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历史必修2同步练习2课古代手工业的进步
- 格式:doc
- 大小:1.17 MB
- 文档页数:4
第2课古代手工业的进步(第2课时)◆课堂检测选择题(共10题)1.少府监创设于战国时期的秦国,其最高长官位列朝廷九卿,负责管理手工业制造,东汉以后,兼管供应宫廷生活和政府特殊需要的服御诸物、珍膳、织造、军器、铸币等物品的生产。
由此可知,古代少府监负责管理( )A.官营手工业B.民营手工业C.家庭手工业D.工场手工业1.解析:位列九卿和管理皇家和官府用物,可知是管理官营手工业,故选A项; BCD项均不能在材料中体现,故BCD项排除。
答案:A2.中国古代手工业三种主要经营形态中突出体现封建经济形态特征的是( ) A.官营手工业B.民营手工业C.家庭手工业D.工场手工业2.解析:封建经济形态的特征是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即自给自足(自己生产满足自己所需)。
家庭手工业生产出来的产品主要供农户自己消费和交纳赋税,剩余部分才拿到市场上出售,这体现了封建经济形态的基本特征,C项正确;官营手工业为政府和王室服务,民营手工业产品用于市场销售,都不能体现封建经济形态的特征,排除AB项;工场手工业是资本主义雇佣劳动者的生产形式,排除D项。
本题选C项。
答案:C3.中国古代手工业曾长期领先于世界。
以下文物能够代表商周时期手工业水平的是()A.司(后)母戊鼎B.蜀郡铁锸C.景德镇青花瓷 D.松江棉布3.解析:商周时期,青铜铸造进入繁荣时期,根据所学可知司母戊鼎是重要代表作品,故选A项。
答案:A4.“生产的变更和发展始终是从生产力的变更和发展,尤其是从生产工具的变更和发展上开始的。
”下列古代生产工具依据用途划分,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A.东汉水排 B.曹魏翻车C.唐代筒车D.风力水车4.解析:结合所学可知,水排是东汉杜诗发明的水力鼓风冶铁工具(手工业),翻车、筒车以及风力水车均是灌溉工具(农业),故选A项。
答案:A5.下图是2009年在四川大邑县石虎村唐宋遗址出土的一只白瓷斗笠碗,但是否就是“大邑烧瓷”,各方意见不一。
从史学研究的角度看,判断其是“大邑烧瓷”最有力证据是( )A.《大邑县志》的记载B.该遗址的窑址发掘物C.杜甫诗“大邑烧瓷轻且坚”D.走访该遗址附近居民5.解析:要判断图片中的白色斗笠碗是否属于大邑烧瓷,其最有力的证据应该将其与在四川大邑县石虎村唐宋遗址中的窑址中所发现的遗址物进行比对,故选B项(实物史料是最有力的证据);《大邑县志》的记载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推测其是否属于大邑烧瓷,但不是最有力的证据,排除A项;杜甫的诗句属于文学作品,其佐证力度不高,排除C项;(文字史料由于加入了作者的主观评价,难免有误)。
第2课古代手工业的进步同步练习1.《越绝书》记载,楚王请欧冶子和干将“凿茨山,洩其溪,取铁英”,铸成“龙渊”“秦阿”“工布”三剑,“作铁兵,威服三军,天下闻之,莫敢不服”。
这反映了当时楚国( ) A.水利事业发达 B.青铜铸造业发达C.铁器应用于军事 D.铁农具普遍使用2.据记载,清代棉花的价格从康熙年间每斤五十至八十文上涨至道光年间的每斤二百至三百文。
据此推测,当时A.棉花产量大幅下降B.私营手工业迅速发展C.重农抑商政策松弛D.中外贸易的迅猛发展3.天宝二年(713年),韦坚为唐玄宗从南方采办的货物中大多是来自民间作坊的杰作:“若广陵君(扬州市)船,即于栿背上堆积广陵所出锦、镜、铜器、海味;丹阳郡(江苏镇江)船,即京口绫衫缎;晋陵郡(江苏常州)船……会计郡(浙江绍兴)船……南海郡(广州)船……”(《旧唐书•韦坚传》)材料表明唐代A.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B.私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C.家庭手工业得到较大发展D.形成专业性生产区域4.据史书记载:武则天时期,绫锦坊中就有“巧儿”365人,内作使绫匠83人,掖庭绫匠150人。
唐玄宗时期,宫中专门织锦刺绣的女工就达700多人。
根据上述材料,可以得出的有效信息是( )A.坊市界限已被打破 B.棉花种植已广泛推广C.官营纺织业已有相当大的规模 D.已经出现了具有一定规模的自由劳动力5.下图是宋应星在《天工开物》中记载的花楼机,结构复杂而精密,专门织造精细的丝织品。
但当时的手工业并没有向机器生产转变的迹象。
对此,最合理的解释是( )A.明清工匠缺乏技术的积累 B.官府对手工业生产的规模有严格限制C.手工生产能确保产品质量D.生产革新缺乏足够的市场需求推动6.北宋王辟之《渑水燕谈录》记载:“赡(人名)初造墨,遇异人传和胶法。
……赡死,婿董仲渊因其法而加胶,墨尤坚致,恨其即死,流传不多也。
”这表明当时民间手工业( ) A.开始超越了官营手工业B.手工技术传承具有封闭性C.在官府压制下艰难发展 D.产品与市场联系日益密切7.南宋时,民间有“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到了明清时期,“湖广熟,天下足”“买不尽松江布,收不尽魏塘纱”的谚语十分流行。
第2课古代手工业的进步基础巩固1.春秋战国时期,我国的木工技术得到迅速发展,锯子、刨子、钻子等木工器械都是这一时期发明的。
这些发明主要得益于() A.商品经济的发展B.井田制的瓦解C.冶铁技术的进步D.精耕细作技术的成熟『答案』 C『解析』“锯子、刨子、钻子等木工器械”属于生产工具,金属制品的普遍使用得益于冶铁技术的进步。
2.司母戊鼎、四羊方尊等精美青铜器是中国古代青铜铸造繁荣时代的代表作。
它们铸造于() A.原始社会B.商周时期C.秦汉时期D.隋唐时期『答案』 B『解析』商周时期,青铜铸造进入繁荣时期,司母戊鼎、四羊方尊等精美青铜器充分展示出辉煌灿烂的青铜文明。
3.中国古代制瓷业发达,五大名窑出现于() A.宋朝B.元朝C.明朝D.唐朝『答案』 A『解析』宋朝时,中国制瓷技术大放异彩,瓷窑遍布全国各地,并出现了五大名窑。
4.中国古代手工业三种主要经营形态中突出体现封建经济形态特征的是() A.官营手工业B.民营手工业C.家庭手工业D.工场手工业『答案』 C『解析』封建经济形态的特征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也就是男耕女织。
家庭手工业是农户的一种副业,产品主要供自己消费和交纳赋税,剩余部分才拿到市场上出售。
这体现了封建经济形态的基本特征。
5.两千年前中国的“名片”是丝绸,一千年前中国的“名片”是陶瓷,五百年前中国的“名片”是茶叶。
中国最早将丝绸这张“名片”送往西方是在()A.战国B.汉朝C.宋朝D.明朝『答案』 B『解析』西汉开始,中国丝绸远销亚洲、欧洲,为中国获得“丝国”的誉称。
运送丝绸产品的商路被后世称为“丝绸之路”。
6.印尼雅加达博物院收藏了不少写有阿拉伯文字的中国古陶瓷,比较出名的是釉外云彩大盘两件和白地青花阿拉伯文字碗一件。
中国古陶瓷上出现阿拉伯文字主要() A.是适应对外贸易的需要B.是适应贵族生活多样化的需要C.反映了各民族联系的加强D.体现了兼收并蓄的对外政策『答案』 A『解析』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的开辟,使中国与西亚阿拉伯世界的交流密切。
第2课古代手工业的进步1.据《考工记》的记载,制木器的工人有七种,制金属器的工人有六种,制皮器和设色、刮摩的工人都有五种,制土器、陶器等的工人有两种。
这表明春秋战国时期( )A.手工业和商业发达B.手工业得到发展C.民营手工业发达 D.打破了官府对手工业的控制答案:B。
题干论及了春秋战国时期的手工业发展概况,如制木器、制金属器、制皮器、制土器等,故选B项2.下表反映的是中国古代前期冶金业发展的重要史实。
据此可知( )C.军事战争导致冶金技术的突破D.官营制度推动冶金业服务社会生产答案:B。
“秦始皇兵马俑坑出土了约4万件青铜铸造的兵器”“汉武帝推行冶铁业官营”表明秦汉时期大规模制造兵器成为可能,故选B项。
3.汉武帝规定,“敢私铸铁器、煮盐者,钛左趾,没人其器物”。
后世的历朝历代,也大都心照不宣地沿用了这一做法。
这主要体现了( )A.历代将汉武帝作为治国榜样B.汉代经济制度为后代所推崇C.富商大贾与小农之间的矛盾D.政府对国计民生行业的控制答案:D。
材料强调的是后世对汉武帝专卖制度的沿用,说明历代政府对国计民生行业的控制,故D项正确。
4.造纸业在唐代达到新水平,宣州产的宣纸,洁白柔软,为书画家所钟爱;浙东产的藤纸,坚固耐用,颇受欢迎;益州产的麻纸,品种多样,美观精致,多用于皇帝诏敕和官府文书。
这反映了( )A.南方文化水平的提升 B.手工业的地区特色明显C.官营手工业技术先进 D.社会需求决定生产样式答案:B。
材料中“宣州产的宣纸”“浙东产的藤纸”“益州产的麻纸”说明手工业的地区特色明显,B项正确。
5.南宋洪迈《夷坚志》载:“许大郎者,京师人,世以鬻面为业,然仅能自赡。
至此老颇留意营理,增磨坊三处,买驴三四十头,市麦于外邑,贪多务得,无时少缓,如是十数年,家道日以昌盛,浸浸致富矣。
”材料反映了( )A.私营手工业发展受市场需求的影响很大B.个体经营方式向小作坊式管理模式转化C.手工业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D.民营手工业规模已经超过了官营手工业答案:B。
第2课古代手工业的进步同步练习一、选择题1.近年某地发现一座古代墓葬,出土距今5000年的玉面人和一尊扁足青铜方鼎,方鼎内壁刻有小篆。
对此墓葬的年代,以下推测正确的是A.据玉面人的年代推算,应为母系氏族时期B.青铜器是商朝标志性器物,故应在商朝C.商朝时期出现青铜铭文,估计在西周时期D.根据文字判断,墓主最早应是秦朝人2.以下为商代出土的青铜器戈母已簋(食器)角(酒器)耜犁上图所包含的信息有①商代青铜铸造业发达②青铜器具涉及社会生活的多个方面③人类进入铁器时代④青铜农具广泛应用A.①②B.①③C.②③D.③④3.下图所示之剑出土于甘肃灵台,剑柄用青铜铸成,剑身铁质,是我国现今出土最早的人工冶铁制品之一。
该剑最早可能铸造于A.夏朝B.商朝C.春秋D.战国4.在一座古墓中发现了黑亮如漆的黑陶,洁白如雪的白瓷,闻名中外的粉彩和珐琅彩。
这座墓葬的时间应不早于A.魏晋B.隋唐C.宋代D.清代5.2007年12月,宋代沉船“南海一号”的打捞吸引了全球的目光。
考古工作者已经从南海一号上整理出大量珍贵的文物。
下图是从“南海一号”打捞起来的各种瓷器,其中不可能有①青瓷②白瓷③珐琅彩④青花瓷A.②③B.①④ C. ③④D.①②6.明代烧制了大量带有阿拉伯文和梵文装饰图案的瓷器,清代专门烧制西餐用具和鱼缸,这主要是因为A.很多人开始喜欢外国文化和西方的生活方式B.适应国外客户的需要C.外来文化影响的结果D.王室和贵族的奢侈生活的需要7.“凡花机通身度长一丈六尺,隆起花楼,中托衢盘,下垂衢脚。
……提花小厮坐花楼架木上。
机末以的杠卷丝,中用叠肋木两枝,直穿二木,约四尺长,其尖插于筘两头。
”材料所描述的生产工具出现于A.西汉B.两宋C.元朝D.明朝8.某博物馆陈列着三张图片。
下列与图片相关的历史信息描述中不准确的是A.唐朝时形成南青北白的格局,邢窑白瓷最富盛名B.清代我国彩瓷生产水平提高C.明代我国的手工业生产得到发展D.清代我国发明青花瓷二、材料分析题9.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昔圣王之处士也,使就闲燕;处工,就官府;处商,就市井;处农,就田野”。
第2课古代手工业的进步(时间:25分钟分值:30分)A组(基础题)1.康熙皇帝任命曹雪芹的祖父曹寅主持江宁织造局的生产。
根据当时的制度,该局生产( )。
A.全部投放市场,收入归皇室B.部分用于纳税,部分投放市场C.全部供皇室使用,不投放市场D.部分供皇室使用,部分投放市场解析江宁织造局的生产由政府派人主持,应该属于官营手工业。
而官营手工业的特点是不投放市场,全部供皇室使用。
答案 C2.右图瓷瓶为宋朝的钧瓷。
钧瓷有的青中带红,华而不俗,称为“钧红”,有的以天青或月白与紫红色交相掩映,别致美观,称为“钧紫”。
这种瓷器最有可能产于( )。
A.官营手工业B.民营手工业C.家庭手工业D.瓷器工场解析钧瓷无论是质量还是艺术价值都是首屈一指的,这样的产品最可能产生于官营手工业中,官营手工业代表了中国古代手工业的最高水平。
答案 A3.传统文化是现代流行文化的重要灵感源泉。
《青花瓷》这首歌在同学们中间广为传唱,“素坯勾勒出青花笔锋浓转淡”,“色白花青的锦鲤跃然于碗底”,传神地表达了青花瓷的特点。
下列关于青花瓷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青花瓷的出现要早于青瓷、白瓷B.青花瓷的烧制成功,使瓷器与书画的结合更为紧密C.青花瓷是一种彩瓷,景德镇是其重要产地D.元代以后,包括青花瓷在内的瓷器大量销往海外解析本题考查基础知识,青花瓷出现于元代,而青瓷和白瓷的出现早于元代,答案为A。
答案 A4.中国古代手工业三种主要经营形态中突出体现封建经济形态特征的是( )。
A.工场手工业B.家庭手工业C.官营手工业D.民营手工业解析学生易错选C,因为他们认为官营手工业在中国手工业经济中占有主导地位,就能突出体现封建经济形态特征;同时也是由于不理解封建经济形态的含义导致的。
封建经济形态特征是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而自然经济是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的结合。
答案 B5.歌谣:“黄道婆,黄道婆,教我纱,教我布,二只筒子二匹布。
”描述的是( )。
A.西汉时期的丝织业B.北宋时期的丝织业C.元代的棉纺织业D.明清资本主义萌芽解析本题考查调动运用历史知识的能力。
第2课古代手工业的进步同步练习1.中国古代官营手工业代表生产技艺的最高水平的主要原因是()A.统治者的重视B.工匠积极性高C.中央集权的作用D.市场需求2.我国制瓷技术发展的先后顺序是()①白瓷②青瓷③珐琅彩④秘色瓷A.①②③④B.②①④③C.②③①④D.②③④①3.汉乐府《孔雀东南飞》中焦仲卿妻:“十三能织素,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
”她身上打扮是“妾有绣腰糯,威(wen )夔(rui )自身光。
”她床上装饰是“红罗夏斗帐,四角垂香囊。
香帘六七寸,碧绿青丝绳。
”这些描述主要反映了()A.中国古代男尊女卑思想严重,女子倍受压迫,日夜劳作B.汉代吏治腐败,焦仲卿为普通少吏,家里竟可以布置得如此富丽堂皇C.汉代丝织业生产的普及和发达程度D.汉代家庭手工业在手下业生产中占据主导地位4.明万历年间“镇(景德镇)上佣工,皆聚四方无籍游徒,每日不下数万人”。
这一记载包含的历史信息主要有()①流动人口众多②制瓷业发达③官营手工业占主导地位④出现资本主义萌芽A.①②B.②③C.②③④D.①②④5.据(苏州府风俗考)记载,明朝苏州“郡城之东,皆习机业,工匠各有专能。
匠有常主,计日受值。
无主者,黎明立桥以待。
……房工作减,比辈衣食无所矣。
”材料中反映出苏州的情况有()①工匠技术水平高②出现劳务市场③存在失业现象④实行计时工资A.①②③④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6.右图是我国古代青铜器的精品——四羊方尊。
这件青铜器铸造于()A.夏朝B.商朝C.西周 D.春秋7.“波斯老贾度流沙,夜听驼铃识路赊。
采玉河边青石子,收来东国易桑麻。
”元代鼎盛时期的重要作家马祖常的这首诗主要反映了()A.丝绸之路的兴盛B.陶瓷之路的兴盛C.古代玉石业的发达D.古代丝织业的发达8.“凡花机通身度长一丈六尺,隆起花楼,中托衢盘,下垂衢脚。
……提花小厮坐花楼架木上。
机末以的杠卷丝,中用叠肋木两枝,直穿二木,约四尺长,其尖插于筘两头。
”材料所描述的生产工具出现于()A.西汉B.两宋C.元朝D.明朝9."建武七年迁南阳,太守……善于计略,省爱民役,造作水排,铸为农器,用力少,建功多,百姓便之",材料中“水排”主要用于()A.灌溉B.冶铜C.制瓷D.冶铁10.《北齐书·綦毋怀文传》说他“又造宿铁刀,其法烧生铁精以重柔铤,数宿则成刚,以柔铁为刀脊,溶以五牲之溺,淬以五牲之脂,斩甲过三十札”。
2017-2018学年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2同步练习:第2课 古代手工业的进步(含答案解析)1 / 7一、单选题1.《老学庵笔记》中说写道:“亳州出轻纱,举之若无,裁以为衣,真若烟霞。
一州唯两家能织,相与世世为婚姻,惧他人家得其法也。
”材料表主要说明A. 手工业技术由家庭传承得以发展B. 手工业技术保守封闭C. 市场狭小造成了手工业规模受限D. 亳州成为丝织业中心2.清顺治八年“谕旨官府织造局确立买丝招匠的经营体制”。
康熙十九年革除景德镇窑厂当官科派的办法,“凡工匠物料,俱按工给值”,“悉照市价采买”。
清政府的上述做法A. 反映出官营手工业的衰落B. 进一步强化了重农抑商的传统C. 改变了官营手工业的性质D. 促进了民营手工业进一步发展3.出土文物往往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
对下列文物右图片(春秋时期的铁器)解读正确是( )A. 汉代时已经使用铁农具B. 战国时开始使用牛耕并逐步推广C. 春秋战国时耕作方式出现了千耦其耘D. 春秋时期出现冶炼生铁和钢4.从经济的角度看,明清时期中国已经处于“近代的前夜”。
下面能够说明这一结论的是A. 租佃制经营方式的推广B. 制瓷、矿冶等手工业技术均有较大进步C. 苏州丝织业“小户”“听大户呼织”“计日取值”D. 世界白银的一半流入中国,市面上大量使用白银5.下图是山西省博物馆的镇馆之宝“鸟尊”,出土于山西曲沃县北赵村晋侯墓地114号墓。
其大鸟回眸、小鸟偎依、巨象缩首的完美组合造型,成为西周青铜艺术中的罕见珍品。
据此判断该艺术品A. 是晋侯权力至髙无上的象征B. 体现了青铜铸造技艺的成熟C. 破坏了西周时期礼制的规定D. 由技艺精湛的私营工匠制作6.(2017·北京西城高三期末)下列文物或老物件见证了历史变迁,其逻辑关系对应正确的是( )A. AB. BC. CD. D7.7.经专家初步鉴定,赵伯澐墓出土的丝绸服饰形制丰富、纹饰题材多样,织物品种齐备,具有很高的历史、艺术、科技、文化价值。
第2课古代手工业的进步练习题一、单选题1.孙健在《中国经济通史》中写道,“西汉时期,冶铁业非常发达。
据考古发掘,在北京清河镇、山东藤县、河南鲁山、南阳、巩县、方城和江苏的利国驿等地,都发现过汉代冶铁遗址。
其中以南阳、巩县两处冶铁遗址规模最大。
”这本质上反映了()A.中原地区农业发达B.河南冶铁业发达C.政府重视手工业D.经济重心开始南移2.明代官营手工业实行工匠制度,生产官府所需物资。
明中叶后,官府往往直接向匠户征收银两而不征用其生产的产品,此现象持续增多。
这反映了()A,白银已取代其他货币B.雇佣劳动成为主要用工方式C.商品经济占据主导地位D.官营手工业的地位遭到削弱3.康熙皇帝任命曹雪芹的祖父曹寅主持江宁织造局的生产。
根据当时的制度,该局产品()A.全部投放市场,收入归皇室B.全部供皇室使用,不投放市场C.部分用于纳税,部分投放市场D.部分供皇室使用,部分投放市场4.《周礼》中将妇女纺织生产称为“妇功”,并将之与王公、士大夫、百工、商旅和农夫并列。
这说明了()A.纺织业在经济生产中的地位已经相当重要B.当时没有男尊女卑的思想,妇女的作用受到人们重视C.纺织收益较高超过农耕、工匠,甚至可与士大夫的俸禄相比D.纺织业已经产生5.中国古代官营手工业曾实行“物勒土名”制(将器物制造者的名字刻在器物上),“物勒工名,工有不当,必行其罪,以究其请”。
这一制度()A.有利于生产技术的创新B.阻碍了民间手工业发展C.强化了工匠的生产责任D.保证了政府对市场垄断6.明朝中叶以后,民营手工业在很多行业后来居上超过了官营手工业,甚至在江南一些手工业部门开始出现了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
其主要原因是()A.民营手工业的技术精良、经营灵活B.民营手工业主要分布于江浙沿海地区C.民营手工业与市场的联系更为密切D.明清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腐朽7.西汉海昏侯(汉武帝之孙刘贺)墓葬被选入2015年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下图是墓中发掘出的两枚印章。
第2课古代手工业的进步课时训练题组1素称发达的官营手工业1.(2018·湖南学业水平测试)中国官营手工业历史悠久,成就卓著。
其中,能充分展示商周灿烂辉煌文明的手工业成就是()A.白瓷制造技术B.棉纺织技术C.青铜铸造技术D.青瓷制造技术『答案』 C『解析』官营手工业的成就主要表现在冶金、制瓷和丝织等部门,商周时期青铜铸造进入繁盛时期,故选C项。
2.《北齐书》记载了一种当时的铸造法:“其法烧生铁精以重柔铤(熟铁),数宿则成刚(钢)。
”用此法铸造出来的兵器坚韧锋利。
这种技术出现于()A.西周B.秦朝C.南北朝D.明朝『答案』 C『解析』材料“生铁精以重柔铤(熟铁),数宿则成刚(钢)”说明是灌钢法,该技术发明于南北朝时期,故C项正确。
3.商代青铜器具有重要的历史研究价值。
下图所示青铜器图纹可以反映商代()商代青铜器父癸鼎上的蚕纹A.冶铁业的进步B.甲骨文的成熟C.兴起了棉纺织业D.已经有了养蚕业『答案』 D『解析』材料反映的是商代青铜器纹饰,根据材料中青铜器上的蚕纹,可以推断商代已经有了养蚕业,故D项正确。
4.(2018·赣州高一期末)唐人陆龟蒙吟咏道:“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
”该诗句中描述的瓷器()A.质地纯净,官府垄断B.色泽光亮,晶莹如雪C.造型优美,釉色粉彩D.技术精良,面向市场『答案』 A『解析』该诗句中描述的瓷器是越窑秘色瓷,A项符合其特征,故A项正确。
题组2艰难经营的民间手工业5.(2019·临沂高一检测)康熙《松江府志》记载:“农暇之时,(松江)所出布匹,日以万计,以织助耕,女红有力焉。
”材料反映出()A.手工业与农业的结合日益密切B.家庭手工业与市场联系日益密切C.当时已经出现资本主义萌芽D.家庭手工业的技术水平显著提高『答案』 B『解析』材料中“所出布匹,日以万计”说明棉纺织业发达,家庭手工业与市场联系日益密切,故选B项。
6.(2018·龙岩高一期末)下图反映了中国古代()A.雇佣劳动关系加强B.家庭手工业的发展C.主要满足市场需求D.资本主义开始萌芽『答案』 B『解析』从材料中由家庭成员组成的手工作坊部分商品投放市场,可知体现了家庭手工业的发展,故B项正确。
必修二第1单元第2课古代手工业的进步【带解析】一、选择题(共15小题)1。
中华文明在新石器时代获得重大发展,下列各项中属于该时期重要成就的是A、瓷器制作技术成熟B、纺织技术已经萌芽C、人工冶炼铁器出现D、青铜铸造达到很高水准2。
古书说:“国之大事,在祀在戎。
”从下面几件青铜器图片中可以看出,当时我国的青铜器主要是A、农具和酒器B、礼器和兵器C、礼器和酒器D、兵器和农具3。
被称为“茶神”的唐朝人陆羽在他写的《茶经》中说:“若邢瓷类银,越瓷类玉,邢不如越,一也.若邢瓷类雪,则越瓷类冰,邢不如越,二也。
邢瓷白而茶色丹,越瓷青而茶色绿,邢不如越,三也”。
据此,下列判断正确的是①唐朝时,瓷器已经形成青、白两大系列②陆羽推崇越州青瓷③瓷制茶具成为茶道的重要组成部分④唐朝时期白瓷质量不如青瓷A、①②③④B、①②④C、①②③D、③④4。
下列关于青花瓷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青花瓷的出现要早于青瓷、白瓷B、青花瓷的烧制成功,使瓷器与书画结合更为紧密C、景德镇是青花瓷的重要产地D、元代以后,包括青花瓷在内的瓷器大量销往海外5。
景德镇原名昌南镇,据史书记载,宋真宗景德年间昌南镇的瓷器作为贡品进贡朝廷,贡品的底部写有“景德年制”的落款。
“其器尤光致茂美,当时则效,著行海内.于是天下咸称景德镇瓷器,而昌南之名遂微."由此可以看出景德镇A、当时就已经成为著名的瓷都B、以冰裂纹瓷器最为出名C、是当时的著名的五大名窑之一D、以瓷器进贡皇室而得名6. 新疆吐鲁番等地发现的魏晋南北朝和隋唐丝织品中,出现了一些中亚、西亚流行的对禽、对兽纹饰图案;明代烧制了带有阿拉伯文和梵文装饰图案的瓷器。
这主要是A、适应对外贸易的需求B、适应中原贵族生活多样化的要求C、反映了汉唐时期民族之间联系的加强D、体现了唐朝兼收并蓄的对外政策7。
厚葬是古代的陋习之一,被称为“千古一帝”的秦始皇的陵墓如果被发掘,其大量的随葬品中将不会出现A、洁白如雪的白瓷B、精雕细琢的玉器C、图案精美的丝绸D、熠熠生辉的白陶8. 下图所示“花楼机”的创制时间和用途是A、两汉用于丝织业B、宋元用于印刷业C、明朝用于丝织业D、清朝用于棉纺织业9。
第2课古代手工业的进步一、选择题(每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意)1.《三辅黄图·未央宫》:“织室,在未央宫,又有东西织室,织作文绣郊庙之服。
”《汉书·百官公卿表》:“少府属官有东织、西织令丞,河平元年省东织,更名西织为织室。
”这两段文献资料中涉及的都是 ( ) A.民营手工业B.官营手工业C.家庭手工业D.民间手工业2.大英博物馆藏有一只汉代漆杯,其底部刻有六位不同工种工匠和七位监督人员的名字。
这反映了当时的官营手工业( )A.生产技术先进,面向市场B.生产人员众多,效率低下C.生产专业细化,官府掌控D.生产成本较低,官府出资3.“丝路花雨,铃声悠扬”是后人对古代东西方陆上贸易通道的描述,在该通道上流通的主要商品是( ) A.玉米B.丝织品C.马铃薯D.烟草4.有学者将绢价按当时米价进行折算比较,发现明代中叶,江南的绢价明显下降,比宋代低约11%。
这主要是由于( )A.经济重心的南移B.民营手工业的发展C.小农经济的确立D.白银大量流入中国5.明朝万历年间,掌握纺织专业技能的人口开始进入苏州城。
清晨,这些有技术的“机工”伫立桥头,等待拥有织机和机房的“机户”雇佣,暮息而归。
这种现象实质上反映了( )A.自然经济开始逐渐解体B.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出现C.农村出现了富余劳动力D.纺织专业技术日趋成熟6.《“南海一号”:海上丝绸之路的荣光》一文中说:“据记载,东南亚一些国家在中国陶瓷传入以前,多以植物叶子为食具。
宋瓷输入后,他们改变了过去‘掬而食之’的饮食习俗,用上了精美实用的瓷器……”其核心观点是( )A.东南亚一些国家经济发展水平落后B.中国陶瓷受到东南亚一些国家的欢迎C.中国瓷器在宋朝开始外传D.贸易交流有利于促进文明进步7.“霍光妻遗(送)淳于越蒲桃锦二十四匹,散花绫二十五匹。
绫出陈宝光家,宝光妻传其法。
霍显召入其第,使作之。
机用一百二十镊,六十日成一匹,匹值万钱。
”材料反映了( )A.西汉官营手工业的发达B.霍显家开办丝织业手工工场C.陈宝光妻是西汉织室的纺织专家D.西汉时中原丝织业的高超技艺8.下图是近年出土的西汉海昏侯(汉武帝之孙刘贺,史称汉废帝)墓葬中的两枚印章。
【成才之路】2021-2021高中历史第2课古代手工业的进步同步练习新人教版必修2时刻:45分钟总分值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题4分,共40分)1.(2021·济南高一检测)西周时期实行“工商食官”制度,这说明那时的手工业和商业( )A.由官府操纵B.不受官府的干与C.存在官营和私营的区别D.以私营手工业和商业为主解析:此题考查中国古代的手工业特点。
“工商食官”即西周时期的官营手工业制度,手工业和商业由官府垄断。
答案:A2.司母戊鼎、四羊方尊等精美青铜器是中国古代青铜铸造繁荣时期的代表作。
它们铸造于( )A.原始社会B.商周时期C.秦汉时期D.隋唐时期解析:此题考查学生识记基础知识的能力。
商周时期,青铜铸造进入繁荣时期,司母戊鼎、四羊方尊等精美青铜器充分展现出辉煌灿烂的青铜文明。
答案:B3.(2021·广东学业水平测试)宋朝制瓷业发达,被称为瓷都的是( )A.景德镇B.佛山C.武昌D.开封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再认再现史实的能力。
宋朝,全国显现了各具特色的地址瓷窑,景德镇被称为“瓷都”。
答案:A4.(2021·烟台高一检测)中国古代手工业三种要紧经营形态中突出表现封建经济形态特点的是( )A.官营手工业B.民营手工业C.家庭手工业D.工场手工业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分析明白得能力。
封建经济形态的特点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也确实是男耕女织。
家庭手工业是农户的一种副业,产品要紧供自己消费和交纳赋税,剩余部份才拿到市场上出售。
这表现了封建经济形态的大体特点。
答案:C5.(2021·石景山高一模拟)《周礼·考工记》是我国最先的系统记录手工业生产技术的专著。
书中共总结了:攻木之工七、攻金之工六、攻皮之工五、设色之工五、刮摩之工五……这段记载描述的是( ) A.官营手工业产品丰硕,技艺精美B.民营手工业水平超过官营手工业C.官营手工业分工细致,专业化强D.民营手工业技艺庞杂,规模扩大解析:题干材料反映了周朝手工业的分工细致,专业化强。
第2课古代手工业的进步课堂知识演练我国古代手工业,特别是冶金、制瓷和丝织业,技术高超,领先世界。
回答1~4题。
1.在中国古代,以青铜铸造作为手工业中代表性行业的时代应该包括()A.夏、商B.商、周C.西周、春秋、战国D.夏、商、西周【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重点知识的识记与理解。
我国的青铜时代是指从二里头文化到春秋时期,其中包括夏、商、西周三代。
【答案】 D2.下列史实发生在汉代的是()①铁农具已取代木、石和青铜农具②利用水力鼓风冶铁炼钢③发明灌钢法④使用曲辕犁A.①②③B.①②C.①②④D.③④【解析】灌钢法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发明的;曲辕犁出现于隋唐时期。
【答案】 B3.新疆吐鲁番等地发现的魏晋南北朝和隋唐丝织品中,出现了一些中亚、西亚流行的对禽、对兽纹饰图案;明代烧制了带有阿拉伯文和梵文装饰图案的瓷器。
这主要是() A.适应对外贸易的需求B.适应中原贵族生活多样化的要求C.反映了汉唐时期民族之间联系的加强D.体现了唐朝兼收并蓄的对外政策【解析】根据题干情境的时间范围,可排除C、D两项。
B项也较容易排除,因为“中原贵族”与题干中的“新疆”等地不符合。
【答案】 A4.某瓷器收藏家的藏品有秘色长颈细口瓷瓶、五彩镂空云凤纹瓶、青花花卉纹执壶。
该收藏家的生活时代不早于()A.魏晋B.隋唐C.宋元D.明清【解析】确定收藏家生活时代的主要依据是生产时间最晚的瓷器。
题干所列的瓷器中,五彩镂空云凤纹瓶生产时间最晚,因为彩瓷是明朝中后期在青花瓷的基础上烧制而成的。
【答案】 D中国古代手工业素称发达。
回答5~10题。
5.对下列冶铁技术发明年代的排序,正确的是()①高炉炼铁②灌钢法③使用水力鼓风工具A.①③②B.②①③C.①②③D.③②①【解析】汉朝时人们开始使用高炉炼铁,南北朝时出现灌钢法,东汉时开始使用水力鼓风工具。
【答案】 A6.中国的陶瓷制作技术不断进步,以下我国陶瓷品种出现的先后顺序应该是()①白瓷②青瓷③青花瓷A.①②③B.③②①C.③①②D.②①③【解析】白瓷出自南朝时期,青瓷出自东汉,青花瓷出自明朝。
《古代手工业的进步》同步练习选择题1.明朝初期的一首“竹枝词”说:“平川多种木棉花,织布人家罢缉麻,昨日官租课(征税)正急,街头多卖木棉纱。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当时()A. 政府压制棉纺织业的发展B. 出现棉纺织业的手工工场C. 棉布正逐渐取代麻布D. 农民直接以棉纱抵税2.中国的陶瓷制作技术不断进步,品种繁多,以下我国陶瓷品种出现的先后顺序应该是()①珐琅彩②五彩瓷③青花瓷④白瓷⑤青瓷A. ①②③④⑤B. ⑤④③②①C. ③④⑤①②D. ②③④⑤①3.煤的使用、水排的发明大大提高了冶铁工作效率的同时,制瓷业中的新品种也在逐步走向成熟,为其后来瓷器的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平台。
这一品种是()A. 白瓷B. 青花瓷C. 秘色瓷D. 青瓷4.先秦典籍《周礼考工记》中载:“百工之事,皆圣人之作(发明)也。
烁金以为刃,凝土以为器,作车以行陆,作舟行水,此皆圣人之所作也。
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
”这反映出中国古代手工业( ) A. 有独特的工艺造物文化 B. 推崇行业间的分工协作C. 工匠有崇高的社会地位D. 注重对生产工具的改进5.据明崇祯《松江府志》记载:“棉布虽松江所产,旧亦不多,故无其额。
自二三十年来,松江之民多倚织布为生,见今征粮折棉布(将国家所征的粮食税折合成棉布征收)”。
记载的这一现象()A. 表明政府扶植民营手工业B. 反映明代由抑商转向重商C. 说明工商税已成为明代税收主体D. 客观上有利于松江棉织业发展6.元、明、清三朝的皇帝龙袍、皇后凤衣、霞帔、嫔妃的丽装靓服、宫廷装饰鸡褥子、靠垫、枕头等,崇尚花团锦簇,采用的都是江南云锦。
朝廷在南京、杭州、苏州等地设立官办织造局,一时间江南机户云集,机杼声彻夜不绝。
材料反映出()A. 宫廷订货促使江南丝织水平领先B. 皇室贵族的喜好决定手工业水平C. 江南丝织业生产领先于全国水平D. 官营手工业已出现资本主义萌芽7.明中叶以后,在某些地区的某些行业中,私营手工业超过管营手工业而居于主导地位,主要原因是()A. 轻视工商业的意识有所变化B. 明朝政府鼓励私营手工业C. 国家对手工业者人身控制的放松D. 私营手工业更能适应商品经济发展的潮流8.2019年6月6日,在澳门举行的一次艺术品拍卖会上,一件中国瓷器“美人枕”拍出了3.5亿港元天价。
第2课古代手工业的进步基础达标1.下列有关中国古代手工业发展状况的说法,错误的是( )A.商周时青铜铸造进入繁荣时期B.最早发明了丝织技术C.唐朝前期景德镇成为著名瓷都D.春秋时期已能制造铁制农具答案:C2.(2014·福建会考)两千年前中国的“名片”是丝绸,一千年前中国的“名片”是陶瓷,五百年前中国的“名片”是茶叶。
中国最早将丝绸这张“名片”送往西方是在( ) A.战国 B.汉朝 C.宋朝 D.明朝答案:B3.(改编题)安徽六安双墩汉墓遗址被评为全国“2006年度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
下列文物不可能由该墓葬出土的是( )A.铁兵器 B.陶罐C.青花瓷 D.铜壶解析:本题考查再认再现能力。
注意时间限制“汉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青花瓷于唐宋已见端倪,成熟的青花瓷则出现在元代,故C项正确;铁器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陶器、铜器出现在新石器时代,都可能在汉墓遗址中出土,不符合题意,故A、B、D三项错误。
答案:C4.明代中后期,江南地区出现了“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现象。
“机工”是( ) A.雇佣工人 B.资本家C.奴隶 D.地主答案:A5.(2014·嘉兴基础测试)下图所示装置由东汉太守杜诗创造。
它实现了供风形式的革命性变化,进一步提高了生产效率。
这种装置用于( )A.灌溉 B.制瓷 C.纺织 D.冶铁解析:本题考查再认再现能力。
根据信息“东汉、杜诗、供风形式”及图片反映供风装置的动力是水力,由此可知是东汉杜诗创制的水排,用于冶铁,故D项正确。
答案:D6.官营手工业长期占据中国古代手工业的主导地位,其产品( )A.全部销往海外 B.占据市场大部分份额C.质量普遍不高 D.主要满足官府需要答案:D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齐国)太公……乃劝以女工之业……织作冰纨绮绣……之物,号为冠带衣履天下。
”——《汉书·地理志》材料二“今棉之为用,可以御寒,可以生暖,盖老少贵贱无不赖之。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二课古代手工业的进步同步测试第二课古代手工业的进步同步测试一、选择题1.1973年,在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遗址中发现了一件缂丝腰带,是中国目前发现的最早的一件缂丝实物。
请判断这件缂丝腰带出现的最早朝代A.春秋时期B.西汉C.唐朝D.明朝2.下面关于我国古代纺织业发展情况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西汉时使用提花机B.三国时吴国征收纺织晶为赋税C.南宋时已有一套擀、弹、纺、织的棉纺织工具D.明朝时松江地区是棉纺织业中心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商朝时已烧制出原始瓷器B、唐朝时已形成南青北白两大制瓷系统C、汉朝已经出现了五大名窑D、江西景德镇因制瓷而著名4.据江南某地墓葬发现焦炭、棉毯、唐三彩等遗物推断,此墓最早应在A.西汉B.唐朝C.南宋D.元朝5.下列关于中国古代私营手工业发展的说法,正确的是A.商周时期开始出现私营手工业B.宋中期以后在我国手工业中开始占主导地位C.明代以前主要以农民家庭副业和城镇家庭小作坊的形式进行D.明朝中期的私营手工业中开始出现雇佣关系6.私营手工业由自给自足的家庭手工业发展到以雇佣关系为特征的手工工场的最主要的原因是A.商品经济的发展B.官营手工业的衰弱1 / 5C.私营手工业技术水平提高D.私营手工业水平扩大7.在官营手工业中发生由征役制到雇募制转化的根本原因是A.生产力的发展B.商品经济的发展C.私营手工业的发展D.官营手工业内部生产关系的调整8.元代全面革新内地棉纺织技术,促进棉纺织业发展的人物是A.沈括B.宋应星C.郭守敬D.黄道婆9.南北朝时期的炼钢法是当时最为先进的A.炒钢法B.灌钢法C.块炼钢D.铸铁脱碳钢10.下列说法不符合明代以来我国手工业发展状况的是A.陶瓷方面烧出了著名的青花和釉里红B.明代松江地区成为全国的棉纺织业中心C.官营手工业开始走向衰弱,私营手工业开始居主导地位D.开始出现具有雇佣关系的大规模的手工作坊或手工工场11.下列说法不符合官营手工业特点的是A.分工细致,严格管理,技术先进,推动了我国古代手工业技艺的提高B.缺乏市场竞争,对工匠强制劳动,易造成产品质量低、效益差C.由于商品经济和私营手工业的发展,对工匠的调用由征役制改为募役制D.官营手工业一直占据着我国古代手工业的主导地位12.中国的陶瓷制作技术不断进步,以下我国陶瓷品种出现的先后顺序应该是①珐琅彩②五彩瓷③青花瓷④白瓷⑤青瓷A.①②③④⑤B.⑤④③②①C.⑤③④①②D.⑤②③④①1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提花机的使用全面革新了内地落后的棉纺织技术B.明朝中期松江地区开始成为全国的棉纺织中心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二课古代手工业的进步同步测试C.北宋时煤的需求量猛增D.明清时期,上海、苏州、杭州成为三大丝织业中心14.史书记载:古罗马士兵使用的刀剑是用熟铁制的,刺到敌人身上立刻弯曲,需放在地上用脚踩平再用。
第2课古代手工业的进步课堂知识演练我国古代手工业,特别是冶金、制瓷和丝织业,技术高超,领先世界。
回答1~4题。
1.在中国古代,以青铜铸造作为手工业中代表性行业的时代应该包括()A.夏、商B.商、周C.西周、春秋、战国D.夏、商、西周【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重点知识的识记与理解。
我国的青铜时代是指从二里头文化到春秋时期,其中包括夏、商、西周三代。
【答案】 D2.下列史实发生在汉代的是()①铁农具已取代木、石和青铜农具②利用水力鼓风冶铁炼钢③发明灌钢法④使用曲辕犁A.①②③B.①②C.①②④D.③④【解析】灌钢法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发明的;曲辕犁出现于隋唐时期。
【答案】 B3.新疆吐鲁番等地发现的魏晋南北朝和隋唐丝织品中,出现了一些中亚、西亚流行的对禽、对兽纹饰图案;明代烧制了带有阿拉伯文和梵文装饰图案的瓷器。
这主要是() A.适应对外贸易的需求B.适应中原贵族生活多样化的要求C.反映了汉唐时期民族之间联系的加强D.体现了唐朝兼收并蓄的对外政策【解析】根据题干情境的时间范围,可排除C、D两项。
B项也较容易排除,因为“中原贵族”与题干中的“新疆”等地不符合。
【答案】 A4.某瓷器收藏家的藏品有秘色长颈细口瓷瓶、五彩镂空云凤纹瓶、青花花卉纹执壶。
该收藏家的生活时代不早于()A.魏晋B.隋唐C.宋元D.明清【解析】确定收藏家生活时代的主要依据是生产时间最晚的瓷器。
题干所列的瓷器中,五彩镂空云凤纹瓶生产时间最晚,因为彩瓷是明朝中后期在青花瓷的基础上烧制而成的。
【答案】 D中国古代手工业素称发达。
回答5~10题。
5.对下列冶铁技术发明年代的排序,正确的是()①高炉炼铁②灌钢法③使用水力鼓风工具A.①③②B.②①③C.①②③D.③②①【解析】汉朝时人们开始使用高炉炼铁,南北朝时出现灌钢法,东汉时开始使用水力鼓风工具。
【答案】 A6.中国的陶瓷制作技术不断进步,以下我国陶瓷品种出现的先后顺序应该是()①白瓷②青瓷③青花瓷A.①②③B.③②①C.③①②D.②①③【解析】白瓷出自南朝时期,青瓷出自东汉,青花瓷出自明朝。
【答案】 D7.家庭手工业是民间手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西汉后期,此类手工业产品的主要用途是()①农民用来交纳赋税②农民家庭消费③作为商品出售④充当军队的武器装备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解析】西汉武帝以后,冶铁由官府专营,家庭手工业不涉及冶铁业,其产品不可能充当军队的武器装备。
故包含④的选项均不正确。
【答案】 A8.下图所示“花楼机”的创制时间和用途是()花楼机A.两汉用于丝织业B.宋元用于印刷业C.明朝用于丝织业D.清朝用于棉纺织业【解析】本题考查识图和再现历史史实的能力。
【答案】 C9.西周时期实行“工商食官”制度(手工业者和商贾都是官府的奴仆,他们必须按照官府的规定和要求从事生产和贸易),这表明当时的手工业和商业()A.由官府控制B.不受官府的干预C.存在官营和私营的区别D.以私营手工业和商业为主【解析】“食”的意思是“以……为食”,“工商食官”就是工商依附于官府。
四个选项中,只有A项能表达出此含义。
【答案】 A10.“(明政府规定)政府以钱粮、银两或预先购好的丝料分发机户,机户织毕交官取酬。
但粮钱往往每发后期(延误时期),且多扣克。
”对材料理解最准确的是() A.明政府阻碍着手工业的发展B.明朝已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C.材料所说的“机户”就是早期的资本家D.明朝官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解析】材料未涉及“雇佣关系”这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基本特征,故B、C两项不是材料所能反映的问题;材料没有涉及官营手工业与私营手工业的对比,故D项也不正确。
【答案】 A11.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盐铁论·水旱》中说:“农,天下之大业也;铁器,民之大用也。
器用便利,则用力少而得作多,农夫乐事劝功。
”材料二:考古发现西汉铁农具的地区,黄河流域有甘肃、内蒙古、宁夏、陕西、山西、河南、河北、山东;长江流域有云南、四川、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浙江、江苏,珠江流域有广西、广东、贵州等。
发现的铁农具主要有犁铧、铲、镐、锹、锄、镰、耙、刀等。
在不少地区还发现了铁犁壁,证明了我国使用此种农具的时间比欧洲要早一千多年。
材料三:东汉初,南阳太守杜诗发明水排,利用河水冲力转动机械,使鼓风皮囊张缩,不断给高炉加氧,提高炉温,“用力少,见功多,百姓便之”。
水排的发明,是冶炼技术上的一大进步。
在欧洲,直到12世纪才开始应用类似的机械。
铁器铸造方面,东汉时已熟练掌握了层叠铸造这一先进技术,即把若干泥范叠合起来,装配成套,一次就能铸造几个或几十个铸件。
与战国时期比较,叠铸技术有重大改进,由原来的双孔浇铸,改为单孔一次浇铸。
叠铸技术的改进,进一步提高了生产效率,节省了原料。
冶铁效率和铸造技术的提高,进一步促进了铁器的普遍使用。
考古发掘资料证明,东汉时期铁制用具已普遍应用到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
请回答:(1)根据上述材料说明冶铁业和农业发展的相互关系。
(2)东汉时期在冶铁技术方面有哪些突出成果?【解析】(1)问结合材料信息加以推理作答。
(2)问注意“东汉时期”的时间范围,主要依据材料三信息回答。
【答案】(1)农业发展对铁农具的需求促进了冶铁业的发展,冶铁业的发展使铁农具的使用更为广泛,又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2)发明了水排;掌握了叠铸技术。
12.中国古代的手工业历史悠久,素称发达。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瓷器的国家,被称之为“瓷器大国”。
中国又是世界上最早养蚕织绸的国家,享有“丝国”之誉。
请回答:(1)简述这两种工艺品在对外交往中的地位。
(2)这两种影响巨大的工艺品为什么不能使中国的对外贸易有长足的发展?【答案】(1)中国瓷器从唐代起已输出国外,明清时期通过海上丝绸之路,更是大量销往亚、非、欧各国。
丝绸之路开通以后,丝绸外销的数量激增。
丝绸之路沿线,就有许多汉朝丝织品出土。
中国的丝织品,受到亚、非、欧各国人民的喜爱。
(2)中国古代是一个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的国家,小农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生产主要是为了满足自家基本生活的需要和交纳赋税,这就决定了中国对外贸易不可能有长足的发展。
课后巩固提高1.(2010·江苏南京)南京某中学几位同学到博物馆参观中国古代陶瓷展,看到以下藏品后,分别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其中符合历史事实的是()A.白瓷、青瓷、秘色瓷是唐朝极具代表性的三大瓷器系统B.宋朝的五大名窑均分布在黄河流域C.珐琅彩瓷是清朝吸收外国技法制造的瓷器D.瓷器在唐朝时大量输往国外,欧洲国家开始生产【解析】南青北白是唐朝两大制瓷系统,故A项错误。
宋朝有五大名窑,即定窑、汝窑、哥窑、官窑和钧窑。
定窑在河北,汝窑在河南宝丰,哥窑相传在浙江龙泉,官窑在河南开封,钧窑在河南禹州,故B项错误。
瓷器在宋朝时大量输往国外,故D项错误。
【答案】 C2.(2010·广东深圳)右图描绘的是我国古代的劳动生产场景,图中题诗为康熙帝所作。
与这一劳动生产场景相关的行业是()A.棉纺织业B.麻纺织业C.造纸业D.丝织业【解析】从一个“桑”字即可结合图示理解人们正在采桑,所以是丝织业。
【答案】 D3.中国古代手工业素称发达,长期居于世界领先地位。
这既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和智慧,也是中华文明著称于世的重要标志。
它不但丰富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生产和生活,而且也对整个人类文明的进步作出了重要贡献。
请回答以下问题:(1)中国古代手工业经营形态主要有哪几种?各自分别承担怎样的社会功能?(2)中国古代领先于世界的手工业部门主要是哪些?对西方影响最大的是哪几项?为什么?(3)从部门与分工、技术、规模、经营形态、分布、地位等角度分析中国古代手工业的主要特征。
(4)你认为促进中国古代手工业发展的条件有哪些?【解析】本题属于综合性考查题目,立足于基础知识的把握,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深入分析。
前两问完全属基础考查,只要熟悉教材不难作答。
而后两问具有相当的思维力度,需要学生在全面把握教材内容基础上深入挖掘隐藏在其背后的知识,然后加以归纳、概括。
【答案】(1)官营、民营和家庭经营。
官营手工业主要生产武器、军用品和供官府贵族消费的生活用品;民营手工业主要生产供民间消费的产品;家庭手工业是农户的一种副业,产品主要供自己消费和交纳赋税,剩余部分才拿到市场上出售。
(2)冶金业、制瓷业和丝织业。
制瓷业和丝织业,原因:一是中国的制瓷业和丝织业在世界上出现得最早;二是瓷器和丝织品集日常生活用品、艺术品于一身,既为日常生活所必需又带来美的享受,满足了西方上层社会的享受需要;三是便于携带和保存,由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得名可见一斑;四是古代中国封建王朝的馈赠以此为主,并赋予其美好的寓意,如瓷器赠品成为和平、吉祥、友好的化身。
(3)部门不断增多;分工越来越细;生产技术高且不断进步;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并在封建社会晚期出现工场手工业;官营、民营、家庭经营三种经营形态并存;经济重心南移与手工业生产布局呈相应变化;长期世界领先。
(4)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农产品的丰富是物质保障;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和聪明才智是根本原因;社会生产和生活的需要是直接动力;政府的重视和扶植是保证;历代经验的积累与技术的创新是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