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外周导入中心静脉置管
- 格式:ppt
- 大小:376.50 KB
- 文档页数:30
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术概述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术(PVC)是一项常规的医疗技术,用于在手术、急诊和重症监护等场合下快速输注液体,抗生素和营养物质等药物,以及测量中心静脉压力。
本文旨在介绍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术的步骤、注意事项和并发症。
操作步骤1.选择置管位置:常见的位置包括颈内静脉、锁骨下静脉和股静脉等。
选择位置应全面考虑患者病情和手术需要,并严格遵守卫生规范。
2.无菌操作:包括手消毒、手术室消毒、操作用品消毒等环节。
操作前应准备好导管、穿刺针、注射器、生理盐水等物品,并备好理想的标记点或导致部位。
3.局部麻醉:在穿刺部位上部分麻醉和局麻处理,降低疼痛和不适感。
4.对准穿刺点:将针头对准标记点或穿刺部位,固定方向,并通过穿刺前进行适当调整,确定穿刺方向和角度。
5.穿刺:拿起穿刺针,将针头迅速穿刺至中心静脉,注意勿使其离开皮肤过深,不要穿透静脉的纵向方向。
6.收集样本:确认穿刺成功后进行回抽试验(通常是抽吸小量血液)以确保开口部位在心脏,收集所需的静脉血标本。
7.插入导管:在确认穿刺成功后,将穿刺针转向180度并将导管插入穿刺处。
导管是否插入到正确的长度也要通过X线或其他影像学方法进行确定。
8.固定导管:在确认导管插入后,固定导管并涂抹透明敷料,注意不要移动导管。
注意事项1.PVC并不是适用于所有患者的治疗方法,甚至有时可能会导致并发症。
因此在进行操作前需要仔细权衡治疗的利弊。
2.放置导管期间,应密切观察患者的状况,注意防止导管移位或移除。
如果导管出现移位或其他并发症,应及时决断进行撤离。
3.操作前,操作者应熟悉并遵守卫生规范,并注意选择必要的防护措施,如戴口罩、帽子、手套等。
4.卫生和消毒是进行此操作的基础,对于操作间的物品、操作人员、患者都应进行彻底消毒,以避免感染的风险。
并发症在进行PVC操作过程中可能会发生一些并发症,下列是一些常见症状:1.血肿与疼痛:可能会发生在穿刺部位上,或者是在导管插入后出现。
经外周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管操作流程与维护xx年xx月xx日contents •PICC置管操作流程•PICC置管维护•PICC置管健康教育•PICC置管的进展与发展趋势目录01PICC置管操作流程1置管前准备23了解患者的病史、药物过敏史等,确认患者是否适合置管。
评估病人准备好PICC置管所需的所有用物,包括穿刺包、导管、消毒液、无菌手套等。
准备用物向患者解释置管的过程和注意事项,消除患者的紧张情绪。
患者宣教置管步骤选择合适的穿刺点,一般选择肘部静脉,如贵要静脉、肘正中静脉等。
确定穿刺点消毒穿刺固定对穿刺点及其周围皮肤进行消毒,范围为直径10-15cm。
在穿刺点进行穿刺,将导管导入中心静脉,一般导入深度为45-55cm。
将导管固定在皮肤上,防止导管脱落。
置管后操作通过胸片检查确认导管的位置是否正确。
确认导管位置将导管与输液装置连接,开始输液。
连接输液装置定期对导管进行维护,如更换敷料、冲洗导管等。
维护当患者不再需要使用PICC导管时,按照医院规定进行拔管。
拔管02 PICC置管维护日常维护置管后需要定期对导管进行检查和维护,以确保其正常工作和使用寿命。
日常维护时需要关注导管周围皮肤情况,检查是否有红肿、疼痛等异常症状。
日常维护的频率通常为每周一次,包括对导管的清洁、消毒、更换敷料等。
日常维护还包括对导管使用情况的记录和监测,及时发现并处理潜在问题。
1并发症处理23PICC置管在使用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一些并发症,如导管感染、血栓形成、导管堵塞等。
对于这些并发症的处理,需要采取相应的措施,如抗感染治疗、溶栓治疗、导管冲洗等。
同时需要对并发症进行预防和控制,例如加强患者教育、规范操作流程、严密监测等。
03同时需要对特殊情况进行预防和控制,例如加强患者教育、规范操作流程、定期检查等。
特殊情况处理01在PICC置管过程中或使用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一些特殊情况,如导管断裂、导管移位、导管外渗等。
02对于这些特殊情况的处理,需要采取相应的措施,如导管修复、导管复位、抗感染治疗等。
经患者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是一种新的静脉输液技术。
留置时间长,并发症少,可避免反复静脉穿刺带来的痛苦,减少某些药物渗出所致的静脉炎、静脉硬化,目前已广泛应用于临床。
PICC成本高,如置管失败,或置管后护理不当,会给患者造成躯体痛苦及经济损失,因此如何提高PICC置管成功率及其维护质量,减少并发症,是PICC专科护士研究重点。
现将我们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体会总结如下。
1 PICC置管1.1置管前宣教与患者及家属讲解置管的优势、操作过程、可能发生的并发症及费用情况,使患者及家属对置管心中有数,消除紧张心理,配合置管,并签署PICC置管同意书。
1.2合理选择穿刺部位首选贵要静脉,其直、短且静脉瓣少。
其次为肘正中静脉、头静脉。
左侧的静脉路径较右侧长、弯曲,插管时难度较大且容易损伤血管内膜,故穿刺最好选择右侧肢体。
最佳穿刺点为肘窝下两横指处,穿刺点过高可能损伤神经及淋巴管,穿刺点过低则血管相对较细,易引起血流障碍和机械性静脉炎等并发症。
1.3选择合适型号的导管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及治疗需要,选择合适型号的导管。
接触导管前尽量将手套上的滑石粉冲洗干净。
1.4置管注意事项置管前将患者床头抬高15度。
当导管送至腋静脉时需要让患者头部转向置管侧,下颌尽量贴近肩峰,低于置管侧锁骨下窝,或让助手协助用手压迫置管侧的颈静脉,防止导管向上进入颈静脉。
选择贵要静脉置管时,手臂外展90度为宜,选择头静脉置管时,手臂外展与身体角度小于30度,摆放体位合适,可减少导管异位几率。
穿刺时严禁来回探测血管,以免对血管内膜造成机械性损伤。
1.5避免PICC尖端异位导管进入静脉后不能准确进入上腔静脉的中下1/3处,即导管异位。
导管异位会引起血液不畅,并发深静脉血栓;导管尖端进入右心房会引起心律失常、损伤心肌或瓣膜,甚至发生心包填塞。
为此,PICC置管后我科均进行DR胸片检查,确定导管尖端位置,一旦发现PICC尖端异位,立即处理,避免并发症的发生。
经外周静脉中心置管术定义:经上肢的贵要静脉、头静脉、肘正中静脉,下肢静脉(新生儿)等到外周静脉穿刺置管,导管尖端位于上腔静脉下1/3或上腔静脉和右心房连接处的中心静脉导管。
特点:避免颈部及胸部穿刺引起的严重并发症,如气胸、血胸;减少频繁穿刺的痛苦;保护外周静脉;可在患者床旁插管;保留时间长,可留置1年;感染发病率小于3%;适合长期输液者。
适用范围:1.有缺乏外周血管通道倾向者;2.需长期静脉输液、反复输血或血制品的患者;3.输注刺激性强的药物,如化疗等;4.输注高渗性或粘稠性液体,如胃肠外营养液、脂肪乳等;5.如家庭病床患者等。
禁用范围:1.缺乏外周静脉通道(无合适穿刺血管);2.穿刺部位有感染或损伤;3.插管途径有放疗史、血栓形成史、外伤史、血管外科手术史;4.接受乳腺癌根治术和腋下淋巴结清扫的术后患侧;5.上腔静脉压近综合征。
护理要点:1.血管的选择:首选贵要静脉(管径粗、解剖结构直、位置较深);次选肘正中静脉;末选头静脉(表浅、暴露良好、管径细、有分支、静脉瓣相对较多)2.穿刺点选择:肘下两横指处进针最佳。
3.导管的选择:成人通常选择4Fr;儿童3Fr;婴儿1.9Fr4.测量导管长度:患者平卧,手臂外展与躯体成角90°;测量自穿刺点起至右胸锁关节,然后向下至第3肋间止;测量长度:头静脉在长于贵要静脉,左臂应长于右臂。
5.穿刺部位消毒:消毒范围:以穿刺点为中心,上下直径20cm,两侧至臂缘;消毒剂及消毒方法:乙醇和碘伏:先用乙醇清洁脱脂,再用碘伏消毒;碘酒和乙醇:先用碘酒消毒,再用乙脱碘;氯已定:上下摩擦消毒30s。
6.操作注意事项(1)了解静脉走向,避免在疤痕及静脉瓣处穿刺(2)做好解释工作,确保穿刺时的静脉的最佳状态(3)进针角度为20~30°,见回血后降低角度进针0.5 cm,再送套管鞘(4)送套管鞘后嘱患者松拳,松止血带,操作者中指按压套管鞘尖端后再退出针芯(5)送管将至颈部时嘱患者扭转头部,正确方法为患者面转向术肢方向,下颌尽量向下压,阻止导管进入颈静脉。
经外周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操作细则(新)附表4.经外周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操作细则【定义】经上肢的贵要静脉、头静脉、肘正中静脉、下肢的隐静脉(新生儿)等外周静脉穿刺置管,导管尖端位于上腔静脉下?处或上腔静脉和右心房连接处的中心静脉导管。
PICC导管具有以下特点:①避免颈部和胸部穿刺引起的严重并发症,如气胸、血胸。
②减少频繁静脉穿刺的痛苦。
③保护外周静脉。
④可在患者床旁插管。
⑤保留时间长,可留置1年。
⑥感染发生率较CVC低,<3%。
⑦适合医院、社区医疗、家庭病床及慢性病需长期输液者。
【适用范围】1.有缺乏血管通道倾向的患者。
2.需长期静脉输液、反复输血或血制品的患者。
3.输注刺激性药物,如化疗等。
4.输注高渗性或粘稠性液体,如胃肠外营养液、脂肪乳等。
5.其他:如家庭病床患者等。
【禁用范围】1.缺乏外周静脉通道(无合适穿刺血管。
)2.穿刺部位有感染或损伤。
3.插管途径有放疗史、血栓形成史、外伤史、血管外科手术史。
4.接受乳腺癌根治术和腋下淋巴结清扫的术后患侧。
5.上腔静脉压迫综合征。
【护理要点】1.血管的选择(表1)(1)首选静脉:贵要静脉——管径粗,解剖结构直,位置较深。
(2)次选静脉:肘正中静脉。
(3)末选静脉:头静脉——表浅,暴露良好,管径细,有分支,静脉瓣相对较多。
表1 静脉血管直径及血流量比较2.穿刺点选择肘下两横指处进针最佳。
3.导管的选择(表2)(1)导管型号选择:成人通常选择4Fr;儿童3Fr;婴儿1.9Fr。
(2)导管种类选择:可选择尖端开口式PICC导管、侧孔式PICC 导管。
表2 导管规格及流速4.测量导管长度(1)患者平卧,手臂外展与躯干成角90°。
(2)测量自穿刺点起至右胸锁关节,然后向下至第三肋间止。
(3)测量长度:头静脉要长于贵要静脉,左臂应长于右臂。
5.穿刺部位消毒(1)消毒范围:以穿刺点为中心,上下直径20cm,两侧至臂缘。
(2)消毒剂及消毒方法:①乙醇和碘伏:先用乙醇清洁脱脂,再用碘伏消毒。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一、定义经外周静脉留置套管针,操作容易,但保留时间短。
经中心静脉置导管能确保静脉通路长时间开放,但操作复杂,易出现并发症。
临床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在很大程度上克服了以上不足,是一种有效的建立长期静脉通路的方法。
二、适应证①需长期输液、化疗、频繁留取标本的患者。
②输液困难,如严重烧伤患者。
③输刺激性或高浓度药物,如完全胃肠外营养。
三、操作步骤使用带有外套管的导管作插管。
(1)穿刺点一般选择肘正中静脉或贵要静脉。
(2)用物输液盘、深静脉穿刺包、PICC导管1根、穿刺套管针、生理盐水250ml、5ml无菌针筒1支。
①患者仰卧,右臂外展与身体呈90°。
②测量穿刺点一般为肘正中静脉或贵要静脉至右锁骨头,再往下至第3肋间隙的距离,此为导管插入的长度。
若为左侧穿刺,置管长度须另加两乳头间距。
③根据患者的年龄及体重,选择适当型号的导管。
④穿刺部位局部常规消毒,扎止血带,铺消毒洞巾。
⑤冲洗并检查导管及套管针是否完好。
⑥术者戴无菌手套,持套管针行静脉穿刺,穿刺时针的斜面应朝下,以免刺破血管壁,见回血后低角度略向前进,以确保导管尖端进入血管后松开止血带,然后撤离针芯,左手固定外套管,右手退出穿刺针芯。
⑦用镊子夹住导管前端向近心方向送入导管,须注意轻夹,以防损伤导管,当导管进入10~15cm时退出外套管,并撕开外套管。
⑧插入导管至右肩处,嘱患者头部转向术者,下颏抵住右肩,以免导管误入颈静脉。
继续插导管直至预定的位置,并适当固定。
⑨必要时行X线摄片确定导管位置。
四、并发症①导管错位、导管阻塞、导管折断、意外脱出。
②静脉炎、导管相关性败血症。
五、护理要点①换药:穿刺后第1个24小时更换敷料1次,以后每周常规更换敷料3次。
操作时应注意沿导管的方向向上揭去敷料,以防导管拔出。
②更换肝素帽:每周1次。
③封管:用10~100U/ml稀释肝素液正压封管,每次2~5ml,每12小时1次。
新生儿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操作及管理指南引言:中心静脉导管(Central Venous Catheter,CVC)是一种在医学领域常用的内管临床技术,用于输液、血液采样、静脉营养支持、药物输注和监测心脏功能等。
在新生儿重症监护中,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可以减少创伤并提高血管通路的持续时间。
本文将介绍新生儿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操作及管理的指南。
操作准备:1.设备准备:选择合适规格和材质的中心静脉导管,通常可选择硅胶或聚乙烯材质的导管。
2.患者准备:确保患儿适宜进行操作,如确保血小板数量充足、血液凝固功能正常。
3.麻醉镇痛:局部麻醉可以减轻患儿的疼痛和不适感,常用的麻醉镇痛方法包括局部麻醉药物和表面麻醉喷雾等。
操作步骤:1.选择适当的穿刺部位:通常选择上肢的桡动脉或尺动脉作为穿刺部位,可以通过超声波引导辅助定位。
2.穿刺穴位消毒:首先对穿刺部位进行彻底消毒,以减少感染的风险。
3. 穿刺置管:找准穿刺点,中央导管的外部导管插入皮肤后,插入离开皮表0.5cm处。
4.确认导管插入位置:通过X线或超声波等检查手段确认导管的正确位置,以避免误置。
5.导管固定:使用透明敷料和导管固定带将导管固定在患儿身体上,固定带不要过紧,以免损伤患儿皮肤。
6.导管使用和管理:根据需要连接相应的输液管道,并进行导管护理和观察,定期更换敷料和观察导管周围皮肤是否有感染征象。
导管管理:1.导管护理:保持导管周围清洁干燥,每天更换敷料,并注意观察导管周围是否有红肿、渗液、局部疼痛等感染征象。
2.导管通畅:注意导管通畅,定期检查导管通畅,避免因凝血物等导致导管堵塞,以保持输液畅通。
3.导管皮肤护理:每日检查导管插入口周围皮肤是否有红肿和渗液等感染迹象,保持皮肤的清洁和干燥。
4.导管位置确认:定期通过X线或超声波等手段确认导管的位置,以避免误置和移位。
并发症及处理:1.穿刺部位出血:轻微出血可用压力敷料或血管压迫止血,严重出血需采取其他止血措施并及时就医。
淋巴瘤患者应用经外周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置管一例的护理体会摘要:目的了解经外周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venous catheters、PICC)在中度血小板低下的淋巴瘤病例中的作用及其使用情况。
方法分析2023年5月广州某三级综合肿瘤科收治一例中度血小板低下的淋巴瘤患者,施行PICC置管过程。
结果由于该患者血小板低下伴全身多处淋巴结,不适合建立外周静脉通道或中心静脉通道(central venous catheters,CVC)遂在超声引导塞丁格穿刺下成功置入PICC导管,留置半年,并顺利完了相关治疗后拔管。
结论该案例PICC的成功实施,拓展了中度血小板低下的淋巴瘤病例及疑难病例中的使用范围。
关键词:血小板低下、淋巴瘤、经外周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中度血小板低下的淋巴瘤患者的浅表静脉不适合长期化疗,患者全血偏低不能耐受中心静脉通道。
外周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central venouscatheters、PICC)是一种从周围静脉导入且未端于中心静脉的深静脉置管技术,用于中长期静脉输液、化疗、输液高渗液的治疗[1]。
我科于2023年5月收治1例血小板低下伴全身多处淋巴结患者,不适合建立外周静脉通道或中心静脉通道(central venous catheters,CVC),在超声引成功置入PICC导管并完成预期治疗,现将案例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患者,男,年龄 65岁,性别男性。
以“确诊淋巴恶性肿瘤半月余,进食困难10天“。
营养不良,双侧下颌及颈部可触及皮下如大小不等如鸽蛋样的淋巴结肿,活动度尚可,质地硬,局部压痛阴性,生殖器阴茎远端包皮3cm*2.5cm溃疡伤口,可见炎性渗出,局部压痛阳性,红肿明显。
右侧腹股沟处可扪及明显淋巴结肿大,大小约2cm*1.5cm,活动尚可,质地硬,局部压痛阴性,右侧大腿内侧可见局部红肿的皮丘疹,局部压痛阳性,双侧髂血管旁及双侧腹股沟区多发高代谢肿大淋巴结。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操作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流程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是由外周静脉(贵要静脉、肘正中静脉头静脉)穿刺置管,导管尖端位于上腔静脉下1/3处或上腔静脉和右心房连接处的中心静脉导管。
导管具有以下特点:①避免发生颈部和胸部穿刺引起的严重并发症,如气胸、血胸。
②减少频繁静脉穿刺的痛苦。
③保护外周静脉。
④保留时间长,可留置1年。
⑤感染发生率较CVC低,<3%。
⑥适合医院、社区医疗、家庭病床及慢性病需长期输液者。
放置PICC导管,有发生某些并发症的风险,如送管困难、穿刺部位渗血、导管堵塞、机械性静脉炎、穿刺局部皮肤感染、血栓形成、导管异位、导管移位或脱落、导管断裂等,护理人员要注意预防,若发生必须正确处理。
(一)送管困难1.原因(1)静脉分叉、静脉疤痕、静脉硬化;(2)血管痉挛,导管与血管壁摩擦力增加,置管阻力增加,导致送管困难。
(3)血管小、选择的导管与血管大小不匹配;血管的静脉瓣膜多;(4)体位不正确,手臂外展<90°。
导管送进有阻力感,无法送管,导管皱起或蛇样弯曲。
3.预防(1)选择与血管大小匹配的导管。
(2)置管中与患者进行良好交流,降低机体的应激反应,防止血管痉挛。
(3)尽量选择粗直及静脉瓣少的静脉进行穿刺,如贵要静脉。
送管速度不宜过快。
(4)确保穿刺鞘在血管内,即感觉送鞘顺利,回血好。
4.处理流程出现送管困难→手臂外展90°→退出导管少许,调整送管方向(如仍送管困难,则按摩血管缓解痉挛;对于静脉瓣丰富的血管可一边推注生理盐水,一边送管)→处理后导管还送不进去,则另选血管重新穿刺。
穿刺点渗血原因(1)导入针型号过大,留置导管过细;(2)穿刺不当或创伤性穿刺;(3)患者化疗后药物毒性作用致骨髓功能抑制,导致血小板底下、凝血功能障碍;(4)穿刺后止血不够;(5)穿刺点位于肘正中而肢体活动过频。
穿刺点有渗血,疼痛、麻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