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菌分子诊断技术及临床应用
- 格式:pdf
- 大小:2.29 MB
- 文档页数:42
真菌分子生物学鉴定方法
真菌的分子生物学鉴定方法通常包括以下步骤:
DNA 提取:首先需要从真菌样本中提取DNA。
这可以通过商业DNA 提取试剂盒或自制的DNA 提取方法来实现。
PCR 反应:利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特定的真菌基因片段。
常用的标记基因包括核糖体RNA基因(rRNA)和线粒体DNA等。
对于真菌,常用的靶标基因包括18S rRNA、ITS(内转录间隔区)和28S rRNA等。
测序:对扩增得到的DNA片段进行测序,可以使用Sanger测序或者更先进的下一代测序技术。
序列分析:将测序得到的DNA序列与数据库中的真菌序列进行比对,以确定真菌的物种。
常用的数据库包括GenBank、UNITE等。
构建系统发育树:利用比对后的序列数据构建系统发育树,以了解真菌的亲缘关系和分类位置。
分子诊断技术在病原微生物检测中的应用微生物包括细菌、病毒、衣原体、支原体、立克次体、螺旋体、放线菌和真菌以及一些小型的原生生物等在内的一大类生物群体,它们个体微小、种类繁多、与人类关系密切,广泛用于食品、医药、工农业生产、环保等诸多领域。
从医疗领域的角度来看,通过积极做好对于病原微生物的科学检测,医疗人员可以依据检测结果有效实现对于疾病的诊疗工作,这对人民群众身体健康的保障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一、高通量测序高通量测序技术又称“下一代”测序技术,以能一次并行对几十万到几百万条DNA分子进行序列测定和一般读长较短等为标志。
高通量测序主要分为第二代边合成边测序、第三代单分子测序以及第四代纳米孔测序等三类。
在临床领域中该技术具有较为明显的技术应用优势。
对于结核病患者而言,由于结核杆菌痰涂片菌阳率低而痰培养耗时又长并且临床用药后影响检出,严重影响了结核的诊断和治疗,而高通量测序技术的应用可以实现结核的早期诊断,对于患者后续诊疗工作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与此同时研究表明,该技术的合理应用有利于帮助医疗卫生部门合理实现对于流行性疾病暴发的科学防控。
高通量测序技术的应用对于操作仪器设备和操作人员的专业能力与实践经验都具有较高的要求,相信在未来应用会越来越广泛。
二、核酸适配体技术核酸适配体是一段寡核苷酸序列(DNA或RNA)。
通常是利用体外筛选技术——指数富集的配体系统进化技术,从核酸分子文库中得到的寡核苷酸片段。
作为病原微生物检测过程中的重要技术。
核酸适配体技术在临床工作中的应用较为广泛。
核酸适配体技术主要通过技术手段对于样本中的蛋白、酶、以及小分子物质等寡核酸片段进行获取。
该技术的应用包括扩增、调节以及分离、结合以及洗脱等五个环节。
在此过程中,作为重要的组成环节之一,分离环节可以有效实现对于适配体靶分子的合理筛选。
鉴于适配体的亲和力较强且修饰难度偏低,因此,其可以在特定蛋白的适配体中进行大面积应用。
该技术在临床过程中展现出广阔的应用前景,在未来该技术有望取代抗体检测技术。
中意外DNA污染,采用无菌双蒸水作为阴性对照。
选择克柔假丝酵母菌(ATcC6258)和白色假丝酵母菌(ATcc90029)为PCR灵敏度参考菌株,以l:10倍比稀释以浓度为101~108/ml作为模板,PCR反应最终灵敏度为102/ml。
(5)测序及序列分析jPCR产物回收采用琼脂糖凝胶回收试剂盒,连接反应采用Beckman测序试剂盒,cEQ8000双向测序。
获得序列提交美国国家生物技术信息中心(NationalCenterforBiotechn0109yInfonnation,NCBI)GenBank数据库(http://m州.ncbi.Illm.nih.gov)进行序列比对,分析待检真菌与参考序列相似度。
根据wisconsin的软件的FAsTA计算法则,找出与最佳参照序列无法匹配的差异碱基,通过检查电泳峰图进行必要的修改,未知碱基N视为匹配碱基。
BLAsT序列比对:由于目前真菌序列比对无明确判断标准,本研究采用细菌16SrRNA序列比对标准:①与某种系的代表参照序列相比,未知菌株序列的相似性≥99%,未知菌株鉴定为该种;②与某种系的代表参照序列相比,未知菌株序列的相似性≥97%,但<99%,未知菌株鉴定为该属;③如未知菌株序列相似性≤97%,未知菌株不能鉴定为该种或属;④如存在两个或两个种系以上参照菌株与未知菌株序列相似性≥99%,且两者相似性相差≤0.5%,则暂将未知菌株归为其中相似性较高种系,但不排除未知菌株为另一种的可能性¨0|。
结果一、质量控制克柔假丝酵母菌(ATCc6258)、新型隐球菌(ATCC32609)、季也蒙假丝酵母菌(ATcCAs21500)、葡萄牙假丝酵母菌(ATCC66035)、近平滑假丝酵母菌(ATCC22019)、光滑球拟假丝酵母菌(ATCC“550)、热带假丝酵母菌(ATCCl463)及白色假丝酵母菌(ATcc90029)的18srRNA基因序列比对相似性均为100%:Vitek32YBc和显色培养基鉴定符合率均为100%。
分子诊断技术的发展与应用近年来,分子诊断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医学领域,成为临床诊断的重要手段之一。
该技术基于分子生物学原理,可以快速、准确地检测病原体、基因突变等分子物质。
本文将从技术的发展历程、主要应用领域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等方面,探讨分子诊断技术的发展与应用。
一、技术发展历程分子诊断技术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随着基因测序技术的不断发展和精进,分子诊断技术得到了快速的发展。
随着PCR技术、DNA芯片技术、质谱技术等多种技术的出现,分子诊断技术变得更加快捷和高效。
PCR技术是最具代表性的分子诊断技术之一。
PCR技术可以放大极微小的DNA片段,使其可被检测。
DNA芯片技术以及质谱技术的出现进一步拓展了分子诊断技术的应用领域,可检测的分子物质种类越来越多,诊断效果也更加准确、迅速。
二、主要应用领域分子生物学为分子诊断技术提供了理论基础,分子诊断技术在临床应用中,其应用领域也越来越广泛。
下面,简单介绍分子诊断技术的主要应用领域。
1、感染疾病的诊断PCR技术可以用于检测各种病原微生物,包括病毒、细菌、真菌和寄生虫等。
分子诊断技术可以提高感染疾病的诊断速度和准确度,使得医学工作者能够及时、精准地为患者制定治疗方案。
2、肿瘤诊断与治疗分子诊断技术可以帮助肿瘤的早期诊断和分类,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比如,检测某些基因的变异可以预测患者的肿瘤发生风险,为早期诊断提供帮助。
另外,针对某些具有特定基因突变的肿瘤,分子诊断技术可以指导药物临床试验和治疗。
3、遗传性疾病的筛查分子诊断技术可用于检测各种遗传疾病,如囊性纤维化、地中海贫血等,特别是对于那些没有典型临床表现或者早期症状不明显的新生儿疾病,分子诊断技术可以帮助及早发现和治疗。
三、未来发展方向分子诊断技术的未来发展方向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多种技术的集成PCR、DNA芯片、质谱等多种技术的集成可以提高分子诊断技术的效率和准确度。
例如,多重PCR技术可以同时检测多种病原体,减少检测时间和检测步骤,提高检测精度。
分子诊断技术在病原微生物检测中的应用进展崔玉娟【摘要】医学流行性和食源性病原微生物是影响人类公共卫生安全的主要因素之一,其检测和诊断技术是疾病预防和控制的关键环节,而传统病原微生物检测方法费时费力、灵敏度和准确度低且干扰因素多.近年来,一系列基于杂交、扩增和测序的新型分子诊断技术不断涌现,既缩短了检测周期,降低了检测成本,又极大提高了病原微生物检测和诊断的准确度和灵敏度,但还没有一种单一分子诊断技术可同时满足简便快速、高灵敏、高准确度、高通量和自动化等要求.各学科交叉、多方法联用等策略,有助于病原微生物检测技术向更加简便快速、高通量和自动化方向发展.【期刊名称】《天水师范学院学报》【年(卷),期】2017(037)005【总页数】6页(P24-29)【关键词】分子诊断技术;病原微生物;基因芯片;DNA传感器;数字PCR;核酸适配体【作者】崔玉娟【作者单位】北京市延庆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北京 1021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372医学流行性和食源性病原微生物,包括原生生物、病毒和细菌等,其种类繁多且变异迅速,近年来已构成了严重的公共卫生安全隐患,给人类健康和财产安全造成了巨大威胁和损失。
针对病原微生物的快速检测技术,不仅是其有效防控的前提,也是科学用药的基础。
[1]然而传统微生物检测和鉴定方法主要依赖于病原微生物分离、培养和形态学观察、生理生化特征和血清免疫学反应等,[2]这些方法均存在诸多局限性,如微生物培养费时费力,仅能检测活菌总数;易受环境因素影响及部分病原微生物难或不可培养等;[3]大量严重耐药性菌株以及新病原微生物的不断出现等,已成为科研人员亟待解决的问题。
目前国内外病原微生物检测技术正逐渐向分子诊断、代谢组学、指纹图谱、DNA 传感器及仪器自动化等方向发展。
其中分子诊断技术是利用分子生物学方法对病原微生物核酸进行检测,不仅有效弥补了传统方法的不足,还可为研究人员提供病原微生物的耐药基因,甚至同源性分析等。
2022分子诊断技术检测感染性疾病的应用和发展(全文)以分子生物学为核心的实验诊断技术是当前感染性疾病临床实验诊断的重要手段,高效、快速地检测病原微生物对于感染性疾病的临床诊疗意义重大。
而随着近年来纳米材料、应用化学、光物理学和生物传感等技术的进步,分子诊断技术也迎来了革命性的创新和发展。
分子诊断技术具有特异性强、灵敏度高、周转时间短和应用范围广等众多优点,在感染性疾病的临床诊断中已应用十分广泛。
一、新一代定量PCR技术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是1985年建立的在体外特异性扩增一段特定核酸序列的技术,是目前病原微生物分子生物学检测中应用最为广泛的技术。
第1代普通PCR 技术,只能定性而不能准确定量,并且操作过程需要开盖,易造成“气溶胶”污染。
研究者们在常规PCR技术的基础上,于1996年建立了实时PCR技术或荧光定量PCR,实现对PCR过程中产物量的实时监测,无开盖操作,污染风险低,能准确定量检测。
目前在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结核分枝杆菌等感染性疾病中细菌、病毒的定量监测中广泛应用。
但对于较低拷贝数的DNA 难以检测,而且扩增效率的差异会直接导致实验室内或者不同实验室检测结果的偏差。
而数字PCR(digital PCR,dPCR)技术是基于传统PCR以及实时定量PCR发展起来的第3代PCR技术,能更准确地观察到单拷贝核酸分子的动态,可让研究人员能够直接数出单基因分子的个数,对起始样品进行绝对定量。
已有研究表明,dPCR 能够检测出极低拷贝的靶标分子,灵敏度高于目前常用的实时定量PCR,并且dPCR 不需要制备标准曲线、不受基因扩增效率的影响,在临床诊断领域具有独特的优势。
由于dPCR 的高灵敏度,临床微生物标本无需培养即可以进行检测,大大缩短临床报告时间,并且可以准确地检测细菌数目和病毒载量,从而对疾病进行早期诊断、药物疗效观察、病情判断及预后观察,目前dPCR 技术已广泛应用于HBV、HIV、甲型流感病毒等临床领域。
分子诊断技术临床应用分子诊断技术是一种通过分析个体生物体内分子水平信息来诊断疾病、评估疾病风险和预后的先进技术手段。
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分子诊断技术在临床诊断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为临床医疗工作带来了巨大的便利和益处。
一、分子诊断技术的原理及方法分子诊断技术主要是通过检测个体体液或组织中的 DNA、RNA、蛋白质等生物分子,根据其在疾病发生和发展过程中的特定变化来进行疾病诊断和治疗监测。
常见的分子诊断技术包括 PCR 技术、基因测序、PCR-RT 技术等。
这些技术能够检测出微量的生物分子,具有高灵敏度、高特异性和高准确性的特点。
二、分子诊断技术在临床中的应用1. 早期疾病诊断分子诊断技术能够帮助医生在疾病早期阶段进行准确诊断,为患者提供更早的治疗和干预机会。
例如,早期肿瘤的分子标志物检测可以帮助医生及时发现癌症,提高治疗效果和生存率。
2. 疾病风险评估通过分子诊断技术可以评估个体患病的风险,帮助医生制定更为个性化的预防和治疗方案。
比如,基因检测可以帮助患者了解自身的遗传风险,采取积极的预防措施。
3. 患者预后监测分子诊断技术还可以通过监测患者治疗后的生物标志物变化,评估治疗效果和预后情况。
这有助于医生调整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效果,避免不必要的药物毒副作用。
4. 个体化治疗分子诊断技术可以为个体化治疗提供依据,帮助医生选择最适合患者的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效果。
例如,靶向药物治疗需要根据患者的分子表型特点来选择合适的药物。
三、分子诊断技术的发展前景随着生物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分子诊断技术的不断完善,未来分子诊断技术将在临床应用中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
随着新一代测序技术的不断推广和运用,基因组学、转录组学、蛋白质组学等领域的研究将进一步深入,为个性化医学提供更为可靠的依据。
在未来,分子诊断技术还将与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结合,实现更加精准、高效的诊断和治疗。
同时,分子诊断技术在肿瘤、遗传疾病、感染病等多个领域的应用也将得到进一步拓展,为医疗健康事业带来更多的创新和发展机遇。
真菌病害的分子检测技术及种间鉴定研究真菌病害是农业生产中常见的一种病害,严重影响了作物的生长和发展,进而影响到粮食的生产和供应。
为了及时发现和识别真菌病害,种间鉴定技术变得越来越重要。
这篇文章将探讨真菌病害的分子检测技术以及种间鉴定研究。
一、分子检测技术在真菌病害中的应用真菌病害的症状可能与其他生理生化因素相似,此时传统的观察和鉴定方法可能不够准确,因此需要一种更加科学更加准确的方法。
分子检测技术是一种通过检测生物体中特定基因的存在来识别其种类的方法,已经成为了现代生物学和医学领域的重要技术之一。
在真菌病害的识别中,分子检测技术已经得到了广泛应用。
例如,PCR(聚合酶链式反应)方法可以对真菌病害的基因组进行扩增和测序,从而快速准确地确定真菌的种类和亚型。
而此前这一过程往往需要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不仅浪费资源,而且误诊率也会较高。
二、种间鉴定技术在真菌病害中的应用种间鉴定技术是指通过对一种生物特定的结构和性状进行鉴定,确认其生物学分类和种类的方法。
在真菌病害的种间鉴定中,需要采取样本并进行鉴定分析,以确定真菌的种类和亚型,进而采取相应的管理措施。
传统的种间鉴定技术主要是基于形态学和传统分类学的方法。
例如,真菌的菌落、孢子和颜色等特征是种间鉴定的基本指标。
但遗憾的是,这种方法在面对类似的真菌病害时往往不太准确,误诊率较高。
而现通过基于多基因序列比较的物种鉴定技术,这种情况得到了很大改善。
这个技术通过对真菌基因组的多个位点进行比较,从而准确鉴定真菌的种类和亚型。
三、真菌病害防治中的应用前景将分子检测技术和种间鉴定技术运用在真菌病害的防治中,除了可以高效精确地鉴定和诊断某种具体的真菌病以外,还可以在防治过程中为制定有效的管理策略提供支持。
同时,新型分子检测技术和生物信息技术当前进步较快,这为未来真菌病害的研究和管理提供了更多可能性。
研究人员可以通过比较真菌病害病原体和植物宿主的基因组,以探究真菌怎样感染其宿主,从而制定更加具体有效的防治措施。
分子诊断技术及其应用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医疗领域也不断更新换代。
分子诊断技术是近年来医学领域的重要进展之一,它是一种通过分析分子水平的生物标志物来诊断疾病的技术。
本文将介绍分子诊断技术及其应用。
一、分子诊断技术的概述分子诊断技术是指利用分子生物学、生物化学、生物信息学等技术手段,对病原体、细胞、组织、体液等样本中的生物分子进行检测,以达到诊断疾病的目的。
分子诊断技术包括多种技术手段,如:PCR (聚合酶链式反应)、电泳、基因芯片、核酸杂交、荧光定量PCR等。
PCR是一种在体外扩增DNA分子的技术,其原理是利用DNA聚合酶在逐步升温和降温的反应条件下,以DNA序列为模板合成DNA。
PCR 技术是分子诊断技术中最常用的一种方法,它可以快速、准确地检测出微量的DNA分子。
电泳是一种将DNA分子按照大小和电荷分离的技术,其原理是利用电场作用使DNA分子在凝胶状物质中移动,从而实现DNA分子的分离。
电泳技术可以用于检测DNA序列的长度、浓度、纯度等信息。
基因芯片是一种将多个DNA序列固定在玻璃片或硅片上的技术,其原理是利用光学检测技术检测DNA序列的变化。
基因芯片技术可以同时检测多个DNA序列,具有高通量、高灵敏度、高特异性等优点。
核酸杂交是一种将标记有标记物的DNA或RNA与样品中的DNA或RNA杂交的技术,其原理是通过互补配对使DNA或RNA分子相互结合。
核酸杂交技术可以用于检测DNA或RNA的序列、表达水平、突变等信息。
荧光定量PCR是一种利用荧光探针检测PCR产物的技术,其原理是在PCR反应中添加荧光探针,当荧光探针与PCR产物结合时,会发生荧光信号,从而实现PCR产物的定量检测。
二、分子诊断技术的应用分子诊断技术在临床医学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可以用于检测各种疾病的生物标志物,如:病原体、肿瘤标志物、遗传病等。
1. 病原体检测病原体检测是指通过检测体液、组织等样本中的病原体DNA或RNA来诊断疾病的技术。
临床应用中的分子诊断技术近年来,随着生物技术和分子生物学的快速发展,分子诊断技术在临床应用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分子诊断技术通过检测和分析个体在基因组、蛋白质组等水平上的异常变化,能够帮助医生更准确地诊断疾病、评估疾病的进展和预测疾病的风险,对于个体化治疗和精准医学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
一、分子诊断技术的基本原理分子诊断技术基于分子生物学和遗传学的原理,通过检测、分析和解读个体的基因、蛋白质或其他生物分子的异常变化来诊断和评估疾病。
其基本原理包括:1. 基因检测:通过检测个体基因组中的突变、缺失、插入等异常变化,来诊断某些遗传性疾病或预测个体对特定药物的反应。
2. 蛋白质检测:通过检测个体体液中的特定蛋白质的异常表达水平,来评估疾病的进展、预测疾病的风险或监测疾病治疗的效果。
3. RNA检测:通过检测个体细胞或组织中的mRNA或其他非编码RNA的表达水平,来评估基因的表达情况,从而判断疾病的发生机制或推断个体的疾病风险。
二、分子诊断技术在临床中的应用1. 遗传性疾病的诊断和筛查:分子诊断技术可以通过检测某一特定基因的异常突变,来诊断或筛查遗传性疾病,如地中海贫血、囊性纤维化等。
这种检测方法具有高度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对于早期发现疾病、指导个体化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2. 癌症的早期诊断和预后评估:分子诊断技术可以通过检测患者体液或组织中癌症标志物的异常表达水平,辅助早期癌症的诊断和预后评估。
例如,检测血清中的甲胎蛋白(AFP)可以用于肝癌的早期诊断和预后评估。
3. 个体化药物治疗的指导:分子诊断技术可以通过检测个体基因组中与药物代谢和反应相关的位点,来预测个体对特定药物的反应情况。
这种个体化药物治疗的指导可以提高治疗的效果,减少药物的不良反应。
4. 微生物感染的诊断和鉴定:分子诊断技术可以通过检测微生物的核酸序列,来准确、快速地诊断和鉴定各种病原微生物,如细菌、病毒、真菌等。
这种检测方法对于及时制定治疗方案、控制感染的传播和预防药物耐药性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微生物学在健康医疗中的应用微生物在人类生活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
虽然人们听到“微生物”这个词的第一反应可能是病菌和疾病,但实际上,微生物是一类极其多样化的生物体,包括细菌、真菌、病毒和单细胞生物等等。
除了在环境、工业等方面的应用外,微生物学在人类健康医疗方面也有很大的作用。
本文将结合实际案例探讨微生物学在健康医疗中的应用。
一、微生物在临床分子诊断中的应用快速、准确地确诊疾病是医学界一直致力于实现的目标。
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基于DNA和RNA的分子诊断方法已经成为当代临床分子诊断的重要手段之一。
其中最广为人知和应用最广泛的就是PCR(聚合酶链式反应)技术。
PCR技术可以让微生物的DNA快速扩增,可以从一小部分样本中扩增出大量DNA,并通过引物的选择实现对特定微生物基因的扩增。
此外,PCR技术还可以实现病原体的快速检测,比传统培养方法快得多。
临床实践表明,使用PCR技术可以在几小时内进行病原体的检测,为疾病的早期诊断提供了极大的帮助。
目前,PCR技术已广泛应用于临床诊断,如结核病、病毒感染、性传播疾病、各种食物污染等领域的检测。
二、微生物在微生态制剂中的应用微生态制剂是指一类含有活性微生物的制剂,如益生菌、益生元等。
微生态制剂的主要目的是通过调整肠道菌群来改善宿主健康状况,其疗效已得到广泛认可。
益生菌是我们肠道菌群中的一种菌类,经过科学家的鉴定,其具有调节肠道微生态平衡、提高人体免疫力的作用。
由于人们生活习惯的改变,如过多的进食高糖、高脂肪、高蛋白等食物类别,导致肠道菌群失衡,出现消化不良、便秘、肠易激综合症等一系列健康问题,因此益生菌制剂越来越受欢迎。
在市场上,各大品牌如儿童益生菌、老人益生菌、女性益生菌等都有涌现,通过益生菌的导入,可以很好的改善人体健康问题。
三、微生物在制药业中的应用制药业可以说是微生物学应用最多的领域之一。
不同的微生物越来越多地被融入到制药工作流程中,而这些微生物所产生的物质,成为制药原料或药物的主要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