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老码头广场
- 格式:docx
- 大小:3.70 MB
- 文档页数:14
小河直街最建议去的三个景点
小河直街是我觉得最值得去的地方,为什么呢?因为它有三个景点,都是在其他地方不太容易看到的。
一、小河直街老码头
“小河直街老码头”其实是一条位于上海宝山区的酒吧街。
这个名字,可能很多人都不太熟悉,因为它实在是太冷门了,以至于很多人都没听说过。
这条酒吧街只有十几家酒吧,大多都是由旧仓库改造而成的。
从这里可以看到过去上海人生活的痕迹。
二、小白楼
小河直街上还有一座小白楼,这座小白楼也是属于旧仓库改造而成的,因此它也和前面两个地方一样,都没有什么人气。
小白楼是一座两层高的建筑,看起来比较朴素。
里面也只有一家酒吧——小青饮。
很多人会觉得这个地方有点不起眼,所以知道的人也不多。
但是我个人觉得这是小河直街上最值得去的景点之一,因为这个地方可以看到过去上海人生活的痕迹,而且在这里喝着啤酒喝着鸡尾酒也是一种享受。
三、华泾老街
华泾老街是小河直街上唯一一条以民国为主题的特色历史街区,所以我个人觉得这里就是小河直街上最值得去的地方了。
—— 1 —1 —。
上海时尚新去处——老码头
上海“老码头”相册听说“新天地”现在已OUT了,南外滩的“老码头”成了上海时尚休闲之地的新宠。
它位于杨家渡轮渡码头南面紫霞路的黄浦
江边,临江。
有酒店、人工沙滩、微型泳池……。
油脂厂老厂房改成酒店,屋顶上开了间露天酒吧——很好的观景台。
其间还新修了些许“
弹咯”路。
老弄堂石库门里的酒吧中心挖了个喷水池,酒吧、咖啡、世界各式风味饭店环立四周露台一角弹咯路上游人不少对着水池发发
呆不错吧室外座,虚位以待灯红“老码头”酒绿“老码头”星巴克到处要插一脚(好处是价格统一)出了这门前面就是黄浦江边的人工沙滩石库门老房子还在,原住民却各奔东西。
去老地方走走,发现要寻找旧时的记忆是件蛮难的事。
好还是不好,这是个问题。
——ZMT
2011-07(为让思绪新旧对比一下,配上“码头工人歌”算是怀旧吧。
)封面照片采自网络。
“老码头”景区导游稿各位游客,欢迎来到“老码头”参观游览。
“上海老码头”位于中山南路479弄-505弄,与黄浦江的直线距离仅50米,而斜对面,就是摆渡口,“老码头”便是原来的十六铺,上海最早的码头。
2007年,由弘基集团规划、设计,对老码头十六铺进行了改造,现在“老码头”是一个集观光、娱乐、休闲、餐饮、会所、精品酒店、民居民宿、商务洽谈、艺术展示等多功能于一体的创意园区。
是继新天地、田子坊等之后崛起的上海时尚新地标,还是免费对公众开放的3A景区。
在这里你可以体验历史、品尝美味、感受时尚,享受城市中另类的生活!现在我们简单介绍一下老码头的历史。
俗话说有船必有码头,码头就会带动区域的商贸发展、人口集聚,进而形成一个城市。
上海就是如此,翻开上海的历史,1291年上海立县;1840年大清国门被迫打开,五口通商之一的上海开埠,西方列强纷至沓来,并在上海老城厢以北的地方圈地,划分势力范围,成为租界。
如今的外滩就是当初的洋租界,各国洋人圈地造楼,万国博览由此而来;而在西方列强的洋租界的另外一面(当初的老城厢),也由于码头贸易兴盛,在商业、贸易、金融方面得到很大的发展。
从码头开始,上海形成了老城厢,老码头成为孕育现代上海城市的母体。
这就是“老码头”的所在地!清朝咸丰、同治年间,码头林立,从头铺到十六铺,范围从上海县城大东门外,西至城濠,东至黄浦江,北至小东门大街与法租界接壤,南至万裕码头街及王家码头街,老码头就是当年排行第十六铺。
及至20世纪初叶,十六铺已经成为远东第一港口,1947年这片区域共有48座码头。
1980年代,十六铺仍旧繁华。
作为工业重镇,十六铺见证了上海工人的力量。
如今,绝大多数的十六铺码头已退出了历史舞台,“上海老码头”建于这块区域,则具备了传承的意味。
“上海老码头”是一个有故事的地方:清朝第一批官派留学生从上海码头出发,开始了中国近代史上最早的“西方学习之旅”;这里曾经是黄金荣、杜月笙的老仓库,也有上海油脂厂的老厂房,边上还有原上海日本宪兵司令部寓所。
行行摄摄的上海风光,老码头创意园区,上海十六铺码头
老码头创意园
少了一份商业喧闹,多了一份内心宁静,老码头创意园低调呈现在黄浦江边。
园区位于中山南路,近复兴东路,处在南外滩核心区域。
老码头创意园地处黄浦区中山南路505弄,是由原上海油脂厂改建而成。
园区内还保留作为海派建筑经典之作的十六铺建筑,是一处结合创意办公、商业休闲的漂亮园区。
园区里老建筑在阳光照耀下光彩照人☀️ ✨
漂亮的建筑倒影
很喜欢到这样的地方来转转,喝喝咖啡☀️
从老码头出来,就到了黄浦江的滨江大道黄浦段了。
十六铺码头
顺着浦江边向东走去不远处就可以到十六铺码头。
十六铺码头已经有150多年的历史,是曾是远东最大的码头、上
海的水上门户,她承载着很多关于上海的历史人文记忆。
这是十六铺码头的标志
外滩十六铺地区经过全面改造和全新开发后,华丽变身为绵延600米,贯通地上地下,总建筑面积为6.73万平方米的大型综合性建筑。
外滩的滨江大道是我最喜欢来的地方
这个方向拍的浦东
去年深秋的枫叶
秋去冬来、春去夏来…曾经的上海、我们深深热爱的上海 ☀️☀️☀️。
老码头——上海简介地址:上海黄浦区中山南路505弄(复兴路南侧150米)所属企业:上海弘基企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历史:前身为上海油脂厂,十六铺老码头地处上海市黄浦区中山南路505弄,是黄浦区经委倾力打造的上海滩创意产业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被评为2008年十佳创意产业园以及2009年上海市工业旅游景点,已然成为南外滩板块的时尚新地标。
经过几年的保护性开发,在改造之后的十六铺码头南外滩地区,以老上海文化、历史为背景的老码头成为了区域内的时尚新地标,也成为海内外游客前来上海旅游时绝对值得一去的所在。
项目以老上海的历史文化为背景,保持了最富上海韵味的“石库门”建筑特点。
同时,项目还巧妙融入了现代时尚元素玻璃、钢结构,部分建筑经过巧妙设计,原本看似平淡的空间变的精巧、典雅、别具匠心,深受时尚、创意人士和企业的青睐。
现状老码头拥有约2万平方米的商业面积,业态规划主要是特色酒吧、休闲会所、主题餐厅、个性零售。
老码头将文化艺术注入现代商业、休闲产业,以商业、休闲产业的特色化和国际化,演绎上海时尚休闲、购物的新标杆,成为上海时尚创意商业文化的“斗秀场”。
建筑特色上海老码头景区获批准为国家3A级旅游景区。
砖石结构的十六铺建筑是海派建筑的经典之作,老码头的部分建筑是继承了老建筑筋骨的经典石库门风格建筑,其余部分则是充满现代时尚元素的全新建筑。
公共服务平台老码头一期占地25000㎡,项目分两块区域。
广场部分网罗了风味纯正的各国美食,汇集了风格各异的特色酒吧,无论是美味大餐还是午后小食都可在这里得到满足。
广场中心建造的景观水池,商业活动时摇身变为一个水上T型秀台,可谓一大亮点。
创意园区部分导入的则是创意产品工作坊、先锋艺术家工作室、商务办公等元素,各种个性鲜明的创意零售令人流连忘返。
老码头的老建筑不仅传承了老上海的经典石库门文化,还兼具高层高、大空间的建筑特色,为时尚设计师留下了足够的创意空间。
南京卷烟厂——南京南京卷烟厂新厂区座落于南京市河西新区,占地面积408亩,建设总投资8亿元,于2001年建成并投入使用。
港口科技•绿色港口上海港原译泾港区功能转型改遥唐卫国(上海地产(集团)有限公司,上海200125)摘要:为实现黄浦江两岸滨江地区的功能转换,将上海港原洋泾港区改造为滨江公共活动空间——洋泾绿地。
根据洋泾地区的功能定位,依托现有老工业区,利用码头平台及其后方场地进行分区景观改造,以满足游客观景、运动、休闲、文化活动的需求。
通过老码头和防汛墙结构加固改造、文化建筑布置、多彩缤纷绿植搭配、贯通道的穿插设置,将洋泾绿地打造成一个滨水的“家庭公园”,为周边区域提供良好的景观人文环境。
黄浦江滨江环境的改善能推动上海旅游业的发展,使黄浦江滨江游览更具吸引力。
关键词:港口;上海港原洋泾港区;滨江公共活动空间;老港区功能转型0引言上海港原洋泾港区位于黄浦江下游南岸,东起歇浦路,西至洋泾港。
原洋泾港区旧称三井煤栈,建于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专停煤船。
1949年后,原洋泾港区由中国煤建公司接管,并于1952年移交原上海港务局管理和经营,为煤炭专用码头。
1989年,原上海港务局对该港区进行改造,使其靠泊等级提升为2.5万吨级散货码头。
随着上海市黄浦江两岸综合开发工程的逐步推进,实现黄浦江两岸滨江地区的功能转换成为必然趋势。
黄浦江两岸港区逐步转换为以现代服务业和居住功能为主的滨江公共开放空间。
黄浦江两岸综合开发项目计划通过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区域的再开发,将黄浦江沿岸原有的生产空间转变为生活空间,使原有的城市边缘衰败空间转化为城市中心活力空间,从而带来滨江地区经济、社会、文化的全面复兴。
作为历史文化载体,黄浦江滨水两岸废弃的老码头功能将慢慢退化,呈现出另一种前所未有的面貌,让颓废斑驳的码头再度焕发出勃勃生机。
由原洋泾港区改造而成的洋泾绿地使浦江城市生态轴得以延续,激发滨江区域城市活力,拓展滨江公共空间休闲和游憩的活动类型。
1功能定位和设计理念1.1设计定位洋泾地区公共绿地与东侧杨浦大桥区域滨江绿地是紧密联系的,设计把这两部分绿地打造为一个整体,注重打造一个集参与性和体验性于一体的“家庭公园”,一个融合运动、休闲、观景等丰富功能的绿地。
徐汇旅游景点
徐汇区是上海市的一个行政区,有许多著名的旅游景点,以下是一些徐汇区的旅游景点:
1. 上海交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是中国著名的综合性大学之一,校园内有许多历史建筑和美丽的花园,是很多游客喜欢的拍照打卡地点。
2. 老码头:位于龙华西路附近的老码头是一个以老上海风情为主题的旅游区,这里有许多精致的餐饮店、咖啡馆和特色展馆,可以感受到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独特氛围。
3. 徐家汇天主教堂:这座天主教堂建于19世纪末,是上海市的地标之一,以其建筑风格独特而闻名。
4. 徐家汇商圈:这是一个著名的购物区,有很多大型商场和精品店,可以满足你购物的需求。
5. 衡山路:这是一条历史悠久的商业街道,两旁有许多老式建筑和精品店,是很多游客喜欢散步逛街的地方。
6. 漕宝路菜市场:这是一个历史悠久的菜市场,有各种各样的新鲜食材和特色小吃,是体验当地生活的好地方。
以上是一些徐汇区的旅游景点,希望对你有帮助!。
本文摘自搜铺网旗下《零售不动产》2013年第三期杂志。
弹指20年如过眼云烟,上海百MALL围城。
上海购物中心发展史始于1994年,其间经历了上世纪90年代的蹒跚起步1.0时代、本世纪初的快速成长2.0时代以及世博至目前的加速增长3.0时代。
在未来五年,上海购物中心将完成全市无盲角的网格化布点,形成类似医疗医院体系的三级布局(多层次、多中心、网络化),街道地段医院、区级医院、市级医院分别对应社区型购物中心、区域型购物中心、都会型购物中心,而小型诊所相当于邻里中心,专科医院则相当于特色主题购物中心。
凭借大宁国际商业广场、大拇指广场、百联南方、西郊百联等区域型项目的大放异彩,更是有力的推动了各自所在板块(大宁、联洋、南方、西郊)升级换代成为成熟的宜居社区。
五角场和小陆家嘴则在多家购物中心的助力下,一举跃居12个市级商圈的中上流。
另据上海购物中心协会统计数据显示,历经20年发展,上海新型的特色购物中心不断涌现,2013年度年营业规模在10亿元以上的29家购物中心中,中心城区的项目有16家占55.2%,近郊的项目为9家占31.0%,远郊项目4家占13.8%。
而就购物中心业绩增速来看,市区核心商圈的购物中心普遍出现滞涨甚至微幅下滑,郊区购物中心业绩增长喜人,特别是远郊购物中心的业绩营收同比更是超过20%,正逐渐成为上海购物中心业发展的新引擎。
那究竟在1994~2015年,叱咤上海滩风云20年间,谁是上海购物中心之最?谁又在引领上海购物中心20年风云?榜单如下,你服不服?最怀旧休闲(异国风情):新天地、思南公馆、武康庭、永嘉庭、嘉善老市、1933老场坊、田子坊、老码头。
浪漫多姿的历史风情区是上海宝贵的文化遗产,也为上海的商业地产开发利用带来了诸多优势和资源。
新天地思南公馆武康庭永嘉庭嘉善老市1933老场坊田子坊老码头最文艺小资(文艺范儿):K11、红坊、1933老场坊、喜马拉雅中心、奔驰文化中心。
文艺不再高不可攀,文艺青年也成为各大购物中心拉拢的重点客层。
⽼上海公平路码头的记忆上海因为地理位置的关系,码头船运承担了很重要的作⽤。
除了著名的⼗六铺以外,许多⽼上海也都对公平路码头留有深刻的印象。
⽼底⼦乘船出⾏是⾮常普遍的⼀种⽅式,⼀是便宜,⼆是在船舱、甲板的活动⽐在⽕车车厢⾥来得要⾃由。
跨越百年的公平路码头1845年,英商东印度公司在徐家滩(今东⼤名路、⾼阳路)⼀带建造简陋的驳船码头。
1860年,英商宝顺洋⾏建造了宝顺码头,这是上海第⼀个轮船码头。
1861年,美商旗昌洋⾏建造旗昌码头。
1864年,英商蓝烟囱轮船公司重建虹⼝码头,由驳船码头改为轮船码头。
1949年前,虹⼝区黄浦江沿岸主要有8个码头,分别是黄浦码头、杨树浦码头、汇⼭码头、华顺码头、公平路码头、⾼阳路码头、外虹桥码头和扬⼦江码头。
1918年黄浦江码头分布图公平路码头的前⾝是招商局北栈,后称为招⼀码头。
东临公平路,西⾄⼩港码头,背靠东⼤名路,岸线长约245⽶。
在清同治⼗三年(1874年),由招商局收购下海浦耶松新船坞码头改建⽽成。
19世纪80年代曾被海关指定为关栈(保税仓库),经过整修,增建了仓库。
抗战期间,公平路码头被⽇军侵占。
1949年后划归上海港务局第三装卸区并改名为公平路码头,停靠海船。
图中左侧为招商局北栈1950年1⽉7⽇,国民党政府派8架战机先后分批飞临上海,在浦东及沿江⼀带投弹。
其中,就有公平路码头附近⼀艘民船被炸起⽕,经消防队及附近居民协⼒抢救,⽕势即告扑灭。
⾄上世纪60年代,公平路码头的西部改建为客运码头,停靠上海⾄青岛、⼤连、温州等线客货班轮。
此地的⽼居民记得,⾛过公平路,经常能看到码头上⼯⼈作业时的繁忙景象,船舶的鸣笛声隔了⼏条马路都能听到。
那时南来北往的客货运轮船,每天都会迎来送往各地旅客,装卸各类货物。
2008年3⽉20⽇,公平路客运码头停运那天,有许多⽼⼈在码头边守候了整整⼀夜,向⽼码头告别。
⼈群当中有位坐着轮椅前来的⽼⼈低头沉思着,⽤微微颤颤的⼿抹去眼⾓的泪。
⾛南闯北的代名词1985年8⽉,⼀位记者在公平路码头见到这样的场景:上海海运局“长绣轮”由⼤连返回上海,提着⼤包⼩包的旅客⾏⾛在狭窄的舷梯;接客的⼈群等候在岸边。
上海老码头景区介绍
上海老码头景区坐落于外滩的南端,是一座依托上海外滩建立的
全新旅游景点。
下面我们就来一步步地介绍一下这个有趣的地方。
第一步:了解历史
上海老码头是一座具有百年历史的建筑群,它曾是历史上著名的
码头之一,是上海的重要门户之一,也是上海外商交易的重要港口。
而随着现代物流体系建设的发展,老码头逐渐落寞,于是一个名为
“上海老码头新疆域”的概念就在此产生了。
现在,上海老码头便以
全新面貌呈现在我们面前。
第二步:体验文化
在上海老码头,您可以体验到不同地域的异域文化。
这里有老上
海的味道,还有众多国家、地区的精华文化,比如新疆的歌舞、藏族
的歌舞、澳门特色等。
这里还有互动体验项目,比如制作汉字、给水
墨画签名等,让您更好地领略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第三步:自助美食
上海老码头不仅有各种奇特的文化,还有各种美食等待您的品尝。
这里有各式各样的自助餐,比如新疆大盘鸡、蒙古烤肉、盘扣、印度
烤肉、日式串烧等等。
在这里,您可以一边品尝美食,一边观赏表演,尽情享受美食文化的魅力。
第四步:购物乐趣
在上海老码头,您还可以购买各种精美的特色商品,例如红枣糕、河粉、画作、北京胡同糖人等等,无论是自用还是送礼都非常不错。
还有手工艺、皮具、饰品等特色产品,可以满足您的购物需求。
总之,上海老码头是一座集历史、文化、美食、商业于一体的旅
游景点,非常值得一游。
如果您还没来过,不妨花些时间去探访一下吧,相信您将会度过一个愉快的假期。
老码头广场
老码头广场前身是原上海油脂厂,占地25000㎡,曾经的锅炉房、职工澡堂、破旧厂房……如今已成为特色酒吧、休闲会所、主题餐厅、个性零售、创意工作坊、先锋艺术家工作室等,全新蜕变为上海南外滩时尚新锐之地。
老码头广场除了在蕴含老上海文化韵味的建筑上进行“以旧修旧”,还就地修建兼具T型秀台功能的景观喷水池,吸引国内外众多时尚品牌、大型企业纷纷至此举办新品发布、时尚活动等,为原本破旧的老码头带来勃勃生机,不仅带来全球最时尚流行文化,还对外积极传承老上海历史文化,让世界了解上海。
老码头广场位于黄浦区南外滩,改建自原上海油脂厂的旧厂房,东与陆家嘴金贸区隔江相望;南与世博园区紧密相邻;西与上海老城厢,与豫园、淮海路商业街、上海新天地等城市地标遥相呼应;北面则是举世闻名的万国建筑博览群“外滩”。
老码头广场所在区域的十六铺,在上海开埠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不仅是上海学习西方科学文化的起始点,也是上海繁荣商业发展的起源地。
如今,行走在“竹行码头街、万豫码头街、王家码头街……”等老上海街道、弄堂里,仍能感受到昔日洋场的繁华。
老码头滨江
“老码头滨江”位处黄浦江畔外马路,项目总面积约21000多平米,紧邻外滩CBD,离世博园区仅3公里,是上海弘基企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在老码头广场成功运作以后又一力作。
“老码头滨江”前身为黄金龙、杜月笙的4#、5#仓库,在被确定为市政规划保留建筑后,弘基公司根据原建筑的历史档案、图纸、照片进行修复改造和功能提升,引入旅游、休闲娱乐等新型现代服务业,被上海市商务委正式命名为“滨江特色餐饮酒吧街区”。
老码头滨江除了保留传统的建筑特色,也融合了现代的建筑智慧,运用现代感十足的玻璃,钢结构,两座老仓库的屋顶更将成为能够“零距离”欣赏黄浦江美景的观景平台,由此将吸引更多高档品牌、时尚新品的集聚。
老码头故事
“老码头”有着特有的历史文化旅游踪迹:老码头、老仓库、老厂房、宪兵司令部寓所、江海常关、从码头出发的清朝第一批官派留洋生,独特的老上海建筑等,在上海最具现代感的陆家嘴天际线衬托下,更能完美体现创意与历史融合、传统与现代交织、东方和西方碰撞时的火花。
如今,老码头已成为上海3A级开放式城市旅游景区,是上海最佳徒步观景平台。
原日本宪兵总部(现:水舍精品酒店)
酒店原址是栋殖民时期的旧建筑,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曾是日本宪兵总部的所在地,修旧如旧的装饰风格,颓废感很彻底。
大堂挑高三层,放眼过去一幅“年久失修”的模样,但点缀于各处精致的家具又给人现代感。
酒店中微缩地展示了上海的市井生活,一共只有19间客房,房间面积虽然都不大但其中设施都可以收藏起来。
洗浴用品是定制的搪瓷器皿,老上海情怀。
(改建前)
(改建后)
黄金荣、杜月笙仓库(现:老码头4库、5库)
这里的临江弄堂、老式石库门群落流传着上海滩大亨们的故事。
黄金荣、杜月笙的仓库的坐落于这里,如今已摇身一变成为旅游休憩的好去处。
许多外国商人在这里打造出了时尚的酒吧、会所。
现代时尚的感受加上历史悠久的老房,在这里更显示出了老上海的味道。
(改建前)
(改建后)“江海常关”旧址
清康熙二十四年,清廷颁《驰海禁》,结束了从明初开始实行的海上自我封闭政策,在沿海设立四大海关,其中,“江海关”(即江苏海关)便设在上海。
1853年小刀会起义期间,其办公场所被毁,1860年前后,在外马路近白渡路口343号重建,1922年由外籍建筑师改建为三层西式花园洋房。
这便是上海保留至今最早的一处海关旧址。
2008年这座花园洋房被纳入老码头创意园区建设范围,施工时在泥土中发现了分别长1.5米,宽0.3米,厚0.2米的2块地界石碑,均保留着清晰完整的“江海常关”字样。
原上海油脂厂(现:老码头广场)
黄浦江沿岸,是繁花似锦的老上海核心地。
十六铺,更是十里洋场光鲜飞扬的起始地。
这里原本是“上海油脂厂”的锅炉房、职工澡堂、破旧厂房等,保留原有结构不改变、被改建成汇聚世界美食、餐饮酒吧、潮流购物的聚集地,那里就是“老码头”The Cool Docks!
(改建前)
(改建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