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明(一)》回顾与思考
- 格式:ppt
- 大小:883.50 KB
- 文档页数:21
4.勾股定理5.勾股定理的逆定理6.逆命题和互逆命题7.线段的垂直平分线8.角平分线的性质与判定三角形的证明等腰三角形等腰三角形的性质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勾股定理等边三角形的性质等边三角形的判定直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的性质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的判定(HL)直角三角形的判定等边三角形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垂直平分线的性质角平分线的性质师生活动:先让全体学生复习课本知识点,随后完成助学的知识梳理,教师边巡视边用红笔批改. 再让几名学生到起立回答多媒体展示的填空,检测学生的掌握清况。
(评价标准:回答时语言规范,表达准确,最高10分)三、例题解析,应用知识1.根据等腰(等边)三角形的相关知识点解答下列问题:-----------------------指向目标2例1(多媒体展示)如图所示,在△ABC中,AB=AC,BD⊥AC于D.求证:∠BAC = 2∠DBC.师生活动:先让学生分析根据这道题的解题思路,再让一名学生到黑板板演解题步骤,其余学生在练习本上做题,教师边巡视边用红笔批改.利用本题巩固所学,让学生体会等腰(等边)三角形的知识点的应用,并注意解题格式,养成良好的解题习惯.检测目标2:(多媒体展示)巩固训练1:-----------------------------------------------评价目标2.如图,在△ABC中,AB=AC时,(1)∵AD⊥BC,∴∠ ____= ∠_____;____=____.(2) ∵AD是中线,∴____⊥____; ∠_____= ∠_____.(3) ∵AD是角平分线,∴____ ⊥____;_____=____.(评价最高标准:答案正确,每小题1分,共12分)任务4. 巩固训练2:---------------------------------------------评价目标2.2.等腰三角形的两边长分别为4和6,求它的周长.(最高评价标准:答案正确,回答理由充分、有条理最高10分)师生活动:对于1,让学生思考如何利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与判定完成,对于2,引导学生注意分类讨论,学生做题时,教师巡视,发现问题及时点拨,并加入到小组中合作交流. 学生交流后叙述解题过程,教师板书步骤,并适时指导.四、课堂小结,收获共享学生结合黑板板书回顾本节课的所学所感所悟.设计意图:课堂总结是知识沉淀的过程,学生自我反思,交流、用自己的语言来归纳总结知识点,有利于培养反思与总结的习惯和语言表达能力,同时理清了知识脉络,强化了学习重点.当堂检测五、达标检测,反馈提高A级填空题(每空4分)1.在△ABC中,AB=AC,∠A=44°,则∠B=度.2.等腰三角形的一个角为50°,则顶角是度.3.如图,AB=AD,只需添加一个条件,就可以判定△ABC≌△ADE.(第3题图) (第5题图)B级:4.已知等腰三角形两条边的长分别是3和6,则它的周长等于.5.如图,在△ABC中,∠C=90°,D为BC上的一点,且DA=DB,DC=AC.则∠B=度.评价活动:学生独立完成后,教师出示答案,同伴互换批改,教师统计学生答题情况.学生根据答案进行纠错.及时反馈,了解自己对本节课知识的掌握情况。
A B C D 第6题 第7题 第8题 第13题第一章 三角形的证明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24分)1. 到三角形三个顶点的距离相等的点是三角形( )的交点.A. 三个内角平分线B. 三边垂直平分线C. 三条中线D. 三条高2.已知△ABC 的三边长分别是6cm 、8cm 、10cm ,则△ABC 的面积 是( )A.24cm 2B.30cm 2C.40cm 2D.48cm 23.已知等腰三角形的两边长分别为5㎝、2㎝,则该等腰三角形的周长是( )A .7㎝B .9㎝C .12㎝或者9㎝D .12㎝4. 面积相等的两个三角形( )A.必定全等B.必定不全等C.不一定全等D.以上答案都不对5.一个等腰三角形的顶角是40°,则它的底角是( )A .40°B .50°C .60°D .70°6. 如图,在△ABC 和△DEF 中,已知AC=DF ,BC=EF ,要使△ABC ≌△DEF ,还需要的条件是( )A.∠A=∠DB.∠ACB=∠FC.∠B=∠DEFD.∠ACB=∠D7.如图,△ABC 中,AB=AC ,点D 在AC 边上,且BD=BC=AD , 则∠A 的度数为( )A.30°B.36°C.45°D.70°8.如图,△ABC ≌△AEF ,AB =AE ,∠B =∠E ,则对于结论①AC =AF ;②∠FAB =∠EAB ;③EF =BC ;④∠EAB =∠FAC ,其中正确结论的个数是( )A.1个B.2个C.3个D.4个二、填空题(每题3分,共24分)9.“等边对等角”的逆命题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0.已知⊿ABC 中,∠A = 090,角平分线BE 、CF 交于点O ,则∠BOC = .11.如果等腰三角形的有一个角是80°,那么顶角是 度.12.等腰三角形一腰上的高与另一腰的夹角为300,腰长为6,则其底边上的高是 。
数学回顾与思考课教学方法的一次尝试北师大版数学教材按章编排每一章结束,设计了回顾与思考课,属于复习课。
复习课上,大多数老师一般采用的课堂教学结构是先复习本章的知识,建立知识结构图,接着典型例题讲解,最后是学生课堂练习和课后练习。
当某一章内容较多时,老师们发现很难有一个完整的课堂教学结构,长此一往,《回顾与思考》的教学费时费力,师生也感到枯燥乏味,没有生机。
笔者不断学习和教学实践,总结出一种能有效地进行《回顾与思考》的教学模式,就是师生积极互动的教学模式。
下面我就以北师大版九年级(上)第一章《证明(二)的回顾与思考》为例,谈谈互动式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主动复习知识,总结数学方法,训练思维,提升能力,大大提高了复习课的效率,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增强学习的信心。
1.课前活动课前教师的活动就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教师通过激励,挖掘学生的潜能,使学生的求知欲更旺盛,形成学生主动积极的学习习惯。
传统的知识回顾对学习自觉性欠缺的同学效果不佳,难以激发他们的学习主动性。
复习《证明(二)》这一章时,笔者采用学生设计手抄报的方法,调动广大学生的积极性。
课前把学生划分为活动小组,每组4~6人,按学生能力适当搭配,要求每组学生设计一张8K版面的手抄报,要求充分体现课本核心知识,包括证明的基本要求和方法,和自己学习本章的思考,图文并茂,要求课堂上将手抄报的内容、形式进行评比。
学生在准备手抄报的活动中,需要复习课本,找核心知识,翻阅完成的作业、练习册、需要查阅资料、信息,需要讨论设计内容运用的知识等,活动中同学们还发现了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
我这样做是搭建了让学生表现的舞台,为营造一个活跃的复习课做好准备。
这期间,各组间学生展开竞争,组内学生团结合作,开动脑筋,力求本组设计最佳的手抄报。
这样的活动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学生会主动参与到同学间的讨论中,在这个活动中学生会查阅课外资料,开展研究性学习或组织小组合作探究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