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湿性心脏病的护理常规
- 格式:doc
- 大小:25.00 KB
- 文档页数:3
风湿性心脏病护理查房引言风湿性心脏病是一种由链球菌感染引起的炎症性疾病,主要累及心脏瓣膜。
该病可导致心脏瓣膜损伤,进而造成心功能不全、心脏传导异常等严重后果。
护理查房是风湿性心脏病患者日常护理工作中的重要环节,通过评估患者的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护理措施,以提供更加个性化、精准的护理服务。
风湿性心脏病护理查房步骤1. 掌握患者基本信息在进行护理查房之前,首先需要掌握患者的基本信息,包括患者的姓名、年龄、性别、住院号等。
可以通过查阅护理记录或患者病历来获取这些信息,并核对患者的身份,确保查房的准确性。
2. 观察患者一般情况在护理查房时,需要观察患者的一般情况,包括患者的意识状态、呼吸、体温、血压、心率等生命体征的变化。
特别需要注意患者是否有气短、胸闷、心悸等症状,及时记录并报告给医生。
3. 检查心脏听诊心脏听诊是风湿性心脏病护理查房中必不可少的一项内容。
护士应该准确使用听诊器,仔细听取患者的心音变化,包括心律、音质、杂音等,并记录这些信息。
如发现心音异常或杂音加重,应及时向医生汇报。
4. 观察心电图变化心电图是评估风湿性心脏病患者心脏功能的重要工具。
护士应定期观察患者的心电图变化,并与之前的心电图对比,了解患者的病情进展。
如发现心电图有明显变化,应及时记录并通知医生进行进一步的评估和处理。
5. 评估患者的水肿状况风湿性心脏病患者往往会出现心脏功能不全导致的水肿症状。
护士应仔细评估患者的水肿情况,特别是四肢、腹部和颈静脉回流等部位的水肿程度。
如发现明显的水肿,应及时记录并汇报给医生,以便及时调整药物治疗和控制水钠摄入。
6. 检查患者的血常规及心肌酶谱风湿性心脏病护理查房还需对患者进行必要的实验室检查。
护士应定期抽取患者的血液样本,进行血常规及心肌酶谱检查。
这些检查可以帮助护士和医生了解患者的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7. 与患者和家属进行有效沟通在风湿性心脏病护理查房过程中,护士不仅需要关注患者的病情变化,还要与患者和家属进行有效的沟通。
免疫科风湿性疾病一般护理常规
1.保持良好的营养状态:饮食中应含有足够的营养物质,包括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等。
要避免吃辛辣刺激性食物和过多进食高脂肪食物。
2.定期进行体检:定期进行全面体检,包括血常规、尿常规、肝肾功
能等检查,以及心电图、X线、超声波等影像学检查。
3.科学用药:按照医生的建议和处方进行用药,不要随意更改或停止
药物。
如果出现不良反应,应及时告知医生。
4.控制炎症反应:免疫科风湿性疾病患者一般伴有炎症反应,应采取
控制炎症的措施,如使用非甾体抗炎药物、免疫抑制剂等,以减轻疼痛和
关节肿胀等症状。
5.管理疼痛:对于疼痛患者,可以使用相关的止痛药物进行缓解。
此外,可以尝试热敷或冷敷来减轻疼痛。
6.应激管理:避免过度的精神和身体应激,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和睡
眠质量。
可以尝试一些放松的技巧,如深呼吸、冥想、瑜伽等。
7.适当锻炼:免疫科风湿性疾病患者可以适当进行锻炼,如散步、游泳、瑜伽等,可以帮助增强肌肉力量、改善关节活动度、促进血液循环。
但要避免剧烈运动和过度疲劳。
8.维持适宜的温度和湿度:保持居住环境的适宜温度和湿度,避免寒
冷和潮湿对病情的不利影响。
9.规律就诊:按医生的要求和治疗计划定期就诊,进行治疗效果的评
估和调整。
定期进行特定检查,如关节X线、超声波等。
10.保持积极心态:免疫科风湿性疾病是一种慢性疾病,但通过科学的治疗和良好的护理,大多数患者能够获得较好的控制和改善。
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与家人和医生密切合作,可以更好地应对疾病,提高生活质量。
风心病护理查房一,时间:2013年11月22日地点:医护办公室二,病情介绍20床周秀兰女67岁于2013年11月10日9:00入院,患者神清,精神差,主诉“反复胸闷,气促10余年,再发伴咳嗽、咳痰3天”,门诊拟“有"风湿性心脏病"史10年,曾行二尖瓣置换术,心脏扩大心功能Ⅲ级”收住我科,入院时T36.4℃P66次/分R22次/分BP140/70mmHg,心电图示:房颤心律,医嘱予心内科护理常规,一级护理,低盐饮食,扩冠抗凝抗炎,改善心功能,营养心肌等对症处理,现神清,精神可,两便可,无胸闷,气喘不适主诉。
入院诊断:(1)风湿性心脏病房颤二尖瓣置换术后心脏扩大心功能Ⅲ级(2)冠心病(3)肺部感染(4)腰椎间盘突出症(5)颈椎病既往史:有"风湿性心脏病"史10年,曾行二尖瓣置换术,有"腰椎间盘突出症"及"颈椎病"史,否认"肝炎、结核、伤寒"等传染病史,无手术外伤史,无输血史,无药物过敏史,预防接种史不详体格检查:T36.4℃ P66次/分 R22次/分 BP140/70mmHg;神清,精神差,唇稍发绀,双肺呼吸音粗,双下肺可闻及细湿性啰音,心界左下扩大,心率74次/分,律不齐;心尖区可闻及金属瓣膜音,心音强弱不等,腹平软,无压痛及反跳痛,肝脾肋下未触及,四肢体肌力、肌张力正常,双下肢无水肿,生理反射存在,病理征未引出辅助检查:暂无。
三.该患者护理诊断及相关的护理措施1、心输出量减少2、活动无耐力3、焦虑4、营养失调5、有感染的危险6 、有皮肤完整性受损的危险7、潜在并发症:栓塞、急性肺水肿(一)一般护理1、休息和活动患者取半坐卧位或端坐卧位休息,急性期限制活动告诉病人体力和精神休息可减轻心脏负荷,利于心功能的恢复。
2、饮食护理:给予高蛋白、高维生素、易消化清淡饮食,改善病人营养状况,少量多餐,避免过饱,勿用力大便,必要时使用缓泻剂。
风湿性心脏病风湿性心脏病是甲组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引起的病态反映的一部分表现。
它在心脏部位的病理变化主要发生在心脏瓣膜部位。
病理过程有以下三期:1) 炎症渗出期:由于链球菌的感染,使心脏的瓣膜出现炎性反映,瓣膜肿胀,变性,那么其活动就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
2) 增殖期:由于瓣膜长期处于充血水肿状态,瓣膜血液循环不良,瓣膜会纤维样变性坏死,结缔组织增生,这种结缔组织会成为瓣膜上的累赘。
因为它并不具备正常心肌细胞的功能。
此期引起瓣膜增厚变形,失去弹性。
3) 瘢痕形成期:由于胶原纤维等增生,损伤处机化,形成瘢痕,从而影响心脏瓣膜功能。
感染反复发作,以上病理变化在瓣膜部位的变化,也是此起彼伏,一个部位通常发生重叠的病理变化。
临床上常见的心脏瓣膜病变有:1:二尖瓣狭窄或关闭不全 2:主动脉狭窄或关闭不全 3:三尖瓣狭窄或关闭不全 4:联合瓣膜病变(多个瓣膜受损)等由于心脏瓣膜的病变,使得心脏在运送血液的过程中出现问题,如瓣膜狭窄,使得血流阻力加大,为了吸入和射出足够多血液,心脏则更加费力地舒张和压缩,这样使心脏工作强度加大,效率降低,心脏易疲劳,久而久之造成心脏肥大,如二尖瓣狭窄到一定程度时由于左心房压力的增高,导致肺静脉和肺毛细血管压力增高,形成肺淤血,肺淤血后容易引起以下症状:1:呼吸困难2:咳嗽3:咳血;有的还会出现声音沙哑和吞咽困难。
当心脏瓣膜关闭不全时,它带来的问题首先是部分血液返流,这种返流带来的直接后果是使心脏压力增大,泵血量减少,在循环中气体交换造成的部份损失,所以风心病病人常感到呼吸困难。
一.病史、症状:典型表现为:心脏炎,多发性游走性关节炎,皮肤环形红斑,皮下结节与舞蹈病等。
发病前1~3周,半数病人可有急性扁桃体炎、咽喉炎等上呼吸道感染或猩红热病史。
问诊要提问患者有无"上感"、发热、乏力、皮疹,家庭居住环境等;有无心悸、胸闷、胸痛;有无大关节疼,是否呈游走性。
二.体检发现:①心脏普遍增大,心动过速与体温不成比例,心尖部第一心音减弱,舒张期奔马律。
心血管内科常见疾病护理常规一、心血管内科疾病一般护理常规(一)活动根据心功能不全程度而决定适度休息,避免剧烈运动、过重体力劳动。
心功能不全出现呼吸困难者,应半卧位或坐位,两腿下垂,必要时吸氧。
(二)饮食护理饮食应清淡易消化,低盐低脂低胆固醇饮食,少量多餐,不宜过饱,禁刺激性食物。
保持大便通畅,勿用力排便。
(三)用药护理有水肿、心衰或使用利尿剂时,记录24小时出入量和监测体重。
服用洋地黄药物时应密切观察疗效、副作用及毒性反应。
(四)病情观察严密观察病情,注意心率、心律、呼吸及血压的变化。
(五)基础护理注意保暖,避免受凉;做好皮肤护理,预防压疮。
(六)急救护理熟练掌握心肺复苏术、电除颤等救护技术,备齐及定期检查抢救物品及药品。
(七)出院指导:做好出院指导,按时服药、注意饮食、避免过劳,预防感冒,定期门诊复查。
二、冠心病护理常规(一)按心血管内科疾病一般护理常规。
(二)休息与活动避免劳累,保证充足的睡眠,避免用力排便。
(三)饮食要清淡、易消化、低盐低脂肪饮食。
(四)吸氧根据病情予低流量吸氧。
(五)病情观察密切观察病情变化,胸痛的性质、程度、部位、发作频率、持续时间及用药后反应。
(六)心理护理了解病人的需要,保证患者情绪稳定。
(七)健康指导指导病人戒烟限酒,低盐低脂饮食,限制钠盐摄入<6g,保持大便通畅。
病情稳定后加强体力活动,每日30-60分钟,减轻精神压力,保持心态平和。
坚持服药,不随意增减药物,详细告知用法、用量、不良反应等。
定期随诊。
三、高血压护理常规(一)按心血管内科疾病一般护理常规。
(二)休息与活动注意休息避免疲劳,防止情绪激动。
晚期血压持续增高,伴有心、脑、肾症状时,应绝对卧床休息。
(三)饮食低盐、低脂肪、低胆固醇饮食,禁烟、酒。
(四)病情观察1.监测血压,注意有无剧烈头痛、呕吐、神志、面色改变。
注意高血压危象及脑血管意外发生。
2.服用降压药时,密切观察疗效及不良反应。
(五)心理护理使患者保持良好、稳定情绪。
风湿病护理常规风湿性疾病护理常规一、一般护理常规观察要点1.病人面色、神志、生命体征的变化,有无发热、头昏、乏力、纳差等。
2.皮肤黏膜情况,有无红斑、皮疹、皮损及肢端硬化、雷诺现象,观察口腔、外阴黏膜有无溃疡、霉菌感染。
3.关节肿胀、压痛的情况,有无晨僵、畸形。
4.其他系统受累的表现,有无胸闷、气喘、呼吸困难、咳嗽,有无水肿、尿少、高血压等。
情绪、心理状态。
5.药物的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
家庭应对及社会支持。
护理措施1.按内科疾病一般护理常规。
根据病人病情及护理等级,指导病人卧床休息或下床活动,急性期多卧床休息,保持关节功能位。
2.饮食宜清淡易下滑,避免辛辣刺激的食物及增加光敏食物,如有并发症按医嘱治疗饮食执行。
3.遵医嘱测量体温、脉搏、呼吸、血压、尿量、体重并记录,高热者做好高热护理,呼吸困难者给予氧气吸入。
4.巡视病房,了解并满足病人生活所需。
5.使用激素及免疫抑制剂的病人,留意预防感染。
做好心理疏导工作,消弭不良情绪。
健康教育1.留意口腔、皮肤黏膜的清洁卫生,做好防晒,尽量制止使用化妆品。
2.适当运动,留意功能锻炼,劳逸结合。
留意天气变化,适当增减衣物,防止感冒。
3.定期到门诊复查,遵医嘱调整药物的用量及决定能否妊娠。
坚持心境舒畅,制止情绪波动,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二、类风湿性关节炎护理常规观察要点1.关节肿痛情况;活动情况;自理情况;关节症状。
2.贫血情况。
3.肺部情况:肺间质纤维化。
4.神经压迫症状。
5.关节周围皮损情况:由于血管炎引起。
6.了解关节炎影响程度的测量标准。
护理措施1.急性期关节肿痛明显,且全身症状较重的患者,应卧床休闲,不宜睡软床垫,枕头不宜过高.2.类风湿病人关节及周围`血管.神经受侵犯,血管收缩缓慢且不充分,使皮温升降迟缓,应注意关节的保暖,避免潮湿寒冷加重关节症状。
3.饮食:营养丰富,纠正贫血。
4.缓解期的病人应加强活动,在指导下进行功能锻炼。
5.对于卧床不起的患者注意保持正确体位。
风湿热护理常规及健康教育风湿热是一种与A组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密切相关的免疫炎性疾病。
临床表现为发热,多伴有关节炎、心肌炎,较少出现舞蹈病、环形红斑和皮下结节。
【护理常规】1.活动与休息急性期卧床休息2周,有心肌炎时绝对卧床,轻者4周、重者6~12周,至急性症状完全消失、血细胞沉降率接近正常时方可下床活动。
伴心力衰竭时待心功能恢复后再卧床3~4周,活动量依据心率、心音、呼吸、有无疲劳而调节。
恢复正常活动量所需时间:①无心脏受累者1个月。
②轻度受累者2~3个月。
③严重心脏受累伴心力衰竭者6个月。
2.饮食护理给予易消化、营养丰富的饮食,如鸡蛋、牛奶等,少食多餐,心力衰竭患儿应限制钠、水分摄入,详细记录出入量,保持排便通畅。
3.用药护理注意观察药物不良反应,如阿司匹林可引起胃肠道反应等,应饭后服药减轻刺激;皮质激素可引起精神症状、血压升高、电解质紊乱、骨质疏松等;洋地黄药物用药期间应注意有无恶心、呕吐、心律失常、心动过缓等不良反应。
4.心理护理关心爱护患儿,及时解除患儿的各种不适,如发热、出汗、疼痛等,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
5.病情观察注意患儿面色、呼吸、心率、心律及心音变化,如有烦躁不安、面色苍白、多汗、气促等表现,应及时通知医师给予处理。
6.降低体温密切观察体温变化,注意热型,高热时给予物理降温或药物降温。
7.减轻关节疼痛疼痛时让患儿保持舒适体位,避免患肢受压,移动肢体时动作应轻柔,可用热水袋热敷镇痛。
注意患肢保暖,做好皮肤护理。
【健康教育】1.休息与运动合理安排患儿日常生活,避免剧烈活动,防止受凉。
2.用药指导坚持长期预防用药,首选长效青霉素,每个月1次,至少坚持5年,最后持续到25岁,有风湿性心脏病者,宜终身药物预防。
3.康复指导避免去人群密集、场所封闭的地方,预防交叉感染。
注意防寒保暖,增强抵抗力,防止上呼吸道感染。
发生链球菌感染时,应及时彻底的治疗。
4.复诊须知一般为2~4周门诊复查。
目录1、内科一般护理常规2、风湿性心脏病护理3、感染性心内膜炎护理4、心绞痛护理5、急性心肌梗死护理6、高血压病护理7、心律失常护理8、心包炎护理9、急性左心衰护理10、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护理11、病毒性心肌炎护理12、冠心病介入治疗护理13、人工心脏起搏器安置术护理14、心肌病护理15、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护理16、阿斯综合症护理17、三度房室传导阻滞护理18、病态窦房结综合症护理19、病毒性心肌炎20、主动脉夹层护理21、肺源性心脏病22、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护理23、气胸护理24、心导管检查和心血管造影术护理25、血管成形术1、内科一般护理常规1.热情接待新病人,做好入院介绍,并立即通知医生,对重危者交接后积极抢救处理。
2.24H内完成护理入院录,新病人测量体温、脉搏、呼吸2次/日,测2天。
体温37.5°C 以上者3次/日,体温不升或38°C以上者4次/日,39°C以上者6次/日,体温正常2天后1次/日。
病危病人按医嘱及病情需要测体温、脉搏、呼吸、血压。
3.新病人入院时体重1次,以后每周一次。
不能测体重时,分别用“平车”或“卧床”表示。
4.新病人入院后按医嘱留送大小便标本及进行其他化验检查,每日记录大小便次数,观察色、量、性状。
3天以上无大便者,应作通便处理;大便异常者,应及时留取标本送检,按病情正确记录尿量和出入量。
5.密切观察病情,有变化者应及时与医生联系6.做好晨、晚间护理,做好病人头发、皮肤护理。
新病人入院时做好病人清洁卫生处理。
7.了解病人饮食习惯,进餐时护士巡视病房,了解病人饮食及进餐情况,尤其是治疗饮食及试验饮食落实情况,并做好饮食指导。
自理困难者协助进食。
8.了解病人心理、生理、社会文化级精神的需求,向病人介绍有关疾病知识,做好心理疏导,避免一切医源性刺激。
9.所有病人出院前做好出院指导。
2、风湿性心脏病护理风湿性心脏病系风湿性心瓣膜炎遗留的瓣膜病变,瓣膜粘连、增厚、变硬和缩短或伴有乳头肌、腱索的粘连及缩短,引起瓣膜口狭窄和(或)关闭不全。
风湿性心脏病护理常规
【病情观察】
1、病情:a、生命体征
b症状和体征
2、自理能力
3、心理评估
4、既往史:是否反复发扁桃体炎等链球菌感染史;是否出现过关节痛、关节炎等风湿热的表现
5、辅助检查实验室检查:B超是诊断最准确、最重要的方法
【护理要点】
1、休息与活动:风湿热病人必须卧床休息,呼吸困难时给予氧气吸入;长期卧床者定时协助翻身,关节肿痛者保持舒适体位;禁止有感冒、发热及上呼吸道感染探视。
2、饮食护理:少量多餐为原则,限制脂肪摄入,多摄取清淡、高蛋白、高维生素、易消化食物来维持营养;心衰应控制水分,限制钠盐。
3、用药护理:遵医嘱予抗生素抗风湿药物治疗,观察作用和副作用。
4、病情观察:监测生命体征,注意体温热型,有无并发症,观察有无风湿活动表现,如皮肤环形红斑、皮下结节、关节红肿及不适等。
5、长期卧床者应进行下肢主动或被动性活动,预防栓塞。
6、注意保暖,预防感冒;做好心理护理。
【健康指导】
1、改善潮湿、寒冷的居住环境;积极防治急性扁桃体炎、咽喉炎等
溶血性链球菌感染。
2、注意保暖,改善营养;合理安排休息、锻炼,增强机体抵抗力。
3、接受牙科治疗等侵入性操作时应告知医生目前正服用抗凝剂,并说明曾患此病。
4、遵医嘱正确服药,注意药物的副作用。
5、育龄妇女避免妊娠。
6、定期复诊,若出现乏力腹胀、纳差、发热、呼吸困难等应及时就诊。
风湿性心脏病临床护理【摘要】目的探讨风湿性心脏病患者的临床护理方法。
方法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实验组于常规护理基础上给予整体护理,对比分析对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
结果实验组睡眠、食欲、运动状况及自理能力评分均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护理方法给予对照组常规护理,即叮嘱患者卧床休息,引导其定期翻身,定期进行肢体活动,减少或避免坠积性肺炎等多种并发症的产生。
同时需加强防寒保暖工作,避免由感冒引起的上呼吸道感染,引导患者科学饮食,尽可能选择易消化、营养丰富的食品。
实验组于常规护理基础上给予整体护理,其护理方法包括病情观察、心理护理、吸氧护理及输液护理等。
1.3 统计学方法本研究采用spss12.0软件实施统计学分析,数据选择(χ±s)表示,组间比较进行t检验,p<0.05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2.1 生存质量评分对比实验组睡眠、食欲、运动状况及自理能力评分均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明显,存在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1。
3 讨论风湿性心脏病通常由风湿热活动引起,即患者存在严重的风湿热活动,进而产生心脏病变,导致急性风湿性心脏炎。
风湿性心脏病常见于冬春季节,与潮湿或寒冷的环境有关。
对于风湿性心脏病患者,除了给予对症治疗外,还应加强护理,积极、有效的护理是患者疾病治疗的重要保障,对风湿性心脏病患者给予整体护理,可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及满意度。
风湿性心脏病患者的整体护理主要有以下几点:3.1 病情观察疲乏、气促、心悸是风湿性心脏病患者常见的临床症状,对此,护理人员需加强病情观察,判断患者是否存在心率过快、脉搏异常、呼吸困难等症状,若出现上述症状,则需及时告知主治医生,及时给予对症治疗[1]。
对于风湿性心脏病患者,其夜间心房收缩力明显降低、心率减慢严重、房室传导存在阻滞现象、心房不应期逐渐缩短,对此,护理人员需加强夜间观察。
3.2 心理护理风湿性心脏病具有病程长、易反复、对生活影响大等多种特点,患者极易出现不良心理,缺乏治疗信心,出现消极配合治疗的现象,不利于疾病治疗。
9种常见的心内科护理常规早安,朋友们。
各级医院大内科为了诊疗心血管血管疾病而设置心内科科室,治疗的疾病包括心绞痛、高血压、猝死、心律失常、心力衰竭、早搏、心律不齐、心肌梗死、心肌病、心肌炎、心肌梗塞等心血管疾病。
今天就和大家分享一下关于这方面的护理常规。
第一节心血管系统疾病一般护理常规一、执行内科疾病一般护理常规二、将病危病人病情通知家属。
做好入院介绍。
三、心功能一级者适当休息,避免过重体力活动;心功能二级病人体力活动稍受限制,应注意休息。
心功能三级者体力活动明显受限制,应以卧床休息为主;心功能四级者体力活动完全丧失,须绝对卧床休息,并注意精心护理,避免不良刺激。
四、测量脉搏、心率、心律,一般测1分钟,如脉搏不规则,应连续测2分钟,有脉搏短绌时,需2人同时测心率与脉搏,并做好记录。
五、呼吸困难者给予氧气吸入并取半卧位。
肺水肿病人可吸入经20%—30%酒精湿化的氧气。
六、给无盐或低盐饮食,严重水肿者应限制摄水量。
少食多餐,多吃新鲜蔬菜,保持大便通畅。
禁烟、酒、浓茶、咖啡及其他刺激性食物。
七、病室要安静、清洁并减少探视。
八、严密观察心率、心律、血压、体温、呼吸、尿量、体重、咳痰量及性质的变法,记录出入量。
九、长期卧床及全身水肿的病人,应加强皮肤护理。
床铺要平整,定时翻身,动作轻柔,避免病人用力而加重心脏负荷。
十、用洋地黄类或奎尼丁药物时,应严格掌握给药时间及药物剂量。
每次给药前前应数心率。
遇心律突然变化、变慢或不规则时,应考虑洋地黄、奎尼丁药物中毒。
如心律<60次/分,可先停药并通知医师,观察有无恶心、呕吐、头晕、视物不清、黄视、耳鸣、心律不齐等中毒表现。
十一、备好各种与急救有关的器械和药物,如心电图机、除颤器、血液动力学检查装置、氧气、吸痰器、强心剂、镇静剂、抗凝剂、升压药及抗心律失常等。
仪器要放在规定位置,药品要齐全,并经常检查,保持足量。
十二、掌握心肺复苏术和一般心电图知识,熟悉各种心血管疾病的处理原则。
风湿性心脏病护理措施引言风湿性心脏病(Rheumatic Heart Disease,简称RHD)是一种由不完全治愈的风湿热引起的心脏疾病。
它是全球范围内最常见的心脏病之一,尤其在发展中国家尤为普遍。
风湿性心脏病对患者的健康产生了严重影响,因此采取恰当的护理措施对于管理和治疗该疾病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风湿性心脏病常见的护理措施,包括药物治疗、运动与饮食管理、日常护理等。
药物治疗1. 防栓治疗由于风湿性心脏病患者存在患病引起的心脏内膜炎、瓣膜纤维化和增厚等情况,易形成血栓。
因此,使用抗凝血药物如华法林等,以预防血栓形成,并避免血栓引起的并发症。
2. 心脏功能支持药物针对风湿性心脏病导致的心功能下降,常使用心脏功能支持药物,如洋地黄类药物,有助于提升心脏收缩力,改善心脏功能。
3. 抗生素治疗风湿性心脏病在急性期和慢性期均需常规应用抗生素。
在急性期,抗生素主要用于预防、控制和治疗风湿关节炎和风湿心脏炎。
在慢性期,抗生素用于预防感染性心内膜炎,以降低并发症的风险。
4. 抗炎药物由于风湿性心脏病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慢性发作时经常伴有炎症反应。
因此,抗炎药物的应用有助于减少炎症反应,并缓解相关症状。
运动与饮食管理1. 适度运动风湿性心脏病患者在进行体育锻炼时需注意适度。
适当的有氧运动可以提高心肺功能,增强心脏的耐力。
然而,应避免过于剧烈的运动,避免过度疲劳对心脏造成额外负担。
2. 饮食控制风湿性心脏病患者应采取低盐、低脂、低胆固醇的饮食。
合理的饮食可以帮助控制体重,减轻心脏负担。
此外,患者应当避免食用高胆固醇和高盐的食物,控制饮食对心脏健康起到积极作用。
日常护理1. 定期随访风湿性心脏病是一种需要持续治疗和护理的慢性疾病,因此定期随访是非常重要的。
定期随访可以帮助检测病情的变化,并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2. 正确用药患者应按照医生的指导,正确使用药物。
特别是抗生素等药物,应按时、按量服用,避免漏服或过量使用。
风湿性心脏病的护理常规
概念
是指由于风湿热活动,累及心脏瓣膜而造成的心脏瓣膜病变。
表现为二尖瓣、三尖瓣、主动脉瓣中有一个或几个瓣膜狭窄和(或)关闭不全。
临床上狭窄或关闭不全常同时存在,但常以一种为主。
患病初期常常无明显症状,后期则表现为心慌气短、乏力、咳嗽、下肢水肿、咳粉红色泡沫痰等心功能失代偿的表现。
本病多发于冬春季节,寒冷、潮湿和拥挤环境下,初发年龄多在5~15岁,复发多在初发后3~5年内。
护理措施
一、执行心血管系统疾病一般护理出常规。
二、注意休息。
本病病程长,早期无症状。
心功能一至二级可以轻度活动,有风湿活动及并
发症者应卧床休息,并给予安慰。
三、预防感冒。
四、根据病情需要配医生做血流动力学监测。
应用洋地黄时禁用钙剂,以免发生协同作用,
导致洋地黄中毒。
五、一旦有风湿活动,如发热、红肿、血沉快,应按医嘱给抗风湿治疗及休息。
六、严密观察体温、心律、心率、血压、呼吸、咳嗽及咳痰,注意有无并发症的出现。
服用
洋地黄或奎尼丁时,密切观察疗效及副作用。
在用利尿剂时准确记录出入量,观察有无低钾或水电解质紊乱症状。
七、单纯二尖瓣狭窄需做二尖瓣球囊扩张的病人,应做好术前准备及术后护理。
八、并发症护理
1、心力衰竭执行心力衰竭护理常规
2、心房纤颤给此类病人数脉搏时,按脉搏短绌数计算。
服用奎尼丁治疗时,应观察心率
及心电图Q-T间期的变化,并注意休息。
电除颤治疗时,要了解电除颤的全过程,密切配合医师成功转复。
术后注意神志、心律、心率、血压的变化。
护理病人至清醒、防止坠床。
3、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执行心内膜炎护理常规。
4、栓塞后的护理
(1)脑栓塞按偏瘫护理。
勤翻身,预防压疮。
(2)协助病人肢体活动。
(3)饮食以流质为主,逐渐改半流质。
(4)用血管扩张剂时应观察疗效。
(5)两周后可行针灸治疗。
(6)观察有无腰痛、血尿和蛋白尿,突然出现的上腹剧痛和脾肿大,突然出现剧烈胸痛、气急、紫绀、咯血、休克、肢体剧痛、动脉搏动消失和局部皮肤苍白、发凉、紫绀甚至坏死等肾栓塞、脾栓塞、肺栓塞、四肢动脉栓塞的症状,绝对卧床预防栓塞大血管而突然死亡。
(7)对栓塞后病人要做好心理护理。
(8)对肾栓塞病人需加强尿液的观察;肢体栓塞病人局部可施以热敷(或冷敷),也可早晚温水浸泡;肺栓塞出现休克病人,应对症应急处理。
部分病人须抗凝治疗或手术摘除栓子应注意出血倾向及有关护理。
九、做好出院前卫生宣教工作。
按时服药,定期复查,建议风湿稳定后切除扁桃体,生育期女病人应避孕后节育等。
健康教育
尽量避免在潮湿寒冷的环境中居住,以免诱发风湿热。
防寒保暖,预防感冒。
在拔牙、内镜检查、导尿术、分娩、人工流产等手术操作前,应告诉医生病史,以便于预防性使用抗生素。
劝告扁桃体反复发炎者在风湿活动控制后2-4个月手术摘除扁桃体。
心功能Ⅲ、Ⅳ级育龄妇女不可妊娠。
告知坚持按医嘱服药的重要性,定期门诊随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