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兰性德浣溪沙赏析
- 格式:doc
- 大小:16.00 KB
- 文档页数:2
《浣溪沙-谁道飘零不可怜》纳兰性德〔清代〕谁道飘零不可怜,旧游时节好花天。
断肠人去自经年。
一片晕红才著雨,几丝柔绿乍和烟。
倩魂销尽夕阳前。
翻译:谁说花儿凋零不令人生起怜爱之情呢?当年同游之时正是春花竞放的美好时光。
而今友人已去,空余自己独身一人。
眼前一片红花刚刚被春雨打湿花瓣,丝丝嫩柳在烟霭中随风摇曳。
在夕阳落照前的美景令少女为之梦断魂销。
注释:飘零:飘落零散。
旧游:昔日之游。
断肠人:形容伤心悲痛到极点的人。
经年:一年或一年以上。
晕红:形容海棠花的色泽。
才:一作“疑”。
著雨;春雨微著。
柔绿:柔嫩的绿柳。
一说嫩绿的叶子。
此句一作“晚风吹掠鬓云偏。
”倩魂:指少女美好的心魂。
典出陈玄祐《离魂记》里倩娘离魂的故事。
销尽:茫然若失。
销尽;消散。
赏析:词人在笔下着力表现其伤春惜花的意绪,同时也借花写人,“倩魂销尽夕阳前”既是惜花之凋谢,也是伤人之辞世。
“谁道飘零不可怜”起句就将人带进一个绚烂的暮春时节。
繁花满天,一树树的海棠花竞相开放喧嚷嬉戏,祥宁中飘渺着生命的灵动。
这凄婉的美丽令人怜爱叹息。
古人论词的结构,妙在断断续续,不接而接。
“谁道飘零不可怜”句,就具有如此之妙。
它与下面两句,一写回忆,一写现实,看似不接,实则词意紧紧相接。
一样的飘零,不一样的感觉。
既突出了如今内心的悲凉,又为描写现在的情景作了铺垫。
词人一反上片写景下片抒情的通常写法,一开篇就道出了自己的感触“谁道飘零不可怜”,可谓别出心裁让人耳目一新,不觉眼前一亮。
第二拍“旧游时节好花天”,词人随即点明这是故地重游,相似的景物自然很容易勾起人美好的回忆。
但词人并没有描述当时的情景,只用了“好花天”三个字写出了相同的时令和场景。
可如今物是人非,怎不叫人断肠。
这里用的是隐显手法。
作者只写游览的天气,而把佳人的容貌与动作,则全部隐藏起来,让读者自己去想象。
这种写法,可谓绝顶高明,用“隐”来激发想象,从而拓展了“显”的意境。
下片转入写景,“一片晕红才著雨,几丝柔绿乍和烟”用如烟绿柳衬雨后红花。
《浣溪沙》初三《浣溪沙》是常见的词牌名,初三语文教材中可能涉及多首《浣溪沙》的作品,以下是几首比较知名的《浣溪沙》及其赏析:纳兰性德·《浣溪沙》原文:身向云山那畔行,北风吹断马嘶声。
深秋远塞若为情!一抹晚烟荒戍垒,半竿斜日旧关城。
古今幽恨几时平?赏析:这首词抒发了奉使出塞的凄惘之情。
“身向云山那畔行”,起句点明此行之目的地,很容易联想起同是纳兰的“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
“北风吹断马嘶声。
”“北风”言明时节为秋,亦称“秋声”。
听闻如此强劲,如此凛冽的北风,作者心境若何,可想而知。
故而“深秋远塞若为情”。
“一抹晚烟荒戍垒,半竿斜日旧关城”以简古疏墨之笔勾勒了一幅充满萧索之气的战地风光侧面。
词中的寥廓的意境不禁让人想起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以及范仲淹的“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全词除结句外,均以写景为主,景中含情,纳兰的一草一木皆有灵性。
虽然作者一直未曾直接抒发要表达的情感,但人们从字里行间揣摩出作者的感受。
“吹断”二字写尽了北国秋冬之险恶,“若为情”的发问中带出了作者对到任的迷茫与不安。
环境险恶,前途未卜,纳兰胸中风起云涌:怀古之心,恋乡之情,忧虑之思,纷纷扰扰难以平静。
晏殊·《浣溪沙》原文: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
夕阳西下几时回?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小园香径独徘徊。
赏析:这是晏殊的代表作之一,写作者在暮春时节的思绪,表现了年华易逝的伤感。
其中“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更是传诵名句。
作者故地重临,怀旧自不可免,一样的暮春天气,一样的楼台亭阁,一样的清歌美酒,但人事却和去年大不相同了。
“夕阳西下”是无法阻止的,只能寄希望它东升再起,而时光的流逝、人事的变更,却再也无法重复。
整首词作者书写了暮春时节对人事变更的无可奈何和惆怅之情。
苏轼·《浣溪沙》原文:簌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缲车,牛衣古柳卖黄瓜。
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谩思茶,敲门试问野人家。
《浣溪沙·残雪凝辉冷画屏》赏析《浣溪沙·残雪凝辉冷画屏》赏析 《浣溪沙·残雪凝辉冷画屏》是清朝词⼈纳兰性德所写的⼀⾸词。
词的上⽚写景来营造氛围;下⽚抒发了词⼈惆怅之情。
全词景清情切,令⼈动容。
下⾯⼩编给⼤家带来《浣溪沙·残雪凝辉冷画屏》赏析。
希望能够帮到⼤家。
浣溪沙·残雪凝辉冷画屏 朝代:清代 作者:纳兰性德 原⽂: 残雪凝辉冷画屏,落梅横笛已三更,更⽆⼈处⽉胧明。
我是⼈间惆怅客,知君何事泪纵横,断肠声⾥忆平⽣。
译⽂ 残雪凝辉让温暖的画屏变得冰冷。
梅花随凉风飘落,忧伤的笛声传来,已是寂寞黄昏。
深夜想起了往事,⽉⾊于⽆⼈处也好象朦胧起来。
(世⼈皆醉我独醒)\我,世间哀愁的过客,⾝世凄凉。
为何我在知道你的故事后泪流满⾯?(你此指容若本⼈,⾃⾔⾃语)痛彻⼼扉地哭泣,在断肠声⾥,回忆⾃⼰凄凉的⼀⽣。
注释 画屏:绘有彩画的屏风。
落梅:古代羌族乐曲名,⼜名《梅花落》,以横笛吹奏。
⽉胧明:指⽉⾊朦胧,不甚分明。
简析 本词运⽤了⽼套的上阕写景,下阕抒情的'⼿法,但景清情切,颇令⼈动容。
就如同⾯对同样的材料,⾼明的厨师和平庸的厨师却能做出天壤之别的两种味道来。
纳兰显然是前者。
上阕通过 “残雪”、“凝辉”、“落梅”、“三更”、“⽉胧明”等字句,营造出了⼀种既清且冷,既孤且单的意境,⼤有屈原“世⼈皆醉我独醒”的孤独感,⽽这种感觉⼤抵只能给⼈带来痛苦和茫然。
接着他便抛出“我是⼈间惆怅客,知君何事泪纵横”的问句,这是容若因笛曲起意,⾃伤⾝世的哀叹。
由词意看来,更应该是灵犀暗⽣的独⾃感慨,⽽不是朋友间当⾯的对谈倾诉。
所以说,这个“君”指的是容若⾃⼰。
当⼀个⼈倦了,累了,苦了,伤了的时候,便不禁会忍不住地⾃⾔⾃语,⾃怨⾃艾,⾃问⾃答,何况是纳兰这样的⾄情⾄性之⼈呢?本来词句⾄此,已令读者唏嘘不已,谁知下⼀句“断肠声⾥忆平⽣”更是点睛之笔,短短七字,不禁令⼈潸然泪下···见惯了哀⽽不伤,隐⽽不发,反⽽更容易被这样痛彻⼼扉的凄绝之美打动。
浣溪沙·万里阴山万里沙清代:纳兰性德万里阴山万里沙。
谁将绿鬓斗霜华。
年来强半在天涯。
魂梦不离金屈戌,画图亲展玉鸦叉。
生怜瘦减一分花。
标签离别、抒情、边塞译文没有楚天千里清秋。
没有执手相看泪眼。
只有阴山,胡马难度的阴山。
这里,猎猎的风,将你的寸寸青丝吹成缕缕白发。
岁岁年年,你望见的是连绵千万里的黄沙,人在天涯。
魂牵梦绕中,你将她翩翩的像打开。
一遍遍回想,她的温柔她的笑。
直到地老天荒,直到那些离别和失望的伤痛,已发不出声音来了。
注释浣溪沙:本唐教坊曲名,后用作词牌。
一作《浣溪纱》,又名《浣沙溪》、《小庭花》等。
双调四十二字,平韵。
阴山:今河套以北,大漠以南诸山的统称。
绿鬓:谓乌黑发亮的头发。
古人常借绿、翠等形容头发的颜色。
斗,斗取,即对着。
霜花,谓白发。
强半:大半、过半。
金屈戌:屈戌,门窗上的环钮、搭扣。
此谓金饰(即铜制)脚屈戌,代指梦中思念的家园。
玉鸦叉:即玉丫叉。
丫叉,本为树枝分叉之处,后泛指交叉形象的首饰。
这里谓“玉鸦叉”是借指闺里人之容貌。
生怜:谓看着画图上她那消瘦的身影而生起怜惜之情。
生怜,可怜。
赏析这是一首边塞行吟咏叹的词,表达了词人在荒凉的异地对人生的哀怜,也透露出纳兰性德自身对于官场的厌倦。
这出使的几个月,纳兰性德的大部分时间都在这天之涯度过了,面对着连绵的阴山与漫天的黄沙,满头青丝怎能不迅速花白。
于是睡梦之中不免魂飞故里,重又看到了家中金碧辉煌的屈戍。
恍惚中,头戴玉鸦叉的妻子在缓缓地展开画轴(或许那上面正画着她日夜所思之人),那花容似乎因思念瘦损了很多,令人油然生出怜惜之情。
词中第一句中“阴山”一方面是实指,即是如今也能一睹的阴山,但古代诗词中经常使用这一形象,它已经形成了深刻的文化内涵。
如南北朝著名民歌“敕勒川,阴山下,天似苍穹,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又如唐代诗人王昌龄的“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它是汉胡分别的地理标志,中原与蛮荒的分野处,文明与野蛮的交汇点,也因此,在这儿的读书人,尤其是汉文化影响下的读书人,都会有一种极强烈的失落感,无端而起怅惘,这是一种丧失归属感的表现。
《浣溪沙》原文、译文、注释及赏析浣溪沙清·纳兰性德原文:身向云山那畔行,北风吹断马嘶声,深秋远塞若为情!一抹晚烟荒戍垒,半竿斜日旧关城。
古今幽恨几时平!译文:我向着那高耸入云的方向前进。
北风呼啸,淹没了战马的嘶鸣声。
深秋远远的边塞,使人不禁情伤。
一抹晚烟袅袅升起,在这边地的城堡上显得尤其荒凉。
夕阳西下,斜斜地照射在山海关城头的旗杆上。
古往今来胸中的怨恨何时能平?注释:那畔:那边。
吹断:谓北风的吼声使马嘶声也听不到了。
若为情:若,怎。
若为,怎为之意。
此处意谓面对如此深秋野塞又是怎样的情怀呢!宋晏几道《南乡子》:“柳外行人回首处,迢迢,若比银河路更遥。
”又,宋毛滂《小重山》:“江山雄胜为公倾,公惜醉,风月若为情。
”荒戍垒:荒凉萧瑟的营垒。
戍,保卫。
赏析:“身向云山那畔行”。
起句点明此行之目的地,很容易让人想起同是纳兰的“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
“北风吹断马嘶声。
”“北风”言明时节为秋,亦称“秋声”。
唐苏颋《汾上惊秋》有:“北风吹白云,万里渡河汾。
心绪逢摇落,秋声不可闻”。
边地北风,从来都音声肃杀,听了这肃杀之声,只会使人愁绪纷乱,心情悲伤。
而纳兰在此处云“北风吹断马嘶声”。
听闻如此强劲,如此凛冽的北风,作者心境若何,可想而知。
难怪他会感慨“深秋远塞若为情”。
下片。
“一抹晚烟荒戍垒,半竿斜日旧关城”以简古疏墨之笔勾勒了一幅充满萧索之气的战地风光侧面。
晚烟一抹,袅然升起,飘荡于天际,营垒荒凉而萧瑟;时至黄昏,落日半斜,没于旗杆,而关城依旧。
词中的寥廓的意境不禁让人想起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以及范仲淹的“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故而张草纫在《纳兰词笺注》前言中言,纳兰的边塞词“写得精劲深雄,可以说是填补了词作品上的一个空白点”。
然而平心而论,无论是“一抹晚烟荒戍垒,半竿斜日旧关城”、“万帐穹庐人醉,星影要摇欲坠”,还是“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纳兰都不过是边塞所见所历的白描,作者本身并没有倾注深刻的生命体验,这类作品的张力无法与范仲淹“塞下秋来风景异”同日而语。
纳兰性德赏析浣溪沙纳兰性德(1655-1685),清代著名诗人,其诗作以豪放清远、情感真挚而著称。
其中最为著名的作品之一便是《浣溪沙》。
这首词以其清新淡雅的词调,表达了诗人对于人生沧桑和情感纠葛的感慨,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审美意义。
下面我们就来对这首词进行一番赏析。
《浣溪沙》共八首,其中每一首都有着自己独特的意境和情感表达。
首先我们来看第一首: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新凉。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是你,青衫也。
想起,年少时,梦里花落知多少。
这首词以“世事一场大梦”开篇,直接点出了人生的无常和虚幻。
在这个世界上,一切都是转瞬即逝的,人生几度新凉,暗示了岁月的无情和时光的流逝。
接着诗人在夜深人静的时候,听风吹雨,回忆起了往事。
铁马是你,青衫也,表达了诗人对逝去的岁月和情感的怀念。
最后一句“想起,年少时,梦里花落知多少”,更是将诗人对往事的感慨和对岁月流逝的无奈表现得淋漓尽致。
第二首:闲愁如醉,迷津欲断,忆当时,梅花照雪,一片丹心,千古事。
人间,万家灯火,暗淡了,几回寒暑。
这首词以“闲愁如醉,迷津欲断”开篇,表达了诗人对于人生的无奈和对于情感的困惑。
在这个世界上,人生难免会有许多的迷茫和困扰,而这种闲愁更是如醉般让人难以自拔。
接着诗人回忆起了往事,梅花照雪,一片丹心,千古事,表达了诗人对于纯真情感和真挚情感的追求。
最后一句“人间,万家灯火,暗淡了,几回寒暑”,更是将诗人对于人生沧桑和情感纠葛的感慨表现得淋漓尽致。
第三首:不见,不散。
山水空蒙,云雨空濛,几番风雨,几番离索。
一点浊酒,几时能醉,一杯清茗,多少情话。
这首词以“不见,不散”开篇,表达了诗人对于情感的坚守和对于爱情的执着。
在这个世界上,情感的纠葛和离别的伤感无处不在,而诗人却依然坚持着对于真爱的追求。
接着诗人描述了山水空蒙,云雨空濛,几番风雨,几番离索,表达了诗人对于人生沧桑和情感纠葛的感慨。
最后一句“一点浊酒,几时能醉,一杯清茗,多少情话”,更是将诗人对于情感的追求和对于真爱的坚守表现得淋漓尽致。
纳兰性德《浣溪沙身向云山那畔行》原文、译文与赏析浣溪沙身向云山那畔①行。
北风吹断马嘶声。
深秋远塞若为情②。
一抹晚烟荒戍垒③,半竿斜日旧关城。
古今幽恨几时平。
①那畔:那边。
②若为情:何以为情,是怎样的情怀。
③荒戍垒:荒凉萧瑟的营垒。
戍,保卫。
戍守的人已归了,留下边地的残堡。
十七世纪的草原,那些身向云山的身影,留给了吹断马嘶的北风。
射中过深秋的箭,挂过边塞的铁钉,被黄昏和望归的靴子磨平的晚烟。
一切都老了,一切都抹上夕一一的锈。
只有一座旧城,不能再?望,不能再系马。
你黯然地卸了鞍。
你的行囊没有剑。
历史的锁,没有钥匙。
康熙二十一年(1682)八月,纳兰受命与副都统郎谈等出使觇梭龙打虎山,十二月还京。
此篇大约作于此行中。
与此一首写作同时尚有《沁园春》(试望一?一山)、《蝶恋花》(尽日惊风吹木叶)等词作。
这首词抒发了奉使出塞的凄惘之情。
“身向云山那畔行”。
起句点明此行之目的地,很容易让人想起同是纳兰的“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
“北风吹断马嘶声。
”北“风”言明时节为秋,亦称“秋声”。
唐苏《汾上惊秋》有:“北风吹白云,万里渡河汾。
心绪逢摇落,秋声不可闻”。
边地北风,从来都音声肃杀,听了这肃杀之一声,只会使人愁绪纷乱,心情悲伤。
而纳兰在此处云“北风吹断马嘶声”。
听闻如此强劲,如此凛冽的北风,作者心境若何,可想而知。
难怪他会感慨“深秋远塞若为情”。
下片。
“一抹晚烟荒戍垒,半竿斜日旧关城”以简古疏墨之笔勾勒了一幅充满萧索之气的战地风光侧面。
晚烟一抹,袅然升起,飘荡于天际,营垒荒凉而萧瑟;时至黄昏,落日半斜,没于旗杆,而关城依旧。
词中的寥廓的意境不禁让人想起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以及范仲淹的“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故而张草纫在《纳兰词笺注》前言中言,纳兰的边塞词“写得一精一劲深雄,可以说是填补了词作品上的一个空白点”。
然而平心而论,无论是“一抹晚烟荒戍垒,半竿斜日旧关城”、“万帐穹庐人醉,星影要摇欲坠”,还是“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纳兰都不过是边塞所见所历的白描,作者本身并没有倾注深刻的生命体验,这类作品的张力无法与范仲淹“塞下秋来风景异”同日而语。
《浣溪沙》全词翻译赏析《浣溪沙》全词翻译赏析赏析,是一个汉语词汇,意思是欣赏并分析(诗文等),通过鉴赏与分析得出理性的认识,既受到艺术作品的形象、内容的制约,又根据自己的思想感情、生活经验、艺术观点和艺术兴趣对形象加以补充和完善。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浣溪沙》全词翻译赏析,一起来看看吧。
《浣溪沙》全词翻译赏析1浣溪沙纳兰性德(清代)伏雨朝寒愁不胜,那能还傍杏花行。
去年高摘斗轻盈。
漫惹炉烟双袖紫,空将酒晕一衫青。
人间何处问多情。
注释①伏雨:指连绵不断的雨。
杜甫《秋雨叹》诗:“阑风伏雨秋纷纷,四海八荒同一云。
”②高摘:攀高折花。
③斗轻盈:与同伴比赛看谁的动作更迅捷轻快。
轻盈,多用以形容女子体态的轻快、灵活。
④炉烟:香炉中的熏烟。
⑤酒晕:喝完酒后脸上泛起的红晕。
陆游《宴西楼》诗:“烛光低映珠帐丽,酒晕徐添玉颊红。
”参考译文这连绵不断的雨如同剪不断的哀愁,依稀记得去年我们到杏花园游玩,还一起攀上枝头摘取花枝,比赛谁最轻盈利落。
香炉中的熏烟轻轻地萦绕,双袖在炉火映照中泛着紫红的颜色,身着青衫而脸上胀红了酒晕。
人间何其广大,竟然还是无处寻觅、亦无处寄托那一份多情。
创作背景在这一年,纳兰生命中最重要的那位女子离开了人间。
她是纳兰的第一位结发妻子,也有人说她是他遇到的第二个女人。
无论如何,她都是纳兰怀想一生的知音和伴侣:卢氏。
史书载,他们夫妻二人恩爱有加,感情笃深。
新婚燕尔的浪漫与纳兰词人的特质融合,成就了牵魂引魄、游梦天方的醉人生活。
然而短暂的快乐也许就是为了让纳兰El后的回忆更为酸楚。
就在三年之后的康熙十六年四月,卢氏产下一子海亮。
约月余,卢氏因为产后患病,于五月三十日撒手人寰。
突如其来的打击使纳兰太伤心。
在以后的悼亡诗词中,他浸着泪水的墨笔一再流露出哀婉凄楚的不尽相思之情和怅然若失的怀念心绪。
他在一首《沁园春》中写道:便人间天上,尘缘未断,春花秋月,触绪还伤。
赏析《浣溪沙·伏雨朝寒愁不胜》是清代词人纳兰性德的作品,本诗是一首相思之作,描绘了一种多情无奈的阑珊意绪,表达了诗人对伴侣的思念。
古诗浣溪沙·莲漏三声烛半条翻译赏析《浣溪沙·莲漏三声烛半条》作者为清朝诗人纳兰性德。
其古诗全文如下:莲漏三声烛半条,杏花微雨湿红绡。
那将红豆记无聊。
春色已看浓似酒,归期安得信如潮。
离魂入夜倩谁招。
【前言】《浣溪沙·莲漏三声烛半条》是清代词人纳兰性德创作的一首词。
该篇词作上阕以春夜景致开端,杏花微雨,着重写景,下阕写因相思而失望的心情。
虽明写春色似如美酒浓烈,爱人采撷红豆遥寄无聊,实则是为了突出对于离家已久的爱人深切的思念,远方伊人归期不得的焦急与惆怅。
这首词运笔如行云流水,清隽自然,描写爱情真挚缠绵。
【注释】1、浣溪沙:唐玄宗时教坊曲名,后用为词调。
沙,一作“纱”。
2、莲漏:即莲花漏。
宋毛滂《武陵春》词:“留取笙歌直到明,莲漏已催春。
”3、杏花雨:清明前后杏花盛开时的雨。
红绡:代指红色花朵。
4、那:犹奈。
白居易《罢杭州领吴郡寄三相公》:“那将最剧郡,付与苦情人。
”红豆,红豆树、海红豆及相思子果实的统称。
古诗词中常以之象征爱情或相思等。
那将句:意谓愁极无奈之时便将红豆取出,记下这无聊的心绪。
5、信如潮:即如信潮,谓如定期到来的潮水一样准确无误。
6、倩:请。
【翻译】夜晚已深,默默地守候着流泪的蜡烛,春天的微雨一点一点地打湿红花,遥寄的南国红豆因为离别的愁苦招致埋怨。
春天已过了许多,那个心底的人未有像潮水一样守约归来,撩起在夜晚梦见他的小心思,却不能将其招入梦中。
【鉴赏】这阕词,是以女子的口吻话离别之情。
上阙景起,写夜深,杏花微雨,雨湿红花。
下接以“那将红豆记无聊”,用一细小情节便把女子相思无聊的情态勾画得活灵活现。
下阙抒情。
一层写春已深而离人久久不归,盼他如期归来;一层是写盼望与他梦里相逢。
但这些都成了无望之想,“安得”与“倩谁招”露出了这一失望的凄苦心情。
词的上片,着重写景,即景抒情。
“莲漏三声”点明正处在一个寂静的夜晚。
在这个烛光微摇、略带寒意的夜间,寂寞的主人公打开小窗,任那略带寒意的几许杏花春雨轻打自己的脸庞。
浣溪沙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浣溪沙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通用5篇)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许多人对一些广为流传的古诗都不陌生吧,广义的古诗,泛指鸦片战争以前中国所有的诗歌,与近代从西方传来的现代新诗相对应。
古诗的类型有很多,你都知道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浣溪沙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浣溪沙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篇1浣溪沙·庚申除夜纳兰性德〔清代〕收取闲心冷处浓,舞裙犹忆柘枝红。
谁家刻烛待春风。
竹叶樽空翻采燕,九枝灯灺颤金虫。
风流端合倚天公。
译文及注释译文:在寒冷的除夕夜里把心里浓烈的思念收起,且看眼前那柘枝舞女的红裙,还像往年一样绚烂吗?想起自家当年在除夕夜里在蜡烛上刻出痕迹采等待新春的到来。
竹叶酒已经喝尽了,大家都在头上戴着彩绸做成的燕子来欢庆新年的到来。
灯烛已经熄灭了,剩下的灯花仿佛一条条金虫在微微颤抖,如此风流快乐,全仗着天公的庇护啊。
注释:浣溪沙:词牌名,小令,又名《满院春》《小庭花》等,因西施浣纱的故事而得名。
双调,四十二字,前段三句,三平韵,后三句,两平韵。
庚申(gēng shēn)除夜:即康熙十九年(1680年)除夜。
“收取”句:明王次回《寒词》:“个人真与梅花似,一片幽香冷处浓。
”这句说收拾起一切闲心,冷静下来,而思念之情却更浓烈了。
柘(zhè)枝:即柘枝舞。
此舞唐代由西域传入内地,初为独舞,后演化为双人舞,宋时发展为多人舞。
谁家:哪一家,此处指自家。
刻烛:在蜡烛上刻度数,点燃时以计时间。
竹叶:指竹叶酒。
采燕:旧俗于立春时剪彩绸为燕子形,饰于头上。
九枝灯:一干九枝的烛灯。
灺(xiè),熄灭。
金虫:比喻灯花。
端:真。
合:应该,应当。
赏析:上片写年末岁尾,各家皆翘首以待新春第一一黎明的到来。
“收取闲心冷处浓”,开篇第一句话就奠定了迹词的感情基调:在寒冷的除夕夜里迹应该抛开所有,放下一切,静心等待,但浓郁的闲情却是冷处偏浓。
在一片迹应该繁花着锦的情境中,纳兰却似有一种无言的忧伤。
纳兰词《浣溪沙·谁念西风独自凉》赏析谁先西风独自凉,萧萧黄叶闭疏窗。
沉思往事细思量。
杯酒莫惊春睡重,赌书消得泼茶香。
当时只道是寻常。
西风乍起,人间天上,除却我心而外,芸芸谁会秋凉?不忍见萧萧黄叶,匆忙忙闭锁疏窗。
闭锁疏窗。
几多旧事,几度思量。
当年,春光窄窄,春睡足足,春意芳芳。
与你诗词对垒,酒浓茶醉,胜如为你梳妆。
而今只影空怀远,不解香魂何处,却晓得当时笑语、当时乐事,非是寻常。
纳兰性德的《浣溪沙·谁念西风独自凉》是一首充满哀婉情感的作品,它借助独特的词牌背景、深情的意境描绘、精心选择的意象、以及巧妙的修辞手法,成功地表达了词人内心的孤寂与悲凉,同时也展现了其卓越的文学才华。
一、词牌背景与创作情境《浣溪沙》是一种较为常见的词牌,其格式灵活多变,既有四言、七言的交错,又有韵脚的变换,非常适合表达丰富多变的情感。
纳兰性德选择此词牌,无疑是希望通过其独特的韵律和节奏,来更好地抒发内心的情感。
同时,这首词的创作背景也与词人的个人经历密切相关。
纳兰性德一生多情而不得,许多词作都是为抒发内心的痛苦和孤寂而作。
这首词也不例外,它反映了词人在某个特定时刻,面对西风独自凉的凄凉景象,所引发的深沉感慨。
二、情感表达与意境描绘在情感表达上,纳兰性德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一种深沉而又含蓄的悲凉情感。
他并没有直接表达内心的痛苦,而是通过描绘周围的景象,来间接地传递自己的情感。
如“谁念西风独自凉”一句,便以“西风独自凉”为引子,暗示了词人内心的孤寂与悲凉。
整首词的情感表达既深沉又含蓄,给人以强烈的共鸣。
在意境描绘上,纳兰性德善于运用自然景物来营造一种哀婉的氛围。
他通过对秋风、黄叶、残阳等意象的描绘,成功地营造出了一种凄凉而又萧瑟的意境。
这种意境与词人的情感相互呼应,使得整首词更加动人。
三、意象选择与运用纳兰性德在《浣溪沙·谁念西风独自凉》中精心选择了多个意象来表达情感。
如“黄叶”、“残阳”、“西风”等,都是具有悲凉色彩的意象。
《浣溪沙·十八年来堕世间》鉴赏诗词清朝:纳兰性德十八年来堕世间,吹花嚼蕊弄冰弦。
多情情寄阿谁边。
紫玉钗斜灯影背,红绵粉冷枕函偏。
相看好处却无言。
《浣溪沙·十八年来堕世间》是清代词人纳兰性德所写的一首词。
上片写妻子既有才又多情可爱。
下片写妻子的娇美动人和与妻子相处的情景,充满了对爱妻卢氏的怜爱与赞赏。
全词清灵婉丽,完美地描绘了妻子的姣美姿态。
《浣溪沙·十八年来堕世间》翻译/译文你像仙子一样流落世间十八年,你吹花嚼蕊,多才多艺,品性高洁,尤其擅长弹奏琵琶,寄托冰清玉洁的情怀。
现在你把多情的心灵托付给了“我”。
在朦胧迷离的灯影里,你头上玉钗斜横,娇美的面庞上轻施淡妆,斜倚在枕函边上。
“我”只能脉脉地欣赏着你的美丽,却无法用语言来表达。
《浣溪沙·十八年来堕世间》注释①浣溪沙:唐代教坊曲名,后用为词牌。
分平仄两体,字数以四十二字居多,还有四十四字和四十六字两种。
这首词为四十二字。
②十八年:结婚时候纳兰妻子卢氏刚好十八岁。
在《仙吏传》(东方朔传)中记载,东方朔未死时候,曾对周舍郎说过:“天下没有一个人能够懂得我,真正懂我的人只有太王公一个人。
”等到东方朔死后,汉武帝得知此语,马上召唤太王公询问:“你知道东方朔吗?”太王公回答说:“不知道。
”汉武帝询问太王公才知,他很擅长星象观测。
他告诉汉武帝:“天上诸星都在,单独只有岁星十八年不见,今时才复见。
”听此,汉武帝仰天长叹:“东方朔在朕身边十八年,而朕竟不知他是岁星。
”然后,汉武帝神色凄惨,郁郁不乐。
③吹花嚼蕊:反复推敲声律、词藻。
④冰弦:琴弦。
据《太真外传》,拘弥国琵琶弦,为冰蚕丝所制。
⑤“紫玉”句:紫玉钗,辞出蒋防《霍小玉传》。
灯影背,汤显祖《紫钗记》:“烛花无赖,背银缸、暗擘瑶钗。
”⑦枕函:古以木或瓷制枕,中空可藏物,因称枕函。
《浣溪沙·十八年来堕世间》创作背景这首词是纳兰写给妻子卢氏的。
应该是纳兰与卢氏新婚之时(康熙十三年(1674年))所作。
浣溪沙[清] 纳兰性德残雪凝辉冷画屏,落梅横笛已三更,更无人处月胧明。
我是人间惆怅客,知君何事泪纵横。
断肠声里忆平生。
作品赏析传说明珠罢相后,在家中读起容若的《饮水词》忍不住老泪纵横,叹息道:“这孩子他什么都有了啊,为什么会这样的不快活?”若明珠知道“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
”这句话,或许他就能更深切地了解儿子的悲哀。
容若心里想要的,偏偏是他给不了的。
物质的极大丰裕会有两种作用:让人懈怠,或者是激发人有更深远的追求。
往往,越是万事无缺的时候,我们越会觉得掌心里一无所有。
你听,那个捷克人说——生活在别处。
幼抱捷才,仕途虽平顺,却不受大用的容若,恐怕也心知肚明——自己这御前侍卫的荣衔只是皇帝御座前的摆设。
明是用来安抚功臣之心,暗地里却是用来阻止他父子权势进一步扩张。
明珠的权势那样大,长子又是如此精明而富有才干。
不把他带在身边,而放到六部去历练,万一羽翼丰满尾大不掉,对皇权来说是不小的威胁。
八岁登极,深谙帝王心术的康熙怎么会犯如此低级的错误?对容若,明是亲近,暗藏挟制。
可以说是明珠的权势阻挡了容若的仕途,任他有“经济之才,堂构之志”也只得匍匐于皇权之下,身不由己地成为皇帝和自己父亲政治较量的牺牲品。
他便时时落落寡欢,虽身在富贵之家,气质却逾近落泊文人。
如此心意牵引付诸词章便满纸落寞。
这一阕《浣溪纱》身世之感犹重。
院子里的残雪映衬着月光折射在画屏上,使得绘有彩画的屏更看上去也显得凄冷。
夜已三更,帘外月色朦胧,人声寂绝。
不知何处落梅曲笛声响起,呜呜咽咽地惹断人肠。
下阕是容若因笛曲起意,自伤身世的叹息。
由词意看来,更应该是灵犀暗生的独自感慨,而不是朋友间当面的对谈倾诉。
本来词句至此,已令观者唏嘘不已,不料还有下一句,“断肠声里忆平生”更是伤人欲死。
见惯了哀而不伤,隐而不发,反而更容易被这样痛彻心肺的凄绝之美打动。
闭上眼睛仿佛依然能看见容若在那一片断肠声里,落泪神伤。
这阕我本解作爱情词。
以后是容若为了不遂的情事而自叹惆怅断肠。
浣溪沙[清] 纳兰性德谁念西风独自凉萧萧黄叶闭疏窗沉思往事立残阳被酒莫惊春睡重赌书消得泼茶香当时只道是寻常分类标签: 爱情诗悼亡诗作品赏析纳兰性德,字容若,初名成德,后改名性德;他出身满清贵族,是清初一位重要的词令家。
其词情真意切,清丽凄婉,特别是为悼念其早逝的妻子卢氏而写下的许多词篇,更是泣血之作,哀感顽艳,是他成为中国词史上一位著名的“伤心人”。
这首《浣溪纱》就是其中的一篇。
秋风萧瑟,天气肃杀。
中国文人自古就有悲秋的传统;纳兰夫妇伉俪情深,为爱妻的早逝而伤心的纳兰此时触景生情,又怎能不悲从中来?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也。
”开篇“西风”便已奠定了整首词哀伤的基调。
词人明知已是“独自凉”,无人念及,却偏要生出“谁念”的诘问。
仅此起首一句,便已伤人心髓,后人读来不禁与之同悲。
在看北宋词人贺铸在丧妻后发出的感叹:“空床卧听南窗雨,谁复挑灯夜补衣?”两人虽然相隔六、七个世纪,其情却是相通的。
而“凉”字描写的绝不只是天气,更是词人的心境。
次句平接,面对萧萧黄叶,又生无限感伤,“伤心人”哪堪重负?纳兰或许只有一闭“疏窗”,设法逃避痛苦以求得内心短时的平静。
“西风”、“黄叶”、“疏窗”、“残阳”、“沉思往事”的词人,到这里,词所列出的意向仿佛推出了一个定格镜头,长久地锲入我们的脑海,让我们为之深深感动。
几百年后,我们似乎依然可以看到纳兰孑立的身影,衣袂飘飘,“残阳”下,陷入无限的哀思。
下阙很自然地写出了词人对往事的追忆。
“被酒莫惊春睡重, 赌书消得泼茶香”,这是格式较为工整的对仗句。
“被酒”即醉酒。
春日醉酒,酣甜入眠,满是生活的情趣,而睡意正浓时最紧要的是无人打扰。
“莫惊”二字正写出了卢氏不惊扰他的睡眠,对他体贴入微、关爱备至。
而这样一位温柔可人的妻子不仅是纳兰生活上的伴侣,更是他文学上的红颜知己。
出句写平常生活,对句更进一层。
词人在此借用了赵明诚、李清照夫妇“赌书泼茶”的典故。
李清照在《〈金石录〉后序》一文中曾追叙她婚后屏居乡里时与丈夫赌书的情景,文中说:“余性偶强记,每饭罢,坐归来堂,烹茶,指堆积书史,言某事在某书、某卷、第几页、第几行,以中否,角胜负,为饮茶先后。
浣溪沙纳兰性德赏析
《浣溪沙·纳兰性德》是清代大诗人纳兰性德所作的一首词,全词共
分为四个部分,其中每一个部分都是以“还似旧时游上苑”“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的开头,呈现出纳兰性德对于过去的怀旧情感以及对未来美好
的憧憬。
这里就对这首词进行赏析:
首先,这首词表达了纳兰性德对于逝去时光和过去青春岁月的深刻怀
念之情,词中“还似旧时游上苑,曾逢桂花一洒然”表现了他曾经在游玩
的场所上苑中看到的桂花之景,十分怀念这个曾经的经历。
而后第三、第
四句“游人犹倚画栏干,风送香裳遥相见。
”给人悠远唯美的感觉,让人
能感受到纳兰性德怀念过去的心情。
然后,在词中“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这句话,纳兰性德表达了他
当年的自我感觉,也是他过去青春时光所能给他的最好印象。
那个青春时代,是自己成长的时光,也是人生最美好的时光,那时候的自己浑身散发
着青春的光芒,是多么的出色,这也是他回想起来时与别的同学来对的所在。
最后,这首词表达了纳兰性德对于未来的美好憧憬。
最后一句话“长
夜梦回巴山重,梦中岂有他乡?”表明了他追求的是人生的极致,是自己
的后半生能够处在美好的生活状态中,能够时时刻刻享受生活的精彩与美好。
整首词词意清晰,气韵深远,让人们不仅能够感受到纳兰性德自身美
好的情感体验和无尽的爱恋之情,还能够从中汲取到不断进步和成长、不
断追求美好与享受生活的精神鸡汤。
《摊破浣溪沙》诗词赏析《摊破浣溪沙》诗词赏析《摊破浣溪沙》是清代著名词人纳兰性德所写的一首词。
此写离恨。
上下片结构相似,皆作前景后情之语,又交织浑成。
语言浅淡,明白如话。
以下就是小编为大家分享的《摊破浣溪沙》诗词赏析,欢迎大家阅读和借鉴!《摊破浣溪沙》诗词赏析 1摊破浣溪沙·一霎灯前醉不醒纳兰性德一霎灯前醉不醒,恨如春梦畏分明。
月淡云窗外雨,一声声。
人道情多情转薄,而今真个不多情。
又听鹧鸪啼遍了,短长亭。
《摊破浣溪沙》诗词赏析(一)这首词写离恨:孤灯之前,一下子沉醉不醒,又怕醉中梦境与现实分割开来。
窗外有舒云淡月,细雨声声。
人说若太多情,情谊就会变得淡薄,而现在我已经真的不再多情了。
可是,窗外又传来鹧鸪啼鸣之声,不知那送别的短亭长亭之处是否有人驻足倾听?作为伤感之词,这首词写得十分哀伤,自怜自伤太甚。
纳兰自己也说“人到情多情转薄,而今真个不多情。
”这首词抒写是离情,但纳兰声声感慨真是多情不似无情,只有品尝过情爱之苦的人,才能做出如此深的体会。
在这首词上,纳兰做了一些词语上的技术处理,开那句“一霎灯前醉不醒”仿佛是一组动静交替的画面,做到了情景交融,相互映衬。
这句起,令整首词有了似醒似醉、似睡非睡的模糊意境。
写道离愁的诗词有许多,但这首离愁的词因为是纳兰写的,便与其他的词有了很大的不同。
纳兰是一个天生内心纤细的人,他看待任何事物都要比别人更加敏感,更加透彻。
离愁在纳兰的眼中比别人的更加沉重,仿佛天地万物同悲的味道。
在纳兰的离别词中,“淡月淡云窗外雨”,云和月在雨夜淡淡的,看上去朦朦胧胧似乎要落泪的样子。
这真是将离愁写到了极致,而前一句“恨如春梦畏分明”也分明说道,这份悲愁,无可替代。
唐人张泌《寄人》诗有:“倚柱寻思倍惆怅,一场春梦不分明。
”纳兰在这首词中,将一个“畏”字与前人的诗句中相替换,更使得词意显得矛盾哀愁。
在这首词中,纳兰采用了许多表现手法,丰富的表现手法令这首词读起来不乏趣味,虽然写道离愁,但也有着明快的色彩。
浣溪沙杨柳千条送马蹄纳兰性德作品原文翻译及赏析浣溪沙,杨柳千条送马蹄。
纳兰性德作品中的这句诗句,表达了浣溪沙的美丽景色和杨柳摇曳的情景,以及作者内心深处的思绪和情感。
下面我们将对这句诗句进行原文翻译和赏析。
浣溪沙,杨柳千条送马蹄。
这句诗描述了浣溪沙的美景和杨柳婆娑的景象,同时通过马蹄声的描绘,凸显了人与自然的互动。
首先是浣溪沙,浣溪沙是唐代诗人王之涣题名的河流,具有很高的诗意和美感。
浣溪沙的水流清澈,河底沙滩洁白如雪,形成了一幅幅让人陶醉的画面。
在这样的环境下,人们可以休闲地享受大自然的美景,沐浴在它的怀抱中。
接下来是“杨柳千条送马蹄”,这是对杨柳的描绘。
杨柳因其柔软的枝叶而常被用来表达温柔的情感,给人以安心和舒适的感觉。
在这里,杨柳的“千条”用来形容其“繁茂”的状态,从而使整个景象更加丰富多彩。
“送马蹄”则是通过声音来表达人与自然的互动。
马蹄声带着节奏感,代表着忙碌的脚步声,同时也给人一种奔放和追求的感觉。
这里选择了“送马蹄”这个词,意味着马儿行走的同时带走了杨柳的声音,将人们的思绪带往远方。
通过这句诗,纳兰性德将自然的美景与人的情感巧妙地结合在一起,给人以美丽而深沉的意境体验。
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崇敬之情。
他使用了简洁明了的表达方式,让人们能够轻松地读懂并沉浸其中。
在中国古代文学中,描写自然景色是一种常见的艺术手法。
诗人们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考,同时也传递了一种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这是中国文学中独有的魅力所在。
总结起来,浣溪沙杨柳千条送马蹄这句诗,描绘了浣溪沙的美丽景色和杨柳摇曳的情景,通过马蹄声的描绘,凸显了人与自然的互动。
它简洁而美丽的描写方式,让人们对自然充满了向往和热爱,也带给人们一种宁静和舒适的感觉。
这样的诗句让我们感受到了纳兰性德深沉而细腻的情感世界,也让我们对古人的智慧和才情心生敬佩。
浣溪沙
(清)纳兰性德
谁念西风独自凉,萧萧黄叶闭疏窗,沉思往事立残阳。
被酒莫惊春睡重,赌书消得泼茶香,当时只道是寻常。
赏析:
一、关于纳兰性德:
纳兰性德(1655.1.9~1685.7.1),清代著名词人。
原名成德,字容若,满洲正黄旗人。
叶赫那拉氏,满清后族。
他出身满清贵族,虽然只有短短三十一年生命,但他却是清代享有盛名的大词人之一。
在当时词坛中兴的局面下,他与阳羡派代表陈维崧、浙西派掌门朱彝尊并称“清词三大家”。
他的词清丽凄婉,特别是为悼念其早逝的妻子卢氏而写下的许多词篇,更是泣血之作,哀感顽艳,使他成为中国词史上一位著名的“伤心人”。
纳兰性德与他的妻子:
1674年,纳兰性德二十岁时,娶两广总督卢兴祖之女为妻,赐淑人。
是年卢氏年方十八,“生而婉娈,性本端庄”。
成婚后,二人夫妻恩爱,感情笃深,新婚美满生活激发他的诗词创作。
但是仅三年,卢氏因难产而亡,这给纳兰性德造成极大痛苦,从此“悼亡之吟不少,知己之恨尤深”。
沉重的精神打击使他在以后的悼亡诗词中一再流露出哀惋凄楚的不尽相思之情和怅然若失的怀念心绪。
译文:
独自在西风中,谁知道我的凄凉感伤呢?不忍心面对满眼的萧萧落叶,所以关上了疏窗。
我伫立在残阳中,深思往事。
(回忆当初)因为春日酒醉,她不忍心惊动我的酣睡,我和她曾经有过赌书泼花的闺房乐趣。
只是那时把与她相处的美好时光当做寻常情境。
赏析:
谁念西风独自凉,萧萧黄叶闭疏窗,沉思往事立残阳。
开篇“西风”便已奠定了整首词哀伤的基调。
词人明知已是“独自凉”,无人念及,却偏要生出“谁念”的诘问。
仅此起首一句,便已伤人心髓,后人读来不禁与之同悲。
而“凉”字描写的绝不只是天气,更是词人的心境。
次句平接,面对萧萧黄叶,又生无限感伤,“伤心人”哪堪重负?
纳兰或许只有一闭“疏窗”,设法逃避痛苦以求得内心短时的平静。
“西风”、“黄叶”、“疏窗”、“残阳”、“沉思往事”的词人,到这里,词所列出的意向仿佛推出了一个定格镜头,长久地锲入我们的脑海,让我们为之深深感动。
几百年后,我们似乎依然可以看到纳兰孑立的身影,衣袂飘飘,“残阳”下,陷入无限的哀思。
被酒莫惊春睡重,赌书消得泼茶香,当时只道是寻常。
“被酒莫惊春睡重, 赌书消得泼茶香”,这是格式较为工整的对仗句。
“被酒”即醉酒。
春日醉酒,酣甜入眠,满是生活的情趣,而睡意正浓时最紧要的是无人打扰。
“莫惊”二字正写出了卢氏不惊扰他的睡眠,对他体贴入微、关爱备至。
出句写平常生活,对句更进一层。
词人在此借用了赵明诚、李清照夫妇“赌书泼茶”的
典故。
南宋女词人李清照和丈夫赵明诚夫妇俩都同样喜好读书藏书,李清照的记忆力又强,所以每次饭后一起烹茶的时候,就用比赛的方式决定饮茶先后。
一人问某典故是出自哪本书哪一卷的第几页第几行,对方答中先喝。
可是赢者往往因为太过开心,反而将茶水洒了一身。
成为流传至今的千古佳话。
纳兰以赵明诚、李清照夫妇比自己与卢氏,意在表明自己对卢氏的深深爱恋以及丧失这么一位才情并茂的妻子的无限哀伤。
纳兰毕竟是个痴情的人,已是“生死两茫茫”,天人相隔,而他仍割舍不下这份情感,性情中人读来不禁潸然。
整首词写了两种不同的生活图景,一是和妻子一起的美好。
一是眼前自己的孤单,两相对照,越发显出眼前的凄凉,越发突出对亡妻的思念。
比起纳兰,李义山算是幸运得多,当他问出“何当共剪西窗烛”时,是自知有“却话巴山夜雨时”的;而我们这位伤心的纳兰明知无法挽回一切,他只有把所有的哀思与无奈化为最后一句“当时只道是寻常”。
这七个字我们读来尚且为之心痛,何况词人自己,更是字字皆血泪。
当时只是寻常情景,在卢氏逝世后却成了纳兰心中美好的追忆。
大凡美好的事物,只有失去它之后我们才懂得珍惜,而美好的事物又往往稍纵即逝,恍若昙花一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