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宅区规划结构及案例分析
- 格式:ppt
- 大小:39.23 MB
- 文档页数:70
住宅区规划结构及案例分析
案例:城市A区住宅区规划
1.布局结构:
住宅区规划以层次分明、功能互补的布局为基础。
该住宅区分为高层
住宅区和小高层住宅区两部分。
高层住宅区主要布局在地块的西南角,可
以最大程度地利用阳光资源,增加采光条件。
小高层住宅区布局在地块的
东北角,与商业区相邻,便于居民生活的便利性。
2.道路交通:
住宅区规划中,注重道路交通的规划和布局,确保住宅区的交通畅通。
住宅区周边有环形快速路和主干道,方便居民的出行。
住宅区内部的道路
采用网状布局,避免了交通拥堵问题。
同时,设置非机动车道和步行道,
鼓励居民步行和骑行出行,减少机动车辆的使用。
3.基础设施:
4.公共空间:
5.配套设施:
通过以上的案例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一个典型的住宅区规划结构,其
包括布局结构、道路交通、基础设施、公共空间和配套设施等几个重要方面。
在城市的住宅区规划中,结合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规划结构,能够
为居民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提高城市的整体居住品质。
同时,合理的住
宅区规划结构也能够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升城市的形象和竞争力。
居住区规划案例分析-图文居住小区规划案例分析案例一:山东胜利油田孤岛新镇山东胜利油田孤岛新镇由8个居住社区成双组成四对,每对社区采用相同的规划结构。
第一期建成的振兴村采用环状道路系统,以居委会管辖户数作为基本的组成单位,每个社区由4-5个这样的单位组成,住宅层数2-4层,采用南北入口。
住宅群体采用环形里弄的组合方式,既有利于交通组织,又有利于形成较安静、安全和便于居民交往的居住环境。
该设计方案获1986年度建设部全国优秀规划金奖和科技进步一等奖。
案例二:香港戚富花园占地11.6hm2,居住区依山面海布置,规划布置有20幢高层住宅和7幢5层住宅,1个大型商业中心,3所学校和其他娱乐设施。
20幢28层塔式住宅楼和道路选线都结合地形布置,形成一条自由变化的曲线。
在居住区得南端布置7幢5层住宅楼,排列成新月形,视野开阔。
在住宅楼的中央部位,布置商店、餐馆、文化娱乐和体育设施,包括室内游泳池和保龄球场,构成一个内容丰富、设施齐全,满足居民多方面需求,具有吸引力的中心。
案例三:上海三林苑居住小区上海三林苑居住小区是建设部全国第三批城市住宅小区试点之一,小区总用地11.92hm2,小区由6个大小不等的住宅组团组成,采用院落式的住宅群体组合和人车部分分行的道路系统。
根据建设部对试点小区的要求进行了许多实验和探索,如首次在上海的多层住宅中进行底层全面架空、及小区内动静态交通的组织等。
案例四:北京恩济里小区北京恩济里小区位于北京市西郊,小区总用地9.98hm2,规划布局吸收了北京胡同和上海里弄的特点,顺应窄长地块以南北走向的蛇形干道将小区划分为四个半公共组团空间,树枝状、尽端式组团道路可达每个单元入口,既杜绝外部车辆穿行,又防止闲人闯入。
公共设施布置遵循居民行为轨迹,商店、农贸市场等布置在南北两出入口处,车库分别置于各组团出入口,存取方便,小区管理处、活动站靠近南入口,便于使用,托幼处于背静位置,小学设于东侧,兼顾东边小区学生上学,主要路旁适中位置布置中心绿地和林荫带,对景位置有休息亭、石雕等小品。
居住区规划设计案例分析居住区规划设计是指对于一定范围内的居民区所进行的规划及设计,它的目的是为了使居民在这个区域内能够拥有舒适便捷的生活条件并为未来的发展留下足够的空间。
其中,设计师需要考虑的因素非常多,包括人口密度、环境因素、设施配置等等。
下面以某居住区规划设计为例,进行简要的分析。
该居住区总面积为300亩,由若干小区组成。
在设计时,设计师首先考虑了小区之间的联系和交通出行的便捷性。
因此,在居住区规划设计中,设计师采用了集中式布局,将横向和纵向交通导向主要公共设施和各个小区,方便了居民行动,有利于其生活。
同时,在建筑设计方面,设计师采用了多层结构,通过增加楼层数度量,容纳更多的居住人口,缩小占地面积。
建筑的高度均匀,美观大方。
在小区内部,设计师铺设了茂盛的草坪和花园,用于居民休闲娱乐和植树造林,构建良好的生态环境。
在设施配置上,设计师同样采用了人性化设计,考虑到居住区内居民的不同需求。
居住区内设置了商店、超市、图书馆、健身房、医院等一系列设施,为居民提供便捷的服务。
此外,在园区结构设计中,设计师还考虑到了社区生活的空间。
他们设计了一个大型的户外公共活动广场,可以用于开展各种活动,例如节日庆祝、演唱会等等。
此外,园区还设置了多个庭院,可供居民开展小团体活动,增强居民之间的交流和温情氛围。
总的来说,该居住区规划设计充分考虑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和未来发展的需要,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而且其结构设计生态环境、设施配置以及公共活动场所等方面都很完善。
像这样的设计既符合城市管理的要求,同时也有效地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为人们的生活带来诸多的便利和美好的体验。
第八章居住区规划案例分析本次课重点:居住区国内外规划案例本次课难点:运用所学专业理论进行国内外案例分析案例一:山东胜利油田孤岛新镇(1983-1986)山东胜利油田孤岛新镇由8个居住社区成双组成四对,每对社区采用相同的规划结构。
第一期建成的振兴村采用环状道路系统,以居委会管辖户数作为基本的组成单位,每个社区由4-5个这样的单位组成,住宅层数2-4层,采用南北入口。
住宅群体采用环形里弄的组合方式,既有利于交通组织,又有利于形成较安静、安全和便于居民交往的居住环境。
该设计方案获1986年度建设部全国优秀规划金奖和科技进步一等奖。
案例二:香港戚富花园占地11.6hm2,居住区依山面海布置,规划布置有20幢高层住宅和7幢5层住宅,1个大型商业中心,3所学校和其他娱乐设施。
20幢28层塔式住宅楼和道路选线都结合地形布置,形成一条自由变化的曲线。
在居住区得南端布置7幢5层住宅楼,排列成新月形,视野开阔。
在住宅楼的中央部位,布置商店、餐馆、文化娱乐和体育设施,包括室内游泳池和保龄球场,构成一个内容丰富、设施齐全,满足居民多方面需求,具有吸引力的中心。
案例三:上海三林苑居住小区上海三林苑居住小区是建设部全国第三批城市住宅小区试点之一,小区总用地11.92 hm2,小区由6个大小不等的住宅组团组成,采用院落式的住宅群体组合和人车部分分行的道路系统。
根据建设部对试点小区的要求进行了许多实验和探索,如首次在上海的多层住宅中进行底层全面架空、及小区内动静态交通的组织等。
案例四:北京恩济里小区北京恩济里小区位于北京市西郊,小区总用地9.98 hm2,规划布局吸收了北京胡同和上海里弄的特点,顺应窄长地块以南北走向的蛇形干道将小区划分为四个半公共组团空间,树枝状、尽端式组团道路可达每个单元入口,既杜绝外部车辆穿行,又防止闲人闯入。
公共设施布置遵循居民行为轨迹,商店、农贸市场等布置在南北两出入口处,车库分别置于各组团出入口,存取方便,小区管理处、活动站靠近南入口,便于使用,托幼处于背静位置,小学设于东侧,兼顾东边小区学生上学,主要路旁适中位置布置中心绿地和林荫带,对景位置有休息亭、石雕等小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