粘土手工坊----课程纲要(中级)
- 格式:docx
- 大小:23.70 KB
- 文档页数:8
中班粘土学习计划一、学习活动目标1.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2. 提高学生的想象力和表达能力3. 培养学生的艺术修养4. 促进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二、学习内容1. 了解粘土的特点和用途2. 学习基本的粘土造型技巧3. 创作各种形态的作品4. 展览和分享作品三、学习活动的安排与实施1. 活动准备在学习活动开始前,老师需要准备好以下材料:- 各种颜色的粘土- 制作粘土的工具- 制作粘土的场地2. 活动实施(一)了解粘土的特点和用途老师可以通过给孩子们介绍不同类型的粘土,让孩子们触摸、揉搓并感受它的特点。
同时,老师可以向孩子们介绍粘土的用途,如可以用它来创作陶艺、模型、雕塑等。
(二)学习基本的粘土造型技巧老师可以通过示范和讲解的方式向孩子们介绍基本的粘土造型技巧,如捏、滚、切等方法。
孩子们可以通过模仿老师的动作学习这些技巧,并进行练习。
(三)创作各种形态的作品在学习了基本的造型技巧后,孩子们可以开始动手创作各种形态的作品。
老师可以给孩子们提供一些创意和灵感,或者给予一些主题,如动物、植物、交通工具等,让孩子们按照主题创作作品。
(四)展览和分享作品在孩子们完成作品后,可以组织一个小型的展览活动,让孩子们把自己的作品展示给其他同学和老师,同时还可以进行作品的分享交流,让孩子们互相学习和交流。
四、学习活动的评估与反思1. 学生参与度评估孩子们在学习活动中的参与度和表现,包括是否积极参与创作、是否有独特的创意等。
2. 学生作品评估孩子们的作品质量和创意度,包括作品的造型、色彩搭配、表达等方面。
3. 学生表现评估孩子们在学习活动中的表现和进步,包括是否遵守规则、是否尊重他人、是否团队合作等。
4. 反思和改进通过评估,老师可以对学习活动进行反思和改进,包括是否需要调整学习内容、方法、材料等方面,以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学习。
五、家园联系老师可以通过家长会或家长通讯等方式,向家长介绍学习活动的内容和目标,并鼓励家长在家中和孩子一起进行粘土创作,并鼓励家长在展览活动上积极参与和支持。
手工黏土特色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掌握手工黏土的基本制作技巧,了解不同造型的方法和步骤。
2. 学生能了解黏土颜色的调配原理,创作出丰富多样的黏土作品。
3. 学生能理解黏土作品与课本知识的联系,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创作中。
技能目标:1. 学生能运用揉、捏、压等手法制作出具有立体感的黏土作品。
2. 学生能通过观察、想象、创新,独立完成黏土作品的创作。
3. 学生能学会与他人合作,共同完成复杂的手工黏土项目。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能对手工黏土产生浓厚的兴趣,培养良好的审美观念。
2. 学生在创作过程中,培养耐心、细心和毅力,提高自我成就感。
3. 学生通过团队合作,学会互相尊重、沟通和协作,培养团队精神。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手工制作类课程,结合课本知识,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力和创新能力。
学生特点:本课程针对小学中高年级学生,他们具有一定的手工制作基础,好奇心强,喜欢尝试新事物。
教学要求: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鼓励学生创新,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合作精神。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创作中,提高综合素养。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教学内容紧密结合课程目标,以课本为基础,进行以下安排:1. 黏土基础知识:介绍黏土的种类、特性及制作工具,使学生了解手工黏土的基本概念。
- 教材章节:第一章《手工黏土概述》2. 黏土制作技巧:教授揉、捏、压等基本手法,引导学生掌握黏土制作的基本技巧。
- 教材章节:第二章《黏土制作技巧》3. 黏土颜色调配:讲解颜色调配原理,指导学生如何为作品上色,使其更具艺术性。
- 教材章节:第三章《黏土颜色调配与应用》4. 造型设计与制作:学习不同造型的制作方法,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独立完成作品。
- 教材章节:第四章《造型设计与制作》5. 团队合作项目:组织学生分组,共同完成复杂的手工黏土项目,培养团队协作能力。
- 教材章节:第五章《团队合作与创作》6. 作品展示与评价:展示学生作品,进行自评、互评和教师评价,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鉴赏力。
泥塑课程纲要一、泥塑课程目标1、了解中国传统泥塑工艺的历史文化、特征与价值,弘扬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
2、了解泥塑工艺的知识,基本程序,学会工艺制作的基本方法与设计创意。
3、感受泥塑材质的特性,合理使用工具和制作方法,进行初步的设计和制作活动,体验制作与设计的过程,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造力。
二、泥塑课程内容教学内容的选择应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将泥塑工艺制作知识融入生动的课程内容中,密切联系生活,突出实用性、审美性和趣味性,使学生始终保持浓厚的学习泥塑课程的兴趣和创造精神。
三、教学情况分析泥塑课程动手能力极强,学生兴趣浓厚,在具体实践中应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特点调整具体的教学方法。
1、初级(1-2年级)这一阶段的学生有意注意的时间较短,活泼好动,好奇心强烈,善于模仿,对泥塑学习兴趣浓厚,想象力丰富、大胆。
有一定的动手能力,但不精准。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注重营造愉悦、欢快的学习氛围,可多采用游戏的形式,让学生在玩中体验,玩中创造,教学中教师还需注意多引导、多鼓励学生,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促成学生主动投入学习。
2、中级(3-4年级)小学三四年级的学生,通过两三年的美术学习,对绘画的认知有了一定的提高。
大部分学生表现平面形象和立体造型的能力逐步提升,并能大胆地发挥想象,作品内容开始丰富,较精准并富有生活情趣,有较强的表现欲望,同时对工艺制作非常喜欢,开始注重作品的美感。
有较高的创新意识和较好的心理品质,注意力增长。
教师要多向学生讲授更丰富的理论知识,引导学生对身边事物进行更多的感受和观察。
3、高级(5-6年级)这一阶段的学生,心理品质逐渐成熟,审美品味逐步提升,对美具有较高的欣赏能力。
教师需要有效利用课程资源,向学生提供更多感受美术作品的机会,因此在工艺美术学习过程中,教师可展示更多的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地域、流派所产生的具有代表性的泥塑作品,一方面从多角度扩大学生视野,丰富学生的美术素养。
手工粘土教学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手工粘土的基本制作技巧,如揉、捏、压等。
2. 学生能够了解并运用颜色混合知识,为作品增添丰富的色彩。
3. 学生能够掌握通过手工粘土表现物体形态、纹理和细节的方法。
技能目标:1. 学生能够运用手工粘土制作具有一定创意的立体作品。
2. 学生能够通过观察、思考和动手实践,提高空间想象力、观察力和创造力。
3. 学生能够在团队协作中发挥个人优势,提高沟通与协作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对美术创作产生兴趣,激发对美的追求和表达。
2. 学生在创作过程中,培养耐心、细致、专注的品质。
3. 学生通过手工粘土创作,学会珍惜和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培养环保意识。
4. 学生能够在创作中体验成功的喜悦,增强自信心和自我表达能力。
本课程针对小学三年级学生,结合教材内容,注重实践性和趣味性。
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创作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教学内容1. 知识与技能:- 引导学生了解手工粘土的基本特性,学习揉、捏、压等基本技巧。
- 指导学生掌握颜色搭配和混合,为作品增添美感。
- 培养学生观察物体形态、纹理和细节,并能用手工粘土进行表现。
2. 教学大纲:- 第一阶段(1课时):介绍手工粘土的基本特性,示范基本技巧,学生进行简单练习。
- 第二阶段(2课时):学习颜色搭配和混合,创作简单色彩的立体作品。
- 第三阶段(3课时):观察生活中的物体,学习用手工粘土表现形态、纹理和细节。
- 第四阶段(2课时):进行创意作品创作,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
3. 教材关联:- 本教学内容与教材第三章“有趣的粘土”相关,涉及基本技巧、颜色搭配、观察与创作等方面。
4. 教学内容安排与进度:- 总共8课时,每课时45分钟。
- 第一阶段:1课时。
- 第二阶段:2课时。
- 第三阶段:3课时。
篇一:粘土手工坊----课程纲要(中级)《粘土手工坊》校本课程纲要注:至多5页,最好控制在3页。
篇二:粘土手工坊----课程纲要(初级)《粘土手工坊》校本课程纲要注:至多5页,最好控制在3页。
篇三:手工制作课程教学设计手工制作课程教学设计一、课题的选择与背景:手工制作是一门实践性、综合性很强的课程,如果我们能在课堂中有效地开展教学,便能较好地达到新课标的教学要求,使学生在操作中学习,手脑并用,在动作的内化中学会思考、学会审美、学会创新、学会做人。
手工制作中的剪纸艺术有着悠久的历史,是我国的国宝。
运用于教学中,其对启发学生的想象力、锻炼心灵手巧和胆大心细的品格,有着不可低估和得天独厚的作用。
剪纸具有单纯、简洁、明快、朴实、富装饰性的特点,所以我校一直把手工制作作为校本课程的一大特色,它包括折纸、剪纸、泥工等,剪纸从中年级开始学习,这时学生已经有一定的动手操作能力,能独立完成作品的设计及制作。
二、案例描述:(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习用红纸剪双喜的方法,剪出喜字图纹,美化生活。
2.过程与方法学习折叠的方法进行设计,通过欣赏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剪纸方法与内涵。
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能力,陶冶情操。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剪喜字,激发兴趣,唤起学生对民间剪纸艺术的热爱;为自己获得剪纸本领而感到喜悦。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三)教学用具:1.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投影、红宣纸、剪刀、等 2.学生准备:铅画纸、红宣纸、剪刀、胶水、双面胶等(四)教学过程:1.双喜的由来1、分析喜字的结构特点(找对称轴)2、示范讲解喜字的折叠方法3、重点讲解喜字剪法的关键4、学生试剪双喜1、欣赏民间优秀喜花作品(课件呈现)2、分析民间剪纸的内涵谐音:连(莲)年有余(鱼)喜上眉(梅)梢蝙蝠(福)鸡(大吉大利)寓意:石榴(多子多福)牡丹(富贵)龙凤{吉祥}3、讲解剪纸制作的步骤:画稿设计-剪刻-托裱4、教师示范剪纸制作过程(3)、将作品粘贴在白色铅画纸上1.、请学生将作品按要求贴在黑板相应的区域(创意好、形式美、需努力) 2 、挑选其中有代表性的作品请学生评价,并发布金点子 3 、教师简评三、案例反思:快乐的教学氛围,努力构建和谐、民主、宽松、友好的师生情感。
手工粘土diy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理解并掌握手工粘土的基本制作技巧,如揉、捏、压等;2. 学生能够描述并运用基本的色彩搭配原理,为作品增添美感;3. 学生能够了解和讲述手工粘土在生活中的应用和意义。
技能目标:1. 学生能够独立完成一件富有创意的手工粘土作品;2.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制作技巧和色彩搭配知识,进行创作;3. 学生能够通过实际操作,培养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和创新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通过手工粘土DIY活动,体验创作的乐趣,培养对手工制作的兴趣;2. 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学会互相尊重、协助,培养团队精神和集体荣誉感;3. 学生能够认识到手工制作的价值,提高环保意识,珍惜和合理利用资源。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实践性、创意性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力和创新能力。
学生特点:二年级学生具有好奇心强、动手能力强、乐于合作的特点。
教学要求:教师需注重引导学生掌握基本技巧,鼓励学生发挥创意,关注学生在活动中的情感体验和价值观培养。
通过课程学习,使学生达到预定的学习成果,为后续的教学设计和评估提供依据。
二、教学内容1. 粘土基础知识:介绍手工粘土的种类、特点及基本使用方法,使学生了解并熟悉材料;2. 制作技巧:教授揉、捏、压等基本粘土制作技巧,引导学生掌握并运用到作品中;3. 色彩搭配:讲解基本的色彩理论,指导学生进行作品色彩搭配,提升作品美感;4. 创意设计: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设计并制作富有创意的手工粘土作品;5. 应用拓展:介绍手工粘土在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对粘土制作的兴趣和热情;6. 环保意识:引导学生珍惜资源,关注环保,将废弃物品与手工粘土相结合,创作出环保主题作品。
教学大纲安排:第一课时:粘土基础知识及制作技巧学习;第二课时:色彩搭配知识学习与实践;第三课时:创意设计及制作;第四课时:作品展示与评价,应用拓展及环保意识培养。
教学内容与教材关联性:本课程内容与教材中关于手工制作、色彩搭配、创意设计等章节密切相关,旨在通过实践操作,巩固学生在教材中所学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