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解析
- 格式:ppt
- 大小:4.06 MB
- 文档页数:56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实例解析一、原理分析UV-VIS依据电子跃迁光谱,通常分子轨道基态外层电子处在,当分子外层吸收紫外或者可见辐射后,从基态向激发态跃迁。
其中紫外光谱:200~400nm,可见400~780nm。
其定性依据是不同物质对不同波长吸光度不同,定量依据是朗伯比尔定律A= εbc 吸光度分子二、适用范围一般适用于有机物,尤其是含有发色光能团、大共轭体系如含有苯环的有机物的测定三、特点:灵敏度高、选择性好、准确度好、通用性强、操作简单、价格低廉缺点:远不如红外光谱好,很多化合物在紫外没有吸收或者吸收很弱,而且紫外光谱特征性不强。
可以用来检验一些具有大的共轭体系或者发色官能团,并作为其他方法的补充。
四、仪器组成:光源——单色器——狭缝——样品池——检测器五、准备工作实验开始前查相关文献确定显色剂,显色剂:将待测组分形成有色化合物反应类型:络合反应氧化还原反应取代反应缩合反应显色剂选择条件:(1)灵敏度(2)选择性(3)生色物质稳定(4)组成恒定(5)显色剂在测定波长处无明显吸收,有色化合物与显色剂颜色对比大六、实验仪器前期设定:由待测物质查阅相关文献,确定使用可见区还是紫外区,确定光源钨丝或者氢、氘。
由待测物质确定样品池采用紫外区的石英池或者可见区的玻璃池检测器选用光电倍增管达到最佳检测效果七、配置标准检测液、显色剂溶液、参比溶液、标准溶液标准溶液:由分析纯的待测物质配置而成的溶液参比溶液:若仅待测组分和显色剂反应产物有吸收,其他试剂无吸收,用水做参比若显色剂和其他试剂略有吸收,试液本身无吸收,用“试剂空白”(不加试样溶液)参比若待测试液有吸收,而显色剂无吸收,则用“试样空白”(不加显色剂)做参比一般都选用试剂空白,即八、样品前处理,制成相应的溶液,如果其中有干扰离子,则加入掩蔽剂进行掩蔽或者采用化学方法分离出干扰离子九、实验条件确定:(1)最大吸收波长确定取1ml的标准溶液,1ml显色剂配制成溶液,稀释、定容、差文献确定谱线大致范围,多次测定,选择有最大吸收时的波长定为最大吸收波长,并且和标线对比,确定其误差是否在允许范围内,适当控制吸光度在最适范围(2)显色剂用量确定分别取1ml标准液,不同体积显色剂配成溶液,稀释、定容、多次测定得到吸光度-显色剂用量曲线,选择使得曲线平缓的最低用量再增加0.5ml为最佳显色剂用量(设为a ml)(3)显色温度确定取分别取1ml标准液、和a ml的显色显色液,稀释定容,测量在相同时间,不同温度下的吸光度显色时间曲线,得到最适温度T0(4)显色时间的确定分别取1ml标准液、和a ml的显色显色液,稀释定容,恒温T0测量,分在测量得到吸光度-显色时间曲线。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简介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ultraviolet-visible spectrophotometry, UV-VIS),它是利用物质的分子或离子对某一波长范围的光的吸收作用,对物质进行定性分析、定量分析及结构分析, 所依据的光谱是分子或离子吸收入射光中特定波长的光而产生的吸收光谱。
按所吸收光的波长区域不同,分为紫外分光光度法和可见分光光度法,合称为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是根据物质分子对波长为200-760nm这一范围的电磁波的吸收特性所建立起来的一种定性、定量和结构分析方法。
操作简单、准确度高、重现性好。
波长长(频率小)的光线能量小,波长短(频率大)的光线能量大。
分光光度测量是关于物质分子对不同波长和特定波长处的辐射吸收程度的测量。
吸收光谱描述物质分子对辐射吸收的程度随波长而变的函数关系曲线,称为吸收光谱或吸收曲线。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通常由一个或几个宽吸收谱带组成。
最大吸收波长(λmax)表示物质对辐射的特征吸收或选择吸收,它与分子中外层电子或价电子的结构(或成键、非键和反键电子)有关。
朗伯-比尔定律是分光光度法和比色法的基础。
这个定律表示:当一束具有I0强度的单色辐射照射到吸收层厚度为b,浓度为c的吸光物质时,辐射能的吸收依赖于该物质的浓度与吸收层的厚度。
其数学表达式为:式中的A 叫做吸光度;I0为入射辐射强度;I为透过吸收层的辐射强度;(I/I0)称紫藤为透射率T;ε是一个常数,叫做摩尔吸光系数,ε值愈大,分光光度法测定的灵敏度愈高。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有稳定的、有足够输出功率的、能提供仪器使用波段的连续光谱,如钨灯、卤钨灯(波长范围350~2500纳米),氘灯或氢灯(180~460纳米),或可调谐染料激光光源等。
②单色器[1]。
它由入射、出射狭缝、透镜系统和色散元件(棱镜或光栅)组成,是用以产生高纯度单色光束的装置,其功能包括将光源产生的复合光分解为单色光和分出所需的单色光束。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测定1. 引言1.1 引言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是一种常用的分析化学方法,通常用于测定物质的浓度或测定物质的吸光度。
该方法利用紫外-可见光谱仪测量样品对紫外和可见光的吸收情况,从而推断样品中所含物质的浓度或结构。
在化学分析实验中,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具有灵敏度高、准确性高和简便易行的优点,因此被广泛应用于药物分析、环境监测、食品检测等领域。
本实验旨在通过该方法测定样品中目标物质的浓度,并探讨影响测定结果的因素。
通过对仪器原理、操作步骤、实验结果、数据分析和影响因素的详细讨论,我们将深入了解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的原理和应用,并为今后在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希望本实验能够为我们提供更多关于分光光度法的实际操作经验,提升我们的实验技能和分析能力。
1.2 背景介绍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是一种广泛应用于化学分析领域的分析方法,通过测定物质在紫外-可见光区域的吸收特性,从而确定物质的浓度或者进行定性分析。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具有操作简单、灵敏度高、选择性强的特点,被广泛应用于环境监测、食品安全检测、药品质量控制等领域。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在实验室分析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通过测定物质在特定波长范围内的光吸收情况,我们可以获得关于物质性质的重要信息,如浓度、溶解度、稳定性等。
掌握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的原理和操作方法,对于提高实验准确性和效率具有重要意义。
在本文中,我们将介绍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的仪器原理、操作步骤、实验结果、数据分析和影响因素,希望能够为读者提供一份系统全面的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测定指南。
通过总结和展望,我们也希望能够进一步探讨该方法在化学分析领域的应用前景。
1.3 研究目的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是一种常用的分析化学技术,可以用于测定物质的吸光度,从而推断物质的浓度。
本实验的研究目的主要分为以下几点:1. 研究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在测定物质浓度方面的应用。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是一种广泛应用的分析化学技术,它通过测量物质在紫外-可见光波段的吸收或透射来确定样品中特定物质的浓度。
该方法具有灵敏度高、分辨率好、操作简便等优点,在化学、生物化学、环境监测等领域都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
一、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的原理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是利用物质对紫外-可见光的吸收或透射特性来进行定量分析的一种方法。
当紫外-可见光照射到物质上时,如果物质吸收了部分光能,则其吸收的光强与物质浓度成正比。
根据比尔定律,可以得到吸光度与浓度的线性关系:A = εlc其中A为吸光度,ε为摩尔吸光系数,l为光程,c为物质浓度。
通过建立标准曲线,测定样品的吸光度,并根据标准曲线确定样品中特定物质的浓度。
二、标准曲线的建立标准曲线是指在已知条件下,一系列不同浓度物质对应的吸光度值所构成的曲线。
标准曲线的建立通常需要进行以下步骤:1.准备一系列不同浓度的标准溶液,通常从低浓度到高浓度逐渐增加;2.分别测定各标准溶液的吸光度,并绘制吸光度-浓度曲线;3.通过线性回归等方法,拟合出标准曲线的方程,确定吸光度与浓度的线性关系。
三、标准曲线相关系数标准曲线相关系数是用来评价标准曲线拟合程度的指标。
相关系数越接近1,表示拟合效果越好,曲线与实际数据的吻合程度越高;而相关系数接近0,则表示拟合效果较差,曲线与实际数据的吻合程度较低。
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中,标准曲线相关系数的计算通常是依靠计算吸光度与浓度的线性回归方程的确定系数R^2来实现。
R^2的取值范围在0~1之间,越接近1表示拟合效果越好,常用于评价标准曲线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四、标准曲线相关系数的影响因素标准曲线相关系数的大小受多种因素影响,包括仪器精度、操作技术、环境条件等。
其中,标准曲线的线性范围和斜率对其相关系数影响较大。
线性范围如果选择不当,可能导致数据偏离线性区域,造成拟合效果不佳;而斜率的大小则直接影响到吸光度与浓度的线性关系,进而影响相关系数的结果。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思考题和习题1.名词解释:吸光度、透光率、吸光系数(摩尔吸光系数、百分吸光系数)、发色团、助色团、红移、蓝移。
吸光度:指光线通过溶液或某一物质前的入射光强度与该光线通过溶液或物质后的透射光强度比值的对数,用来衡量光被吸收程度的一个物理量。
吸光度用A表示。
透光率:透过透明或半透明体的光通量与其入射光通量的百分率。
吸光系数:单位浓度、单位厚度的吸光度摩尔吸光系数:一定波长下C为1mol/L ,l为1cm时的吸光度值百分吸光系数:一定波长下C为1%(w/v) ,l为1cm时的吸光度值发色团:分子中能吸收紫外或可见光的结构单元,含有非键轨道和n分子轨道的电子体系,能引起π→π*跃迁和n→ π*跃迁,助色团:一种能使生色团吸收峰向长波位移并增强其强度的官能团,如-OH、-NH3、-SH及一些卤族元素等。
这些基团中都含有孤对电子,它们能与生色团中n电子相互作用,使π→π*跃迁跃迁能量降低并引起吸收峰位移。
红移和蓝移:由于化合物结构变化(共轭、引入助色团取代基)或采用不同溶剂后,吸收峰位置向长波方向的移动,叫红移(长移);吸收峰位置向短波方向移动,叫蓝移(紫移,短移)2.什么叫选择吸收?它与物质的分子结构有什么关系?物质对不同波长的光吸收程度不同,往往对某一波长(或波段)的光表现出强烈的吸收。
这时称该物质对此波长(或波段)的光有选择性的吸收。
?由于各种物质分子结构不同,从而对不同能量的光子有选择性吸收,吸收光子后产生的吸收光谱不同,利用物质的光谱可作为物质分析的依据。
3.电子跃迁有哪几种类型?跃迁所需的能量大小顺序如何?具有什么样结构的化合物产生紫外吸收光谱?紫外吸收光谱有何特征?电子跃迁类型有以下几种类型:σ→σ*跃迁,跃迁所需能量最大;n →σ*跃迁,跃迁所需能量较大,π→π*跃迁,跃迁所需能量较小;n→ π*跃迁,所需能量最低。
而电荷转移跃迁吸收峰可延伸至可见光区内,配位场跃迁的吸收峰也多在可见光区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