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动脉斑块专题
- 格式:ppt
- 大小:3.42 MB
- 文档页数:22
颈动脉粥样斑块的临床意义及其治疗方法(全文)摘要: 近年来, 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病变的研究屡见不鲜。
探讨了颈动脉粥样斑块的意义及其治法。
关键词: 颈动脉粥样斑块; 临床意义; 治疗方法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病变的研究日益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关注, 人们已逐渐认识到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病变是全身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的窗口。
随着超声仪器的先进化, 高频探头的不断改善, 血管组织的分辨力在逐步提高。
由于颈动脉位置表浅, 容易被体表超声检测, 因此是超声检测体表大动脉粥样硬化的常用部位。
彩色多普勒超声测定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 int ima ) media t h ick ness , IM T ) 和斑块的稳定性, 对预测心脑血管疾病有重要意义, 已成为许多临床实验的主要观察指标。
1 颈动脉粥样斑块的临床意义通过观察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 可客观地估计以A S 为病理基础的心脑血管疾病的危险性及治疗效果。
段军[ 1] 等利用无创高分辨率二维超声比较冠心病患者与非冠心病患者颈动脉IMT及粥样斑块(2003年欧洲高血压治疗指南,将颈动脉IMT\1.2mm确定为颈动脉粥样斑块) 的发生情况, 探讨了IM T 增厚及粥样斑块与冠心病的相关性。
结果发现, 冠状动脉病变组患者的颈动脉壁IM T 增厚及粥样斑块的发生明显高于冠状动脉造影正常组, 且有统计学意义; 随着病变的加重, 其颈动脉IM T 增厚及粥样斑块的发生明显增加。
说明颈动脉IM T 增厚与冠心病有一定的相关性, 可利用颈动脉超声检查来预测冠心病的发生。
姚伟东[ 2] 等对采用冠状动脉造影术检查的患者行颈动脉超声检查测量IM T 以及观察粥样斑块发生率情况, 也证实了颈动脉IM T 增厚、粥样斑块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间存在着密切关系, 通过颈动脉超声检查可预测冠心病的存在。
章萍[ 3] 等对39 例行冠状动脉造影术者同时做颈动脉超声检查, 将冠状动脉造影结果与颈动脉超声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 发现颈动脉粥样斑块形成者与正常者冠脉造影阳性率分别为74%和2 5%( P<0 .01) , 双侧和单侧颈动脉斑块形成者冠脉造影阳性率分别为92 %和20%( P<0. 0 5) , 颈动脉粥样斑块对冠心病诊断的敏感度、特异度、诊断价值分别为81 %、67%和74%, 说明颈动脉粥样斑块对冠心病有较高的预测价值, 双侧颈动脉粥样斑块较单测者预测性更高。
带你了解颈动脉及其易损斑块的超声诊断颈动脉是人体内重要的大血管之一,然而随着人们日常生活高危因素的影响以及人体的衰老而血管出现硬化,人体动脉内逐渐形成动脉硬化的斑块,这些斑块导致人体动脉出现狭窄、甚至闭塞等情况,将导致不同程度的临床后果。
本文将针对颈动脉及其斑块进行相关讲解。
一、颈动脉超声检查方法以及步骤(一)患者取仰卧位,颈后垫枕,头偏向对侧,首先将超声探头放置在患者的颈根部逐渐向头部进行滑行移动,通过二维超声对检测结果进行显示。
这一检测方法能够检测患者颈动脉的以下三个方面:(1)颈动脉血管的内径及内-中膜的厚度。
(2)判断膨大部位、颈内动脉以及颈外动脉的起始部位及具体位置。
(3)对颈总动脉、颈外动脉、颈内动脉、颈动脉分叉处等进行检测,判断其血管壁四周是否依附斑块,并确定斑块的具体位置、大小,观察斑块的形态、结构等。
(二)对患者的颈前侧进行纵向的深入探测,从患者的颈根部位沿着颈总动脉血管的走向进行纵向的扫查,并越过膨大部位,显示出颈内动脉以及颈外动脉的起始及其长轴。
测量颈动脉内中膜的具体厚度;观察有无斑块,测量其斑块长度、斑块厚度并对斑块的表面以及内部结构进行观察、评估;通过CDFI显示出颈动脉的血流方向、血流及其充盈程度、血管内有无狭窄及其部位、范围;利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患者颈动脉进行检查,观察患者颈动脉的血流曲线以及血流参数并进行相应的测定。
(三)部分患者于颈前侧探测困难时,可以从患者的颈后侧进行纵向的探测,将探头放置在患者的颈后侧胸锁乳突肌后缘位置,进行纵向的深入探测。
此种方法主要用于:(1)颈动脉分叉部位较高,不能通过前侧位置检测出的患者。
(2)通过颈动脉前侧检查颈动脉情况显示不佳的患者。
(四)对患者的双侧颈动脉进行检查时,要追踪到颈总动脉近心端,探测其内是否存在斑块以及血管是否出现阻塞或狭窄等情况。
(五)通常在二维检测的图像上,应用CDFI对患者的血流方向以及是否为层流、涡流以及湍流进行观察,观察其血流充盈缺损情况、血管狭窄情况、动脉血流中断以及血流返流等情况。
颈动脉斑块最佳锻炼方法
颈动脉斑块是一种常见的动脉硬化症状,它会导致血管狭窄,增加心脑血管疾
病的风险。
因此,对于患有颈动脉斑块的人群来说,进行适当的锻炼是非常重要的。
适当的锻炼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增强心肺功能,减少斑块的形成,降低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率。
那么,什么样的锻炼方法对于颈动脉斑块患者来说是最佳的呢?接下来,我们将就此问题进行探讨。
首先,有氧运动是最佳的锻炼方法之一。
有氧运动可以增加心脏的负荷,促进
血液循环,有助于清除血管内的斑块。
常见的有氧运动包括慢跑、游泳、骑车等,这些运动可以有效地改善心肺功能,降低血压,减少斑块的形成。
其次,颈部运动也是非常重要的。
颈部运动可以增强颈部肌肉的力量,改善颈
部的血液循环,减少颈动脉斑块的形成。
常见的颈部运动包括转头、点头、摇头等动作,这些简单的运动可以有效地缓解颈部的疲劳,减少颈动脉斑块的风险。
此外,适当的放松锻炼也是必不可少的。
放松锻炼可以减轻身体的紧张感,促
进血液循环,有助于降低血压,减少斑块的形成。
常见的放松锻炼包括瑜伽、太极、按摩等,这些锻炼可以有效地缓解身体的紧张感,改善心理状态,有助于预防颈动脉斑块的发生。
综上所述,针对颈动脉斑块患者来说,有氧运动、颈部运动和放松锻炼是最佳
的锻炼方法。
通过合理的锻炼,可以有效地改善心肺功能,促进血液循环,降低血压,减少斑块的形成,降低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
因此,我们建议颈动脉斑块患者在医生的指导下,制定合理的锻炼计划,坚持适当的锻炼,提高身体的抵抗力,预防疾病的发生。
希望本文所述的锻炼方法能够对广大颈动脉斑块患者有所帮助。
2021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全文)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在发展中国家逐年升高,是疾病致死和致残的主要原因之一。
其发病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而中国脑卒中的发病年龄明显趋于年轻化。
在所有的慢性病中,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比较常见的“全身性”疾病。
该病好发于中老年群体颈动脉、颈动脉分支的起始部位及冠状动脉等,由于病理进展缓慢,多数患者在患病初期没有明显的症状,因此容易被忽视。
脑血管疾病中,80%的脑卒中为缺血性脑卒中,其中动脉粥样硬化性颈动脉狭窄所致的缺血性脑卒中约占25%~30%。
颈动脉粥样硬化是指单侧或双侧颈部动脉慢性、退行性和增生性的病变,致使颈部动脉血管壁增厚变硬、形成斑块和管腔狭窄。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作为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使得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致残率、死亡率逐年升高。
实际上,人从出生开始,血管就像管道壁一样开始长“垃圾”,在多种危险因素(吸烟、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等)影响下管壁增厚,时间久了,形成斑块,导致血管逐渐狭窄或闭塞,引起脑缺血。
而且,有些斑块在一定条件下容易破损脱落造成急性脑梗死。
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动脉粥样硬化不稳定性斑块的检测是心脑血管栓塞疾病研究领域的一大挑战。
明确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态及性质,不仅可以辅助早期诊断,同时为内、外科干预计划提供了指导依据。
斑块内新生血管是易损斑块的关键特征之一,检测斑块内新生血管形成可早期识别和预防动脉硬化易损斑块,推动急性脑缺血事件的诊断和预防。
不少人将斑块简单粗暴地理解为:软斑和硬斑,软的不好,硬的好。
软斑容易脱落引发脑梗死,硬斑则不会。
但这种认知并不全面。
所谓软斑和硬斑,实际上是指斑块的稳定性。
稳定性是判定斑块危险等级的重要指标,而软硬只是其中一个影响因素,并非是唯一标准,还要根据斑块的结构特征及患者自身是否存在心脑血管病危险因素及其控制状态来综合分析。
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检测目前,对动脉硬化斑块诊断的常用方法有CT血管造影(CTA)、血管超声、磁共振血管造影(MRA)、血管造影等。
颈动脉斑块最佳消除方法颈动脉斑块是一种常见的血管疾病,如果不及时消除,会给患者的健康带来严重的威胁。
那么,有什么样的方法可以最有效地消除颈动脉斑块呢?接下来,我们将为您介绍一些最佳的消除方法。
首先,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是预防和消除颈动脉斑块的重要方法。
这包括合理饮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等。
合理的饮食可以帮助控制血脂,减少血管壁的脂质沉积,从而减少颈动脉斑块的形成。
适量运动可以增强心血管系统的功能,促进血液循环,减少血栓的形成。
戒烟限酒可以减少有害物质对血管的损害,降低患病风险。
其次,药物治疗也是消除颈动脉斑块的重要手段。
常用的药物包括抗血小板药物、降脂药物、扩血管药物等。
抗血小板药物可以减少血小板的凝聚,防止血栓的形成;降脂药物可以降低血液中的胆固醇含量,减少血管壁的脂质沉积;扩血管药物可以扩张血管,改善血液循环。
通过合理使用这些药物,可以有效地消除颈动脉斑块,减少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
此外,手术治疗也是一些严重颈动脉斑块患者的选择。
常见的手术包括血管内支架植入术、颈动脉内膜剥脱术等。
血管内支架植入术通过在血管内放置支架,扩张狭窄的血管,恢复血液的通畅;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则是通过手术的方式清除颈动脉内的斑块,恢复血管的正常功能。
这些手术虽然有一定的风险,但对于一些药物治疗效果不佳的患者来说,仍然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总的来说,颈动脉斑块的最佳消除方法是综合治疗。
通过良好的生活习惯、药物治疗和必要的手术治疗,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颈动脉斑块的发生和发展,保护患者的健康。
当然,针对不同患者的具体情况,还需要结合医生的建议,选择最适合自己的治疗方案。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应该重视颈动脉斑块的预防工作,通过定期体检、科学饮食、适量运动等方式,降低患病风险。
同时,一旦出现相关症状,也应该及时就医,接受规范的治疗,避免病情的恶化。
希望通过我们的介绍,能够帮助更多的人了解颈动脉斑块的消除方法,保护自己的健康。
颈动脉斑块最佳锻炼方法
颈动脉斑块是一种常见的血管疾病,它会导致血管狭窄,增加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
因此,对于患有颈动脉斑块的患者来说,进行适当的锻炼是非常重要的。
那么,有哪些是适合颈动脉斑块患者的最佳锻炼方法呢?
首先,有氧运动是非常重要的。
有氧运动可以增强心肺功能,促进血液循环,有助于清除血管壁上的斑块,降低患者的心脑血管疾病风险。
适合的有氧运动包括快走、慢跑、游泳、骑行等,这些运动可以有效地锻炼全身肌肉,提高心肺功能,对患有颈动脉斑块的患者来说是非常有益的。
其次,颈部锻炼也是非常重要的。
适当的颈部锻炼可以增强颈部肌肉的力量,改善颈部的血液循环,有助于减轻颈动脉斑块的症状。
常见的颈部锻炼包括颈部转动、颈部前后倾、颈部侧倾等动作,这些动作可以有效地放松颈部肌肉,改善颈部的血液循环,有助于缓解颈动脉斑块的症状。
此外,适当的放松锻炼也是非常重要的。
患有颈动脉斑块的患者往往会有一定的精神压力,适当的放松锻炼可以帮助他们减轻压力,放松身心,有助于改善颈动脉斑块的症状。
常见的放松锻炼包括瑜伽、太极、呼吸练习等,这些锻炼可以帮助患者放松身心,改善睡眠质量,有助于缓解颈动脉斑块的症状。
总之,对于患有颈动脉斑块的患者来说,进行适当的锻炼是非常重要的。
有氧运动、颈部锻炼和放松锻炼都是非常适合的锻炼方法,可以帮助患者改善颈动脉斑块的症状,降低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
因此,患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锻炼方法,坚持锻炼,改善身体健康。
临床颈动脉斑块形成、危险因素、治疗标准、治疗措施、斑块逆转及预防颈动脉斑块形成颈动脉粥样硬化、颈动脉斑块破裂和脱落、颈动脉狭窄和闭塞均可导致缺血性脑血管事件的发生,通过各种手段早期发现并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进行评估,可有效降低心脑血管疾病风险。
正常内膜→ 内膜增厚→ 斑块形成颈动脉斑块是一种动脉内膜下局灶性病变结构,定义为局部浸润动脉管腔 0.5 mm 以上或局灶性内膜内侧增厚大于周围区域 50%,或颈动脉内-中膜层(IMT)大于1.5mm。
因颈动脉内-中膜层(IMT)在颈动脉粥样硬化的过程中最易被累及,临床上常通过测量 IMT 厚度作为诊断颈动脉硬化的主要标准:IMT<1.0 mm 为正常;IMT 在1.0~1.5mm 为内-中膜增厚/动脉粥样硬化;IMT>1.5mm 为斑块形成。
颈动脉斑块的形成:颈动脉斑块通常是动脉粥样硬化的特征性表现,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有多种学说,目前主流学说是内皮损伤-炎症反应学说。
动脉硬化早期,在各类危险因素包括内皮损伤、脂质代谢异常、血流动力学改变的刺激下,大量低密度脂蛋白(LDL)被氧化为氧化低密度脂蛋白(oxLDL),单核细胞分化为巨噬细胞不断摄取 oxLDL 并转化为泡沫细胞。
大量泡沫细胞在动脉内膜聚集形成脂纹,随着病程进展,脂纹逐渐增大形成斑块,并在斑块表面出现胶原纤维的沉积,同时平滑肌细胞分泌大量的细胞外基质,从而形成厚薄不均的纤维帽。
纤维帽下的泡沫细胞、胆固醇、细胞外脂质等成分,构成了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脂质核。
在动脉粥样硬化晚期,大量巨噬细胞等炎性细胞因子浸润血管壁,分泌基质金属蛋白酶,降解斑块细胞外基质中的胶原纤维,导致斑块破裂、出血、血栓形成,导致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
颈动脉斑块危险因素颈动脉斑块的危险因素分为可控制和不可控制两类。
后者主要指的是年龄、性别、种族、遗传因素等;而传统的可控制危险因素包括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高血脂、稳定性心绞痛和慢性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