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量子力学基础 - 南开大学结构化学精品课程网站 孙宏伟
- 格式:pdf
- 大小:1.61 MB
- 文档页数:37
《结构化学基础》讲稿第一章孟祥军第一章 量子力学基础知识 (第一讲)1.1 微观粒子的运动特征☆ 经典物理学遇到了难题:19世纪末,物理学理论(经典物理学)已相当完善: ◆ Newton 力学 ◆ Maxwell 电磁场理论 ◆ Gibbs 热力学 ◆ Boltzmann 统计物理学上述理论可解释当时常见物理现象,但也发现了解释不了的新现象。
1.1.1 黑体辐射与能量量子化黑体:能全部吸收外来电磁波的物体。
黑色物体或开一小孔的空心金属球近似于黑体。
黑体辐射:加热时,黑体能辐射出各种波长电磁波的现象。
★经典理论与实验事实间的矛盾:经典电磁理论假定:黑体辐射是由黑体中带电粒子的振动发出的。
按经典热力学和统计力学理论,计算所得的黑体辐射能量随波长变化的分布曲线,与实验所得曲线明显不符。
按经典理论只能得出能量随波长单调变化的曲线:Rayleigh-Jeans 把分子物理学中能量按自由度均分原则用到电磁辐射上,按其公式计算所得结果在长波处比较接近实验曲线。
Wien 假定辐射波长的分布与Maxwell 分子速度分布类似,计算结果在短波处与实验较接近。
经典理论无论如何也得不出这种有极大值的曲线。
• 1900年,Planck (普朗克)假定:黑体中原子或分子辐射能量时作简谐振动,只能发射或吸收频率为ν, 能量为 ε=h ν 的整数倍的电磁能,即振动频率为 ν 的振子,发射的能量只能是 0h ν,1h ν,2h ν,……,nh ν(n 为整数)。
• h 称为Planck 常数,h =6.626×10-34J •S•按 Planck 假定,算出的辐射能 E ν 与实验观测到的黑体辐射能非常吻合:●能量量子化:黑体只能辐射频率为 ν ,数值为 h ν 的整数倍的不连续的能量。
能量波长黑体辐射能量分布曲线 ()1/8133--=kt h c h eE ννπν1.1.2 光电效应和光子学说光电效应:光照射在金属表面,使金属发射出电子的现象。
参考书①周公度, 段连运:《结构化学基础》(第4版),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1)②潘道皑, 赵成大, 郑载兴:《物质结构》, 高等教育出版社③倪行, 高剑南:《物质结构学习指导》, 科学出版社④结构化学网站: http://202.113.231.117课件、《结构化学习题集》(结构化学教研室编)第一章量子力学基础§1. 微观粒子的运动特征一、黑体辐射和能量量子化1. 黑体辐射T υ∼υ+d υE υE υ∼υ黑体辐射能量密度分布曲线经典解释维恩:黑体辐射位移律瑞利-金斯:黑体辐射公式01234501234561200K1400K 1600K 1800KE νν2000K2. 能量量子化1900年,普朗克ε= nh ν()12/23−=kTh e c h E νννπc: 真空光速k: Boltzmann 常数T: 热力学温度h = 6.626×10–34J ⋅s ,称为planck 常数。
二、光电效应和光子学说1.光电效应①ν>ν0,ν0称为临阈频率②ν↑,E k ↑③I ↑,光电子数目↑2.光子学说1905年,爱因斯坦①光是一束光子流,每一种频率的光的能量都有一个最小单位,称为光子。
光子的能量与光的频率成正比:ε= h ν②光子不但有能量,还有质量,但光子的静止质量为零。
根据相对论的质能联系方程:ε= mc 2 ⇒m = h ν/c 2③光子具有一定的动量:p = mc = h ν/c = h/λ④光的强度取决于单位体积内光子的数目,即光子密度。
20v21m h E W h k +=+=νν3.光的波粒二象性ε= h νp = h/λ三、实物粒子的波粒二象性1.德布罗意(de Broglie)假设E = h νp = h/λ德布罗意波的波长: λ= h/p = h/mv德布罗意波与光波的区别:⎪⎪⎩⎪⎪⎨⎧======v21vv2122m m c mcmc p E p h T u υλ计算实物粒子的德布罗意波长例1.子弹,m = 0.01kg ,v = 1000m/sm sm kg s J m h 351323410626.6101010626.6v −−−−×=⋅×⋅×==λ例2.电子,m = 9.11×10-31kg ,v = 5×106m/sÅ455.110455.11051011.910626.6v 10163134=×=⋅×××⋅×==−−−−m sm kg s J m h λ1927年,戴维孙(C.J.Davisson)和革末(L.H.Germer)通过实验观察到了单晶的电子衍射。
福师《结构化学》第一章量子力学基础和原子结构课堂笔记◆主要知识点掌握程度◆了解测不准关系, 掌握和的物理意义;掌握一维势箱模型方程的求解以与该模型在共轭分子体系中的应用;理解量子数n, l, m的取值与物理意义;掌握波函数和电子云的径向分布图, 原子轨道等值线图和原子轨道轮廓图;难点是薛定谔方程的求解。
◆知识点整理一、波粒二象性和薛定谔方程1. 物质波的证明德布罗意假设: 光和微观实物粒子(电子、原子、分子、中子、质子等)都具有波动性和微粒性两重性质, 即波粒二象性, 其基本公式为:对于低速运动, 质量为m的粒子:其中能量E和动量P反映光和微粒的粒性, 而频率ν和波长λ反映光和微粒的波性, 它们之间通过常数h联系起来, 普朗克常数焦尔·秒。
实物微粒运动时产生物质波波长λ可由粒子的质量m和运动度ν按如下公式计算。
λν量子化是指物质运动时, 它的某些物理量数值的变化是不连续的, 只能为某些特定的数值。
如微观体系的能量和角动量等物理量就是量子化的, 能量的改变为ν的整数倍。
2. 测不准关系:内容:海森保指出:具有波粒二象性的微观离子(如电子、中子、质子等), 不能同时具有确定的坐标和动量, 它们遵循“测不准关系”:(y、z方向上的分量也有同样关系式)ΔX是物质位置不确定度, Δ为动量不确定度。
该关系是微观粒子波动性的必然结果, 亦是宏观物体和微观物体的判别标准。
对于可以把h看作O的体系, 表示可同时具有确定的坐标和动量, 是可用牛顿力学描述的宏观物体, 对于h不能看作O的微观粒子, 没有同时确定的坐标和动量, 需要用量子力学来处理。
3. 波函数的物理意义——几率波实物微粒具有波动性, 其运动状态可用一个坐标和时间的函数来描述, 称为波函数或状态函数。
1926年波恩对波函数的物理意义提出了统计解释:由电子衍射实验证明, 电子的波动性是和微粒的行为的统计性联系在一起的, 波函数正是反映了微粒行为的统计规律。
《结构化学》课程重点难点Part1第一章量子力学基础和原子结构第一节经典物理学的困难和量子论的诞生本节重点:1.与经典物理学理论相矛盾的实验现象,旧量子理论的内容与优缺点;2.量子论的建立;3.德布罗依关系式;4.不确定关系。
本节难点:1.区分旧量子论和量子论。
旧量子论本质上仍属于经典物理学分范畴。
2.光和微观实物粒子都有波动性(波性)和微粒性(粒性)两重性质。
第二节实物微粒运动状态的表示法及态叠加原理本节重点:1.波函数的性质;2.量子力学态叠加原理。
本节难点:量子力学是描述微观粒子运动规律的科学,它包含若干基本假设。
由此出发可以建立一个体系,推导出许多重要结论,解释和预测实验。
这些假设不能用逻辑方法加以证明,其正确性只能由实践检验。
其中波函数和量子力学态叠加原理都属于量子力学的基本假设。
第三节实物微粒的运动规律-薛定谔方程本节重点:1.Schrödinger方程;2.箱中粒子的Schrödinger方程及其解。
本节难点:以一维势箱粒子为例,用量子力学原理去求解其状态函数Ψ及其性质,以了解用量子力学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
由一维势箱粒子实例及量子力学基本原理可得到受一定势场束缚的微观粒子的共同特性,即量子效应:(1)粒子可存在多种运动状态Ψi;(2)能量量子化;(3)存在零点能;(4)粒子按几率分布,不存在运动轨道;(5)波函数可为正值、负值和零值,为零值的节点越多,能量越高。
第四节定态Schrödinger 的算符表达式本节重点:1.算符和力学量的算符表示;2.能量算符本征方程、本征值和本征函数。
本节难点:假设:在量子力学中每一个力学量和一个算符Â相应,当ÂΨ=a Ψ时,则Ψ所代表的状态,对于力学量A 来说具有确定的数值,反之,则无。
a 称为物理量算符Â的本征值,Ψ称为Â的本征态或本证函数。
在这一假设中把量子力学数学表达式的计算值与实验测量的数值沟通起来,当Ψ是Â的本征态,在这个状态下,实验测定的数值将与Â的本征值a 对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