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 孔子与老子
- 格式:ppt
- 大小:2.25 MB
- 文档页数:40
第1课孔子与老子课标要求:知道儒家和道家,了解孔子和老子两位思想家,了解儒家思想的形成。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知道孔子和老子,了解他们的主要思想,了解儒家和道家的形成,理解孔子和老子的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史上的地位。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论语》《道德经》摘录的阅读分析,知道孔子和老子的主要思想;通过模拟孔子问答,体会孔子的主张和价值;领会孔子、老子的思想对社会现实的作用。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儒家的社会责任感和道家的智慧并从中汲取营养;认识孔子和老子的思想的价值。
重点:知道孔子的主要思想;理解孔子思想的现实意义难点:理解“仁”、“礼”、“道”等概念;体会老子思想的智慧之处及对现实的指导作用教学方法:本课采用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学习相结合。
导入:山东一自古就有“一山一水一圣人之说”,分别指什么?或天下文官祖,历代帝王师称赞的是谁?学生答后总结:孔子曾经向老子请教过关于周礼的知识。
可以说孔子是老子的学生,这对师生在中国思想史上有何重大影响呢?教学过程一、孔子及儒家思想(前551——前479年)(一)自主学习:山东自古以来就被称为礼义之邦,很大程度是因为它是儒家文化文化的发源地,做为山东人,你如何对儒家文化的创始人孔子做一简介呢?请填写孔子知识小档案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颜渊问仁。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材料二: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材料三:齐景公问政于孔子。
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材料四: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请完成:(1)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和主要内容分别是什么?(2)材料一、材料二中所说的“礼”指什么?为实现“礼”孔子提出的主张是什么?哪则材料符合此主张?(3)材料四体现了孔子什么样的教育理念?(三)各抒己见:展示材料:“一个章子怡,比一万本孔子都有效果。
第1课孔子与老子一、孔子、老子思想产生的背景经济:生产工具、技术的提高(铁耕具、牛耕),增进生产力进展,私田增多,井田制瓦解政治: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宗法分封制受到破坏二、孔子(前551——前479):地位:春秋时期的思想家、政治理论家、教育家,儒家的开创人思想:政治思想:仁:①要求统治者体察民情,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
②为政以德(①②缓和阶级矛盾)③明白得体贴他人调整人际关系,稳固社会秩序。
④忠恕之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③④调整人际关系)⑤以礼治国的同时慢慢改良政治礼:含义:西周的品级名分制度。
为了实现礼,提出“正名”的主张,依照周礼的制度把已经混淆了的社会品级秩序矫正过来,达到名正言顺,贵贱有序。
(保守)天命观:对鬼神敬而远之,把探讨和解决人世间的实际问题放在优先位置,天是主宰。
教育思想:教育原那么:有教无类教育思想:因材施教学习方式:学思结合、独立试探、坚持己见,“当仁不让于师”、三人行必有我师、温故知新、等等阻碍:孔子思想在那时不受重视,汉代大一统以后,精耕历代学者的发扬和统治者的改造,慢慢形成完整的儒家思想体系,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3、孔子的活动:政治活动:周游各国,宣传政治观点(主若是仁、礼)。
文化活动:整理典籍:《诗》《书》《礼》《易》《乐》《春秋》孔子思想保留:其门生整理记录的《论语》中4、孔子思想在那时不受重视的缘故①春秋时期,诸侯争霸,社会变革,诸侯热衷于成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理论,增强对人民的操纵(客观,全然)②儒家仁、礼的思想不适合那时历史进展的潮流。
(主观)五、汉代以后,儒家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主流的缘故①社会形势转变:大一统,中央集权增强②儒家通过改造,形成完整的思想体系,保护那时的社会秩序六、孔子思想特点:①重传统,重继承②仁、礼为核心③政治和伦理结合④以德为主⑤重人事,虚天命⑥保守而又维新,复古而又开明7、孔子思想的现实意义①大一统思想→社会安宁,祖国统一。
②人本、民贵→和谐人际关系,三农问题③以德治国→培育社会公德,社会责任感,社会使命感。
第1课孔子与老子编制:审核:审批:时间:2011-11-4 【课标要求】:了解孔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学习目标】:通过自主学习识记关于孔子、老子及其思想主张、影响;1、孔子谓季氏(鲁国大夫),“八佾(yi)舞(天子专用的祭祀乐舞)于庭,足可忍也,孰不可忍也?”季氏的行为违背了孔子()A.“仁政”的主张 B.爱惜民力 C.“克己复礼” D、“仁义”和“王道”2、“仁”的思想在先秦时期的进步意义主要是A.满足新兴地主阶级的政治需要 B.成为各国变法的理论依据C.有利于抑制统治者的暴政 D.有利于君主专制制度的形成3、孔子曾用“而立”“不感”“知天命”“耳顺”等描述人生的轨迹。
“技进乎道,庶几不惑;名副其实,何虑无闻”与“韦编三绝今知命,黄绢初裁好著书”两幅寿联所贺寿主当时的年龄分别为A.20岁、30岁 B.30岁、40岁 C.40岁、50岁 D.50岁、60岁4、以下四种政府孔子认为哪一个是最好的?A.人民只知道政府的存在,但不知道它做了什么事情 B.政府的执政得到广大人民的赞扬C.政府充满威严,人民因为对它畏惧而安分 D.被人民轻视、打心眼里瞧不起的政府5、道家创始人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这表明他()A.强调“大一统” B.推崇法的作用 C.主张顺应自然 D.相信天人感应6“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
”又说:“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
使民复结绳而用之。
”这主要反映了先秦时期()A.孔子“仁”和“礼”的学说 B.庄子“齐物”的自由精神C.老子“小国寡民”的思想 D.墨子“节用”、“兼爱”的主张7、2009年4月25日,第十九届全国图书交易博览会在山东举行。
开幕式上由10部巨型“书”拼接而成的背景墙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
书博会开幕式的背景墙上有孔子、泰山等形象,若为背景墙选配孔子的两句名言,下列最合适的是①人无远虑,必有近忧②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③已所不欲,勿施于人④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②④8、儒家思想对中国历史和文化发展有深远影响。
孔子与老子说课稿孔子与老子说课稿1【本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本节课是高二历史必修III(岳麓版)第一章第一课。
孔子创立的儒家思想在中国历史文化中,到处呈现其永久的价值与生命力,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老子创立的道家思想对中国哲学的进展有重要的意义。
本套教材将孔子、老子列为第一课,突出了孔子和老子在古代主流思想中的地位。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同学熟悉到我国古代思想文化的成就,培育同学对民族文化的骄傲感。
【课程标准】一、学问目标:孔子和老子的主要思想及其在中国传统文化上的地位;二、力量目标:通过概括孔子和老子思想的各个方面及其间的关系,培育同学分析和归纳问题的力量;通过对孔子、老子思想体系的评价,培育同学正确评价历史问题的力量;三、情感目标:通过对历史文化名人的学习,使同学增添对祖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对祖国和全人类的人类思想文化遗产要自觉传承。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理解孔子和老子的思想主见;联系现实分析这些思想对中国的影响;教学难点:为什么孔子和老子后来都被神化【教法与学法】高二同学有剧烈的奇怪心和求知欲,思想活跃,具有了肯定的思索的力量和初步的辩证分析问题的力量。
但依据本课的特点,同学可能对单纯的思想史不感爱好,所以教学中我实行“情景—探究—感悟”教学模式,这是一种感受性的学习方式。
老师在教学中帮助多种手段,如语言文字、图片、图示、音像等传递输出,即老师通过创设情境,让同学通过角色扮演,自己走进历史,并利用小组合作探究历史问题,建构自己已有的学问观点、看法、熟悉和看法、情感,最终得出结论,猎取历史的启迪。
这样既激发了同学学习的主动性和主动性。
另外,小组合作探究的过程又培育了同学合作学习的力量。
【课时支配】一课时【教学过程设计】学习内容老师活动同学活动设置情景提出问题引导探究创新感悟导入新课课件出示一组图片。
图片反映了什么状况?同学思索回答下列问题使同学熟悉到孔子被后人神化尊为圣人,世界各地都有孔子学院孔子与老子孔子的学说支配同学阅读课本上的材料,出示孔子家乡曲阜的照片有一位喜爱中国文化的外国友人要来山东曲埠的孔庙参观,假如派你去关心他了解孔子,你将向他介绍有关孔子哪些事情呢?同学阅读教材、思索,得出结论同学通过角色扮演,很简单想到要介绍孔子的生平、孔子的思想主见,这样既把握了学问,又增添了同学口头表达的力量显示孔子的思想成就和文化奉献的内容表格〔老师用通俗易懂的例子来讲解〕支配同学填写表格有关内容同学回忆和阅读教材,思索、归纳同学能基本回答孔子的思想主见,大致理解“仁”“礼”的思想内涵,记忆孔子的一些名言学习内容老师活动同学活动设置情景提出问题引导探究创新感悟孔子与老子孔子思想的影响 (课件展现图片)孔子离开鲁国,带着一批同学周游列国,盼望找个机会实行他的政治主见。
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思想与科技学案学案01 第1课孔子和老子【课程标准】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
【学习目标】1.准确识记孔子思想的内涵及其影响,理解孔子思想的现实意义。
2.掌握老子的主要思想及其影响,体会老子思想的智慧。
3.比较孔子思想与老子思想的异同点。
【学习过程】知识点一孔子的学说(代表没落奴隶主贵族的利益)[课前预习](阅读课本2-3页大字以及小字内容)1.历史地位:孔子是春秋时期的,是________学派的创始人。
2.主要内容(1)思想核心:,主要内容是“____________”和“克己复礼”。
①含义:“仁”,就是要求统治者体察民情,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在人际关系上则是提倡广泛地理解和体贴他人。
途径:要实现“爱人”,必须遵循,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换位思考)②含义:“克己复礼”,是要求人们的行为符合“礼”的准则。
途径:为了实现“礼”,提出“____”主张。
(2)政治主张:孔子提倡“____________”。
但也不排除在以“礼”治国的同时,逐步改良政治。
(3)哲学思想:孔子对鬼神的存在持怀疑态度,主张对鬼神敬而远之。
(4)3.(1)在当时:孔子的思想在诸侯争霸和____________的时代未受到太多重视。
(2)对后世:汉代大一统之后经过历代学者的发扬和统治者的改造,逐渐形成完整的儒家思想体系,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________。
[课堂探究1] 孔子思想的地位及影响材料一齐景公问政于孔子。
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
”——《论语·颜渊》材料二孔子是主张积极入世的……领着一班学生东跑西颠,周游列国十四年,向各国君主进行游说。
可是,人家对他常常是敬而远之,尊敬他却不重用他。
孔子四处碰钉子,最后只好又回到鲁国。
——摘编自《中国通史故事》(1)依据材料一,概括孔子的主要政治主张。
第1课孔子与老子【教学内容分析】本课选自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一课。
课标要求:知道儒家和道家,了解孔子和老子两位思想家,了解儒家思想的形成。
教材内容和地位:关于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教材分两课介绍,第一课介绍孔子和老子的主张及其地位;第二课介绍了百家争鸣出现的社会背景,以及战国时期主要学派的代表人物及其主张。
本节课要学习的是第一课《孔子与老子》,它包括两部分,其一介绍孔子的主要思想主张及其地位;其二介绍老子的主要思想及其地位,层次分明,条理清楚。
可以以此为基本框架组织教学。
因为本专题着重讲述“中国古代主流思想的演变”,所以本课的教学重点应放在第一部分。
【学情分析】对于孔子和老子这两位思想家,学生在以往的学习中稍有涉及,有所了解,但未必有深刻的体会。
本课的学习将使学生温故知新,对这两位思想家的主张有较深的理解,领会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以及尝试着将书本知识运用于现实。
【设计思想】本节课采用体验式教学法,具体做法是:通过看图学史,体会论从史出;通过模拟孔子问答,理解孔子的主张;结合现实分析孔子和老子思想在现代社会中的运用,认识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价值。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知道孔子和儒家、老子和道家,理解孔子和老子思想的主要方面及其内在关系。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历史图片的解读和对《论语》《道德经》摘录的阅读分析,获取有效的历史信息,理解孔子和老子的主要思想;通过模拟孔子和弟子、国君的问答,体会孔子的主张;通过对今天城市管理问题的思考和对1987年美国国情咨文引用老子话语的分析,领会孔子、老子的思想对社会现实的作用。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儒家的仁爱思想和以德治国主张,领会道家的智慧,认识孔子和老子两位思想家对后世的深远影响,培养对民族文化的自豪感。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知道孔子的主要思想;理解孔子思想的现实意义。
难点:理解“仁”、“礼”、“道”等概念;体会老子思想的智慧。
【教学过程】【课前】播放背景音乐,展示本课相关图片,让学生提前进入学习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