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原 第四章第一节
- 格式:ppt
- 大小:6.63 MB
- 文档页数:190
马原第四章官方笔记目录一、本章/教材结构图二、本章知识点及考频总结三、配套练习题四、 其余课程安排一、教材节构图第四章 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二、本章知识点及考频总结第一节 资本主义形成【知识点1】商品1、商品的二因素:使用价值和价值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
2、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是生产商品劳动的自然属性;抽象劳动创造商品的价值,是生产商品劳动的社会属性。
【知识点2】商品经济的产生和发展1、商品经济产生商品:为市场交换而生产的有用产品。
商品生产:以交换为目的而进行的生产活动。
商品交换:商品的互相让渡或以货币为媒介的买卖。
2、商品经济产生和存在的条件:1、社会分工的产生和存在;2、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
(决定性条件)【知识点3】商品的价值构成与创造1、商品的价值的构成与创造:生产资料的原有价值+劳动的价值2、价值的唯一源泉是活劳动。
【知识点5】商品的价值量:1、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的价值量。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社会价值,个别劳动时间决定个别价值;2、商品交换是按照其社会价值进行;3、商品价值量同劳动生产率的关系: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与包含在商品中的社会必要劳动量成正比,与生产该商品的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知识点6】货币的本质和职能(1)货币的本质: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2)货币的职能:货币的五种职能是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
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是货币最基本的职能。
①价值尺度:货币是衡量和计算一切商品价值量大小的社会尺度。
②流通手段:指货币起着商品交换媒介的作用。
③贮藏手段:指货币退出流通领域,作为社会财富的一般代表而被保存起来。
④支付手段:指在商品赊购赊销过程中,当到期偿还货款时货币所执行的还款职能,以及用于清偿债务,支付赋税、租金、工资等所执行的职能。
⑤世界货币:指货币越出一国的范围,在世界市场上发挥一般等价物的作用。
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哲学基本问题在历史观中的贯彻和表现。
(一)两种对立的历史观:唯物史观、唯心史观。
唯物史观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各种思想、观念应当从社会存在中寻找其真正的根源,社会存在第一性,社会意识第二性。
唯物史观的创立:马克思发现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科学的解决了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的问题。
“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而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实现了自然观与历史观在唯物主义基础上的统一。
(二)社会存在社会存在也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
主要包括:自然地理环境、人口因素、物质生产方式1.自然地理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必备条件,是人们生活、生产的自然基础,为人们提供社会生活和生产资料的来源。
自然地理环境对社会发展起促进或者延缓的作用。
自然地理环境的作用受社会发展状况的制约,特别是受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的制约。
2.人口因素:重要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
人是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的主体,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承担者。
人口的数量、素质、结构等状况对生产的发展和社会进步起到加速或延缓的作用。
3.物质生产方式:简称生产方式,指人们为了获取物质生活资料而进行的生产活动方式。
它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体。
作用:物质生产方式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及决定力量,是劳动者和劳动资料结合特殊方式,是生产力生产关系的统一。
物质生产方式体现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生产力是改造自然的现实的物质力量,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生产中发生的物质性的社会关系。
物质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基础,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原因:①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发展的基础,是其他一切活动的首要前提;②决定社会性质、结构面貌,制约经济生活、政治生活、精神生活;③其发展变化决定整个社会历史发展变化,决定社会形态从低级到高级的更替过程。
(二)社会意识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社会存在的反映分类:1.个人意识、群体意识2.社会心理、社会意识形式:社会心理是低级的社会意识,自发、不系统、不定型,以感性认识为主;社会意识形式是高层次的社会意识,自觉、系统、定型,以理性认识为主。
第一节资本主义的形成及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矛盾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形成(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1 、资本主义萌芽产生的年代和地区资本主义萌芽最早于14世纪末15世纪初在地中海沿岸的一些城市出现。
2, 资本主义萌芽产生的形式(1)从小商品经济分化出来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资本家←扩大再生产←富有者←条件好的←小商品生产者——雇佣劳动者←破产←贫困者←条件差的←←(2)从商人和高利贷者转化而来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资本家←包买商←商人→控制→小商品生产者←依赖←小商品生产者——雇佣劳动者←失去独立性←(二)资本的原始积累1、资本原始积累的含义所谓资本原始积累,就是生产者与生产资料相分离,货币资本迅速集中于少数人手中的过程。
2、资本原始积累的起止时间在西欧,资本原始积累开始于15世纪后30年,经过16世纪的高潮,一直延续到19世纪初才告结束3、资本原始积累的途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资本家←富有者←掠夺货币财富←←——资本原始积累——雇佣劳动者←无产阶级←剥夺农民土地←(1)是用暴力手段剥夺农民的土地(2)用暴力手段掠夺货币财富4、资本原始积累的实质资本原始积累的实质在于它是生产者和生产资料分离的历史过程资本原始积累的事实表明:资产阶级的发家史就是一部罪恶的掠夺史,正如马克思所说:“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二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条件(一)商品经济产生的历史条件1、商品经济与自然经济(1)自然经济是一种以自给自足为特征的经济形式(2)商品经济是以交换为目的而进行生产的经济形式(3)商品经济是在自然经济的基础上由小商品生产发展而来三大经济形式:自然经济→商品经济→产品经济五种社会形态: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社会→社会主义社会2、商品经济产生的条件(1)社会分工:所谓社会分工,是指社会劳动划分和独立化为不同部门和行业。
社会分工是商品经济产生和存在的前提条件。
商品经济
商品经济是以交换为⽬的⽽进⾏⽣产的经济形式,它是⼀定社会历史条件的产物
简单商品经济
简单商品经济以⽣产资料私有制和个体
为⽬的
劳动⼆重性
具体劳动是指⽣产⼀定使⽤价值的具体形式的劳动
抽象劳动是指撇开⼀切具体形式的、⽆差别的⼀般⼈类劳动,即⼈的脑⼒和体⼒的耗费
商品价值量的决定
决定商品价值量的不是⽣产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只能是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产条件下,
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