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炮制学,第四单元,炮制品的质量要求,复习资料
- 格式:doc
- 大小:36.50 KB
- 文档页数:2
课件复习思考题总结第一章炮制绪论⑴何谓中药炮制及中药炮制学?中药炮制——是根据中医药理论,依照辩证施治用药的要求和药物自身性质,以及调剂、制剂的不同要求,采取的一项制药技术。
历史又称炮炙、修治、修事、修制。
今多用“炮制”和“炮炙”。
中药炮制学——专门研究中药炮制理论、工艺、规格标准、历史沿革及其发展方向的学科。
⑵简述中药炮制的起源及发展概况。
⑶我国古代炮制专著有几部?写出其成书年代及作者。
刘宋·雷敩《雷公炮炙论》——总结前人的炮制经验撰写而成的。
为我国医药史上的第一部制药(炮制)专著。
明·缪希雍《炮炙大法》——为我国医药史上第二部炮制专著。
清·张仲岩《修事指南》——为我国医药史上第三部炮制专著。
⑷中药炮制的相关法规有哪些?《国家药品标准》及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制定的《中药炮制规范》是中药饮片炮制必需遵循的法规。
第二章中药炮制与临床疗效1、如何理解炮制是中医临床用药的特点?1.组方用药的要素依据整体观念及辩证施治的原则。
综合考虑病情的性质、个体以及气候环境的差异。
中药一药多效的药性作用特点。
2、炮制对中药性能影响的内容有哪些?举例。
1)根据病情需要,通过炮制对中药性能和作用进行调整,以适应临床治疗的要求。
(1)益智仁生品辛温燥烈,温脾止泻、摄涎唾(益智散)。
(2)盐炙后则主入肾经,温肾涩精、缩尿(缩泉丸)。
(3)生黄柏:苦寒,泻火解毒(黄连解毒汤)。
(4)酒黄柏—:引药上行,清上焦燥湿(上清丸)。
(5)盐黄柏—:引药下行,泻肾火,清下焦湿热,退虚热(大补阴丸)。
2)通过炮制来调整中药的性能以适应气候、环境及个体的差异(1)麻黄---发汗解表,宣肺利水(冬季)(2)炙麻黄---发汗解表↓宣肺平喘↑(3)麻黄绒---作用较麻黄缓和,用于老人,虚人外感风寒(夏、秋季)(4)炙麻黄绒---作用更缓和,用于表解,体虚喘咳的病人3)降低毒副作用,保证临床用药的安全(1)半夏生品毒性大,多外。
中药炮制学复习材料一、中药炮制的基本原则1.合理选择药材:应选择正品、无虫蛀、霉变和破损的药材作为原料,以保证中药的质量。
2.根据药品特性选择炮制方法:根据所选药材的特性,如性味、功效和药理作用,选择适当的炮制方法,包括酒炙、炭炙、水炮、蒸炮等。
3.控制炮制工艺参数:炮制过程中需要控制一些参数,如温度、时间和湿度等,以确保药材的制作质量。
4.注意安全卫生:中药炮制过程中要注意安全和卫生,如使用清洁的器具和容器,避免交叉污染等。
5.合理储存和包装:中药炮制后应储存在干燥、通风和阴凉的地方,避免阳光直射和潮湿。
同时,应使用适当的包装方式,避免氧化和水分吸收。
二、中药炮制的常用方法1.酒炙:将药材与酒相结合,经过一定时间的浸泡和炮制,可改变药材的性味和药效,常用于温阳解毒、化痰止咳的药材,如附子、吴茱萸等。
2.炭炙:将药材放在炭火上炙烤,使其产生一定的膨胀和形态变化,有助于激发药材的药效,常用于温中散寒、行气止痛的药材,如干姜、陈皮等。
3.水炮:将药材放入锅中,加水煮沸,然后晾干,使药材的水分蒸发,常用于清热利湿、止血的药材,如地黄、黄芩等。
4.蒸炮:将药材放入蒸锅中,加水蒸煮,使药材受热蒸发水分,常用于行气活血、温中散寒的药材,如川芎、炙甘草等。
5.曝晒:将药材晒干,使其水分蒸发,常用于祛风解毒、活血化淤的药材,如玄参、地龙等。
三、炮制药材的特点和应用1.酒炙药材的特点:经过酒炙的药材性温,偏寒的药性被转化为温热性,可温阳解毒,适用于寒湿病、寒疝病等。
2.炭炙药材的特点:经过炭炙的药材性味偏热,性温和寒,具有温中散寒、行气止痛的作用,适用于寒湿痹痛、脾胃虚寒等。
3.水炮药材的特点:经过水炮的药材性味偏凉,有清热利湿、泻火明目的功效,适用于热淋涩痛、目赤肿痛等。
4.蒸炮药材的特点:经过蒸炮的药材性温,有活血散淤、温中散寒的作用,适用于瘀血病、寒疝病等。
5.曝晒药材的特点:经过曝晒的药材性温,有祛风解毒、活血散淤的作用,适用于风湿痹痛、疮疡肿毒等。
中药炮制学知识点辅导:炮制品的质量要求和贮藏保管(一)炮制品的质量要求中药炮制品的质量优劣直接影响到临床疗效,经炮制后的中药,除应符合规定的质量要求外,还应符合以下基本质量要求。
具体包括如下内容:1.净度净度是指炮制品的纯净度,即炮制品所含杂质及非药用部位的限度。
须知道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中药饮片质量标准通则〈试行〉》的通知中对各类药材的含药屑、杂质的限量要求。
如根、根茎、藤木类,叶类,花类,皮类,菌藻类,含药屑、杂质不得超过2%。
炒制品中的炒黄品、米炒品及炙制品中的酒炙品、醋炙品、盐炙品等,含药屑、杂质不得超过1%。
2.片型及粉碎粒度片型要求均匀,整齐,色泽鲜明,表面光洁,对厚度有一定的要求。
应结合饮片切制的具体内容熟悉常用中药的饮片规格。
如大黄切厚片,厚度2~4mm,杜仲切细丝,宽度2~3mm。
粉碎粒度要符合规定。
3.色泽(含光泽)中药炮制品的色泽常作为炮制程度及内在质量变异的标志之一,如生甘草片面黄白色,经蜜炙后要求呈老黄色,属正常饮片质量要求;而白芍变红,黄芩发绿,均说明其内在成分已发生变化,为变异现象。
4.气味炮制品应具有原有的气和味,炮制过程中的加热和加辅料,也能导致药物气和味的改变,如醋制品应带有醋香气味,麸炒品应带有麦麸皮的焦香气等。
5.水分一般炮制品的含水量宜控制在7%~13%。
《中药饮片质量标准通则〈试行〉》规定,蜜炙品类含水分不得超过15%;酒炙、醋炙及盐炙品类等,含水分不得超过13%;烫制醋淬制品含水分不得超过10%。
6.有毒成分的限量指标如毒副作用成分、重金属的含量、砷盐含量、农药残留量等,直接威胁着健康。
在《中国药典》中作了有毒药物及炮制品的含量和限量规定。
如川乌炮制品制川乌:含酯型生物碱以乌头碱(C34H47NO11)计,不得高于0.15%;含生物碱以乌头碱计,不得少于0.20%;马钱子:含士的宁(C21H22N2O2)应为1.20%~2.2%,其炮制品马钱子粉含士的宁应为0.78~0 .82%;巴豆炮制品巴豆霜含脂肪油量应为18%~20%。
中药炮制学复习材料第一部分:中药炮制的概述1.中药炮制的目的和意义-提高药效:炮制过程中可以改变药材的性味、药效,增加药物疗效。
-增加安全性:去除有毒成分,减轻副作用,提高药物的安全性。
-方便使用:炮制药材可以降低药材的料性,方便制剂的制备和用药。
2.中药炮制的方法和原则-干炒:用火烘干药材,强调药材的燥热性质,增加药效。
-炙炒:用火烘烤药材,重视药材的温热性质,增强功效。
-煅炼:用火炼烧药材,加大药材的温燥性质,增加药效。
-焙烧:用火反复烘烤药材,突出药材的温热性质,增强药效。
-酒制:用酒浸泡药材,以增加药物的温热性质,提高疗效。
第二部分:中药炮制的药材分类与特点1.干炒类药材-代表药材:干姜、生姜、细辛、五味子等。
-特点:能温阳散寒、解表发汗、化痰止咳等作用。
2.炙炒类药材-代表药材:甘草、人参、黄芪、白术等。
-特点:能补益气血、健脾益胃、提升阳气等作用。
3.煅炼类药材-代表药材:赭石、雄黄、砂糖、龙骨等。
-特点:能镇静安神、平肝潜阳、软堵散结等作用。
4.焙烧类药材-代表药材:炙甘草、炙白术、炙麦芽、炙黄芪等。
-特点:能温里行气、补脾和胃、固表止汗等作用。
5.酒制类药材-代表药材:当归、白芍、酒芩、熟地黄等。
-特点:能活血调经、益气补血、滋阴补肾等作用。
第三部分:炮制过程中的特性变化1.总论-性味变化:通过炮制过程,药材的性味可由寒凉转为温燥,或由寒凉转为温和。
-药效变化:药材的药效可以得到增强、减轻或改变。
2.中药炮制的化学变化-火力引发的化学反应:干炒、炙炒、煅炼和焙烧过程中,热量可以引发药材内部的化学反应,改变药材的物质组成。
-酒精提取的化学反应:酒制过程中,酒精可以提取药材的有效成分。
3.中药炮制的理化变化-药材的颜色、形态和气味等在炮制过程中会发生变化,如颜色由原来的黄色转为黑色,气味由原来的刺鼻变为芳香。
以上是中药炮制学的一些重要知识点,希望对你的复习有所帮助。
祝你取得好成绩!。
中药炮制学复习总结学习资料中药炮制学是中医药专业的重要一门课程,它主要研究中药的加工制备方法和技术。
通过学习这门课程,可以了解中草药的炮制过程,掌握中药炮制的原则和方法,在工作中正确地进行中药的炮制操作。
下面是我对中药炮制学进行复习总结的学习资料。
一、中药炮制的基本原则1.质量原则:选用优质的草药材料,控制质量合格。
2.方法原则:根据不同的草药特性和炮制要求选择合适的炮制方法。
3.时间原则:掌握炮制时间的长短,保证中药品质的稳定。
4.温度原则:根据炮制要求选择合适的温度,控制药材的温度。
二、中药炮制的常用方法1.干燥法:包括晾晒法、通风法和烘干法。
适用于新鲜草药的初步处理和提高草药材料的质量。
2.蒸制法:将草药材料放入蒸锅中,经过蒸煮处理,然后晾干。
适用于炮制一些具有毒性的中草药。
3.水煎法:将草药材料与水一同煮沸,然后过滤、浓缩、干燥。
适用于制作水煎剂和浓缩丸剂。
4.醇提法:用醇类溶剂浸泡草药材料,然后浓缩、蒸馏、干燥。
适用于提取草药中的有效成分。
5.浸泡法:将草药材料浸泡在水或溶剂中,使其炮制后呈饱满、颜色均匀。
适用于制作丸剂和颗粒剂。
6.炒制法:将草药材料放入锅内,用中小火快速炒制,变色即可。
三、中药炮制中的常见问题与解决方法1.时间不足:草药炮制时间过短,导致中药的药效不充分。
解决方法是延长炮制时间,达到合适的药效。
2.温度过高:炮制过程中温度过高,导致草药有效成分的损失。
解决方法是控制好炮制温度,避免过高温度的损伤。
3.材料不匹配:草药材料不匹配,可能导致中药的炮制效果不佳。
解决方法是选择合适的材料组合,保证中药的炮制效果。
4.炮制方式选择不当:不同的草药需要不同的炮制方式,如果选择不当,可能会影响中药的质量。
解决方法是根据草药特性选择合适的炮制方式。
四、中药炮制的应用1.提高草药材料的质量:通过炮制,可以降低草药的水分含量、消除杂质,提高草药的纯度和质量。
2.改善草药的药效:通过不同的炮制方式,可以改变草药中有效成分的比例和活性,提高草药的药效。
第一单元中药炮制学概况细目一:中药炮制和中药炮制学要点:1.中药炮制的概念2.中药炮制学的概念细目二:中药炮制的起源与发展要点:1.古代的中药炮制专著2.与炮制有关的主要古医籍中对炮制理论的论述细目三:有关中药炮制的法规要点:1.国家标准2.省级标准3.部(局)级标准第二单元炮制与临床疗效细目一:炮制与临床疗效要点:1.净制与临床疗效的关系2.切制与临床疗效的关系3.加热炮制与临床疗效的关系4.加辅料炮制与临床疗效的关系细目二:传统的教育`网制药原则要点:1.相反为制2.相资为制3.相畏为制4.相恶为制5.制其形6.制其性7.制其味8.制其质细目三:炮制对药性的影响要点:1.炮制对药物四气五味的影响2.炮制对药物升降浮沉的影响3.炮制对药物毒性的影响4.炮制对药物归经的影响第三单元中药炮制的目的及对药物的影响细目一:中药炮制的目的要点:结合具体药物认识炮制的目的细目二:炮制对药物化学成分的影响要点:1.对含生物碱类药物的影响2.对含苷类药物的影响3.对含挥发油类药物的影响4.对含无机化合物类药物的影响第四单元中药炮制的分类及辅料细目一:炮制的分类要点:1.雷公炮炙十七法2.工艺与辅料相结合的分类法3.其他分类法细目二:常用辅料要点1.液体辅料的种类2.液体辅料的炮制作用3.固体辅料的种类4.固体辅料的炮制作用第五单元炮制品的质量要求及贮藏保管细目一:炮制品的质量要求要点:1.炮制品质量要求的项目2.各项目的标准细目二:中药及炮制品的贮藏保管要点:1.常见的变异现象2.产生变异的原因3.传统的贮藏保管方法4.现代贮藏方法第六单元净选加工细目一:净选加工的目的要点:结合具体药物理解目的细目二:清除杂质要点:1.清除杂质的方法2.各种方法的适用药物细目三:分离和清除非药用部位要点:1.去除非药用部位的方法2.各种方法的适用药物细目四:其他加工要点:1.其他加工方法2.各种方法的适用药物第七单元饮片切制细目一:饮片切制的目的要点:1.饮片的定义2.饮片切制的目的细目二:切制前的水处理要点:1.常用的水处理方法2.各种方法的适用药物3.药材软化程度的检查方法4.水处理的"少泡多润"原则细目三:饮片类型及切制方法要点:1.饮片的类型2.各种类型的规格3.选择原则4.切制方法细目四:饮片的干燥要点:1.饮片干燥的方法2.饮片干燥的注意事项细目五:影响饮片质量的因素要点:1.饮片出现质量问题的主要表现2.饮片出现质量问题的原因第八单元炮制方法各论及其主要药物细目一:炒法要点:1.定义2.目的3.操作方法4.辅料用量5.注意事项6.适用药物细目二:炙法要点1.定义2.目的3.操作方法4.辅料用量5.注意事项6.适用药物细目三:煅法要点:1.定义2.目的3.操作方法4.注意事项5.适用药物细目四:蒸、煮、法要点:1.蒸法的定义2.蒸法的目的3.蒸法的操作方法4.蒸法的辅料用量5.蒸法的注意事项6.蒸法的适用药物7.煮法的定义8.煮法的目的9.煮法的操作方法10.煮法的辅料用量11.煮法的注意事项12.煮法的适用药物13.法的定义14.法的目的15.法的操作方法16.法的辅料用量17.法的注意事项18.法的适用药物细目五:复制法要点:1.定义2.目的3.操作方法4.辅料用量5.注意事项6.适用药物细目六:发酵法要点:1.定义2.目的3.操作方法4.注意事项5.适用药物细目七:发芽法要点:1.定义2.目的3.操作方法4.注意事项5.适用药物细目八:制霜法要点:1.定义2.目的3.操作方法4.注意事项5.适用药物细目九:烘焙法要点:1.定义2.目的3.操作方法4.注意事项5.适用药物细目十:煨制法要点:1.定义2.目的3.操作方法4.辅料用量5.注意事项6.适用药物细目十一:提净法要点:1.定义2.目的3.操作方法4.辅料用量5.注意事项6.适用药物细目十二:水飞法要点:1.定义2.目的3.操作方法4.注意事项5.适用药物细目十三:干馏法要点:1.定义2.目的3.操作方法4.注意事项5.适用药物细目十四:主要药物的炮制要点:1.槐花、芥子、酸枣仁、王不留行、山楂、栀子、槟榔、干姜、蒲黄、荆芥、苍术、枳壳、党参、斑蝥、白术、鸡内金、马钱子、阿胶、刺猬皮、黄连、大黄、蕲蛇、蟾酥、当归、柴胡教育`网、延胡索、香附、乳香、知母、杜仲、黄柏、竹茹、甘草、马兜铃、麻黄、桂枝、淫羊藿、白矾、石膏、石决明、自然铜、血余炭、何首乌、黄芩、地黄、川乌(草乌)、附子、苦杏仁、半夏、天南星、六神曲、麦芽、巴豆、西瓜霜、蜈蚣、肉豆蔻、芒硝、朱砂、雄黄、竹沥等药物的炮制方法2.槐花、芥子、酸枣仁、王不留行、山楂、栀子、槟榔、干姜、蒲黄、荆芥、苍术、枳壳、党参、斑蝥、白术、鸡内金、马钱子、阿胶、刺猬皮、黄连、大黄、蕲蛇、蟾酥、当归、柴胡、延胡索、香附、乳香、知母、杜仲、黄柏、竹茹、甘草、马兜铃、麻黄、桂枝、淫羊藿、白矾、石膏、石决明、自然铜、血余炭、何首乌、黄芩、地黄、川乌(草乌)、附子、苦杏仁、半夏、天南星、六神曲、麦芽、巴豆、西瓜霜、蜈蚣、肉豆蔻、芒硝、朱砂、雄黄、竹沥等药物的炮制作用3.槐花、芥子、酸枣仁、王不留行、山楂、栀子、槟榔、干姜、蒲黄、教育`网荆芥、苍术、枳壳、党参、斑蝥、白术、鸡内金、马钱子、阿胶、刺猬皮、黄连、大黄、蕲蛇、蟾酥、当归、柴胡、延胡索、香附、乳香、知母、杜仲、黄柏、竹茹、甘草、马兜铃、麻黄、桂枝、淫羊藿、白矾、石膏、石决明、自然铜、血余炭、何首乌、黄芩、地黄、川乌(草乌)、附子、苦杏仁、半夏、天南星、六神曲、麦芽、巴豆、西瓜霜、蜈蚣、肉豆蔻、芒硝、朱砂、雄黄、竹沥各炮制品的主要功效4.槐花、芥子、栀子、槟榔、荆芥、斑蝥、马钱子、大黄、延胡索、甘草、麻黄、教育`网白矾、石膏、自然铜、何首乌、黄芩、川乌(草乌)、苦杏仁、巴豆、肉豆蔻等药物的炮制研究概况。
第一章序论第一节概述一、中药炮制的基本概念1、中药炮制按照中医药理论,根据药材自身性质,以及调剂、制剂和临床应用的需要,所采取的一项制药技术。
历史又称炮炙、修治、修事、修制等。
2、中药炮制学专门研究中药炮制理论、工艺、规格、质量标准、历史沿革及其发展方向的学科。
二、中药炮制的基本任务1、探讨炮制原理及理论*炮制原理:药物炮制的科学依据和药物炮制的作用。
在一定工艺条件下,药物在炮制过程中产生的理化变化,以及由此产生的药理作用改变和这些作用改变所产生的临床意义,从而对炮制方法作出一定的科学评价。
2、改进炮制工艺*科学、简单工艺——机械化、标准化、程控化3、制定饮片质量标准*系统、规范、科学、客观、现代根据饮片的特点,制定具体检测项目。
三、中药炮制学的特点1.对单位味中药进行炮制,临床用药是复方2.是工艺课,实践先于理论3.直接观察效果不容易4.炮制工艺要求依法炮制第二节中药炮制的起源与发展一、中药炮制的起源:1.起源于用药实践历史可追溯到原始社会。
人类为了服用药物,需要对其进行必要的处理,如洗净、劈开、打碎、用牙齿咬成碎粒等,这样就产生了中药炮制的萌芽(净制、切制)。
2.火的发现是中药炮制形成的关键3.酒的发明与应用丰富了用药经验,酒作为辅料被应用于炮制药物,充实了中药炮制内容(辅料制)。
此时,为中药炮制形成具备了条件。
4.陶器的发明与应用如砂锅、陶罐等烹饪器和储存器的发明为早期中药炮制的蒸法、煮制尖、煅制法以及存放中药汤剂等创造了必要的工具条件。
丰富与拓展了炮制的内容。
二、我国古代三部炮制专著的名称、成书年代及作者①《雷公炮炙论》南北朝刘宋时代我国第一部炮制专著。
②《炮炙大法》明代缪希雍第二部炮制专著③《修事指南》清代张仲岩第三部炮制专著。
第二章中药炮制与临床疗效第一节炮制是中医用药的特点1.中医的“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是指导中医临床施治的基础。
2.中药成分复杂,常一药多效。
3.炮制品种的选用,应明确体现辨证施治的特点第二节炮制方法与临床疗效的关系一、净制与临床疗效1.清除杂质;2.去除非药用部位,如:菟丝子,含有约18.0%的泥沙;3.各个部位作用不同,若一并入药,则难于达到治疗的目的;如:麻黄—茎与根作用不同。
第一章序论第一节概述一、中药炮制的基本概念1、中药炮制按照中医药理论,根据药材自身性质,以及调剂、制剂和临床应用的需要,所采取的一项制药技术。
历史又称炮炙、修治、修事、修制等。
2、中药炮制学专门研究中药炮制理论、工艺、规格、质量标准、历史沿革及其发展方向的学科。
二、中药炮制的基本任务1、探讨炮制原理及理论*炮制原理:药物炮制的科学依据和药物炮制的作用。
在一定工艺条件下,药物在炮制过程中产生的理化变化,以及由此产生的药理作用改变和这些作用改变所产生的临床意义,从而对炮制方法作出一定的科学评价。
2、改进炮制工艺*科学、简单工艺——机械化、标准化、程控化3、制定饮片质量标准*系统、规范、科学、客观、现代根据饮片的特点,制定具体检测项目。
三、中药炮制学的特点1.对单位味中药进行炮制,临床用药是复方2.是工艺课,实践先于理论3.直接观察效果不容易4.炮制工艺要求依法炮制第二节中药炮制的起源与发展一、中药炮制的起源:1.起源于用药实践历史可追溯到原始社会。
人类为了服用药物,需要对其进行必要的处理,如洗净、劈开、打碎、用牙齿咬成碎粒等,这样就产生了中药炮制的萌芽(净制、切制)。
2.火的发现是中药炮制形成的关键3.酒的发明与应用丰富了用药经验,酒作为辅料被应用于炮制药物,充实了中药炮制内容(辅料制)。
此时,为中药炮制形成具备了条件。
4.陶器的发明与应用如砂锅、陶罐等烹饪器和储存器的发明为早期中药炮制的蒸法、煮制尖、煅制法以及存放中药汤剂等创造了必要的工具条件。
丰富与拓展了炮制的内容。
二、我国古代三部炮制专著的名称、成书年代及作者①《雷公炮炙论》南北朝刘宋时代我国第一部炮制专著。
②《炮炙大法》明代缪希雍第二部炮制专著③《修事指南》清代张仲岩第三部炮制专著。
第二章中药炮制与临床疗效第一节炮制是中医用药的特点1.中医的“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是指导中医临床施治的基础。
2.中药成分复杂,常一药多效。
3.炮制品种的选用,应明确体现辨证施治的特点第二节炮制方法与临床疗效的关系一、净制与临床疗效1.清除杂质;2.去除非药用部位,如:菟丝子,含有约18.0%的泥沙;3.各个部位作用不同,若一并入药,则难于达到治疗的目的;如:麻黄—茎与根作用不同。
中药炮制学(重点)第一章绪论1.中药炮制是根据中药理论,根据辩证施治用药旳需要和药物旳自身性质,以及调剂、制剂旳不同规定,所采用旳一项制药技术。
2.《雷公炮炙论》刘宋南北朝以“炮炙”作书名,而在正文中多用“修事”。
《本草纲目》李时珍明朝正文中设有“修制”专项。
《修事指南》张仲岩清朝以“修事”作书名,而正文中用“炮制”。
3. 三类分类法:明代陈嘉谟《本草蒙筌》(此种分类措施基本能反映出炮制旳特点,但对饮片切制及切制前旳干净和软化解决等未涉及其中。
)火制:煅、炮、炙、炒水制:渍、泡、洗水火共制:蒸、煮第二章中药炮制基本理论4. 制则(定义、举例)1)相反为制:指用药性相对立旳辅料(含药物)或某种炮制措施来制约中药旳偏性或变化药性。
【酒制大黄】2)相资为制:指用药性相似旳辅料(含药物)或某种炮制措施来增强药效。
资,有资助之意。
【盐制知母】3)相畏为制:指用某种辅料(含药物)来炮制某药物,以制约该药物旳毒副作用。
【生姜制半夏】4)相恶为制:指炮制时可以运用某种辅料或某种措施来削弱药物旳烈性。
(即某种作用削弱,使之趋于平和,以免损伤正气。
)【麸炒枳壳、煨木香】5)相喜为制5. 醋制入肝经,蜜制入脾经,盐制入肾经6. 炮制对重要毒性旳影响:炮制对中药旳影响是通过炮制消除或减少药物治疗剂量下对人体旳伤害,其重要途径:1)使毒性成分发生变化。
如:川乌、草乌等。
2)使毒性成分含量减少。
如:巴豆、干漆等。
3)加入具解毒作用旳辅料。
如:白矾制天南星、半夏等。
(可减少毒性旳辅料:甘草、生姜、醋、明矾、石灰、黑豆等。
)7. 变化药物作用旳部位或增强对某部位旳作用炮制可以变化药物旳作用部位,如生诃子偏入肺经,长于清金敛肺利咽,用于治疗咽痛失音,肺虚久嗽。
煨诃子炮制后使涩敛之性增强,专入大肠经,增强了涩肠止泻旳功能,用于老人久泻久痢及脱肛症。
炮制可以调节某些药物旳一药多经,使其作用专一。
如柴胡、香附等经醋制后有助于引药入肝经,更好地治疗肝经疾病。
1中药炮制根据中医药理论,依照药材自身性质,以及调剂、制剂和临床应用需要,所采取的一项制药技术。
2中药炮制学:专门研究中药炮制历史沿革、传统理论、制备工艺、质量标准、炮制原理及其发展方向的一门极具发展前景的综合性应用学科。
3炒炭存性:是指药物在炒炭时只能使其部分炭化,更不能灰化,未炭化部分仍保存药性。
4净度是中药炮制品的纯净程度,即炮制品中含杂质及非药用部位的限度。
5泛油(泛糖)、走油是指含有挥发油、脂肪油的药物,在一定温度、湿度的情况下,油脂外溢,质地返软、发粘、颜色变浑,并发出油败气味的现象。
6对抗同贮法:将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药物放在一起保存而起到抑制虫蛀、霉等的储存方法。
7净制是指药材在切制、炮炙或调配、制剂前,均应选取规定的药用部分,除去非药用部位、杂质及霉变品、虫蛀品、灰屑等,使其达到药用的纯度标准的方法。
8.饮片切制是将净选后的药物进行软化,切成一定规格的片、丝、块、段等炮制工艺。
9.饮片:凡是直接供中医临床调配处方或中成药生产用的所有药物10.炒法:炒制是将净选切制后的干燥药材,在不同火力加热容器内不断翻动至所需程度的炮制方法。
11.火候:反映药物的受热程度和加热时间、火力大小的综合概念13.火色:药物炒制受热后色泽的改变14.炙法:将净选或切制后的药物,加入一定量的液体辅料拌炒,使辅料逐渐渗入药物组织内部的炮制方法。
15.煅法:指将药物直接放于无烟炉火中或适当的耐火容器内煅烧的方法16.明煅法:药物煅制时,不隔绝空气的方法称明煅法,又称直火煅法。
17.煅淬法:将药物按明煅法煅烧至红透后,立即投入规定的液体辅料中聚然冷却的方法称煅淬。
18.扣锅煅法(暗煅):药物在高温缺氧条件下煅烧成炭的方法称扣锅煅法,又称密闭煅、闷煅。
19.蒸法:将净选后的药物加辅料或不加辅料装入蒸制容器内用水蒸气加热或隔水加热至一定程度的方法。
20.煮法:将净选过的药物加辅料或不加辅料置适宜容器内,加适量清水同煮的方法21燀法:药物置沸水中浸煮短暂时间,取出,分离种皮的方法22.复制法:将净选后的药物加入一种或数种辅料,按规定操作程序,反复炮制的方法。
执业药师中药学专业知识(一)精讲班考试章节2015 2016 2017中药炮制学15 13 13节次第一节第二节名称目的辅料年份15 16 17 15 16 17分数0 1 0 0 3 3节第三节次名炒法炙法锻法蒸煮燀其它称年15 16 17 15 16 17 15 16 17 15 16 17 15 16 17 份分1 1 3 7 3 4 1 123 1 1 3 3 0 数重点掌握:1.炮制品功效2.中药的炮制方法3.辅料的作用第一节炮制目的与药物成分一、炮制的目的1.降低或消除药物的毒性或副作用2.改变或缓和药物性能甘能缓、炒以缓其性。
3.增强药物疗效“逢子必炒”。
辅料协同,增强疗效4.便于调剂和制剂5.改变或增强药物的作用趋向盐制入肾、醋制入肝。
二、炮制与药物成分1.炮制对含生物碱类药物成分的影响(1)常用酒、醋等炮制,以提高疗效。
如醋炙延胡索。
(2)若含有毒生物碱成分,可采用适当方法使毒性降低,如乌头、马钱子等。
2.炮制对含苷类药物的影响(1)常用酒作辅料,提高溶解度。
(2)一般少用或不用醋。
(3)常用炒、蒸、烘、曝晒的方法破坏或抑制酶的活性,以免有效成分酶解,药保证质量和效。
槐花、苦杏仁、黄芩。
3.炮制对含挥发油类药物成分的影响(1)少加热或不加热,减少损失。
(2)减少挥发油含量,降低燥性。
如苍术。
(3)加热除去有毒或强烈刺激性的挥发油。
如乳香、没药。
历年考点【单项选择题】1.含生物碱类成分的中药炮制时宜选用的辅料是()。
A.盐水B.醋C.蜂蜜D.大米E.麦麸都牛网校答案:B历年考点【多项选择题】1.中药炮制的目的有()。
A.增强药物疗效B.降低药物的毒副作用C.便于调剂和制剂D.改变或缓和药物的性能E.改变或增强药物作用的部位和趋向都牛网校答案:ABCDE第二节炮制的辅料及饮片的质量1.液体辅料及其作用(1)酒作用:活血通络、祛风散寒、行药势、矫味矫臭(2)醋作用:引药入肝、理气止血、行水消肿、散瘀止痛、解毒矫味。
中药炮制复习资料1.中药炮制学的基本任务:①探讨炮制机理(包括中药炮制减毒、增效、缓和药性以及产⽣新药效的机理研究;对象:炮制过程中所发⽣的物理和化学变化对药理作⽤和这些的改变)②改进炮制⼯艺(机械化、⾃动化、科学化发展)③制订饮⽚质量标准(饮⽚的外观因素:形、⾊、⽓、味;临床药效是内在评价炮制质量的指标;制订饮⽚质控⽅法和标准)2.中药炮制和中药炮制学的概念:中药炮制——是根据中医药理论,依照辩证施治⽤药的要求和药物⾃⾝性质,以及调剂、制剂的不同要求,采取的⼀项制药技术。
中药炮制学—专门研究中药炮制理论、⼯艺、规格标准、历史沿⾰及其发展⽅向的学科。
3.(了解)中药炮制学和其他学科关系4.中药炮制的起源:(1)中药的发现和应⽤(2)⽕的出现和应⽤,炮⽣为熟,形成中药炮制的雏形(3)酒的发明与应⽤,产⽣了辅料制法,充实了药物炮制的内容。
(4)陶器的发明与应⽤,创造了必要的⼯具条件。
5.中药炮制的发展:(⼀)中药炮制技术的起始和形成时期(春秋战国⾄宋代;公元前722年⾄公元1279年)1.春秋战国时期《五⼗⼆病⽅》是我国最早记载炮制内容的医⽅书《黄帝内经》“燔治”“⾓发”是最早的炭药-⾎余炭;制半夏2.秦汉时期(1)炮制理论汉代《神农本草经》我国第⼀部药学专著(⽣熟异⽤学说;炮制减毒;药⽤部位的选择;切制对药效影响。
)(2)炮制技术⽅⾯药物炮制与配伍、剂型、煎法、服⽤密切相关炮制技术范围:净制、切制、炒制、蒸煮煅发酵重视毒剧药物的炮制应⽤,半夏“令⽔清滑尽,洗不熟有毒”3.魏晋南北朝时期(1)炮制理论《本草经集注》梁代陶弘景,是我国第⼆部中药专著《雷公炮炙论》刘宋时代雷敩,我国第⼀部炮制专著(2)炮制技术⽅⾯应⽤辅料炮制药物:⽣姜汁解半夏毒炮制⼯艺合理实⽤性强:⼤黄蒸、吴茱萸醋制炮制⼯艺⽔平提⾼:朱砂“研细如粉”;天门冬“微⽕烘”;炼丹术4 .隋唐五代《备急千⾦要⽅》唐代药王孙思邈所著,是我国最早的临床实⽤百科全书《新修本草》唐代苏敬修订的世界最早药典5.宋代《太平惠民和剂局⽅》宋代陈师⽂等编撰,是第⼀部官⽅颁布的炮制规范(⼆)中药炮制理论的形成时期(⾦元、明;公元1280年⾄1644年)6.(⾦元、明时期)《本草蒙筌》明代陈嘉谟所著“⽕制四,有煅, 有炮,有炙,有炒之不同.⽔制三,或渍,或泡,或洗之弗等;⽔⽕共制者,若蒸若煮⽽有⼆焉”三类分类法“制造资⽔⽕”中指出:“凡药制造,贵在适中,不及则功效难求,太过则⽓味反失……。
1、:中药炮制是根据中医药理论和药材自身的性质,按医疗、调剂、制剂的要求对中药材进行加工处理的技术。
2、:中药炮制学是研究中药炮制学的原理、工艺、质量标准、历史沿革及其发展方向的一门学科。
3、: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用药;一药多用;便于调剂;便于制剂;保证临床用药安全有效。
4、:中药炮制具有独特性与古老性。
5制的演变。
6、《五十二病方》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医方书,其中载有多种炮制方法。
《黄帝内经》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医书,书中有“治半夏”等炮制方法。
《神农本草经》成书于东汉时期,是我国第一部药学专著。
《新修本草》由唐代官府主持编写,是我国的第一部药典。
7、《雷公炮炙法》普通认为成书于南北朝刘宋时代,是我国第一部炮炙专著。
《炮制大法》是我国中药炮制第二部专著。
《修事指南》为清代张仲岩著,是第三部中药炮制专著。
8、《本草纲目》专门列出“修治” ----- “炮制”《修事指南》中的“修事” ----- “炮制”9、:修治(净制)、水制、火制、水火共制、其他方法(发芽、蒸馏)1,亦即制其太过,扶其不足。
2:相反为制、相资为制、相畏(或者相杀)为制、相恶为制。
:是指用药性相反的辅料或者药物来制约中药的偏性或者改变药性。
(黄连姜(党参蜜炙,黄连胆汁炙)(半夏畏生姜)弱,使之趋于平和,以免损伤正气。
(麻黄蜜炙)3:全草切段、种子炒黄炒爆、矿物药的锻制:通过炮制改变药物的寒热、温凉、归经或者升降沉浮的性质,例:天南星辛温,胆汁制,降低辛温之性。
:通过炮制调整药物的酸、甘、苦、辛、咸五味或者矫正不良气味。
例:炒制山查减其酸性,缓和对胃的刺激作用。
(炒炭、蒸制、燀制1、对生物碱的影响:中药经净制可分离药用部份,使富含药效成份的部位得以富集,如麻黄与麻黄根含有不同类型的生物碱,净制分离后方能使麻黄主发汗,麻黄根则主止汗。
2、某些含苷类成份的中药材往往在组织细胞中含有相应的分解酶,在一定温度和湿度条件下苷类成份可被相应的酶所分解,从而使药效成份减少,影响疗效,甚至产生毒性及不良反应。
中药炮制学第四单元炮制品的质量要求一、A11、除另有规定外,饮片水分含量控制的范围是A、1%~3%B、4%~5%C、7%~13%D、15%~18%E、20%~25%2、《中药饮片质量标准通则(试行)》中规定,蜜炙品含水量不得超过A、7%B、10%C、12%D、13%E、15%3、《中药饮片质量标准通则(试行)》中规定:烫制后醋淬制品含水量不得超过A、5%B、10%C、13%D、15%E、18%4、《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规定的方法测定,生川乌含乌头碱、次乌头碱和新乌头碱的总量应为A、1.50%~0.15%B、0.50%~0.20%C、2.00%~2.10%D、0.10%~0.20%E、0.050%~0.17%二、B1、A.15%B.1.5%C.5%D.0.5%E.20%<1> 、蜜制品的含水量不得超过A B C D E<2> 、酒萸肉含马钱苷不得少于A B C D E答案部分一、A11、【正确答案】 C【答案解析】炮制品中的含水量应控制在规定的范围内,一般在7%~13%。
2、【正确答案】 E【答案解析】《中药饮片质量标准通则(试行)》中规定:蜜炙品含水量不得超过15%。
3、【正确答案】 B【答案解析】炮制品中的含水量应控制在规定的范围内,一般在7%~13%,各类炮制品的含水量,《中药饮片质量标准通则(试行)》中规定:蜜炙品不得超过15%;酒炙品、醋炙品、盐炙品、姜汁炙品、米泔水炙品、蒸制品、煮制品、发芽制品、发酵制品均不得超过13%;烫制后醋淬制品不得超过10%。
4、【正确答案】 E【答案解析】对于有毒成分,多规定其最高限量,对于既有毒又有效的成分,尽量规定其含量范围。
如《中国药典》2010版规定:生川乌含乌头碱、次乌头碱和新乌头碱的总量应为0.050%~0.17%;制川乌含双酯型生物碱以乌头碱、次乌头碱和新乌头碱的总量计,不得过0.040%;含苯甲酰乌头原碱、苯甲酰次乌头原碱和苯甲酰新乌头原碱的总量应为0.070%~0.15%。
中药炮制学第四单元炮制品的质量要求
一、A1
1、除另有规定外,饮片水分含量控制的范围是
A、1%~3%
B、4%~5%
C、7%~13%
D、15%~18%
E、20%~25%
2、《中药饮片质量标准通则(试行)》中规定,蜜炙品含水量不得超过
A、7%
B、10%
C、12%
D、13%
E、15%
3、《中药饮片质量标准通则(试行)》中规定:烫制后醋淬制品含水量不得超过
A、5%
B、10%
C、13%
D、15%
E、18%
4、《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规定的方法测定,生川乌含乌头碱、次乌头碱和新乌头碱的总量应为
A、1.50%~0.15%
B、0.50%~0.20%
C、2.00%~2.10%
D、0.10%~0.20%
E、0.050%~0.17%
二、B
1、A.15%
B.1.5%
C.5%
D.0.5%
E.20%
<1> 、蜜制品的含水量不得超过
A B C D E
<2> 、酒萸肉含马钱苷不得少于
A B C D E
答案部分
一、A1
1、
【正确答案】 C
【答案解析】炮制品中的含水量应控制在规定的范围内,一般在7%~13%。
2、
【正确答案】 E
【答案解析】《中药饮片质量标准通则(试行)》中规定:蜜炙品含水量不得超过15%。
3、
【正确答案】 B
【答案解析】炮制品中的含水量应控制在规定的范围内,一般在7%~13%,各类炮制品的含水量,《中药饮片质量标准通则(试行)》中规定:蜜炙品不得超过15%;酒炙品、醋炙品、盐炙品、姜汁炙品、米泔水炙品、蒸制品、煮制品、发芽制品、发酵制品均不得超过13%;烫制后醋淬制品不得超过10%。
4、
【正确答案】 E
【答案解析】对于有毒成分,多规定其最高限量,对于既有毒又有效的成分,尽量规定其含量范围。
如《中国药典》2010版规定:生川乌含乌头碱、次乌头碱和新乌头碱的总量应为0.050%~0.17%;制川乌含双酯型生物碱以乌头碱、次乌头碱和新乌头碱的总量计,不得过0.040%;含苯甲酰乌头原碱、苯甲酰次乌头原碱和苯甲酰新乌头原碱的总量应为0.070%~0.15%。
马钱子含士的宁(C21H22N2O2)应为1.20%~2.20%,马钱子碱不得少于0.80%;其炮制品马钱子粉含士的宁(C21H22N2O2)应为0.78%~0.82%,马钱子碱不得少于0.50%。
巴豆霜及千金子霜含脂肪油均应为18.0%~20.0%。
二、B
1、
【正确答案】 A
【答案解析】《中药饮片质量标准通则(试行)》中规定:蜜炙品不得超过15%;酒炙品、醋炙品、盐炙品、姜汁炙品、米泔水炙品、蒸制品、煮制品、发芽制品、发酵制品均不得超过13%;烫制后醋淬制品不得超过10%。
【正确答案】 D
【答案解析】《中国药典》2010年版规定:干姜含6-姜辣素不得少于0.60%;姜炭含6-姜辣素不得少于0.050%;炮姜含6-姜辣素不得少于0.30%;山萸肉含马钱苷不得少于0.60%;酒萸肉含马钱苷不得少于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