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二单元课题1空气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 格式:doc
- 大小:54.50 KB
- 文档页数:4
课题1 空气第1课时空气是由什么组成的教学目标知识要点课标要求1.探究空气成分的实验(重点)掌握测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的实验做法2.空气的成分(重点)了解空气的主要成分,各成分占空气体积的体积分数3.纯净物和混合物(重点)知道物质的组成;明确概念,区分混合物和纯净物教学过程情景导入【演示实验】在烧杯底部放一张团好的纸,倒置时不下滑,将烧杯口朝下,垂直放入盛水的水槽中,浸没,过一会将烧杯垂直拿出来,烧杯中的纸没湿。
你们知道这是为什么呢?如果烧杯在水中倾斜,就会发现有许多水泡从烧杯中跑出来,杯子中的纸浸湿了。
烧杯中跑出来的气体是什么?纸为什么湿了?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空气”。
合作探究探究点一拉瓦锡探究空气成分的实验提出问题拉瓦锡测定空气成分的实验,存在哪些优点?哪些缺点?(从实验时间的长短,操作是否简单、易操作,对环境的污染等方面考虑。
)讨论交流阅读拉瓦锡测定空气成分的实验,讨论归纳。
探究实验1.实验一(如图所示)【实验步骤】把少量汞放在密闭的容器里连续加热12天。
【实验现象】一部分的液态汞变成了红色粉末。
同时容器里空气的体积差不多减少了1/5。
【实验原理】汞+氧气氧化汞。
【实验结论】容器里空气体积差不多减少了1/5。
研究剩余的4/5体积的气体,发现这部分气体既不能供给呼吸也不能支持燃烧,他误认为这些都是氮气。
2.实验二【实验步骤】把汞表面上所生成的红色粉末收集起来,放在另一个较小的容器里再加强热。
【实验现象】红色粉末又生成了银白色物质和能使带火星木条复燃的气体。
【实验原理】氧化汞汞十氧气。
【实验结论】氧化汞加热分解生成的氧气的体积恰好等于密闭容器里所减少的气体的体积。
3.通过上述实验,拉瓦锡得出空气由氮气和氧气组成,其中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1/5的结论。
归纳总结拉瓦锡测定空气成分的实验,优点:科学家用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进行反复的实验。
缺点:实验时间的较长,操作装置比较复杂,且实验过程中对环境有污染。
空气1:空气的成分一.学习目标1.通过阅读教材和回顾以前所学,能说出空气各种成分的体积分数,认识空气是一种重要的自然资源;2.通过阅读教材和教师问题引领,理解和掌握空气成分测定的实验思路和方法,进而明确混合物成分含量测定的一般思路;3.通过阅读空气的发现史,感受科学家严谨求实、大胆质疑的科学精神。
4.通过对空气污染视频或者图片展示,让学生感悟保护空气资源的急迫感,树立责任意识。
二、重难点提示重点:理解和掌握空气成分测定的实验思路和方法;难点:空气成分测定的实验思路和方法,反应原理、实验装置、操作要领以及误差分析等。
一、空气是由什么组成的1、用2分钟阅读课本P26“空气是由什么组成的”。
【讨论交流】1)空气是一种单一的物质吗?2)拉瓦锡研究空气成分的实验中,当密闭容器中将汞连续加热12天后,发生了什么现象?3)实验中提到:容器内空气的体积大约减少了1/5,又是通过什么现象得知的呢?4)已知拉瓦锡加热至12天时,发生的反应可以用文字表达式表示如下:汞+氧气氧化汞(红色固体粉末)将上述实验得到的红色粉末再放入密闭容器中加强热,即可得到汞(Hg)和氧气(O2)。
请写出此反应的文字表达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拉瓦锡所做实验的最终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实验探究】:空气中氧气体积含量的测定实验现象:(注意对红磷在燃烧前、中、后的现象进行仔细观察和描述)①燃烧前:②燃烧时:③熄灭后,冷却打开弹簧夹:加热实验原理:红磷燃烧消耗集气瓶中的氧气,使瓶内气体减少后压强变小,冷却后,大气压强把烧杯内的水压入集气瓶。
【讨论交流】仔细分析下列几种情况:①红磷的量不足;②燃烧匙插入太慢,塞紧瓶塞前空气受热逸出;③装置漏气,红磷燃烧时空气受热逸出集气瓶;④装置漏气,冷却时空气进入集气瓶;⑤燃烧前未将弹簧夹关闭,导致容器内气体受热膨胀从导管口逸出;⑥未等完全冷却就观察;⑦容器内有没反应完的氧气;⑧导管里未事先装满水;⑨用蜡烛代替红磷进行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探究。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二单元课题1空气教案1新人教版空气九年级化学第二单元课题1(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了解空气的主要成分;2.初步认识纯净物、混合物的概念☆教学重点:了解空气的主要成分☆难点:让学生区分纯净物与混合物☆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预设活动预设学生行为设计意图1、通过知识回顾,让学生既能对1、学生独立完成课前通过课前的知识回顾,之前所学知识巩固,又能较快的的知识回顾设置问题,引出课堂学习目进入学习新知识的状态。
2、学生自行对答案标。
2、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3、学生齐读学习目标标。
由学生对上一节课所学习的对人呼出与吸入气体探究进行回顾,完成导学稿上的【自我回顾】练习要求学生阅读课本第二单元课题1的内容,并划出重点词句学生回忆上节课所学内容,独立完成导学稿上【自我回顾】练习通过对蜡烛燃烧探究的回顾,对所学知识进行巩固,也为本节课的学习铺垫基础。
展示目标一、自主学习学生按要求对该部分内容进行阅读并划出重点内容学生观看演示或参与实验,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思考及回答问题,并记笔记,对知识点有全面完整的认识和掌握。
通过阅读,让学生先对本节课的内容有一个大概的了解,上课则能更好地跟着教师的思路学习。
教师导二、学启导精思通过讲解演示法国化学家拉瓦锡的空气成分实验及演示红磷燃烧试验,让学生逐步了解空气的组成。
通过实践传授给学生直接经验,让学生更容易理解所学内容。
思维引导的过程中,逐步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
三、自主提升完成实验演示后,以小组讨学生对本节课的实验论方式要求学生对实验现现象进行小组讨论,并象及原因进行总结。
回答问题。
通过总结,深化学生对本节课所学知识的印象,相当于及时复习,能提高学生对知识点记忆的牢固程度。
课堂检测要求学生完成导学稿上【能力训练】的题目,并进行评讲。
完成导学稿上【能力训练】的题目,并听教师评讲。
及时检验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点的掌握程度。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课题1 空气(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1、了解空气的主要成分2、初步认识纯净物、混合物的概念,能区分一些常见的混合物和纯净物。
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测定空气里氧气的含量”实验的操作,分析空气的组成2、通过对常见物质的比较,了解混合物和纯净物的概念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养成关注环境,热爱自然的情感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了解空气的组成,各成分的用途难点:如何指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现象的方法三、教学准备:准备教材中“测定空气里氧气含量”实验的有关器材四、教学过程一、课前复习(师问、生答 4分钟)二、导入新课(问题式导课 3分钟)[引入]我们生活的环境中有空气,人类的生活离不开空气,空气是一种重要的自然资源,那你知道空气是由什么组成的吗?学生活动 : 根据已有知识,生活经验说出空气中含有氧气、二氧化碳等三、新课教学(探究实验 25分钟)讲述:空气的组成[引导]阅读课本了解科学家对空气成分的研究过程[演示]实验2-11、如图2-3连接好装置2、向集气瓶内装入少量水,并作上记号,为什么?学生阅读知道拉瓦锡研究空气的实验及结论认识仪器讨论操作原因,观察实验现象,讨论口答1、瓶内放水是为了吸收生成的白烟,同时降温。
3、向燃烧匙中加入较多量的红磷,为什么?(燃烧匙中放较多红磷是为了使瓶内氧气充分消耗掉)4、点燃红磷,立即伸入瓶中,并塞紧。
教师提示观察红磷燃烧现象,冷却后,打开弹簧夹,观察水面情况红磷燃烧,黄色火焰,大量白烟熄灭后,集气瓶内水面上升,大约占集气瓶剩余体积的1/5[提问]如果实验后集气瓶内水面上升,小于占集气瓶剩余体积的1/5,为什么?[归纳]1、装置不严密2、红磷量少,不能充分耗尽瓶内的氧气3、空气没有冷却[讲解]空气的成分板书氮气 78% 氧气 21%稀有气体 0.94% 二氧化碳 0.03%其它气体和杂质 0.03%教师根据空气引出物质的分类混合物:多种物质纯净物:一种物质举例说明空气、可乐、泥浆氮气、氧气、二氧化碳等判断物质的分类四、知识巩固(课本P33 1、3 5分钟)五、课堂小结(2分钟) 1、空气的组成 2、物质的分类六、布置作业(1分钟)板书设计课题1 空气二、物质的分类纯净物:由一种物质组成混合物: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组成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课题1 空气(第二课时)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物理性质的概念,了解氧气,氮气、稀有气体的物理性质和用途2、初步了解空气污染的危害,知道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过程与方法:阅读资料,观察图示,分析讨论,知道空气的重要性,养成环保意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知道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养成关注环境,热爱自然的情感。
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课题1 空气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空气的主要成分;(2)了解氧气、氮气、稀有气体的主要物理性质和用途;(3)初步认识纯净物,混合物的概念;(4)了解空气污染给人类带来的危害,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2.过程与方法(1)初步学习科学实验的方法,进行观察、记录并初步学习分析实验现象;(2)学习运用观察、实验、收集资料,从日常生活经验进行总结等方法获取信息;(3)运用分析、对比、归纳的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整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树立对待任何事物都必须有一个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2)保持对生活中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充分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3)逐步树立关注社会,热爱自然并为社会进步而学习化学的远大志向。
教学重点 1.空气的组成;2.空气组成物质的性质和用途。
教学难点 1.培养学生对实验的观察能力和分析思维能力;2.不断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以便能很快适应化学课的教学。
教具准备(1)投影仪、挂图(O2、N2、稀有气体的用途);(2)集气瓶、燃烧匙、红磷、烧杯、塞子(带导管)、弹簧夹、火柴。
课时分配: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导入新课因为空气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所以人们对空气的认识比较晚。
17世纪中叶以前,人们一直认为空气是一种单一成分的物质,直到18世纪,通过对燃烧现象和呼吸作用的深入研究,人们才开始认识到气体的多样性和空气的复杂性。
一、空气是由什么组成的[一] 法国的化学家拉瓦锡,他最早运用天平作为研究工具,用液态的金属汞作为研究对象,最终研究出了空气的成分。
拉瓦锡最早用实验得出了结论:空气是由氧气和氮气组成的。
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1/5。
[二]用红磷做原料来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1、 实验步骤:①检查装置的气密性;②向集气瓶中预先加入少量水;(降温)③点燃红磷后要立即伸入集气瓶中,并塞紧塞子;④冷却至室温后,打开止水夹。
2、现象:红磷燃烧产生大量白烟,打开止水夹后,集气瓶内水面上升约1/5。
第二单元课题1 空气教学目标1.通过对“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实验的设计,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精神,体验探究的乐趣。
2.运用生活实例,了解空气的组成。
3.初步认识纯净物和混合物。
教学重点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探究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
学习方法探究式学习师:可能吗? (许多学生反对)不行!燃烧就一定有新物质生成。
生20:选用燃烧后不生成气体的可燃物。
师:很好!我给大家介绍一种可燃物──红磷,它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一种白色固体(展示红磷样品)。
现在,我们这个方案基本可行了。
为了便于操作和观察,某些细节问题还有待完善、改进,希望同学们课后继续思考,并利用课余时间到实验室去亲手做一做。
下面,我给大家演示一个实验。
(教师边介绍边演示新教材[实验2-l ],学生观察、描述现象,师生共同分析、得出结论)[师板书]结论:1.红磷+空气五氧化二磷(化学变化)2.空气中氧气的体积约占1/5。
(教师简介空气的其他成分,完整地板书空气成分及含量,再略讲纯净物和混合物)师:从[实验2-l ]中,还能体现出氮气或其他物质的什么性质?生21:氮气不能燃烧,也不能支持燃烧。
生22:氮气不易溶于水,氮气是无色无味的气体。
生23:五氧化二磷是白色固体。
(此时下课铃响了)师:(布置作业)1.课后同学们用自己设计的方案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并与其他同学讨论新教材中的两个讨论题。
2.看书:了解人类对空气认识的发展史;3.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有什么创见,还有哪些疑问?将它们整理后写在自己的“成长袋” 中。
把思维的对象由氧气转向氮气等。
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得出不同结论的能力,提高学生思维的发散性。
让学生学会看书总结与反思、质疑。
某某省某某市教育教学研究中心 X 永舜 点评总评本节课以学生自主解决“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 的实验问题为中心,引导学生从日常生活经验和第一单元的知识出发,先是让学生用多种方式感知空气的存在,接着由学生举实例证明空气含有的多种物质,进而提出探究空气中多种成分(主要是氧气)含量的任务。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二单元课题1 空气教案3(新版)新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二单元课题1空气教案3(新版)新人教版空气【教学目标】认知目标:1。
了解空气的重要成分。
2.了解氧气、氮气和稀有气体的主要物理性质和用途。
3.对纯物质和混合物概念的初步理解。
4.初步分析了空气污染的危害。
我们知道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培养热爱环境和自然的情感。
技能目标:1、初步学习科学实验的方法;2、引导学生进行观察、记录,并初步学习分析实验现象。
【教学重点】学生独立设计实验,探索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
[教学难点]学生探索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
【教学法】探究学习法。
【教学用品】集气瓶、燃烧匙、吸管、水槽、塑料袋。
【教学过程】第一环节:提出问题老师:没有空气就没有生命!人类不能一直没有空气而生存。
空气对人类非常重要。
如果我们深呼吸,我们就会吸入空气。
空气对我们来说是如此亲近和熟悉,但谁触摸了它?看到了吗?哦,不。
在这一部分,我们想通过实验证明空气的存在,并探索空气的成分。
【提问】1、空气是无色无味的气体,不易察觉,但你能用一个简单的实验或列举实例来说明空气确实存在吗?2.以上事实表明空气确实存在,那么空气中含有哪些气体成分?如何证明这些气体的存在?【总结】从生活经验和以往的探究活动中,我们知道了空气中含有氧气、二氧化碳和水蒸气。
【提问】那么,空气中还含有其他气体吗?各种气体的体积分数又是多少?二、探究活动设计一个实验,粗略测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
(教师边介绍演示新教材[实验2-1]学生观察、描述现象,师生共同分析、得出结论。
)三、归纳总结老师:以下结论来自实验2-1;1.红磷+氧气→ 五氧化二磷;2、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占1/5;3.氮气为无色无味气体,不易溶于水(从集气瓶水面上升到一定高度后不能继续上升的现象判断)4、氮气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从燃着的红磷熄灭了这一现象判断。
)5、实验表明,空气的成分按体积计算,大约是:氮78%;氧气21%;稀有气体0.94%;二氧化碳0.03%;其他气体杂质0.03%教师介绍空气的其他成分,并阐明三个概念:物理性质、净化物质和混合物。
课题1 空气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空气的主要成分;
(2)了解氧气、氮气、稀有气体的主要物理性质和用途;
(3)初步认识纯净物、混合物的概念,能区分—些常见的纯净物和混合物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测定空气里氧气含量”实验的操作、观察、分析,了解空气的组成;
(2)通过对空气、氧气等几种常见物质的比较,了解混合物和纯净物的概念;
(3)通过对空气污染情况的调查,知道空气污染的危害,学会一些简单的防治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初步了解空气污染给人类带来的严重危害;
(2)知道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
(3)养成关注环境、热爱自然的情感。
【内容分析】
本单元是学生学习的第一大类物质。
空气是人人都离不开的物质,由于看不见,摸不着,学生只知其重要,却又不十分清楚空气到底是什么。
本单元选择空气和氧作为初中化学中接触具体物质知识的开端,不仅因为小学自然课中对空气和氧气的知识已有过介绍,如空气有体积、有质量、形成大气压、空气流动就形成风等;更重要的是因为它们在自然界分布极广、是自然界维持生态平衡的重要条件、是化工生产的廉价资源;它与人类的生活关系最为密切,是人类须臾不可离开的天然物质;还因为氧气是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的元素,它能与多种金属和非金属元素化合形成氧化物或含氧化合物。
通过对它们的认识和了解,可以比较顺利地引导学生进入化学世界来探索物质的奥秘。
选择以空气为题,开始这一单元的教学活动,是符合“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入手,进行科学教育”的原则的。
学生对空气已有一定的知识基础,因此内容的安排既不能与小学自然课中的知识重复,又应以此为基础。
本课题包含了三部分,即“空气是由什么组成的”、“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资源”、“保护空气”。
这三部分内容相互密切联系,并逐步深入。
空气是由什么组成的(氮气、氧气、稀有气体、二氧化碳等)、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资源(氧气、氮气、稀有气体的用途)、保护空气(污染与保护)总的看来,本课题教学是很容易引起学生学习兴趣的,可以说不存在什么教学难点。
本课题主要研究空气的成分及空气污染的有关知识。
小学自然课中学过有关空气的知识,学生有一定的知识基础。
“从熟悉的事物入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兴趣。
把“空气”作为较系统地学习和研究化学的开始,有利于引导学生进入化学殿堂。
【教学模式】
调查与讨论,实验探究
【教学过程】
教学流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创设情境引入课题利用电脑播放一段身边
美丽的自然环境,蓝天、
白云、溪水、绿树、阳
光,引出我们须臾离不
开的空气
请大家做个深呼吸,你
讨论发言:
能够说明空气确实存在
的实验或实例。
学生互相评价。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放松心情,暗示化学与
生活紧密联系。
引导学生探究,激发探
究欲望,激活学生的思
能用一个简单的实验或
实例来说明无色无味不
易察觉的空气确实存在
吗?
维。
实验导学探究原理(过渡) 出示拉瓦锡的
照片以及拉瓦锡研究空
气成分所用装置的图
片,并讲述拉瓦锡发现
空气组成的故事。
仿照这个著名实验的原
则,我们也来测定空气
里氧气的含量。
[实验2-1]所需的仪器,
并组织学生抢答下列问
题:
1、有关仪器的名称;
2、集气瓶中有物质吗?
3、谁能说出空气的成分
有哪些?要求学生按教
材中图2—3连接装置并
实验,适时指导学生观
察实验现象、记录实验
结果。
听故事、思考问题:拉
瓦锡在实验过程中是如
何发现气体减少了1/5
的?
抢答有关问题。
连接装置,进行实验,
观察现象并及时记录。
通过抢答,巩固旧知,
为新知识的学习奠定基
础。
同时活跃课堂气氛,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知道实验是学习化学的
基础。
通过学生自主的
实
验探究过程,体验实验
过程中的成功与失败。
观察
记录分析讨论你在实验过程中看到了
什么现象?你能分析原因
吗?请把看到的现象及你
的分析与同组的同学交
流一下。
引导学生从两方面来分
析:
1、实验成功,描述现象;
2、实验失败,寻找原因。
(小结)
由于红磷燃烧消耗了瓶
内的氧气,导致集气瓶内
的气压减小,因而水倒
流。
1、描述实验现象;
2、小结并交流成功的
经验;
3、寻找并分析失败的
原因。
让学生在观察与讨论中
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解
决问题,从中培养科学
观察、规范表达和分析
问题的能力。
树立实事
求是、严谨务实的科学
态度。
分
析讨论1、根据拉瓦锡的研究结
果,氧气约占1/5,而
我们在实验中,为什么气
体减少的体积小于1/
5?可能的原因有哪些?
红磷熄灭后瓶内还有没
有残余的氧气?
分组讨论、交流结果:
1、水面上升不满1/5
的原因有:①装置漏气
或红磷不足等;②当氧
气含量低时,红磷不能
继续燃烧。
2、没有
对实验现象作进一步
的分析、探究,培养学
生的
探索精神。
归形纳成总概结念在上述探究活动的基础
上,师生共同归纳空气的
主要成分:由与红磷反应
的气体(氧气)和与红磷
不反应的气体(氮气)组
成。
阅读教材的有关内容,
归纳空气的组成成分,
形成反应的文字表达
式、化学符号。
引导学生对所获得的
事实与证据进行归纳,
得出
结论。
培养学生的规范
表达能力。
观看课件播放课件空气的成分测
定
观看思考
通过课件,加深学生对
空气成分的测定的认
识
收
分析讨论
合得出结论(比较)氮气、二氧化碳、
红磷、空气、河水、矿泉
水等物质,哪些是混合
物,哪些是纯净物?(小
结)
空气是由多种成分组成
的,这样的物质叫混合
物。
而氧气是由一种物质
组成的,它属于纯净物。
比较各物质的异同,归
纳混合物和纯净物的概
念。
让学生学会运用比较
的方法,通过比较,可
以清
晰地掌握概念。
总结回忆归纳总结本课题知
道了哪些知识?
引导总结本课题内容要
求。
让学生了解空气的成
分。
【板书设计】课题1 空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