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邦彦《兰陵王·柳阴直》赏析
- 格式:doc
- 大小:28.50 KB
- 文档页数:4
兰陵王柳-古诗-赏析柳阴直,烟里丝丝弄碧。
隋堤上,曾见几番。
拂水飘绵送行色。
登临望故国,谁识京华倦客?长亭路,年去岁来,应折柔条过千尺。
闲寻旧踪迹,又酒趁哀弦,灯照离席。
梨花榆火催寒食。
愁一箭风快,半篙波暖。
回头迢递便数驿,望人在天北。
凄恻,恨堆积。
渐别浦萦回,津堠岑寂,斜阳冉冉春无极。
念月榭携手,露桥闻笛。
沉思前事,似梦里,泪暗滴。
【注释】①柳阴直:指隋堤上杨柳排列整齐,阴影很直。
②烟:即雾。
丝丝弄碧:柳条随风飞舞,闪弄其嫩绿的姿色。
③故国:故乡,亦指旧游之地。
④梨花榆火催寒食:此交饯别是在梨花盛开的寒食节前。
古代寒食节禁火,朝廷于清明赐榆火予百官。
⑤迢递:遥远。
⑥津堠:码头上供了望歇宿的处所。
【评解】此词以“柳”为题,托物起兴,抒写离情。
全词首段写景,二段写别时的感想,三段写别后的愁怀。
通篇构思工巧、严谨,各段之间,既有内在联系,又前后呼应,浑然一体。
咏柳和送别巧妙地结合在一起,由虚入实,情景交融,恰当地表达出词人缠绵忧伤的情怀。
【集评】毛?《樵隐笔录》:绍兴初,都下盛行周清真《兰陵王慢》,西楼南瓦皆歌之,谓之“渭城三叠”。
以周词凡三换头,至末段声尤激越,唯教坊老笛师能倚之以节歌者。
其谱传自赵忠简家。
忠简于建炎丁未九日南渡,遇宣和大晟府协律郎某,叩获九重故谱,因令家伎以习之,遂流传于外。
陈延焯《白雨斋词话》:美成词极其感慨,而无处不郁,令人不能遽窥其旨。
如《兰陵王》云:“登临望故国,谁识京华倦客”?二语是一篇之主,上有“隋堤上,曾见几番,拂水飘绵送行色”之句,暗伏倦客之恨,是其法密处。
故下文接云:“长亭路,年去岁来,应折柔柳过千尺”。
久客流留之感,和盘托出。
他手至此,以下便直抒愤懑矣。
美成则不然,“闻寻旧踪迹”二叠,无一语不吞吐,只就眼前景物,约略点缀,更不写淹留之故,却无处非淹留之苦;直至收笔云:“沉思前事,似梦里,泪暗滴”。
遥遥挽合,妙在才欲说破,便自咽住,其味正自无穷。
周济《宋四家词选》:客中送客,一“愁”字代行者设想,以下不辨是情是景,但觉烟霭苍茫。
兰陵王·柳原文及赏析兰陵王·柳原文及赏析兰陵王·柳作者:周邦彦朝代:清朝柳阴直。
烟里丝丝弄碧。
隋堤上、曾见几番,拂水飘绵送行色。
登临望故国。
谁识。
京华倦客。
长亭路,年去岁来,应折柔条过千尺。
闲寻旧踪迹。
又酒趁哀弦,灯照离席。
梨花榆火催寒食。
愁一箭风快,半篙波暖,回头迢递便数驿。
望人在天北。
凄恻。
恨堆积。
渐别浦萦回,津堠岑寂。
斜阳冉冉春无极。
念月榭携手,露桥闻笛。
沈思前事,似梦里,泪暗滴。
译文正午的柳荫直直地落下,雾霭中,丝丝柳枝随风摆动。
在古老的隋堤上,曾经多少次看见柳絮飞舞,把匆匆离去的人相送。
每次都登上高台向故乡瞭望,杭州远隔山水一重又一重。
旅居京城使我厌倦,可有谁知道我心中的隐痛?在这十里长亭的路上,我折下的柳条有上千枝,可总是年复一年地把他人相送。
我趁着闲暇到了郊外,本来是为了寻找旧日的行踪,不料又逢上筵席给朋友饯行。
华灯照耀,我举起了酒杯,哀怨的音乐在空中飘动。
驿站旁的梨花已经盛开,提醒我寒食节就要到了,人们将把榆柳的薪火取用。
我满怀愁绪看着船像箭一样离开,梢公的竹篙插进温暖的水波,频频地朝前撑动。
等船上的客人回头相看,驿站远远地抛在后面,端的离开了让人愁烦的京城。
他想要再看一眼天北的我哟,却发现已经是一片蒙胧。
我孤零零地十分凄惨,堆积的愁恨有千万重。
送别的河岸迂回曲折,渡口的土堡一片寂静。
春色一天天浓了,斜阳挂在半空。
我不禁想起那次携手,在水榭游玩,月光溶溶。
我们一起在露珠盈盈的桥头,听人吹笛到曲终……唉,回忆往事,如同是一场大梦。
我暗中不断垂泪,难以排遣的是那永远的隐痛。
注释直:柳阴连成一条直线。
烟:薄雾。
弄:飘拂。
隋堤:汴河之堤,隋炀帝时所修。
飘绵:指柳絮随风飘扬。
行色:行为出发时情状。
京华:京师。
长亭:路旁供行人休息或送别的亭子。
柔条:柳枝。
古人有折柳赠别之习。
旧踪迹:过去的情状。
趁:逐,追随。
哀弦:哀怨的乐声。
离席:送别的筵席。
寒食:清明前一天为寒食。
周邦彦的别离诗词《兰陵王·柳》赏析《兰陵王•柳》宋•周邦彦柳阴直,烟里丝丝弄碧。
隋堤上、曾见几番,拂水飘绵送行色。
登临望故国。
谁识、京华倦客。
长亭路,年去岁来,应折柔条过千尺。
闲寻旧踪迹。
又酒趁哀弦,灯照离席。
梨花榆火催寒食。
愁一箭风快,半篙波暖,回头迢递便数驿。
望人在天北。
凄恻。
恨堆积。
渐别浦萦回,津堠岑寂。
斜阳冉冉春无极。
念月榭携手,露桥闻笛。
沈思前事,似梦里,泪暗滴。
【赏析】这首词自来被认为是《清真集》中代表作之一,而“斜阳冉冉春无极”一句,历来受到赞赏,谭献甚至在他的《谭评词辨》中说“斜阳七字,微吟千百遍,当入三昧出三昧”。
词写的是柳,实则借柳来写离别。
上片借隋堤柳烘托了离别的气氛,中片抒写自己的别情,下片写渐远以后的心绪。
“凄恻。
恨堆积。
渐别浦萦回,津堠岑寂”这几句直抒胸臆,写别离之恨之悲,而下一句便接“斜阳冉冉春无极”,把情感宕开,转写景物,却又不单纯写景。
它把所有的心绪都融化在斜阳里,融化在春日里,使得情与景完全浑融在一起,看似只着眼于春色暮色,似乎因眼前的美景而忘记了离愁别恨。
叶嘉莹教授解释说这一句为什么好,“因为它从那些越积越多的离愁别恨中一下子跳转出去了,但这一跳转不但没有能甩脱那些离愁别恨,反而使周围整个的环境都染上了离愁别恨!看似解脱,实际却是一种更深的沉溺”。
俞平伯先生在《唐宋词选释》释“斜阳”句云:“一句中含两意,一日光景已近黄昏,春光却无限,也是无穷的。
”“斜阳冉冉”,代表的是时间的消逝,而“春无极”,则是形容空间漫无边际。
时间无始无终,空间无边无际,但对于一个人来说,拥有的时间和空间都是有限的。
所以“斜阳冉冉”与“春无极”囊括了人类生活舞台上出现的千变万化的离与合、悲与欢,生命的消逝与永恒、有限与无际。
扩展阅读:周邦彦的简介周邦彦(1057年-1121年),字美成,号清真居士,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北宋词人。
作品在婉约词人中长期被尊为“正宗”。
旧时词论称他为“词家之冠”或“词中老杜”,是公认“负一代词名”的词人,在宋代影响甚大。
浅析周邦彦《兰陵王·柳》作者:徐放来源:《青年文学家》2017年第03期摘要:周邦彦是北宋词坛的集大成者,因为生活在两宋之际,恰也开了南宋词坛的风气之先,因此许多词论家对其评价很高。
清代词人周济认为他的词“如颜平原书,虽未臻两晋,而唐初之法至此大备”,王国维也把他称作“词中老杜”。
下面就他的代表作《兰陵王》进行梳理分析,并简要分析一下他在这首词中体现出来的叙事特色。
关键词:周邦彦;离别词;咏物词;叙事特色[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7)-03-0-02一、《蘭陵王·柳》的文本分析兰陵王·柳柳阴直,烟里丝丝弄碧。
隋堤上、曾见几番,拂水飘绵送行色。
登临望故国。
谁识、京华倦客。
长亭路,年去岁来,应折柔条过千尺。
闲寻旧踪迹。
又酒趁哀弦,灯照离席。
梨花榆火催寒食。
愁一箭风快,半篙波暖,回头迢递便数驿。
望人在天北。
凄恻。
恨堆积。
渐别浦萦回,津堠岑寂。
斜阳冉冉春无极。
念月榭携手,露桥闻笛。
沈思前事,似梦里,泪暗滴。
(一)词牌来历《兰陵王》,其名出自《北齐书》。
兰陵王指的是齐文襄王第四子高长恭,他骁勇善战,带领部队将士取得了邙山大捷,打败了北周的大军。
战士们便创作了《兰陵王入阵曲》来讴歌兰陵王高长恭。
但是宋词《兰陵王》只用了这个名头,内容却是北宋的新调。
据王灼《碧鸡漫志》记载,“今越调《兰陵王》凡三段,二十四拍……又有大石调《兰陵王慢》,殊非旧曲。
”(二)正文赏析柳荫直,烟里丝丝弄碧。
此处“直”指视线所及处,并非弯直之直,意即远望隋堤杨柳。
“烟里丝丝弄碧”,写提上杨柳姿态,着一“弄”字而婀娜态出。
此处的“烟”可能并非实有,而是代指“柳荫”浓密,犹如烟笼雾罩,化用自刘禹锡《台城》中的名句“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南京师范大学的金启华先生对“弄”字有更深一层的见解,“一‘弄’字,道出似乎在作弄人,自己漫不经心,却使多少人在柳生柳老之际,造成离别。
宋词诗词与赏析-《兰陵王·柳》《兰陵王·柳》是宋代词人周邦彦的作品,被选入《宋词三百首》。
这是一首自伤别离的词,写作者离去之愁。
此词有生活细节、有人物活动,有抒情主体的心理意绪,形成词作较为鲜明的叙事性和戏剧性特色。
全词构思萦回曲折,似浅实深,有吐不尽的心事流荡其中,无论景语、情语,都很耐人寻味。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收集整理的《兰陵王·柳》宋词诗词鉴赏,可供大家欣赏和阅读。
《兰陵王·柳》宋代:周邦彦柳阴直,烟里丝丝弄碧。
隋堤上、曾见几番,拂水飘绵送行色。
登临望故国,谁识京华倦客?长亭路,年去岁来,应折柔条过千尺。
闲寻旧踪迹,又酒趁哀弦,灯照离席。
梨花榆火催寒食。
愁一箭风快,半篙波暖,回头迢递便数驿,望人在天北。
凄恻,恨堆积!渐别浦萦回,津堠岑寂,斜阳冉冉春无极。
念月榭携手,露桥闻笛。
沉思前事,似梦里,泪暗滴。
译文及注释译文正午的柳荫直直地落下,雾霭中,丝丝柳枝随风摆动。
在古老的隋堤上,曾经多少次看见柳絮飞舞,把匆匆离去的人相送。
每次都登上高台向故乡瞭望,杭州远隔山水一重又一重。
旅居京城使我厌倦,可有谁知道我心中的隐痛?在这十里长亭的路上,我折下的柳条有上千枝,可总是年复一年地把他人相送。
我趁着闲暇到了郊外,本来是为了寻找旧日的行踪,不料又逢上筵席给朋友饯行。
华灯照耀,我举起了酒杯,哀怨的音乐在空中飘动。
驿站旁的梨花已经盛开,提醒我寒食节就要到了,人们将把榆柳的薪火取用。
我满怀愁绪看着船像箭一样离开,梢公的竹篙插进温暖的水波,频频地朝前撑动。
等船上的客人回头相看,驿站远远地抛在后面,端的离开了让人愁烦的京城。
他想要再看一眼天北的我哟,却发现已经是一片蒙胧。
我孤零零地十分凄惨,堆积的愁恨有千万重。
送别的河岸迂回曲折,渡口的土堡一片寂静。
春色一天天浓了,斜阳挂在半空。
我不禁想起那次携手,在水榭游玩,月光溶溶。
我们一起在露珠盈盈的桥头,听人吹笛到曲终……唉,回忆往事,如同是一场大梦。
周邦彦《兰陵王·柳》的简析
兰陵王
柳
柳阴直,烟里丝丝弄碧。
隋堤上①。
曾见几番,拂水飘绵送行色②。
登临望故国③,谁识京华倦客④?长亭路、年去岁来,应折柔条过千尺。
闲寻旧踪迹,又酒趁哀弦,灯照离席,梨花榆火催寒食⑤。
愁一箭风快,半篙波暖,回头迢递便数驿,望人在天北。
凄恻,恨堆积。
渐别浦萦回,津堠岑寂⑥,斜阳冉冉春无极。
念月榭携手⑦,露桥闻笛。
沉思前事,似梦里,泪暗滴。
【注解】
①隋堤:汴京附近汴河之堤,隋炀帝所筑,故称。
②行色:行人出发时的情状。
③故国:故乡。
④京华倦客:作者自谓。
⑤寒食:节令名,在清明前一日(一说二日)。
唐宋时朝廷在清明日取榆柳之火以赐百官,故有“榆火”之说。
⑥津堠岑寂:码头上冷清寂寞。
津堠:渡口,可供守望、住宿的处所。
⑦榭:建在高台上的敞屋。
【赏析】
这首词写词人离开京华时昔别的心情。
上阕以柳色来铺写别情;中片写离愁与惜别之情;下阕写渐远以后的心情。
时间上这两片是连续的,感情又有波澜。
全词萦回曲折,文情跌宕,含情深蕴。
《兰陵王·柳阴直》周邦彦宋词注释翻译赏析“柳阴直,烟里丝丝弄碧。
”这两句描绘了柳阴的景色。
柳阴是指柳树的阴影,它直直地延伸着,给人一种宁静、幽深的感觉。
烟里丝丝弄碧则描绘了柳丝在烟雾中飘动的景象,它们仿佛在轻轻地舞动,显示出一种轻盈、柔美的姿态。
“隋堤上、曾见几番,拂水飘绵送行色。
登临望故国,谁识京华倦客?”这三句写了词人在隋堤上的所见所感。
隋堤是隋炀帝时期修建的一条运河堤岸,它是北宋时期来往京城的必经之路。
词人在这里曾多次看到人们拂水飘绵地送行,这让他感受到了离别的悲伤。
登临望故国则表达了词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他站在高台上远望故乡,心中充满了感慨。
谁识京华倦客则表达了词人对自己的感慨,他说自己是一个厌倦了京华生活的倦客,没有人能够理解他的心情。
“长亭路,年去岁来,应折柔条过千尺。
”这三句写了词人对过去的回忆。
长亭是古代送行的地方,词人在这里送别了无数的人。
年去岁来则表达了时间的流逝,岁月匆匆,转眼间又过去了一年。
应折柔条过千尺则表达了柳树的繁茂,它的枝条在风中飘舞,仿佛在向人们诉说着离别的悲伤。
“闲寻旧踪迹,又酒趁哀弦,灯照离席。
梨花榆火催寒食。
愁一箭风快,半篙波暖,回头迢递便数驿,望人在天北。
”这几句写了词人在旅途中的所见所闻所感。
他闲来无事,便去寻找过去的踪迹,却发现那些美好的时光已经一去不复返。
他又在酒席上听着哀怨的音乐,看着离别的灯火,心中充满了忧愁。
梨花榆火催寒食则描绘了寒食节的景象,它让词人想起了过去的离别。
愁一箭风快,半篙波暖,回头迢递便数驿,望人在天北则表达了词人的离愁别恨,他说自己的忧愁就像箭一样快速地飞走,船篙在温暖的水波中轻轻摇动,回头一看,已经走了数里之遥,而送别的人却还在遥远的天北。
“凄恻,恨堆积!渐别浦萦回,津堠岑寂,斜阳冉冉春无极。
念月榭携手,露桥闻笛。
沉思前事,似梦里,泪暗滴。
”这几句写了词人的感受。
他感到凄凉悲哀,心中充满了怨恨。
别浦萦回则描绘了水边的景象,它让词人感到更加孤独。
周邦彦的《兰陵王·柳阴直》,直抒胸臆,
主观感情充沛
《兰陵王·柳阴直》是周邦彦的代表作之一,是一首著名的古诗词。
这首诗描写的是王维的爱情故事。
王维是一位著名的唐代诗人,他的诗歌常常直接表达自己的感情,并且非常善于用比喻和隐喻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在《兰陵王·柳阴直》中,王维表达了对自己的爱人的深切思念和无限的爱意,并且用了很多浪漫的比喻来表达自己的感情。
例如,他把自己的爱人比作“兰陵王”,表示自己对爱人的尊敬和崇拜;他还把自己比作“柳阴直”,表示自己无时无刻都在想念爱人。
整首诗流露出王维对爱人的深深思念和无限的爱意,充满了柔情似水的浪漫气息。
周邦彦《兰陵王柳》原文、注释、译文及赏析【原文】《兰陵王柳》柳阴直,烟里丝丝弄碧。
隋堤上,曾见几番,拂水飘绵送行色。
①登临望故国,谁识京华倦客。
②长亭路,年去岁来,应折柔条过千尺。
③闲寻旧踪迹,又酒趁哀弦,灯照离席。
梨花榆火催寒食。
④愁一箭风快,半篙波暖,回头迢递便数驿,望人在天北。
⑤ 凄恻,恨堆积。
渐别浦萦回,津堠岑寂。
⑥斜阳冉冉春无极。
念月榭携手,露桥闻笛。
沉思前事,似梦里,泪暗滴。
【注释】①隋堤:即北宋都城汴京(今河南开封)城外的汴河堤,为隋炀帝时所筑。
飘绵:飞柳花。
行色:指行色匆匆的旅行者。
②故国:这里作“故乡”解。
京华倦客:作者自称,当时他久居汴京,厌倦了作客生涯。
③“应折”句:指折柳赠别。
汉代长安城东有灞桥,京城的人送客到此,折柳枝赠别,后遂沿为风俗。
④榆火:古代于清明节取榆柳作薪煮食,名曰“换薪火”,以取一年之利。
宋代皇帝于清明取榆柳之火赐近臣,事详《春明退朝录》卷中。
这里“榆火”用作点缀寒食禁烟节令的辞藻,并非实写取火之事。
⑤半篙:指撑船的竿一半没入水中。
迢递:远的样子。
⑥别浦:行人离别的水岸。
津堠(hou候):水边的土堡,为行人守望之所。
【译文】柳树的阴影笔直地向远方延伸,烟雾中丝丝柳条不断随风摆动,有意把它们嫩绿的姿色卖弄。
在这古老的隋堤上,我曾经多少次看见柳花飞舞,把匆匆离去的行人相送。
我登高向南眺望,故乡杭州远隔山万重。
我久已厌倦了旅居京城的生活,可有谁知道我这个远客心中的苦痛?在这十里长亭的路上,我年去年来地送客,赠人的柳条至少有上千尺经过我手中。
我这次闲着无事出城来,本来为着重寻旧日的行踪。
不料又一次坐上了灯光映照的离别宴席,在哀怨的音乐声里举起了酒盅。
看见梨花开我才想起寒食节快到了,人们就要将榆柳新火取用。
我满怀愁绪地看着航船象箭一般顺风飞驶,梢公把竹篙在温暖的水波中频频地撑动。
船上的客人刚回头就发觉已经远远地驶过了几个驿站,他要再看一眼天北的我,已是一片朦胧。
我孤零零十分凄惨,心中堆积着愁恨千重。
周邦彦《兰陵王·柳阴直》译文及赏析周邦彦《兰陵王·柳阴直》译文及赏析北宋周邦彦《兰陵王·柳阴直》柳阴直,烟里丝丝弄碧。
隋堤上、曾见几番,拂水飘绵送行色。
登临望故国,谁识京华倦客?长亭路,年去岁来,应折柔条过千尺。
闲寻旧踪迹,又酒趁哀弦,灯照离席。
梨花榆火催寒食。
愁一箭风快,半篙波暖,回头迢递便数驿,望人在天北。
凄恻,恨堆积!渐别浦萦回,津堠岑寂,斜阳冉冉春无极。
念月榭携手,露桥闻笛。
沉思前事,似梦里,泪暗滴。
注释:本篇又题作“柳”,借咏柳伤别,抒写词人送别友人之际的羁旅愁怀。
兰陵王:词调名,首见于周邦彦词。
柳阴直:长堤之柳,排列整齐,其阴影连缀成直线。
烟里丝丝弄碧:笼罩在烟气里细长轻柔的柳条随风飞舞,舞弄它嫩绿的姿色。
弄:飘拂。
隋堤:汴京附近汴河之堤,隋炀帝时所建,故称。
是北宋是来往京城的必经之路。
拂水飘绵:柳枝轻拂水面,柳絮在空中飞扬。
行色:指行人出发时的情况。
故国:指故乡。
京华倦客:作者自谓。
京华,指京城,作者久客京师,有厌倦之感,故云。
长亭:古时驿路上十里一长亭,五里一短亭,供人休息,又是送别的地主。
应折柔条过千尺:古人有折柳送别之习。
过千尺:极言折柳之多。
旧踪迹:指往事。
又:又逢。
酒趁哀弦:饮酒时奏着离别的乐曲。
趁:逐,追随。
哀弦:哀怨的乐声。
离席:饯别的宴会。
梨花榆火催寒食:饯别时正值梨花盛开的寒食时节。
唐宋时期朝廷在清明日取榆柳之火以赐百官,故有“榆火”之说。
寒食:清明前一天为寒食。
一箭风快:指正当顺风,船驶如箭。
半篙波暖:指撑船的竹篙没入水中,时令已近暮春,故曰波暖。
迢递:遥远。
驿:驿站。
望:回头看。
人:指送行人。
别浦:送行的水边。
萦回:水波回旋。
津堠:码头上供撩望歇宿的处所。
岑寂:冷清寂寞。
冉冉:慢慢移动的样子。
无极:无边。
念:想到。
月榭:月光下的楼台。
月榭:月光下的亭榭。
榭,建在高台上的敞屋。
露桥:沾满露水的桥边。
译文1:正午的柳荫直直地落下,雾霭中,丝丝柳枝随风摆动。
周邦彦的兰陵王柳阴直直抒胸臆主观感情充沛周邦彦的《兰陵王》中表达出来的柳阴直直抒胸臆的主观感情充沛,一直令人惊讶。
柳阴直直是极具有感染力的火焰,代表一种极为特殊的文艺表达形式。
作为国内著名诗人,周邦彦在其作品中体现出他对柳阴直直抒胸臆主观感情的深情。
一、柳阴直直,抒写苦难中的爱与恩怨早在《兰陵王》之前,周邦彦就尝试以柳阴直直的形式抒写人间情事。
他以抒情的形式描述了满怀仇恨的不堪回首、付出倾世的慈爱以及兰陵王家族中恩怨情仇褶皱的伤心事,而这正是柳阴直直抒写的精髓。
周邦彦的《兰陵王》围绕着柳阴直直展开,在他的诗作中溢出的情怀无可比拟。
比如,华玉端端,好一抹苦难的牵挂;翠袖柔柔,有着深深的思念;显示了真切的母子情份,以及无尽的张思婉柔。
二、柳阴直直,表达出团聚的温馨和怀念柳阴直直的表达方式离不开团聚的情感,周邦彦的诗作中也透露着温暖的相融和团聚的怀念。
比如,萧史忧心于失散的姐妹,愿“婴受开原鳞翼遥聚”;柳妃依偎贴身,温绥柔柔,“问我君王之蔼良”;又如思想恋人的春梦,企慕各地团聚,“九边结九节”,柳阴直直抒情得当,恰如其分。
三、柳阴直直,表达出一种深情柳阴直直不仅仅可以抒写痛苦苦涩的恩怨情仇和温暖团聚的暖暖的情感,而且还可以表达出一种深情。
比如,周邦彦以柳阴直直的形式笔记即可表达出深情:“波起狂路益清深,荡荡晨霞无窗心,佳期安得两相顾,添芳与风兮织锦”。
另外,他在诗作中精辟地表达了爱恨情仇、命运挣扎、家庭团聚等深情,勾勒出孽障恨败、母怀仇恨的中“哀思安知恨情厚”的血泪柳阴,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
四、结语周邦彦用柳阴直直抒发出独一无二的感情。
抒写出了他对柳阴直直的深情,得出的实效的感染力令人赞叹。
他使用的柳阴直直,让《兰陵王》脱颖而出,成为国内著名的文学作品。
文学评论·古典文学浅析周邦彦《兰陵王·柳》徐放 青岛大学文学院摘 要:周邦彦是北宋词坛的集大成者,因为生活在两宋之际,恰也开了南宋词坛的风气之先,因此许多词论家对其评价很高。
清代词人周济认为他的词“如颜平原书,虽未臻两晋,而唐初之法至此大备”,王国维也把他称作“词中老杜”。
下面就他的代表作《兰陵王》进行梳理分析,并简要分析一下他在这首词中体现出来的叙事特色。
关键词:周邦彦;离别词;咏物词;叙事特色[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7)-03-084-02一、《兰陵王•柳》的文本分析兰陵王•柳柳阴直,烟里丝丝弄碧。
隋堤上、曾见几番,拂水飘绵送行色。
登临望故国。
谁识、京华倦客。
长亭路,年去岁来,应折柔条过千尺。
闲寻旧踪迹。
又酒趁哀弦,灯照离席。
梨花榆火催寒食。
愁一箭风快,半篙波暖,回头迢递便数驿。
望人在天北。
凄恻。
恨堆积。
渐别浦萦回,津堠岑寂。
斜阳冉冉春无极。
念月榭携手,露桥闻笛。
沈思前事,似梦里,泪暗滴。
(一)词牌来历《兰陵王》,其名出自《北齐书》。
兰陵王指的是齐文襄王第四子高长恭,他骁勇善战,带领部队将士取得了邙山大捷,打败了北周的大军。
战士们便创作了《兰陵王入阵曲》来讴歌兰陵王高长恭。
但是宋词《兰陵王》只用了这个名头,内容却是北宋的新调。
据王灼《碧鸡漫志》记载,“今越调《兰陵王》凡三段,二十四拍……又有大石调《兰陵王慢》,殊非旧曲。
”(二)正文赏析柳荫直,烟里丝丝弄碧。
此处“直”指视线所及处,并非弯直之直,意即远望隋堤杨柳。
“烟里丝丝弄碧”,写提上杨柳姿态,着一“弄”字而婀娜态出。
此处的“烟”可能并非实有,而是代指“柳荫”浓密,犹如烟笼雾罩,化用自刘禹锡《台城》中的名句“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南京师范大学的金启华先生对“弄”字有更深一层的见解,“一‘弄’字,道出似乎在作弄人,自己漫不经心,却使多少人在柳生柳老之际,造成离别。
周邦彦《兰陵王·柳》原文+赏析柳阴直,烟里丝丝弄碧。
隋堤上、曾见几番,拂水飘绵送行色。
登临望故国,谁识京华倦客?长亭路,年去岁来,应折柔条过千尺。
闲寻旧踪迹,又酒趁哀弦,灯照离席。
梨花榆火催寒食。
愁一箭风快,半篙波暖,回头迢递便数驿,望人在天北。
凄恻,恨堆积!渐别浦萦回,津堠岑寂,斜阳冉冉春无极。
念月榭携手,露桥闻笛。
沉思前事,似梦里,泪暗滴。
【注释】⑴直:柳阴连成一条直线。
⑵烟:薄雾。
弄:飘拂。
⑶隋堤:汴河之堤,隋炀帝时所修。
⑷飘绵:指柳絮随风飘扬。
行色:行为出发时情状。
⑸京华:京师。
⑹长亭:路旁供行人休息或送别的亭子。
⑺柔条:柳枝。
古人有折柳赠别之习。
⑻旧踪迹:过去的情状。
⑼趁:逐,追随。
哀弦:哀怨的乐声。
⑽离席:送别的筵席。
⑾寒食:清明前一天为寒食。
榆火:朝廷于清明节取榆、柳之火以赐百官。
⑿迢递:遥远。
驿:驿站。
⒀望人:送行人。
⒁凄恻:悲伤。
⒂渐:正当。
别浦:水流分支的地方。
⒃津堠:码头上守望的地方。
津:渡口。
堠:哨所。
岑寂:空寂静谧。
⒄冉冉:慢慢移动的样子。
⒅念:想到。
月榭:月光下的楼台。
⒆露桥:布满露珠的桥梁。
【译文】正午的柳荫直直地落下,雾霭中,丝丝柳枝随风摆动。
在古老的隋堤上,曾经多少次看见柳絮飞舞,把匆匆离去的人相送。
每次都登上高台向故乡了望,杭州远隔山水一重又一重。
旅居京城使我厌倦,可有谁知道我心中的隐痛?在这十里长亭的路上,我折下的柳条有上千枝,可总是年复一年地把他人相送。
我趁着闲暇到了郊外,本来是为了寻找旧日的行踪,不料又逢上筵席给朋友饯行。
华灯照耀,我举起了酒杯,哀怨的音乐在空中飘动。
驿站旁的梨花已经盛开,提醒我寒食节就要到了,人们将把榆柳的薪火取用。
我满怀愁绪看着船像箭一样离开,梢公的竹篙插进温暖的水波,频频地朝前撑动。
等船上的客人回头相看,驿站远远地抛在后面,端的离开了让人愁烦的京城。
他想要再看一眼天北的我哟,却发现已经是一片蒙胧。
我孤零零地十分凄惨,堆积的愁恨有千万重。
诗词赏析:《兰陵王·柳》宋代:周邦彦柳阴直,烟里丝丝弄碧。
隋堤上、曾见几番,拂水飘绵送行色。
登临望故国,谁识京华倦客?长亭路,年去岁来,应折柔条过千尺。
闲寻旧踪迹,又酒趁哀弦,灯照离席。
梨花榆火催寒食。
愁一箭风快,半篙波暖,回头迢递便数驿,望人在天北。
凄恻,恨堆积!渐别浦萦回,津堠岑寂,斜阳冉冉春无极。
念月榭携手,露桥闻笛。
沉思前事,似梦里,泪暗滴。
译文及注释译文正午的柳荫直直地落下,雾霭中,丝丝柳枝随风摆动。
在古老的隋堤上,曾经多少次看见柳絮飞舞,把匆匆离去的人相送。
每次都登上高台向故乡瞭望,杭州远隔山水一重又一重。
旅居京城使我厌倦,可有谁知道我心中的隐痛?在这十里长亭的路上,我折下的柳条有上千枝,可总是年复一年地把他人相送。
我趁着闲暇到了郊外,本来是为了寻找旧日的行踪,不料又逢上筵席给朋友饯行。
华灯照耀,我举起了酒杯,哀怨的音乐在空中飘动。
驿站旁的梨花已经盛开,提醒我寒食节就要到了,人们将把榆柳的薪火取用。
我满怀愁绪看着船像箭一样离开,梢公的竹篙插进温暖的水波,频频地朝前撑动。
等船上的客人回头相看,驿站远远地抛在后面,端的离开了让人愁烦的京城。
他想要再看一眼天北的我哟,却发现已经是一片蒙胧。
我孤零零地十分凄惨,堆积的愁恨有千万重。
送别的河岸迂回曲折,渡口的土堡一片寂静。
春色一天天浓了,斜阳挂在半空。
我不禁想起那次携手,在水榭游玩,月光溶溶。
我们一起在露珠盈盈的桥头,听人吹笛到曲终……唉,回忆往事,如同是一场大梦。
我暗中不断垂泪。
注释兰陵王:词牌名,首见于周邦彦词。
一百三十字,分三段。
柳阴直:长堤之柳,排列整齐,其阴影连缀成直线。
烟:薄雾。
丝丝弄碧:细长轻柔的柳条随风飞舞,舞弄其嫩绿的姿色。
弄:飘拂。
隋堤:汴京附近汴河之堤,隋炀帝时所建,故称。
是北宋是来往京城的必经之路。
拂水飘绵:柳枝轻拂水面,柳絮在空中飞扬。
行色:行人出发前的景象、情状。
故国:指故乡。
京华倦客:作者自谓。
京华,指京城,作者久客京师,有厌倦之感,故云。
【书法】周邦彦兰陵王(赏析)【兰陵王】——周邦彦柳阴直,烟里丝丝弄碧。
隋堤上、曾见几番,拂水飘绵送行色。
登临望故国,谁识、京华倦客。
长亭路、年去岁来,应折柔条过千尺。
闲寻旧踪迹,又酒趁哀弦,灯照离席,梨花榆火催寒食。
愁一箭风快,半篙波暖,回头迢递便数驿,望人在天北。
凄恻,恨堆积。
渐别浦萦回,津堠岑寂,斜阳冉冉春无极。
念月榭携手,露桥闻笛。
沉思前事,似梦里、泪暗滴。
【赏析】词题为“柳”,实借柳发端,写客中送客之离愁。
上片由柳阴、柳丝、柳絮,引出折柳送别之人。
“谁识京华倦客”,一句道出“斯人独憔悴”之慨,折柳之多,见出送客之频、宦游之倦,离愁之浓。
为下文铺垫、渲染。
中片进入此番送别铺叙。
踪迹、哀弦、离席,着“旧”、“又”字,表明旅食京华、别愁殊多。
接一“愁”字,水到渠成,所愁当为船快、路遥、人远。
“回头”犹转眼,“望人在天北”,写居者伫立码头凝神痴望,形神在目。
下片写渐远之后凄恻情怀。
开头五字两顿,可知心情凄切至极。
“渐别浦”二句实写船行孤寂,时间又渐近黄昏,于是又情不自禁地回忆起往昔与她相聚的欢乐,是乐景写哀,最后以“泪暗滴”收束愁绪。
全词分往昔、她我、送留、想象与现实反复套叠,叙事抒情萦回曲折,而京华倦客之行为心绪一贯到底。
离愁分量笔笔刻写入骨。
宋人载西楼南瓦盛传此曲,“谓之渭城三叠”,不为无因。
《兰陵王·柳》是一首送别词,名为咏柳,实写别情,其中还寄托了作者官场失意与身世飘零的喟叹。
这首词共130个字,分成三片,层次很多,如果没有驾驭长调的才能,如果没有把零丝碎线织成锦绣的深功,对这样的长调是无法展开铺叙的,也无法融铸成统一的艺术整体。
周邦彦正是在这些方面显示出他的艺术才能和纯熟的技巧。
第一片是咏柳。
“拂柳飘绵送行色”,是全词的关键句。
它从咏柳转向别情,既交待了咏柳的原因,又交待了这首词的主旨是“送行”。
第二片写饯行。
这一片可分两层:前四句是“送”,写的是饯别的场面;后四句是“行”,写的是特别的情景。
经典宋词赏析:周邦彦《兰陵王·柳阴直》兰陵王·柳阴直①周邦彦柳阴直②,烟里丝丝弄碧③。
隋堤上,曾见几番,拂水飘绵送行色④。
登临望故国,谁识、京华倦客。
长亭路、年去岁来,应折柔条过千尺。
闲寻旧踪迹。
又酒趁哀弦,灯照离席。
梨花榆火催寒食⑤。
愁一箭风快,半篙波暖,回头迢递便数驿。
望人在天北。
凄侧,恨堆积。
渐别浦萦回,津堠岑寂⑥。
斜阳冉冉春无极。
念月榭携手,露桥闻笛。
沉思前事。
似梦里,泪暗滴。
【注释】①兰陵王:唐教坊曲名。
②柳阴直:指长堤上柳树行列齐整,阴影连成一条直线。
③烟:指雾气。
丝丝弄碧:指柳条丝丝飞舞,显现出一片碧绿的颜色。
④几番:多少次。
飘绵:指柳絮飞扬。
行色:行旅出发前的情景。
⑤榆火:清明时节取榆柳之火赐百官。
《云笈七签》:“清明一日取榆柳作薪煮食名曰'换薪火’,以取一年之利。
”⑥津堠:渡口边的土堡。
【译文】两行柳影笔直伸向远处,烟雾里条条绿丝带炫耀着自己的葱翠。
在这道隋堤上,我曾经有多少次见它轻拂水面,扬起飞絮,为人送行。
登高临远,我眺望那故乡所在,有谁知道我只是一个厌倦了京城生活的旅客!这经过长亭的道路,年复一年,人们折下那些赠别的柔条,连在一起恐怕都不止千尺了罢!我多余地去寻找旧时共游的踪迹。
不觉又是酒伴着哀怨的琴筝,灯照着饯别的宴席。
这是正当梨花开放,准备取榆柳之火,快到寒食节的时候。
行客愁看风送船行,其快如箭,在春水暖波中点篙而前,待回头时,早走了不少路,过了好几处驿站了。
再望送行之人已远在天北了。
我黯然凄怆,离恨在心头积聚起来。
渐渐地只留下眼前的河水曲折回绕,渡口的土堡静寂无声,太阳慢慢地向西,春色无边无际。
记得从前我们在月下的楼台上,曾手拉手共赏夜景;也曾在露水沾湿的桥头,倾听远处传来的笛声。
往事回想起来,好像做了一场梦,不觉暗暗地流下了眼泪。
【赏析】这是一首送别词,状写送客之离愁。
全词共分三阕,每一阕有两层意思。
上阕前五句写柳,后五句写自己的倦游心情。
周邦彦《兰陵王·柳阴直》赏析.txt15成熟的麦子低垂着头,那是在教我们谦逊;一群蚂蚁能抬走大骨头,那是在教我们团结;温柔的水滴穿岩石,那是在教我们坚韧;蜜蜂在花丛中忙碌,那是在教我们勤劳。
周邦彦《兰陵王·柳阴直》赏析兰陵王·柳·周邦彦柳阴直,烟里丝丝弄碧。
隋堤上、曾见几番,拂水飘绵送行色。
登临望故国,谁识京华倦客?长亭路,年去岁来,应折柔条过千尺。
闲寻旧踪迹,又酒趁哀弦,灯照离度。
梨花榆火催寒食。
愁一箭风快,半篙波暖,回头迢递便数驿,望人在天北。
凄恻,恨堆积!惭别浦萦回,津堠岑寂,斜阳冉春无极。
念月榭携手,露桥闻笛。
沉思前事,似梦里,泪暗滴。
【赏析一】此词写于作者最后一次出京时。
词中托柳起兴,抒写了伤离别恨之情和身世飘零的喟叹。
词写欲留不得,非去不可,以柳发端,以行为愁,回想落泪,极回环往复之致,具沉郁顿挫的风格。
“柳阴直,烟里丝丝弄碧”写的是作者此离开京华时在隋堤上所见的柳色。
所谓“柳阴直”,极类绘画中的透视画面:时当正午,日悬中天,柳树的阴影不偏不倚直铺在地上,而长堤之上,柳树成行,柳阴沿长堤伸展开来,划出一道直线。
“烟里丝丝草碧”转而写柳丝:新生的柳枝细长柔嫩,象丝一样;它们仿佛也知道自己碧色可人,就故意飘拂着以显示它们的美,而柳丝的碧色透过春天的烟霭看去,更有一种朦胧的美。
这样的柳色已不止见了一次,那是为别人送行时看到的。
“隋堤上、曾见几番,拂水飘绵送行色。
”隋堤指汴京附近汴河的堤,因为汴河是隋朝开的,所以称隋堤。
“行色”,行人出发前的景象。
柳“拂水飘绵”如送行色。
这四个字锤炼得十分精工,生动地摹画出柳树依依惜别的情态。
那时词人登上高堤眺望故乡,别人的回归触动了自己的乡情。
这个厌倦了京城生活的客子的凄惘与忧愁有谁能理解呢?隋堤柳只管向行人拂水飘绵表示惜别之情,并没有顾到送行的京华倦客。
接着,将思绪又引回到柳树上面:“长亭路,年去岁来,应折柔条过千尺。
”古时驿路上十里一长亭,五里一短亭。
亭是供人休息的地方,也是送别的地方。
词人设想,在长亭路上,年复一年,送别时折断的柳条恐怕要超过千尺了。
这几句表面看来是爱惜柳树,而深层的涵义却是感叹人间离别的频繁。
“寻”是寻思、追忆、回想的意思。
“踪迹”指往事而言。
当船将开未开之际,词人忙着和人告别,不得闲静。
而这时船已启程,周围静了下来,自己的心也闲下来了,就很自然地要回忆京华的往事。
“又酒趁哀弦,灯照离席。
梨花榆火催寒食。
”意思是:想当初在寒食节前的一个晚上,情人为他送别。
在送别的宴席上灯烛闪烁,伴着哀伤的乐曲饮酒。
这里的“又”字是说从那次的离别宴会以后词人已不止一次的回忆,如今坐在船上又一次回想到那番情景。
“梨花榆火催寒食”写明那次饯别的时间。
寒食节在清明前一天,旧时风俗,寒食这天禁火,节后另取新火。
唐制,清明取榆、柳之火以赐近臣。
“催寒食”的“催”字有岁月匆匆之感。
“愁一箭风快,半篙波暖,回头迢递便数驿,望人在天北。
”这四句是作者自己从船上回望岸边的所见所感。
“愁一箭风快,半篙波暖,回头迢递便数驿”,风顺船疾,行人本应高兴,词里却用一“愁”字,这是因为有人让他留恋着。
回头望去,那人已若远在天边,只见一个难辨的的身影。
“望人在天北”五字,包含着无限的怅惘与凄惋。
第二叠写乍别之际,第三叠写渐远以后。
“凄恻,恨堆积!”“恨”在这里是遗憾的意思。
船行愈远,遗憾愈重,一层一层堆积在心上难以排遣,也不想排遣。
“渐别浦萦回,津堠岑寂,斜阳冉冉春无极。
”从词开头的“柳阴直”看来,启程在中午,而这时已到傍晚。
“渐”字也表明已经过了一段时间,不是刚刚分别时的情形了。
这时望中之人早已不见,所见只有沿途风光。
大小有小口旁通叫浦,别浦也就是水流分支的地方,那里水波回旋。
“津堠”是渡口附近的守望所。
因为已是傍晚,所以渡口冷冷清清的,只有守望所孤零零地立在那里。
景物与词人的心情正相吻合。
再加上斜阳冉冉西下,春色一望无边,空阔的背景越发衬出自身的孤单。
他不禁又想起往事:“念月榭携手,露桥闻笛。
沉思前事,似梦里,泪暗滴。
”月榭之中,露桥之上,度过的那些夜晚,都留下了难忘的印象,宛如梦境似的,一一浮现在眼前。
想到这里,不知不觉滴下了泪水。
“暗滴”是背着人独自滴泪,自己的心事和感情无法使旁人理解,也不愿让旁人知道,只好暗自悲伤。
此词在构思和章法布局上颇具匠心。
全词由实入虚,实虚不断转换。
开篇景起,由堤上柳引出对往昔送别的回忆和久离京师的身世之感,又由回忆和久客淹留之感折回到目前的离席;由离席再生发开拓出去,预为行者设想别后愁思,又由预为行者设想为归入现实中自己的别后之思;最后,又由现实引发出对昔日相聚时的回忆。
未别之时,回忆离别之苦;己别之后,则又回忆相聚时的欢乐,而诗人的久客淹留之感,伤离恨别之情,完全在这种回旋往复的描叙中展示出来。
【赏析二】自从清代周济《宋四家词选》说这首词是“客中送客”以来,注家多采其说,认为是一首送别词。
胡云翼先生《宋词选》更进而认为是“借送别来表达自己‘京华倦客’的抑郁心情。
”把它解释为送别词固然不是讲不通,但毕竟不算十分贴切。
在我看来,这首词是周邦彦写自己离开京华时的心情。
此时他已倦游京华,却还留恋着那里的情人,回想和她来往的旧事,恋恋不舍地乘船离去。
宋张端义《贵耳集》说周邦彦和名妓李师师相好,得罪了宋徽宗,被押出都门。
李师师置酒送别时,周邦彦写了这首词。
王国维在《清真先生遗事》中已辨明其妄。
但是这个传说至少可以说明,在宋代,人们是把它理解为周邦彦离开京华时所作。
那段风流故事当然不可信,但这样的理解恐怕是不差的。
这首词的题目是“柳”,内容却不是咏柳,而是伤别。
古代有折柳送别的习俗,所以诗词里常用柳来渲染别情。
隋无名氏的《送别》:“杨柳青青著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
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
”便是人们熟悉的一个例子。
周邦彦这首词也是这样,它一上来就写柳阴、写柳丝、写柳絮、写柳条,先将离愁别绪借着柳树渲染了一番。
“柳阴直,烟里丝丝弄碧。
”这个“直”字不妨从两方面体会。
时当正午,日悬中天,柳树的阴影不偏不倚直铺在地上,此其一。
长堤之上,柳树成行,柳阴沿长堤伸展开来,划出一道直线,此其二。
“柳阴直”三字有一种类似绘画中透视的效果。
“烟里丝丝弄碧”转而写柳丝。
新生的柳枝细长柔嫩,像丝一样。
它们仿佛也知道自己碧色可人,就故意飘拂着以显示自己的美。
柳丝的碧色透过春天的烟霭看去,更有一种朦胧的美。
以上写的是自己这次离开京华时在隋堤上所见的柳色。
但这样的柳色已不止见了一次,那是为别人送行时看到的:“隋堤上,曾见几番,拂水飘绵送行色。
”隋堤,指汴京附近汴河的堤,因为汴河是隋朝开的,所以称隋堤。
“行色”,行人出发前的景象。
谁送行色呢?柳。
怎样送行色呢?“拂水飘绵。
”这四个字锤炼得十分精工,生动地摹画出柳树依依惜别的情态。
那时词人登上高堤眺望故乡,别人的回归触动了自己的乡情。
这个厌倦了京华生活的客子的怅惘与忧愁有谁能理解呢:“登临望故国,谁识京华倦客?”隋堤柳只管向行人拂水飘绵表示惜别之情,并没有顾到送行的京华倦客。
其实,那欲归不得的倦客,他的心情才更悲凄呢!接着,词人撇开自己,将思绪又引回到柳树上面:“长亭路,年去岁来,应折柔条过千尺。
”古时驿路上十里一长亭,五里一短亭。
亭是供人休息的地方,也是送别的地方。
词人设想,在长亭路上,年复一年,送别时折断的柳条恐怕要超过千尺了。
这几句表面看来是爱惜柳树,而深层的涵义却是感叹人间离别的频繁。
情深意挚,耐人寻味。
上片借隋堤柳烘托了离别的气氛,中片便抒写自己的别情。
“闲寻旧踪迹”这一句读时容易忽略。
那“寻”字,我看并不是在隋堤上走来走去地寻找。
“踪迹”,也不是自己到过的地方。
“寻”是寻思、追忆、回想的意思。
“踪迹”指往事而言。
“闲寻旧踪迹”,就是追忆往事的意思。
为什么说“闲”呢?当船将开未开之际,词人忙着和人告别,不得闲静。
这时船已启程,周围静了下来,自己的心也闲下来了,就很自然地要回忆京华的往事。
这就是“闲寻”二字的意味。
我们也会有类似的经验,亲友到月台上送别,火车开动之前免不了有一番激动和热闹。
等车开动以后,坐在车上静下心来,便去回想亲友的音容乃至别前的一些生活细节。
这就是“闲寻旧踪迹”。
那么,此时周邦彦想起了什么呢?“又酒趁哀弦,灯照离席。
梨花榆火催寒食。
”有的注释说这是写眼前的送别,恐不妥。
眼前如是“灯照离席”,已到夜晚,后面又说“斜阳冉冉”,时间如何接得上?所以我认为这是船开以后寻思旧事。
在寒食节前的一个晚上,情人为他送别。
在送别的宴席上灯烛闪烁,伴着哀伤的乐曲饮酒。
此情此景真是难以忘怀啊!这里的“又”字告诉我们,从那次的离别宴会以后词人已不止一次地回忆,如今坐在船上又一次回想起那番情景。
“梨花榆火催寒食”写明那次饯别的时间,寒食节在清明前一天,旧时风俗,寒食这天禁火,节后另取新火。
唐制,清明取榆、柳之火以赐近臣。
“催寒食”的“催”字有岁月匆匆之感。
岁月匆匆,别期已至了。
“愁一箭风快,半篙波暖,回头迢递便数驿,望人在天北。
”周济《宋四家词选》曰:“一愁字代行者设想。
”他认定作者是送行的人,所以只好作这样曲折的解释。
但细细体会,这四句很有实感,不像设想之辞,应当是作者自己从船上回望岸边的所见所感。
“愁一箭风快,半篙波暖,回头迢递便数驿”,风顺船疾,行人本应高兴,词里却用一“愁”字,这是因为有人让他留恋着。
回头望去,那人已若远在天边,只见一个难辨的身影。
“望人在天北”五字,包含着无限的怅惘与凄惋。
中片写乍别之际,下片写渐远以后。
这两片的时间是连续的,感情却又有波澜。
“凄恻,恨堆积!”“恨”在这里是遗憾的意思。
船行愈远,遗憾愈重,一层一层堆积在心上难以排遣,也不想排遣。
“渐别浦萦回,津堠岑寂。
斜阳冉冉春无极”。
从词开头的“柳阴直”看来,启程在中午,而这时已到傍晚。
“渐”字也表明已经过了一段时间,不是刚刚分别时的情形了。
这时望中之人早已不见,所见只有沿途风光。
大水有小口旁通叫浦,别浦也就是水流分支的地方,那里水波回旋。
“津堠”是渡口附近的守望所。
因为已是傍晚,所以渡口冷冷清清的,只有守望所孤零零地立在那里。
景物与词人的心情正相吻合。
再加上斜阳冉冉西下,春色一望无边,空阔的背景越发衬出自身的孤单。
他不禁又想起往事:“念月榭携手,露桥闻笛。
沉思前事,似梦里,泪暗滴。
”月榭之中,露桥之上,度过的那些夜晚,都留下了难忘的印象,宛如梦境似的,一一浮现在眼前。
想到这里,不知不觉滴下了泪水。
“暗滴”是背着人独自滴泪,自己的心事和感情无法使旁人理解,也不愿让旁人知道,只好暗息悲伤。
统观全词,萦回曲折,似浅实深,有吐不尽的心事流荡其中。
无论景语、情语,都很耐人寻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