造和利用符号创造自己历史的动物”。
能够在这种创造中享受“生产的快感”。
一个具有情感意义的网络符号是用几个简单的标点符号拼凑而成。
但却带来了自身所独有的符号意义。
巴赫金狂欢化理论与大众文化杨巧内容提要:巴赫金是前苏联著名的文艺理论家,其狂欢化理论多次被学术界研究与探讨。
大众文化以制造/娱乐0赢得受众,与狂欢化理论都具有狂欢、娱乐的特点,但是二者之间狂欢内核和后果却不相同。
关键词:巴赫金狂欢化大众文化作者简介:杨巧,上海大学文艺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文化理论与批评。
T itle:B ahk i n.s C ar n i v a lizati o n and Popu lar Cu ltureAbst ract:Bakhti n is a fa m ous literar y theorist of for m er Sov ie,t and his car n iva l t h eory used to expla i n the pheno m enon o f popu lar cu lture has been researched and discussed i n literary c irc l e s.Popu lar cutlure m akes /entertai n m en t0to attract aud i e nces,and car n i v a l theo r y has the sa m e character i s tic,but the essence and consequences are not t h e sa m e.K ey w ords:Bahkti n carnival popu lar cultureAut hor:Yang Q i a o is postgraduate of t h e Co llege of Shangha iUniversity(Shangha i200444,China).H er m a j o r interest is Theory o fL iterature and A rts.Em ai:l wo m o1130@sina.co m米#米#巴赫金(1895)1975)是俄罗斯(前苏联)最有影响的美学家、文艺理论家之一,也是前苏联在西方产生重要影响的少数几位美学家之一。
当代大众文化与中国大众文化学论文大众文化的界定, 有这样几层含义: 一是大众文化是在工业社会随着文化进入工业生产和市场商品领域而产生的新的文化现象, 带有浓厚的商业色彩。
二是大众文化以大众传播媒介为文化传播形式,以现代技术手段为文化生产形式, 因此能够成为被大众广为使用的文化消费形式, 大众文化要按照市场规律去运作。
三是大众文化以现代都市大众为主要受众, 大众文化成为现代都市大众普遍的消费品。
它与以往的革命大众文化和民间的通俗文化既有联系, 但又有很大的区别。
大众文化的出现改变了当代社会审美风尚的基本格局。
以下是店铺为大家精心准备的:当代大众文化与中国大众文化学相关论文。
内容仅供参考阅读,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当代大众文化与中国大众文化学全文如下:关键字:大众文化大众文化学当我在80年代初沉浸于"人类感性的解放"的审美理想时,决没有预料到,这种感性解放在今天是以大众文化的感性愉悦方式变形地实现的。
生活在当今中国都市的人们,不管个人是否喜欢,都无法否认一个事实:大众文化的潮流正拨动着几乎每个市民的心弦。
无论是在家读周末报纸、看电视剧、听流行歌曲,还是出门骑行在街头林立的广告中、进商场享受美化的环境,或者是安坐在电影院与主人公同悲喜,都无不置身在大众文化的休闲氛围中。
可以说,大众文化正在每日每时地和潜移默化地影响、甚至塑造人们的情感和思想,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个当然组成部分。
因而认识和阐释大众文化,就成为认识和阐释人们自身的一个重要方面了。
然而,对如此日常而又重要的大众文化,知识界却知之甚少:要么对其存在置若罔闻,要么一概视为低俗物而严辞拒绝,要么仍旧沿用以往高雅文化的分析手段去观照,从而一再推迟真正意义上的探讨。
所幸的是,近几年来已陆续有学者开始正眼打量它了,尽管这打量还远不及大众文化本身的发展和演变速度。
本文正是想从我个人的视角加入到这种打量之中,就大众文化谈点浅见,并尝试提出建立中国大众文化学的初步设想。
论当今中国大众文化的狂欢精神
【摘要】20世纪90年代初,中国的市场化、城市化进程加快,以及信息传
媒技术的全球同步传递,大众文化进入中国并得到了迅猛的发展。笔者在这篇文
章中主要阐述当今中国大众文化具有的独特的狂欢精神:一、狂欢的全民性;二、
狂欢的娱乐性;三、狂欢的颠覆性。中国大众由此获得了参与文化创作的自信与
成就感,释放了生活与工作中的压力。但其颠覆性提醒我们,颠覆的同时要注重
重建,这样才能使大众文化持续健康地发展下去。
【关键词】中国大众文化;狂欢;全民;娱乐;颠覆
一、大众文化与狂欢化理论简述
大众文化是人类社会进入工业化时代之后,随着文化进入工业生产和市场商
品领域而产生的社会文化现象,是由现代大众传媒技术和现代信息技术塑造并加
以支撑的文化生产、传播和消费形式。成立于20世纪20年代的德国法兰克福学
派对于大众文化持批判态度,其代表人物阿多诺认为大众文化是“文化工业”的产
物,缺乏创造性、重复而单调,是用来欺骗群众,维护资本主义统治的工具,故
将其冠以“mass culture”之名,含有无知、庸俗、贬斥之含义。20世纪中叶以后,
后现代主义思潮兴起,为大众文化的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持。英国伯明翰文化研究
中心的代表人物雷蒙·威廉斯在《文化与社会》一书中提出不应将工人阶级的文
化与上层社会的文化对立起来,开始用“popular culture”代替“mass culture”。美国
大众文化研究学者约翰·菲斯克在《理解大众文化》一书中称,大众文化不是文
化工业生产的,而是人民创造的。他不同意法兰克福学派把矛头完全指向文化工
业对大众意识的控制的观点,不同意把大众只看做被动受控的客体,而认为大众
文化中隐含着一种积极能动的自主性。他提出重新理解大众文化,重新审视大众
传媒,在某种程度上肯定了大众文化的启蒙性和独创性。由此,大众文化开始被
以高雅文化为主导的西方世界所接受,并逐步成为其主流文化。
狂欢化理论是前苏联文艺理论家米哈伊尔·巴赫金提出的富有后现代思想的
理论。这一理论源于巴赫金对于中世纪西方狂欢节上笑文化的理解。巴赫金认为,
狂欢节是没有边界的,不受限制,全民都可以参加,统治者也在其中,所有的人
都参与其中。狂欢节使人摆脱了一切等级关系,所有的人都暂时超越官方的思想
观念,置身于原有的生活制度之外。同时,狂欢节是平民按照笑的原则组织的第
二生活,是平民的节日生活,是生活的实际存在,是生活本身的形式,是生活在
狂欢节上的表现,而表现暂时又成了生活。这样,它就创造了一个特殊的世界。
在这个世界里,人们解去了种种束缚,不分彼此,相互平等,不拘形式,从而形
成了一种狂欢节的世界感受。狂欢节的笑的本质就是全民的笑,普天同庆的笑。
由于如今的大众文化与中世纪的民间文化同属于大众,都以平民为中心,故
二者具有同质性。借助于现代科技手段和现代传媒,类似于狂欢节的民间广场被
大众文化创造的大众的舞台所替代,使狂欢精神以新的形式延伸到如今的大众文
化之中。澳大利亚学者约翰·多克认为,狂欢活动作为一种文化模式仍然强烈地
影响着20世纪大众文化,例如好莱坞电影、大众文学类型、电视和音乐。
二、狂欢精神在中国大众文化中的体现
狂欢不仅存在于西方,东方也有。在中国,古代民间的各种祭祀活动、庙会
等也都渗透着狂欢精神。狂欢是人类生活中具有一定世界性的特殊文化现象。自
20世纪90年代初,随着中国不断加强与世界的联系,大众文化进入中国。广告、
流行音乐、商业电影、肥皂剧、卡拉ok,以及各大电视台推出的真人秀娱乐节
目已渐渐成为中国大众日常生活必不可少的调味品,可以说大众文化为中国的全
民狂欢提供了广阔的平台。
(一)狂欢的全民性。全民性是狂欢节的本质特征。狂欢节的笑的本质是全
民的笑,普天同庆的笑。狂欢节没有边界,不受限制,全民都可以参加,统治者
也在其中。这种全民参与的特点打破了文化由社会精英阶层垄断的传统,为大众
开辟了一个平等、自由的公共空间,这一公共空间类似于狂欢节的舞台,向社会
各阶层的大众敞开,极大地调动了大众参与的积极性和热情。这使大众能够强烈
感受到这是属于自己的文化,从而自信满满地参与其中。例如,卡拉ok自20
世纪90年代进入中国以来,已经成为人们不可缺少的一种娱乐方式,就是因为
它能够让所有男女老少,甚至五音不全的人体验一把歌星瘾,让四、五十年代出
生的老戏迷体验一下拿着麦克风唱京戏的感觉,实现普通人表现自我的欲望。再
有,进入21世纪以后,随着电视媒体的迅速发展,中国各大电视台纷纷推出花
样百出的真人秀综艺节目。从早期的“超级女声”、“我型我秀”,到如今的“中国
梦想秀”、“一站到底”“中国好声音”等等,无一不获得了极大的成功。同时,网
络文学的发展已成燎原之势,就在于其打破了传统文学创作、出版、发行等重重
束缚,让每个会写字、会上网的人都可以进行创作并发表。网络博客、微信的火
爆亦是如此。究其原因,正是其零门槛的参与权,让参与其中的大众体验到了平
等性和自由性,参与就意味着观众从过去的文化消费者转变为文化生产者,自己
能够主宰自己的命运,从而感受到一种极度兴奋的喜悦之情。
(二)狂欢的娱乐性。在中世纪,狂欢节最吸引人的地方还在在当时黑暗苦
难的现实世界中,狂欢节创造了一个充满欢声笑语的第二生活。狂欢节外部最明
显的特征即是笑,各种表演、游行、言语都以笑为总的原则。笑是胜利者的姿态,
快乐与笑是为了让人体会到人的主宰的力量。狂欢节的笑是双重的笑,在死亡中
预见到新生,在新生中预见到死亡;在胜利中预见到失败,在失败中预见到胜利;
在加冕中预见到脱冕,反之亦然。它通过对各种假的、恶的、丑的东西的讥讽和
嘲弄,从而实现对现实苦难和不幸的超脱。而在当今中国,由于生活和工作的压
力与日俱增,人们需要在闲暇时间用“笑”来宣泄这样或那样的压力。于是“快乐”
这一符号被大众传媒越来越广泛的采用,各种以娱乐明星为主的综艺节目,以搞
笑为特征的各类喜剧作品都成为了吸引眼球的大众文化形式。以湖南卫视的品牌
节目“快乐大本营”为代表,与此类似的以“快乐”为主题的综艺娱乐节目层出不
穷,如“欢乐总动员”、“开心辞典”、“快乐男声”等等,满足了大众闲暇时光的休
闲、放松、享乐的需求。同时,当今中国大众文化许多优秀作品展现的就是狂欢
式的笑,典型的如电视剧《铁齿铜牙纪晓岚》中纪晓岚对于权威人物和珅的讥讽
与挖苦给观众带来了欢乐;动画片《喜羊羊与灰太狼》中原本强大的狼族却被弱
小的羊族一次又一次的战胜,尽显羊的机智和狼的愚笨,让人耳目一新。由此看
来,观众通常会站在小人物的角度,越弱小的东西战胜越大的势力,观众就会笑
得越开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