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致学生家长的一封信

  • 格式:doc
  • 大小:25.00 KB
  • 文档页数:4

下载文档原格式

  / 3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尊敬的学生家长:

您好!

感谢看到了您的来信。你所提到的“要让孩子学会尊重”“培养孩子的创造性”等诸多问题,在我看来,是值得我们教育工作者反思的。

您用了六年的时间努力让孩子成为“独一无二的自己”,而且,既没让孩子掉入了自我肯定的泥淖中,也没让他陷入取悦他人的深渊里,这是真正意义上的自尊和自爱——不单彰显自己的无可替代,也要包容他人是独一无二。

然而,我们的教育保护和发展了学生的个性吗?反思我们的教育,不得不承认:教育的不足,很大程度上在于学校不注意培养学生的创造才能和学习个性。为什么会造成这样的现状,我以为,核心的问题,在于东西方文化的差异。西方教育强调的是“求异”,即按照学生的个性特点和能力特点培养人,所以,才会有像比尔盖茨这样从学校退学却毅然能够开创出自己的事业的“另类”;中国教育强调的是“求同”,即不管你是怎样一个棱角分明的人,经过我们的教育,都会泯然众人矣。这种教育观念显然与中国自古以来的“中庸之道”是一脉相承的,而且一旦把“求同”披上了“平等”的外衣,一切违背常理的做法似乎也就变得顺理成章了。

可“相同”并不意味着“平等”。人的性格本就千差万别,禀赋更是各不相同。有的人活泼好动,有的人内向沉静;

有的人擅长思考,有的人擅长动手。可当我们用统一的标准去衡量他们的时候,我们扼杀的,恰恰是他们的个性。作为老师,我们要时时提醒自己:残酷的冷眼里或许有牛顿,威严的教鞭下也许有瓦特,辛辣的讽刺里可能有爱迪生。每一个孩子都是上帝赐给我们的独一无二的礼物,我们都应好好珍惜。不是用统一的标准,而应该为他们每个人,制定只属于他的标准。

诚然,人的社会属性,决定人们必须遵守一定的规则。学校为了管理,总有一些规章制度需要遵守。但如果我们大人能够“蹲下身子”和孩子交流,很多您信中提到的关于统一的问题都可以解决的。比如书皮上的名字都要一种式样写在同一方位,老师如果让小朋友们一起讨论:“我们把自己的名字写在哪里,老师和同学才能在捡到别的小朋友不小心弄丢的课本时,快速地找到它的小主人呢?”我想,孩子们讨论以后一定会有一个相对统一的看法,在这样的讨论中,孩子们或许会明白这样一个道理:有时为别人着想其实就是为自己着想。让这些冷冰冰的规则,出自他们的讨论和认可,他们就会体会到自由与规则之间深刻的道理,这样的服从,才会是发自内心的。

总之,作为从教者,只要我们的心中有孩子,只要我们尊重每个孩子的独特的生命,我们就会懂得,在很多问题上,我们不能只告诉孩子必须这样做,而要和孩子一起讨论,让

孩子的大脑不只是一个容器,而更要是一片土地。

我们所要做的,就是在那片土地上洒下爱的种子,然后,用足够的耐心去等待。

此致

敬礼

某某某

年月日

【2014年的作文要求给家长写回信。回信的对象是家长,而不是其他的教育工作者,那就要针对家长的来信,就“尊重”“创造性”等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

首先,应肯定家长关于“尊重”“创造性”的观点是正确的,进而分别阐发培养学生学会“尊重”,学会“创造”,对孩子,对社会,对民族的重要意义,以期拉近自己与家长的情感距离。建议他(她)坚持自己的育儿举措。

其次,承认现实生活中确有种种不足,但不能“以偏概全”一概而论,也不能简单地概括为东西方的文化差异。建议他(她)心平气和地适时跟老师交流,尽可能达成认识、行动上的一致,以形成教育上的合力。

再次,应就家长“再过一个6年,我会收获一个怎样的孩子?”的“恐惧”心理,作一点疏解,举例说明,让他(她)看到教育界,乃至全社会目前所做的努力,以充满信心地“相信未来”。

总之,回信应让家长消除怨气、看到希望、增强信心。

此外,书信的格式应合乎规范,即最后的祝语、署名、日期都应写全,其位置应放置正确(注:电脑上的“此致”“敬礼”位置不正确,以上面所作示例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