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 初中八年级下册物理教案教学设计课后反思人教版
- 格式:pdf
- 大小:122.31 KB
- 文档页数:6
11.1 功八年级下册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能说出功的概念2、能判断物体(力)是否做功3、会运用功的计算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二)过程与方法:理解功的定义、计算公式和单位,并会用功的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功的含义,学会用科学探究的方法研究物理问题。
(四)学习重点:理解功的概念。
(五)学习难点:判断力对物体是否做功,以及做功的计算。
(六)导学方法:实验探究(七)教学资源:各种做功的图片、视频等。
教学设计(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出示多媒体,展示图片,引导学生认识力学中的功。
(二)新课知识探究点一.功概念的讨论1、(1)观察课本P63页“想想议议”图11.1-2,这些做功实例中的共同点是:__________________(2)观察课本P63页“想想议议”图11.1-3,力都没有做功,想一想这些力为什么没有做功?并写出原因:甲图:没有做功的原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乙图:没有做功的原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展示对做功的概念和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的理解。
2.下列现象中,什么力对物体移动有贡献?什么力对物体做了功?①人推小车前进②马拉车前进③起重机吊起重物3.分析以下事例:(1)当你端着一盆水不动时,你累吗?你有没有做功?为什么?(2)人推木箱前进时,重力和支持力对木箱有没有做功?为什么?(3)人提前水桶沿水平地面前进时,提力有没有做功,为什么?(4)抛出的小球,在水平地面上滚动时,有没有力对它做功?4.通过以上事例,你能归纳总结力对物体没有做功的三种情况吗?(1)、(2)、(3)、知识探究点二:功的计算根据功的计算公式,认真阅读课本P64页例题,结合做功的概念,完成以下各题:1、定义:功等于力与物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方向移动______的_____;用符号_____表示功。
功 教学设计冀南新区光禄镇第二中学 付庆学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知道什么情况下物体做了功,什么情况下物体没有做功.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初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实践操作,使同学们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热爱科学的情感.教学重难点:重点: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难点:判断物体是否做功.教学过程:课程导入如图所示情景:叉车竖直向上举起货物FF根据以上信息,你能提出一个你感兴趣的问题吗?学点一:功情景激疑:甲乙甲图中拉力的成效是:拉力将货物向上提升了一段距离乙图中拉力的成效是:马拉车向右前进了一段距离甲乙两图中的两个力都是有成效的,我们就说这两个力对物体做了功。
那么,力对物体做功得有什么条件呢?请同学们观察下图(马拉车)师生归纳小结:(板书)功:1、定义:一个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在这个力的方向上移动了一段距离,这个力的作用显示了成效,力学里就说这个力做了功。
表示符号: w2、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这两个条件是同时具备的,缺一不可!)(1)作用在物体上的力.(2)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学点二:物理学中的不做功的三种情况:情景激疑:同学们思考一下,那些情况没有做功呢?(观察下图)A组:有力无距推而未动搬而未起特点:虽然施加了力,但是物体没在力的方向上_______ _______B组:有距无力特点:物体靠惯性通过了一段距离,但是在通过距离的方向上没有力的作用。
C组:有力有距,但力⊥距特点:F 跟S 方向互相垂直,力F不做功师生归纳小结:(板书)二、物理学中的不做功的三种情况:1、有距无力2、有力无距3、有力有距,但力⊥距一、搬运工扛货物:1、搬运工在平地上行走,他对货物向上的支持力对货物做功吗?2、此人扛着货物上楼,他对货物向上的支持力对货物做功吗?师生归纳小结:(板书)。
11.1 功【学习目标】1.知道功的概念。
2.了解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3.知道如何简单的计算功。
【自主学习】认真阅读课本62---64页内容,对照学习目标,结合下面“自学检测”的问题,自主学习解决相关问题。
【自学检测】1.功的概念:如果一个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在这个力的上移动了一段,就说这个力对物体做了功。
2.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一个是;另一个是。
3.功的计算:功等于与的乘积。
即:功=力×距离;如果用W 表示功,F 表示力,s 表示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上式可以写成:。
4.功的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为N,距离单位为m,功的单位为N•m,它有个专门的名称叫做,简称,符号是。
1J = N•m【新课学习】一、力学中的功1.功的概念如果一个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在这个力的上移动了一段,就说这个力对物体做了功。
2.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一个是;另一个是。
3.不做功的三种典型情况(1)有力,但是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为零。
(2)有距离,但是和距离同一方向上没有力的作用。
(3)有力,也有距离,但是力和距离方向是相互垂直的。
【当堂训练】1.当你抱着一摞书不动时,你累吗?你对书做功了吗?为什么?2.用力推讲台,讲台没有动,人累吗?人对讲台做功了吗?3.用脚踢出足球,球在地面上滚动,滚动过程中,人对球做功了吗?4.如图,起重机和人分别做功了吗?【新课学习】二、功的计算1.功的计算公式功等于与的乘积。
即:功=力×距离;如果用W 表示功,F 表示力,s 表示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上式可以写成:。
2.功的单位和物理意义在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为 N,距离单位为 m,功的单位为 N•m,它有个专门的名称叫做,简称,符号是。
1J = N•m物理意义:1 N的力使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1 m的距离时所做的功为1 J。
【例题讲解】例: 在平地上,用50 N的水平推力推动重100 N的箱子,前进了10 m,推箱子的小朋友做了多少功?如果把这个箱子匀速举高1.5 m,他做了多少功?【当堂训练】1.某足球运动员在水平方向用25 N的力,将10 N的球沿水平地面踢出,踢出后球在地面上滚了30 m才停下来。
功【学习目标】1.认识机械功的概念,理解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能用生活、生产中的实例解释机械功的含义。
2.理解功的计算公式W=FS,并能进行有关的计算,知道功的单位是焦耳。
【重点难点】:重点: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功的计算难点:物体沿力的方向移动一段距离【学习过程】:一.探究新知任务一:认识功的概念观看课件视频,你能找出机械的工作过程有什么特点吗?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力学中,如果对物体用了_______,并使物体沿______________移动了一段距离,我们就说这个力对物体做了机械功,简称功。
任务二:理解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1、在图甲中画出小车受到的推力和小车运动的方向2、在图乙中画出货物受到的拉力和货物运动的方向甲图: 小孩对车 乙图:老人对货物小组讨论:1.人推车前进2.举重运动员举着杠铃不动3.人沿斜面向上推油桶4.人搬石块没搬动5.马拉原木前进6.人推石头不动7.人拉车前进归纳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1.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分析以下情况不做功的原因1.用力推石头没推动,搬石块没搬起来2.投出去的冰壶向前运动3.起重机吊着物体水平移动 原因: 1. 2. 3. 简记:劳而无功、不劳无功、垂直无功分析下列情况是否对物体做功(1)人用力提放在地上的皮箱,但没有提起 ( )(2)人再一次用力把箱子提起 ( )(3)人用力提着皮箱在原地不动 ( )(4)人把箱子放在电梯上,一起随电梯上升()(5)人提着箱子在水平路面上匀速前进了50m ()(6)人提着箱子上楼()任务三:会进行功的计算功的计算公式:W=________ ,功的单位是________。
例题(要求:先独立完成,再与小组同学对照解题过程)质量为50kg的雪橇上装载了350kg的货物,一匹马拉着它将货物匀速运到了3000m外的货场。
八年级物理下册功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功的含义。
2、知道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能识别在什么情况下物体做了功。
3.知道功的单位。
4.能利用功的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验探究认识在什么情况下力对物体做功。
2.经历探究,了解改变做功大小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2.树立学生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社会实践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建立功的概念;能理解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教学难点】理解并会计算功。
多媒体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上课前故意将黑板擦放到讲桌边缘,然后做不小心状将其碰掉在地。
然后发问:呀,板擦掉地上了,让我们想想,它为什么会掉到地上,而不会掉到天花板上?这是谁的功劳。
那谁能帮老师把它捡起来?谢谢这位同学,板擦从地面再次回到桌子上,又是谁的功劳?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功的知识。
二、新课教学1、力学中的功“功”的含义很多,有“贡献”的意思,还有“成效”的意思。
力学里所说的“功”包含有“成效”的意思,但它具有更确切的含义。
课件展示:(1)用力拉在水平桌面上的小车,小车前进,则小车受到几个力的作用?(2)力叉车把货物举起让学生讨论叉车和拉力的工作是否有成效?如果一个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在这个力的方向上移动了一段距离,这个力的作用就显出成效,力学里就说这个力做了功。
我们在分析下面几个例子中是否有力做功?(1)物体没有受到力的作用,但因为惯性通过一段路程,如在光滑的水平冰面上,一物体由于惯性做匀速直线运动。
(F=0)(2)物体受到力,但没有移动距离,即通过的路程为零。
如一人用很大的力推一辆汽车,汽车没移动。
(S=0)(3)物体受到力的作用,也移动了距离,但移动的距离不是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
如手提一桶水在水平地面上行走。
教师启发学生讨论得出以上三例中都不做功。
根据前面的实例归纳得出力学中的功包含的两个必要因素:(1)作用在物体上的力。
《功》的教案新惠三中:刘彩娟教学目标:1.知道力学中功的含义,能说出做功包含的两个必要因素,并能判断出力是否对物体做功,能列举生活中关于做功的实例 2.明确计算功的大小的表达式,以及表达式中每个物理量的物理意义和单位3.能应用公式W=FS进行简单的计算。
教学重点:明确力学中功的含义教学难点:判断利是否对物体做功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演示法课时分配:1课时教学过程:一复习提问1 力的三要素2 重力的方向3 力的作用效果二引入新课这节课我们来学习力的另一个特殊作用效果——《功》功的含义广泛有“贡献”的意思,如“功劳”“立功”;有“功夫”的意思,如物理很难学,大家要下苦功学习;还有“成效”的意思,如“成功”“事倍功半”“徒劳无功”等,那物理学中的“功”的含义是什么呢?(看课件引出功的含义)三讲授新课:板书:1 功的含义:定义:如果一个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在这个力的方向上移动了一段距离,就说这个力对物体做了功。
看课件:做功的实例和不做功的实例,并看课本图后讨论:做功和不做功的共同点都是什么板书:2 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1)作用在物体上的力(2)物体在这个力的方向上移动了一段距离和学生一起分析不做功的几种情况(展示课件:做功和不做功的事例,并让学生说出原因)课堂练习(见课件)板书:3功的计算功等于力与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的乘积计算公式:W = Fs功的单位:焦耳,简称焦,符号J1J=1N·M例题讲解(师强调解题的步骤及注意事项)学生练习(出示课件)四.课堂练习(见课件)五.课堂小结:通过本节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功的含义,能够判断出力是否做了共,并会应用W=FS进行简单的计算六.布置作业:课后习题七.板书设计第一节功功的含义:如果一个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在这个力的方向上一段距离,就说这个力做了功。
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1.作用在物体上的力 2.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功的计算公式:W=FS功的单位:焦耳(J)简称“焦”1J=1N·m例题解析八.教学反思:个别学生对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理解的不透彻,还不能对哪个力做的功做出准确的判断,课后多加以举例帮助分析。
第十一章功和机械能第1节《功》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道力学中做功的含义。
能说出做功包含的两个必要因素,并能判断出力是否对物体做功。
2、明确计算功的大小的表达式,以及表达式中每个物理量的物理意义和单位。
3、能应用公式W=Fs进行简单的计算。
教学重点:明确力学中功的含义。
教学难点:判断力是否对物体做功。
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师:说出生活中有关“功”的词语。
生:功劳、立功、大功告成、事半功倍师:在力学上“做功”的含义是什么?二、新课教学(一)力学中的功自主学习:阅读教材:1、思考生活中的功,理解力学中的功。
2、怎样判断物体是否做功?举例说明。
3、如何计算做功多少?公式、单位及相应的物理意义是什么?情境:一个字典,一位同学把它从地面匀速地提到课桌高度;这位同学再把这个字典从地面匀速地提到头顶附近。
师:思考两次用的力一样大吗?生:一样大师:他们的成效一样吗?生:不一样师:他们用的力一样大,为什么说他们的成效不一样呢?生:他们提升的距离不一样大发现:有些问题只考虑“力”这个因素就不够了,还必须同时考虑“距离”这个因素。
在物理学中,用“功”这个物理量来表述上面的问题。
多媒体展示:投影两组动画,找出两次活动中的共同点。
生:都有力作用在物体上,并且在力的方向上移动一段距离。
总结:如果一个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在这个力的方向上移动了距离,这个力的作用就有了成效,力学里就说这个力做了功。
发现:功包含的必要因素?生:有两个必要因素:一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力;二是物体在这个力的方向上移动了距离。
师:如何判断是否做功?生:用功的两个必要因素来判断。
师:有哪些情况看似做功,但实际上并不做功?情境1、当你端着一盆水不动时,你累吗?你做功了吗?情境2、用力推讲台,讲台没有动,人累吗?人做功了吗?生:F≠0,但距离S=0,没有做功。
师:情境3、用脚踢出足球,球在地面上滚动,滚动过程中,人对球做功了吗?生:有距离S,但力F=0 ,没有做功。
《功》教学设计宿松县曹湖初中物理组叶良林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知道力学中做功的含义。
能说出做功包含的两个必要因素,并能判断出力是否对物体做功。
2.明确计算功的大小的表达式,以及表达式中每个物理量的物理意义和单位。
3.能应用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验和生活中的例子,理解做功包含的两个必要因素,判断出力是否对物体做功。
2.通过观察和分析,了解功的含义,学会用科学探究的方法研究物理问题。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联系生活、生产实际激发求知欲,培养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的兴趣。
用物理学史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2.通过合作性的探究,展示性交流,增强自信,树立自尊、学会合作的意识,追求学生和谐发展。
二、教学重难点在学习《功》这一节以前,学生已学习了力和力的作用效果、压强等知识,功是力的另一种效果。
学习功是对前面知识的延续和应用,同时也是学习后面功率、机械效率、能等知识的必要知识储备。
本节从日常生活常见的具体实例入手,让学生分析力作用在物体上,产生的不同效果,从而理解做功的必要条件。
然后介绍了功的计算公式、单位以及应用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解决力学问题时,如果从能量角度研究,有时会更简便。
研究功的重要意义在于,可以通过做功研究能量的变化,为研究能量转化过程奠定定量分析的基础。
对功的概念的认识水平直接影响能的概念的形成和功能关系的建立。
本节内容由“力学中的功”和“功的计算”两部分构成。
其中,“力学中的功”通过研究工作是否有成效使学生认识到做功包含的两个必要因素,为功的计算打好基础。
“功的计算”明确了功的计算方法,从定量的角度研究功。
本节教学的重点是明确力学中功的含义,难点是判断力是否对物体做功。
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对生活实例的辨析,对做功有初步的认识。
结合实例,区分力是否对物体做功,认识做功包含两个必要因素,强调力的方向与物体移动方向一致。
要求学生能应用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二)功的计算
1、提出问题:用力把一木板提升1米做了一定的功,图乙把同样三块木板提升1
米高,拉力做的功与甲相比有什么关系?
把一块木板提升3米呢?
2、功的公式: W = F S
W—功—焦耳(J)
F—力—牛顿(N)
S—距离—米( m)
功的单位是:“牛·米”为了纪念科学家
焦耳的贡献,功的单位叫做:“焦耳” 1
J=1N·m 学生分析判断在举重
过程的三个阶段中,
做不做功,哪个力做
功?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
讨论:力越大,距离
越大,做的功越多。
师总结并给出功的计
算公式以及单位。
联系生活实际,
学会运用知识,
解决实际问题的
能力。
随堂练习1.举重运动员举着杠铃不动,举力做了功。
()
2.人提着一重物沿水平方向匀速移动一段
距离,提力对重物做了功。
()
3.苹果从树上落下,重力对苹果做了功。
()
4小球在光滑平面上移动一段距离,桌子
的支持力对小球做了功。
()
5.物理学中所说的功包括两个因素:一是
_______________;二是_______________.
学生练习,板演,教
师巡视。
完成后,教
师纠正、指导、讲解。
学生评价,
教师再评价。
利用所学新知识
解方程,强化解
题技能。
通过上
台板演,发现存
在的问题,通过
讲解,改正,加
深印象,巩固知
识。
1、起重机吊起货物
2、人用力搬石头而没搬动
3、冰壶在平滑的冰面上滑行
4、人背着书包前行
三、归纳:不做功的三种典型情况
(1)无力,有距离
物体虽然移动了距离,但没有力作用在物体上(2)无力,有距离
物体虽然移动了距离,但没有力作用在物体上(3)有力,有距离
但是物体运动的方向始终与力的方向相互垂直
课堂练习(难点巩固)判断下图,它们都做功了吗?
1、1、小车陷入草地中,农夫用力没能推出,农夫对小
2、在地面上滚动网球做了功了吗?
3、用手将抽屉推好,手对抽屉做功了吗?
4、用锤子锤钉子,锤子对钉子做了功了吗?
5、下列情景中,起重机是否做功?
小结要判断力是否对物体做功,首先要对物体进行力的分析,明确力的方向,然后再看看物体是否在力的方向上有没有移动有距离,如果在力方向上移动距离,就说力对物体做了功,否则没有做功。
一定要注意力与物体移动的方向要一致。
教师姓名吕代林单位名称库车市第三中学填写时间2020年8月3日学科物理年级/册八年级下册教材版本人教版课题名称第十一章第一节《功》难点名称判断力是否对物体做功难点分析从知识角度分析为什么难是否做功有两个必要因素:一个是有力作用在物体上,另一个是在作用力的方向上移动了一段距离。
要通过这两个条件同时进行判断,学生容易出错。
难点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对生活实例的分析,区分力是否对物体做功,认识做功包含两个必要因素,强调力的方向与物体移动方向一致。
教学环节教学过程导入分析运动员举重的图片说明力学中什么是做功,提出问题:怎样才算做功?知识讲解1、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通过分析马拉木头和电车提起重物两种做功活动得出两种做功的共同点:物体受到了力的作用,并在力的方向上产生了距离。
即: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在力的方向上产生了距离。
2、不做功的三种情况举例分析不做功的情况,并总结:(1)物体受到力的作用,但保持静止状态;(2)物体在运动方向上不受力的作用,由于惯性而运动;(3)物体受到力的作用,但运动方向始终与该力方向垂直。
3、功的计算分析功的概念,得出计算功的公式:W = Fs。
分析各物理量的单位得出功的单位:焦耳(J)。
课堂练习1、判断小男孩背着书包前行,是否对书包做功?2、用20N的推力推着小车前进10m,问:推力做功的多少?解: F=20 N小车移动的距离s=10 mW=Fs=20 N×10 m=200J答:推小车移动时做的功是200J。
小结1、功的概念:一个力作用在物体上,并且在这个力的方向上移动了一段距离,就说这个力做了功。
2、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物体受到了力的作用,并在力的方向上产生了距离。
3、功的计算及单位:W = Fs焦耳(J)。
《功》教学案例望都县第四中学樊二芳一、设计背景教育部《关于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关照》中指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促进中小学教学根本性变革的首要途径。
”这就把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进一步提高到一个十分重要的地位。
应用信息技术改善原来传统的物理课堂教学模式已经必不可少。
尤其是今年疫情来袭,各级各类学校停学,教师变成自带强大粉丝团的“主播”,更加要求教师熟练精通多媒体数字教学。
让信息技术充分为物理教学服务,获得物理理论知识,培养物理思维能力,进步提高物理核心素养。
二、教材分析由于能量是《课标》中科学内容的三大主题之一,所以能量在初中物理课标中占有重要地位。
本章功、功率的教学,为学生认识能做铺垫。
考虑到初中学生的理解能力,初中课标中只是在功的知识的基础上,直接从功和能的关系引入能量的概念。
这一节是本章的最基础,最重要,又与功联系最紧密的一个物理量。
研究功的重要意义在于,可以通过做功研究能量的变化,为研究能量转化过程奠定定量分析的基础。
对功的概念的认识水平直接影响能的概念的形成和功能关系的建立。
对功的研究为以后学习功率、功的原理、机械效率、能量等知识奠定基础。
另外,功的知识对人们的日常生活、生产技术和科学研究有着较大的现实意义。
从新课程标准来看,这节课的内容既重视学生的生活经验,又重视学生应用实例去体验、分析的过程,充分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新课程理念。
三、素养目标1.通过生活中的例子,理解做功包含两个必要因素,判断出力是否对物体做功。
2.通过观察分析,了解功的含义,学会用科学探究的方法研究物理问题的科学素养。
3.培养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道理,有学以致用的意识。
四、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功的概念2、难点:判断力是否做功五、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等。
六、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1.生活中,功的含义,引出课题——功2.观看视频,了解做功的含义。
设计意图:从词组引入,体现了各个学科的互惠贯通,由有趣的小视频导入,学生印象深刻,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易于接受新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