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学概论第3版-03
- 格式:pptx
- 大小:1.46 MB
- 文档页数:18
第一节旅游者的概述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旅游者概念的主要说法,熟悉定义旅游者的基本原则,掌握旅游者的类型、特点及旅游者形成的主客观条件,并能运用所学原理对本地区旅游者的基本类型、形成原因进行初步分析。
[提问]:什么是旅游者?同学们大多都是从外地到江门来念书的,算不算旅游者?为什么?一、国际上关于旅游者的定义1.国家联盟统计专家委员会的定义国际旅游者是指离开其惯常居住地,到其它国家旅行至少24小时以上的人。
具体可包括以下人员:为了消遣、家庭事务及身体健康方面的目的而出国旅行的人;为了出席国际会议或作为公务代表而出国旅行的人为了工商业务原因而出国旅行的人;在海上巡游过程中停靠登岸访问的人员,即使其停留时间不超过24小时。
以下人员不可统计在内:到某国就业任职者,不管其是否订有合同;到国外定居者;到国外学习,且膳宿在校的学生;凡属边境地区居民及落户定居而又越过边界去工作的人;临时过境而不停留的旅行者,即使其在该国境内时间超过24小时。
2.世界旅游组织的定义1950年,国际官方旅游组织联盟(世界旅游组织的前身)对国际旅游者的定义进行了修正,具体包括:(1)在国外学习,且膳宿在校的学生同样被视为旅游者进行统计;(2)到他国访问,停留时间不超过24小时的人员被视为国际短途旅游者;(3)途径他国,但不作法律意义上停留的人员被视为过境旅行者。
1963年,联合国在罗马召开了由国际官方旅游组织联盟发起的国际旅行和旅游会议。
会议提出了“游客”(Visitor)的新概念,并将游客定义为“除了为获得有报酬的职业以外,基于任何原因到其它一个不是自己常住国家访问的人员”。
在此基础上,再根据游客在一个国家停留时间的长短对游客进行细分,具体可分为两类,一类是过夜旅游者(Tourist),简称旅游者,另一类是一日游游客(Excursionist)。
1976年,联合国统计委员会举行第19次会议,通过《国际旅游统计暂行准则》,对国际旅游者的界定作了更为明确的表述。
第三章旅游者第一节旅游者概述1.James 是一名来自美国的南京大学的留学生,他长期寄宿在南京大学,这一行为表明他是一个外国旅游者。
(×)2.Jana 在北京大学留学期间,曾前往观看2010年的上海世博会。
在这次旅行中,他是一名外国旅游者。
(×)3.()将游客的概念划分为在目的地停留过夜的旅游者和在目的地不做过夜停留的短途游览者。
(C)A联合国统计委员会 B 国际联盟统计专业委员会 C罗马会议 D 我国国家统计局4.目前世界各国在对国际旅游者进行界定和统计时,往往都是以罗马会议定义为基准的。
由此看来目前世界各国对国际旅游者的界定或定义原则上已经形成共识。
(√)5.将旅游者按地理范围划分,包括国际旅游者和。
(国内旅游者)6.将旅游者按旅游者的组织形式划分,包括团体旅游者、和自助旅游者。
(散客旅游者)7.将旅游者按消费水平划分,包括、标准型旅游者、豪华型旅游者。
(经济型旅游者)8.将旅游者按旅游费用的来源划分,包括:自费旅游者、公费旅游者和。
(奖励旅游者)9.将旅游者按出游目的划分,包括观光型旅游者、、和。
(娱乐消遣型旅游者,度假保健型旅游者,文化型旅游者,公务型旅游者,家庭事务型旅游者,宗教朝觐型旅游者,购物型旅游者。
7选3,即可)10.简述观光型旅游者的特点。
答:(1)旅游者外出旅游的季节性强;(2)旅游者对旅游目的地的选择上自由度较大;(3)旅游者兴趣构成的广泛性、多样性;(4)旅游者对产品价格较为敏感,在旅游活动过程中花费不大;(5)重游率低。
11.娱乐消遣型旅游者的特点为()。
(ABCD)A.所占比例大 B.季节性强 C.选择自由度大 D.停留时间长12.度假保健型旅游者有何特点 ?答:(1)旅游者喜欢去环境质量高的地方,即气候温和、阳光充足、空气清新、水质好和远离噪音的地方;(2)医疗保健型旅游的主要参与者是经济发达国家的一些旅游者以及发展中国家的一些收入较高者,其中以中高档消费水平的中老年人居多,而且多以家庭为单位出游;(3)旅游者在一地的逗留时间长,日消费水平有两种情况:纯粹以度假为目的日消费水平高;以保健为主要目的的日消费水平低,相当数量的是经济型旅游者。
第三节旅游者类型及需求特点一、旅游者类型划分按照不同的标准,旅游者有不同的分类一常见的分类方法有以下几种:1.按年龄划分:少年(6~16岁)、青年旅游者(16~40)、中年旅游者(40~60)、老年旅游者(60岁以上)。
据调查,中青年旅游者在旅游者总数的50%以上。
2.按性别划分:男性旅游者、女性旅游者根据调查,男性旅游者出行的概率要大于女性。
中国男性旅游者可占整个国内旅游者总数的70%。
3.按收入划分:豪华型、大众型、经济型4.按职业划分:商人、学生、公司员工。
5.按照旅游目的划分:可分为观光型旅游者、娱乐消遣型旅游者、公务型(差旅型)旅游者、家庭及个人事务型旅游者、宗教朝圣型旅游者、购物型旅游者。
6.按照地理范围划分:可分为国际旅游者、国内旅游者、洲际旅游者、环球旅游者;7.按照组织形式划分:可分为团体旅游者、散客旅游者;8.按照计价方式划分:可分为全包价旅游者、半包价旅游者、非包价旅游者;9.按照费用来源划分:可分为自费旅游者、公费旅游者、社会旅游者、奖励旅游者;10.按照旅游交通方式划分:可分为航空旅游者、铁路旅游者、公路旅游者、水上旅游者、徒步旅游者;11.按照旅行距离划分:可分为短程旅游者、远程旅游者;12.按照旅游活动内容划分:可分为文化旅游者、人文旅游者、观光旅游者、访古旅游者、会议旅游者、疗养旅游者以及形形色色的专项旅游者等。
13.按受教育程度划分,可将旅游者划分为小学、初中、高中、大学、硕士、博士学历的旅游者。
一般来说,学历越高,旅游者出行的概率越大。
二、旅游者消费的特点(一)观光型旅游者其消费特点主要有:1.历史最悠久,最普遍的类型该类型是世界上最古老、最常见、最为普及、最基本的旅游者类型,无论是什么样的文化程度、生活阅历和价值取向,几乎所有的旅游者都不会排斥这种旅游活动。
2.对旅游目的地的选择上自由度较大旅游者在选择目的地时,既要看旅游景点的知名度和吸引力的大小,又要看旅游产品的质量,同时还要考虑旅游活动中的安全因素。
《旅游概论》第三版(李光坚主编)绪论—第三章考试题班级:姓名:分数:一二三四五总分一、选择题(每小题 2分,共40分。
每小题中只有一个选项是正确的,请将正确选项填在答题卡上)1.标志着人类的旅游活动已初见平民化时代的“曙光”的是A.古代旅游 B.现代旅游 C.近代旅游 D.新兴旅游2.下列不属于国际贸易三大支柱的是A.旅游业 B.纺织业 C.石油 D.汽车工业3.我国最早的游船出现于A.秦朝 B.春秋 C.隋朝 D.唐朝4.《佛国记》的作者是A.郦道元 B.法显 C.玄奘 D.鉴真5.以帝王巡游、政治旅行、商旅活动为主的是A.夏商周时期 B.秦汉时期C.宋元时期 D.隋唐时期6.“中国国际旅行社总社”在1954年成立于A.上海 B.天津 C.北京 D.广州7.同样到中国旅行,美国客人出自这种原因,英国客人出自另一种原因,这是____的差异。
A.需求 B.动机 C.兴趣 D.供给8.下列对于现代旅游与旅游业发展特征表述不正确的是A.地区的广泛性B.旅游者阶层的广泛性C.发展的均衡性D.交叉性9.工业旅游起始于20世纪50年代的A.法国B.美国C.英国D.德国10.从现有资料看,“旅游”一词最早出现在A.《说文》B.《礼记·学记》C.《悲哉行》D.《徐霞客游记》11.我国旅游业发展的总体方针是A.“积极发展入境旅游,大力发展国内旅游,适度发展出境旅游”B.“大力发展入境旅游,积极发展国内旅游,适度发展出境旅游”C.“适度发展入境旅游,大力发展国内旅游,积极发展出境旅游”D.“积极发展入境旅游,适度发展国内旅游,大力发展出境旅游”12.就整个人类历史来看,人类具有自觉意识的旅游萌芽于A.原始社会末期B.原始社会中期C.原始社会初期D.奴隶社会初期13.世界上第一个完整地走过了丝绸之路全部路程的西方旅行家是A.哥伦布B.托马斯*库克C.马可波罗D.张骞14.我国古代集探险、外交、和通商与一身的伟大旅行家是A.玄奘B.郑和C.张骞D.徐霞客15.揭开中国旅游业历史扉页的是A.1949在厦门成立的“华侨服务社”B.1923年在上海商业储蓄银行内部成立的“旅行部”C.1954年在北京成立的“中国国际旅行社总社”16.人类具有自觉目的的旅行萌芽于A.早期人类的迁徙活动B.农、牧分离的第一次社会大分工时期C.普遍存在剩余劳动产品交换需要的原始社会末期17.来自五湖四海的北大在校学生,利用节假日到北京故宫参观行为属于A.旅游B.游览C.旅行18.旅游需要涉及人的“不自由”是指A.政治迫害B.生活的藩篱C.生活困苦不能自由花钱19.旅游的“异地性”是因为A.生活定义的需要B.能促进交通业的发展C.能拓展生活领域,产生与日常生活的疏离20.一个在清华大学求学的美国留学生,在节日里到西安、桂林等地旅游,从类别而言属于A.国内旅游B.跨国旅游C.洲际旅游二、判断题(每小题2分,共20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