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山带的深部过程与成矿作用
- 格式:docx
- 大小:30.21 KB
- 文档页数:11
云贵高原-造山带-沉积盆地的构造演化与成岩成矿作用(代序)方维萱;韩润生【摘要】云贵高原-造山带-沉积盆地的构造演化与金属矿产形成有密切关系。
近南北向乌蒙山造山带和扬子地块西缘元古宙造山带(元古宙基底构造层)为元古宙铁铜和铁氧化物铜金型(IOCG)矿床集中区。
在东缘滇黔桂晚古生代陆缘拉分盆地中,形成了铅锌银-金汞锑等低温热液金属矿床集中区。
在个旧-文山一带形成了锡铜钨-多金属成矿集中区,并伴生铷铯铟等稀散元素。
在西侧云南楚雄中新生代沉积盆地中,形成了砂岩型铜矿床集中区等。
北侧四川-重庆一带形成了天青石矿床成矿集中区。
这些金属矿床集中区形成与云贵高原-造山带-沉积盆地经历了多期次构造演化过程中,形成了特殊的矿田(床)构造有密切关系。
这些特殊的大陆构造样式、构造组合、构造-流体-成岩成矿作用和碱性铁质基性岩类侵位的多重耦合作用,值得今后开展深入研究,为今后矿山深部找矿预测和大陆深部构造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期刊名称】《大地构造与成矿学》【年(卷),期】2014(000)004【总页数】4页(P729-732)【关键词】云贵高原;造山带;沉积盆地;耦合与转换;金属成矿集中区;碱性铁质基性岩【作者】方维萱;韩润生【作者单位】北京矿产地质研究院,北京 100012;昆明理工大学国土资源工程学院,有色金属矿产地质调查中心西南地质调查所,云南昆明 65009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545;P611云贵高原位于我国西南地区, 从元古宙开始经历了复杂的地质构造演化历史, 现今仍发育陆内活动断裂带, 在资源与环境方面具有重大的理论研究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
云贵高原经历了多期沉积盆地-造山带耦合与转换过程, 成矿地质条件优越, 形成了一批超大型-大型多金属矿床, 也是我国重要的矿业开发基地。
研究和深化云贵高原的大陆构造演化与典型矿床的动力学之间的关系, 是当代大陆动力学、构造地质学和矿床学研究的重要课题。
在云贵高原上, 围绕元古宙基底构造层和周缘形成了明显的区域矿床组合分带: (1)近南北向乌蒙山和扬子地块西缘元古宙造山带具有多期构造强烈叠加特征, 它们为云贵高原的元古宙基底构造层, 云南东川、易门和大红山铜铁矿床、四川会理铁铜矿床集中区等产于其中。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综 述 Bulletin of Min eralogy,Petrology and Geoch emistryVol 27No 4,Oct 2008秦岭造山带重大地质事件、矿床类型和成矿大陆动力学背景朱赖民,张国伟,李 ,郭 波西北大学地质系,大陆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西安710069摘 要:秦岭造山带由两条主缝合带(商丹、勉略缝合带)及其分划的三个地块(华北地块南缘、秦岭微地块和扬子地块北缘)组成。
秦岭造山带是在晚太古 中元古代洋陆间杂构造基础上,于晚元古代-中三叠世经历现代板块构造体制的主造山期的华北、秦岭、扬子三板块依次沿商丹和勉略两条缝合带由南向北俯冲碰撞造山,奠定了基本构造格局,并由于后造山期强烈的陆内造山作用的叠加改造成复合型造山带。
秦岭造山带内的金属矿床主要有热水喷流沉积型铅 锌矿床、火山喷流型块状硫化物、斑岩 矽卡岩型钼(钨)矿床、卡林 类卡林型金矿床、岩浆热液脉型金矿床和低温热液改造型汞锑矿床。
造山带内的商丹和勉略缝合带产有部分岩浆分结或熔离型铬铁矿和铜镍硫化物矿床。
沉积 变质成因铁矿床主要分布在扬子和华北古板块边缘。
秦岭造山带造山过程与成矿作用演化存在时空耦合关系,因此研究秦岭造山带成矿事件对其不同时期地质事件的响应,对发展我国大陆成矿理论具有重要理论和实际意义。
关 键 词:秦岭造山带;成矿作用;成矿动力学背景中图分类号:P59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 2802(2008)04 0384 07Main Geolog ical Events,G enetic Types of Metallic Deposits and TheirGeodynamical Setting in the Q inling O rogenic BeltZH U Lai min,ZH ANG Guo w ei,LI Ben,GUO BoS tate key L abor ator y of Continental D y namics,Dep ar tment of Geology,N or thw est Univ er sity,X i!an710069,ChinaAbstract:T he Q inling orogen was built up through int erplay of three blocks,t he N ort h China block,the small Q in ling block,and the Sout h China block,separat ed by t he Shangdan and M ianlue sutures.T he Qinling orogen as a complex orogen ex perienced a prolonged continent al divergence and convergence between the blocks.T he first st age is the format ion of the orogenic basements in Precambrian.T he second st age is the plat e t ect onic evolut ion in Late Prot erozoic M iddle T riassic,which is t he main orogenic st age and characterized by plat e tectonic regime.T he last is the M esozoic Cenozoic intercontinent al t ectonic evolut ionary st age.T here are SEDEX and V M S t ype sulf ide depos it s,the Porphyry Skarn t ype M o(W)deposit s,the Carlin Carlin like gold deposits,the magmat ic hydrothermal vein type gold deposits,and t he epit hermal Hg Sb deposit s et c.T he magmat ic fractionat ion cryst allization,and sulfurizat ion segregat ion type deposit s,such as chromit e and nickel deposit s,distribut e in Shangdan and M ianlue sutures.T he sediment ary metamorphic t ype Fe deposits locat e in the rim of Y ant ze and North China block.T here is time and space coupling relation betw een t he format ion of Q inling orogenand the M ineralization Evolvement of ore deposits,so the st udy of responding of ore deposit s to Geological Events have important t heory and pract ice has both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Key words:t he Qinling orogenic belt;mineralizat ion;metallogenetic geodynamical set ting收稿日期:2008 01 03收到,06 02改回基金项目:国家重大基础研究项目(2006CB403502);中国科学院矿床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项目(20060);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0872071);陕西省教育厅基金项目(07JK414);南京大学成矿作用国家重点实验室项目(14 08 1)资助作者简介:朱赖民(1966),男,教授,博士,主要从事矿床地球化学研究,Em ail:z hulaimin@nw .应用现代大陆动力学理论,研究成矿地质背景、构造单元属性及时间演化,分析由板块的汇聚、离散和平移引发的壳幔物质相互作用、沉积作用、变形与变质作用、岩浆活动、流体运移、成矿物质活化、迁移、聚集等相关过程,向来是国内外地学界广泛关注的课题[1~18]。
板块构造运动与成矿作用经典优秀资料导语:板块构造运动与成矿作用是地质学中的两个重要概念,它们之间密切相关。
本文将以雄厚的资料为基础,系统论述板块构造运动与成矿作用的内在关系及其经典理论。
一、板块构造运动的基本概念板块构造理论是20世纪50年代中期提出的,它认为地球的外壳由若干个互相移动的“板块”组成。
板块构造运动是指地球上板块之间相互作用产生的各种现象。
它包括板块的相互碰撞与分离、板块的滑动和互推、板块之间的剪切与扭转等。
板块构造运动是地球表面形态变化、地震、火山、地热等现象的根本原因。
二、成矿作用的基本概念成矿作用是指地壳中元素和矿物质在一定时间和空间条件下形成矿石的过程。
它是地壳中固体物质资源形成和再分布的重要方式。
成矿作用主要包括岩浆活动、热液活动和沉积作用等。
岩浆活动是指地壳中岩浆的生成和运动过程;热液活动是指在热水或热气体作用下,地壳中的元素和矿物质发生重新组合形成矿石的过程;沉积作用是指地壳中物质通过沉积过程形成矿床的过程。
三、板块构造运动与成矿作用的关系板块构造运动通过构造活动改变地球的物理环境,进而影响成矿作用的发生与发展。
板块构造运动可以直接或间接地引起地壳的断裂、抬升、下沉等现象,从而为成矿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例如,板块的相互碰撞会形成造山带和地下深部岩浆活动,进而促使成矿物质的形成。
板块的分离和滑动会导致裂隙和断层的形成,为矿物组分的运移提供通道。
同时,成矿作用也对板块构造运动产生着一定的影响。
当岩浆活动或热液活动发生在板块边缘或板块交界处时,其能量和作用力会受到板块构造运动的制约和调控。
例如,板块构造运动的剪切和扭转会形成断裂带和拉张带,有利于岩浆的侵入和矿化作用的扩展。
四、经典理论1. 岛弧成矿理论岛弧成矿理论是由美国地质学家里特·S·格林希(S. R. Ghentsch)和美国地质学家D·毕晓普(D. M. Bipolos)等人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
造山带的深部过程与成矿作用1.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矿产资源和能源历来是保障国民经济持续发展、支撑GDP快速增长、确保国家安全的重要物质基础。
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的快速发展,对能源、矿产资源的需求量急剧增加,大宗矿产和大部分战略性资源日渐面临严重短缺的局面,并将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瓶颈。
因此,深入研究能源和矿产资源的形成过程及成矿成藏机理,拓展新的找矿领域,增强发现新矿床的能力,是缓解我国当前大宗矿产资源紧缺局面的重要途径。
近年来,国内外矿床学理论研究和勘探技术得到了快速发展,在地壳浅表矿床日益减少枯竭的情况下,逐步提高深部矿床勘探和开发能力。
例如,我国大冶铁矿床、红透山铜矿床、铜陵冬瓜山特大型铜矿床、新疆阿尔泰阿舍勒铜、金、锌特富矿床, 会理麒麟铅、锌矿床、山东增城、乳山金矿床等开采深度均已超过1000米, 有的矿床已近2000米(滕吉文等,2010)。
加拿大萨德伯里( Sodbury) 铜-镍矿床已开采到2000米,最深矿井达3050米。
南非金矿钻井深4800米。
更为重要的是找矿勘探实践和地球深部探测实验证实,虽然绝大多数矿床的形成、就位和保存发生在地壳环境,但成矿系统的驱动机制和成矿金属的集聚过程则受控于岩石圈尺度的深部地质过程,地球深部蕴藏着巨量矿产资源,深度空间找矿潜力巨大。
深部过程与动力学是控制地球形成演化、矿产资源、能源形成,乃至全球环境变化的核心。
因此,深入研究地球深部过程与动力学,不仅是提高人类对地球形成与演化、地球系统运行规律认识程度的重要途径,也是建立和研发新的成矿理论与勘查技术, 以促进我国找矿勘查的重大突破,是解决我国资源能源危机的根本途径。
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地学界一直非常注重大陆岩石圈结构、深部作用过程和动力学研究,并将其作为国际岩石圈计划的主要研究领域。
美国于20世纪70-80年代开展了地壳探测计划,首次揭示了北美地壳的精细结构,确定了阿帕拉契亚造山带大规模推覆构造,并在落基山等造山带下发现了多个油气田。
漫话造山作用与造山带(1)胡经国一、造山作用与造山带的概念及其演变1、概念的起源与应用造山作用的概念起源于早期地质学家对地球表面山脉成因的思考。
最早提出造山作用(Orogeny,或造山运动)这一术语的Boue(1874)指出,山脉的形成是构造原因引起的。
Gibert(1889)指出,造山作用就是形成山脉的过程。
显然,早期地质学家就已经把造山作用理解为以山脉为结果的一种构造作用。
造山作用这一术语于19世纪在欧洲大陆广泛应用,但是其应用却因人而异。
有的侧重它的地貌表现,而有的则侧重它的构造意义。
Gilbert(1890)提出,造山作用是指不同于造陆运动(Epeirogenic)的、产生山脉的地壳构造运动。
Stifle(1919)提出,造山作用是指改变岩石组构的幕式过程;这一过程包括褶皱和逆冲等挤压变形、钙碱性岩浆活动和区域变质作用。
Davis(1984)在其《区域和岩石构造地质学》教科书中提出的定义是:“造山带是地壳中一条巨大的、通常呈直线到弧形的构造带,机械变形强烈和或热液活动集中。
……山脉是造山带的一种表现,并不是我们所谓造山带的全部。
古代的造山带虽然是仍然可以辨认出来的区域变形带,但是已夷平为大陆内部的平原;而目前正在形成的造山带,其主要构造部分可能不在山脉中,而位于地表10 公里、50公里甚至100公里以下。
若山脉确实存在,则正好是一个造山带的顶部”。
1993年版大百科全书地质学卷给出的造山带(Orogen)的定义是:经受了强烈褶皱及其它变形而生成的线状大地构造单元,由一定地史时期的活动带演化而成,并相对于稳定的克拉通而存在。
在地槽学说中,造山带是指地槽演化的终结产物,地槽褶皱回返的产物,又称为褶皱带。
造山作用与造山带这些古老的术语,在经典槽台学说关于地壳演化理论、区域地质、地质矿产研究等方面都产生过巨大的影响,并且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造山带这一术语自其被提出以来,作为与克拉通相对应的大地构造单元,在阐述诸如阿尔卑斯、喜马拉雅等具有全球规模的巨大山系的性质、构造和成因以及解译造山作用过程等方面,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前寒武纪成矿的原因寒武纪是地质年代的一个重要时期,其间发生了一系列的地质事件,其中包括了大规模的成矿作用。
那么,以前寒武纪成矿的原因是什么呢?我们需要了解什么是成矿作用。
成矿作用是指地球内部的矿质物质经过一系列的物理、化学和地质过程,形成矿石或矿体的过程。
而成矿作用的起因往往与地球的构造和地质事件密切相关。
在寒武纪时期,地球上的造山运动非常活跃。
由于地壳的运动和构造变形,地壳板块之间的相互碰撞和挤压,使得地壳发生了剧烈的变形和断裂,形成了大量的地壳隆起、褶皱和断裂带。
这些构造运动为成矿作用提供了基础条件。
寒武纪时期的地球气候也发生了重大变化,全球出现了大规模的海退现象。
海退会导致海底地壳暴露在陆地上,形成了大量的陆源沉积物,如河流冲刷物、风化残积物等。
这些物质中含有丰富的金属元素,为成矿作用提供了物质来源。
寒武纪时期还发生了大规模的火山喷发活动。
火山喷发会释放出大量的热液和气体,其中包含丰富的金属元素。
这些热液和气体会在地壳中穿过裂隙和断裂带,与地下水和岩石反应,形成热液矿床和火山岩浆矿床。
与此同时,地球内部的热液循环也在寒武纪时期加速。
热液循环是指地球内部的热液通过断裂带和裂隙,从地下深处上升到地表。
在这个过程中,热液会与地下水和岩石发生反应,溶解其中的金属元素,并将其带到地表沉积形成矿床。
寒武纪时期的地球地壳中也富含了丰富的金属元素。
这些金属元素可以通过地壳运动和地热活动的作用,从地壳深部上升到地表,形成矿床。
以前寒武纪成矿的原因主要包括地壳构造运动、海退现象、火山喷发活动、热液循环以及地壳中的金属元素。
这些因素的相互作用和影响,为寒武纪时期的成矿作用提供了条件和机会。
通过对寒武纪成矿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地球演化和矿产资源的形成规律,为矿产资源勘查和开发提供科学依据。
2008年12月December,2008 矿 床 地 质 M IN ERA L DEPOSI TS第27卷 第6期Vol.27 No.6文章编号:0258-7106(2008)06-0762-12秦岭造山带的印支运动及印支期成矿作用卢欣祥1,李明立1,2,王 卫1,于在平3,时永志1(1河南省国土资源科学研究院,河南郑州 450053;2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100083;3西北大学地质系,陕西西安 710069)摘 要 秦岭碰撞造山经历了长期的板块构造的俯冲-碰撞的构造演化,于印支期最终完成对接拼合,形成了统一的中国大陆,并由此转入陆内变形。
众多Au、M o多金属矿床的同位素年龄资料表明,印支期是秦岭的重要成矿期,其成矿作用明显受到构造演化的控制,反映特定的地球动力学背景和作用过程。
秦岭印支期成矿作用不仅是中国东部中生代成矿作用的先导和开始,奠定了中国东部中生代成矿大爆发的基础,而且为碰撞期和碰撞期后构造体制快速转换的研究提供了依据。
重视秦岭以及中国印支期成矿作用的研究,对正确认识秦岭成矿带的区域成矿规律、造山带演化的深部动力学过程,建立符合中国和东亚实际的印支期成矿理论体系具有重要科学意义。
关键词 地质学;构造演化;成矿作用;印支运动;秦岭中图分类号:P611 文献标志码:AIndosinian movement and metallogenesis in Qinling orogenic beltLU XinXiang1,LI MingLi1,2,WANG Wei1,YU ZaiPing3and SHI YongZhi1 (1Henan Research Institute of Land and Resources,Zhengzhou450053,Henan,China;2China University of G eosciences, Beijing100083,China;3Depar tment of Geology,N orthwest U niversity,Xi'an710069,Shaanxi,China)AbstractIndosinian tectonic events in Qinling region include the collision betw een North China and South China plates,the post-collision collapse and subsequent intracontinental ex tension.Lots of isotopic ages of the ore de-posits fall into the Indosinian period,suggesting the existence of not only Indosinian mineralization but also the relationship betw een tectonic evolution and mineralization under the geodynamic background.The Qinling In-dosinian mineralization formed the basis of remarkable M esozoic mineralization explosion in eastern China.Re-searches on Indosinian tectonic evolution and mineralization as w ell as their relationship have yielded important clues to the rapid transform of the tectonic system from the collision stage to the post collision stage as w ell as the relative process of continental dynamics.Key words:geology,tectonic evolution,mineralization,Indosinian orogen,Qinling 秦岭造山带是夹持于中国华南与华北两大板块之间的板块结合带,有着30多亿年的构造演化历史。
四川省金河—程海深断裂地区构造演化与成矿作用研究研究区处于扬子陆块(Ⅰ级)上扬子古陆块(Ⅱ级)西缘康滇前陆逆冲带(Ⅲ级)中段之康滇基底断隆带(Ⅳ级)与盐源-丽江前陆逆冲带(Ⅲ级)接合部位,多期构造交织、叠覆部位,地壳运动频繁,衍生的重要的矿产种类较多,本文以区域构造、岩浆活动、沉积建造等方面探讨了区域成矿的控制因素,并总结了区域成矿规律。
标签:金河-程海断裂构造演化成矿规律研究区所处的康滇地轴,形成演化历史长,构造极为复杂,区域上总体由绿汁江、安宁河等南北向深(大)断裂与其间的基底和盖层组成。
盐源-丽江前陆逆冲带(Ⅲ级):位于上扬子陆块西缘。
以小金河深断裂带为界与巴颜喀拉地块和三江弧盆系两个Ⅱ级构造单元紧依。
属龙门山-锦屏山陆内造山带南部的前陆逆冲-推覆构造带,区域上系指金河-箐河深断裂。
1成矿地质背景研究区主体隶属扬子准地台西缘元古宙华力西燕山期铜铁铅锌银稀土稀有铝土矿磷成矿带;盐源盐塘-国胜华力西印支期铁铜金铂镍铅锌锰(银)岩盐矿远景区,北西角跨盐源-棉垭印支燕山期铅锌铁褐煤矿远景区、南邻盐边-攀枝花前寒武纪华力西印支期铜铂镍铁煤灰岩耐火粘土石墨矿远景区。
1.1地层地层主体隶属华南地层大区扬子地层区,以金河-程海深断裂为界,北西为丽江地层分区;东南为康定地层分区。
区内地层发育较为齐全,自前震旦系变质岩至第四系均有出露,其中古生界、中生界最为发育,约占测区总面积的95%以上,前震旦系变质岩及新生界最少,仅局部有分布。
1.2岩浆岩研究区位于著名的康滇构造-岩浆带南段西缘。
岩浆岩较发育岩浆岩主要有晚燕山期角闪石钾长花岗岩、喜山期英碱正长岩及少量变辉绿岩等。
华力西期超基性—基性侵入岩沿整个构造带穿插受强烈的动力变质作用,岩石中含Ni0.1—0.15%,Cu、Co、Cr也相应偏高。
火山岩为二叠纪峨眉山玄武岩组。
据区域资料,岩石富镁、钙,贫硅、铝、碱,为富铁质拉斑玄武岩和弱碱性玄武岩,构造岩浆环境为陆内裂谷。
中国若干典型陆内造山带演化过程与大规模成矿作用初探地球动力学演化过程与成矿之间的关系是近二、三十年来地球科学界一直关注的重要科学问题之一。
虽然通过以往的大量研究,人们对大陆裂开、洋盆扩张、大洋板块俯冲和“陆—陆”或“弧—陆”碰撞等主要板块演化过程中的成矿作用有了较系统地了解,但对于板块碰撞之后陆内过程中的成矿作用了解较少,尚还未建立起系统的模式。
我国从南往北发育的三江造山带、秦岭造山带和兴蒙造山带,记录了古板块演化旋回及其成矿作用的完整历史,也叠加了中新生代太平洋板块俯冲和印度板块碰撞导致的大陆边缘及陆内效应的信息。
特别是这三个造山带在晚古生代—早中生代期间都经历了从板块碰撞到碰撞后的主要演化过程,并发育了一系列特征性强的成矿作用。
这三大造山带良好的地质和成矿记录,为我们深入探讨造山带陆内演化主要过程中的大规模成矿作用模式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本文在总结全球大规模成矿的地球动力学背景资料基础上,通过深入解剖和系统对比我国三江造山带南段、东秦岭造山带和兴蒙造山带中南部等典型造山带关键地区以陆内演化过程为核心的地球动力学演化历史及其成矿特征,重新认识了我国大陆印支—早燕山期的动力学演化过程及其成矿效应,建立了关于造山带陆内演化阶段主要过程中的大规模成矿模式。
主要研究成果归纳如下: 1) 较系统全面地收集了全球主要金属矿种的大型、巨型矿床资料,首次从地球动力学演化与成矿作用关系的思路编制了《全球构造与矿床分布图》,发现了环太平洋带成矿分段性及其与大洋转换断层延入大陆位置的吻合性等新现象,提出巨型矿集区是全球成矿最显著特征的新认识。
2) 较详细地提供了全球主要金属矿种大型、巨型矿床随时间演化的新资料,阐述了地球动力学演化历史中主要成矿阶段的特征成矿事件,首次总结了世界一些主要巨型矿集区的大规模成矿作用及其地球动力学背景特征,并归纳了岩石圈构造演化旋回中的大规模成矿作用类型。
3) 系统总结了我国典型造山带(三江、秦岭和兴蒙等)陆内主要演化阶段的成矿特征,即在碰撞早期,强烈的挤压作用造成的剪切带型金矿和S型花岗岩体内外接触带里的热液型锡、钨矿;碰撞晚期由于岩石圈下部拆沉引起大量碱性岩浆和幔源流体活动,构成了以铜为主的多金属矿床及矿源层和形成了大量石英—钾长石脉型、蚀变岩型金矿;和碰撞之后伸展体制下大规模的构造—岩浆事件形成了大量斑岩型钼、钨、铜、铅锌等多金属矿床和石英脉型金矿及沉积型铜矿和含煤岩系。
中国西部造山系多尺度岩浆-成矿时空发育规律我国西部造山系多尺度岩浆-成矿时空发育规律我国西部地处青藏高原、秦岭地体、喜马拉雅等多个造山带的交汇区,地质构造复杂,岩石组合丰富,是世界上重要的成矿省之一。
从大陆漂移的角度来看,我国西部地区曾经历了多次构造事件,形成了多个尺度不同的造山系,这些造山系的形成过程和成矿时空发育规律备受研究者的关注。
一、我国西部多尺度岩浆-成矿时空发育规律的概念我国西部地处青藏高原、秦岭地体与喜马拉雅等多个造山带的交汇区,构造地质背景极为复杂。
在长期的构造变革中,不同尺度的岩浆-成矿作用活动频繁,形成了多个造山系,其时空发育规律具有多尺度性和多维度性。
针对我国西部多尺度岩浆-成矿作用的规律研究,可从区域多尺度成矿规律、构造-岩浆-成矿规律和流体-岩浆-成矿规律等方面展开。
二、我国西部多尺度岩浆-成矿时空发育规律的成因1. 区域构造演化与多尺度岩浆-成矿作用我国西部地处大陆边缘,处于印度板块、欧亚板块和太平洋板块的交汇区,长期的构造演化造就了多尺度的岩浆-成矿作用。
青藏高原的隆升、喜马拉雅造山带的垂直抬升等构造过程,为多尺度岩浆-成矿作用提供了物质和能量基础。
2. 构造-岩浆-成矿规律的多尺度性我国西部地处构造活动频繁的区域,构造变形和岩浆活动相互作用,形成了多个尺度的构造-岩浆-成矿作用。
从区域构造的大尺度活动、地块构造的中等尺度活动到构造裂隙的小尺度活动,各种构造活动形成了多个尺度的岩浆-成矿作用。
3. 流体-岩浆-成矿规律的多维度性我国西部地区的多尺度岩浆-成矿作用还呈现出多维度性。
不同构造背景、不同岩浆类型、不同成矿过程对成矿流体、成矿元素产生不同影响,形成了多维度的流体-岩浆-成矿规律。
三、我国西部多尺度岩浆-成矿时空发育规律的意义了解我国西部地区多尺度岩浆-成矿作用的规律,对于科学认识地质演化、资源勘查和矿产地球化学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
深入研究多尺度岩浆-成矿作用的规律,有助于揭示地球动力学、大规模矿床成矿规律、大地构造背景下的矿质信息等多方面的科学问题。
华南造山带地质过程及成矿作用研究是当前地质学领域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研究方向,对于更好地认识我国地质构造演化和地球科学的发展趋势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在研究华南造山带地质过程及成矿作用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需要关注。
一、华南造山带的基本地质特征在研究华南造山带地质过程及成矿作用时,总体上需要了解华南造山带的基本地质特征。
华南造山带是指区域范围主要包括南岭、九华、盘江、中缅、安南和印支山等6个造山带,在地理上它们组成了一个连通的南北向的带状区域,总长度达5000公里,宽度在100至500公里之间。
整个华南造山带地貌复杂,地震频繁,构造活跃,丘陵山地及高原广布。
二、华南造山带的形成过程在研究华南造山带的形成过程时,可以从构造运动、变质作用、岩浆活动三大方面入手。
以上三种地质作用互相交织,相互作用,形成了华南造山带地质构造演化的基本过程。
具体来说,华南造山带的形成与岩石圈地幔深部物质构造的变化有关,表现为多次大规模构造运动、岩浆侵入和变质作用。
三、华南造山带的成矿过程及类型华南造山带的成矿作用十分复杂,总体上可以分为岩浆成矿、变质成矿、碳酸岩成矿和沉积成矿等。
其中,岩浆成矿主要分布于华南的中缅、安南和印支山造山带上,这些地区因岩浆活动造成的矿物化作用较为突出;而变质成矿,则主要分布于南岭、九华和盘江造山带上。
在华南造山带的成矿过程中,主要产状有金、银、铜、铅、锌、矿物、稀土元素和铝等精细金属矿床。
四、华南造山带地质调查及其意义为了更好地认识华南造山带的地质过程及成矿作用,进行区域性地质调查是非常必要的。
通过区域性地质调查,可以了解区域的地质构造、岩石类型、矿物分布等基本情况,从而对未来矿产资源的勘探及利用提供基础数据支持。
另外,对于华南造山带隆起带地质结构的了解,还可以为区域地铁建设提供重要的技术支持。
总之,在如今地球科学领域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研究领域,通过不断地深入研究,可以更好地认识华南地质构造演化,为我国地质学科的发展奠定基础。
造山带的深部过程与成矿作用1.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矿产资源和能源历来是保障国民经济持续发展、支撑GDP快速增长、确保国家安全的重要物质基础。
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的快速发展,对能源、矿产资源的需求量急剧增加,大宗矿产和大部分战略性资源日渐面临严重短缺的局面,并将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瓶颈。
因此,深入研究能源和矿产资源的形成过程及成矿成藏机理,拓展新的找矿领域,增强发现新矿床的能力,是缓解我国当前大宗矿产资源紧缺局面的重要途径。
近年来,国内外矿床学理论研究和勘探技术得到了快速发展,在地壳浅表矿床日益减少枯竭的情况下,逐步提高深部矿床勘探和开发能力。
例如,我国大冶铁矿床、红透山铜矿床、铜陵冬瓜山特大型铜矿床、新疆阿尔泰阿舍勒铜、金、锌特富矿床, 会理麒麟铅、锌矿床、山东增城、乳山金矿床等开采深度均已超过1000米, 有的矿床已近2000米(滕吉文等,2010)。
加拿大萨德伯里( Sodbury) 铜-镍矿床已开采到2000米,最深矿井达3050米。
南非金矿钻井深4800米。
更为重要的是找矿勘探实践和地球深部探测实验证实,虽然绝大多数矿床的形成、就位和保存发生在地壳环境,但成矿系统的驱动机制和成矿金属的集聚过程则受控于岩石圈尺度的深部地质过程,地球深部蕴藏着巨量矿产资源,深度空间找矿潜力巨大。
深部过程与动力学是控制地球形成演化、矿产资源、能源形成,乃至全球环境变化的核心。
因此,深入研究地球深部过程与动力学,不仅是提高人类对地球形成与演化、地球系统运行规律认识程度的重要途径,也是建立和研发新的成矿理论与勘查技术, 以促进我国找矿勘查的重大突破,是解决我国资源能源危机的根本途径。
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地学界一直非常注重大陆岩石圈结构、深部作用过程和动力学研究,并将其作为国际岩石圈计划的主要研究领域。
美国于20世纪70-80年代开展了地壳探测计划,首次揭示了北美地壳的精细结构,确定了阿帕拉契亚造山带大规模推覆构造,并在落基山等造山带下发现了多个油气田。
欧洲各国联合开展的“欧洲探测计划”,通过横穿阿尔卑斯造山带深地震反射剖面,建立了碰撞造山理论和薄皮构造理论。
俄罗斯穿越乌拉尔造山带的“地震探测计划”揭示出保留山根的古生代造山带和地幔流体上涌的通道。
加拿大的“岩石圈探测计划”不仅对古老岩石圈板块碰撞和新地壳形成过程进行了重大修正,而且揭示出多个大型矿集区深部控矿构造的反射影像。
澳大利亚实施的四维地球动力学探测计划和“玻璃地球”计划,开展了多个成矿带的地壳精细结构探测,为建立成矿理论和资源评价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中美合作的“青藏高原深地震探测”计划,揭示了印度地壳俯冲到亚洲地壳下的精细结构,并发现了广泛分布于高原地壳中的流体。
我国的SinoProbe(深部探测技术与实验研究)取得了一系列科学发现与重要研究进展,揭示了长江中下游、南岭等巨型成矿带成岩、成矿的动力学成因,并构建了多个大型矿集区的3D结构框架模式(董树文等,2012,2013)。
国内外关于岩石圈结构构造的研究计划和成果为寻找大型-超大型矿床提供了扎实的基础,并且发现大陆中的造山带是矿产资源最为有利的富集区。
尤其是中国大陆是一个由多个中小陆块、沿多个造山带、以不同造山机制经历长期复杂拼接而成的复杂大陆。
这些造山带是我国重要的金属矿产资源基地。
造山带作为岩石圈板块俯冲、增生、碰撞作用最为复杂的构造带,既是地球上部岩石圈结构最为复杂、构造-岩浆-流体活动最为活跃的场所,又是物质与能量重组、壳-幔相互作用最为复杂的地带,也是流体运移、成矿元素富集的最佳区域。
大陆造山带及其相关环境的构造-岩浆-流体-成矿作用研究是当前国际地学研究的前沿课题。
造山带复杂的构造变形-岩浆活动-流体运移过程不仅形成了多种多样的岩石构造组合,也促使成矿物质富集形成了众多的大型-超大型矿床和矿集区。
目前的研究表明,绝大多数矿床类型及其分布与造山带形成、演化过程具有密切的联系,国内外有关造山及其与成矿关系研究已取得了许多重要成果,已提出了一系列大陆边缘和板块边界的成矿模式,如岩浆弧环境的斑岩铜矿模式,大陆裂谷带的Cu-Ni、铬铁矿、金刚石等矿床的成矿模式,活动陆缘增生楔环境的脉状金矿成矿模式,陆陆碰撞环境流体与成矿模式。
造山作用过程中的地质流体,作为一种重要的介质,其迁移、汇聚直接关系到成矿元素的活化、搬运和堆积成矿。
板块汇聚、俯冲、碰撞过程中,成矿流体在运移和上升过程中不断与壳-幔介质和围岩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通过发生热液交代、变质等作用在地壳环境聚积成矿。
虽然绝大多数矿床的形成、就位和保存发生在地壳环境,但成矿系统的驱动机制和成矿金属的集聚过程则受控于岩石圈尺度的深部地质过程;壳-幔物质结构、深部构造及深部地质作用是控制地壳内部大规模流体的分异、调整、运移、聚集成矿的关键因素。
因此,研究俯冲、碰撞、复合造山过程中深部壳-幔物质状态、构造格局、元素运移行为、空间展布与成矿系统及矿集区的时空耦合关系,已成为当前国际地学界广泛关注的前沿课题。
国际矿床学界开展的岩石圈深部过程与巨量金属堆积对比研究,通过对全球大型矿集区深部进行精细结构与含矿信息的综合研究,提出异常成矿作用与超巨量金属堆积新认识;美国地质调查局的地壳结构与成矿关系的重大研究计划,强调对构造-岩浆-成矿作用与壳幔不协调互动的研究,揭示了美国内华达北部地区地壳结构对流体迁移、成矿物质来源以及矿床空间展布的控制作用;澳大利亚的地球动力学与成矿作用研究计划,建立了澳大利亚重点成矿区的成矿动力模型;欧盟科学基金会的地球动力学与矿床演化重大项目,初步阐明了欧洲5个大型成矿省的成矿动力学机制,并在成矿系统尺度上,对矿床的形成、演化过程进行了研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国际地科联联合启动的全球地球科学计划,期望促进世界各国科学家在开展广泛的国际合作地质研究,旨在提高对深部地质过程及其全球规律性的理解。
以上计划均将大陆深部壳-幔结构和深部动力学过程与成矿物质的供给—运移—聚集过程作为研究核心,从壳-幔相互作用与物质-能量交换和运移的新角度来研究成矿过程,并试图通过探索超大型矿床和矿集区的形成和就位对深部地质过程和构造环境的响应来增强对矿产资源的找矿预测能力。
随着研究工作的不断深入,科学家发现俯冲型、碰撞型、增生型和陆内型等不同类型的造山带具有不同的深部地质过程、流体迁移和元素富集成矿规律。
俯冲型造山带演化时间最长,是地球上最大“元素加工厂”,是地球化学分异最重要的场所。
在俯冲过程中,俯冲板块不断发生变质、脱水乃至部分熔融,进而引发地幔楔部分熔融,形成俯冲带岩浆岩及相关矿床,加之俯冲造山带在其形成演化过程中往往经历多期碰撞-拉张的转换,因此俯冲造山带成矿类型复杂,矿种多,储量大,长期受到国际地学界的高度重视。
俯冲造山带因其复杂动力学过程、岩浆活动与流体运移,通常发育大型和超大型斑岩铜钼矿床、金矿床和VHMS型铜铅锌多金属矿床(Groves et al.,1998,2007;Windley et al., 2007;Bierlein et al., 2009)。
西方发达国家对活动大陆边缘的俯冲造山作用的深部过程及其成矿作用十分重视,对东太平洋活动陆缘的研究尤为深入,先后提出岩浆弧斑岩型铜钼矿床和浅成低温热液型金矿成矿模式、弧后卡林型金矿系统和弧前造山型金矿系统的成矿模式(Sillitoe, 1972;Groves et al., 1998,2007; Goldfarb et al., 2001;Windley et al., 2007;Bierlein et al., 2009)。
事实上,俯冲造山与俯冲作用是复杂多样的,还有更多类型及成矿作用有待新的深入研究与探讨实践。
我国东部大陆紧邻西太平洋板块俯冲带。
自中生代以来,该区构造、岩浆活动剧烈,并伴有多种大规模成矿作用。
它与西太平洋板块俯冲的关系及其深部过程越来越受到人们重视,并揭示出一批西太平洋板块俯冲影响中国东部壳幔组成与成矿的证据(Liu et al., 2010; Yang et al., 2012; Sun et al., 2007; Zhou et al., 2000; Li and Li, 2007)。
然而,与东太平洋活动陆缘相比,西太平洋宽缓活动陆缘尚有很大研究空间,对我国也更为重要,是值得重视的研究领域。
碰撞造山带通常形成于的两个大陆板块(或陆块)的拼合、碰撞,如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形成喜马拉雅和青藏高原,是碰撞型造山带的典型代表,并发育丰富的多种矿产资源。
碰撞造山带往往经历了前碰撞、碰撞造山和后碰撞改造等多阶段演化过程,其重要的特征是大陆板块碰撞导致地壳和岩石圈的显著加厚,继之以后碰撞的造山垮塌、以及深部岩石圈地幔和地壳的减薄或剪切等。
因此,是大陆板块受流体、熔体作用最强烈的地带,可引起大规模高热流体活动,并导致在碰撞造山带发生大规模成矿。
例如,在大洋板块或陆壳板片的俯冲过程中,俯冲板片的变质脱水派生大量H2O、CO2等流体或溶剂,流体在上升过程中活化、萃取成矿元素、形成成矿流体,促使仰冲板块(板片)熔融形成含矿岩浆,而强烈的构造作用则为流体/岩浆的迁移、聚集提供了通道和空间,因此大陆碰撞造山带通常是重要的成矿带(陈衍景等,2012)。
Seltmann等(1994)通过对欧洲华力西碰撞造山带成矿作用研究,识别出 6 种可能与碰撞有关的矿床类型。
陈衍景等(2006)通过我国碰撞造山带的综合研究对比,建立了大陆碰撞造山体制下的流体成矿模式。
侯增谦等通过青藏高原碰撞过程与成矿系统的研究,提出了以主碰撞期陆-陆汇聚、晚碰撞期构造转换、后碰撞期地壳伸展等三大成矿作用为核心的大陆碰撞成矿理论框架(侯增谦,2010)。
目前,青藏造山带已成为我国重要的Fe、Cu、Au、Mo等金属矿产资源的重要战略基地。
增生型造山带是近二十年认识的一种新型的造山带,不同于以巨量的地壳缩短和加厚为特征的经典陆-陆碰撞型造山带。
增生型造山带是在大洋地壳持续俯冲过程中不同性质的地体不断拼贴增生形成,以显著的地壳垂向生长和水平侧向增生为特征。
具有很宽的增生楔,增生楔中有多条蛇绿岩带、钙碱性火山岩和花岗岩带,其生成时代向着海沟后退方向变新。
增生地体内含有海山、大洋岛和大洋台地的构造碎块,使增生型造山带复杂化。
更为重要的是增生型造山带含有大型-超大型铜、金和多金属矿床。
古亚洲洋闭合形成的中亚造山带是显生宙以来全球最大的增生型造山带之一,近十余年了研究提出“中亚成矿域”的概念,建立了中亚造山带大陆增生成矿作用与成矿预测理论体系(肖文交等,2008)。
但是,中亚构造域构造演化具有区域不均一性,同类地质作用具有不等时性,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亚构造-成矿域。
新疆及其邻区在古生代发育局部的聚合事件,而在二叠纪之前为较统一的洋壳俯冲环境,伴随强烈的大陆增生和壳-幔相互作用,形成具有明显构造指示意义的各类金属矿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