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志》解读
- 格式:ppt
- 大小:191.00 KB
- 文档页数:29
刘卲《人物志》一书,是中国古代一部全面系统阐发人才学思想的理论著作。
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历来强调人的因素,认为再好的政治法度,也需要合适的人来执行方可有效运作,因此举拔贤才、知人善任,是一门大学问。
刘劭《人物志》在继承先秦两汉以来人才学思想的基础上,深入辨析了各类人物的不同情性、品格、才智、能力,建构了一个品鉴区分不同人才的理论框架,提出了一套察言观色、内外相验、鉴别人才、因材施用的方法论,并论述了许多人与人相处、相识过程中的微妙心理学问题。
该书兼有儒、道、名、法、阴阳、诸家思想,而受纵横家思想影响最多。
因而运用纵横捭阖,兼形势、包阴阳、用技巧的纵横思想原理,将人的生理、心理、个性、才能、政治风格和道德修养等巧妙地统一起来,揭示了人性形成的原理,总结了人物的鉴识方法,区分了人物的品性、职业等类别,发掘了驾驭人才的诀窍,对处于领导者地位的人来说,是一部发现人才、知人善用的龟鉴,对普通个人来说,也是一部治性修身、为人处世的指南。
此书在后代虽流传不广,但却颇为有识者所重。
在今天看来,此书的人才学思想仍然很有价值,特别是对于领导者和人力资源管理者来说,可以提供许多深刻的启示。
1、人物之本,出乎惰性刘邵认为一个人的才性是由阴阳的变化之气而来(性者阳之施,情者阴之化也)。
从人的资质的角度来考量人性,并不对道德做善恶评论,而是对材质进行分析,把生理素质、气质、性格、才能等方面作为一个整体来品鉴。
2、偏材之性不可转移刘邵把人才分为偏至之才、兼才、兼德三类。
偏至之才只具有某一方面或几方面的才能,不同的偏材有着不同的长处,当然也有缺失之处。
“偏材之性不可移转矣”,他认为就算是教给偏材之人推己及人的道理,但是由于偏材之人总是会从自己的的角度去理解,反而会错失得越来越多。
这样的观点类似于说圣人是天生的,不可以通过学习来达到。
在实际生活中,偏至之才的数量巨大,如果能清晰地辨识他们的能力,分析他们的短处,合理的加以运用,使他们各得其所,偏至之才也能发挥巨大的能量。
刘劭《人物志》人才识鉴思想对人才选拔与任用的启示摘要:刘劭是东汉末至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其所著的《人物志》以人才的识鉴与任用为核心内容,被认为是中国最早的人才学专著。
本文主要解析刘劭“八观”“五视”等人才识别思想以及“质于理合”、“能与任留”等人才任用思想,倡导汲取中国古代智慧精髓,找出其与人力资源测评理论的共通之处,得出对人才选拔与任用过程的启示。
关键词:刘劭《人物志》人才思想人才选拔与任用1 刘劭及《人物志》简述1.1 刘劭其人刘劭,字孔才,三国魏时期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同时也是是一位集学识、品德与修养于一身的模范[1]。
他所著《人物志》一书,被认为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本人才学著作,为曹魏政权选拔和任用人才提供理论基础。
1.2 《人物志》主要内容《人物志》共三卷十二篇。
卷上《九征》、《体别》、《流业》、《材理》四篇;卷中《材能》、《利害》、《接识》、《英雄》、《八观》五篇;卷下《七缪》、《效难》、《释能》三篇。
刘劭首先从自然论的角度提出人才形成思想,认为人才的产生由“气质”决定;将人才分为“三材”、“十二流品”,指出才德是将人才分类的主要标准;提出了“九征”、“八观”“五视”等品鉴人的具体方法,并提出“七缪”,即评鉴人才时常犯的错误,以警醒后世;倡导“无为”以及“和”、“协”的人才分工合作观念;在人才任用上主张要“名实论”,即“质于理合”、“能与任合”、“材与政和”等思想。
2 《人物志》的人才识鉴与任用思想刘劭的人才思想是一个系统的整体。
其人才思想主要包括“识才”、“用才”两方面。
根据具体需求识别正确人才,是任用人才发挥效用的第一步骤。
刘劭从统治阶级角度提出,合理任用人才,最终“达众善而成天功”[2]。
笔者根据刘劭思想,取其优势之处,从人才的识鉴、任用两方面来阐释其人才思想,从人力资源测评角度研究刘劭《人物志》中的人才思想对组织选人和用人的影响。
2.1 人才识鉴思想人才识鉴思想是刘劭《人物志》一书中的精髓所在。
读刘邵《人物志•英雄》三国时曹操的谋士刘邵所著《人物志》,不是写人物传记的书,而是中国古代唯一流传至今的关于人才学的理论著作,同时也是该领域最系统、水平最高的著作。
《人物志》分九征、体别、流业、材理、材能、利害、接识、英雄、八观、七缪、效难、释争十二篇。
《人物志》是一部以察举制为历史背景的识人宝典。
大家知道,中国历史上选拔官员的方式有三种,一是察举,就是由地方官员考察,发现人才后向中央政府举荐;二是荐举,就是由中央专门负责人才选拔的官员将各地推荐的人才分等,然后向中央政府推荐;三是科举,就是根据科考选拔人才。
两汉实行察举制,魏晋实行荐举制,隋唐及以后实行科举制。
从刘邵《人物志》序篇中“夫圣贤之所美,莫美乎聪明;聪明之所贵,莫贵乎知人。
知人诚智,则众材得其序,而庶绩之业兴矣!”一段话可以看出,刘邵写这本书的目的就是通过“知人”——如何考察人才,将适合的人放在适合的岗位上,从而使人尽其才,推动社会发展进步,同时也可以推断出三国时选拔官员的方式依然是察举制为主。
察举,就得有考察人才的原则和方法,《人物志》正是对人才考察原则、方法的总结、提升和集成。
《人物志》虽然成书于一千七百多年前,但实际上古今同理,今天的人性和古代的人性没有本质的区别,《人物志》对今天人才研究依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其中英雄篇对当今企业从业人员的素质要求借鉴意义最大。
刘邵认为,英雄是英和雄的统一,英是“聪明秀出”,雄是“胆力过人”。
“聪”就是要有创意、要有谋略;“明”就是要善于发现机会并能够准确判断确实是个机会;“胆”就是能够果断决策并能够付诸于实施;“力”就是要力气大,武艺高,这在冷兵器时代非常重要,今天企业从业人员不必一定要力气大,会武艺,但可以将“力”理解为精力旺盛,专业技术高超。
仅仅有英的“聪明”素质,没有“胆”的要素,还不能称之为英才,英才必须是“聪能谋始,明能见机,胆能决之”之才;而仅有“胆力”素质,没有“智”的要素的,也不能称做雄才,雄才必须是“气力过人,勇能行之,智足断事”之才。
读《人物志》,谈识人之法一、识人应由外在形质寻内在质性人物之本,出乎情性。
情性——性是天赋的本质、本性,情来自性,乃是后天染习得来的欲望。
人物的根本,就在天赋的本质与本性所发出的情欲。
可求之于情性之理,然而情性之理既微妙又玄奥,一般人是难以了解的。
要知道一个人内心的情欲与质性,可从外在的声音、形貌、举动寻求而得之。
1、从仪态去识人:心质亮直,其仪劲固;心质休决,其仪进猛;心质平理,其仪安闲。
外在仪态的展现,可反映内在的心理状态:①品质忠诚正直的人,必定展现出刚正不屈的仪态;②品质美好善良的人,必定展现出进取严谨的仪态;③品质有条不紊的人,必定展现出安详闲适的仪态。
2、从容止去识人:仪动成容,各有态度;直容之动,矫矫行行;休容之动,业业跪跪;德容之动,颙颙(体貌谦顺的样子。
颙,音yóng)昂昂(音昂áng,气宇轩昂貌)。
容止就是外在的形貌举动。
人的静态是仪(仪态),动态是容(容止),因此,仪动就成容了。
容止可分为:直容、休容、德容三类。
①正直的人,必定会展现出勇武刚强的容止;②美善的人,必定会展现出戒惧谨慎的容止;③有德的人,必定会展现出严肃轩昂的容止。
3、从声音去识人容之动作,发乎心气[心气于内,容见于外],心气之征,则声变是也[心不系一,声和乃变]。
气合成声,声应律吕[请而完者律,和而平者吕]:有和平之声,有清畅之声,有回衍之声[心气不同,故声发亦异也]。
本段除了仪态与容止之外,谈到了声音的展现。
容止是见于外的形貌举动,心气是藏于内在的心理状态,外在的容止发自内在的心气。
《礼记》谈到内心与声音之间的关系。
“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
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
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
声相应,故生变”。
因此,有感于物,动之于心,然后才形诸于声,人外在的声音乃随着内在心理的不同而变化。
不但气合成声,而且声音与乐律也是彼此呼应。
因为声音随着心气之不同而产生变化。
所以:①内心心平气和,就会有和平的声音;②内心清顺畅达,就会有清畅的声音;③内心渐趋丰盛,就会有回衍的声音。
知人者智——《人物志》(魏·刘邵)《人物志》魏·刘邵《人物志》是我国一部辨析、评论人物的专著。
刘邵撰述。
约成书于曹魏明帝统治时期(227 —239 )。
作者在自序中阐述撰著目的:“夫圣贤之所美,莫美乎聪明,聪明之所贵,莫贵乎知人,知人诚智,则众材得其序而庶绩之业兴矣。
”魏时文帝曹丕接受陈群建议,用九品中正制选拔人材。
该书即是在推行九品中正品评人物、选择人材的大背景下形成的专著,旨在为推行九品中正制在理论上提供依据,在实践上总结经验,以推动这一制度的发展和完善。
十六国时刘昞为之作注,重在“疏通大义,不沾沾于训诂,文词简括”。
其后流传既久,传本颇多谬误。
明万历甲申(1584)河间刘用霖用隆庆壬申(1572)本旧版合官私书校之,去其重复,成为定本。
今有《汉魏丛书本》、《明万历刘氏刊本》、《四库全书本》、《四部丛刊本》等。
其书自《隋唐。
经籍志》以后皆列于名家,《四库全书》则归入子部、杂家类一。
刘邵(生卒年不详),字孔才,邯郸(今河北邯郸市)人。
魏建安中为计吏。
黄初中为尚书郎、散骑侍郎。
明帝太和初,出为陈留太守,征拜骑都尉。
正始中执经讲学,赐爵关内侯。
卒,追赠光禄勋。
刘邵学问渊博,通天文、律令,文学也有高深造诣。
著作除《人物志》外,“集五经群书,以类相从,作《皇览》,与议郎庾嶷、荀诜等定科令,作新律,著《律略论》,受诏作《都官考课》七十二条,又作《说略》、《乐论》,《法论》等书。
并作《赵都赋》、《许赋》、《洛都赋》等,皆寓讽谏之意,有一定文学价值。
《人物志》分上、中、下3 卷,12篇。
上卷包括九征,体别,流业,材理;中卷包括材能,利害,接识,英雄,八观。
下卷包括七缪,效难,释争。
以《九征》“禀阴阳以立性,体五行而著形”为纲,对人的形质、才性、才能、资质以及如何辨析、任用等问题开展详尽的论述。
《人物志》每篇讲一个问题。
首先讲《九征》。
他认为人物的性情由于人的禀气不同,从形态展示,共有九种。
《人物志》教你如何识人?在我国国学典籍中,专门介绍如何品鉴人才的有两本书,一本是今天要推荐阅读的《人物志》,作者是三国时期的刘劭,全书除自序,共十二章(九征、体别、流业、材理、材能、利害、接识、英雄、八观、七谬、效难、释争),约14000字。
另一本是大家都知道的曾国藩著的《冰鉴》,约3000字。
为什么要学习《人物志》呢,刘劭老师在其“自序”中已经说的很明白了,“圣贤之所美,莫美乎聪明;聪明之所贵,莫贵乎知人。
”后面又列举了尧、舜、汤、文王等例子,翻译成现在的话就是:高手从来不自己干活,只要能够找出会干活的人就行,只要掌握了这个技术,不光能成就事业,别人还不会说他懒,还会赞美他特别贤能。
所以说掌握这种技能特别重要,俗话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当初“大耳”能够立蜀称帝,除了桃园结义之前会编织草鞋凉席外,与其会识人用人的能力分不开的。
(文章稍长,耐心阅读,文中有惊喜,结尾有彩蛋。
)那如何品鉴人才呢?第一章《九征》。
根据人的生理体质不同,会造就不同的性情,通过“九征”表现出来。
“平陂之质在于神,明暗之实在于精,勇怯之势在于筋,彊弱之植在于骨,躁静之决在于气,惨怿之情在于色,衰正之形在于仪,态度之动在于容,缓急之状在于言。
”总结九征为:筋骨、精气神、声色仪容。
这九个方面是有优劣之分的,如果这九个方面都优秀,就是兼材,“质素平澹,中叡外朗,筋劲植固,声清色怿,仪正容直,则九征皆至,则纯粹之德也。
”作者认为“中和为贵”,因为均衡具备九种资质,所以又会让人感觉“平淡无味”。
刘老师描述为:夫中庸之德,其质无名。
故咸而不碱,淡而不kui(酉贵),质而不缦,文而不缋;能威能怀,能辨能讷;变化无方,以达为节。
这也是我们内在修身的目标。
兼材分两种,一种是九个方面都优秀,就达到圣人的标准了;如果各方面做的合格,不缺不漏,也可以称为“大雅”。
如果仅一方面优秀,就是“偏才”;仅有一个方面合格,就是“依似”,仅有一个方面,有时优秀,有时很差,不稳定,就是“间杂”。
解读《人物志》,评鉴领导力《人物志》不可错过:●最古老的一本人才学专著;●代表了中国古代人才学的最高水平;●中华文化传承中再未出现相当水平的人才学专著。
《人物志》可能的误用:●《人物志》是古代的一本书,没有与时俱进的话,实用性将大受限制;●《人物志》主要用于政治人物的评鉴,如果缺少对企业的研究,不可以直接运用于企业;●《人物志》具有人才评鉴的系统思想,如果没有配套现代落地的工具,其功效也难以发挥。
《人物志》用好的收益:●识别人才,将合适的人放在合适的岗位上,发挥人才的优势与潜能;●用好人才,知人善任,扬长避短,优势互补,发挥人才合力;●人性化管理,洞悉人性,依循人性管人用人与沟通,增强影响力;●培养领导人物,修炼人性化管理者的必备素质,塑造与强化核心领导力,为企业打造精英领导梯队。
【课程大纲】第一单元人才原理1.视频研讨:谁可胜任部门经理?2.《人物志》人才原理3.《人物志》人才等级4.《人物志》论英雄5.人才素质的现代研究【丁健雄老师品牌课程】 1第二单元论英雄1.如何识别关键人物的胜任素质2.销售型人才胜任素质3.管理型人才胜任素质4.技术型人才胜任素质5.现场演练:企业关键人才胜任素质模型构建第三单元人才评鉴技术1.《人物志》的人才评鉴智慧2.人才评鉴的“八观五视法”3.人才评鉴的“望闻问切术”4.人才评鉴常见谬误5.企业关键人才盘点第四单元人性化管理1.六种人之常情2.逆人性的下场3.人性化用人4.人性化沟通5.成为人性化管理者的自我修炼(谦逊、包容、执着)【丁健雄老师品牌课程】 2。
牟宗三:刘劭《人物志》之系统的解释一、“系统的解释”之意义魏初刘劭字孔才﹐著《人物志》。
此书本身是一部很有系统的妙着。
我这里所谓“系统的解析”﹐并不是顺着它的次序作其本身系统的疏解。
乃是想把它的“系统论述”所依据的基本原理以及此基本原理之所函﹐表露出来。
中国学术大体分为叁个阶段:一﹑晚周诸子﹔二﹑魏晋南此朝﹐下至隋唐﹔三﹑宋明理学。
这第二个阶段﹐以玄学与佛学为主。
玄学是顺中国固有的学术传统而发展出﹐佛学则是来自印度。
魏晋的玄学﹐通常亦称清谈﹑名理。
但是说到清谈﹑名理﹐则又不单指玄学一面而言。
像《人物志》那样的著作﹐像竹林七贤那样的生活情调﹐亦通包括在内。
而若从“学”方面言﹐则玄学称为玄学名理﹐而《人物志》则称为才性名理。
玄学名理以王弼﹑何晏为首﹐向秀﹑郭象随之。
才性名理以《人物志》开端﹐下赅钟会之“四本论”。
(四本论﹐论才性之同﹑异﹑离﹑合。
傅嘏论同﹐李丰论异﹐钟会论合﹐王广论离。
)《隋史》经籍志把《人物志》列为名家类﹐因此也称为形名学。
这是很奇怪的。
因为它与先秦名家根本不同。
关此﹐我将另文论之。
现在撇开“名家”或“形名学”这种名称问题不谈﹐单从内容方面﹐看从魏初才性名理﹐到正始(曹芳年号)王弼何晏之玄学名理﹐盛谈老庄﹐以及那个时代朝野士大夫之生活情调﹐与夫所以能与佛教水乳交融而吸收消化佛教之故﹐必有一个学术精神上的基本原理﹐或人之精神生活上某种精神原理﹐为其支持点。
这个支持点﹐我们可以《人物志》作为了解的开端线索﹐再顺后来的发展﹐步步彰显之﹐厘定之﹐使其具体化﹐而观其得失﹑限度﹑以及其与各方面的关联。
此即本文所谓“系统的解析”。
此系统的解析是看《人物志》本身系统所开出的领域之全幅意义---正面的与负面的。
二、《人物志》论人是品鉴的:对于才性的品鉴《人物志》是关于人的才性或体别﹑性格或风格的论述﹐虽有其一定的词语﹐因而成为一系统的论述﹐然而却是一种品鉴的系统﹐即﹐其论坛述是品鉴的。
品鉴的论述﹐我们可以叫它是“美学的判断”﹐或“欣趣判断”。
《人物志》教你如何识人?在我国国学典籍中,专门介绍如何品鉴人才的有两本书,一本是今天要推荐阅读的《人物志》,作者是三国时期的刘劭,全书除自序,共十二章(九征、体别、流业、材理、材能、利害、接识、英雄、八观、七谬、效难、释争),约14000字。
另一本是大家都知道的曾国藩著的《冰鉴》,约3000字。
为什么要学习《人物志》呢,刘劭老师在其“自序”中已经说的很明白了,“圣贤之所美,莫美乎聪明;聪明之所贵,莫贵乎知人。
”后面又列举了尧、舜、汤、文王等例子,翻译成现在的话就是:高手从来不自己干活,只要能够找出会干活的人就行,只要掌握了这个技术,不光能成就事业,别人还不会说他懒,还会赞美他特别贤能。
所以说掌握这种技能特别重要,俗话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当初“大耳”能够立蜀称帝,除了桃园结义之前会编织草鞋凉席外,与其会识人用人的能力分不开的。
(文章稍长,耐心阅读,文中有惊喜,结尾有彩蛋。
)那如何品鉴人才呢?第一章《九征》。
根据人的生理体质不同,会造就不同的性情,通过“九征”表现出来。
“平陂之质在于神,明暗之实在于精,勇怯之势在于筋,彊弱之植在于骨,躁静之决在于气,惨怿之情在于色,衰正之形在于仪,态度之动在于容,缓急之状在于言。
”总结九征为:筋骨、精气神、声色仪容。
这九个方面是有优劣之分的,如果这九个方面都优秀,就是兼材,“质素平澹,中叡外朗,筋劲植固,声清色怿,仪正容直,则九征皆至,则纯粹之德也。
”作者认为“中和为贵”,因为均衡具备九种资质,所以又会让人感觉“平淡无味”。
刘老师描述为:夫中庸之德,其质无名。
故咸而不碱,淡而不kui(酉贵),质而不缦,文而不缋;能威能怀,能辨能讷;变化无方,以达为节。
这也是我们内在修身的目标。
兼材分两种,一种是九个方面都优秀,就达到圣人的标准了;如果各方面做的合格,不缺不漏,也可以称为“大雅”。
如果仅一方面优秀,就是“偏才”;仅有一个方面合格,就是“依似”,仅有一个方面,有时优秀,有时很差,不稳定,就是“间杂”。
人物志解读知人者智
《知人者智:人物志解读》是对我国古代人才学理论著作《人物志》的解读,作者王晓毅是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从攻读硕士学位开始就潜心研究《人物志》。
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人物志》这部经典的人才学著作,王晓毅教授在书中全面系统地解读了《人物志》中的主要概念、理论和方法,以及它在中国古代人才选拔和领导力提升方面的贡献。
《人物志》是一部综合性的人才学理论著作,它不仅涉及到人才选拔、任用、培养等方面的问题,还探讨了人的性格、才能、道德等方面的特点,以及如何正确地识别和评价人才的方法。
在书中,作者通过对《人物志》的解读,深入剖析了其中蕴含的人才学思想,并结合现代心理学、管理学、组织行为学等学科知识,对《人物志》中的理论和方法进行了科学性的分析和评价。
王晓毅教授在书中不仅对《人物志》进行了深入的解读和剖析,同时也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观点和建议。
他认为,现代社会中的人才选拔和领导力提升需要借鉴古代人才学理论中的有益成分,通过了解人的性格、才能、道德等方面的特点,更好地识别和评价人才,为组织的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
同时,他还提出了一些具体的建议和方法,如通过观察人的言行举止、分析人才的优势和不足、制定个性化的培养计划等,来提高现代企业和组织的人才管理水平和领导力。
总的来说,《知人者智:人物志解读》是一部很好的人才学理论著作,它不仅对《人物志》进行了全面的解读和分析,同时也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观点和建议。
对于那些对古代人才学理论感兴趣的人来说,这本书是很好的参考读物。
人物志内容解析《人物志》是一部系统品鉴人物才性的玄学著作,也是一部研究魏晋学术思想的重要参考书。
全书共三卷十二篇,三国魏刘劭所作,南北朝时西凉刘炳曾为之作注。
书中讲述的识鉴人才之术、量能用人之方及对人性的剖析。
《人物志》的内容解析如下:- 《序》:介绍了《人物志》的写作目的和主旨,即“知人诚智,则众材得其序,而庶绩之业兴矣”。
- 《人物之理》:论述了人物的本质和分类,认为人物之理“甚微而玄”,要通过“五常”和“九征”来观察人的内在品质和外在表现。
- 《效难》:分析了选拔人才的困难和方法,指出“难知之难”和“知之而无由得效之难”,并提出“观其夺救”、“观其感变”等八种观察人才的方法。
- 《中和》:阐述了人才的最高标准是“中和”,即“德行高妙,容止可法”,并强调“观人察质,必先察其平淡,而后求其聪明”。
- 《清节家》:评价了以延陵、晏婴为代表的清节之材,认为他们“德行高妙,容止可法”,适合“冢宰之任,为国则矫直之政”。
- 《法家》:评价了以管仲、商鞅为代表的法家之材,认为他们“建法立制,强国富人”,适合“司寇之任,为国则公正之政”。
- 《术家》:评价了以范蠡、张良为代表的术家之材,认为他们“思通道化,策谋奇妙”,适合“三孤之任,为国则变化之政”。
- 《国体》:评价了以孔子、孟子为代表的国体之材,认为他们“道德兼备,教化无方”,适合“太师之任,为国则教化之政”。
- 《器能》:评价了以韩信、诸葛亮为代表的器能之材,认为他们“器量广大,能任众材”,适合“相国之任,为国则总达之政”。
- 《八观》:总结了《人物志》的核心思想,即“观其夺救”、“观其感变”等八种观察人才的方法,并强调“观人之道,必审其常度”。
- 《七缪》:指出了考察人才时容易产生的七种谬误,即“察誉有偏颇之缪”、“接物有爱恶之惑”等,并提出“观人之道,必辨其依似”。
- 《终章》:总结了《人物志》的写作意义和价值,即“以此观人,人物之理可得而知矣”。
刘邵《人物志》的人生美学思想刘邵是中国南北朝时期的文学家、文化人。
他的《人物志》是一部记述历史名人的著作,内容涵盖了政治家、军事家、文化家等各领域,对于研究历史人物和了解当时社会风貌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然而,除了其历史价值,刘邵的《人物志》还有着独特的人生美学思想,本文将探讨其思想内涵和代表例子。
一、人之自我修养与品德提升刘邵在《人物志》中强调人的自我修养和品德提升,认为一个人应该不断提高自己的素养,培养内心的崇高品格。
1.孔子孔子作为中国古代著名哲学家,其生平充满了强烈的修身与助人的精神。
刘邵在《人物志》中也力赞孔子的大德之心,认为他尊德重义、一生追求道德之美,是一位道德教育的楷模。
2.杨修杨修是三国时期一个才华横溢的文学家,刘邵则认为他的高尚情操、爱君敬高,使得他得到了汉献帝的赏识,也为他赢得了许多读者的爱戴。
3.张华张华是东晋时期一位文学家,尽管其文学成就不高,但是他的高风亮节、品行正派,赢得了广泛尊重和认同。
刘邵在《人物志》中也为张华的美好人格点赞。
4.刘备刘备是三国时期的一位政治家,他所践行的仁德之道、重视民生,也为刘邵所推崇,认为他所遵从的美德标准,深刻影响了中国历史。
5.谢靖谢靖是南北朝时期一位重要的文学家,他的作品呼应人性,具备正确的伦理思想,让人们从其文学作品中感受到浓厚的人文气息。
谢靖的文学成就以及人品魅力,也被刘邵所颂扬和推崇。
二、努力奋斗与追求人生价值刘邵在《人物志》中也充分强调了人生需要的奋斗与探寻,认为一个人应该拥有自己的人格决心以及奋斗精神,才能够在追求人生价值的过程中发挥出自己真正的潜能。
1.周瑜周瑜是三国时期的一位名将,为了保护家国的利益,展现了英勇善战的实际表现以及对于部下的妥善管理,在刘邵的笔下,他的成功开创了一个人格强大的时代。
2.陶渊明陶渊明是中国古代文学中备受崇敬的一位大家,他的作品中充满了对于自然和人生的感悟和思考。
刘邵认为他的生产作品,非但辉煌绝伦,更是他内心修行努力的成果展现。
汉代顺天地阴阳气化的层次探讨人性,认为人之性情是阴阳之气凝聚表现,天人之间有同理、同道、同构的相应关系,重视礼乐政教与生命性情的调节教化,由战国晚期《吕氏春秋》,以至汉朝《淮南子》、董仲舒都属于此一大脉络。
而其中天人感应的思想架构,经王充等人质疑消解后,魏晋时期,转为自然无为也无可干预的天命观点,人性论则重视自然的「才性」层次。
所谓「才性」或「情性」是人禀之自然的材质,展现于具体生命的型态,有各种不同的情态或姿态,可以品鉴。
这种品鉴人物的著作,在班固《汉书?古今人表〉已可见其基本样貌。
三国以后,则有曹丕《士操》、卢毓《九州人士论》等作品,然皆已亡佚。
《人物志》为现存可见最具系统之作。
汉代选官采取「察举」及「徵辟」,两者都需过考察人物品行加以衡定,然而此一制度,日渐为世家所垄断,名不副实。
汉末大乱,群雄争起,积极网罗人才,魏朝后采取「九品中正制」,透过州、郡大小中正品评士人高下,以供朝廷择用。
因此三国魏晋以来,才性品鉴与拔选人才,极受关注。
锺会总结此一时期对才性的争论,作《四本论》,归结为才性同、才性异、才性合、才性离等四种观点。
刘邵《人物志》则为此一争论的重要论述。
全文〈自序〉夫圣贤之所美,莫美乎聪明;聪明之所贵,莫贵乎知人。
知人诚智,则众材得其序,而庶绩之业兴矣。
是以,圣人着爻象则立君子小人之辞,叙《诗》志则别风俗雅正之业,制《礼》、《乐》则考六艺祇庸之德,躬南面则授俊逸辅相之材,皆所以达众善而成天功也。
天功既成,则并受名誉。
是以,尧以克明俊德为称,舜以登庸二八为功,汤以拔有莘之贤为名,文王以举渭滨之叟为贵。
由此论之,圣人兴德,孰不劳聪明于求人,获安逸于任使者哉!是故,仲尼不试无所援升,犹序门人以为四科,泛论众材以辨三等。
又叹中庸以殊圣人之德,尚德以劝庶几之论。
训六蔽以戒偏材之失,思狂狷以通拘抗之材;疾悾悾而信,以明为似之难保。
又曰:察其所安,观其所由,以知居止之行。
人物之察也,如此其详。
是以敢依圣训,志序人物,庶以补缀遗忘;惟博识君子,裁览其义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