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地上的空罐子
- 格式:ppt
- 大小:1.22 MB
- 文档页数:10
中班语言教案草地上的空罐子教案及教学反思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幼儿中班语言领域教材第四章《有趣的故事》,详细内容为“草地上的空罐子”。
该故事讲述了一个发生在草地上的有趣故事,一个空罐子引发了一系列的连锁反应,以意想不到的方式解决了问题。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听、说、读、写等多种方式,理解故事的主要情节,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2.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力和创造力,激发他们对自然环境的兴趣。
3. 培养学生合作、分享的品质,学会关爱他人,尊重生命。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理解故事中的因果关系,用完整的句子表达自己的想法。
重点:通过故事学习观察、想象、表达等语言技能,培养关爱自然、尊重生命的品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草地场景布置、空罐子、故事挂图、卡片等。
学具:画纸、画笔、剪刀、胶水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教师带领学生观察草地场景,引导学生描述草地上可能出现的事物,引出故事主题。
2. 例题讲解(15分钟)教师通过讲述故事,引导学生关注故事中的因果关系,用生动的语言、丰富的表情、有趣的动作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3. 随堂练习(15分钟)学生分组讨论,用完整的句子描述故事中的情节,进行角色扮演,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合作意识。
4. 课堂小结(5分钟)六、板书设计1. 故事草地上的空罐子2. 故事主要角色:小兔子、小松鼠、小狐狸等3. 故事情节关键词:草地上、空罐子、连锁反应、解决问题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用完整的句子描述故事中的情节,并谈谈你对关爱自然、尊重生命的理解。
2. 答案示例:故事讲述了草地上一个空罐子引发的连锁反应,小动物们通过合作解决了问题。
我们要关爱大自然,尊重每一个生命,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故事教学,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关爱自然、尊重生命的品质。
课后,教师应关注学生在家庭、社会中的表现,了解他们对故事的理解和感悟。
同时,可布置相关作业,如观察身边的自然环境,发现生活中的美好,进一步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
一、教学目标1. 认知目标:让幼儿通过听故事,理解故事内容,了解草地上的空罐子发生了什么有趣的事情。
2. 技能目标: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表达能力及想象力。
3. 情感目标:培养幼儿热爱大自然、喜欢小动物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幼儿听故事,理解故事内容,感知故事中的角色。
2. 教学难点:让幼儿能够表达出自己喜欢的小动物,并能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故事情节。
三、教学方法1. 直观法:通过图片、动画等直观教具,帮助幼儿理解故事内容。
2. 情境教学法:创设情境,让幼儿参与故事表演,提高幼儿的体验感。
3. 互动教学法:引导幼儿积极发言,培养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
四、教学准备1. 教学PPT:包含故事图片、动画等。
2. 空罐子道具:用于故事表演。
3. 小动物手偶:用于故事表演。
4. 草地背景图:用于故事表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带领幼儿做手指游戏,吸引幼儿注意力,介绍今天的公开课内容。
2. 故事讲解:教师利用PPT,一边展示故事图片,一边讲述故事《草地上的空罐子》。
3. 故事讨论:教师引导幼儿讨论故事中的角色和情节,让幼儿表达自己喜欢的小动物。
4. 故事表演:教师组织幼儿进行故事表演,让幼儿扮演故事中的角色,体验故事情节。
6. 作业:教师布置作业,让幼儿回家后,向家人讲述故事《草地上的空罐子》。
六、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幼儿在课堂中的参与情况,包括发言、表演等。
2. 表达能力:评估幼儿在讨论和表演环节中的表达能力。
3. 观察与想象:评价幼儿在观察故事图片和表演过程中的观察力和想象力。
七、教学拓展1. 家园共育:教师与家长沟通,让家长了解公开课内容,鼓励家长在家中与幼儿一起回顾故事,加强亲子关系。
2. 环境创设:教师在班级环境中布置草地和小动物的图片,引导幼儿观察和交流。
八、教学反思1. 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评估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
2. 思考如何改进教学方法,以提高幼儿的参与度和兴趣。
中班语言活动草地上的空罐子教案一、教学目标:1. 培养幼儿善于观察、听取别人意见的习惯。
2. 培养幼儿使用语言、表达自己思想的能力。
3. 激发幼儿学习科学思维的兴趣,发现事物之间的关系。
二、教学内容:草地上的空罐子。
三、教学过程:1. 教师询问幼儿草地上为什么有空罐子,幼儿可以畅所欲言,教师跟随着幼儿思路,充分鼓励幼儿表达自己的见解。
2. 老师展示一些废旧罐子,让幼儿看一看这些罐子,观察它们的外观和构造。
幼儿可以说出罐子的形状、颜色、大小、材质等特点。
3. 教师引导幼儿关注罐子的作用,可以让幼儿说说罐子一般用来装什么东西,比如说蘑菇罐用来装蘑菇等。
强调幼儿在日常生活中,喜欢吃的零食多是用这些罐子装的。
4. 展示草地上的空罐子,让幼儿看着它们,感觉一下这些罐子是否有味道、是否脏等。
让幼儿从中察觉到空罐子的不良影响。
5. 让幼儿思考,如果乱扔废旧罐子,会给环境造成什么影响?如何处理这些废旧罐子?欢迎幼儿踊跃发言。
6. 教师讲解,废旧罐子在经过可回收处理后,可以二次利用。
可以做废旧罐子的收集箱,用来装废纸张,废塑料、废金属等,将废罐头、废拉环、废铝箔等废物分类处理,利用生活中的资源。
7. 幼儿可以进行手工制作,自己DIY一个废旧罐子的收集箱,放在幼儿园门口或班级里,提醒家长和幼儿对生活废旧物品的处理方式。
教师可以引导幼儿用文字、图片的形式把制作过程记录下来,展示给家长看。
四、教学评估:1. 学生言语表达是否流畅,思路是否清晰?2. 幼儿是否能正确辨识废旧罐子的材质、颜色、外形?3. 是否能意识到乱扔废旧罐子会对环境造成不良的影响?是否能知晓废旧罐子处理的正确方式?4. 幼儿是否像小小环保使者一样,通过手工制作、向家长宣传的方式,积极参与到环保事业中?五、教学反思:废旧罐子是日常生活中不少家庭中的废弃物品之一,教师可以通过直观的案例展示和与幼儿互动交流,启发幼儿认识到环保的重要性,培养幼儿爱护环境的良好习惯。
中班下学期语言教案《草地上的空罐子》教学背景•年龄段:4-5岁儿童•班级:中班•教学目标:1. 通过本故事,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 学生能够领悟故事中的情感,培养同情心和社交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通过手工制作装饰罐子,锻炼学生动手能力。
教学准备•教材:故事书《草地上的空罐子》•工具:装饰用的各种材料(如贴纸、颜料、剪纸等)、手工工具、幼儿安全剪刀等•教师准备:故事情节的讲述、提问策略、装饰罐子的演示等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1.教师出示故事《草地上的空罐子》,请学生仔细欣赏封面并猜测故事内容。
2.教师简要介绍故事情节,并讲解生词。
第二步:阅读故事1.教师朗读故事,学生跟读并欣赏画面。
2.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帮助学生理解故事中的情节、人物及感受。
例如:Q:小猫的空罐子为什么掉在草地上了? A:因为她跑得太快,没有控制好空罐子。
3.教师再次朗读故事内容,鼓励学生自己读并找出其中的关键信息。
第三步:情感分享1.教师引导学生理解故事中的情感,并在他们的语言表达中给予肯定。
例如:小猫怎么会失落呢?你们能不能想象一下自己掉了重要的东西会感觉怎么样?2.让学生展示自己掉落重要物品的实际模拟,并让同学们一起分享感受。
第四步:手工制作1.教师向学生展示制作美丽饰品罐的步骤和所需材料。
2.教师带领学生一步步完成制作饰品罐的过程,并在授课中帮助学生发掘潜力。
例如:学生不要害怕自己的材料不够完美,因为他们的用心工艺已经很好了。
3.让学生进行创意设计,并给出意见。
例如:教师可以提供颜料、剪纸和贴纸材料,让学生自由创作,以发挥他们的想象力。
第五步:总结回顾1.教师回顾本课所学的知识和技能,检验学生对故事情节的了解和对自己工作的理解。
例如:Q:谁能告诉我这个故事主要讲了什么?2.教师鼓励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并提供反馈。
例如:你们有任何问题吗?你们做得真的非常棒,多练习一下,你们能够更好地应用这些技能。
幼儿园中班教案《草地上的空罐子》一、教学目标1.了解怎样保护环境,知道回收废品的道理。
2.察看物品的特点,使用直观的语言描述。
3.培育幼儿的想象力和制造力,进展幼儿的语言表达和相互交流本领。
二、教学内容电视剧《草地上的空罐子》三、教学过程1.了解故事幼儿园老师可以通过问幼儿会不会收纸,拾烟蒂。
为了保护环境,要让大家都知道回收废品的道理,引入故事《草地上的空罐子》。
2.呈现故事情节老师可以用PPT或手绘故事板书,向幼儿呈现第一段故事情节:“妈妈带着小麻雀在草地上玩,小麻雀的爪子被空罐子划伤了,妈妈告知小麻雀:这是由于有人随便丢弃垃圾,污染了环境。
”3.询问幼儿了解幼儿的看法与感受:“大家知道怎样保护环境呢?”“视频中的小麻雀为什么会被空罐子伤到呢?”等。
4.观看视频播放电视剧《草地上的空罐子》,要求幼儿认真观看,留意故事情节,片段可依据故事情节需求进行选择。
5.再次提问观看后,老师可以再次询问幼儿:“你们看到了什么?”“你们觉得故事想告知大家什么呢?”等。
6.游戏互动幼儿依据观看视频过程中感受到的画面,游戏互动,“假装本身在草地上玩耍,小手拂草,倾听鸟儿啁啾的声音”,享受草地与大自然的密切接触。
7.讨论回收垃圾的意义幼儿通过互动游戏,了解到垃圾会对四周环境产生危害,讨论回收垃圾的意义,轮番说说本身平常都会怎样回收垃圾,家庭用品、玩具、书籍等的再使用。
8.创作画面老师向幼儿供给各类材料,例如彩纸、剪刀、胶水等,幼儿可以经过讨论后进行创作,将本身心中的画面表达出来,创作过程可以学习如何将纸张折叠、贴合,培育小手动作本领。
四、教学效果1.幼儿了解废品回收的道理,体术垃圾对环境和动物的危害。
2.幼儿学会察看物品特点,使用直观的语言描述。
3.培育幼儿的想象力和制造力,进展幼儿的语言表达和相互交流本领。
五、教学反思1.故事情节与互动游戏结合,让幼儿更直观的感受到草地与大自然的密切接触,更深刻的认得到废品回收的道理。
草地上的空罐头主要内容在一片绿油油的草地上,本来像一块柔软又漂亮的绿色毯子。
阳光洒下来的时候,就像给草地披上了一层金色的纱巾,草地上还开着五颜六色的小花,有红的像火,白的像雪,紫的像葡萄,风一吹,它们就轻轻晃动脑袋,好像在跳舞呢。
可是有一天,一个空罐头出现在了这片美丽的草地上。
这个空罐头就那样突兀地躺在那里,它的身上有着花花绿绿的包装纸,但是现在也变得脏兮兮的了。
小动物们看到这个空罐头,可发愁了。
小蚂蚁们本来排着整齐的队伍,准备去寻找食物,它们走到空罐头旁边的时候,队伍一下子就乱了。
一只小蚂蚁说:“这个大家伙挡住了我们的路,这可怎么办呀?”小蚂蚁们只能绕着走,这让它们多走了好多冤枉路。
小兔子蹦蹦跳跳地过来了,它没注意到空罐头,一下子被绊倒了。
小兔子揉着自己摔疼的腿,眼泪在眼眶里打转,它生气地说:“这个讨厌的东西,怎么在这儿呀?”小鸟本来在草地上找小虫子吃,它看到空罐头,以为是什么新奇的东西,就飞过去想看个究竟。
结果发现是个没用的空罐头,小鸟失望地说:“还以为是什么好东西呢,真是浪费我的时间。
”这个空罐头不仅给小动物们带来了麻烦,也让草地变得不再那么美丽了。
它就像一个污点,破坏了草地的和谐。
草地又恢复了往日的美丽,小动物们高兴极了。
小蚂蚁们的队伍又能顺利前行了,小兔子可以在草地上自由地蹦跶,小鸟也能安心地找虫子吃了。
从这个故事里呀,我们能明白一个道理呢。
就像我们的教室,如果我们随便扔垃圾,地上有很多废纸、铅笔屑,那我们的教室就会变得又脏又乱,我们在里面学习也会不开心。
而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像小男孩一样,看到垃圾就捡起来,保持环境的整洁,那我们的教室就会像草地重新变得美丽一样,干净又舒适。
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也是一样的呀,不管是公园、街道还是其他地方,要是我们都爱护环境,不乱扔东西,那这个世界就会变得更加美好。
幼儿园中班优秀语言教案《草地上的空罐头》及教学反思[五篇模版]第一篇:幼儿园中班优秀语言教案《草地上的空罐头》及教学反思中班优秀语言教案《草地上的空罐头》含反思适用于中班的语言主题教学活动当中,让幼儿培养认真倾听与大胆讲述的习惯,能根据图片大胆想象,清楚讲述小动物是怎样对待空罐头的,发展口语表达能力,懂得要保持环境卫生,合理利用费旧材料。
理解故事内容的基础上,掌握故事中角色的心理活动,能用较清晰的语言进行讲述,快来看看幼儿园中班优秀语言《草地上的空罐头》含反思教案吧。
教材分析1、说教材《草地上的空罐头》是选中班语言看图讲述。
它用简洁易懂的语言向我们讲述了小猴看到空罐头为什么扔空罐头?小猪被空罐头砸到后会怎样?小兔看到空罐头后是怎么想?怎么做的?小乌龟把空罐头当成什么?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其实每一样东西都有它的价值,就算是我们暂时用不着的东西,也可以找到别的途径发挥它的长处,循环再用。
《纲要》在语言领域中提出:发展幼儿语言的关键是创设一个能使他们想说、敢说、喜欢说、有机会说并能得到积极应答的环境以及鼓励幼儿大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发展幼儿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根据这一目标和要求,结合中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和语言发展水平,制定以下目标:2、说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能根据图片大胆想象,清楚讲述小动物是怎样对待空罐头的,发展口语表达能力。
(2)能力目标:培养认真倾听与大胆讲述的习惯。
(3)德育目标:懂得要保持环境卫生,合理利用费旧材料。
理解故事内容的基础上,掌握故事中角色的心理活动,能用较清晰的语言进行讲述。
感知故事中象声词运用的趣味性。
初步理解故事情节,理解故事中语言的重复性特点。
3、说教材重难点根据目标,我把活动的重点引导幼儿充分利用想象,用表情、动作等表现小猴、小猪、小免、乌龟的心理活动并大胆讲述。
教学难点,通过对教材的理解,告诉我们一个道理保持环境卫生,不污染环境。
4、说教学准备为了展示作品的优美意境,又能使幼儿在活动中得以充分的理解和表达,我作了以下的准备:1、大挂图4张,幼儿两人一张小图片,空罐头若干。
绘本故事草地上的空罐头的读后感《<草地上的空罐头>读后感》哇塞!我最近读了一个超有趣的绘本故事,叫《草地上的空罐头》,它可真是让我感触多多呀!故事里呀,有一个被人随手扔在草地上的空罐头。
它就那么孤零零地躺在那儿,周围的花草树木都不喜欢它。
小草生气地说:“这破罐头,挡着我晒太阳啦!”小花也皱着眉头嘟囔:“哼,它真讨厌,把我的美丽都挡住啦!”就连大树都忍不住抱怨:“这东西在这儿,多影响我们草地的美观呀!”你们说,这个空罐头是不是像个调皮捣蛋的坏孩子,谁都不欢迎它?这让我想起了我们班级里有时候也会有那种调皮捣蛋,大家都不太喜欢的同学。
难道他们也像这个空罐头一样,其实心里也很不好受呢?不过呀,后来小猴子出现啦!小猴子特别聪明,它看到这个空罐头,眼睛一转,想出了一个好主意。
它把空罐头挂到了树上,你猜怎么着?空罐头变成了一个响当当的风铃!风一吹,“叮叮当当”响个不停,好听极了。
这时候,小草、小花、大树都不抱怨啦,它们都开心地享受着这美妙的声音。
这不就像我们生活中,有时候一些看似没用的东西,换个角度,换个方法,就能变得超级有用嘛!比如说,一张废纸,我们可以折成漂亮的纸飞机;一个旧瓶子,能变成好看的花瓶。
这个故事让我明白了好多道理哟!我们可不能随便乱扔垃圾,不然就会像那个空罐头一开始那样,人人讨厌。
而且呀,我们得学会动脑筋,就像小猴子一样,把不好的东西变成好的。
难道我们不应该从这个故事里吸取教训吗?我们难道不应该更加爱护我们的环境吗?难道我们不应该多想想办法,让不好的事情变得美好起来吗?我觉得呀,这个世界上有很多东西,都不是绝对的好或者坏,只要我们用心去发现,用心去改变,一切都会变得不一样!这就是我读完《草地上的空罐头》的感受,你们觉得我说得对不对呢?。
一、教学目标:1. 理解故事内容,感知故事中的角色和情节。
2. 学会用恰当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想法。
3. 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和想象力。
4. 提高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倾听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 感知故事内容,理解故事中的角色和情节。
2. 学会用恰当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想法。
难点:1. 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和想象力。
2. 提高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倾听能力。
三、教学准备:1. 故事课件:《草地上的空罐子》2. 空罐子道具3. 画纸、画笔四、教学过程:1. 导入:邀请幼儿观察草地上的空罐子,引发幼儿的好奇心。
2. 讲述故事:播放故事课件,引导幼儿认真倾听,感知故事内容。
3. 分组讨论:邀请幼儿分组讨论故事中的角色和情节,引导幼儿用恰当的语言表达自己的看法。
4. 角色扮演:分组进行角色扮演,让幼儿通过表演的方式体验故事中的角色。
5. 创作环节:邀请幼儿用画笔和画纸创作自己的故事,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和想象力。
五、教学评价:1. 观察幼儿在讨论、角色扮演和创作环节的表现,评价幼儿对故事的理解和运用语言的能力。
2. 搜集幼儿的作品,评价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和创造力。
3. 综合评价幼儿在课堂中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六、教学延伸:1. 家园共育:邀请家长参与幼儿的创作展示,共同评价幼儿的作品。
2. 环境创设:将幼儿的作品布置在公共区域,让其他班级的幼儿和家长欣赏。
七、教学反思:1. 教师要关注幼儿在课堂中的表现,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以满足幼儿的需求。
2. 在讨论、角色扮演和创作环节,要注重培养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和创造力。
3. 注重家园共育,提高家长对幼儿教育的参与度和重视程度。
八、教学拓展:1. 组织类似的故事情节主题活动,让幼儿在实践中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2. 开展形式多样的亲子活动,促进家园共育。
九、教学建议:1. 教师要关注幼儿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个幼儿都能在课堂上得到锻炼和提高。
2. 鼓励幼儿在课堂中积极发言,培养自信心。
中班语言公开课教案《草地上的空罐子》一、教学目标:1. 理解故事内容,感知故事情节的趣味性。
2. 学会观察图片,发展观察力和想象力。
3. 能够用完整的句子讲述故事情节,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4. 培养合作意识和分享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 感知故事情节的趣味性。
2. 学会观察图片,发展观察力和想象力。
3. 能够用完整的句子讲述故事情节。
难点:1. 观察图片,丰富想象力。
2. 用完整的句子表达故事情节。
三、教学准备:1. 故事课件:《草地上的空罐子》2. 空罐子一个3. 动物手偶:小兔、小狗、小猫4. 草地背景图5. 记录卡四、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出示空罐子,引发幼儿兴趣。
提问:你们看这是什么?你们见过空罐子吗?空罐子可以用来做什么呢?2. 故事讲述:教师完整讲述故事《草地上的空罐子》,引导幼儿观察图片,发展观察力和想象力。
提问:故事里都有哪些动物?它们在草地上做什么?空罐子是谁扔的呢?3. 情景体验:教师组织幼儿分角色扮演故事中的动物,体验故事情节。
提问:你们是故事中的哪个角色?你们觉得空罐子是谁扔的呢?4. 讲述练习:教师引导幼儿用完整的句子讲述故事情节。
提问:故事里发生了什么?空罐子是谁扔的呢?2. 教师鼓励幼儿在家庭中与家人分享快乐,培养合作意识。
3. 教师反思教学过程,针对幼儿在课堂上的表现,调整教学策略,为下次教学做好准备。
六、教学延伸:1. 创意活动:邀请幼儿发挥想象力,用废旧材料制作自己的“空罐子”玩具,鼓励他们分享制作过程和创意。
2. 家园共育:教师与家长沟通,鼓励家长在家庭中开展类似的分享和合作活动,培养幼儿的家庭教育意识。
七、教学评价:1. 观察幼儿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包括发言积极性、合作意识等。
2. 评价幼儿在情景体验中的表现,如角色扮演、想象力等。
3. 收集幼儿在创意活动中的作品,评价他们的创造力和分享精神。
八、教学反馈:1. 教师在课后与同事交流教学心得,分享教学中的成功经验和不足之处。
小故事课堂——草地上的空罐头
森林里有个空罐头大模大样地躺在绿草地上。
怎么看都不顺眼。
猴子说:这么好的草地,弄得不像样子了!这肯定是人干的,他们最不爱干净了。
猴子捡起罐头狠狠地扔了出去。
罐头飞呀飞,咚的一声,砸到了野猪的头上。
野猪说:怎么能乱扔废物。
还好我的皮厚。
为了别人的脑袋再不会被这罐头打到,野猪用他的两只长牙挖了个坑,把罐头埋了起来。
住在地底下的鼹鼠正要上来换换空气,发现通道被堵住了。
鼹鼠很生气地说:怎么能把自己不喜欢的东西朝土里塞,也不管人家喜不喜欢!鼹鼠又把罐头挖出来。
用脑袋一拱,罐头咕噜咕噜滚到兔子家门口。
兔子飞起一脚,去你的!罐头落到一个鸟窝里。
鸟爸爸动作快,一下子接住,没让罐头碰伤孩子们。
鸟妈妈问:是给咱们送吃的来了吧!鸟爸爸啄着罐头说空的!鸟妈妈不明白:为什么送个不能吃的废物来呢!鸟爸爸就又把罐头推下去。
鸟窝下面有条小溪。
罐头掉进小溪里,就跟着小溪向前漂着。
小溪流着流着,变有一条小河。
河边有一对乌龟兄弟。
乌龟哥哥对乌龟弟弟说:瞧,河里漂来个好东西。
乌龟弟弟说:不,这是个废物,和我一样。
乌弟弟瘸了腿,哪儿也不能去。
乌龟哥哥去把罐头捞到岸边,让弟弟趴在罐头上面。
我们的旅行要开始了。
你瞧,你不是废物,它也不是废物。
他们向着大江、向着大海出发了。
当这红色的空罐头不
再是废物时,看起来还是挺漂亮的。
幼儿园中班语言教案《草地上的空罐子》一、教学目标1.了解草地里生长的植物和小动物;2.学习描述事物的词语和句子;3.练习朗读,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点1.学习描述草地里生物的词语;2.活动中的语言表达。
三、教学准备1.教具:幼儿园草地模型,几个空罐子,放大镜;2.素材:草地里的植物、昆虫、小动物图片。
四、教学过程A. 热身活动1.唱歌:《小兔子乖乖》;2.回顾昨天的学习内容:草原和森林的不同。
B. 导入新课1.展示草地模型:让孩子们看看草地里有哪些东西,有哪些小动物;2.巡视草地:老师引导孩子们观察草地,看看草地上有哪些小动物和植物;3.介绍今天要学习的故事:《草地上的空罐子》。
C. 授课1.朗读故事:老师朗读故事,让孩子们聆听;2.描述故事情节:老师让孩子们描述故事情节,用他们自己的话讲出来;3.学习生物词汇:老师教授一些新的生物词汇,例如“蝴蝶”、“草莓”等;4.描述草地生物:随后,老师将草地模型中的植物和小动物一一介绍,教孩子们如何用生物词汇描述这些小生物;5.观察罐子:老师将几个空罐子放在草地上,让孩子们观察空罐子里的东西;6.用语言描述:老师鼓励孩子们用生物词汇和句子来描述他们观察到的东西;7.讨论:老师引导孩子们讨论空罐子里的东西分别是什么,有哪些特点。
D. 活动1.观察昆虫:老师让孩子们用放大镜观察草地上的昆虫;2.描述昆虫:老师鼓励孩子们用生物词汇和句子来描述观察到的昆虫;3.玩游戏:老师设置一个小拼图游戏,让孩子们用语言描述每张拼图。
E. 结束活动1.回顾今天的学习内容:要求孩子们说出今天学到的新词汇和句子;2.唱歌:《小蜜蜂》。
五、教学反思1.教学前要充分准备素材,使现实变得感受性、直观化;2.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引导孩子们多使用生动、富有形象感的语言来描述生物和物体,培养孩子们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3.活动中可以采用多种教具和游戏模式,让孩子在愉快的氛围中学会用语言表达,从而更好的掌握知识。
幼儿园中班下学期语言教案《草地上的空罐子》含反思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故事《草地上的空罐子》的情节和主题;•掌握生词:空罐子、鼓励、倾听、发表。
2.能力目标•让幼儿能够理解故事中的主题,并能运用自己所学知识进行合理的表达;•培养幼儿的想象力和表达能力,让他们学会用语言来充分表达自己。
3.情感目标•培养幼儿的情感体验和情感表达,让他们学会如何正面表达情绪;•培养幼儿的爱心和尊重,让他们学会关心他人。
二、教学过程1.课前引导让孩子们坐在一起,开始介绍今天要教的故事《草地上的空罐子》。
先给孩子一个简单的问题:你知道有人为什么会把空罐子放在草地上吗?引导孩子们用自己的想象回答问题,并与他们分享一些有关故事情节的背景知识和主题。
2.教学内容STEP 1:阅读故事请老师先讲述故事情节,然后带着孩子们阅读故事《草地上的空罐子》。
在读故事的时候,老师可以适时的停下来,引导孩子们倾听故事中的情感和细节,并在教案中逐步引导孩子们初步领悟故事主题。
STEP 2:词汇解析教师通过图片、手势、模拟行动等活动来帮助孩子们理解生词的含义。
在教学这些新词时有助于拓展孩子们的词汇量,让他们理解和掌握新词在故事中的应用。
STEP 3:角色扮演通过角色扮演来让孩子们模拟故事中的人物,如Cathy、Mandy等,进行对话,激发孩子们的表达能力,动手动脑,让孩子们深入理解故事的情节和主题。
STEP 4:绘画创作通过绘画的方式来表达孩子们对故事情节的理解和想象,让他们用自己的方式来表达故事的内涵。
3.反思与总结让孩子们围绕故事中的主题,分享他们对本节课的感受和体验。
鼓励他们正式表达自己的意见和想法,并对他们的表现给予高度赞扬。
三、教学反思教学活动总体上还是比较成功的,在教学过程中,让孩子们逐渐领悟故事所要表达的主题,激发幼儿的语言和表达能力,培养他们的情感体验和情感表达能力。
不过在教学中仍然有一些可以优化的地方,下面是我对教学过程中需要优化的地方进行一些反思总结:1.对新生词的讲解不够生动、直观、活泼,可以使用图片、动作等更通俗易懂的方式来讲解,让孩子们更好地理解;2.教学中对绘画创作的要求过于简单,可以让孩子们表达更多的细节和情感,以更好地表达故事的内涵和主题;3.教学反思和总结环节的时间有些紧张,希望在今后的教学中能为孩子们留出更多时间,让他们自由表达。
幼儿园中班下学期语言教案《草地上的空罐子》含反
思
教学目标
•能听懂、模仿并朗读故事中的句子。
•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故事内容。
•能理解故事人物的感觉和想法,加深情感教育。
•培养学生思考问题、分析情节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故事中的生词和句型。
•如何引导学生表达情感和感受。
教学准备
•《草地上的空罐子》故事绘本。
•教学PPT。
•课件中包含图片、音频和视频。
•语言学习卡片。
教学内容与步骤
第一步:导入
•让学生看一张草地的图片,并引导他们回忆自己的草地经历。
•老师简单谈论一下故事内容,问学生故事中有哪些人物并咨询学生是否听过故事。
第二步:故事呈现
•教师介绍《草地上的空罐子》故事的情节梗概,并展示故事绘本。
•老师逐段朗读故事,并停留在一些重要的场景如打野餐、打篮球等场景。
第三步:故事复述
•老师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重述故事的内容并询问细节部分。
•老师引导学生表达故事人物的感受和想法,such as 毛毛觉得很难过,因
为…
第四步:语言学习
•老师选取故事中的生词和句型展示在PPT上并朗读示范。
•老师引导学生模仿朗读,并展示学生朗读过程中需要注意的发音、语调等问题。
第五步:情感教育
•老师引导学生理解故事人物的感受和想法,并把学生的讨论记录在PPT上。
•老师创造情境,引导学生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想法,比如:。
语言教案:草地上的空罐子空罐子一、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了解“草地上的空罐子”这个语言表达的内涵和用法。
2. 掌握与“草地”、“空罐子”相关的词汇和短语。
3. 能够运用“草地上的空罐子”进行口语和书面表达。
二、教学内容:1. “草地上的空罐子”的含义和用法。
2. 与“草地”、“空罐子”相关的词汇和短语。
3. “草地上的空罐子”的应用实例。
三、教学过程:1. 引入(5分钟)讲述一个关于“草地上的空罐子”的小故事,引导学生思考这个表达的含义。
同时,通过讨论和分享,让学生初步了解这个表达的用法。
2. 新课教学(30分钟)通过图片、例句和情境模拟等方式,让学生深入学习与“草地”、“空罐子”相关的词汇和短语。
例如:草地、空罐子、捡垃圾、环境保护等。
同时,通过小组讨论和互动游戏等方式,让学生进一步掌握“草地上的空罐子”的用法,并能够结合具体情境进行口语和书面表达。
3. 应用实践(20分钟)通过小组讨论和情境模拟等形式,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口语和书面表达。
教师可以提供一些实际场景,如描述一个环保志愿者在草地上捡空罐子的场景、写一篇关于“草地上的空罐子”的短文等,让学生自由发挥。
4. 总结与评价(5分钟)通过总结与评价,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教师可以检查学生的作业,评估学生的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并及时给予反馈和建议。
同时,可以设置一些奖励机制,激励学生积极参与学习和实践。
四、教学评价:1. 作业评估:教师可以布置一些与“草地上的空罐子”相关的作业,如写一篇关于环保的短文、描述一个志愿者在草地上捡空罐子的场景等,来评估学生对“草地上的空罐子”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2. 口头表达评估:在课堂上,教师可以要求学生进行口头表达,如描述一个空罐子在草地上的样子、讲述一个环保小故事等,来评估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3. 书面表达评估: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写一篇关于“草地上的空罐子”的短文,来评估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
五、教学反思:在本次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观察、交流和评估等方式,发现教学中的优点和不足。
幼儿园中班语言教案《草地上的空罐子》教学目标1.培养幼儿的阅读理解和语言表达能力。
2.通过情境创设激发幼儿的想象力和探究欲望。
3.培养幼儿的环保意识和良好的行为习惯。
教学准备1.《草地上的空罐子》故事书。
2.可回收垃圾桶、废物分类标志牌。
3.用于幼儿辨认的垃圾图片。
教学过程1. 导入环节:引入故事主题通过教师简短介绍故事主题,培养幼儿的预习意识。
2. 讲授环节:阅读故事1.教师讲解故事背景,帮助幼儿理解故事情境。
2.通过阅读故事,让幼儿了解故事情节和故事人物性格,培养幼儿的阅读理解能力。
3.与幼儿共同讨论故事情节和人物,帮助幼儿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3. 操练环节:分类垃圾游戏1.搭建垃圾桶和废物分类标志牌,让幼儿了解垃圾分类的原则和分类方法。
2.展示可回收垃圾和不可回收垃圾的图片,让幼儿分类辨别不同的垃圾类别。
3.制定游戏规则,分批进行游戏,培养幼儿良好的环保习惯。
4. 总结环节:小结故事主题1.教师引导幼儿回顾故事情节,总结故事主题,进一步培养幼儿的阅读理解和归纳总结能力。
2.教师和幼儿共同总结垃圾分类的重要性,并组织幼儿表达对垃圾分类的态度和行动计划。
教学反思1.导入环节宜选用形象直观的引入方式,可以搭配小型故事、画面展示等,引起幼儿兴趣。
2.讲授环节宜注重故事的情境和人物性格的描述,让幼儿身临其境,形象生动。
3.操练环节宜注意游戏规则的简单清晰,让幼儿能快速掌握游戏内容并能积极参与。
4.总结环节宜选用多种形式,让幼儿能全面理解主题,如可通过绘画、合唱等形式展示幼儿对主题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