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行为学10组织结构的基础
- 格式:ppt
- 大小:60.50 KB
- 文档页数:16
组织行为学理论基础专题1 组织行为学理论基础第一节组织行为学的范畴与方法一、组织行为学的范畴:(一)组织:动态定义:对分散的人和物进行系统性和整体性的安排及组合。
静态定义:按照一定的目标和结构建立起来的群体。
(二)行为:狭义定义:人受外部刺激的所有外显活动。
广义定义:人受外部刺激所表现的外显行为和内隐的心理活动。
特点:1、适应性2、多样性3、动态性4、可控性5、受生理、心理和环境的影响分类:个人行为、群体行为和组织行为(三)组织行为:定义:社会组织为达到其目标,自行产生动机、行动和效果的过程。
评价:动机、行动和效果都很重要。
特征:1、是组织整体行为,由组织负责,非个人行为。
2、动机是组织建立的宗旨的反映。
3、组织行为效果具有二重性,即实现组织宗旨又对社会产生后果。
4、组织行为是全体组织成员共同活动的行为。
5、组织行为通过个体行为实现,又影响个体行为。
构成:1、管理行为:对全体成员实现组织目标而进行的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
2、群体行为:正式和非正式群体行为。
3、个体行为:是组织行为的基础。
载体:组织机构—进行合理的组织设计影响组织行为的要素:感觉、经验、学习、动机、认知、个性、社会因素等。
(四)组织行为学:研究组织运行规律1、管理学的发展和分支学派:(1)早期的管理思想:圣经、孟子、孔子、马基雅维利(佛罗伦萨史)(2)古典管理理论:A泰罗与科学管理理论B法约尔的一般管理理论C韦伯的行政管理理论(3)人际关系学说:梅约的霍桑实验(4)组织行为理论(5)现代管理丛林:A社会合作系统学派B经验或案例学派C社会技术系统学派D人际关系行为学派E群体行为学派F决策理论学派G沟通信息中心学派H管理科学学派(6)管理学派的统一和发展趋势展望A系统管理理论B权变管理理论2、组织行为学的产生与发展:吉尔布雷斯夫人“管理心理学” -组织行为学(20世纪60年代)3、研究内容:(1)个体行为研究(2)群体行为研究:正式和非正式群体(3)组织行为研究:组织设计、组织诊断、组织变革、组织发展等。
组织行为学重点复习资料第一章绪论1、组织行为学的含义:采用系统分析的方法,研究一定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规律,以提高管理人员预测、引导和控制人的行为的能力,以实现组织预定目标的学科。
2、组织行为学的发展第一阶段:20世纪初到30年代,以泰罗、韦伯和法约尔等人为代表。
他们把组织看成一个封闭的理性模式。
第二阶段:20世纪30—60年代,以梅奥、麦戈里格等为代表。
他们把组织看成为一个封闭的社会性模式。
第三阶段:20世纪60—70年代,代表人物为费德勒等人。
他们把组织看作为开放的模式。
第四阶段:20世纪70年代以来,代表人物是维克、马奇等。
他们综合了前三阶段的长处,把组织看成是一个开放的社会性模式。
3、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内容⑴个体心理与行为⑵群体心理与行为⑶组织心理与行为4、管理者的技能罗伯特·卡茨(Robert Katz)提出了管理者应具有的三种基本管理技能:第一,技术技能;第二,人际技能;第三,概念技能。
5、组织及组织管理者面临的挑战(论述题,如政府管理者;内外环境)第一,应对经济全球化和劳动力多元化的挑战第二,对不断改善质量、提高生产率和改进服务的追求,都取决于员工更多地参与和自觉增加对工作投入第三,员工需求的多样化和忠诚度减弱第四,鼓励创新变革和更广泛的授权第五、改善道德行为6、未来组织的特征第一、等级制的弱化第二、组织结构扁平化第三、组织内部分立化第四、组织关系网络化第五、组织边界柔性化第六、组织规模小型化扁平化:组织结构层次尽可能少的一种组织结构。
特点:(1)结构层次减少(2)效率和效益保持或提高(3)行动快捷有效(4)人力资源成本下降(5)组织综合竞争能力提高网络化:指管理者应该考虑所有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并与利益相关者联合成战略联盟,使之为共同的目标奋斗。
特点:(1)内部网络化(主要利益者:股东、员工、本企业)(2)外部网络化(主要利益者:客户、供应商、政府、社区、媒体)7、研究和应用组织行为学的意义⑴有助于加强以人为中心的管理,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⑵有助于知人善任,合理地使用人才⑶有助于改善人际关系,增强群体的合理凝聚力和向心力;⑷有助于提高领导水平,改善领导者和被领导者的关系⑸有助于组织变革和组织发展。
组织行为学(罗宾斯)[推荐]Tag:组织罗宾斯行为学派(美)斯蒂芬·P·罗宾斯组织行为学我们已经表明了人际技能的重要性。
但是,无论是这本书,还是本书所涉及到的其他学科,都没有用人际技能这个概念,广泛地用来描述这个学科的术语是组织行为学。
组织行为学是一个研究领域,它探讨个体、群体以及结构对组织内部行为的影响,以便应用这些知识来改善组织的有效性。
组织行为是一个具有大量普通知识的独立的技能领域。
它研究什么呢?它研究组织中行为的决定因素:个体、群体和结构。
另外,组织行为学把研究个体、群体和结构对行为的影响所获得的知识用到实际中,使组织的运作更有效。
总之,组织行为学关心人们在组织中做什么,这种行为如何影响组织的绩效。
因为组织行为学特别关注与就业有关的情境,所以毫不奇怪,你将会发现这一领域强调的是与工作岗位、缺勤、员工流动、生产率、绩效和管理有关的行为。
人们对于构成组织行为学主题领域的成分或题目的看法越来越趋于一致。
虽然还有孰轻孰重的大量争论,但人们对于组织行为学研究的核心题目基本上达成了共识,这些题目包括激励、领导行为和权威、人际沟通、群体结构与过程、学习、态度形成与知觉、变革过程、冲突、工作设计、工作压力。
一、个体行为的基础传记特点。
对管理者来说传记特点非常易于得到。
大部分情况下,每个人的人事档案中都有这些资料。
在研究的基础上,我们得到的最重要的结论是:年龄似乎与生产率不存在关系;员工年龄越大,任职时间越长,则流动的可能性越低;已婚员工相比未婚员工缺勤率更低,流动率更低,对工作的满意度更高。
能力。
能力通过能力--工作的适应性直接影响到员工绩效水平和满意度水平。
如果管理者希望在二者之间进行合理匹配,该如何来做呢?第一,有效的选拔程序能提高这种适应性。
工作分析可以提供两方面的信息:该工作目前在做些什么以及个体需要具备什么能力以充分完成工作。
然后,通过测验、面试和评估方式了解申请者在所需能力方面的水平如何。
组织行为学基础知识组织行为学是一门研究个体、群体以及组织结构对组织内部行为的影响,从而提高组织绩效的学科。
它综合运用了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管理学等多学科的知识和方法,来理解、解释和预测组织中人们的行为。
一、个体行为个体是组织的基本组成部分,个体的行为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1、人格人格是个体独特的、相对稳定的心理特征总和。
常见的人格特质理论包括大五人格模型,即开放性、责任心、外倾性、宜人性和神经质。
了解员工的人格特质有助于预测他们在工作中的行为和表现,例如,责任心强的员工更可能按时完成任务,注重工作质量。
2、价值观价值观是个人对事物重要性的判断和评价标准。
不同的价值观会导致员工在工作中的目标和动机不同。
具有强烈成就导向价值观的员工可能更追求高绩效和职业发展,而注重工作生活平衡价值观的员工可能更关注工作环境和工作时间的合理性。
3、知觉知觉是个体对周围环境信息的选择、组织和解释。
知觉具有主观性,不同的人对同一事物可能有不同的知觉。
在组织中,管理者需要意识到员工的知觉偏差,避免误解和冲突。
4、态度态度包括工作满意度、工作投入度和组织承诺。
工作满意度高的员工往往工作效率更高,离职率更低。
工作投入度反映了员工对工作的专注和热情,而组织承诺则体现了员工对组织的忠诚度。
5、学习个体通过学习来适应工作环境和改进工作表现。
强化理论、社会学习理论等都为理解个体学习提供了重要的视角。
例如,通过及时的奖励和表扬,可以强化员工的积极行为。
二、群体行为群体是由两个或以上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的个体组成的集合。
1、群体发展阶段群体通常经历形成、震荡、规范、执行和解体这几个阶段。
在不同的阶段,群体的特点和问题各不相同,管理者需要采取相应的策略来促进群体的发展和绩效。
2、群体角色群体中的成员承担着不同的角色,如任务角色、维护角色等。
明确的角色分工有助于提高群体的效率。
3、群体规范群体规范是群体成员共同接受的行为准则和标准。
它可以是正式的规章制度,也可以是非正式的约定俗成。
专题一组织行为学理论基础1,对组织含义的理解P1;何谓狭义与广义的行为(J)P2答:组织有广泛的含义,从动态上看,组织是指安排分散的人和物使其具有系统性和整体性,此时的组织相当于组阁、组合的意义。
从静态上看,组织是指按照一定的宗旨和系统建立起来的群体,如党团组织、企业组织等。
答:狭义的行为是指人受其生理、心理支配或客观环境的刺激而表现出来的能被观察到得一切外显的活动。
例如,人饿了就会产生吃饭的行为,天气冷了就会增加衣服的行为等。
广义的行为除了上述可以直接观察到的外显行为外,还包括内隐的心理活动。
这种内隐的行为只有当事人才能意识到,别人很难进行直接的观察或者预测。
因此,广义行为的概念实际是把心理和行为统称为人的行为。
2,简述人的行为特点P2;答:(1)适应性(2)多样性(3)动态行(4)可控性(5)人的行为实质上是人的生理、心理因素与客观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和表现3,何谓组织行为和组织行为学P2,P6;答:组织行为是指社会组织(包括企业),为实现其创立时的宗旨,自行发出的动机、采取行动和取得效果的过程,它是动机、行为、效果的统一。
组织行为学是研究组织的运行和其规律的学科。
作为一门学科,组织行为学在很大程度上用到了社会学、工业心理学和组织设计等方面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
4,简述组织行为特征P3;答:1、组织行为是整体行为、不是组织成员的单独个人行为2、组织行为的动机是根据这个组织建立的宗旨产生的,带有明确的目的性3、组织行为的效果是双重性4、组织行为是全体组织成员共同活动的行为5、组织行为是通过成员的个体行为来实现的,反过来又影响成员的个体行为6,谈谈学习组织行为学的重要意义P8;答:学习组织行为学具有重要意义。
由于组织由人组成,有效的管理者必须能够把个人的需要、群体的需要同组织的需要相联系。
综合来看,加强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对于改进管理工作和提高管理水平,对于培养和选拔各类管理人才,对于提高领导与群众以及各种人际关系、调动广大职工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对于增强群体凝聚力和整个组织的活力,对于提高工作绩效,加快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等,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