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地理时间计算
- 格式:ppt
- 大小:517.50 KB
- 文档页数:16
考点03 地方时和区时的计算地方时和区时的计算1.地方时的计算地方时的计算依据:地球自转,东早西晚,1度4分,东加西减。
计算时具体可分为四个步骤:一定时,二定向,三定差,四定值。
2.区时的计算【特别提示】(1)求差的技巧——“同减异加”①经度差:两地同在东(西)经度,取两数之差;一地在东经度,另一地在西经度,取两数之和。
②时区差:两地同在东(西)时区,取两数之差;一地在东时区,另一地在西时区,取两数之和。
(2)求时间的技巧——“东加西减”先画出表示全球所有经线(或时区)的数轴,标出已知经线(或时区)及其地方时(或区时),再标出所求经线(或时区),计算出两地经度差(或时区差)后,再将其转化为地方时差(或区时差)。
如下图所示。
3.与行程(运动)有关的时间计算例如:若有一架飞机某日某时从A地起飞,经过m小时到达B地,求飞机降落到B地的时间。
可以用两种公式计算:(1)降落到B地的时间=起飞时A地的时间±时差+行程时间(m)。
(2)降落到B地的时间=起飞时A地的时间+行程时间(m)±时差。
例1 相关考点:区时计算北京时间2019年8月25日早晨7:30,哈尔滨国际马拉松比赛准时开跑!来自3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30 000名跑者向着终点冲刺!据此完成下题。
1.在纽约(西五区)出差的王老师想要在比赛开始前几分钟与参加比赛的学生视频通话为他加油,下列哪个时间(西五区时间)更为合适A.2019年8月24日晚18:30之前B.2019年8月25日晚18:30之前C.2019年8月24日早7:30之前D.2019年8月25日早7:30之前例2 相关考点:地方时计算我国某企业在伊斯兰堡(33.7°N,73.1°E)、利雅得(24.6°N,46.7°E)、东京(35.7°N,139.8°E)、悉尼(33.9°S,151.2°E)、底特律(42.4°N,83.0°W)和圣保罗(23.95°S,46.64°W)等城市设有分支机构。
高一地理科目知识点必修一1.高一地理科目知识点必修一篇一区时、地方时的计算1、地方时:两地地方时差=经度差×4分钟,东加西减.2、区时:确定两地所在时区,计算两地区时相差多少个小时,东加西减。
T1一T2=N1一N2东时区为正,西时区为负),T为区时,N为时区序号。
3、地方时与区时的关系:区时=该时区中央经线的地方时。
4、国际日期变更线:为避免地球上日期的紊乱而人为划定,有三处不与1800经线重合;在日期的换算上,从东向西经过日界线,日期加一天,从西向东经过日界线,日期减一天。
2.高一地理科目知识点必修一篇二地理环境包括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
自然地理要素包括气候、水文、地貌、生物、土壤等要素。
(1)气候的变化使地球上的水圈、岩石圈、生物圈等圈层得以不断改造,生物对地理环境的作用,归根结底是由于绿色植物能够进行光合作用。
(2)生物在地理环境形成中的作用:联系有机界与无机界,促使化学元素迁移;改造大气圈,使原始大气逐渐演化为现在大气;改造水圈,影响水体成分;改造岩石圈,促进岩石的风化和土壤的形成,使地理环境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环境创造了生物,生物又创造了现在的环境。
所以生物是地理环境的生物,同时又是地理环境的塑造者(3)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渗透,构成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举例:我国西北内陆——由于距海远,海洋潮湿气流难以到达,形成干旱的大陆性气候——河流不发育,多为内流河——气候干燥,流水作用微弱,物理风化和风力作用显著,形成大片戈壁和沙漠,植被稀少,土壤发育差,有机质含量少。
3.高一地理科目知识点必修一篇三陆地水和水循环(1)陆地水体类型:目前人类大量利用的淡水资源(河流水,淡水湖泊水,浅层地下水)地表水:江河水、湖泊水、冰川地下水:潜水、承压水静态水资源:冰川、内陆湖泊、深层地下水动态水资源:地表水、浅层地下水目前,冰川是地球上淡水主体,分布于两极与高山地区,直接利用少;地下水是淡水第二主体,但主要为深层地下水,开发难度较大;动态水是人们开发利用的重点,其中以河流水最为重要。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中图版)3、晨昏线:按照地球自转方向,由夜半球向昼半球转化的分界线为晨线。
4、晨昏线与经线:晨昏线与经线重合——春秋分;晨昏线与经线交角最大(23°26′)——夏至、冬至。
5、地方时的计算:所求时间=已知时间±4(分钟/度)×经度差(东加西减)。
6、时区=经度/15°(若不整除,则小于7.5舍大于7.5入),区时差=时区差7、世界时:以本初子午线(0°)的地方时间为世界时,也称标准时间,也称为格林尼治时间。
8、日期分割:地方时为0点的经线(自然的日界线)往东至日界线(180°)为地球上的“今天”(所以180°经线的地方时间是几点,“今天”的范围此时就占全球二十四分之几),往西至日界线为“昨天”。
9、日界线:自西向东越过日界线(不完全经过180°经线)日期要减一天,自东向西越过日期要加一天。
0、晨昏线中隐藏的时间:晨线与赤道交点处的地方时间是6:00;昏线与赤道交点处的地方时间是18:00;晨昏线与此时出现极昼最低纬度的切点处的地方时间为0:00;晨昏线与此时出现极夜最低纬度的切点处的地方时间为12:00。
1、公转:速度:1月初--近日点—速度最快,7月初--远日点—速度最慢;意义:①、昼夜长短的变化②、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③、四季的更替④、五带的形成2、公转与自转形成了黄赤交角(23°26′):①、黄赤交角存在---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四季。
黄赤交角存在---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地中海候、热带草原候的形成。
②、五带的划分界线:南北回归线之间为热带、回归线与极圈之间为温带、极圈与极点之间为寒带。
③、若黄赤夹角变大,热带和寒带变大,温带变小;若黄赤夹角变小,热带和寒带变小,温带变大;若黄赤交角为零,太阳永远直射赤道,全球昼夜平分,地中海气候、热带草原候消失。
高一地理必修1知识点计算公式高一地理必修一主要学习自然地理的一般原理和规律,对于高一新生来说难度较大。
为了方便同学们复习,接下来店铺为你整理了高一地理必修1知识点计算公式,一起来看看吧。
高一地理必修1知识点计算公式1.在全球范围内(H为正午太阳高度):(1)H=90°-纬度差(纬度差是指观察点与直射点的纬度差)(2)H二分=90°-观察点纬度(3)Hmax-Hmin:①Hmax-Hmin=黄赤交角×2=23°26′×2=46°52ˊ(非回归线之间)②Hmax-Hmin=黄赤交角+观察点纬度(南北回归线之间)(4)H差=纬度差①同一时间不同地点,H差=纬度差(两观察点在直射点同侧)②同一地点不同时间,H差=纬度差(两直射点在观察点同侧)(5)当热水器集热板与太阳光线垂直时:①H=90°-集热板倾角②集热板倾角=纬度差(纬度差是指观察点与直射点的纬度差)2.在极昼范围内的重要公式(H为太阳高度):(1)H12点=90°-(观察点纬度-直射点纬度)(2)H0点=(观察点纬度+直射点纬度)-90°(3)H极点=直射点纬度(极点与直射点在赤道同侧,极点太阳高度在一天内保持不变)(4)H12点差=H0点差=纬度差(大小对调)(5)观察点纬度=[180°-(H12点-H0点)]÷2(6)直射点纬度=(H12点+H0点)÷2(7)极昼圈纬度=极夜圈纬度=90°-直射点纬度(极昼圈与直射点在赤道同侧、极夜圈与直射点在赤道异侧)3.晨昏线与经纬线的夹角:(1)晨昏线与经线的夹角=直射点纬度(2)晨昏线与纬线的夹角=90°-直射点纬度4.北极星高度:北极星高度=观察点纬度(北纬为正能看到北极星,南纬为负不能看到北极星,赤道为0°看到北极星位于地平线)5.日升日落偏角:日升日落偏角=直射点纬度(在有昼夜交替的地方,日升日落偏向与太阳直射点所在半球一致)6.日升日落早晚:(1)经度因素:地方时早晚(同一纬线上,东边的地点比西边的地点先日出也先日落)(2)纬度因素:昼夜长短(同一经线上,昼越长则日出越早日落越晚,昼越短则日出越晚日落越早)7.昼夜长短的最大差值与纬度正相关(1)南北纬20°的昼夜最大差值=2小时26分钟;(2)南北纬40°的昼夜最大差值=5小时42分钟;(3)南北纬60°的昼夜最大差值=12小时58分钟。
(总结)高一地理计算公式与计算时区距离计算1.原理纬度1°的经线长度=111km;赤道上经度1°的纬线长度=111km任何纬线上,经度1°的间隔=111•cosφkm2.运用:首先确定两点间距离与经度还是纬度大致相当,而后确定大约相当于多少经度或纬度,结合上述原理进行计算。
3.案例:我国的黄河站(78°55ˊΝ,11°56ˊΕ)距离北极多远?计算方式是:111km/1°×(90°-78°55ˊ)≈1221km地方时计算1.计算公式某地地方时=已知地方时±经度差/15°×l时某地地方时=已知地方时±4分钟/1°×经度差式中加减号的选用条件:如果所求地方时的某地在已知地的东边,用加号;在已知地的西边用减号。
经度差的计算:两地在O°经线的同侧,则两地的经度数相减;两地在O°经线的两侧,则将两地的经度数相加。
2.计算地方时的步骤确定两地的经度差;确定两地的地方时差;确定两地的东西方向;代入公式计算。
3.案例:当120°Ε地方时为12点时,60°W的地方时是多少?计算过程:确定经度差(120°Ε+60°W=180°);确定两地的地方时差(180°÷15°=12);确定两地的东西方向(120°Ε位于60°W以东);代人公式计算(12-180/15=0)。
区时计算1.计算公式某地区时=已知地区时士1小时×两地相隔时区数式中加减号的选用条件:如果所求区时的某地在已知地的东边,用加号;在已知地的西边用减号。
时区差的计算:两时区同在东时区或西时区,则大数减去小数;如果一地在东时区,另一地在西时区,则两时区数相加。
时区数一所在地经度/15°,所得商四舍五入取整数。
高一必修一地理时差知识点地理时差是指地球上不同经度地区因为地球自转而导致的时间差异。
随着人们对地球的认知逐渐加深,地理时差也成为了人们生活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本文将从地理时差的概念、计算方法以及对人们生活的影响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地理时差的概念地理时差是由于地球自转引起的时间差异。
由于地球是一个球体,自转一周需要24小时,而地球上的不同经度对应着不同的时刻。
当一个地方进入新的一天时,与其纬度相同的地方还停留在前一天的时间。
比如,当日本已经是星期二的早上9点时,美国西海岸还停留在星期一的下午4点。
二、地理时差的计算方法计算地理时差需要知道两个地点的经度差异。
一般使用如下公式来计算:时差 = 15° ×经度差 / 1°其中,15°表示每小时地球自转的角度,经度差是以度为单位的。
需要注意的是,东经为正值,西经为负值。
举个例子来说明,假设我现在位于东经120°的地方,而你位于东经90°的地方,那么我们之间的时差可以计算如下:时差 = 15° × (120° - 90°) / 1° = 15° × 30° / 1° = 450分钟也就是说,我们之间相差450分钟,也就是7小时30分钟。
三、地理时差对人们生活的影响地理时差对人们的生活产生了诸多影响。
首先,地理时差使得不同地区在同一时刻有着不同的天气情况。
比如,在中国上海的夜晚10点,美国纽约却是早上10点,两地的气温、天气等情况截然不同。
这对于国际旅行者来说需要适应不同地区的时差,避免因为时差带来的生活困扰。
其次,地理时差对于国际商务活动也有着重要影响。
当中国企业与美国企业进行电话、互联网等方式的商务交流时,双方需要考虑到时差问题,以免错过重要的商务合作时机。
此外,地理时差还会对跨时区的航班和电视节目播放产生影响。
3.地球自转一周360°用掉24h,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时间计算尺度。
1=°4min ,15°=1h。
地球自西向东转,所以太阳光总是从东方扫向西方。
所以,东方总先见到太阳,先正午,先天黑,即时间比西方要早。
每条经线都把太阳位于其天顶时当做正午12点,两个正午之间划分为12个小时,于是每条经线都有自己的时间标准。
这样由于经度不同而不同的时刻统称为“地方时”。
如果我们知道了A地的地方时,如何计算出B地的地方时?B地的地方时=A 地的地方时±经度差× 4分钟/1°,如果B在A的东面则用加,在西面则用减。
经度差的计算,若都是在东/西经区则减,若分属东西经区则加。
【几个练习题练练。
学习千万不可眼高手低,注重基础很重要,还记得老师说的那个基础练出的状元彭蔚吧!】1、当120oE为11点时,求140E为几点?(12:20)2、当20oE为1点时,求40 oW为几点?(前一天21点)3、当80oW为16点时,求70o E为几点?(第二天2点)时区的换算全球360个经度,若用360个时间标准,会给我们的生产生活造成巨大麻烦。
于是,我们人为将地球360个经度划分为24个时区。
对应24h每天,划分为24个时区,每个时区占经度15°。
【有了划分的时区,计算两地的时间差我们可以先求出两地所在时区,再用时区差来计算】中央经线:每个时区正中央的那根经线。
0°经线是中时区的中央经线。
其他各时区的中央经线的度数是15度的整数倍,即15°乘以该时区的编号数。
例如东八区的中央经线是120°E (15°×8=120°)。
①若所得余数<7.5°相除所得商为时区数②若所得余数> 7.5°时区数为所得商+1。
时区差有两种不同的计算方法: 【用时区数轴,这两种方法也适合地方时计算】⑴在零时区两侧(或同在东时区或同在西时区)的换算:所求地区时=已知地的区时±两地的时区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