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2 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 教案5(人教版必修1)
- 格式:doc
- 大小:49.00 KB
- 文档页数:7
第12课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问题情境一):甲午中日战争导入:对比 19世纪慈禧太后挪用海军军费修建的“颐和园石舫”与日本明治天皇从英国购买的“吉野号”,导入新课。
(一)背景多媒体显示:教材引言材料,教师指导阅读:1855年,日本的吉田松阴公开宣称:“一旦军舰大炮稍微充实,便可开拓虾夷,晓喻琉球,使之会同朝觐;责难朝鲜,使之纳币进贡;割南满之地,收台湾、吕宋,占领整个中国,君临印度。
”明治维新后,随着军事实力的上升,日本在1887年制定《清国征讨方略》,公然叫嚣:“欲维护我帝国独立,伸张国威,进而巍立于万国之间,保持安宁,则不可不分割清国,使其成为数个小邦国。
”教师设问:上述材料说明了什么?学生回答:日本对中国的侵略,无论从思想上、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可称蓄谋已久。
多媒体显示:日本:“大陆政策”第一步:侵占中国的台湾第二步:征服朝鲜第三步:侵占中国的东北和蒙古第四步:征服全中国第五步:侵占亚洲,称霸世界教师进一步设问:近代日本为何具有强烈的侵略扩张性?学生讨论、作答:日本国小、人多、资源缺乏,明治维新后资本主义迅速发展但缺乏市场原料等。
教师设问:19世纪末,日本发动侵略战争还有哪些有利条件?学生回答:美国想利用日本为侵略亚洲的助手,英国想利用日本牵制俄国和发展远东势力,德法想进一步扩大权益,俄国没有作好准备,采取暂时观望态度。
教师设问:清政府对日本的战争倾向态度如何?战争的导火线是什么?学生回答:清政府腐败,寄希望于列强“调停”,不认真备战;战争导火线是朝鲜东学党起义。
教师总结——战争背景日本:“大陆政策”(根本原因)列强:默许和纵容(有利条件)清朝:腐败(寄希望于“调停”,不认真备战)朝鲜:东学党起义(契机)(二)概况学生自主学习,阅读教材P58—P59第二段,教师指导总结。
多媒体显示:甲午中日战争形势图(动画演示)左宝贵、邓世昌、林永升图片教师设问:从这些爱国官兵英勇士迹,我们缅怀他们的什么精神?并总结这一场战争的性质:中国是反侵略的正义战争,日本是非正义的侵略战争。
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列举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史实,理解侵华战争给中国带来的灾难。
概述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斗争的事迹,认识中华民族具有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以及在历史上发挥的作用。
分析不平等条约的危害及对义和团运动的评价,培养学生用联系的观点、发展的观点和辩证的观点观察、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理性地思考问题的能力,促进其历史思维的发育和成长。
2.过程与方法:结合侵华条约的内容,探究列强侵华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掌握运用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的方法评价历史事件。
通过分析比较《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的内容及危害,加深对列强侵华战争危害的理解,掌握分析比较历史问题的能力。
通过研读和分析相关历史材料,掌握阅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的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程度加深并确立的过程,理解列强的侵华把中国一步一步推向灾难的深渊而中国的战败源于社会制度的腐朽。
通过中国军民在外来侵略面前的英勇斗争,体会中华民族的不屈精神,增强民族责任感。
通过对义和团运动的认识,明确爱国要有理性,近代中国的历史发展,反侵略,争取民族独立和反封建、实现国家近代化必须兼顾。
【教学重难点】重点:《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的内容和危害难点:①甲午中日战争背景。
了解甲午中日战争的背景,可以理解中国战败的原因。
②如何理解《马关条约》使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以及《辛丑条约》签订后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通过和以前历次不平等条约比较,引导学生得出结论。
【教学过程】1.导入设计:通过贾国荣《冰心的遗憾》文章节选导入:晚年冰心,系于她的人生经历、民族感情与父辈的仇恨,打算撰写一部纪实性的长篇之作,书名就叫《甲午战争》。
为此,老人多次提笔,“可是,她竟然一个字都没有留下!”不是因为老,因为病,“而是因为哭,因为大哭,因为一握起笔就禁不住老泪纵横地哭!哭得完全不能下笔,纸上惟有落下的热泪。
第12课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1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识记:掌握1894~1895年间列强侵华的主要史实。
掌握《马关条约》的内容。
识记在侵华战争中中国人民应用反抗的事迹。
2.理解:理解掌握甲午战争爆发的背景。
分析不平等条约对中国产生的影响。
理解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的过程。
分析列强在这次侵略战争中所作所为或所持态度及其原因。
3.拓展:通过分析在这次侵华战争中,中国人民的不同态度,认识清政府的腐败无能与中国人民中爱国人士的不屈不挠英勇奋斗的精神。
二、过程与方法自主学习——互动问诊——互动探究——自主归纳——迁移拓展——巩固提升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通过对这次侵华战争中清政府失败的分析,培养出学生学生的为民族崛起而奋斗的信念。
2.在这次侵华战争中,中国人民奋起反抗,借此史实培养出学生不畏强权的精神,深学生爱国注意情感。
3.通过对战中中人民所遭受的苦难,告诉学生们要珍惜和平,为维护世界和平而奋斗。
2学情分析学生经过初中学习对本课所学习的历史事件有一定的了解,但对于这场战争所反映的世界历史阶段特征以及给中国社会带来的影响缺乏深入的认知。
3重点难点重点:《马关条约》的内容、危害。
难点:对战争爆发原因以及《马关条约》影响的分析理解。
4教学过程 4.1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识记:掌握1894~1895年间列强侵华的主要史实。
掌握《马关条约》的内容。
识记在侵华战争中中国人民应用反抗的事迹。
2.理解:理解掌握甲午战争爆发的背景。
分析不平等条约对中国产生的影响。
理解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的过程。
分析列强在这次侵略战争中所作所为或所持态度及其原因。
3.拓展:通过分析在这次侵华战争中,中国人民的不同态度,认识清政府的腐败无能与中国人民中爱国人士的不屈不挠英勇奋斗的精神。
二、过程与方法自主学习——互动问诊——互动探究——自主归纳——迁移拓展——巩固提升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通过对这次侵华战争中清政府失败的分析,培养出学生学生的为民族崛起而奋斗的信念。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第四单元第12课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教案历史教学设计第12课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课标要求:1、列举1894年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侵华的史实2、概述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斗争的事迹3、体会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识记:掌握1894~1901年间列强侵华的主要史实。
掌握《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的内容,识记在侵华战争中中国人民英勇反抗的事迹。
2、理解:理解掌握甲午战争以及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爆发的背景。
分析两个不平等条约对中国产生的影响。
理解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的过程。
分析列强在这两次侵略战争中所作所为或所持态度及其原因。
3、拓展:通过分析通过分析在这两次侵华战争中,中国人民的不同态度,认识清政府的腐败无能与中国人民中爱国人士的不屈不挠英勇奋斗的精神。
过程与方法:利用图片、文字、视频等资料,采用步步高的课堂教学模式,在研读与阐释史料,问题探究,历史比较过程中实现本课教学目标。
让学生体验感受历史,提高学生兴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对两次侵华战争中清政府失败的分析,培养出学生学生的为民族崛起而奋斗的信念。
2、在两次侵华战争中,中国人民奋起反抗,借此史实培养出学生不畏强权的精神和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1、甲午中日战争和《马关条约》2、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和《辛丑条约》教材分析:爱国人士的不屈不挠英勇奋斗的精神。
过渡:我们在缅怀英烈的同时,不禁发出了这样的疑问:日本,蕞尔小邦;大清,泱泱帝国。
大国为什么会败给小国?通过视频并结合三则材料,讨论甲午中日战争失败的原因。
老师总结制度之败、腐朽之败、战略之败、民族精神之败。
小升华:只有根治腐败,国家才有希望,只有振奋民族精神,民族才能复兴,只有深化改革,社会才会进步。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阅读史料,分析问题的能力,并能从中得出理性认识。
过渡:甲午战争不是中国灾难的开始,更不是中国灾难的终结。
六年之后,灾难再次降临。
第12课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识记:掌握1894~1901年间列强侵华的主要史实。
掌握《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的内容。
识记在侵华战争中中国人民应用反抗的事迹。
2.理解:理解掌握甲午战争以及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爆发的背景。
分析两个不平等条约对中国产生的影响。
理解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的过程。
分析列强在这两次侵略战争中所作所为或所持态度及其原因。
3.拓展:通过分析通过分析在这两次侵华战争中,中国人民的不同态度,认识清政府的腐败无能与中国人民中爱国人士的不屈不挠英勇奋斗的精神。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历史资料的学习,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探索西方列强发动侵略中国战争的原因和目的。
2.引导学生对不平等条约内容进行列表和纵向比较,让学生从中概括和归纳其危害性。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对两次侵华战争中清政府失败的分析,培养出学生学生的为民族崛起而奋斗的信念。
2.在两次侵华战争中,中国人民奋起反抗,借此史实培养出学生不畏强权的精神。
同时通过对欧美俄日等国对中国的侵略战争,加深学生爱国注意情感。
3.通过对战中中人民所遭受的苦难,告诉学生们要珍惜和平,为维护世界和平而奋斗。
教学重难点一、重点1.甲午中日战争和《马关条约》2.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和《辛丑条约》二、难点《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的内容及影响。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引言:由前段时间的钓鱼岛事件引出课题。
大家应该都知道中国与日本在外交上出现一个重大事件,这也直接导致中日关系更加恶化。
中国渔船在钓鱼岛附近遭日本巡逻艇冲撞,中方船长被日本政府逮捕扣押。
钓鱼岛自古就是中国领土,然而厚颜无耻的日本政府竟然宣称钓鱼岛的主权归他们。
2.导入新课:日本在甲午中日战争之前,从未宣称过拥有钓鱼岛的主权。
那么,我们究竟是什么时候被暂时夺去钓鱼岛的主权?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下。
首先,让我们来学习一下甲午中日战争和《马关条约》。
二、教授新课(一)甲午中日战争1.背景①亚洲:朝鲜:朝鲜爆发东学党起义。
高一历史必修1 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背景、经过和结果(2)八国联军侵华时间、国家、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的战斗,以及《辛丑条约》危害及其影响。
(3)通过引导学生对一系列不平等的相应条款进行内容、性质、危害等方面的深层次比较,提高学生比较、概括和思考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1、在教学中主要采用提问法、图示法、比较法,通过启发式、探究式教学,促进学生积极思考,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历史思维能力。
2、指导学生重视历史背景,通过讨论分析得到正确认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甲午中日战争中国军队战败的原因分析,进一步认识社会制度腐朽、军事技术落后是近代中国挨打受辱的重要原因。
2、通过对中国人民面对强敌进行的不屈不挠、艰苦卓绝的抗争史的学习,激励学生向可歌可泣的民族英雄学习。
教学重点和难点1、甲午中日战争的背景是本节课的重点。
1894年爆发的甲午中日战争是日本政府推行扩张政策和长期以来蓄谋侵略中国的必然结果。
学习这一内容,有利于培养学生全面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马关条约》的签订及其影响是本节课的第二个重点,也是难点。
《马关条约》是《南京条约》签订以来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是日本强加给中国人民的一副沉重枷锁,是帝国主义与封建主义相结合,把中国当成殖民地半殖民地的一个极严重的步骤。
学习这一内容,能帮助学生学习理解《马关条约》对中国社会影响的严重性。
3、《辛丑条约》及其对中国社会的严重危害也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
《辛丑条约》把中国彻底沦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学习这一内容,将会使学生加深理解近代西方列强军事侵略所带来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侵略给中国带来的危害,培养学生用联系的观点看待历史问题,用比较的方法探讨历史问题的能力。
教学方法:多媒体课件教学方法,问题探究法教学用具:多媒体教室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导入:这一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第12课—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12课《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一、设计思想:本节课涉及到两个我们比较熟悉的近代列强侵华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尤其是甲午中日战争,与之相关的文史资料、影视资料都很多,尤其是最近几年,中日关系一直以来是焦点热点,2019年又是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120周年纪念,怎样利用好这节课的知识,做好对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最终归宿。
所以,在本节课中,以中日关系的变化作为主线,引导学生在掌握本节课的基础知识的同时,又能理性的反思当今的中日关系及中国与世界的关系。
在教学目标的设计上,将教学目标分为三级:A级为必须达到目标;B级为绝大部分都能达到的目标;C级则是需要通过锻炼,才能逐渐达到的目标。
课前利用导学案,基本达成A级目标。
课堂以讨论题作为引导,引导学生充分展开讨论,在讨论中理解并掌握知识,在讨论中提升理解历史事件的能力,达成B级和C级目标。
二、教材分析:《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是人教版历史必修一第三单元第12课,也是中国历史发展转变的重要阶段,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的的加深到完全沦为,上接鸦片战争,后启辛亥革命,尤其为理解辛亥革命的社会背景奠定了基础。
同时也可回顾近代以来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程,对近代中国前期历史做一简单回顾总结。
从历史的角度看,这两场战争给中华民族带来了深重的民族灾难和耻辱;但同时又促成了自鸦片战争以来前所未有的民族觉醒,危机也是转机。
此后,一个新的阶级——民族资产阶级登上了政治舞台,真正意义上的民主革命出现了。
因此也可以说,这两场战争是传统中国和近代中国的分界线。
同时,这两场战争也反映了19世纪末期,资本主义列强侵略的新特点,即第二次工业革命后资本输出、瓜分世界的要求。
在第二次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逐渐形成了世界体系,对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中国的侵略正是这种影响的表现之一。
从现实的角度看甲午中日战争,中日虽然是一衣带水的邻邦,可在今天这个世界上,日本却是离我们最遥远的国家,昔日黄海大战演变成今日东海之争,历史问题现实化,现实问题历史化,让学生深入认识甲午中日战争这一重大历史事件,并从中吸取教训是非常必要的。
教学准备1. 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了解甲午中日战争的起因、经过、《马关条约》的内容及其给中国带来的巨大危害。
以及八国联军的侵华战争与《辛丑条约》签订的时间、主要内容及其危害。
了解义和团与清军爱国将士抵抗八国联军侵华斗争。
1.2过程与方法:通过本节对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的学习,进一步提高学生阅读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培养正确分析和归纳历史知识,总结相关历史史实之间内在联系和综合评价历史的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战争给中华民族带来的民族的灾难和屈辱,加强学生勿忘国耻振兴中华的教育;增强维护国家主权和民族利益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
2. 教学重点/难点2.1教学重点甲午中日战争的原因和中日《马关条约》的内容及危害;《辛丑条约》的签订及其对中国社会的巨大影响2.2教学难点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惨败的原因分析;《辛丑条约》给中国社会造成的严重危害3. 教学用具多媒体设备4. 标签教学过程引入新课春愁春愁难遣强看山,往事惊心泪欲潸。
四百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
——(清)丘逢甲(1896年春)新知介绍一、甲午中日战争(1894-1895年)1、背景(1)根本原因:19世纪末,世界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日本明治维新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后,制定侵略中国的“大陆政策”,蓄谋已久。
(2)导火线:朝鲜爆发了东学党起义。
(3)中国:清政府腐败无能,不积极备战2、经过平壤战役、黄海战役(丁汝昌、邓世昌牺牲,北洋舰队受损,李鸿章避敌保船,日军取得黄海海域制海权;双方互有胜负,北洋水师主力尚存)、辽东战役、威海战役(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3、性质日本在西方列强支持下企图征服朝鲜、入侵中国而挑起的侵略战争。
4、结果中国战败,被迫签订《马关条约》。
5、《马关条约》的内容和影响《马关条约》是继《南京条约》以来最严重的丧权辱国的条约。
它的签订标志着外国对中国的侵略进入一个新的阶段,标志着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了。
《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中日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爆发的背景、简况、结果和影响。
(2)义和团运动兴起的背景、口号、结果和历史意义。
过程与方法(1)通过小组讨论,师生合作共同探究,发现问题,从多方面、多角度分析甲午战争爆发的背景和影响。
(2)通过多媒体展示相关材料,创设问题情境,从主观、客观两个方面分析义和团运动失败的原因o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对中日甲午战争、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三个重大历史事件的学习,增强学生的民族危机感和责任感,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2)甲午中日战争是日本在西方列强支持下企图征服朝鲜、入侵中国而挑起的侵略战争。
它是日本统治者推行扩张政策、蓄谋已久侵略中国的一个步骤。
重点与难点重点中日甲午战争与《马关条约》;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与《辛丑条约》。
难点对“扶清灭洋”口号的评价。
教学过程课堂导入这两位先烈可以说是中国海军的先行者,定远舰管带邓世昌在黄海海战中不忍偷生,沉入茫茫黄海;水师提督丁汝昌在威海卫战役中,宁可自杀殉国,也决不向日本人屈膝投降,保持了中国军人的铮铮铁骨。
那么甲午中日战争到底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爆发的,为什么它给中国带来的伤害会如此之深?新课学习一、甲午中日战争日本在走向帝国主义道路的过程中,制定了怎样的扩张政策?1.战争爆发的导火线:1894年的朝鲜东学党起义。
2.战争的经过是怎样的呢?结合教材《中日甲午战争形势图》,用投影显示3.战争的结果:中国战败,被迫签订《马关条约》,条约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呢?4.逐条分析《马关条约》的内容,给中国带来了什么影响。
提示:条约内容可以分为割地(领土)、赔款、开埠通商和设厂四个方面进行讨论。
台湾人民掀起了反割台斗争。
逐条归纳学生讨论的结果,并落实在教材上。
最终得出结论:《马关条约》签订以后,列强掀起划分中国的狂潮,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灭种的危险,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1.甲午战争的背景和原因(1)甲午战争是日本资本主义发展、对外推行军事侵略扩张政策的必然结果。
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知识拓展】1、朝鲜东学党起义朝鲜东学党起义即甲午农民战争,是指公元1894年(按干支纪年为甲午年)在朝鲜境内爆发的由东学道领袖全琫准领导的反对朝鲜王朝封建统治、反对帝国主义瓜分侵略的农民起义。
由于这次起义是打着东学道的旗号,并以东学道徒为核心,因而历史上又称之为东学党起义。
它直接导致了甲午中日战争的爆发,因而也是近代国际关系史上的重大事件。
甲午农民战争最终失败。
2、丰岛海战丰岛海战发生于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7月25日)清晨,日本海军在朝鲜牙山湾口丰岛西南海域袭击中国海军舰船的一次海战[2]。
这是是一次日本首先挑起的战役,并因此清朝与日本正式宣战。
日本明治政府自19世纪70年代起,组建欧洲式军队,侵犯中国台湾,吞并琉球群岛,并伺机侵略朝鲜和进一步侵犯中国。
朝鲜政府请求中国协助镇压东学党起义,清政府即派兵赴朝,进驻牙山。
日本借机也出兵朝鲜。
不久,朝鲜政府同东学党达成妥协。
清政府命入朝军队集结牙山,准备撤回,同时要求日本撤军。
日本拒不接受,随后挑起武装冲突,企图以武力控制朝鲜。
清政府为增援牙山孤军,派北洋海军巡洋舰“济远”、“广乙”,练船“威远”,炮船“操江”,由“济远”管带方伯谦率领,护送运载援兵的“爱仁”、“飞鲸”、“高升”三轮(均为雇用的英国商船)赴朝。
农历六月二十一,“威远”护卫“爱仁”、“飞鲸”两轮自牙山返航。
二十三日晨,“济远”、“广乙”两舰也自牙山回航,接应正向牙山驶来的“高升”、“操江”,当驶至牙山湾口丰岛西南海域时,突遭日本联合舰队第一游击队巡洋舰“吉野”(旗舰)、“浪速”、“秋津洲”的截击。
战斗约一小时,“济远”、“广乙”负伤败退。
“广乙”逃至朝鲜十八岛附近搁浅焚毁;“济远”被“吉野”紧追,水手王国成、李仕茂用尾炮将其击伤。
此时,“操江”、“高升”驶至。
“秋津洲”逼降“操江”,“高升”被“浪速”所截,船上官兵宁死不降。
“浪速”舰长东乡平八郎竟下令将“高升”击沉,清军950人除200余人生还外,余均殉难。
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学习目标】掌握《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的内容、影响近代中国怎样一步一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自主学习】一、甲午中日战争1、根本原因:____明治维新__后日本走上对外扩张的道路。
2、导火线:朝鲜甲午农民起义3、经过:1894年半岛海战→平壤战役→黄海海战→辽东之战→1895年_威海_战役。
4、结果:清军惨败,签订《__马关条约__ 》《马关条约》内容:割辽东半岛、台湾及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赔偿日本军费二亿两白银;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日本可以在中国通商口岸投资设厂,产品远销中国内地免收内地税。
5、影响:(1 使中国的领土和主权进一步遭受严重损失,大大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
(2) 严重阻碍了中国民主资本主义的发展。
(3)列强掀起 __________ 的狂潮(4)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__________二、八国联军侵华1、根本目的:瓜分中国,企图把中国变为列强的殖民地。
2、直接原因:为了镇压义和团运动。
3、过程:_____年八国联军进犯天京→义和团与清军在________狠狠狙击→八国联军占领天津,攻陷北京→1901年签订《辛丑条约》主要内容:①赔款白银4.5亿两,39年还清,本息合计9.8亿两,以关税、盐税作抵押;②北京东交民巷设立“__________”各国马主兵保护③拆毁北京至大沽的炮台,准许列强驻兵北京至山海关铁路沿线的战略要地;④惩办义和团运动中参加反帝斗争的官吏,永远禁止中国人民成了或参加反帝性质组织;⑤改总理衙门为外交部,位居六部之上4、影响:《辛丑条约》严重损害了中国的主权,__________ 变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标志着中国 __________ 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境地【合作探究】中国近代历史上列强对中国发动了哪些侵略战争?中国近代史上对中国危害严重的不平等条约有哪些?分别给中国带来了怎样的危害?【目标检测】(A级)1、罗荣渠在《现代化新论》一书中说:“在此以后,外国渗透的方式从外贸领域扩大到投资、生产、销售、金融各个领域,直接改变了原有的‘小农手工业生产方式’使中国在经济上和财政上都巨益陷入对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依附地位。
高一历史必修1 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背景、经过和结果(2)八国联军侵华时间、国家、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的战斗,以及《辛丑条约》危害及其影响。
(3)通过引导学生对一系列不平等的相应条款进行内容、性质、危害等方面的深层次比较,提高学生比较、概括和思考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1、在教学中主要采用提问法、图示法、比较法,通过启发式、探究式教学,促进学生积极思考,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历史思维能力。
2、指导学生重视历史背景,通过讨论分析得到正确认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甲午中日战争中国军队战败的原因分析,进一步认识社会制度腐朽、军事技术落后是近代中国挨打受辱的重要原因。
2、通过对中国人民面对强敌进行的不屈不挠、艰苦卓绝的抗争史的学习,激励学生向可歌可泣的民族英雄学习。
教学重点和难点1、甲午中日战争的背景是本节课的重点。
1894年爆发的甲午中日战争是日本政府推行扩张政策和长期以来蓄谋侵略中国的必然结果。
学习这一内容,有利于培养学生全面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马关条约》的签订及其影响是本节课的第二个重点,也是难点。
《马关条约》是《南京条约》签订以来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是日本强加给中国人民的一副沉重枷锁,是帝国主义与封建主义相结合,把中国当成殖民地半殖民地的一个极严重的步骤。
学习这一内容,能帮助学生学习理解《马关条约》对中国社会影响的严重性。
3、《辛丑条约》及其对中国社会的严重危害也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
《辛丑条约》把中国彻底沦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学习这一内容,将会使学生加深理解近代西方列强军事侵略所带来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侵略给中国带来的危害,培养学生用联系的观点看待历史问题,用比较的方法探讨历史问题的能力。
教学方法:多媒体课件教学方法,问题探究法教学用具:多媒体教室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导入:这一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第12课—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
首先我们来学习第一个大的内容—甲午中日战争。
那么甲午中日战争是在一个怎样的背景下爆发的呢?我们知道,日本是一个岛国,所以它人多地少,资源贫乏;在以前初中的学习我们可以了解到,日本是通过什么改革由封建社会走入资本主义社会的?1868年日本发生了什么大事?明治维新!日本在明治维新以后,大力发展资本主义,国力逐渐强盛。
但是,日本在发展资本主义的过程中也存在着矛盾。
有什么矛盾呢?因为日本的改革并不彻底,还保留着浓厚的封建残余势力,再加上日本的国内市场狭小,导致它的生产发展受到阻碍。
那么为了解决这个矛盾,日本采取了什么手段?我们知道帝国主义的本质是什么呢?是对外侵略扩张!日本的统治集团为了转移国内矛盾急需从对外侵略扩张中寻求出路,于是就制定了以侵略中国为中心的大陆政策,于6月27日至7月7日在外务省召开了东方会议,决定了《对华政策纲要》。
田中义一向昭和天皇提出:“惟欲政府支那,必先政府满蒙;如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支那。
”那同学们知不知道日本大陆政策的步骤呢?首先是从哪里开刀?首先从朝鲜开刀,然后占领中国的台湾,再是中国的东北和蒙古,从而达到它吞并整个中国的目的,最后乃至侵占亚洲称霸世界。
可见日本的野心之大。
日本这个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的侵略更加急迫和无情,它一改西方其他国家以商品和宗教为主的侵略方式,采取直接的赤裸裸的武装侵略,成为近代侵略中国最凶残的国家。
大陆政策是日本以侵略中国为中心的侵略方针,这是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
可见,侵华既是满足日本发展资本主义的需要,又是它的既定方针,而且蓄谋已久。
十九世纪末期,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正逐步向帝国主义过渡,于是它们和日本臭味相投,日本的侵略行径在一定程度上又得到了西方列强的支持。
我们来看看这几个国家的态度,当时,美国希望日本成为它侵略中国和朝鲜的助手,英国也企图利用日本牵制俄国在远东发展的势力,德国和法国为了趁日本侵华之机也捞一点油水,夺取新的权益,于是也极力支持日本侵略中国。
俄国虽然对中国的东北和朝鲜怀有极大野心,但准备尚未就绪,因此对日本采取不干涉政策。
这几个大国没有一个反对日本侵略中国,日本就如虎添翼,所以列强的默许或纵容的态度,也就成为日本实施侵略计划的有利条件。
一个芝麻大的岛国对一个泱泱大清国来进行挑衅,按理由清政府的态度应该是强硬的对不对,可它却令人大失所望,面对一触即发的战争形势,清政府却认真备战,而寄希望予各国的“调停”,列强他们都有自己的目的,“调停”均告失败,战争还没开始,清军就处于被动不利的地位。
战争爆发后,李鸿章却极力奉行避战求和的政策,采取消极抵抗的战略方针,而更好笑的是慈禧太后,正当国难当头之时,她却还在费尽心思筹备自己的六十岁生日“万寿庆典”,于是她也希望对日本和平了结。
慈禧太后的主和态度,也进一步加强了李鸿章奉行避战求和政策的决心。
现在日本已经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了,正当它发愁找不到借口之时,朝鲜发生了什么大事儿?1894年春,朝鲜爆发了东学党起义,朝鲜国王十分恐慌,于是请求清政府派兵援助。
而且当时正在处心积虑寻找战机的日本也极力怂恿清政府派兵“助剿”,自己也趁机派兵进入了朝鲜。
朝鲜东学党起义之后,清政府建议两国撤兵,日本不但不会撤兵,反而大量增兵。
所以朝鲜东学党起义也就成了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导火线。
刚刚我们从日本、列强、中国和朝鲜这四个方面分析了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背景。
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一下战争的经过。
请同学们看到这幅战争形势示意图。
1894年7月,中国一条运兵船向朝鲜进发,在丰岛海面突然遭到日本军舰的袭击,于是丰岛海战就标志着甲午中日战争的爆发。
8月,清政府被迫对日宣战,这一年是农历甲午年,所以历史上称这次战争为甲午中日战争。
那么根据主战场的不同,我们可以把战争经过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从1894年7月到9月,主战场是在朝鲜,主要战役有平壤战役和黄海战役。
我们先来看一下平壤战役。
当日军逼近平壤时,当时的主帅叶志超主张退守鸭绿江,受到他的副将左宝贵的劝阻,但不幸的是,不久左宝贵就中弹牺牲,叶志超就弃城逃跑,他当时为了逃命据说是一夜狂奔五百里,一直逃到中国境内。
结果可想而知,朝鲜全部沦陷,战火烧到了中国境内。
下面我们来看一下黄海战役。
黄海战役中,有个很感人的小故事,那就是邓世昌,邓世昌可以说是一个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
在激战时,他看到敌舰非常凶猛,为了掩护自己的旗舰,他决定与敌舰同归于尽,结果却被鱼雷击中,全舰250多名官兵只有7人遇救。
据说邓世昌本来是可以生还的,当他快沉入水中的时候,他的一条爱犬游过来用嘴衔着他的衣角往岸上拖。
但他看到自己的舰队已被敌军击败,舰在人在,舰亡人亡,于是他决定以身殉国,把他的爱犬一同按入了水中。
那么在这次黄海战役中,日本舰队遭到了重创,北洋舰队虽然损失惨重,但主力尚存,还可以继续作战。
但李鸿章为了保存实力,命令北洋舰队躲入威海卫港内,不许出海迎敌,于是日本又取得了黄海海域的制海权。
这是第一阶段的情况,我们再来看第二阶段。
第二阶段的时间是从1894年10月到第二年4月,战争在中国的辽东地区和山东半岛进行。
主要战役有辽东战役和威海战役。
辽东战役日军占领了九连城、大连和旅顺。
在旅顺,日军对当地的居民实行了野蛮的大屠杀,据当时亲临现场的外国记者报道,当时城中只有36个中国人侥幸存活下来,而这36个人是用来掩埋尸体的。
可见,日本已经摘下了文明的面具,暴露了野蛮的真相,同学们一定不要忘记这些国耻。
下面同学们来看一段录像。
北洋舰队全军覆没之后,至此,甲午中日战争以清军的惨败而告终。
同学们想一想,为何貌似强大的大清国却敌不过日本这弹丸之国而以惨败告终呢?也就是说甲午中日战争失败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呢?大家说,这场败仗的根源是什么?对,就是清政府的腐败统治。
在甲午中日战争失败以后,日本向中国提出了什么无理要求?对,清政府迫于日本的淫威,于1895年4月在日本马关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
下面我们一起来看一下《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
第一点是:清政府割辽东半岛、台湾岛、及其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我们可以用割三地来简要地概括。
第二点是:赔款,赔多少?赔偿日本军费白银两亿两。
第三点是开四口,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
第四点是日本可以在通商口岸投资设厂,产品运销内地免收内地税。
这是《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下面我们一起来分析一下它的影响。
《马关条约》是继《南京条约》以来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它给近代中国社会带来了严重的危害。
首先,台湾等大片领土的割让,进一步破坏了中国的主权完整,这是日本继俄国之后对中国领土进行的一次严重掠夺。
它迫使台湾和祖国大陆隔离,并且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
我们再来看第二点影响,巨额的赔款,相当于清政府三年财政收入的总和,把国库的银子掏空了都还不起债,那清政府该怎么办呢?于是就加紧搜刮人民,同时也大量举借外债。
那列强会不会无条件贷款给中国?肯定不会,这些贷款都附有苛刻的政治条件的,这样就便利了列强通过贷款控制中国的经济命脉。
我们再来看第三点,首先我们来回忆一下,在《南京条约》中开放的是哪几个通商口岸?对,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这几个地方都在东南沿海一带。
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增开的通商口岸也是在东南沿海和长江中下游地区。
而《马关条约》中开放的沙市、重庆已经到了哪里?到了长江中上游,这也就说明了列强的侵略势力已经开始深入到中国内地。
《南京条约》中的第四点是协定关税,这是商品输出的行为。
《马关条约》中规定允许日本在华投资设厂,这就为西方的资本输出打开了大门。
在这里,同学们要知道,什么是商品输出,什么是资本输出(板书)。
商品输出是指资本主义国家以倾销工业品的方式夺取他国利润。
资本输出是指资本主义国家以投资和贷款的方式夺取他国利润。
允许日本在华投资设厂,也就拓展了列强资本输出的途径,严重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所以,《马关条约》的签订,使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
这是《马关条约》的内容和影响。
连一个充其量二流水平的日本都把大清国打趴下了,其他西方列强看到了,找个理由再次瓜分一下中国也就不足为奇了。
仅仅五年,八个强盗又自发组织起来到中国进行抢劫了。
我们可以看到这则漫画,图中的这些动物代表的是谁啊?对,代表的西方列强。
这里还有一个清政府的官员很悠闲地躺在这里睡大觉。
好,那么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到底是哪八个强盗,他们又是怎样对中国进行抢劫和掠夺的。
随着民族危机的加深,中国人民反抗帝国主义侵略的斗争日益高涨。
于是在山东兴起了民间的反帝爱国组织——义和团。
他们打着什么旗号?对,扶清灭洋的旗号,揭开了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的序幕。
我们先来分析一下义和团的口号“扶清灭洋”的性质。
大家说,义和团打击的对象是谁?对,外国侵略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