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指导在母婴同室产妇产后护理中应用的效果评价
- 格式:docx
- 大小:27.59 KB
- 文档页数:2
母婴同室制度
(母乳喂养指导工作规范)
1、医务人员必须接受母乳喂养知识,考试合格后方能上岗,并做到热情服务,工作细心,耐心。
2、积极向孕产妇及家属传授母乳喂养知识,帮助母亲树立产后母乳喂养的信心。
3、母婴同室实行责任制护理,护理人员要经常巡视病房,了解母乳喂养中母亲及婴儿情况,准确填写好各项有关母乳喂养的医疗文件。
4、实行24小时母婴同室,洗澡、医疗操作时,母婴分开不能超过1小时(除有医学指征外)。
5、指导产妇产后1小时内开奶,按需哺乳,教会产妇哺乳体位、新生儿含接姿势、挤奶/吸奶方法、泌乳方法。
纠正不正确的喂养体位及含接姿势。
母婴分离的产妇,分娩6小时内开始挤奶,每3小时挤一次奶,每次挤奶持续20~30分钟,每天不少于8次,注意夜间挤奶。
6、进入母婴同室的新生儿均实行母乳喂养,禁止喂除母乳外的任何食品或饮料,除非有医学指征。
7、禁止用奶瓶及橡皮奶头,吸吮有困难或母婴分离的新生儿,应用小杯,汤匙或滴管喂母乳。
8、鼓励按需哺乳,不限制喂奶次数或时间。
9、出院后继续提供帮助与支持,母亲可随时打电话咨询。
并告知支持组织,以保证纯母乳喂养婴儿4-6个月。
10、为预防交叉感染,确保母婴安全,严格执行探视制度和做好消毒隔离工作。
母婴同室期间专科护理的研究与体会【摘要】目的探讨母婴同室期间的专科护理及其临床应用价值。
方法选取2007年8月至2009年1月我院母婴同室期间的产妇200例,其中100例产妇采用常规护理方法进行护理,作为对照组,剩下的100例产妇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给予产妇健康教育及心理护理,作为观察组。
分别以两组产妇产后恢复情况、新生儿喂养情况、产妇的焦虑程度及抑郁程度及护理满意度作为临床观察指标,并使用spss13.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观察组产妇的恢复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产妇,p<0.05;观察组新生儿的喂养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产妇,p<0.05;观察组产妇的焦虑程度及抑郁程度均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p<0.01;观察组产妇的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产妇,p<0.05。
结论母婴同室期间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给予产妇健康教育及心理护理,可有效的提高产妇身体恢复速度及新生儿的喂养情况,对于提高产妇护理期间的护理满意度及护理效果均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关键词】母婴同室;专科护理现代临床研究发现,社会因素、生理因素、心理因素及环境因素等与人类疾病的发展与转化均存在一定的联系[1],因此以“疾病”为中心的传统护理模式已无法满足现代临床护理的需求,随之而来的以“产妇”为中心的护理模式逐步被临床护理工作人员所认可[2]。
女性分娩是女性一生中极其重要的阶段,该过程中产妇的心理及生理均会出现显著的变化,如果不能给予产妇产后良好的临床护理,极易对产妇产后身体的恢复及新生儿的喂养产生严重的影响,因此如何有效的进行产妇的临床护理对于提高产妇产后身体恢复速度及保证新生儿的喂养均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和社会意义。
基于此,笔者进行了母婴同时期间专科护理的相关临床研究,现将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选取2007年8月至2009年1月我院母婴同室期间的产妇200例,年龄25-37岁,平均年龄27.8±4.3岁,这200例产妇中,其中100例产妇采用常规护理方法进行护理,作为对照组,剩下的100例产妇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给予产妇健康教育及心理护理,作为观察组。
健康教育在母婴同室的实施方法
蔡彩霞;张玉花
【期刊名称】《中国保健营养:临床医学学刊》
【年(卷),期】2008(017)008
【摘要】健康教育的作用是通过有计划、有目的、有评价的教育活动,影响和改变人的不健康行为,使之达到最佳健康状态。
我院作为首批爱婴医院为广大患者提供了优质服务,在此基础上我科于2000年创建了整体护理模式病房,要求产科护士及时为孕妇及家属提供预防疾病、促进健康等方面的知识和具体措施,从而培养患者的自我保健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现将健康教育在母婴同室的实施方法总结如下。
【总页数】2页(P130-131)
【作者】蔡彩霞;张玉花
【作者单位】南京军区福州总院95临床部妇儿科,3511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151.4
【相关文献】
1.母婴同室与母婴的健康教育
2.健康教育在母婴同室的实施方法
3.母婴同室与母婴的健康教育
4.健康教育对母婴同室产妇产后护理的影响
5.共同参与式护理管理联合健康教育在母婴同室新生儿护理中的应用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产妇产后健康教育方法及效果评价关键词:产妇产后健康教育【中图分类号】r-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0-0218-02健康教育是通过信息传播和行为干预,帮助个人和群体掌握卫生保健知识,树立健康观念,充分利用医疗卫生资源,自觉采纳健康生活行为和生活方式的教育活动与过程。
医院健康教育是以病人为中心,针对到医院接受医疗保健服务的患者个体及家属所实施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的健康教育活动1,是医院医疗保健工作的重要内容,也是整体护理的重要环节2。
产妇产后的个人保健和婴儿保健是产后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
为了使产妇及家属获得更全面的保健知识,本科将病房安全、饮食、活动、母乳喂养、新生儿护理,出院指导等汇编成《母婴健康宝典》,并用手册将知识传授与产妇及家属,达到了满意的效果,现将相关内容报告如下:1健康教育人群选择1-4月在本科住院产妇803人。
其中剖宫产211人,自然分娩592人;文化程度:本科及以上文化290人,大中专文化315人,中学文化114人,小学及以下文化84人。
2健康教育方式2.1书面式教育。
将《母婴健康宝典》悬挂于病房内,使产妇及家属随时可取,随时可读。
2.2定时讲课与示范。
产后第二天,安排护士入病房,在床边对照宝典内容,根据产妇接受能力不同,逐一进行讲解与示范;出院前,将出院产妇及家属集中于办公室,统一讲课与指导。
2.3个体化教育。
针对产妇身体状况、心理状态、分娩特点、社会背景的不同进行评估,然后根据产妇所欠缺的知识补充教育。
2.4随机教育。
护士利用查房、进行基础护理、护理操作时等各种和产妇接触的机会,对其提出的疑问和发现的问题进行讲解、示范,达到解除疑惑,反复加深的作用。
2.5操作指导。
产妇入病房后,指导产妇哺乳及挤奶手法;指导产妇及家属沐浴、抚触的方法,手把手教会换尿布、脐部消毒的技巧。
3健康教育的内容3.1病房安全。
包括物品的摆放与保管,防火用电安全,产妇安全,婴儿核对标识和医院工作人员识别等有关婴儿防盗内容。
护理干预对提高产后母乳喂养成功率的效果评价【摘要】目的:探讨提高产后母乳喂养成功率的护理措施。
方法:选择2012年1-6月在我院妇产科分娩的产妇400例,随机分成两组,每组200例,对照组给予产科常规护理,实验组由专职护士有针对性的行为干预和心理疏导,采用产前健康渗透指导产妇正确的哺乳技巧,及时疏通乳腺管,提高母乳喂养率。
结果:实验组产妇产后48小时乳汁充足达97.5%,满意度100%,对照组产后48小时乳汁充足达70%,满意度80%,实验组母乳喂养成功率及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
结论:护理干预能有效提高产妇产后的母乳喂养的成功率。
【关键词】护理干预;母乳喂养;成功率【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7484(2012)14-0126-02母乳是婴儿最好的天然食品,具有营养均衡全面,清洁卫生、恒温、方便,易于消化吸收,有利于婴儿生长发育等优点。
纯母乳喂养指在婴儿出生后6个月内不给其添加任何食物,单纯靠母乳来哺育婴儿的方法。
该方法因其优点多而备受产妇及其家属的关注。
临床上进行纯母乳喂养的关键是在生产前后给产妇及其家属进行健康教育,对乳房进行正确有效的护理。
我们发现,哺乳早期由于部分产妇的心理因素、乳头问题及缺乏正确的母乳喂养知识,而出现乳胀、乳汁分泌不足等一系列问题,直接影响母乳喂养的成功率[1]。
本文通过临床实践采取了相应的护理干预,取得了一定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择2012年1-6月在本院产科分娩的产妇400例,随机分成两组,每组200例。
两组产妇均无产科并发症及其他影响喂乳的躯体疾病,乳房发育正常,年龄22-25周岁,孕周37-42周,分娩方式有顺产和剖宫产,新生儿体重2500g-4000g,出生apgar 评分1分钟与5分钟7-10分,两组比较均无显著差异,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对照组产妇产后给予常规护理,即加强营养,鼓励产妇让新生儿早接触、早吸吮,鼓励按需哺乳,实行24小时母婴同室,母乳不足时采用奶粉喂奶。
母婴同室病房管理制度标题:母婴同室病房管理制度引言概述:母婴同室病房是指新生儿与产妇在同一病房内住院治疗的医疗服务模式。
母婴同室病房管理制度是为了保障新生儿和产妇的健康安全,提高医疗服务质量而建立的一套规范和流程。
本文将从五个方面详细介绍母婴同室病房管理制度的内容。
一、病房环境管理1.1 空气质量管理:保持病房通风良好,定期清洁空调过滤网,定期消毒空气净化器。
1.2 温度控制:保持病房内温度适宜,避免过冷或者过热对产妇和新生儿的影响。
1.3 病房卫生:定期清洁病房地面、墙壁、床铺等,保持病房整洁。
二、护理管理2.1 产妇护理:定期观察产妇产后恶露情况、乳房状况等,及时赋予护理。
2.2 新生儿护理:定期观察新生儿体温、体重、喂养情况等,及时赋予护理。
2.3 产妇新生儿护理知识培训:为产妇和家属提供产后护理知识培训,提高护理水平。
三、医疗管理3.1 产妇产后恢复评估:定期评估产妇产后恢复情况,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3.2 新生儿生长发育评估:定期评估新生儿生长发育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并处理。
3.3 产妇新生儿常见病管理:对产妇和新生儿常见病进行预防和治疗,保障健康。
四、营养管理4.1 产妇饮食管理:制定产妇合理饮食方案,保证产妇身体恢复。
4.2 新生儿喂养管理:指导产妇正确喂养新生儿,保证新生儿营养需求。
4.3 产妇新生儿膳食知识培训:为产妇和家属提供膳食知识培训,提高膳食管理水平。
五、安全管理5.1 产妇新生儿安全防护:加强对产妇和新生儿的安全防护措施,避免意外发生。
5.2 病房安全巡查:定期对病房进行安全巡查,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5.3 紧急情况处理预案:建立产妇新生儿紧急情况处理预案,保障安全。
结语:母婴同室病房管理制度是保障产妇和新生儿健康的重要保障措施,惟独严格执行相关规定和流程,才干有效提高医疗服务质量,保障患者安全。
希翼各医疗机构能够重视母婴同室病房管理制度,为产妇和新生儿提供更好的医疗护理服务。
产妇的护理问题和措施摘要】开展整体护理,我们运用现代护理指导工作,以满足产妇的需求作为护理工作的中心。
护士有更多的时间与产妇在一起,能够较多的给产妇提供实际帮助。
责任护士运用沟通技巧主动与产妇进行交流,了解产妇的需求和存在的顾虑。
对术后活动及母乳喂养的知识,运用护理程序进行评估、诊断、计划和实施,及时进行效果评价。
【关键词】剖宫产产妇护理措施按照正常的情况来看,产妇产后应该是与婴儿同室并进行母乳喂养的,现阶段在各种因素的影响下,医院的早产儿数量不断增加,产后母婴分离的产妇也越来越多,通过合理有效的护理干预方法来消除产妇由此而产生的心理压力和情绪变化就显得尤为重要。
同时,有效的干预方法也能够确保母乳的正常分泌,并使产妇掌握有关知识,增强她们照顾婴儿的信心。
剖宫产是妇产科常见手术之一,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母亲和胎儿的成活率。
剖宫产术是指剖腹、切开子宫分娩出胎儿。
临床上绝大多数的剖宫产术是由于胎儿窘迫、臀位或由于母体自身条件不足,如骨盆狭小、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前置胎盘等所致胎儿不能自产道正常分娩,及一些社会因素(例如因家属和孕妇要求选择分娩时间),近30-40年来剖宫产率成为所有手术率中提高最快的。
剖宫产术后常见的护理问题有:阴道出血、寒战、疼痛、低血压、发热、尿道异物感、腹胀等,在术后各种问题都采取针对性的分析及相应的对策,减轻或消除了剖宫产病人的心理负担,提高了她们的心理护理质量,收到了较好的护理效果。
1 评估在进行健康教育前,详细收集资料。
收集的资料包括一般情况,如姓名、职业、文化程度、产妇的产前检查情况、检查记录、生活方式、饮食及睡眠习惯、以及心理状况、家庭情况、社会环境等。
重点收集产妇对剖宫产手术的基本知识、认知情况和需要的内容。
资料来源于产妇的家属、医生提供的手术过程、护理交班报告等有关记录,收集方法为交谈、观察与护理体会等。
2 计划根据产妇对剖宫产术后知识的缺乏及需求内容,选择适宜的教育方法、内容、方式及评价标准。
医院母婴同室护理工作制1.同一般病室工作制度。
2.实行母婴同室(即:母亲与新生儿24h在一起,每天分离不超过1h)。
3.产妇进入母婴同室后,除一般的产后护理常规外,应发放书面材料,并进行口头重点宣教和指导。
4.定期对产妇及家属进行母乳喂养宣教、健康教育和卫生指导。
5.及时进行母乳喂养评估,并做针对性的指导。
6.定期对医护人员的手、物体表面作细菌监测;每年对医护人员进行传染病原携带检查,阳性带菌者应调离母婴同室,阴转后才能回母婴同室工作。
7.自然分娩的新生儿应在脐带结扎后30分钟内、剖宫产应在母亲有应答反应后30分钟与母亲进行皮肤接触30分钟以上,并尽早吸吮。
8.实行母乳喂养,认真执行促进母乳喂养成功的十条措施及国际母乳代用品销售法则。
9.教会母亲正确的母乳喂养体位和含接姿势,以及正确的挤奶方法。
10.帮助母亲建立母乳喂养信心,提高4~6个月婴儿的纯母乳喂养率。
11.设立母乳喂养咨询电话,解决出院产妇母乳喂养和产褥期母婴知识的咨询。
12.产妇出院前进行母乳喂养技能和知识评估,了解住院期间对母乳喂养和产褥期母婴保健知识的掌握程度,不合格者重点宣教。
13.指导家属积极支持母乳喂养,遵守病区各项规章制度。
14.新生儿入室后,应与助产人员或医生以及新生儿的家属全面和对母亲及新生儿相关信息,并向家属交代安全事项。
15.严密观察母亲及新生儿的生命体征,并做好护理观察记录,如有异常及时通知医生。
16.每天进行新生儿沐浴,并进行脐部护理。
17.新生儿出院的当天,应在新生儿沐浴后与其家属核对新生儿标识带、胸牌,做好出院指导,并请家属签字后方能出院。
篇二:1.母婴同室医护人员必须经过18学时的系统母乳喂养知识的学习培训|,考试合格者方可上岗,并在工作中不断学习强化母乳喂养的新知识。
2.母婴同室要保持空气清新、安静、舒适、温度、湿度适宜,为母婴创造一个良好的休养环境。
3.每日紫外线照射2次,每次1小时,每两周做八大指标细菌培养一次。
母乳喂养护理质量检查评分标准项目工作标准及考核内容分值扣分标准扣分母乳喂养资料1、病区有母乳喂养健康宣教手册,满足病人及家属需要。
2、资料定点放置,便于病人取放。
10 1、无宣教资料不得分。
资料不全-22、放置不规范-2 不便于病人取放-3产前母乳喂养1、向病人及家属讲解母乳喂养相关知识:如母乳喂养的好处、初乳的重要性,什么是纯母乳喂养。
2、告知病人及家属母乳喂养规定,如不允许给新生儿添加母乳以外的任何食物及饮料。
3、向病人及家属介绍奶瓶、奶嘴及安慰奶嘴的危害。
4、指导孕妇掌握母乳喂养的方法及技巧。
5、入院后当班完成入院母乳喂养健康宣教。
20 询问病人:1、不知晓-2,知晓不全面-12、不知晓-2,知晓不全面-13、病人不知晓-24、未指导-25、未当班完成入院宣教-2母婴同室1、讲解母婴同室相关知识2、实行24小时母婴同室,严格限制探视。
3、产妇分娩后留产房观察期间要母婴在一起,观察2小时后同返病房。
4、产妇产后1小时内进行母婴皮肤接触、早吸吮。
5、新生儿洗澡及治疗时间每天不超过1小时。
30 询问病人:1、未告知不知晓-2,知晓不全面-12、未告知-23、未执行-24、未执行-25、未执行-2产后母乳喂养1、指导产后进行母乳喂养,如指导产妇合适的哺乳体位、指导产妇正确的婴儿含接乳头姿势等。
2、告知产妇按需哺乳的重要性3、告知产妇婴儿饥饿征象。
4、指导产妇如何加奶。
5、剖宫产母亲掌握夜间喂奶时间及间隔。
6、心理指导使产妇增加母乳喂养信心。
7、告知产妇科室的母乳喂养咨询电话。
20 1、病人不知晓每项-12、3、未告知-14、未指导-15、未掌握-16、未指导-17、未告知-1母婴分离1、指导母婴分离产妇保持泌乳及挤奶的方法。
2、告知产妇母乳的储存方法。
3、心理指导母婴分离产妇。
20 查看记录:1、未指导如何保持泌乳-2 挤奶方法-12、未告知-23、未指导-1。
健康指导在母婴同室产妇产后护理中应用的效果评价
摘要】目的:探讨在母婴同室产后护理过程中行以健康指导的临床效果。
方法:将2015年1月—2016年1月我院收治的148例母婴同室产妇作为研究对象,根
据抛硬币法进行分组,正面为对照组,反面为实验组,各74例。
对照组实施常
规护理,实验组则行以健康指导护理,观察并比较两组护理满意度以及健康教育
效果。
结果:实验组患者护理满意率为72例(97.29%)明显高于对照组60例(81.08%),且对照均存在P<0.05,有统计学上的意义。
实验组的认知水平以
及操作能力评分均优于对照组。
且对照均存在P<0.05,有统计学上的意义。
结论:对母婴同室产妇行以健康指导护理,能够提高患者的认知能力和操作能力,
进一步增强患者满意度和依从性,值得临床产后的护理过程中。
【关键词】健康指导;母婴同室;产后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7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8231(2017)01-0217-02
伴随医疗技术以及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医疗保健课题已经逐渐受到人们的
重视[1]。
产褥阶段的产妇作为社会中的弱小群体,缺乏保健卫生常识以及对于新
生儿的护理等,将会进一步加重产妇的心理问题,因此,对于产妇行以健康教育
指导将会具有重要的积极作用[2]。
本研究通过对母婴同室产妇行以健康指导干预,对于改善患者的认知能力和操作能力十分显著。
详细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是在患者知情同意下开展,将2015年1月—2016年1月我院收治
的148例母婴同室产妇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抛硬币法进行分组,正面为对照组,
反面为实验组,各74例。
其中实验组年龄为20~40岁,平均年龄(28.6±10.6)岁,平均孕周(37.6±1.83)周,平均孕次(1.41±0.37)次;对照组年龄为22~42岁,平均年龄(29.1±11.8)岁,平均孕周(38.3±1.92)周,平均孕次(1.39±0.42)次。
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比较没有统计意义(P>0.05),研究可进行。
1.2 护理方法
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护理。
实验组患者则行以健康指导护理。
健康教育指导分为:产前指导和产后指导。
(1)产前健康教育指导。
针对不同年龄段和不同需求的产妇而言,医护人员需
要注重产前教育,主要内容为:产前向患者讲解有关常识并积极进行宣传,对于
临床后出现的任何体征变化需要进行及时和耐心的讲解,使得患者对于生产环节
处于全面了解,此外,对于分娩相关常识进行宣传教育,进一步使得患者积极配
合医护人员的产前准备,详细掌握有关剖腹产的准备意义和检查内容,以及相关
的产后常识等。
除此之外,医护人员应该积极与产妇进行沟通和交流,深入了解
患者的内心困惑和心理问题,积极为患者解答相关问题和注意事项,为患者介绍
较为典型的成功病例,树立患者积极对抗疾病的信心和勇气,寻求患者家属的帮助,进而使得患者更好的配合治疗和护理;(2)产后护理。
母婴同室主要是指
的是母婴24h共处一室,由于医疗和护理需求母婴之间分离时间<1h。
母婴同室
要求每一位产妇对应一名医护人员,除了常规护理干预外,增加健康教育干预。
如:使用多媒体设备的方式向患者介绍有关护理常识和操作要点,并积极配合医
护人员,此外,饮食干预也尤为重要,鼓励产妇遵循少食多餐的原则,食用高营养、高热量以及易消化的食物为主,进而确保足够的乳汁喂养新生儿,补充身体
中所消耗的过多体力。
指导患者母乳喂养的要点,讲解有关母乳喂养的重要性和
必要性:增强母婴之间的感情、预防疾病和感染等,明确规定母乳喂养的原则:24h母婴同室需要早吸吮、按需喂养等,积极建立产妇的喂养信心,正确掌握母
乳喂养的操作要点。
另一方面,婴儿护理也尤为重要,指导患者掌握护理新生儿
的要点和相关常识,积极督促产妇对于新生儿相关疾病的检查和疫苗接种工作,
观看新生儿的早教图书和视频,进一步理解有关新生儿的护理和成长。
1.3 临床观察指标
观察并比较两组护理满意度以及健康教育效果。
1.4 统计学方法
本次实验中的数据均需要利用SPSS 17.0软件包予以核验,选择[n(%)]表示
计数资料,并接受χ2值核算,利用(x-±s)来表示计量数据,并用t值验算。
若
实验对象之间的数据在计算后P<0.05,则为存在明显意义。
2.结果
2.1 比较两组的总体满意度
实验组患者护理满意率为72例(97.29%)明显高于对照组60例(81.08%),χ2=10.091,P值=0.001,且对照均存在P<0.05,有统计学上的意义。
2.2 比较两组的认知水平和操作能力评分
实验组的认知水平以及操作能力评分均优于对照组。
且对照均存在P<0.05,有统计学上的意义。
见表。
表两组认知水平和操作能力评分比对[(x-±s)分]
3.讨论
母婴同室不仅能够增进母子之间的感情交流,还能够符合以人为本的护理原则,母婴同室能够提高喂养成功率的同时,进一步促进新生儿的健康成长[3]。
伴
随医疗技术和水平的提高和改进,目前临床上以人为本的护理干预已经被广泛应
用于临床护理过程中,健康教育指导作为传统教育的改革脱颖而出,对于改善预
后效果十分显著[4]。
本研究显示,实验组患者护理满意率为72例(97.29%)明
显高于对照组60例(81.08%),实验组的认知水平以及操作能力评分均优于对
照组(P<0.05),通过行以健康教育指导能够提高产妇的认知能力和操作水平,
预后效果良好。
4.结语
总而言之,通过行以健康教育指导,能够有效提高产妇与婴儿的认知水平和
操作能力,增加患者的满意度和依从性,值得母婴同室护理过程中使用。
【参考文献】
[1]沈春涛,张灵.母婴同室产妇产后护理应用反馈式健康宣教的效果评价[J].
中国社区医师,2015,31(10):141+143.
[2]陈艳芳.反馈式健康宣教在母婴同室产妇产后护理中的应用分析[J].深圳中
西医结合杂志,2015,25(10):190-191.
[3]李雨利,郑艳.反馈式健康宣教在母婴同室产妇产后护理中的应用[J].齐鲁
护理杂志,2011,7(11):5-6.
[4]刘玉红,崔荣霞,刘彦荣.健康教育对母婴同室产妇产后护理的影响研究[J].吉林医学,2012,33(30):6696-66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