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来,在《背影》的背后,是父子之间旷日持久的战争。君为臣纲, 父为子纲,这是中国传统伦理。掌握着家庭的管理权教育权的父亲 和血气方刚的儿子往往生而对峙,天生“敌人”。父”“子”之间 的抗争往往要等到“子”亦成“父”之后才能消解。
父亲迂回曲折的表达已是一种求和。而当时朱自清也不再是学生, 已为人父,渐历风霜,自然读懂了父亲信中的“低头”,还有那点 儿努力在保全但已无法保全的“自尊”。
父亲好像既是夸大其辞,又在闪烁其辞。
这封信到处处都是矛盾的。开头说自己身体平安, 最后又说大去之期不远矣。父亲说话的矛盾,有点 儿遮遮挡掩的。想强调自己身体不好又不想让儿子 着急,想见儿子又不好明说,就是那种味道。
书信中感知父爱
探究:读“父”与 “子”
《背影》的背后…… 1915年,朱自清父亲包办朱自清的婚姻,朱自清有怨言。父子生隙。 1916年,朱自清上北大后自作主张改“朱自华”为“朱自清”,父亲很生气。 1917年,父亲因纳了几房妾,家庭不和,终至上司怪罪下来,撤了父亲的差,父亲失 业,祖母去世,家庭经济陷入困顿。朱自清二弟几乎失学。《背影》的故事就产生在 这一年。 1921年,朱自清北大毕业参加工作,父亲为了缓解家庭经济紧张私自扣留了朱自清的 工资。父子产生剧烈地矛盾。朱自清离家出走。 1922年,朱自清带儿子回家,父亲不准他进门,只能怅然离开。 1922年,朱自清再次回家,父亲不搭理他。他们父子开始长达多年的冷战。 1925年,朱自清父亲写信给儿子:“大去之期不远矣。”朱自清在泪水中完成了《背 影》。 1928年,朱自清父亲读到《背影》。父子冷战解冻。 1945年,朱自清父亲去世。
背影总是很简单 简单是一种风景 背影总是很含蓄 含蓄是一种魅力
背
朱
影自 清
学习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