粘土手工坊课程纲要中级
- 格式:docx
- 大小:168.78 KB
- 文档页数:5
中班粘土手工教案
教学目标:
1. 培养幼儿对粘土手工的兴趣和自信心。
2. 提升幼儿的粘土造型能力和手眼协调能力。
3. 培养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教具准备:
1. 不同颜色的粘土。
2. 小刀、模具等造型工具。
3. 工艺胶。
教学步骤:
1. 引导幼儿观察和感受不同形状和颜色的粘土。
让幼儿用手触摸、揉捏、拉伸粘土,感受粘土的柔软性和可塑性。
2. 提供一些简单的造型示范,如制作动物、植物、食物等,激发幼儿的兴趣和想象力。
3. 给予幼儿自由发挥的空间,让他们自己选择想要制作的形状和主题。
可以提供一些图样供参考,但不限制幼儿的创作。
4. 在幼儿制作的过程中,引导他们运用不同的造型工具,如小刀、模具等,帮助幼儿加强手指的灵活性和手眼协调能力。
5. 在幼儿完成作品后,可以使用工艺胶将不同零部件粘贴在一起,增强作品的稳固性。
6. 鼓励幼儿分享他们的作品,让他们向其他同学展示并讲解自己的创意和构思。
教学延伸:
1. 可以邀请家长到班级观摩幼儿的作品,并与家长一起参与粘
土手工活动。
2. 组织幼儿进行粘土手工作品的展览,让他们有机会展示自己的创作成果,并与其他班级幼儿互相交流和学习。
评估方式:
观察幼儿的参与程度、粘土造型的准确性和作品的完整度来评估幼儿的学习情况。
同时,也要注重鼓励和肯定幼儿的努力和创作成果。
粘土课程教案中职【教案标题】粘土课程教案中职【教案目标】1. 帮助学生理解粘土的基本特性和用途。
2. 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想象力和手工能力。
3. 提供学生与粘土互动的机会,增强他们的表达能力和自信心。
【教学重点】1. 理解粘土的基本特性和用途。
2. 学习基本的粘土造型技巧。
3. 发挥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教学准备】1. 粘土材料:各种颜色的粘土、模具、刀具等。
2. 教学投影仪或黑板。
3. 学生练习纸和铅笔。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呈现一些用粘土制作的作品图片,并引导学生观察和讨论。
2. 引发学生对粘土的兴趣,提问他们是否制作过粘土作品。
二、知识讲解(10分钟)1. 介绍粘土的基本特性和用途,如可塑性、可染色、可保存等。
2. 展示不同颜色的粘土,并解释如何混合颜色以获得新的色彩。
3. 介绍一些基本的粘土造型技巧,如揉捏、切割、模具等。
三、示范与实践(20分钟)1. 示范一个简单的粘土造型作品,如动物、植物或日常用品。
2. 引导学生跟随示范,使用自己喜欢的颜色和形状制作类似的作品。
3. 鼓励学生发挥创造力和想象力,可以自由发挥或参考其他作品。
四、展示与分享(10分钟)1. 邀请学生展示他们的作品,并让他们向同学们介绍自己的创作灵感和过程。
2. 鼓励同学们互相欣赏和交流,提供积极的反馈和建议。
五、总结与延伸(5分钟)1. 总结粘土课程的学习内容和收获。
2. 提醒学生将粘土作品带回家展示或与家人分享。
3. 鼓励学生继续探索粘土的可能性,并尝试更复杂的造型和技巧。
【教学扩展】1. 鼓励学生在家中继续制作粘土作品,并与同学分享。
2. 组织学生参观艺术展览或工作室,了解更多关于粘土艺术的信息。
3. 引导学生进行粘土作品的创作比赛,激发他们的竞争和创造力。
【教学评估】1. 观察学生在制作过程中的参与度和技巧运用。
2. 评价学生在展示和分享环节中的表达能力和创作理念。
3. 收集学生的作品,评估他们的创意和完成度。
《多彩的超轻粘土》校本课程教案教学提纲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校本课程《多彩的超轻粘土》中的第3章“超轻粘土的基本技巧”和第4章“创意粘土作品的制作”。
详细内容包括超轻粘土的特性、色彩调配、基本造型技巧,以及利用这些技巧创作出富有创意的粘土作品。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超轻粘土的特性,掌握基本造型技巧和色彩调配方法。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通过实际操作,提高学生对超轻粘土制作的兴趣。
3.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美术创作的热情,培养学生合作、分享的良好品质。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超轻粘土的颜色调配和造型技巧。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师准备:超轻粘土、色彩盘、调色板、制作工具(如针、刀、模具等)、范例作品。
学生准备:超轻粘土、色彩盘、调色板、制作工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一幅富有创意的超轻粘土作品,激发学生的兴趣。
简要介绍超轻粘土的特性和用途,引导学生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2. 基本技巧讲解(10分钟)讲解超轻粘土的颜色调配方法,并进行示范。
讲解基本造型技巧,如揉、搓、捏、切等。
3. 实践操作(15分钟)学生分组,每组分配不同颜色的超轻粘土。
学生根据所学技巧,自行设计并制作一个简单的粘土作品。
4. 例题讲解(15分钟)选取一个典型的例题,讲解创作思路和制作过程。
示范制作过程,强调技巧和注意事项。
5. 随堂练习(20分钟)学生根据例题,独立完成一个创意粘土作品的制作。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6. 展示与评价(10分钟)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分享创作心得。
教师对学生的作品进行评价,给予鼓励和建议。
六、板书设计1. 课程名称:《多彩的超轻粘土》2. 章节内容:3章超轻粘土的基本技巧;4章创意粘土作品的制作3. 重点知识:颜色调配、基本造型技巧、创意作品制作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制作一个富有创意的超轻粘土作品。
童趣彩泥课程课程纲要一、引言童趣彩泥课程旨在通过亲手制作彩泥作品,培养儿童的动手能力、创造力和想象力。
本课程纲要将详细介绍课程的目标、内容和安排,以及预期的学习效果。
二、课程目标1. 培养儿童的动手能力:通过亲自操控和塑造彩泥,让儿童掌握基本的造型技巧和手部协调能力。
2. 激发儿童的创造力:鼓励儿童在课程中尝试不同的彩泥组合和形状,培养其创造独特作品的能力。
3. 提升儿童的想象力:通过启发和引导,激发儿童的想象力,让他们能够将自己的想法转化为具体的彩泥作品。
三、课程内容1. 彩泥材料介绍:向儿童介绍彩泥的种类、颜色和质地,以及正确的保存方法。
2. 彩泥基础技巧:教授儿童基本的捏揉、搓磨、切割和拼接等技巧,让他们能够灵活运用彩泥进行造型创作。
3. 彩泥作品设计:引导儿童通过感知和表达,设计自己心中理想的彩泥作品,并通过实际制作来展现他们的创意。
4. 彩泥装饰技法:介绍不同的彩泥装饰技法,如凹凸感的处理、表面贴花等,以进一步丰富作品的效果和表现形式。
5. 彩泥作品展示与分享:组织儿童将自己完成的作品进行展示,同时鼓励他们分享作品背后的故事和想法。
四、课程安排1. 课程时间:每周一次,每次课程为期1.5小时。
2. 课程周期:共计8周,包括基础训练和创意制作两个阶段。
3. 课程形式:以小组讨论和实践为主,结合示范和指导。
4. 课程支持:提供学习用彩泥材料、基本工具以及参考书籍和教学视频。
五、课程预期效果1. 学员能够熟练掌握彩泥的基本技巧和造型方法。
2. 学员能够通过彩泥创作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情感。
3. 学员在动手过程中,逐渐培养耐心和细致的工作态度。
4. 学员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得到发展,对美的感知和欣赏能力提高。
六、总结童趣彩泥课程通过提供机会让儿童亲自操作和创作,旨在培养其动手能力、创造力和想象力。
本课程纲要详细介绍了课程的目标、内容、安排和预期效果,希望通过这门课程能让每个参与的儿童都收获到快乐和成长。
篇一:粘土手工坊----课程纲要(中级)《粘土手工坊》校本课程纲要注:至多5页,最好控制在3页。
篇二:粘土手工坊----课程纲要(初级)《粘土手工坊》校本课程纲要注:至多5页,最好控制在3页。
篇三:手工制作课程教学设计手工制作课程教学设计一、课题的选择与背景:手工制作是一门实践性、综合性很强的课程,如果我们能在课堂中有效地开展教学,便能较好地达到新课标的教学要求,使学生在操作中学习,手脑并用,在动作的内化中学会思考、学会审美、学会创新、学会做人。
手工制作中的剪纸艺术有着悠久的历史,是我国的国宝。
运用于教学中,其对启发学生的想象力、锻炼心灵手巧和胆大心细的品格,有着不可低估和得天独厚的作用。
剪纸具有单纯、简洁、明快、朴实、富装饰性的特点,所以我校一直把手工制作作为校本课程的一大特色,它包括折纸、剪纸、泥工等,剪纸从中年级开始学习,这时学生已经有一定的动手操作能力,能独立完成作品的设计及制作。
二、案例描述:(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习用红纸剪双喜的方法,剪出喜字图纹,美化生活。
2.过程与方法学习折叠的方法进行设计,通过欣赏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剪纸方法与内涵。
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能力,陶冶情操。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剪喜字,激发兴趣,唤起学生对民间剪纸艺术的热爱;为自己获得剪纸本领而感到喜悦。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三)教学用具:1.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投影、红宣纸、剪刀、等 2.学生准备:铅画纸、红宣纸、剪刀、胶水、双面胶等(四)教学过程:1.双喜的由来1、分析喜字的结构特点(找对称轴)2、示范讲解喜字的折叠方法3、重点讲解喜字剪法的关键4、学生试剪双喜1、欣赏民间优秀喜花作品(课件呈现)2、分析民间剪纸的内涵谐音:连(莲)年有余(鱼)喜上眉(梅)梢蝙蝠(福)鸡(大吉大利)寓意:石榴(多子多福)牡丹(富贵)龙凤{吉祥}3、讲解剪纸制作的步骤:画稿设计-剪刻-托裱4、教师示范剪纸制作过程(3)、将作品粘贴在白色铅画纸上1.、请学生将作品按要求贴在黑板相应的区域(创意好、形式美、需努力) 2 、挑选其中有代表性的作品请学生评价,并发布金点子 3 、教师简评三、案例反思:快乐的教学氛围,努力构建和谐、民主、宽松、友好的师生情感。
《捏泥人》课程纲要《捏泥人》课程纲要课程名称:生动的小泥人授课年级:3-4年级学生课程类型:美术实践课课时安排:16课时课程定义:泥塑艺术是我国古老的民间艺术。
在人类发展的历史上,泥塑一直伴随着生活不断传承,在我国民间很早就流传着女娲捏泥造人的古老传说。
以泥土为原料,从陶器皿、陶佛像,到儿童的玩具,从没有间断过。
制作工艺素有“三分塑,七分彩”之说,且有天津“泥人张”彩塑、无锡彩塑、敦煌莫高窟泥塑之分类。
随着新课程的实施,泥塑教学活动在课堂中出现,泥塑教学是发展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的好场所,是进行审美教育、创新教育和培养动手能力的有效途径和方式。
一、课程开发的背景学校是为学生而存在的,学生的兴趣与需要,个性的充分发展,是课程开发的重要依据。
捏橡皮泥适合小学生操作,在制作过程中会给孩子们带来无限的快乐和自我实现的成功感,并且在制作过程中也有利于学生各方面的能力的发展。
通过橡皮泥手工制作课程让家长了解和掌握孩子的兴趣爱好,共同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环境。
二、课程开发的目标1、通过橡皮泥等材料引导学生运用揉、团、搓、捏、接等方法自由地改变形体,从而激发其探索塑造新方法的浓厚兴趣。
同时也培养同学们眼、脑、手等三者方面的协调力。
2、通过对图片的欣赏,激发学生创作的思维与灵感,引导同学们在自由轻松的创作活动中,陶冶性情,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和良好的品德情操,从而使学生对事物的观察力、空间的想象力、形象的创造力等方面得到综合性的锻炼。
3、通过引导学生进行资料的采集与整理,问题的探讨与分析等合作与独创相结合的学习体验,促进学生在艺术创作活动中创新意识协作精神。
4、通过对不同阶段同学之间作品的评价,对创作过程中的情节交流,形成互相学习、互相进步。
三、课程内容四、课程开发的原则中年级段的橡皮泥教学形式以简单、有趣,且表现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生活物品为主并提倡课内与课外、教育与指导、发展与提高的紧密配合。
五、课程实施(一)教学准备:橡皮泥、印模、工具、钥匙扣等。
《彩泥》课程纲要课程名称:《彩泥社团》主讲教师:吕杰教学材料:新编课程类型:实践活动类授课时间:一学期教学对象:小学1-2年级学生课程简介:玩泥是孩子的天性,尤其是彩泥。
彩泥又称橡皮泥,是少年儿童用来制作创意造型的一种独特风格的游戏。
在制作中左右手同时操作也可以调节思维,平衡左右脑智力开发。
彩泥柔软而不粘手,安全卫生、色彩鲜艳,创作过程中对学生的手脑眼协调培养、色彩识别和创作思维能力方面有着独特的教育效果。
另外,彩泥具有可复制性,可任意捏成各种形状,经过孩子们的巧手,千变万化成为各种各样的东西,更加符合孩子的天性,也同时使他们的好奇心得到满足。
针对一二年级孩子年龄小,想象力丰富,思维活跃,活泼好动爱创造的特点,我们开设了雅趣彩泥这门校本课程。
资源分析:我校一直重视学生的艺术修养,多方面为学生提供潜移默化的艺术熏陶。
青年教师年轻有活力,画画基本功扎实,优秀的美术作品获得了学校领导的好评。
亲和力强,善于做手工,尤其在彩泥方面经验丰富。
辅导孩子特别有耐心,善于组织活动,善于挖掘每个学生的艺术潜能。
优秀的辅导老师为孩子们的社团活动提供了良好的辅助。
一、课程目标1.尝试运用揉、捏、剪、挑、压、粘、贴等方法,塑造自己喜的形象,掌握彩泥制作的方法和技巧。
2.通过用彩泥制作各种作品,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感受造型的乐趣,激发孩子对色彩和结构的感觉。
3. 在与同伴合作创作的过程中,体验合作,分享和发现的乐趣,逐步提高合作能力和团队意思。
4. 能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塑造出各种动物、人物形象或者祖国自然风光、家乡代表性标志、中外建筑,从而培养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和对大自然的喜爱。
二、课程内容三、课程实施建议1、通过用彩泥制作各种作品,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感受造型的乐趣,激发孩子对色彩和结构的感觉。
3、在与同伴合作创作的过程中,体验合作,分享和发现的乐趣,逐步提高合作能力和团队意思。
4、能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塑造出各种动物、人物形象或者祖国自然风光、家乡代表性标志、中外建筑,从而培养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和对大自然的喜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