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第六章1
- 格式:doc
- 大小:44.00 KB
- 文档页数:4
知识点总结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第1课时化学反应与热能燃料燃烧释放的热量知识点1、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主要形式:①化学能与热能主要为燃料通过燃烧将化学能转化为热能②化学能与电能通过原电池、电解池装置③化学能与光能2、化学变化中能量变化与化学键的关系:成键释放能量,断键吸收能量。
3、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规律:化学反应所释放的能量是现代能量的主要来源之一。
化学反应一般是以热量和功的形式跟外界环境进行能量交换的,而其中多以热量的形式进行能量交换。
(1)化学反应的特征是有新物质生成,生成物与反应物所具有的总能量不同。
(2)任何化学反应除遵循质量守恒外,同样也都遵循能量守恒。
(3)反应物与生成物的能量差若以热量形式表现即为放热反应或吸热反应。
4、物质稳定性和键能的关系物质的键能越大稳定性越强,具有的能量越低。
5、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与反应物和生成物总能量的关系图示,常见图示如下6、吸热反应、放热反应7、不同燃料燃烧时放出的热量不同,即使是同一燃料状态不同,释放的热量也不同,燃料燃烧是产生热量主要来源,其他的化学反应也会伴随热量变化。
8、化石燃料燃烧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方法(1)问题:不可再生、排放粉尘、SO2、NO X、CO等大气污染物。
(2)解决方法:节能充分有效的利用能源:例如改进锅炉和燃料空气的比、清理积灰、使用节能灯、改进电动机的材料和结构、钢铁厂余热的利用等寻找新能源:太阳能、风能、地热能、海洋能、氢能。
练习题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需加热才能发生的反应一定是吸热反应B.放热的反应在常温下一定易进行C.反应是放热还是吸热由反应物和生成物所具有的能量的相对大小决定D.吸热反应在一定条件下也进行2、已知反应:X+YM+N为放热反应,对该反应的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X的能量一定高于MB.Y的能量一定高于NC.X和Y的总能量一定高于M和N的总能量D.因为该反应为放热反应,故不必加热反应就可发生3、有人预言:H2是2l世纪最理想的能源,其根据不正确的是()A.生产H2的原料来源广阔B.在等质量的可燃气体中,H2燃烧时放出的热量多C.H2易液化,携带方便D.燃烧时无污染4、下列燃料中,不属于化石燃料的是()A.汽油B.煤C.天然气D.氢气5、下列有关“燃烧”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燃烧是发光、发热的化学反应B.燃烧必须有O2参加C.燃烧一定有H2O生成D.燃烧一定是氧化还原反应6若石油井着火。
第六章第一节MN胆碱受体激动药第六章胆碱受体激动药胆碱受体激动药(cholinoceptor agonists)与胆碱受体结合,激动受体,产生与递质乙酰胆碱相似的作用。
按其对不同胆碱受体亚型的选择性,可分为:①M,N胆碱受体激动药;②M胆碱受体激动药;③N胆碱受体激动药。
第一节M,N胆碱受体激动药本类药物既用于节后胆碱能神经支配的效应器内的M胆碱受体,也作用于神经节和骨骼肌的N胆碱受体。
乙酰胆碱乙酰胆碱(acetylcholine,Ach)是胆碱能神经递质,化学性质不稳定,遇水易分解。
由于作用十分广泛,且在体内为胆碱酯酶迅速破坏,故除作为药理学研究的工具药外,无临床实用价值。
但如了解其生理、药理作用,将便于学习和掌握胆碱受体激动药和胆碱受体阻断药的药理。
乙酰胆碱和毛果芸香碱的化学结构「药理作用」1.M样作用静脉注射小剂量Ach即能激动M胆碱受体,产生与兴奋胆碱能神经节后纤维相似的作用,引起心率减慢、血管舒张、血压下降,支气管和胃肠道平滑肌兴奋,瞳孔括约肌和睫状肌收缩以及腺体分泌增加等。
舒张血管可能是激动血管内皮细胞的M受体使内皮细胞释放依赖性舒张因子(endothelium-dependent relaxing factor,EDRF,现多认为EDRF即是一氧化氮(NO))所致。
2.N样作用剂量稍大时,Ach也能激动N胆碱受体,产生与兴奋全部植物神经节和运动神经相似的作用。
还能兴奋肾上腺髓质的嗜铬组织(此组织在胚胎发育中与交感神经节的来源相同,受交感神经节前纤维支配),使之释放肾上腺素。
许多器官是由胆碱能和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双重支配的,通常是其中一种占优势。
例如,在胃肠道、膀胱平滑肌和腺体是以胆碱能神经占优势,而心肌收缩和小血管方面则以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占优势。
故在大剂量Ach作用下,全部神经节(具N1胆碱受体)兴奋的结果是胃肠道、膀胱等器官的平滑肌兴奋,腺体分泌增加,心肌收缩力加强,小血管收缩,血压升高。
课时把关练第一节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第2课时化学反应与电能1.下列各个装置中能构成原电池的是()A BC D2.某小组同学用锌片、铜片、导线、电流表、橙汁、烧杯等用品探究原电池的构成。
下列结论错误的是()A.原电池是将化学能转化成电能的装置B.原电池的负极发生氧化反应C.若图中a极为铜片、b极为锌片,a极上有气泡产生D.若图中a极为铜片、b极为锌片,电子由铜片通过橙汁流向锌片3.人造地球卫星用到的一种高能电池——银锌蓄电池,其电池的电极反应式为Zn+2OH--2e-ZnO+H2O,Ag2O+H2O+2e-2Ag+2OH-。
据此判断锌是()A.负极,并被氧化B.正极,并被还原C.负极,并被还原D.正极,并被氧化4.锌-空气电池(原理如图所示)适宜用作城市电动车的动力电源。
该电池放电时Zn转化为ZnO。
该电池工作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氧气在石墨电极上发生氧化反应B.该电池放电时OH-向Zn电极移动C.该电池的正极反应为Zn+H2O-2e-ZnO+2H+D.电池工作时,电子从石墨电极经电解质溶液流向Zn电极5.如图所示的四个原电池装置,其中结论正确的是()A.①中Mg作负极,电子流向:Mg→稀硫酸→AlB.②中Mg作负极,电极反应式:6H2O+6e-6OH-+3H2↑C.③中Cu作负极,电极反应式:Cu-2e-Cu2+D.④中Cu作正极,电极反应式:2H++2e-H2↑6.X、Y、Z、M、N代表五种金属,有以下反应:①Y与M用导线连接放入稀硫酸中,M上冒气泡;②M、N为电极,与N的盐溶液构成原电池,电子从M极流出,经过外电路,流入N极;③Z+2H2O(冷水)Z(OH)2+H2↑;④水溶液中,X+Y2+X2++Y。
则这五种金属的活动性由强到弱的顺序为()A. Z>X>Y>M>NB. Z>Y>X>M>NC. Z>X>Y>N>MD. X>Y>M>N>Z7.某同学设计如图装置,在制取物质A的同时,还能提供电能,具有可行性的是()8.某原电池总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2Fe3++Fe3Fe 2+,能实现该反应的原电池是()A.正极为Cu,负极为Fe,电解质溶液为FeCl3溶液B.正极为C,负极为Fe,电解质溶液为FeSO4溶液C.正极为Fe,负极为Zn,电解质溶液为Fe2(SO4)3溶液D.正极为Ag,负极为Cu,电解质溶液为CuSO4溶液9.某学生用如图所示装置研究原电池原理,下列说法错误的是()(1)(2)(3)A.装置(3)中Zn棒增加质量与Cu棒减轻质量之比为65∶64B.装置(2)中如果两极上都有气体产生,则说明Zn棒不纯C.装置(1)中铜棒上没有气体产生D.当装置(2)与(3)中正极生成物的质量之比为1∶32时,Zn棒减轻的质量相等10.如图所示,杠杆AB两端分别挂有体积相同、质量相等的空心铜球和空心铁球,调节杠杆并使其在水中保持平衡,然后小心地向水槽中滴入浓CuSO4溶液,一段时间后,下列有关杠杆的偏向,判断正确的是(实验中,不考虑两球的浮力变化)()A.当杠杆为导体或绝缘体时,均为A端高B端低B.当杠杆为导体或绝缘体时,均为A端低B端高C.当杠杆为导体时,A端高B端低;当杠杆为绝缘体时,A端低B端高D.当杠杆为导体时,A端低B端高;当杠杆为绝缘体时,A端高B端低11.已知化学反应:a. AgNO3+NaCl AgCl↓+NaNO3b. 2AgNO3+Cu2Ag+Cu(NO3)2请回答下列问题。
第六章第一节《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1)》学习任务单【学习目标】1. 了解吸热反应和放热反应的概念,知道常见的吸热反应和放热反应。
2. 理解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主要原因——化学键的断裂和形成。
3. 知道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和物质具有的能量之间的关系。
【课前预习任务】1. 化学反应的本质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 书写下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1) 镁和盐酸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 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 钠和水的反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 阅读教材:p34-35。
思考:人类对能源的利用可以划分为几个时期?现阶段人类对能源的利用面临的问题是什么?如何解决?【课上学习任务】一、化学反应与热能【实验6-1】镁和盐酸的反应在一只试管中加入2 mL 2 mol/L 盐酸,并用温度计测量其温度。
再向试管中放入用砂纸打磨光亮的镁条,观察现象,并测量溶液温度的变化。
现象:。
结论:。
【实验6-2】氢氧化钡晶体和氯化铵晶体的反应将20g Ba(OH)2•8H2O晶体研细后与10gNH4Cl在烧杯中混合,并将烧杯放在滴有几滴水的木片上,用玻璃棒快速搅拌,闻到气味后迅速用玻璃片盖上烧杯,用手触摸烧杯下部,试着用手拿起烧杯。
观察现象。
现象:。
反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结论:。
1. 放热反应与吸热反应定义:放热反应。
第六章同位素地球化学第一节基本概念一、同位素的定义核素:是由一定数量的质子(P)和中子(N)构成的原子核。
核素具有质量、电荷、能量、放射性和丰度5中主要性质。
.同位素:原子核内质子数相同而中子数不同的一类原子叫做同位素(isotope),他们处在周期表上的同一位置二、同位素的分类– 放射性同位素(radioactive isotope):原子核是不稳定的,它们能够白发地衰变成其他的同位素。
最终衰变为稳定的放射性成因同位素。
目前已知的放射性同位素达1200种左右,由于大部分放射性同位素的半衰期较短,目前已知自然界中存在的天然放射性同位素只有60种左右。
放射性同位素例子:238U→234Th+4He(α)+Q→206Pb;235U→207Pb;232Th→208Pb– 稳定同位素(stable isotope):原子核是稳定的,迄今还未发现它们能够自发衰变形成其他的同位素。
自然界中共有1700余种同位素,其中稳定同位素有260余种。
z轻稳定同位素,又称天然的稳定同位素,是核合成以来就保持稳定。
其特点是①原子量小,同—元素的各同位素间的相对质量差异较大;②轻稳定同位素变化主要原因是同位素分馏作用所造成的,其反应是可逆的。
如氢同位素(1H和2H)、氧同位素(16O和18O)、碳同位素(12C和13C)等。
z重稳定同位素,又称放射成因同位素(radiogenic isotope):稳定同位素中部分是由放射性同位素通过衰变后形成的稳定产物。
其特点是①原子量大,同—元素的各同位素间的相对质量差异小(0.7%~1.2%)环境的物理和化学条件的变化通常不导致重稳定同位素组成改变;②重稳定同位素变化主要原因是放射性同位素衰败引起,这种变化是单向的不可逆的。
如87Sr是由放射性同位素87Rb衰变而来的;三、同位素丰度同位素丰度(isotope abundance):可分为绝对丰度和相对丰度绝对丰度是指某一同位素在所有各种稳定同位素总量中的相对份额,常以该同位素与1H(取1H=1012)或28Si(取28Si=106)的比值表示。
统编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二)第六章第一节《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优质课教案【教材分析】本节讲述了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
本课以化学反应与能量为载体,以实验设计为核心,训练学生对已有知识进行分析综合、归纳演绎的思维能力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包括化学反应与热能、化学反应与电能两部分内容。
教材以文字介绍化学与能量的关系导入,正文部分以文字叙述为主,辅以图片。
另外教材还提供了“资料卡片、信息搜索”,以丰富拓展教学内容。
教材设置“思考与讨论”相关栏目,引导学生探究实践。
【教学目标】1.了解并掌握化学反应与热能的密切关系。
2.了解并掌握化学反应与电能的密切关系。
【核心素养】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通过学习,明白各种物质都具有能量,物质的组成、结构与状态不同,所具有的能量也不同。
形成“结构决定性质”的观念。
能从宏观和微观相结合的视角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
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能认识物质是运动和变化的,知道化学变化需要一定的条件,并遵循一定规律;认识化学变化的本质特征是有新物质生成,并伴有能量转化。
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具有证据意识,能基于证据对物质组成、结构及其变化提出可能的假设,通过分析推理加以证实或证伪;建立观点、结论和证据之间的逻辑关系。
知道可以通过分析、推理等方法认识研究对象的本质特征、构成要素及其相互关系,建立认知模型,并能运用模型解释化学现象,揭示现象的本质和规律。
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运用化学实验、调查等方法进行实验探究;勤于实践,善于合作,敢于质疑,勇于创新。
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具有安全意识和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具有探索未知、崇尚真理的意识;具有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意识,从自身做起,形成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化学反应与热能的变化关系。
2.教学难点:化学反应与电能的变化关系。
【学情分析】学生在初中时有关本课知识的学习很少。
高中化学的学习是要把知识系统化,培养学生化学学科的核心素养。
第六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单元内容概述本单元包括三个课题和实验活动2。
课题1主要介绍碳的几种单质:金刚石、石墨和C60分子等。
课题2是引导学生探究实验室中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
课题3是在课题2的基础上,通过实验探究碳的氧化物的性质。
实验活动2是讲解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取与性质。
碳和碳的氧化物是重点学习的内容之一,是对非金属元素知识的拓展和深化,在初中化学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本单元教材具有以下特点:1.注意采用体验学习与探究学习的方式。
例如,课题2在给出了实验室中制取二氧化碳的反应原理以后,引导学生在制取氧气的基础上,探究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
2.教材内容在呈现方式上注意教学情境的创设和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
例如,在介绍金刚石和石墨的用途时,注意联系学生生活中用到或见到的物质,如玻璃刀、铅笔芯、无轨电车等。
3.紧密联系社会和高新科技。
例如,教材中介绍了人造金刚石和金刚石薄膜、C60分子及管状碳和温室效应等内容。
4.图文并茂。
教材中许多内容是以图代文,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本单元教材重点:1.碳及碳的氧化物的性质。
2.实验室中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
3.培养以发展的观点看待碳的单质。
4.培养关注社会和环境的责任感。
本单元教材难点:探究实验室中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
单元教学目标1.了解金刚石和石墨的物理性质和主要用途。
2.知道碳单质的化学性质。
3.知道C60分子的结构特点和潜在应用前景。
4.能以发展的观点看待碳的单质。
5.了解实验室中制取二氧化碳的反应原理。
6.探究实验室中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
7.了解实验室中制取气体的思路和方法。
8.学会制取二氧化碳。
9.了解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性质。
10.了解二氧化碳的用途。
11.了解并关注温室效应,倡导“低碳”生活。
课题1 金刚石、石墨和C60本课题包括两部分。
第一部分介绍碳单质,主要介绍了金刚石、石墨的重要物理性质和C60分子的结构特点。
在介绍石墨的同时又穿插介绍了木炭、活性炭的吸附性及其用途,使学生树立性质决定用途,用途体现结构的观点。
第六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
(1)
课题1 金刚石石墨 C
60
预习导学:
1.金刚石和石墨的物理性质和主要用途;
2.木炭和活性炭具有吸附性
是单质还是化合物?
3. C
60
预习检测:
1.请你们从物质的结构、性质和用途三个方面阅读课文并完成下表。
结构主要物理性质对应用途
金刚
石
石墨
木炭
C
60
2.金刚石和石墨物理性质存在较大差异的原因是什么?
3.不同种元素可以组成不同的物质,同一种元素也可以组成不同的物质吗?
4.木炭、活性炭等物质为什么具有吸附作用?什么样的物质易被吸附?
5.物质的结构、性质和用途之间有什么关系?
学习研讨:
回忆:什么是单质?什么是化合物?单质化合物是以什么标准划分的?
1.物质由元素组成,大家讨论:不同种元素可以组成不同种单质,同一种元素可以组成不同的单质吗?举例说明
2.讨论:金刚石和石墨都是碳元素组成的,物理性质为什么有这么大的差异?
3.金刚石可以打磨而成光彩夺目、价值连城的钻石,金刚石可以制成用来切割玻璃的刀和钻头。
根据金刚石的用途你能够推测出它的性质吗?
3、演示[实验6-1],锥形瓶中有何现象?说明了木炭、活性炭具有什么性质?请你与其他同学一起讨论分析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你知道这一性质有什么实际用途吗?
[小结]这节课通过对比分析、实验,从结构、性质和用途三个方面介绍了同种元素形成的单质。
你们能发现这三者之间的关系吗?【结构()性质,性质()用途;反之,用途()性质,性质()结构】
评价设计:
1、金刚石、石墨的化学性质相似,物理性质却有很大的差异,其原因是()A.构成它们的原子大小不同 B.构成它们的原子数目不同
C.它们是由不同的原子构成的 D.构成它们的原子排列不同
2、下列由同种元素组成的不同单质是(
A.二氧化碳和干冰 B.金钢石和石墨 C.氧气和臭氧D.氢气和液氧
3、铅笔芯的主要成分是()
A.铅 B.石墨 C.碳黑 D.木碳
4、测得某物质中只含有碳元素,这种物质 ( )
A.一定是一种单质B.一定是石墨 C.可能是二氧化碳
D. 可能是一种单质,也可能是几种碳的单质的混合物
补偿延伸练习
5、同一种元素可以组成不同种单质。
碳单质有、和等,其中是天然存在的最硬的物质,是最软的矿物之一,它们的性质差异是因
为,由此可知决定物质的性质。
6、木炭具有较强的吸附性是因为它具有结构,防毒面具是利用活性炭来吸附;制糖工业利用活性炭来吸附;自来水厂用活性炭来吸附。
7、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性质不一定相同
B.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性质一定相同
C.不同的单质可以由同一种元素组成
D.不同的单质可以有相同的化学性质
8.某同学自制简易净水器,除可利用和等疏松结构的材料做吸附剂外,还可利用我们身边的材料如作吸附剂。
为消除室内抽香烟后或装修后难闻的气味,该同学点燃一支蜡烛,一段时间后室内难闻气味消失,根据蜡烛在空气中燃烧的现象解释其中原
因。
9.经常不用的锁,开启比较困难时,可向锁空中加些铅笔芯粉末,便容易开启,这是因为。
电视机遥控板按键下面有一层导电胶当某个按键不灵时,打开遥控板,在导电胶接触面上涂上少量铅笔粉就能解决问题,这是由于() A.有滑腻感 B.能导电 C.质软 D.熔点高
课题1 金刚石、石墨和C
(2)
60
预习导学:
阅读课本思考下列问题:
1、金刚石、石墨、木炭都是碳元素组成的,虽然物理性质不同,但化学性质是否相同?
2、为什么用墨书写的字画能保存那么长时间而不变色呢?
3、我国农村有些木质线杆被埋入地下前,表面被火烧成黑色。
如果将这种木质线杆直接埋入地下,你认为有什么后果?这又说明什么问题?
4、碳可与哪些物质发生反应呢?
学习研讨
一、碳的化学性质
1、碳与氧气反应
2、碳与某些氧化物反应
[实验6-7],(思考)做这个实验需要什么仪器?该实验装置与以前做过的哪个实验装置相似?操作过程中应注意的事项是什么?
巩固提高:
利用上述反应,可将氧化铜炼成金属铜。
),就可炼得铁和钨。
请写出用木炭炼如果将氧化铜换成氧化铁、三氧化钨(WO
3
铁、炼钨的化学方程式。
二、碳的用途
(讨论)由上述的碳的化学性质你能说出碳具有哪些用途吗?
小结:碳的化学性质
评价样题:
1、下列各组物质中,化学性质相同的一组是()
A、金刚石、石墨
B、冰、干冰
C、氧气、臭氧
D、氧气、氮气
2、下列物质的用途主要是由其化学性质决定的是( )
A. 用金属铜制作电线
B.用金刚石切割玻璃
C.用煤作燃料
D.发烧病人用酒精擦身体降温
3.具有保存价值的档案等都使用碳素墨水书写,这是因为墨汁中的碳 ( ) A.常温下化学性质稳定B.常温下被氧化成稳定性的物质
C.常温下被还原成稳定性的物质D.常温下跟纸反应生成稳定性的物质4.碳元素有金刚石、石墨和无定形碳等多种单质,下列关于碳单质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都是黑色固体 B.碳原子的排列方式都相同
C.在氧气中充分燃烧时都生成二氧化碳 D.都能使红墨水褪色
5、有关2 CuO + C 高温
2 Cu + CO
2
↑的反应,说法正确的是( )
A.CuO具有氧化性
B. C发生了还原反应
C.反应前后铜元素的化合价没有改变
D.反应前后固体质量不变
6、用木炭还原氧化铜的实验如下图。
(1)酒精灯加网罩的目的;
(2)刚开始预热,试管②中立即产生气泡,但石灰水不变浑浊,原因
是;
(3)继续加热,观察到石灰水逐渐变浑浊,黑色粉末中出现红色物质。
请你写出
①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4)停止加热时,应先将导管从试管②中撤出,并用弹簧夹夹紧橡皮管,待试管
①冷却后再把试管里的粉末倒出。
这样操作的原因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