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毛虫的发生原因分析及有效防治
- 格式:pdf
- 大小:313.92 KB
- 文档页数:2
松毛虫灾害防治措施松毛虫隶属鳞翅目枯叶蛾科,是中国四大林业食叶害虫之一。
该虫害每年都有不同程度的发生,可使大面积松林枝叶枯干甚至死亡,直接影响了松树的生存生长。
分析松毛虫对林木的影响及危害,制定切实可行的松毛虫害防控与治理措施,具有重要的意义。
1松毛虫发生规律及其灾害的特点松毛虫是中国最重要的林业害虫之一,平均每10a左右爆发1次,松树一旦遭受松毛虫害,第一年停止生长,第二年就会死亡,危害不亚于森林火灾。
中国松毛虫害每年都有不同程度的发生,具有危害面积大、危害严重和灾害频率高等特点。
2造成松毛虫为害的主要原因2.1树种单一,林分质量低,抗性差某些林木片区单一种植松林,松毛虫缺少天敌,导致其迅速繁殖蔓延;其次某些松树林分质量低,郁闭度低,抗虫能力弱,一旦发生虫害,就会导致整片松木枯萎死亡。
2.2人畜活动频繁导致生态失衡由于人口数量剧增,在松林内放牧、采伐过度,造成林内植被破坏严重,生物多样性减少,生态失衡,松毛虫在没有足够天敌的控制下,此起彼伏,每隔几年又暴发成灾。
2.3防治方法不当,防治技术落后目前对松毛虫灾害的防治意识和能力都还比较低,以致不能进行及时有效的控制,造成松毛虫害发生蔓延。
在防治技术上,长期采用以化学防治为主的方法,尽管暂时控制了松毛虫害,但同时也大量杀伤了天敌,并严重污染了环境。
2.4虫害预报技术落后我国在松毛虫害预报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探索过不少方法,也积累了一些经验,但是从总体上来说,松毛虫害预测预报技术还比较落后,仍存在着研究与生产结合不紧密,技术不系统,高新技术应用不多等问题。
3松毛虫害综合防治思路与措施3.1松毛虫害综合防治思路松毛虫是产生虫害的主体,所以防治措施应首先针对虫源,在其生活史的脆弱阶段采取有效手段重点铲除,以减少虫口密度和数量;其次是针对林木结构及生长状态,松树的树种质量和树势的强弱是决定松毛虫是否发生的重要条件;第三是环境,任何一种病虫害的发生发展都离不开适宜的环境条件,通过营林措施改善林分环境条件,使其不利于松毛虫生长。
松毛虫的防治方案松毛虫作为一种危害林木的害虫,对于林业生产造成了较大的影响。
针对松毛虫的防治,需要采用综合的措施,包括预防、监测、化学防治、生物防治等多种手段。
本文将从松毛虫的生活习性和危害、预防措施、监测技术和化学防治和生物防治等方面,详细介绍松毛虫的防治方案。
一、松毛虫的生活习性和危害1.生活习性松毛虫是松树林中最为常见的毛虫害虫,主要寄生于松树的树干和枝条上。
成虫翅膀上有白色的斑点,体长约2cm-3cm,一般在5月至7月出现,飞行能力较差。
卵一般在3月至4月孵化,幼虫主食松针和嫩叶,从5月至8月是杉毛虫的高发期。
幼虫虽在寒冬蛰伏,但能承受高温干旱条件,也适应低温和大雪,因此松毛虫常常成为诱发森林火灾的因素之一。
2.危害松毛虫的危害以食害为主,对松树的幼枝、嫩叶、针叶和树皮等造成较大的损害,特别是在干旱缺水等不利天气下,松毛虫危害更为严重,会导致林木受损更大,甚至会出现大面积的枯死。
因此,对松毛虫的防治十分重要。
二、预防措施1.选择抗虫树种为了松毛虫防治的效果,应选择一些比较抗虫的树种,如云杉、马尾松等,这些树种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轻松毛虫的危害。
2.精心管理林分及时清除病虫枯木和枯树,加强松树的修剪,及时清除枝叶和过多的水果,不留下树叶垃圾和草丛,杀虫剂使用后应保持10-15天的间隔,这样能够减轻松毛虫对林分的危害。
3.加强病虫害监测加强森林病虫害的调查和监测,及时发现病虫害的发生情况和趋势,制定合理的防治措施,能够最大限度地减轻病虫害对森林资源的危害。
三、监测技术1.双诱剂双诱剂是目前常用的松毛虫的监测方法之一。
通过人工设置的双诱剂可以吸引松毛虫,然后进行捕捉和统计,以便了解虫口密度和松毛虫的趋势。
2.内容器测量法对于内陆山区较多的林分,可采用内容器测量法进行监测。
依靠内容器测量法,能够准确地了解松毛虫的密度和分布情况。
3.树皮干吸附板使用树皮干吸附板,是目前较为常见的松毛虫监测方法之一。
一、背景松毛虫是一种会危害松树健康的害虫,主要发生在松林中。
它们以松树的嫩叶为食,导致松树枝叶凋落,严重影响松树的生长和林木的整体健康。
为了保护和维护松树林的生态平衡,我们制定了松毛虫防治技术方案。
二、目标我们的目标是通过合理的技术手段,防止松毛虫大面积繁殖,并减少其对松树的危害,保护松树林生态环境。
三、技术方案1. 生物防治技术生物防治技术是通过利用天敌和天然的生物控制松毛虫的数量。
具体措施包括:•引进天敌:选择对松毛虫具有较强控制能力的天敌,如大黄蜂、蚂蚁等,进行人工引种,增加生态系统的平衡。
•营造生态环境:创造适宜天敌繁殖的环境,如设置天敌繁殖箱,提供充足的食物和栖息地。
•合理抚育:合理利用天敌,控制其数量以达到与松毛虫的平衡。
2. 化学防治技术化学防治技术是利用化学药剂杀灭松毛虫的方法。
具体措施包括:•选择合适的药剂:根据松毛虫的生态特点和生命周期,选择合适的杀虫剂进行喷洒。
•合理施药:根据松毛虫的密度和分布情况,确定施药的时间和地点。
注意保护环境和其他有益昆虫的生态环境。
•药剂轮换:为避免松毛虫对某种药剂产生抗药性,定期更换药剂,并避免连续使用相同药剂。
3. 生物诱杀技术生物诱杀技术是利用合成的松毛虫性信息素,吸引松毛虫接近,并通过设置陷阱或喷洒毒剂进行杀灭的方法。
具体措施包括:•合成松毛虫性信息素:利用化学合成的方法制备松毛虫的性信息素。
•设置诱杀设备:根据松毛虫的习性,选择适当的诱杀设备,如诱杀灯、黏虫板等。
•定期更换诱杀设备:定期更换诱杀设备中的诱杀液或黏虫板,以提高效果。
4. 研究监测技术研究监测技术是通过系统的调查和监测,了解松毛虫的种群数量和分布情况,为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具体措施包括:•踏查调查:定期进行松毛虫的踏查调查,记录种群数量、分布范围等信息。
•虫情监测:利用传统或现代监测技术,了解松毛虫在不同季节的发生规律和活动范围。
•数据分析:通过对监测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了解松毛虫的生态特征,为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松毛虫的识别与防治松毛虫,又名马尾松毛虫,属鳞翅目枯叶蛾科昆虫,分布于河南、陕西、江苏、安徽、湖南、湖北、江西、浙江、四川、云南、贵州、福建、广东、广西、海南、台湾等地。
主要为害马尾松、黑松、黄山松、湿地松、火炬松等。
【为害特点】以幼虫取食针叶,常把叶吃光,松林似火烧状,造成成片松林死亡,近年低山和丘陵地区为害猖獗。
此外,该虫毒毛触及人体,引起红肿或糜烂,毒毛污染水源,影响人体健康。
【形态特征】成虫体长20一35mm,雌蛾翅展48—80mm;雄蛾38—62mm,体色有黄褐、灰褐、棕褐、茶褐色等多种,体色变化较大。
前翅上有深褐色横线4—5条,中室端具白点1个,亚端线由8—9个近新月形黑褐色斑组成,靠臀角处斜列3个斑点。
雄蛾色较深,前翅横线色深且明显,中室端白斑明显,触角羽状。
雌蛾大于雄蛾,色略浅,触角短彬齿状,腹部较雄粗状。
卵长1.4mm左右,椭圆形,初粉红色,近孵化时变成深紫色,成串或成堆产在松针上。
末龄幼虫体长40一80mm,体色有棕红色、棕黑色两种,头黄褐色,中胸、后胸背面簇生蓝黑色毒毛带,两带间丛生有黄白色毛,腹部各节毛簇中具窄而扁平的片状毛,先端具齿状凸起,体侧生有白色长毛,并具1条纵贯身体的纵带,纵带上从中胸至第8腹节气门上方各具l白斑,体背中央为银白或金黄至黑褐色。
蛹长20一27mm,栗褐色或暗红褐色,节间具黄绒毛,腹末有细长的臀棘,末端呈钩状卷曲。
茧长椭圆形,灰白色至污褐色。
表面有毒毛。
【发生规律】河南年生2代,长江流域、安徽2—3代,广东、广西、福建南部3—4代,海南4—5代,以3—4龄幼虫在树皮缝或针叶丛中越冬。
翌年3月越冬幼虫上树活动,4月中、下旬开始结茧化蛹,5月上旬进入化蛹盛期,成虫于5月羽化,成虫寿命5—9天。
第1代幼虫于6月上旬出现,2代于8月上旬、3代幼虫于9月下旬出现,其中2代部分幼虫在8月中旬开始滞育至1月中旬越冬,正常的2代幼虫于9月上旬结茧化蛹,中旬羽化,产出第3代卵多于9月中旬孵化,为害至11月中旬开始越冬。
防治松毛虫要抓越冬代松毛虫是一种对松树和其他针叶树威胁严重的害虫,它的繁殖能力强,对树木的危害也相当大,给人们的生活和森林资源带来了不小的损失。
为了有效地防治松毛虫,必须在适当的时机进行干预,其中最重要的一项工作就是抓住松毛虫的越冬代。
本文将详细介绍关于防治松毛虫要抓越冬代的相关内容。
一、松毛虫的生活习性松毛虫是一种以松树和其他针叶树为食的害虫,主要以树叶为食,其幼虫对针叶树的危害尤为严重。
一般来说,松毛虫在春季开始产卵,经过一段时间的孵化,幼虫开始在树叶上大量进食,经过几次蜕皮后成虫,交配产卵,一年中可能产生数代。
松毛虫受低温影响较大,冬季虫卵要比幼虫和成虫更能适应低温环境,因此越冬代成为了防治松毛虫的重点。
二、为什么要抓住越冬代越冬代是松毛虫翌年第一代幼虫的来源,其数量和存活率会直接影响到翌年的松毛虫数量。
如果越冬代数量较多,那么翌年新一代的松毛虫数量就会变得更加庞大,对针叶树的危害也会更加严重。
抓住越冬代,有效降低其数量和存活率,就成了松毛虫防治的首要任务。
三、抓越冬代的方法1.破坏越冬场所松毛虫越冬主要在树皮下或者地面上的松落物、枝叶积压物、以及土壤中过冬。
抓住越冬代的关键是要对这些越冬场所进行彻底清理和破坏。
首先要及时清理树冠下的松叶、松针、树皮碎屑等落叶,切断松毛虫越冬的环境。
其次要清理树干周围的杂草、枯枝、树皮等杂物,使得松毛虫无法寻找到足够的隐蔽地点越冬。
还可以通过在越冬场所喷洒杀虫剂等方法,破坏松毛虫的越冬环境,有效地压缩其越冬数量。
2.喷洒杀虫剂在冬季的时候,还可以对松毛虫的越冬场所进行喷洒杀虫剂,这样可以有效地降低越冬代的数量。
喷洒杀虫剂时,应该选择渗透性好、对松毛虫有较好的杀灭效果的药剂,对越冬场所进行充分的覆盖。
喷洒的时间要选择在白天气温较高的时候进行,这样可以增加杀虫剂的渗透效果,提高松毛虫的死亡率。
3.生物防治方法除了化学防治方法之外,还可以采用生物防治方法抓住松毛虫的越冬代。
松毛虫调研报告松毛虫(Gastropacha spp.),俗称尾尖虫,属于鳞翅目松毛虫科。
松毛虫体长约3-6厘米,体形肥胖,背部呈棕黄色或灰褐色,具有丰富的细长毛发,故得名松毛虫。
它们主要吃松树等针叶植物的叶子,有时也攻击一些其他的乔木和灌木。
由于松毛虫在发育过程中吃掉大量的植物叶子,对于森林和园林的生态系统造成了一定的危害。
因此,本调研报告主要针对松毛虫的生态特征、危害以及防治措施进行研究。
第一,松毛虫的生态特征。
松毛虫常见于亚热带和温带地区,包括北美洲、欧洲和亚洲。
它们的繁殖期一般在每年的春季,雌虫会产卵在松树等植物的叶子上,并在附近的枝干上用于过冬。
幼虫孵化后食用植物叶子,经过几个月的发育后脱皮成为成虫。
成虫体形较大,但飞行能力不强,多数时间都在树冠上觅食和交配。
第二,松毛虫的危害。
松毛虫在发育过程中吃掉大量的植物叶子,严重影响了森林和园林的美观和健康。
尤其是在松树林区,大量的松毛虫会使松树枝叶凋落,导致枯病和倒木现象频发。
此外,松毛虫的毛发还有一定的刺激性,容易引起人体皮肤过敏反应。
第三,松毛虫的防治措施。
针对松毛虫的防治,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首先,通过生物防治的方式,使用杀虫菌喷洒在受害植物上。
这些杀虫菌会迅速繁殖并感染松毛虫的体内,从而达到控制虫害的目的。
其次,采用化学防治的方法,使用杀虫剂喷洒在松树等植物上。
这些杀虫剂可以迅速杀死松毛虫,并起到长期的防治效果。
但需要注意的是,使用杀虫剂时必须严格按照使用说明进行操作,避免对环境和人体造成损害。
综上所述,松毛虫是一种常见的害虫,对于生态系统和人体健康都造成了一定的危害。
为了有效防治松毛虫,我们可以采取生物防治和化学防治相结合的方法,以保护森林和园林的健康与美观。
此外,还可以通过加强松毛虫的生态调查和监测,从而及时发现和控制虫害的发生和传播。
松毛虫病虫害防治松毛虫是常见的树木害虫之一,它主要以松树为食,大量滋生的松毛虫会对松树的生长和健康造成很大影响。
针对松毛虫的病虫害防治是保护和维护松树生态系统的重要工作。
下面将详细介绍松毛虫病虫害的防治措施:1. 了解松毛虫的生命周期:松毛虫有四个不同的生长阶段,包括卵、幼虫、蛹和成虫。
了解其生命周期有助于采取正确的防治策略和时机。
2. 文化措施:合理的种植和管理松树可以降低松毛虫病虫害的风险。
例如,保持松树的健康和 vitality,及时修剪树枝,清除树叶和树皮的落叶等。
此外,保持松树周围的整洁和清理可能的虫害源,如腐烂的木材和杰克等。
3. 生物防治:利用天敌来控制松毛虫的数量。
一些昆虫和鸟类会捕食松毛虫幼虫和成虫。
这些天敌可以帮助控制松毛虫的数量,减少其对松树的危害。
4. 化学防治:在严重的情况下,可以使用化学药物来控制松毛虫。
选择合适的农药,按照正确的使用方法和剂量进行喷洒。
但是,在使用农药之前,务必要仔细阅读并遵守标签上的使用说明,以保证安全使用并最小化对环境的影响。
5. 陷阱和诱杀剂:设置粘虫板和夹虫器等陷阱来捕捉和杀死松毛虫。
此外,可以利用特定的诱杀剂,如锦纹松毛虫诱捕剂等来吸引和杀死松毛虫。
6. 检查和监测:定期检查松树的叶子和树皮以发现松毛虫的存在。
及早发现并采取控制措施可以防止病虫害的扩散和恶化。
7. 防治措施的持续实施:病虫害的防治是一个持续的过程,需要长期的关注和努力。
定期检查和监测松树,以及采取适当的控制措施,有助于保护和维护松树的健康。
总结起来,松毛虫病虫害的防治需要综合采取多种措施。
通过了解松毛虫的生命周期,合理管理松树和利用生物防治等方法,可以有效地控制松毛虫的数量。
在严重的情况下,可以考虑使用化学药物,但要注意正确使用和剂量。
此外,定期检查和监测松树的健康状况,以及持续的防治工作,也是有效防范松毛虫病虫害的重要步骤。
通过这些措施的综合应用,可以最大程度地减少松毛虫对松树的危害,保护和维护松树的生态系统。
松毛虫防治技术方案一、松毛虫的概述松毛虫是松林中常见的一种害虫,属于鳞翅目、松毛虫科显蛾亚科。
幼虫结构独特,身体长约2~3厘米,褐色或灰褐色,背面覆盖棕黄色棘毛,像松针似的,故称松毛虫。
幼虫以松树的嫩芽、嫩叶、嫩松针为食,能破坏松树的增长,也对松林与林业生态循环造成影响。
二、松毛虫防治技术方案1. 生物防治1.1 松毒杆菌防治。
松毒杆菌属于厌氧菌科,在松林土壤内常见。
通过增殖松毒杆菌,可以控制松毛虫的数量。
这是一种天然的生物防治方法,对环境污染较少。
但松毒杆菌对温度、湿度有较高要求,而且防治效果较慢。
1.2 其他生物防治方法。
如使用人工养殖松毛虫的天敌,比如食笔昆虫、食蛾蜂等,用于捕食松毛虫幼虫。
2. 化学防治2.1 杀虫剂防治。
使用松毛虫专用杀虫剂,对松林及周围地区进行喷雾防治。
杀虫剂防治方法防效快,但环境污染较大。
2.2 熏蒸防治。
在松林的下草层使用松毛虫专用的熏蒸剂进行防治,可以有效控制松毛虫的繁殖。
但熏蒸剂对环境污染较大,使用时需要慎重考虑。
3. 清理及生态调控3.1 清理舞毒武器。
舞毒武器是目前应用广泛的一种系列化的防治方式。
通过在松林中设置低放毒的毒虫,使用药剂气味将松毛虫吸引到该设施,并进行清理。
3.2 生态调控。
生态调控是指通过改变松林及周边环境的自然因素来达到防治松毛虫的目的。
比如,改变松林的光照条件,增加松树的密度,改变土壤湿度等。
这种方法需要长期观测及环境因素的具体把握,运用难度较大。
三、结论针对松毛虫的防治,需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利用生物防治、化学防治、清理及生态调控等综合手段,结合具体情况进行分类治理。
要达到防治的目的,关键还在于加强松毛虫监测,增强对防治技术的掌握,及时进行防治。
同时,也要注意防止防治措施对环境的污染,保护生态系统的平衡与健康。
园艺园林主枝进行轻短截,约剪掉枝长的1/3,剪口留饱满芽;第3年,主干上留的每个主枝,选留2~3个侧枝并进行轻短截,原主枝连续培养延长枝,延长枝轻短截,向斜上方生长,内膛短枝不修剪。
第4年,继续轻短截各主、侧枝延长枝,继续扩大树冠。
最终形成在主干上分生了3~5个主枝,主枝上生长侧枝,侧枝上生长副侧枝和结果母株,形成短主干上部自然开心的树冠。
3.2 修剪时间一是在休眠期进行。
即冬春修剪。
抚顺地区宜春剪。
二是生长季节修剪。
即夏季修剪,目的在于调节养分的合理分配。
3.3 施肥肥水的使用,立足有利于增加结实量。
施肥分为施基肥和追肥。
施基肥于9~10月进行;第一次追肥应在5月下旬至6月上旬,第二次应在7月上旬至中旬。
3.4 除草松土及时清除平榛园内杂草,每年可进行4~6次除草松土,最好是在雨后或灌水后进行,前几年可间作低矮作物。
3.5 灌水新定植的苗木,必须及时灌水。
一般生长期灌水2~3次,结合追肥同时进行。
第1次于发芽前进行;第2次于5月下旬至6月上旬即幼果膨大和新梢生长旺盛期,保证当年产量的关键;6月下旬如遇少雨可进行第3次灌水。
7月份进入雨季,要注意排水。
松毛虫害的预防和处理刘长霞(清原县国营杨树崴林场,辽宁 清原 113300)松毛虫,也称为毛虫、火毛虫,是最主要的松树林害虫。
松树在工业建筑中应用广泛,其本身也具有美化环境、净化空气的作用。
但是松树林一旦大面积发生松毛虫害,松树的生长会因此受到影响,甚至导致松树大面积死亡情况的发生。
如何有效预防松毛虫已经成为了全世界人民共同关注的焦点。
1 营林技术防治1.1 营造混交林南方混交林的营造可以选用栎类、栗采等壳斗科与豆科植物,或是樟树、桉树、檫树、枫香树、杨梅树、相思树、木荷、木莲、木楠等,北方混交林的营造可以选用刺槐、山杏、沙棘、大枣等,混交林的混交方式可以采用株间、块状、带状等。
通过林间合理密植形成合适的林分郁闭度,创造不利于松毛虫生长发育的环境,进而建立起自控能力较强的森林生态系统。
松毛虫的发生原因分析及有效防治发表时间:2019-01-24T13:51:55.800Z 来源:《科技研究》2018年11期作者:毛洪波[导读] 森林是发展国民经济中的重要资源,社会的进步和发展需要更多的森林资源作为支撑。
(哈尔滨市,阿城区森林病虫防治检疫站,黑龙江哈尔滨 150300)摘要:森林是发展国民经济中的重要资源,社会的进步和发展需要更多的森林资源作为支撑。
松林是森林的重要组成部分,受松毛虫的危害较为严重,因此,松毛虫防治工作是林业工作的重点之一。
本文以松毛虫防治工作为基础,简要概况了松毛虫的生物学特性,接着分析了松毛虫的发生原因,最后提出了几点松毛虫有效防治对策,仅供相关部门进行参考借鉴。
关键词:松毛虫 ; ;发生原因 ; ;有效防治引言松毛虫是是主要的森林虫害之一,每年都有不同程度的发生。
其主要特点是发生突然、蔓延速度快、破坏严重等,会使大面积松林枝叶干枯或死亡,直接对树木的生存生长产生影响。
本文结合多年来松毛虫防治经验,重点探讨松毛虫灾害成因及其防治措施,为其综合治理提供参考依据。
1松毛虫生物特性在松毛虫生长发育中主要经历了卵、幼虫、蛹、成虫四个阶段。
在1年可以发生多代,松毛虫越冬时大都以3~5 龄幼虫选择在树根四周的枯枝落叶层、石块下、杂草丛中或树皮缝隙内。
每年4月中旬越冬幼虫开始上树取食树叶,幼虫取食量非常大,随着取食量的增大,兑皮增龄。
6月则结茧化蛹,随后羽化成虫,进入到8月后开始有秋代幼虫出现,对树木的危害时间会持续到11月份。
松毛虫的卵多大都选择在松针或小枝上,呈现出珠状、串状或块状,数量超过了十粒,颜色以青绿色或淡黄色为主。
针对老熟幼虫来说,身体长度在70~85mm之间,此时以深褐色或灰褐色为主,身体有背毛和侧毛,同时有斑纹。
幼虫适宜生长的温度范围在22~32℃之间。
若早春季节连续数天的温度在8~10℃之间,松毛虫开始危害树木;当晚秋连续数天的温度下降到3~8℃,松毛虫开始潜藏越冬。
松毛虫的发生原因分析及有效防治
发表时间:2019-01-24T13:51:55.800Z 来源:《科技研究》2018年11期作者:毛洪波
[导读] 森林是发展国民经济中的重要资源,社会的进步和发展需要更多的森林资源作为支撑。
(哈尔滨市,阿城区森林病虫防治检疫站,黑龙江哈尔滨 150300)
摘要:森林是发展国民经济中的重要资源,社会的进步和发展需要更多的森林资源作为支撑。
松林是森林的重要组成部分,受松毛虫的危害较为严重,因此,松毛虫防治工作是林业工作的重点之一。
本文以松毛虫防治工作为基础,简要概况了松毛虫的生物学特性,接着分析了松毛虫的发生原因,最后提出了几点松毛虫有效防治对策,仅供相关部门进行参考借鉴。
关键词:松毛虫 ; ;发生原因 ; ;有效防治
引言
松毛虫是是主要的森林虫害之一,每年都有不同程度的发生。
其主要特点是发生突然、蔓延速度快、破坏严重等,会使大面积松林枝叶干枯或死亡,直接对树木的生存生长产生影响。
本文结合多年来松毛虫防治经验,重点探讨松毛虫灾害成因及其防治措施,为其综合治理提供参考依据。
1松毛虫生物特性
在松毛虫生长发育中主要经历了卵、幼虫、蛹、成虫四个阶段。
在1年可以发生多代,松毛虫越冬时大都以3~5 龄幼虫选择在树根四周的枯枝落叶层、石块下、杂草丛中或树皮缝隙内。
每年4月中旬越冬幼虫开始上树取食树叶,幼虫取食量非常大,随着取食量的增大,兑皮增龄。
6月则结茧化蛹,随后羽化成虫,进入到8月后开始有秋代幼虫出现,对树木的危害时间会持续到11月份。
松毛虫的卵多大都选择在松针或小枝上,呈现出珠状、串状或块状,数量超过了十粒,颜色以青绿色或淡黄色为主。
针对老熟幼虫来说,身体长度在70~85mm之间,此时以深褐色或灰褐色为主,身体有背毛和侧毛,同时有斑纹。
幼虫适宜生长的温度范围在22~32℃之间。
若早春季节连续数天的温度在8~10℃之间,松毛虫开始危害树木;当晚秋连续数天的温度下降到3~8℃,松毛虫开始潜藏越冬。
对于单只个体幼虫来说,通常要蜕皮4~7次,也就是5~8 龄才结茧化蛹,雌虫比雄虫多1次。
松毛虫的茧呈现椭圆形,身体表面有毒毛,从初期到后期,逐渐由白色变为褐色,茧化蛹的过程需要经过3d,蛹以棕褐色为主。
成虫长度在20~35mm之间,翅展 45~85mm,多为黄褐色,雄体长度高于雌体,蛾体与前翅有明显的斑纹,假死性和趋光性特征较为明显,产卵会选择在中龄林中,存活时间在4~5d,产卵1~5次,其中产卵最多的则出现在第一次。
2松毛虫的发生原因
2.1群落被破坏
随着人工林面积的大幅度增加,之前稳定的生物链平衡关系被打破,致使生态环境发生改变,尤其是处于发育阶段的植被自身抵御病虫害的能力不断下降。
另外,人工林的种植为害虫的发展繁衍提供了食物供应,天敌种类数量减少,为松毛虫的出现提供了良好条件。
2.2 气候变化导致落叶松松毛虫突发。
近些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暖现象不断加剧,使得极短灾害性天气事件频繁出现,暖冬、厄尔尼诺、拉尼娜等自然现象使得自然环境发生了很大改变,尤其是暖冬的出现为松毛虫越冬提供了有利条件,降水量变化增加了松毛虫虫卵孵化的成功率,在这些因素的综合作用下使得松毛虫大量繁殖,最终造成松毛虫频发突发。
2.3林内测报难度系数大,测报方式不够先进
由于诸多山谷和山脊特殊的地形地势,不能设立踏查线路与标准地,再加上山区树木普遍较高,生长高度大都在10m以上,林木枝繁叶茂且枝盘数量较多,单凭肉眼很难观察;若采取振落法或虫粪调查法,因地层表面覆盖太多植被,不利于调查工作的开展;若选用下树调查法,准确度水平难以保证,只有大面积松毛虫繁衍时,林业工作者才能发现虫害,使得防治工作效率不高。
由于林内测报难度系数大,再加上测报方式缺乏现代化水平,工作人员不能第一时间发现松毛虫,为其的繁殖蔓延提供了充足时间。
2.4人类活动影响
大量含硫气体排放到空气中使得酸雨天气频发,影响了林木的生长发育,为松毛虫虫害的发生发展提供了客观条件;天敌的繁育减少,增加了松毛虫的存活率,地块分散为松毛虫虫害的防治增加了难度;人类深入到林地活动加剧,使得林地环境遭受污染和破坏,客观上为松毛虫长距离传播提供了有利条件。
2.5林业管理松散
林业管理人员只将植树造林工作放在首位,却忽视了后期的管理维护工作,这是松毛虫虫害出现的主要原因;防疫检疫工作不到位,树木和树木产品携带松毛虫虫卵、幼虫和蛹,在一定程度上侵染了松林地域;未重视起森林生活多样性的建设,使得林区难以形成鸟类、昆虫类和微生物类天敌对松毛虫进行控制。
3、松毛虫有效防治
3.1加强营林管理
加强营林技术,尤其是做好人工林营林管理,积极创造不利于松毛虫生活和繁衍的环境条件,还能降低成本投入;营林中积极推行混交林营林技术,相关实践经验表明针阔混交林可以降低松毛虫对林区的危害;做好营林后林间的经营管理,合理密植,做好抚育管理,保护灌木及地被植物,确保林木快速生成、郁闭,不断提升自身抵抗松毛虫等虫害的能力。
3.2松毛虫生物防治
以菌治虫,在防治松毛虫的过程中可以选用真菌、细菌等微生物手段。
主要是选择在高温、高湿季节将白僵菌和苏云金杆菌、青虫菌等组成的菌液喷雾,喷洒到林木间,会使松毛虫 4~6 龄幼虫死亡率高达80%~90%,尤其是针对3~4 龄幼虫的防治效果最佳;其次,以鸟治虫,根据调查表明,在松毛虫危害区域内仅鸟类兼食松毛虫幼虫和卵种类就有20多,其中喜鹊、雅雀、杜鹃、啄木鸟、大山雀等鸟类的作用最大。
因此,应保护好这些鸟类的巢、卵或者通过人工挂鸟巢的方式吸引鸟类,为鸟类的繁衍提供条件,降低松毛虫的繁衍速率和危
害程度;以虫治虫,松毛虫的天敌昆虫主要以捕食性和寄生性天敌昆虫为主。
前者主要有蚂蚁、螳螂、胡蜂、蝽象等;松毛虫寄生性天敌昆虫包含有寄生蜂和寄生蝇;积极推广生物农药,一般使用苏云金杆菌对松毛虫进行防治,生物农药防治松毛虫的效果超过了80%。
3.3物理防治
选择人工捕杀,在树木较矮且虫害面积零星分散区域,将卵块或蛹茧通过人工方式摘除,或者是直接捕杀幼虫;毒杀幼虫,在春季幼虫未危害树木之前,可以将除虫菊酯药剂等药剂涂毒或制成毒绳涂在树干上,对上树的幼虫进行毒杀;灯光诱杀成虫,因成虫的松毛虫具有趋光性特征,在成虫期选用频振式杀虫灯诱杀成虫。
结论:
综上所述,松毛虫现已成为松林危害的严重害虫,威胁到松林的资源安全,由于突发于松树林中,严重影响了树木生长,破坏了生态平衡,给林业资源和社会环境造成了危害,因此,应当全面掌握松毛虫生物学特性和发生原因,并且采取有针对性的防治措施,在治理中应始终遵循以生态环境平衡为辅,以预防、依法、健康为主的原则去治理松毛虫虫害。
参考文献:
[1]庞正轰.马尾松毛虫灾害预测预报综合技术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4.
[2]张存立.马尾松毛虫综合防治技术应用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7,(30):
18-19.
[3]陈伟琴,李永亮,廖战武.两种药剂对马尾松毛虫的防治试验[J].广东农业科
学,2010,(01):57-58.
作者简介:毛洪波(1966-),女,汉族,黑龙江哈尔滨阿城区,本科学历,副高级工程师,负责森林病虫害防治检疫实践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