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 初中八年级下册物理教案教学设计课后反思人教版
- 格式:pdf
- 大小:122.31 KB
- 文档页数:6
11.1 功八年级下册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能说出功的概念2、能判断物体(力)是否做功3、会运用功的计算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二)过程与方法:理解功的定义、计算公式和单位,并会用功的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功的含义,学会用科学探究的方法研究物理问题。
(四)学习重点:理解功的概念。
(五)学习难点:判断力对物体是否做功,以及做功的计算。
(六)导学方法:实验探究(七)教学资源:各种做功的图片、视频等。
教学设计(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出示多媒体,展示图片,引导学生认识力学中的功。
(二)新课知识探究点一.功概念的讨论1、(1)观察课本P63页“想想议议”图11.1-2,这些做功实例中的共同点是:__________________(2)观察课本P63页“想想议议”图11.1-3,力都没有做功,想一想这些力为什么没有做功?并写出原因:甲图:没有做功的原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乙图:没有做功的原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展示对做功的概念和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的理解。
2.下列现象中,什么力对物体移动有贡献?什么力对物体做了功?①人推小车前进②马拉车前进③起重机吊起重物3.分析以下事例:(1)当你端着一盆水不动时,你累吗?你有没有做功?为什么?(2)人推木箱前进时,重力和支持力对木箱有没有做功?为什么?(3)人提前水桶沿水平地面前进时,提力有没有做功,为什么?(4)抛出的小球,在水平地面上滚动时,有没有力对它做功?4.通过以上事例,你能归纳总结力对物体没有做功的三种情况吗?(1)、(2)、(3)、知识探究点二:功的计算根据功的计算公式,认真阅读课本P64页例题,结合做功的概念,完成以下各题:1、定义:功等于力与物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方向移动______的_____;用符号_____表示功。
功 教学设计冀南新区光禄镇第二中学 付庆学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知道什么情况下物体做了功,什么情况下物体没有做功.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初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实践操作,使同学们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热爱科学的情感.教学重难点:重点: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难点:判断物体是否做功.教学过程:课程导入如图所示情景:叉车竖直向上举起货物FF根据以上信息,你能提出一个你感兴趣的问题吗?学点一:功情景激疑:甲乙甲图中拉力的成效是:拉力将货物向上提升了一段距离乙图中拉力的成效是:马拉车向右前进了一段距离甲乙两图中的两个力都是有成效的,我们就说这两个力对物体做了功。
那么,力对物体做功得有什么条件呢?请同学们观察下图(马拉车)师生归纳小结:(板书)功:1、定义:一个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在这个力的方向上移动了一段距离,这个力的作用显示了成效,力学里就说这个力做了功。
表示符号: w2、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这两个条件是同时具备的,缺一不可!)(1)作用在物体上的力.(2)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学点二:物理学中的不做功的三种情况:情景激疑:同学们思考一下,那些情况没有做功呢?(观察下图)A组:有力无距推而未动搬而未起特点:虽然施加了力,但是物体没在力的方向上_______ _______B组:有距无力特点:物体靠惯性通过了一段距离,但是在通过距离的方向上没有力的作用。
C组:有力有距,但力⊥距特点:F 跟S 方向互相垂直,力F不做功师生归纳小结:(板书)二、物理学中的不做功的三种情况:1、有距无力2、有力无距3、有力有距,但力⊥距一、搬运工扛货物:1、搬运工在平地上行走,他对货物向上的支持力对货物做功吗?2、此人扛着货物上楼,他对货物向上的支持力对货物做功吗?师生归纳小结:(板书)。
11.1 功【学习目标】1.知道功的概念。
2.了解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3.知道如何简单的计算功。
【自主学习】认真阅读课本62---64页内容,对照学习目标,结合下面“自学检测”的问题,自主学习解决相关问题。
【自学检测】1.功的概念:如果一个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在这个力的上移动了一段,就说这个力对物体做了功。
2.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一个是;另一个是。
3.功的计算:功等于与的乘积。
即:功=力×距离;如果用W 表示功,F 表示力,s 表示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上式可以写成:。
4.功的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为N,距离单位为m,功的单位为N•m,它有个专门的名称叫做,简称,符号是。
1J = N•m【新课学习】一、力学中的功1.功的概念如果一个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在这个力的上移动了一段,就说这个力对物体做了功。
2.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一个是;另一个是。
3.不做功的三种典型情况(1)有力,但是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为零。
(2)有距离,但是和距离同一方向上没有力的作用。
(3)有力,也有距离,但是力和距离方向是相互垂直的。
【当堂训练】1.当你抱着一摞书不动时,你累吗?你对书做功了吗?为什么?2.用力推讲台,讲台没有动,人累吗?人对讲台做功了吗?3.用脚踢出足球,球在地面上滚动,滚动过程中,人对球做功了吗?4.如图,起重机和人分别做功了吗?【新课学习】二、功的计算1.功的计算公式功等于与的乘积。
即:功=力×距离;如果用W 表示功,F 表示力,s 表示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上式可以写成:。
2.功的单位和物理意义在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为 N,距离单位为 m,功的单位为 N•m,它有个专门的名称叫做,简称,符号是。
1J = N•m物理意义:1 N的力使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1 m的距离时所做的功为1 J。
【例题讲解】例: 在平地上,用50 N的水平推力推动重100 N的箱子,前进了10 m,推箱子的小朋友做了多少功?如果把这个箱子匀速举高1.5 m,他做了多少功?【当堂训练】1.某足球运动员在水平方向用25 N的力,将10 N的球沿水平地面踢出,踢出后球在地面上滚了30 m才停下来。
功【学习目标】1.认识机械功的概念,理解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能用生活、生产中的实例解释机械功的含义。
2.理解功的计算公式W=FS,并能进行有关的计算,知道功的单位是焦耳。
【重点难点】:重点: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功的计算难点:物体沿力的方向移动一段距离【学习过程】:一.探究新知任务一:认识功的概念观看课件视频,你能找出机械的工作过程有什么特点吗?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力学中,如果对物体用了_______,并使物体沿______________移动了一段距离,我们就说这个力对物体做了机械功,简称功。
任务二:理解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1、在图甲中画出小车受到的推力和小车运动的方向2、在图乙中画出货物受到的拉力和货物运动的方向甲图: 小孩对车 乙图:老人对货物小组讨论:1.人推车前进2.举重运动员举着杠铃不动3.人沿斜面向上推油桶4.人搬石块没搬动5.马拉原木前进6.人推石头不动7.人拉车前进归纳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1.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分析以下情况不做功的原因1.用力推石头没推动,搬石块没搬起来2.投出去的冰壶向前运动3.起重机吊着物体水平移动 原因: 1. 2. 3. 简记:劳而无功、不劳无功、垂直无功分析下列情况是否对物体做功(1)人用力提放在地上的皮箱,但没有提起 ( )(2)人再一次用力把箱子提起 ( )(3)人用力提着皮箱在原地不动 ( )(4)人把箱子放在电梯上,一起随电梯上升()(5)人提着箱子在水平路面上匀速前进了50m ()(6)人提着箱子上楼()任务三:会进行功的计算功的计算公式:W=________ ,功的单位是________。
例题(要求:先独立完成,再与小组同学对照解题过程)质量为50kg的雪橇上装载了350kg的货物,一匹马拉着它将货物匀速运到了3000m外的货场。
八年级物理下册功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功的含义。
2、知道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能识别在什么情况下物体做了功。
3.知道功的单位。
4.能利用功的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验探究认识在什么情况下力对物体做功。
2.经历探究,了解改变做功大小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2.树立学生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社会实践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建立功的概念;能理解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教学难点】理解并会计算功。
多媒体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上课前故意将黑板擦放到讲桌边缘,然后做不小心状将其碰掉在地。
然后发问:呀,板擦掉地上了,让我们想想,它为什么会掉到地上,而不会掉到天花板上?这是谁的功劳。
那谁能帮老师把它捡起来?谢谢这位同学,板擦从地面再次回到桌子上,又是谁的功劳?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功的知识。
二、新课教学1、力学中的功“功”的含义很多,有“贡献”的意思,还有“成效”的意思。
力学里所说的“功”包含有“成效”的意思,但它具有更确切的含义。
课件展示:(1)用力拉在水平桌面上的小车,小车前进,则小车受到几个力的作用?(2)力叉车把货物举起让学生讨论叉车和拉力的工作是否有成效?如果一个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在这个力的方向上移动了一段距离,这个力的作用就显出成效,力学里就说这个力做了功。
我们在分析下面几个例子中是否有力做功?(1)物体没有受到力的作用,但因为惯性通过一段路程,如在光滑的水平冰面上,一物体由于惯性做匀速直线运动。
(F=0)(2)物体受到力,但没有移动距离,即通过的路程为零。
如一人用很大的力推一辆汽车,汽车没移动。
(S=0)(3)物体受到力的作用,也移动了距离,但移动的距离不是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
如手提一桶水在水平地面上行走。
教师启发学生讨论得出以上三例中都不做功。
根据前面的实例归纳得出力学中的功包含的两个必要因素:(1)作用在物体上的力。
《功》的教案新惠三中:刘彩娟教学目标:1.知道力学中功的含义,能说出做功包含的两个必要因素,并能判断出力是否对物体做功,能列举生活中关于做功的实例 2.明确计算功的大小的表达式,以及表达式中每个物理量的物理意义和单位3.能应用公式W=FS进行简单的计算。
教学重点:明确力学中功的含义教学难点:判断利是否对物体做功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演示法课时分配:1课时教学过程:一复习提问1 力的三要素2 重力的方向3 力的作用效果二引入新课这节课我们来学习力的另一个特殊作用效果——《功》功的含义广泛有“贡献”的意思,如“功劳”“立功”;有“功夫”的意思,如物理很难学,大家要下苦功学习;还有“成效”的意思,如“成功”“事倍功半”“徒劳无功”等,那物理学中的“功”的含义是什么呢?(看课件引出功的含义)三讲授新课:板书:1 功的含义:定义:如果一个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在这个力的方向上移动了一段距离,就说这个力对物体做了功。
看课件:做功的实例和不做功的实例,并看课本图后讨论:做功和不做功的共同点都是什么板书:2 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1)作用在物体上的力(2)物体在这个力的方向上移动了一段距离和学生一起分析不做功的几种情况(展示课件:做功和不做功的事例,并让学生说出原因)课堂练习(见课件)板书:3功的计算功等于力与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的乘积计算公式:W = Fs功的单位:焦耳,简称焦,符号J1J=1N·M例题讲解(师强调解题的步骤及注意事项)学生练习(出示课件)四.课堂练习(见课件)五.课堂小结:通过本节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功的含义,能够判断出力是否做了共,并会应用W=FS进行简单的计算六.布置作业:课后习题七.板书设计第一节功功的含义:如果一个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在这个力的方向上一段距离,就说这个力做了功。
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1.作用在物体上的力 2.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功的计算公式:W=FS功的单位:焦耳(J)简称“焦”1J=1N·m例题解析八.教学反思:个别学生对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理解的不透彻,还不能对哪个力做的功做出准确的判断,课后多加以举例帮助分析。
第十一章功和机械能第1节《功》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道力学中做功的含义。
能说出做功包含的两个必要因素,并能判断出力是否对物体做功。
2、明确计算功的大小的表达式,以及表达式中每个物理量的物理意义和单位。
3、能应用公式W=Fs进行简单的计算。
教学重点:明确力学中功的含义。
教学难点:判断力是否对物体做功。
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师:说出生活中有关“功”的词语。
生:功劳、立功、大功告成、事半功倍师:在力学上“做功”的含义是什么?二、新课教学(一)力学中的功自主学习:阅读教材:1、思考生活中的功,理解力学中的功。
2、怎样判断物体是否做功?举例说明。
3、如何计算做功多少?公式、单位及相应的物理意义是什么?情境:一个字典,一位同学把它从地面匀速地提到课桌高度;这位同学再把这个字典从地面匀速地提到头顶附近。
师:思考两次用的力一样大吗?生:一样大师:他们的成效一样吗?生:不一样师:他们用的力一样大,为什么说他们的成效不一样呢?生:他们提升的距离不一样大发现:有些问题只考虑“力”这个因素就不够了,还必须同时考虑“距离”这个因素。
在物理学中,用“功”这个物理量来表述上面的问题。
多媒体展示:投影两组动画,找出两次活动中的共同点。
生:都有力作用在物体上,并且在力的方向上移动一段距离。
总结:如果一个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在这个力的方向上移动了距离,这个力的作用就有了成效,力学里就说这个力做了功。
发现:功包含的必要因素?生:有两个必要因素:一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力;二是物体在这个力的方向上移动了距离。
师:如何判断是否做功?生:用功的两个必要因素来判断。
师:有哪些情况看似做功,但实际上并不做功?情境1、当你端着一盆水不动时,你累吗?你做功了吗?情境2、用力推讲台,讲台没有动,人累吗?人做功了吗?生:F≠0,但距离S=0,没有做功。
师:情境3、用脚踢出足球,球在地面上滚动,滚动过程中,人对球做功了吗?生:有距离S,但力F=0 ,没有做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