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红蛋白的提取和分离(经典)
- 格式:ppt
- 大小:4.86 MB
- 文档页数:94
血红蛋白的分离和提取血红蛋白是一种存在于红细胞中的重要蛋白质,它负责运输氧气到身体的各个部位。
对于血红蛋白的分离和提取,无论是在医学研究、疾病诊断还是生物技术领域,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要进行血红蛋白的分离和提取,首先需要了解它的基本性质。
血红蛋白由珠蛋白和血红素组成,相对分子质量约为 64500,等电点在 7 左右。
准备工作是必不可少的。
我们需要新鲜的血液样本,通常可以从健康的志愿者或者实验动物身上获取。
采集到血液后,要尽快进行处理,以防止血红蛋白的变性和降解。
第一步是红细胞的分离。
将采集到的血液加入抗凝剂,如肝素或柠檬酸钠,然后通过离心的方法,将红细胞从血浆中分离出来。
离心的速度和时间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一般来说,以较低的转速离心一段时间,就可以使红细胞沉淀在离心管的底部。
得到红细胞后,接下来就是裂解红细胞以释放出血红蛋白。
常用的方法是低渗裂解法,将红细胞置于低渗溶液中,如蒸馏水,红细胞会因为吸水而膨胀破裂,释放出其中的内容物,包括血红蛋白。
然后是去除杂质。
裂解后的溶液中含有大量的其他细胞成分和杂质,需要通过过滤、离心等方法进行去除。
例如,可以再次离心,使较大的细胞碎片沉淀下来,然后取上清液。
接下来就是血红蛋白的初步分离。
常用的方法有盐析法。
向溶液中逐渐加入适量的中性盐,如硫酸铵,随着盐浓度的增加,蛋白质的溶解度会逐渐降低而沉淀出来。
不同的蛋白质在不同的盐浓度下沉淀,通过控制盐的浓度,可以初步分离出血红蛋白。
经过初步分离后,还需要进一步的纯化。
层析法是常用的手段之一。
比如凝胶过滤层析,根据蛋白质分子大小的不同进行分离;离子交换层析,依据蛋白质的带电性质差异来分离。
在分离和提取的过程中,要始终注意保持适当的温度、pH 值等条件。
温度过高或过低、pH 值不适宜都可能导致血红蛋白的变性和失活。
另外,实验过程中的操作要规范、细致,尽量减少人为因素造成的误差和损失。
例如,在转移溶液时要避免洒出,使用的仪器要经过严格的清洗和消毒。
血红蛋白的提取和分离教案教案一: 血红蛋白的提取和分离教学目标:- 理解血红蛋白的结构和功能。
- 学习血红蛋白的提取和分离方法。
- 掌握实验室中分离血红蛋白的步骤和操作技巧。
教学步骤:引入活动:在开始实验之前,首先向学生介绍血红蛋白的结构和功能,以及为什么需要提取和分离血红蛋白。
1. 血红蛋白的提取:a. 实验材料准备:- 鲜血样本- 磷酸缓冲溶液(pH 7.4)- 离心管- 离心机- 冷藏器b. 实验步骤:1) 将鲜血样本取出,用磷酸缓冲溶液稀释。
2) 将稀释后的样本置于离心管中,离心10分钟。
3) 将离心后的上清液转移至新的离心管中,置于冷藏器中。
2. 血红蛋白的分离:a. 实验材料准备:- 血红蛋白样本- 离心管- pH 4.7缓冲溶液- pH 5.2缓冲溶液- pH 6.0缓冲溶液- pH 7.0缓冲溶液b. 实验步骤:1) 将血红蛋白样本转移到离心管中。
2) 分别加入pH 4.7、pH 5.2、pH 6.0和pH 7.0缓冲溶液,使其达到不同的酸碱度。
3) 转动离心管,使其充分混合。
4) 将混合溶液置于冰箱中冷藏一段时间。
5) 通过离心,收集上层液体,然后分别加入酸、碱溶液,使其达到酸碱中和。
6) 重复以上步骤,直到获得纯净的血红蛋白。
实验注意事项:- 实验过程中要注意安全,佩戴实验室衣物和手套。
- 实验器材要严密封闭,避免反应物外泄。
- 实验后要彻底清理实验场地。
教学总结:通过本次实验,学生可以了解血红蛋白的结构和功能,并掌握了提取和分离血红蛋白的方法。
同时,学生也了解了实验室实验的注意事项和操作技巧。
血红蛋白提取和分离的四步血红蛋白是存在于人类血液中的一种重要蛋白质,它承担着将氧气从肺部输送到身体各个组织和器官的重要功能。
因此,对血红蛋白的提取和分离具有重要的生物学意义和医学应用前景。
接下来将介绍血红蛋白提取和分离的四个步骤。
第一步:血样采集首先需要采集含有血红蛋白的血样。
一般来说,静脉采血是最常用的方法。
在采集血样之前,需要确保采血器具干净无菌,以避免外部微生物的污染。
同时,还要确保采集到的血样足够新鲜,以保证血红蛋白的活性和稳定性。
第二步:红细胞裂解将采集到的血样进行红细胞裂解,将红细胞膜破坏,释放血红蛋白。
一般可以使用生理盐水等溶液进行红细胞裂解。
在裂解的过程中,需要注意温度和pH值的控制,以确保血红蛋白的完整性和稳定性。
第三步:血红蛋白提取在红细胞裂解后,血液中的血红蛋白被释放出来,需要进行进一步的提取。
常用的提取方法包括离心、凝胶过滤、离子交换层析等。
通过这些方法,可以将血红蛋白从其他蛋白质和杂质中分离出来,得到比较纯净的血红蛋白样品。
第四步:血红蛋白分离最后一步是对提取到的血红蛋白进行分离。
根据血红蛋白的性质和不同的应用需求,可以选择不同的分离方法。
例如,可以利用凝胶电泳、高效液相色谱等技术对血红蛋白进行分离和纯化。
通过这些方法,可以得到高纯度的血红蛋白样品,为后续的研究和应用提供基础。
通过以上四个步骤,我们可以完成血红蛋白的提取和分离工作。
这些工作不仅有助于深入了解血红蛋白的生物学功能和结构特性,还为相关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重要的基础。
希望在未来的研究中,可以进一步完善血红蛋白提取和分离的技术,为人类健康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血红蛋白的分离和提取在探索血红蛋白的分离和提取时,我们仿佛打开了一扇通往生命奥秘的大门。
血红蛋白,这个在我们体内默默工作的英雄,负责运送氧气,维持生命的火焰。
今天,我们就来深入探讨一下,如何从头到尾把它分离出来。
首先,了解血红蛋白的基本结构很重要。
它由四个亚基构成,每个亚基里都有一个铁离子,正是这个小小的铁离子让血红蛋白有了“吸氧”的能力。
嘿,想想看,这铁可是血液的灵魂。
我们提取它的第一步就是要把这些亚基给分开。
通常,我们使用盐析法。
这是一种古老却有效的方法。
简单来说,就是用不同浓度的盐水,使血液中的蛋白质沉淀下来。
盐的浓度高了,蛋白质就沉底了。
这个过程像是在筛选出珍珠,越是纯粹的成分,越容易浮出水面。
接下来,我们要进行离心。
听起来挺高大上的,其实就是把样品放进一个高速旋转的机器里。
你可以想象一下,像个旋转的过山车。
这样,重的成分会被甩到底部,而轻的成分则会悬浮在上面。
经过几轮离心,我们就能获得较为纯净的血红蛋白。
这一步确实需要耐心,毕竟急于求成可不行。
接着,我们还可以使用层析法。
这种方法就像在看一场精彩的魔术表演。
通过使用不同的色谱柱,血红蛋白会被分成不同的成分,层层剥离,最终呈现出它的真面目。
我们可以使用亲和层析或者离子交换层析,具体选择哪种方法,得看实际情况和目标而定。
无论怎样,成功提取的瞬间总是令人兴奋。
之后,我们必须验证提取的血红蛋白是否有效。
通常,我们会用紫外光谱法来测量它的吸收光谱,确保其波长符合标准。
这可不是马虎的事,稍有不慎,可能会错失重要的实验数据。
检查后,如果一切正常,那就可以进行后续的研究或应用了。
在这个过程中,温度和pH值的控制同样至关重要。
想想看,如果温度过高,蛋白质就会变性,失去活性。
这就像一朵美丽的花,失去了阳光和水分,最终枯萎。
保持适宜的环境条件,才能让我们的血红蛋白焕发活力。
总结来说,血红蛋白的分离和提取是一门复杂却充满乐趣的科学。
每一个环节都需要细致入微的操作,绝不能掉以轻心。
【高中生物】高中生物知识点:血红蛋白的提取和分离血红蛋白的提取和分离:1、实验原理蛋白质的物化理性质:形状、大小、电荷性质和多少、溶解度、吸附性质、亲和力等千差万别,由此提取和分离各种蛋白质。
(1)凝胶色谱法(分配色谱法):①原理:分子量大的分子通过多孔凝胶颗粒的间隙,路程短,流动快;分子量小的分子穿过多孔凝胶颗粒内部,路程长,流动慢。
②凝胶材料:多孔性,多糖类化合物,如葡聚糖、琼脂糖。
③分离过程:混合物上柱→洗脱→大分子流动快、小分子流动慢→收集大分子→收集小分子洗脱:从色谱柱上端不断注入缓冲液,促使蛋白质分子的差速流动。
④作用:分离蛋白质,测定生物大分子分子量,蛋白质的脱盐等。
(2)缓冲溶液①原理:由弱酸和相应的强碱弱酸盐组成(如H2CO3?NaHCO3, NaH2PO4/Na2HPO4等),调节酸和盐的用量,可配制不同pH的缓冲液。
②缓冲液作用:抵制外界酸、碱对溶液pH的干扰而保持pH稳定。
(3)凝胶电泳法:①原理:不同蛋白质的带电性质、电量、形状和大小不同,在电场中受到的作用力大小、方向、阻力不同,导致不同蛋白质在电场中的运动方向和运动速度不同。
②分离方法:琼脂糖凝胶电泳、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等。
③分离过程:在一定pH下,使蛋白质基团带上正电或负电;加入带负电荷多的SDS,形成“蛋白质?SDS复合物”,使蛋白质迁移速率仅取决于分子大小。
2、实验步骤(1)样品处理① 红细胞的洗涤洗涤红细胞的目的是去除杂蛋白,采集的血样要及时采用低速短时间离心分离红细胞,然后用胶头吸管吸出上层透明的黄色血浆,将下层暗红色的红细胞液体倒入烧杯,再加入五倍体积的生理盐水,缓慢搅拌10min,低速短时间离心,如此重复洗涤三次,直至上清液中没有黄色,表明红细胞已洗涤干净。
②血红蛋白的释放在蒸馏水和甲苯作用下,红细胞破裂释放出血红蛋白。
注:加入蒸馏水后红细胞液体积与原血液体积要相同。
加入甲苯的目的是溶解细胞膜,有利于血红蛋白的释放和分离。
课题3血红蛋白的提取和分离1.凝胶色谱法是根据相对分子质量的大小分离蛋白质的方法,相对分子质量大的先洗脱出来,相对分子质量小的后洗脱出来。
2.在电泳中,待分离样品中分子带电性质的差异以及分子本身的大小、形状都会影响分子的迁移速度。
3.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的迁移率完全取决于分子的大小。
4.蛋白质提取和分离的一般步骤是:样品处理及粗分离、纯化和纯度鉴定。
5.透析法可除去相对分子质量较小的杂质。
6.在对蛋白质进行纯度鉴定时,使用最多的方法是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一、蛋白质分离的原理和方法1.分离原理依据蛋白质各种特性的差异分离蛋白质,如分子的形状和大小、所带电荷的性质和多少、溶解度、吸附性质和对其他分子的亲和力等等。
2.凝胶色谱法(1)概念:也称为分配色谱法,是根据相对分子质量的大小分离蛋白质的有效方法。
(2)凝胶:微小的多孔球体,大多数由多糖类化合物构成,内部有许多贯穿的通道。
(3)原理:[填表]蛋白质类型能否进入凝胶内部移动路程移动速度相对分子质量较小能较长较慢相对分子质量较大不能较短较快3.缓冲溶液(1)作用:在一定范围内,抑制外界的酸和碱对溶液pH的影响,维持pH基本不变。
(2)配制:由1~2种缓冲剂溶解于水中配制而成,通过调节缓冲剂的使用比例就可以得到不同pH范围内使用的缓冲液。
4.电泳(1)概念:指带电粒子在电场的作用下发生迁移的过程。
(2)原理:①许多重要的生物大分子,如多肽、核酸等都具有可解离的基团,在一定的pH下,这些基团会带上正电或负电。
②在电场的作用下,这些带电分子会向着与其所带电荷相反的电极移动。
③电泳利用了待分离样品中各种分子带电性质的差异以及分子本身的大小、形状的不同,使带电分子产生不同的迁移速度,从而实现样品中各种分子的分离。
④方法:常用的电泳方法有琼脂糖凝胶电泳和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二、血红蛋白提取和分离的实验操作[填图]1.凝胶色谱法中移动速度快的是()A.相对分子质量大的B.相对分子质量小的C.溶解度高的D.溶解度低的[解析]选A凝胶色谱法是根据相对分子质量大小分离蛋白质的有效方法。
⾎红蛋⽩的提取和分离⾎红蛋⽩的提取与分离蛋⽩质的分离和提取的原理是什么?根据蛋⽩质各种特性的差异,如分⼦的形状和⼤⼩、所带电荷的性质和多少、溶解度、吸附的性质和对其他分⼦的亲和⼒等等,可以⽤来分离不同蛋⽩质。
【基础知识】㈠凝胶⾊谱法(分配⾊谱法):1、概念:根据被分离蛋⽩质的,利⽤具有⽹状结构的凝胶的分⼦筛选作⽤,来分离蛋⽩质的有效⽅法。
2、原理:当不同的蛋⽩质通过凝胶时,相对的蛋⽩质容易进⼊凝胶内部的通道,路程,移动速度,⽽的蛋⽩质⽆法进⼊凝胶内部的通道,只能在移动,路程,移动速,相对分⼦质量不同的蛋⽩质因此得以分离。
3、具体过程:A. 的蛋⽩质由于作⽤进⼊凝胶颗粒内部⽽被滞留;的蛋⽩质被排阻在凝胶颗粒外⾯,在了⾥之间迅速通过。
B.(1)混合物上柱;(2)洗脱开始,的蛋⽩质扩散进⼊凝胶颗粒内;的蛋⽩质被排阻于凝胶颗粒之外;(3)的蛋⽩质被滞留;的蛋⽩质被向下移动。
(4)不同的蛋⽩质分⼦完全分开;(5)的蛋⽩质⾏程较短,已从中洗脱出来,的蛋⽩质还在⾏进中。
㈡缓冲溶液:1、概念:在⼀定的范围内,能对抗外来少量强酸、强碱或稍加稀释不引起溶液PH 发⽣明显变化的作⽤叫做缓冲作⽤,具有缓冲作⽤的溶液叫做缓冲溶液。
2、作⽤:能够抵制的对溶液的的影响,维持PH 基本不变。
3、缓冲溶液的配制通常由种缓冲剂溶解于⽔中配制⽽成。
调节缓冲剂的就可以制得使⽤的缓冲液㈢电泳:1、概念:指发⽣迁移的过程。
颗(2)(3)(4)(5) A2、原理:许多重要的⽣物⼤分⼦,如等都具有在下,这些基团会带上。
在电场的作⽤下,这些带电分⼦会向着与其移动。
电泳利⽤了待分离样品中各种分⼦以及分⼦本⾝、的不同使带电分⼦产⽣不同的,从⽽实现样品中各种分⼦的分离。
3、分类:电泳电泳。
测定(蛋⽩质相对分⼦质量)通常⽤⼗⼆烷基硫酸钠(SDS )—聚丙稀酰胺凝胶电泳蛋⽩质在聚丙烯酰胺凝胶中的迁移率取决于它所带静电荷的多少以及分⼦的⼤⼩等因素。
为了消除静电荷对迁移率的影响可以在凝胶中加⼊。