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记导学案及答案
- 格式:doc
- 大小:92.00 KB
- 文档页数:7
《桃花源记》导学案与答案学常识本文作者陶渊明,又名潜,字元亮,东晋(时代)著名诗人。
初中还学过他的诗歌:《归园田居》、《饮酒》二、根据课文理解填空:1、渔人欲穷其林的原因是:渔人甚异之2、描写桃林美景的句子是: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3、描写桃源人精神状态(幸福快乐生活)的句子是: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4、描写桃源生活环境的句子是: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5、表现村人热情好客的句子是: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6、村人都关心渔人的句子是: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7、村人来桃花源的原因是: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8、村人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原因是: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9、表现村人不想离开桃源的句子是:不足为外人道也。
三、重点词语解释(1)通假字:便要还家,要:通“邀”,邀请。
(2)古今异义:1、绝境古义:与世隔绝的地方。
今义:没有出路的境地。
2、交通古义:交错相通。
今义:各种运输和邮电事业的总称。
3、鲜美古义:鲜艳美丽。
今义:指食物味道的鲜美。
4、妻子古义:妻子和儿女。
今义:专指男人的配偶。
5、无论古义:不要说,更不必说。
今义:关联词语。
6、不足古义:不值得。
今义:不够,不满。
7、俨然古义:整齐的样子。
今义:形容非常像。
8、穷古义:尽,完今义:经济贫困。
9、间隔古义:间离断绝(往来)今义:事物在时间和空间上的距离(3)一词多义处处志之:动词,做记号寻向所志:名词,记号寻向所志:寻找寻病终:随即,不久便舍船:动词,丢弃屋舍俨然:名词,房屋(4)注释:落英:落花缤纷:繁多的样子仿佛若有光:隐隐约约,形容看得不真切的样子。
阡陌交通:田间小路黄发:旧说是长寿的特征,用来指老人垂髫:垂下来的头发,用来指小孩具言:详细地说出皆叹惋:感叹,惋惜便扶向路:就顺着旧路回去扶:沿、顺着向:从前的、旧的诣太守:到遂迷:终于欣然规往:计划寻病终:随即,不久问津:问路,这里是访求、探求的意思津:渡口(5)成语世外桃源:比喻不受外界影响的地方或理想中的美好地方。
桃花源记
一、预习检测
1、给加点的字注音:
豁.然开朗( ) 屋舍俨.然( ) 便要.还家()
阡陌
..交通( )()黄发垂髫.()刘子骥.( )
与外人间.隔()及郡.下( ) 诣.太守( )
2、古今异义词:
鲜美古义: 今义:
妻子古义: 今义:
交通古义: 今义:
绝境古义: 今义:
无论古义: 今义:
不足古义: 今义:
开朗古义:今义:
如此古义: 今义:
间隔古义: 今义:
俨然古义: 今义:
延古义: 今义:
津古义: 今义:
仿佛古义:今义:
3、一词多义:
舍:便舍船( ) 屋舍俨然( )
寻: 寻向所志( ) 寻病终( )
志: 处处志之( ) 寻向所志( )
乃:乃大惊();乃不知有汉();乃悟前狼假寐();
遂:遂与外人间隔();遂迷()
为:①为具言所闻、不足为外人道也( ) ②捕鱼为业( )
4、通假字:便要还家通, 。
5、成语:
二、设问导读
1、渔人“从口入”,看到了桃源的哪些美景?哪些是自然景象?哪些是生活美
景?由“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你能从中联想到哪一句古诗,哪些人生道理或启示?
2、渔人至桃花村,村人如何对渔人的?反映了桃花源怎样的社会现实?
3、村人“皆叹惋”为什么?为什么说“不足为外人道也”?
4、渔人既然“处处志之”,但“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是否矛盾?作者这样写用意何在?
5、为什么说桃花源是当时的理想社会?我们今天应当怎么评价?
三、拓展延伸
请描写心中理想的人生境界,并说说如何实现?。
9《桃花源记》导学案【学习目标】1、熟读课文,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2、熟读背诵、翻译课文、以渔人的行踪为线索,理清故事的层次。
3、积累文中常用的文言词语,注意文中词语的古今异义现象。
4、理解“世外桃源”所寄托的作者的社会思想。
【导学重点】1、熟读背诵、翻译课文、以渔人的行踪为线索,理清故事的层次。
2、积累文中常用的文言词语,注意文中词语的古今异义现象。
【导学难点】理解“世外桃源”所寄托的作者的社会思想。
一、引语:你是否知道“世外桃源”这个故事?它就出自这篇课文。
这是一个虚构的故事,但在当时具有鲜明的社会现实意义,并且千百年来一直吸引着人们。
读课文时要注意,作者是按照他的社会理想来编织故事情节的。
读后还要仔细想想,对作者的理想,应当怎样认识,这个故事为什么具有长久的魅力。
二、走近作者:陶渊明(约365—427),名潜,字元亮,号五柳先生,谥号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
东晋著名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
主要作品有《饮酒》《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桃花源诗》等。
背景补充:陶渊明生于东晋末朝,出身于没落的地主官僚家庭。
他少时颇有壮志,博学能文,任性不羁。
当时社会动乱不安,他有志不得展。
做过小官,由于不满官场的丑恶,弃官回乡,这时他四十一岁,从此过着“躬耕自资”的隐居生活。
忧愤、饥寒、劳累、赢疾一起折磨着他,六十三岁去世。
后称靖节先生。
他所作的诗文,内容多描写农村生活,表现了优美的自然风光,抒发他热爱田园生活、乐于和农民来往和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感情;但也包含了乐天知命、消极避世的因素。
三、关于桃花源:桃花源似乎有实际根据,在今湖南县西南沅江之滨的桃源山腰上,有一个长约100米的山洞,有人认为就是桃花源。
四、知识补充:1.“记”是一种文体,为记述事物的文章。
“桃花源”是记的对象。
2.太守:又称“郡守”,地方官职,州郡最高行政长官。
秦汉的行政区主要是郡。
郡的首长,秦称为郡守。
八年级语文下册《桃花源记》导学案【学习目标】1、提高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了解古今异义现象;2、理解本文深刻的主题思想,感受作者美好的社会理想;3、学习本文叙事脉络清晰、描写生动传神、语言精练准确的特点。
【材料链接】1、陶渊明简介:陶渊明,名渊明,又名潜,字元亮,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死后由朋友刘宋著名诗人颜延之所谥),大约生于365年,出身于没落仕宦家庭。
年)秋,叔父陶逵介绍他任彭泽县令,到任八十一天,碰到浔阳郡督邮,属吏说:当束带迎之。
他叹道: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
”遂授印去职。
陶渊明十三年的仕宦生活,自辞彭泽县令结束。
这十三年,是他为实现大济苍生”的理想抱负而不断尝试、不断失望、终至绝望的十三年。
最后赋《归去来兮辞》,表明与上层统治阶级决裂,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决心。
从此归隐田园。
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
有《陶渊明集》。
被称为“千古隐逸之宗”。
我们学过他的作品有《饮酒(其五)》、《归园田居》等诗。
2、《桃花源记》是一篇优秀的古代散文,是古代散文中的奇葩,传诵千古而不衰。
它原是《桃花源诗》前边的“记”(《诗》的序言)。
《诗》描绘了一个与世隔绝,自给自足,没有帝王,没有赋税,淳朴恬静的理想社会。
《记》生动地记叙了“发现”桃花源的经过,以及桃花源中人民生活的情景,增添了这个理想社会的“可信”度。
《诗》和《记》可谓珠联璧合。
因为这篇“记”写得脍炙人口,后人便将它独立出来了。
成语“世外桃源”就出自此文。
3.关于“记”“记”是散文的一种体裁,可叙事,可写景,可状物(记人、记事、记物)景目的往往在于抒发作者的情怀和抱负(感情和主张),阐述作者的某些观点。
预习案于义熙元年(405一、初读课文, 豁然(标注生字,通过查找工具书认准读音和字形:)俨然()阡陌()垂髫()怡然(便要还家(问津()间隔(此中人语云)郡下()诣太守()刘子骥(二、再读课文,如:a.武陵人/捕鱼为业。
读顺句子,注意句子内的朗读停顿。
班别:姓名:学号:评分:八年级语文下册《桃花源记》导学案主备人:李聪协编:莫少波甘国定审核:梁健时间:【学习目标】1、提高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了解古今异义现象;2、理解本文深刻的主题思想,感受作者美好的社会理想;3、学习本文叙事脉络清晰、描写生动传神、语言精练准确的特点。
【材料链接】1、陶渊明简介:陶渊明,名渊明,又名潜,字元亮,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死后由朋友刘宋著名诗人颜延之所谥),大约生于365年,出身于没落仕宦家庭。
于义熙元年(405年)秋,叔父陶逵介绍他任彭泽县令,到任八十一天,碰到浔阳郡督邮,属吏说:“当束带迎之。
”他叹道:“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
”遂授印去职。
陶渊明十三年的仕宦生活,自辞彭泽县令结束。
这十三年,是他为实现“大济苍生”的理想抱负而不断尝试、不断失望、终至绝望的十三年。
最后赋《归去来兮辞》,表明与上层统治阶级决裂,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决心。
从此归隐田园。
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
有《陶渊明集》。
被称为“千古隐逸之宗”。
我们学过他的作品有《饮酒(其五)》、《归园田居》等诗。
2、《桃花源记》是一篇优秀的古代散文,是古代散文中的奇葩,传诵千古而不衰。
它原是《桃花源诗》前边的“记”(《诗》的序言)。
《诗》描绘了一个与世隔绝,自给自足,没有帝王,没有赋税,淳朴恬静的理想社会。
《记》生动地记叙了“发现”桃花源的经过,以及桃花源中人民生活的情景,增添了这个理想社会的“可信”度。
《诗》和《记》可谓珠联璧合。
因为这篇“记”写得脍炙人口,后人便将它独立出来了。
成语“世外桃源”就出自此文。
3.关于“记”“记”是散文的一种体裁,可叙事,可写景,可状物(记人、记事、记物),记景目的往往在于抒发作者的情怀和抱负(感情和主张),阐述作者的某些观点。
预习案一、初读课文,标注生字,通过查找工具书认准读音和字形:豁.然()俨.然()阡陌..()垂髫.()怡.然()你再找几个这样的词语:四、翻译下列句子,然后结合课本注释翻译课文。
《桃花源记》导学案【学习目标】1•知识FI标:朗读课文,积累一些文言词语、句式2•能力目标:研读课文,把握文章内容,体会桃源之美;理解作者的社会理想及作者寄托的思想感情。
3.情感态度价值观:肯定陶渊明对理想社会的大胆追求,激发学生向着更高更远的理想勇往直前。
《桃花源记》课前预习案【使用说明及学法指导】1 •认真阅读课文,标出段序,划出准确节奏。
结合注释和工具书,掌握文言词汇并疏通文意。
2.将预习中不能解决的问题标出来,并填写到后面“我的疑问”处;用一句话写出自己的收获;完成【预习自测】中的问题。
3.完成所有练习需要的时间20分钟。
【预习自学】1.《桃花源记》作者是2.本文选自。
3.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朝代)人诗人(人名),字,著有豁然()俨然()• •阡陌()• •怡然()垂辔(• •)郡下()诣太• •守()刘子骥()•4.利用注解和工具书,疏通文意【预习自测】1.《桃花源记》作者是(朝代)大诗人(人名),字,著有2.本文选自____________________ -3.给以下句手的划出正确的节奏(1)明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2)自云先世避秦吋乱。
(3)------- 此人为具言所闻。
4.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1)落英缤纷(2)才通人(3)屋舍俨然(4)阡陌交通• • • • • • •(5)皆叹惋(6)便扶向路(7)寻向所志(8)欣然规往• • • • • •5.翻译下列句子(1)缘溪行,忘路之远近(2)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3)渔人其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4)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5)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6)此屮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7)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8)黄发垂辔,并怡然自乐。
(9)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10)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Z。
【我的疑问和收获】我的疑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的收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桃花源记》课堂探究案(第一课时)环节设置导学步骤预习反馈1•知识目标:朗读课文,积累一些文言词语、句式2.能力目标:研读课文,把握文章内容,体会桃源之美;理解作者的社会理重申目标想及作者寄托的思想感情。
《桃花源记》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熟读课文,把握文章结构。
2、体会“桃花源”所寄托的作者的社会理想。
二、疏通文意,整体感知第四自然段: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第五自然段: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
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三、结构梳理四、深入探究1、本文的线索是什么?文章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2、找出反映渔人发现桃花源经过的词语。
3、作者是如何描写桃花林中的自然景色的?4、渔人入山后,看到桃花源怎样的环境?5、文中描写桃花源里老人和小孩神情的句子?6、桃花源中的人是怎样热情好客的?7、桃花源人为什么来到这个地方?8、渔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桃源人为什么“皆叹惋”?9、为什么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10、渔人离开桃花源,“便扶向路”,又“处处志之”,而后来“寻向所志”,却“不复得路”。
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11、作者为什么把开头和结尾写得很简略,而把中间部分写得很详细?12、作者在文中寄托了怎样的社会理想?我们应当怎样看待这种理想?五、写法借鉴六、课堂总结七、作业答案学习过程:一、疏通文意,整体感知第四自然段: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译文:(渔人)出了桃花源以后,找到他的船,就顺着旧路(回去),(沿途)处处做了记号。
到了武陵郡,(渔人)去拜访太守,报告了在桃花源中的经历。
太守立即派人随同渔人前往,寻找以前所做的记号,竟然迷失了方向,再也找不到(通往桃花源的)路了。
第五自然段: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
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译文:南阳人刘子骥,是位志向高洁的隐士,听说这件事后,高高兴兴地打算前往(桃花源)。
(他)没有实现,不久就因病去世了。
从此以后,就再也没有人探寻桃花源了。
二、结构梳理发现桃花源访问桃花源离开桃花源,再寻桃花源三、深入探究1、本文的线索是什么?文章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明确:以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以时间先后为顺序。
(一) 、参照书下注解翻译第一自然段,并概括段落大意。
(师指导学生翻译第一自然段)(二) 、背诵第一自然段。
(三) 、请同学们一展身手默写一下第一段。
第一课时【课前预习】1、解题并了解作者:陶渊明:名 ________ ,字 ________ , _______ (朝代)伟大诗人。
生于东晋末朝,出身于没落的地主官僚家庭。
他少时颇有壮志,博学能文,任性不羁。
当时社会 政治非常黑暗,封建剥削压迫十分残酷,加上连年内战,给人民带来了极大的灾难。
在 动乱不安中,他有志不得展。
做过小官,由于不满官场的丑 恶,弃官回乡,这时他四十一岁,从此过着“躬耕自资”的隐居生活。
忧愤、饥寒、劳累、赢疾一起折磨 着他,六十三岁去世。
后称“ ”。
他所作的诗文,内容多描写农村生活,表现了优美的自然风光,抒发他热爱田园生活、乐于和农民来 往和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感情。
本文写作年代大约是宋永初二年(421年),其时陶渊明已经五十七岁了。
他拒绝同刘格的来政权合作,不满黑暗的政治现实,同时由于他和农民接近,理解他们追求理想社会 的愿望,所以写了这篇记和诗。
记 ------这种体裁出现得很早,至唐宋而大盛。
它可以记人和事,可以记山川名胜,可以记器物建筑,故又称“杂记”。
在写法 上大多以记述为主而兼有议论、抒情成分。
“记”是散文的一种体裁,可叙事,可写景,可状物 (记人、记事、记物),记景目的往往在于抒发作者的情怀和抱负(感情和主张),阐述作者的某些观点。
如东晋诗人陶渊明的《 桃花源记》和明朝诗人 魏学洢的《核舟记》。
中考连接齐桓公好服紫齐桓公好服紫,一国尽服紫。
当是时也,五素①不得一紫。
桓公患之,谓管仲曰: “寡人好服紫,紫贵甚,一国百姓好服紫不已,寡人奈何?”管仲日:“君欲何不试勿衣紫也?谓左右曰:‘吾甚恶紫之臭②。
’于是左右适有衣紫而进者,公必 曰:‘少却,吾恶紫臭。
公曰:“诺。
”于是日,郎中③莫衣紫;其明日,国④中莫衣紫;三日,境内⑤莫衣紫也。
桃花源记课文学习设想前置预习1.大声朗读课文,把你读不懂的字词写在下面。
2.查阅陶渊明的相关资料,写在下面。
3.摘抄阅读陶渊明的《归园田居》、《饮酒》《咏荆轲》。
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搜集资料,了解陶渊明及其作品。
2.积累文言词汇,了解文言词语的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现象。
3.疏通文意,讲述桃源故事。
重难点重点:目标2,难点:目标3课堂流程学习内容学法指导一目标认定2分钟一、导入新课:桃源印象以成语“世外桃源〞来导入课文及作者。
请齐读学习目标。
明确目标,教师解说重点。
二自主学习18分钟二、理读:桃源故事读通1.文学常识填空。
《桃花源记》作者,大诗人,名,字,自号。
出身于破落的官僚地主家庭,青年时,希望通过仁途实现自己大济苍生的宏远,后因不满当时朝政的黑暗,在任彭泽令缺乏三个月即辞官归隐,作,自明本志。
是诗的创始人,代表作品有《归园田居》《归去来兮辞》《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等。
2.学生朗读全文,注意以下字音及句子的读法。
豁.然( ) 俨.然( ) 怡.然( ) 阡陌..( )邑.人( ) 间.隔( ) 垂髫.( ) 语.云( )平旷.( ) 缘.( ) 诣.( ) 遣.( )要.( ) 刘子骥.( ) 落英缤纷..( ) 郡.下( )忘路之远近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余人各复延至其家学生独立完成。
语文组长负责检查落实好。
的意思。
缘溪行,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仿佛假设有光。
才通人。
豁然开朗。
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便要还家,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无论魏晋。
皆叹惋。
“缺乏为外人道也。
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诣太守,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
遂迷。
欣然规往。
未果,后遂无问津者。
利用工具书或借助下文注释解释词语。
三展示交流点拨升华20分钟●小组合作交流读懂4.学生借助课文注释在四人小组内译读课文。
5.以“桃源〞为线索,小组成员分工讲述桃源故事。
发现桃源——访问桃源——离开桃源——再寻桃源●教师点拨提升〔1〕古今异义词:鲜美古义:鲜艳美丽今义:〔味道〕新鲜交通古义:交错相通今义:交通运输妻子古义:妻子儿女今义:指男方的配偶,老婆绝境古义:与世隔绝的地方今义:没有出路的地方无论古义:不要说,更不必说今义:不管〔连词〕〔2〕一词多义寻: 寻向所志寻找寻病终不久志: 处处志之做标记寻向所志标记遂:遂迷终于遂与外人间隔于是,就〔3〕判断句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
《 桃 花 源 记》导学案西吉县实验中学 主备人 宋江珍【学习目标】 1、 背诵全文。
2、 积累一些文言词语,了解文言词语的古今异义现象。
3、 初步学会利用注解来读懂文言语句的意思。
【教学重点】 1、 了解古今异义词的变化,积累文言词语。
2、翻译课文,在掌握文章大意的基础上复述故事。
【教学难点】 1、 了解作者理想中的社会和“世外桃源”的真切含义。
2、评价文中所描绘的理想境界。
第一课时【预习交流】1、解题并了解作者:出身于没落的地主官僚家庭。
他少时颇有壮志,博学能文,任性不羁。
当时社会政治非常黑暗,封建剥削压迫十分残酷,加上连年内战,给人民带来了极大的灾难。
在动乱不安中,他有志不得展。
做过小官,由于不满官场的丑恶,弃官回乡,这时他四十一岁,从此过着“躬耕自资”的隐居生活。
忧愤、饥寒、劳累、赢疾一起折磨着他,六十三岁去世。
后称他热爱田园生活、乐于和农民来往和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感情。
本文写作年代大约是宋永初二年(421年),其时陶渊明已经五十七岁了。
他拒绝同刘裕政权合作,不满黑暗的政治现实,同时由于他和农民接近,理解他们追求理想社会的愿望,所以写了这篇记和诗。
记------------这种体裁出现得很早,至唐宋而大盛。
它可以记人和事,可以记山川名胜,可以记器物建筑,故又称“杂记”。
在写法上大多以记述为主而兼有议论、抒情成分。
“记”是散文的一种体裁,可叙事,可写景,可状物(记人、记事、记物),记景目的往往在于抒发作者的情怀和抱负(感情和主张),阐述作者的某些观点。
如东晋诗人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和明朝诗人魏学洢的《核舟记》。
2、读一读、写一写、练一练。
hu ò( )然 y ǎn ( )然 qi ān( )m ò( ) y ì( )太守 b īn( )纷 垂ti áo( ) 叹w ǎn( ) 刘子j ì( ) 语( )云 便要.( )还家 3、结合课下注释大声朗读课文,画出不认识的字,画出停顿不准的句子。
4、组内核对校正字音。
(1)、听读课文:(老师范读或听录音) 要求:边听边注意正音。
注意朗读的语气语调。
(2)、朗读练习: 组长组织朗读(形式组长依情况可齐读可轮流读)。
朗读时注意字音和停顿。
(3)、朗读展示 小组展示朗读成果 全班齐读。
【合作交流】(一)、参照书下注解翻译第一自然段,并概括段落大意。
(师指导学生翻译第一自然段)(二)、背诵第一自然段。
(三)、请同学们一展身手默写一下第一段。
【展示点拨】(略)【达标检测】齐桓公好服紫齐桓公好.服紫,一国尽服紫。
当是时也,五素①不得一紫。
桓公患之,谓管仲曰:“寡人好服紫,紫贵甚,一国百姓好服紫不已,寡人奈何?”管仲日:“君欲何不试勿衣紫也?谓左右曰:‘吾甚恶.紫之臭②。
’于是左右适有衣紫而进者,公必曰:‘少却,吾恶紫臭。
’”公曰:“诺。
”于是日,郎中③莫衣紫;其明日,国④中莫衣紫;三日,境内⑤莫衣紫也。
[注释] ①素:没有染色的丝织品。
②臭:气味。
③郎中:官名,此处泛指宫中官员。
④国:都城。
⑤境内:国境内。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1)齐桓公好.服紫()(2)吾甚恶.紫之臭()2、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画线的句子。
寡人好服紫,紫贵甚3、文中与“紫贵甚”相照应的句子是“”。
4、这则寓言讲了一个什么道理?课外作业:预习下文,并尝试背诵第二段《桃花源记》导学案第二课时西吉县实验中学主备人宋江珍【学习目标】(一)、生自主翻译2、3、4、5段课文,小组合作共同完成。
(二)师提问学生翻译课文(三)师生共同翻译课文,并整理全文翻译。
(四)概括出每段课文的大意【合作交流】小组合作完成下面习题1、对照注释,解释下列词语。
怡然自乐:俨然:所从来:相闻:咸:问讯:先世:邑人:不复出焉:间隔:皆:不足:邑人:向:扶:既:诣:遣: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2、掌握文章的通假字:3、古今词义辨析:鲜美:古义()今义()交通:古义()今义()妻子:古义()今义()绝境:古义()今义()无论:古义()今义()不足:古义()今义()开朗:古义()今义()4、一词多义辨析:舍:便舍船( ) 屋舍俨然 ( )寻:寻向所志( ) 寻病终 ( )志: 处处志之( ) 寻向所志( )乃:乃大惊();乃不知有汉();乃悟前狼假寐();遂:遂与外人间隔();遂迷()5、朗读课文,翻译下列句子①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②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
③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④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⑤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⑥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⑦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⑧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⑨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⑩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6、找到出自本文的几个成语?【展示点拨】【达标检测】一.(2008 南充市)阅读甲、乙两篇文言文,完成1-4题(10分)(甲)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
复前行,欲穷其林。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麻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乙)陶潜,字元亮,少怀高尚,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羁,任真自得,为乡邻之所贵。
尝著《五柳先生传》曰:“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
”其自序如此,时人谓之实录。
甚亲朋好事,或载酒肴而往,潜亦无所辞焉。
每一醉,则大适①融然②。
时或无酒,亦雅咏不辍。
性不解音,而畜③素琴一张,弦徽④不具,每朋酒之会,则抚而和之,曰:“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节选自《晋书》) [注]①适:满足。
②融然:和悦快乐的样子。
③畜:同“蓄”。
④弦徽:琴弦与琴徽,琴徽即琴弦音位的标志。
1.解释下列句子加点的词(2分)⑴渔人甚异之()⑵阡陌交通()⑶颖脱不羁()⑷时或无酒,亦雅咏不辍()2.请从[乙]文中摘录出与“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麻之属”所表现的理想生活形成强烈反差的句子。
(1分)答:3. 从[乙]文看,陶渊明的琴没有琴弦,他本人也不会抚琴,但也朋友相聚,他却“抚而和之”。
他真的是在抚琴吗?结合全文看,这反映了他怎样的性格?(3分)答:4.翻译下列句子。
(4分)⑴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译文:⑵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 译文:二.(2008甘肃省金昌市)读《桃花源记》,完成1——5题。
(17分)1.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4分)(1)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译文:(2)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译文:2.本文的线索是什么?围绕这一线索,作者写了哪几件事?(4分)答:3.用原文语句作答:(3分)(1)渔人“欲穷其林“的原因是:(2)文中描写桃花源中人精神状态的句子是:(3)桃花源中人的祖先定居桃花源的原因是:4.文中哪些话表明桃源人听了渔人的话之后,仍想继续在桃花源中生活?他们为什么不愿离开?(3分)答:5.陶渊明生活在政治黑暗、战乱频繁、民不聊生的时代。
他笔下的“桃花源“其实并不存在。
那么,陶渊明描写这一世外桃源有什么用意呢?(3分)答:《桃花源记》导学案西吉县实验中学主备人宋江珍第三课时【合作交流】1、课文以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写了哪些情节?2、渔人怎样发现桃花源的?你觉得桃花源在一个怎样的地方?3、课文写了渔人的哪些所见所闻,请你找出来,并大声朗读这些句子,说说你从中读出了什么?(小组交流后明确)环境优美宁静的句子:生活安乐幸福的句子:民风淳朴的句子:厌恶战争、不满外界生活与世隔绝的句子:4、村人“皆叹惋”为什么?5、“不足为外人道”的原因是?6、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这一情节有何作用?7、渔人出桃源时,“处处志之”,可是再往时,“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
闻之,欣然规往。
未果,寻病终。
后遂无问津者。
”这些说明了什么?8、课文中的桃花源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呢?9、用自己的话说说桃源人“不复出”的原因?10、在桃花源中,作者寄托了怎样的社会理想?我们应当怎样看待这样的理想?【展示点拨】【拓展延伸】韩休为相唐玄宗以韩休为.门下侍郎,同平章事。
休为人峭直①,不干②荣利。
及为相,甚允③时望。
上或宫中宴乐,及后苑游.猎,小有过差,辄谓左右曰:“韩休知否?”言终,谏疏已至。
上掺④临镜,默默不乐。
左右曰:“韩休为相,陛下殊瘦,何不逐之?”上叹曰:“吾貌虽瘦,天下必肥。
萧嵩奏事常顺旨,既退,吾寝不安;韩休常力争,既退,吾寝乃安。
吾用韩休,为社稷耳,非为身也。
”[注释]①峭直:严峻刚直。
②干:求取。
③允:与……相当。
④掺[shǎn]:拿。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1)唐玄宗以韩休为.门下侍郎()(2)及后苑游.猎()2.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的画线句。
韩休为相,陛下殊瘦,何不逐之3.唐玄宗为什么要“以韩休为相”?【达标检测】一、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字词的的含义。
(1)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2)悉如外人(3)余人各复延至其家2.下面加点词的意思和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A.仿佛若有光B.阡陌交通,鸡犬相闻C.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D.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译文:(2)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译文:4.“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表现了桃花源中人们的特点;他们在送渔人离开时嘱咐他“不足为外人道也”是因为。
5.世外桃源寄托了陶渊明怎样的社会理想?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